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篇寫挖藕和野炊的作文怎麼起名字
書,在我童年時起,就踏著我成長的腳印,悄悄地走進了我的生活。
在我四歲的時候,每天早上我總要纏著爺爺給我講故事,而且一連幾天反反復復都捧著同一本書,講那幾個故事。終於有一天,這些故事派上了用場,卻也鬧了個天大的笑話。
那天早上,幼兒園里來客人了。
於是,老師憑著「發現我會講故事」的經驗,找來一本書,讓我給叔叔阿姨們講講。我定神一看,發現這本書竟然是平時爺爺常常捧著的那本書!我驚喜萬分,二話不說拿起書就講,我講得眉飛色舞、繪聲繪色,使客人們連連稱贊。可就在這時,老師湊近一看,居然發現我把書拿倒了,可我還沒發現!結果引起一片鬨笑,可這也證明了我已把爺爺講的故事背得滾瓜爛熟。
從此之後,我便愛上了讀書,不知不覺中,歲月的風兒已把我送到了會識字的年齡—三年級。這時我已經開始閱讀無圖類的書籍了。《紅飄帶獅王》讓我體會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窗邊的小豆豆》讓我像黑柳徹子一樣快樂幸福地成長;《巴黎聖母院》讓我體會到了正義的力量……啊,書便是知識的海洋!
四年級時,我已不像幼兒園那樣天真地認為書只是供人娛樂的東西,而是體會到了讀書的收獲和重要性。一次,老師讓我們寫一篇《第一次……》的作文,當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寫「第一次做家務」時,我感到那好通俗。於是,我將自己讀過的《高分王》中一篇作文的小標題形式借鑒上去,寫了一篇關於賣菜的作文。結果,我的作文被老師畫上許多「豬尾巴」當作範文在班上朗讀。
於是,我悟出了寫作要點:立意新穎,更吸引讀者的眼球。這小小的光榮讓我明白了讀書的收獲頗豐與重要性。
就像莎士比亞說的那樣:「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如此,少了書,就少了一位忠誠的朋友,就少了一座知識的寶庫!
❷ 夢見挖藕好嗎
男人夢見挖藕,大膽熱情的這兩天可是讓人印象深刻。有時豁出去了採取較大膽一點的行為還真有它的效果。用來追求戀情、爭取工作機會倒是蠻有效率的。但是膽大之外還是需要心細,容易對身旁一向具有媚惑別人、能言善道的朋友所迷惑,見到人家有什麽自己也想要,禁不起對方唆使幾句就開始心動起來了。如果這樣的人沒有惡意也就罷了,但如果有心要利用你或占你便宜,自己可要放聰明一點棉。
女人夢見挖藕,過去的經驗累積在這兩天很有派得上用場的暗示。其實突破困局的啟示就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多回想自己以前成功、克服某項問題的經驗。遭遇棘手的問題也不會心浮氣躁了。而且一想到同樣情況自己曾經成功超越過,現在面對問題似乎也不會那麼恐懼了。
孕婦夢見挖藕,周圍人對你蠻信賴的哦!這往往與你平時工作/學業的努力成正比!但是你也會不知不覺給自己增壓,心情也容易因此煩躁起來!讀書的你,會對分數成績看得蠻重,升考的壓力也是自己給的!聽一些柔和的音樂,到戶外開闊的環境走走,或者做做瑜伽,都是不錯的減壓選擇。
夢見挖藕,對高深的研究感興趣!工作或學業上都會選取難度較大的課題。帶著異國氣息的異性,讓你心儀不已。多多留心努力的話,也有機會發展一段異國情緣哦!
夢見挖藕,吉兆,預示著會有好消息。
未婚男女夢見挖藕,預示著會很快找到意中人。
夢見蓮藕,吉兆,會結交好友。
病人夢見吃蓮藕,身體會很快恢復健康。
夢見扒蓮藕,透過學習,你會在自己的人生規劃、理財、工作上都有一番省思,會得到更多的啟發。跟朋友互通消息是很重要的,工作運勢良好。
鰥寡孤獨者夢見扒蓮藕預兆有機會旅行,吉。
夢見要挖蓮藕,雖然工作辛苦,但財運不錯。
單身貴族夢見要挖蓮藕,最近愛情方面倆相思,必然成功。
老人夢見要挖蓮藕要出遠門,無礙,盡情放鬆吧。
求學者夢見要挖蓮藕近期考試成績好。
❸ 古詩詞在教材里的比重越來越大,怎樣給孩子選好古詩類的書
新學期開始,最新版的小學生「部編版」教材就要擺在全國小學生的書桌上了。部編版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古詩文的比重大大增加,將近三分之一的內容。這也預示著,語文學習,要回歸本源,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去汲取營養,而拋棄了那些滿含虛假味道的名人故事,和空洞的現代美文。
相信大部分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都應該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也意識要更加重視孩子對古詩文的學習。
從去年開始,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全國上下,男女老少,上到廟堂,下至阡陌,一時之間,人們就像一下子覺醒起來,發現了一直在我們身邊卻又被忽視的一座寶藏一樣。讀古詩,體會古詩的境界之美,探尋古詩的人生智慧,成為了社會的熱門話題。
不久前,《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新書舉行了發布會,這也意味著,這個節目還會一直辦下去。這股學古詩,讀古詩的熱火還要燒下去。
從校園到社會,從課本到普通讀物,古詩詞的影響將無處不在。
可是,就在幾天前的圖書博覽會上,我看到一位家長,給孩子選了滿滿一兜子古詩文,什麼《小學生必讀唐詩三百首》《宋詞名篇鑒賞》《古文觀止全集》,一本比一本厚,我隨便翻開幾本,比較了一下,形式上幾乎沒有差別,無非是原文,注釋,逐句翻譯,全詩解析。有一些延伸閱讀,就算是挺特別的了。
我在想,如果一個家長,面對如此之多的古詩課外讀物,拿起一本,差不多,再拿起一本,還是差不多。那麼她該怎麼選,怎麼做決定?
最後,可能就索性選一本順眼的一買了之。
我手裡有一本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兒童注意版)。我手裡的這本是2000年第17次印刷的。三年的時間里,這本書就重印了17次,而此書一共重印了43次。可想而知,這本書當年該有多火了。
就是上圖這本,恐怕現在再也見不到配有如此精美插圖的唐詩讀本了。插圖作者范振涯先生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曾給各類兒童圖書畫過2萬多幅插圖,書中繪畫意境高遠,與詩意渾然一體,中國畫的筆法給這樣一本普通的小學生課外讀物增光無限。
反觀現在的各類詩詞讀本里的插圖,要麼是畫筆簡單,要麼是電腦軟體圖畫,人物單薄、呆板,畫面意境全無,與詩詞本身的文字之美毫不搭邊。一首優美的唐詩,如果不能配以符合其同美的配圖,就像一個美女被套上一個麻袋。那畫面太美,不敢看。
這只是從插圖的角度來比較了一下。而從內容上,很多家長仍存在一個誤區――追求全面,要有注釋,有翻譯,有解釋,有作者介紹,有背景分析,有相關故事。
而家長一看到什麼都有,內容這么全的書,就會想當然以為是好書,買上超值。
信息量過大,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給孩子看的書,要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與吸收能力,更要多從舒適閱讀的角度去為孩子考慮。否則,家長受蒙蔽,孩子也吃苦。書未讀好,卻又傷了孩子的興趣。
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課外詩詞讀物時,可以從幾個方面去考量:
一、圖畫是否精美。
為什麼把這個放在第一點?因為當我們還沒有翻開書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書的封面,翻開後第一眼看到的也會是圖,如果這個「第一印象」都不好,還有必要看內容如何嗎?我覺得就沒有必要了。忽視插圖的古詩詞,內容的製作上也不會用心到哪裡去。
二、逐句翻譯未必一定要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讀不懂古詩,就非要買有一句一句翻譯的。這種擔心大可不必。有句話不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嗎。意思就是,讀唐詩更重要的是意會,不是言傳。
中國古詩多追求情與景的結合,思想表達含蓄委婉。就算孩子一時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他對那種詩人表現的情感,或是思想,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但卻又說不清楚。其實這就是一種很好的開始。當孩子慢慢從一些簡單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體會到時間,離別,孤獨,等等思想與感情的表達時,他自然會自己找到領會古詩的方法的。
好的教育不是教,是導。
三,必背兩個字別迷信
新版教材出來後,必然有大批打著「配合最新版部編教材使用」的小學生必背古詩XX首。
我就不明白了,教材里都編了進去,你在這還配合著什麼勁呢?難道在學樣里學一遍不行,非得買一本與內容一樣的再學一遍才行。
這個道理講不通。
所以,我的建議是,選擇可以擴大孩子的閱讀范圍的古詩選。
比如上面1997年浙江少兒出版社的這本《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送兄》
作者:七歲女
別路去初起
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
不作一行飛
你讀過嗎?你讀過嗎?你讀過嗎?
一本寫給孩子的注音版唐詩的第一首,居然選擇了一個姓名不詳的七歲女孩寫的詩。
這樣的選編標准,才是我想要的。
四、選一首,仔細讀讀賞析或解說
對一首古詩的賞析或是解說,可以准確反映出編寫者的水準。解說不拘泥於詩句的直譯,用散文化的筆調,追求洗練的詩句背後的思想情感。既能啟發孩子的思考,又幫助孩子理解。
仍以《送兄》的解釋來給家長作為參考:
這首詩表達了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戀不舍的深情。哥哥要上路了,天邊秋雲初起,天色灰濛蒙的;分別處的路亭周圍,樹葉紛紛飄落,氣氛蕭索。令人感嘆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樣,雁行能一起冰向遠方,而此時我們兄妹卻不能同去遠方。詩中寫景的氣氛與離別時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相對照,顯然自然,誠摯。
這個參考標准真的一點也不高,不如此的,可以pass了。
最後,推薦我微店裡的一本《朵拉的古詩奇幻之旅》。
書里講述了一個叫朵拉的中國小女孩由不喜歡古詩到愛上古詩的故事。
朵拉不愛學習、喜歡幻想和魔法。有一天,她在語文課堂上睡著了,夢中她來到了希臘圖書館,發現了一本會發光的書,還遇見了月亮女神辛西婭。從此開始了她走迷宮,用古詩破解難題,一路打怪升級的歷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背誦了古詩,理解了古詩,還了解到很多歷史名勝和神話故事,如中國的黃鶴樓、鸛雀樓、雲夢澤;外國的乞力馬扎羅山,等等。著名人物有神筆馬良,古代戰爭中的士兵,月亮女神,哈利波特,這些孩子們耳熟能詳的人物穿越到新的場景中,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經歷新奇的事物,讓人耳目一新。孩子們既可以感受到舊故事的痕跡,又可以體驗新故事的神奇,從而化解單純背誦故事枯燥的一面。
在一個個故事中,作者不僅介紹了古詩,還穿插進了物理、歷史、環保等方面的知識,讓傳統文化充分和現代知識相融合。在《愛琴海上的和平鴿》一節中,作者提到了希臘和波斯的戰爭,借士兵之口寫出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書的孩子。
在不斷獲取知識的同時,朵拉由一個不愛學習、愛哭鬧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喜歡古詩,熱愛學習,充滿耐心和愛心的善良的小姑娘。
有了這本書,媽媽再也不擔心孩子學習古詩無聊啦。
❹ 地理的解說詞30----50字
不知道你說的地理是什麼概念,是某一個地方嗎?找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的解說詞,可以參考一下。
舌尖上的中國 解說詞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作為一個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毫無疑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所有的食物,在我們走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讓我們回歸自然,看看她給我們的最初的饋贈。
本集將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如乾旱,潮濕,酷熱,嚴寒)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我們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了解在世代相傳的傳統生活方式中,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取食物的故事。
本集旁白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
第一集: 自然的饋贈
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穿越四季,本集將展現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樹和櫟樹自然雜交林中,卓瑪尋找著一種精靈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鮮期只有短短的兩天,商人們以最快的速度對松茸的進行精緻的加工,這樣一隻松茸24小時之後就會出現在東京的市場中。
松茸產地的凌晨3點,單珍卓瑪和媽媽坐著爸爸開的摩托車出發。穿過村莊,母女倆要步行走進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讓各種野生菌瘋長,但每一個藏民都有識別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後,卓瑪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只有這樣,菌絲才可以不被破壞,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藏民們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山林的規矩。
為期兩個月的松茸季節,卓瑪和媽媽掙到了5000元,這個收入是對她們辛苦付出的回報。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長出過遂昌最大的一個冬筍。冬筍藏在土層的下面,從竹林的表面上看,什麼也沒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葉子顏色,就能知道筍的准確位置,這完全有賴於他豐富的經驗。
筍的保鮮從來都是個很大的麻煩,筍只是一個芽,是整個植物機體活動最旺盛的部分。聰明的老包保護冬筍的方法很簡單,扒開鬆鬆的泥土,把筍重新埋起來,保濕,這樣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鮮兩周以上。
在中國的四大菜系裡,都能見到冬筍。廚師偏愛它,也是因為筍的材質單純,極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筍製作一道家常筍湯,腌篤鮮主角本來應該是春筍,但是老包卻使用價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筍。因為在老包眼裡,這些不過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個小菜而已。
在雲南大理北部山區,醒目的紅色砂岩中間,散布著不少天然的鹽井,這些鹽成就了雲南山裡人特殊的美味。老黃和他的兒子樹江小溪邊搭建一個爐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鹽。
雲龍縣的冬季市場,老黃和兒子趕到集市上挑選製作火腿的豬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開始。諾鄧火腿的腌制過程很簡單,老黃把多餘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個圓潤的火腿,灑上白酒除菌,再把自製的諾鹽均勻的抹上,不施錐針,只用揉、壓,以免破壞纖維。
即使用現代的標准來判斷,諾鄧井鹽仍然是食鹽中的極品,雖然在這個古老的產鹽地,鹽業生產已經停止,但我們仍然相信諾鄧鹽是自然賜給山裡人的一個珍貴禮物。
聖武和茂榮是兄弟倆,每年9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來採挖一種自然的美味。這種植物生長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榮挖到的植物的根莖叫做蓮藕,是一種湖泊中高產的蔬菜——藕。
作為職業挖藕人,每年茂榮和聖武要隻身出門7個月,采藕的季節,他們就從老家安徽趕到有藕的地方。較高的人工報酬使得聖武和茂榮願意從事這個艱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歡天氣寒冷,這不是因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氣冷買藕吃藕湯的人就多一些,藕的價格就會漲。
整整一湖的蓮藕還要採摘5個月的時間,在嘉魚縣的珍湖上,300個職業挖藕人,每天從日出延續到日落,在中國遍布淡水湖的大省,這樣場面年年上演。
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❺ 古詩詞在教材里比重越來越大,怎樣給孩子選好古詩類的書
推薦一本古詩書名字叫做《寫給兒童的古詩游戲書》!這套書作者是一米陽光童書館,精選適合3-8歲兒童誦讀的古詩100首(帶注音)。
每首古詩配有一幅手繪插畫和一個根據詩歌內容設計的專注力互動游戲。
一米陽光童書館是國內知名童書出版機構,創始人為三位年輕的媽媽。成立5年來,成績斐然。童書館出版的「神秘日誌系列」被認為國內高端童書的代表作,五年累計過50萬冊。
更厲害的是,在2017年,該館推出的《寫給兒童的莎士比亞》被國內頂級童書評選機構三葉草評為「年度十大優秀出版物」。
古詩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交流,字里行間里的朦朧和意象給了孩子無限的想像空間。
我們在吟誦古詩的時候,通常會遇到兩個問題:不知道如何運用以及如何延伸。而《寫給兒童的古詩游戲書》就很好的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一、古詩怎麼用起來?
一米陽光童書館編寫的《寫給兒童的古詩游戲書》收錄了100首經典古詩。
重點是我發現這100首古詩的場景都非常的鮮明,因為這套書面對的小讀者是3-8歲的孩子,所以書中涉及的場景都非常好理解。
為什麼要結合場景呢?「場」是時間和空間,孩子可以在「場」里停留和思考,「景」是情境和互動。在場景里,有情景和互動會觸發孩子的情緒,而情緒記憶比事實記憶會留存更久。
比如季節性的古詩,春天如《詠柳》、《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晚景》、《清明》、《春曉》、《春日》、《錢塘湖春行》、《城東早春》;
夏天如《夏日絕句》、《小池》;秋天如《秋夕》、《秋詞》、《山居秋暝》;冬天如《塞下曲》、《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江雪》等等。
描述春天的古詩最多,也許這個季節更讓人想要直抒胸臆吧。我非常有感觸的是在《寫給兒童的古詩游戲書》里讀到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畫面感特別有春天的氣息。
三月初我回了趟安慶老家,家住長江邊,野味特別多。婆婆很能幹,年輕時就喜歡打魚抓蝦,挖藕拔菜,看我們回來了,說要搞點野味給我們嘗嘗鮮。
我們一起到了江邊,婆婆輕車熟路地帶著我們九繞十八彎地找到一小塊野蔞蒿地,蔞蒿長的快有小腿一般高了。
婆婆驕傲的跟我們說:「這地方別人不知道,要知道早就挖沒了。外面賣這樣的野蔞蒿都20多塊錢一斤,今天我們搞點便宜食吃吃。」
我單是看著滿地的野蔞蒿就心花怒放了,婆婆這么一說我更是覺得找到了寶貝。
婆婆用小鐮刀開始割起來了,Mike也學著奶奶的樣子拔蔞蒿,力氣太小了,用力一拔一屁股坐在地上,小眉頭疼的一皺一皺,小嘴撅成一個圓,在那直抽氣「呼」,逗得我們樂了很久。
「Mike,這是蔞蒿,你摸摸看它的莖,看看他的葉子。找找哪裡還有蔞蒿呢?」我帶著Mike找蔞蒿,讓他去辨別蔞蒿。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我念了幾遍,因為他還沒有滿兩歲,但是可以咿咿呀呀學話了,重復了幾遍後,他也學著我說「蔞蒿滿地」。
孩子通過動手實踐了解到順序的概念,這就是古詩內容的延伸。
諾貝爾物理獲獎者理查德·費曼小時候的教育就有這樣的範例。他爸爸晚飯後會和他玩一個游戲:把瓷磚一個接一個立起來,擺成很長的一條。接著爸爸允許他推倒最後一塊瓷磚,整條瓷磚長龍倒下去。
再後來,爸爸要求他按順序放一塊白的,然後兩塊藍的,接著再放一塊白的和兩塊藍的,就這樣把所有的瓷磚擺好。
這個游戲暗含的教學智慧是先讓他喜歡上一個游戲,然後慢慢往裡面加教育的內容!《寫給兒童的古詩游戲書》的設計理念也是這樣,先讓孩子喜歡上古詩,然後再古詩里涉及相應的游戲,培養孩子思維的基本能力。
語言的意象美加上思維能力的啟蒙的完美結合,是這套書有別於其他乾巴巴的古詩書的最大區別。
讓古詩成為孩子去哪兒都想要帶的陪伴,比給孩子去哪都帶IPAD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