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道教文化
道教神學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道教產生之初,即已確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煉等行為中吸取了許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奠定了道教神學發展的基礎。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創建文化的活動,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
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復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准則,在社會上發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統化和更通俗化。
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范圍和構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范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術。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他葯物相配合置於爐鼎之中,運用"飛"、"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服餌後能使人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葯。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長生成仙,故歷來道士莫不投入畢生心力加以煉制。雖然服食金丹最後並不能長生不老,但道士在煉丹過程中,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隨著外丹術的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煉養人體精、氣、神的內丹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對後來的氣功 影響很大。
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而且隨著魏晉神仙道教理論體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醫葯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的必要輔助手段和必備知識。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道教醫學家經過長期濟世行醫的醫療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並且發明創新了各種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教醫學養生功 法,如房中術、服食、辟榖等等。
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可以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進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質。反過來,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給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巨大的影響。在道經中,不僅有些道經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道教中的音樂、宮觀建築、神仙圖像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為內容的作品更是不可勝計,從中也可以看出道教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系。
當然,道教文化的內容還不止上述六個方面,如果深入地加以探究起來,必將會發現道教文化的豐富及多彩。
❷ 為什麼佛教喜歡到處宣傳吸引信眾,而道教卻不這樣
其實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為什麼沒有得到全球推廣呢?原因是,基督教和佛教都有傳教士,而道教沒有。其實看一下,世界個個教派的神話傳說,我覺得還是道教的最靠譜。。。
❸ 昆嵛山 一個道教文化山 提出一句宣傳標語.急. 道教文化山,要一句簡短的宣傳標語,不要求太長.
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❹ 為什麼不去日本宣傳中國的道教文化。
日本有神道教,基本上全民信仰
❺ 佛教宣傳因果報應,道教宣傳無為 天人合一
人與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不然怎麼分出這么多宗教?我更信奉道!簡單說一下,推崇一個免費施粥的人,就會有一百個窮人因為眼前有粥而墮落不前。推崇一個無償剃頭的人,就會誕生一百個貪小便宜的人。每個人都施捨給乞丐一塊錢,結果發現乞丐越來越多,因為他們什麼都不幹已經奔小康了!雖然一個人很崇高,但是社會總體就退步了!
❻ 道教的特色是什麼
前面小編有為讀者介紹 ,現在繼續為讀者介紹道教特色。 道教不同於其它宗教,有著其自身顯著特點,它是中國的特有宗教,歷經時間飛逝,逐漸形成了讓人們有精神依賴感的宗教體系。它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外在的形式上,關於內在的形式、內容也是其它宗教所無法比擬的。定製符 《太平經》作為,道教最早的經典一。裡面有講到「守一」的問題,「守一」一詞雖在中國傳統思想里已經有了,但在《太平經》中講得那麼多,那麼突出,顯然是受到漢時傳入的小乘佛教禪法「安般守意」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它對佛教的批判和排斥,例如《太平經》中所謂「四毀之行」,顯然是針對佛教而發的;又提出「承負」的學說和佛教的「來世報應」相對立。到東晉以後,道教逐漸發展成為完備意義上宗教,有了它的理論體系,因而和佛教的分歧就越來越明顯了。那時佛教和道教的不同大體表現在三個問題上:即生死、神形問題;因果報應問題;出世、入世問題等。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我們就可以認識到道教作為一種宗教的特點。 道教里自身的一些特點,導致無法正常的使道教能夠步入正軌的發展,「形盡神不滅」「三世輪回」的思想,都使道教的宣傳與流傳受到很大的限的制。道教人追求長生不死,因此他們特別注重養生的知識,養生知識的傳播,使得道教涉足中醫葯學,許多道教宗師都是以中葯學者相掛鉤。這就使得原本受宣傳發展限制的道教又出現新的希望,畢竟養生知識是人們都熱衷與推崇的。道教的特點里,養生佔用著一大部分,有養生,才更有長生不死的希望,也是人們能夠對道教做出進一步的了解。
❼ 宣傳道教,由我做起
是的,我們應該弘揚道教, 弘揚道法, 讓更多人相信,加入道教,實行人天合一。
❽ 三大宗教各自宣傳的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主張「重人貴生」,追求現世生活的美好,鼓勵信徒積極生活,對社會抱入世的態度,因此,道教是主張「入世」的宗教。道教主要有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道士、道姑也必須素食、獨身、住廟。信黃老之術,采氣煉丹以便得道飛升稱之為神仙 .謂<<道教養身>>之玄學之說.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於公元前六世紀晚期產生於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講經參禪有常、樂、我、凈四德之說.<<佛教治心>>
儒家皆以六經為依止,六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中國古代典籍,是儒家的根本經典。仁、義、禮、智、信五常為
儒家的基本教義 <<儒學治世>>
❾ 我想辦一個宣傳道教文化的書院,請問需要什麼
在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有新開一所廣東道教學院。你可以前往去考查了解一下就會具體知道了。也可以順道探索一些辦學經驗。另外浙江省也有浙江道教學院。供你參考。
❿ 張三豐到底是不是道家文化的推廣與宣傳有何證據
張三豐(約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 ???),本名通,字君實或君寶,漢族,中國遼東懿州人(就是今天的遼寧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亦有因「豐」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他的生辰籍貫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當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稱,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志》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裡有「張三豐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