A. 活動策劃書範文
活動要圍繞主題進行並盡量精簡
很多策劃文案在策劃活動的時候往往希望執行很多的活動,認為只有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其實不然,其一,容易造成主次不分。很多市場活動搞得很活躍,也有很多人參加,似乎反響非常熱烈,但是在圍觀或者參加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是企業的目標消費群體,而且即使是目標消費群體,他們在參加完活動之後是否紛紛購買產品?目前一些策劃者經常抱怨的一個問題就是圍觀者的參與道德問題,很多人經常是看完了熱鬧就走,或者是拿了公司發放的禮品就走了。其實這里的問題就在於活動的內容和主題不符合,所以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在目前的市場策劃活動中,有一些活動既熱鬧,同時又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就是因為活動都是僅僅圍繞主題進行的。其二,提高活動成本,執行不力。在一次策劃中,如果加入了太多活動,不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直接導致活動成本的增加,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容易導致操作人員執行不力,最終導致案子的失敗。
4. 具有良好的可執行性
一個合適的產品,一則良好的創意策劃,再加上一支良好的執行隊伍,才是成功的市場活動。而執行是否能成功,最直接和最根本地放映了策劃案的可操作性。策劃要做到具有良好的執行性,除了需要進行周密的思考外,詳細的活動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動的時間和方式必須考慮執行地點和執行人員的情況進行仔細分析,在具體安排上應該盡量周全,另外,還應該考慮外部環境{如天氣、民俗}的影響。 ···
B. 活動策劃書
1. 活動名稱:
2. 活動背景:
3. 活動目的:
4. 活動對象:
5. 活動主辦方:
活動協辦方:
6. 活動簡要:
7. 活動流程:
(一)前期准備:
1. 撰寫通知
2. 申請教室、展板
3. 橫幅申請及製作
4. 海報製作
5. 嘉賓邀請
6. 各個學院安排
7. 人員邀請
第一次培訓(時間:12月12日14:00(暫定),地點:二基樓報告廳(暫定) )
第二次培訓(時間:12月27日14:00(暫定),地點:二基樓報告廳(暫定))
第三次培訓(時間:暫定為第二學期)
第四次培訓(時間:暫定為第二學期)
1、 具體安排如下:
時間日期 項目 負責人 備注
拉贊助
主持人選定
主持人定稿、綵排
禮儀人員
申請教室
主講嘉賓邀請
請柬製作及發送
圍合海報製作
噴繪海報製作
申請展板
橫幅製作懸掛
張貼海報
物品采購
會場布置
召開負責人會議
2、 經費預算:
項目 數量 金額(單位元) 說明
橫幅 廣場
噴繪 張貼在長橋口
彩色氣球 用於培訓場地以及賽場布置
雙面膠 用於布置會場
糖果 供到場嘉賓食用
礦泉水 指導老師、到場嘉賓飲用
封口膠 用於張貼海報和噴繪
總計 Ps:這個是取得整數
(二)活動中期
1. 禮儀到位簽到
活動當日需要禮儀的到場負責簽到,禮儀需要提前30分鍾到場。
2. 現場秩序維護
活動當日人員到場會比較多,需要維持現場的秩序,以確保講座可以很好的進行。
(三)活動後期
1. 新聞撰寫
2. 總結會議
具體安排如下:
時間 內容 負責人 備注
新聞撰寫
總結會議
寫總結
這樣可以么?
C. 冬至的活動
北方習俗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歷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跡。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綉。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綉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綉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游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准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伙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南方有些地區冬至吃湯圓,據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
四川地區冬至吃餃子(抄手)。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