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省委宣傳部吳忠華

省委宣傳部吳忠華

發布時間:2021-10-31 09:39:04

A. 吳姓的名人有哪些

吳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陽人,字七雲,號懸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進士,由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對詩文尤其喜愛,無書不讀。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難久視,常常令後人或者侍人為他朗誦。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書的編修總裁,並著有《錫老堂詩抄》15卷(安徽省圖書館藏通志館抄本),《錫老堂文集》5卷,《畿輔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六十一 .吳曙東,當.代林學家,教育家,安徽桐城人,1902年生,家庭十分貧.窮,在宗.族的資助下在桐城中學畢業。1921年去日.本.鹿.兒.島高級農林學校攻讀林業學,1925年回.國,先後任.浙江省林場技術員,浙江大學農學院,安徽學院皖南分院教員,教授,安徽東流高級農林學校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安徽大學,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林學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主要著作有:《森林苗圃學》(上海永祥印書館,1952年),《造林學本論》,《森林經營學》,《農田防護林》,《城市公.害防治》等。1982年逝.世。
六十.吳德修,當代農學家,安徽宣城人,1926年生,1949年畢業於安徽大學農學專業,1953年後從事農業技術工作,歷任安徽省肖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主持「淮北小麥大面積增產途徑及栽培技術」課題研究,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主要著作有:《小麥栽培》(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治鹼改地造良田》(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董建議談養豬》(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鄭州一號高產栽培技術探討》等數十篇論文發表。
五十九.伍蔚曾,現代外國語文學家,安徽定遠人,1906年生,193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英文系。建.國.後,曾任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現代英語簡單陳述句的常用句型》.《英漢語法詞典》.《英漢科技常用短語詞典》等。
五十八.吳瑾光,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安徽歙縣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後在該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歷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教師,化學系教授,從事溶液絡合物及萃取機理的研究,近年來,用傅立葉交換紅光譜方法研究稀土絡合物化學.萃取化學和生物無機絡合物,開展稀土復合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的《萃取機理與稀土絡合物的紅外光譜研究》(此論文獲得國.家科.委.科技成果獎)等論文100多篇。
五十七.吳震生,清代戲曲家,安徽歙縣人,號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與歷鶚交情很深。雖然為官刑.部,但是對戲曲獨有情鍾,創作了大量的戲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傳奇《換身榮》.《天福降》.《世外歡》.《秦洲樂》.《成雙譜》.《樂安春》.《生平足》.《萬年稀》.《鬧華州》.《臨濠喜》.《人難賽》.《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稱《玉屋書屋十三種傳奇》,又名《太平樂府》,清代乾隆年間刻本刊印,現多家圖書館有收藏,1752年病.逝。
五十六.吳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著名醫學家,安徽歙縣人,字鑒泉,號師郎。少年時期勤奮好學,熟讀經書,特別喜愛《易經》。後因多次應試不中,隨棄文學醫。他關門閉戶,攻讀醫書達十年之久,並拜師學習,能博採眾長,結合臨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醫療技術,治好的病人不可記數,一時名聲大振。後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匯集各家學說,於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醫書《不居集》,並刊行於世。這是一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醫學不可不讀的著作,並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作用。另外,他還留下《傷寒症治明條》,《推拿神書》,《易醫會參》,《師朗醫案》等著作。
五十五.吳蔚光,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寧人,寄籍江蘇常熟,字哲甫,號執虛,自號竹橋,別號湖田外史,1743年生,乾隆45年(1780年)中進士,官禮部主事,後因身體不佳,辭.官回歸家鄉(常熟),居家20多年,潛心讀書著述,並將家中書樓命名為「素修堂」,擅長古文,詩詞尤佳。主要著作有:《古金石齋詩前後集》六十卷,《素修堂文集》二十卷,《小湖田樂府》十四卷,《杜詩義法》八卷,《唐律六長》四卷,《寓物偶留》四卷,《毛詩臆見》四卷,《春秋去例》四卷,《讀禮知意》四卷,《方言考據》二卷,《洪範音諧》二卷,《詩余辨訛》二卷等。1803年病勢。
五十四.吳嘉棠,當代著作家,編輯學家,安徽歙縣人,號自惜樓主,筆名樓自惜。1913年生,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1934年去美.國.密.蘇.里大學新文學院留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上海英文報刊《大.陸報》編輯,總編輯;《大.美晚報》(英.文)執行編輯兼任《申報》采訪主任。1949年去日.本,創辦泛.亞.通.訊.社。1956年後,任香.港《英.文虎報》主編,《中..國郵.報》編輯;1967年任香.港貿易發展局北.美區代表,1983年在香港去世。
五十三.吳穎芳,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寧人,,字西林。年幼時赴童.子.試,為衙役所訓斥,後決心不再應試。與歷鶚交遊,從之學詩。為學宗守漢代章法,特別深於樂律,六書,音韻的研究,晚年學習佛.教,精心研究唯樹論,自號樹虛。閉戶村居,不願外人知曉,潛心著作,收獲甚多。主要著作有:《吹幽錄》五十卷(清代抄本,現藏北京圖書館),《金石文釋》六卷,《說文理董後編》六卷,《臨江鄉人詩附拾遺》五卷等。
五十二.吳新智,當代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安徽合肥人。1928年生,1953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1957年--1961年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畢業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古人類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解.剖學會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人類學學報》副主編等。主要著作有:《周口店山頂洞人化石人種類型的研究》.《陝.西大荔的早期智人古老類型的一個保存完好的頭骨》,《中.國漢族髖骨的性別差異和判斷》.《中國古人類的年代學》.《中國早.期智人》.《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人類》.《人體測量法》.《中國和歐.洲早期智人的比較研究》等。
五十一.吳景超,當.代.社.會.學家.,安徽歙縣人,字北海。1901年生,1923年畢業於清.華,1923年--1928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學習,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金陵大學教授兼任社會學系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社會學系主任,教務長;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新經濟》.《社會研究》.《新略》等雜志主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著名大學的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主要著作有:《都市社會學》.《社會組織》.《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劫.後.災.難》.《馬.克.思.論.危.機》.《中國人口新論》.《中國社會學向何處去》等。1968年去世。
五十.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安徽全椒人,字敏軒,一字文木,康熙末諸生一七零一年生,吳敬梓十三歲喪母,跟隨在江蘇贛榆縣任教諭的父親吳霖起(康熙二十五年撥貢)生活,生性豪放,放盪不羈,曾暢游大江南北。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薦舉博學宏詞,不就,後屢次考場失意,心灰意冷,只好變賣家產,於三十三歲遷居金陵(今江蘇南京),靠典當變賣衣物和朋友接濟生活。一七五四年在貧困中去世。但是,他在貧困中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諷刺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五十卷,五十六回),另外還著有《文木山房集》四卷,《文木山房詞集》一卷。新中國成立後,又發現吳敬梓詩文三十九篇。一九五四年在北京舉行了吳敬梓逝世二百周年紀念大會;一九八一年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舉辦了吳敬梓誕生二百八十周年紀念大會和《儒林外史》學術討論會,編輯出版了《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如今,《儒林外史》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在國內外出版,吳敬梓也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的文學家。
四十九.吳涫,明代著作家,安徽歙縣人,字仲虛,隆慶年間進士。主要著作有:《唐詩紀》一百七十卷(明刊本,現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古今逸史》五十五種(校輯,現江蘇南京圖書館藏三十一種九十九卷,安徽省圖書館藏六種十一卷);《合刻山海經水經》(明刊本,現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
四十八.吳道新,明代末官吏,詩人。安徽桐城人。字湯日,號無齋。天啟七年舉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滅亡後,隱居白雲山,人稱無齋先生。主要著作有:《潛德居詩集》五十卷;《龍眠風雅》一卷(錄詩七十五首);《桐舊集》一卷(錄詩十七首);《潛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四十七.吳謙,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醫學家,安徽歙縣人,字六吉。博學多才,精通各科。熟讀今古醫書,臨床經驗豐富,曾被譽為清初三大名醫之一。官至太醫院判供奉內廷。乾隆時與劉裕鐸為總修官,主編綜合性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包括醫學各科共十五種九十卷,其中《訂正傷寒論注》和《訂正金匱要略注》為他自己撰寫。全書注重臨床實用,圖說方論具備,附有湯頭歌訣,曾作為太醫院教本。由於簡明扼要,切合實際,流傳很廣。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衛生出版社曾多次出版。
四十六.吳綺,清代官吏,詞人,安徽歙縣人,號豐南,又號紅豆詞人。順治九年貢生,授中書舍人曾任湖州知府。主要著作有:《宋金元詩詠》二十卷補遺二卷;《林惠堂全集》二十六卷;《六懷詞》一卷;《紅豆記》一卷,《選聲集附詞韻簡》四卷;《揚州吹鼓詞序》一卷;《嶺南風物記》一卷。
四十五.吳立真,當代地質學家,安徽省金寨縣人,系吳氏陽山分支著名科學家。一九二八年生,高級工程師職稱。一九四九年五月參軍,在二野軍政大學獲一等學習模範稱號;進軍大西南後在昆明市政府工作。後去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學習,獲得優秀學生稱號。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大慶油田,江漢油田,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工作,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稱號,並榮立三等功兩次。在編寫的眾多報告中,有八篇在國家級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十多篇研究報告結集出版,參加了《中國陸相大油汽田》,《中國近海大海氣田》兩部專著,有中國石油出版社出版;撰寫的《流花11-1大油田》一文,獲得部級優秀論文獎,負責研究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個,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兩個,中國海洋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一個;中國海洋石油研究中心科技進步一等獎兩個,並榮獲全國第四屆發明展覽會金牌獎,與吉林大學合作研製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評價專家系統」,經專家評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他負責制定的勘探部署和方案中,經鑽探有五個地區發現油田。現已經從中國海洋石油研究中心離休。
四十四.吳泰昌,當代文學評論家,作家。安徽當塗人,一九三七年生,一九六零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同年考取該校文藝理論研究生。歷任《河北文藝》《人民文學》編輯,《文藝報》文學評論組組長,副主編.副編審.編審,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散文世界》常務編委,《兒童文學》編委等。參加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說史》等專著的編撰,出版的散文集和文學評論集有《八方集》,《藝文軼話》,《文學情思》,《文藝隨筆>>,<<吳昌泰散文選>>,選編和主編的有<<阿英文集>>,<<十年散文選>>等。
四十三.吳勉學,明末清初著作家,刻書家。安徽歙縣人,字肖愚,號師古。生卒年月不詳。博學多識,家富藏書。明代萬曆年間,曾校刻經史子集及醫學書籍數百種。其聞名於世的有:《二十二子全書》一百六十九卷,《初唐詩匯》七十卷另有目錄十卷,《盛唐詩匯》一百二十四卷另有目錄二十二卷,《河間六書》二十七卷,《類證活人書》二十一卷,《對類考注》二十卷,《唐樂府》十八卷,《十三經》.《四史》.《資治通鑒》.《性理大全書》.《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醫學六種》.《痘症大全》.《師古齋匯聚簡便單方》.《東垣十書》等。在刊刻這些書籍時,許多都有他進行校訂,校注。
四十二.吳鎧生,近代學者,著作家,安徽桐城人,號北江,字辟疆。吳汝綸之子。自幼隨父親習文,詩文繼承父業,曾任大使幕僚。民國後,入總統府任秘監至終。主要著作有:《吳門弟子集》十四卷,《左傳微》十二卷,《左傳文法讀本》八卷,《孟子文法讀本》七卷,《北江先生文集》七卷,《北江先生詩集》五卷,《詩義會通》四卷,《漢碑文范》四卷,《晚清四十家詩抄》三卷,《尚書大義》二卷,《周易大義》二卷,《古文范》二卷。
四十一.吳昶,宋代學者,著作家,安徽歙縣人,字叔夏,號友堂,生卒年月不詳,師朱熹而友洪邁,程大昌。曾以征薦為郡校書,經史皆有著述,很得朱熹的喜愛和嘉勉。主要著作有:《吳友堂詩文》五十卷,《吳氏書說四十卷》(十分可惜的是此書已經失傳),《易論》四十卷,《史評》七卷。
四十.吳柄南,當代作家,安徽涇縣人,一九二九年生,一九四九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九五零年進入華東軍區文藝幹部訓練班學習,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跟隨蘇聯專家學習戲劇理論,表演.導演,一九五七年後歷任安徽省話劇團.安徽省文化局(廳)創作員,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政協委員,主要著作有:劇本《茶棚會》.《春》等十多部,電視劇本《大江潮》等,並有散文.隨筆等近二百多篇文學作品發表。
三十九.吳建國,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五五年生,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現任安徽省金寨縣圖書館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安徽省圖書館學會理事,六安市作家協會會員,一九九八年晉升副研究館員職稱。曾三次參加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會議,其中一九九八年在全國第八屆中青年圖書館學.情報學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公共圖書館創收活動之反思》獲得中國圖書館學會優秀論文獎;兩次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學術年會。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文學作品六十餘篇,圖書館專業學術論文十多篇,創作小品《蘭蘭的小紅帽》,參加安徽省小品大賽演出,參與《吳氏陽山分支宗譜》(八修)的編撰工作並為之作序。
三十八.吳組湘,當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安徽涇縣人,原名吳組襄,筆名寄谷,野松等。一九零八年生。一九二九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一九三一年參加社會科學研究會和中國人民反帝大同盟。一九三五年後任馮玉祥的國文教師和秘書,抗日戰爭期間中央大學國文系任教。曾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全國《紅樓夢》研究會會長,北京市文聯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山洪》,《鴨嘴嘮》;中短篇小說《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樊家鋪》,《某日》;短篇小說集《西柳集》,《飯余集》;以及《吳組湘小說散文集》,《吳組湘選集》,《吳組湘全集》等。
三十七.吳紹青,當代醫學家,安徽巢湖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二一年畢業於國立湘雅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一九二九年赴美國講學並進行醫學研究,一九四六年回國,歷任重慶中央醫院副院長,上海醫學院教授,解放後,任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肺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結核病和呼吸》雜志副總編。一九五五年在第十四屆國際結核病防治聯合會年會上,發表《結核菌對異菸肼的耐葯性和致病力之間的關系》的學術論文,引起國際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主要著作有:《肺功能測驗在臨床上的應用》,《實用內科學》,《實用結核病治療學》等,在國內外發表專業論文一百多篇(部)。一九八零年逝世
三十六.吳昆,明代著名醫學家,藏書家,安徽歙縣人,一五五二年生,字山甫,號鶴皋。生於書香門第,祖父吳正倫醫名頗著,家有數世藏書。至吳昆時,家中藏書數萬卷,其中以醫書居多。他十五歲開始學醫,除向祖父及家父學習外,還伯同鄉余午亭為師,並悉讀家中所有醫書。成人後,又遍走江浙,宛陵(今安徽當塗).姑溪(今安徽和縣)等今安徽大部分地區行醫,結交名醫,拜師七十多人,取各家之長,兼收並蓄,以致醫術精湛,名聲大振。主要著作有:《內經吳注》二十四卷,《素問注》二十四卷,《醫方考》六卷,《針方六集》六卷,《脈語》二卷,《十三科證治》,《葯纂》,《參黃論》等。
三十五.吳孟復,當代古籍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安徽廬江人,一九一九年生。別名吳常燾,吳山蘿。一九三七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民革成員。一九三七年後,曾任上海政法學院.暨南大學副教授.教授,上海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纂。一九五六年回安徽工作,歷任合肥師范學院教授.淮北煤炭師范學院教授.圖書館副館長.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室主任,愛好教育學院教授,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安徽省語言學會.文學學會.考古學會。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訓詁通論》,《古書讀校法》,《唐宋八大家概述》,《宋詞鑒賞詞典》(合著)等。
三十四.吳承仕,近代經學家,教育家,安徽歙縣人,字檢齋,號繭齋,一八八四年生,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三歲參加殿試為一等第一名。章柄麟弟子。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精通音韻.訓詁及古代名物制度,旁及群經.各史.諸子.佛經.道藏。三十年代初,接受馬列主義,是中國第一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學的學者。曾在北平創辦《文史》,《時代文化》等進步刊物,參加「一二九運動」,一九三六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天津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支持進步刊物,宣傳抗日救亡運動。一九三九年因遭受漢奸迫害而逝世。主要著作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經籍舊音辨證》.《三禮名物》.《尚書古文輯錄》.《禮服釋例》.《淮南舊注校理》.《六書條例》.《唐寫本尚書舜典釋文》.《監獄解蔽篇》等。
三十三.吳肅公,清代學者,著作家,安徽宣城人,字雨若,號晴岩,別號街南,自署匏道人。從叔父吳垌學,又隨同沈壽民游學。為學以明誠為宗,慎獨為樞,其文章格調似韓愈而簡潔,近似《左傳》《史記》體裁。主要著作有:《街南文集》二十卷.《街南文集續集》七卷.《闡義》二十五卷.《明語林》十四卷.《讀書論世》十六卷.《姑山事錄》八卷。
三十二.吳學靜,當代邏輯學家。安徽合肥人,一九三三年生,一九五八年華東政法學院政法系。曾先後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安徽省委辦公廳政策研究室工作,擔任過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教授,系主任等職。兼任安徽省邏輯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研究》.《邏輯學簡明辭典.數理邏輯部分》.《形式邏輯學》等
三十一.吳定,清代文學家,安徽歙縣人,字殿麟,號瞻泉,一七四四年生,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曾從方立中,李仲醇受經學,後與劉大魁由黟縣教諭移主歙縣問政書院,拜劉為師,學習古文辭,,劉歸樅陽後,他五次渡江求教,並和姚鼐.任大椿十分相好,姚鼐凡有新作,總是與他先睹為快。晚年回歸故里歙縣,精心研究經學,特別是對《周易》.先秦諸子和《史記》研究頗有建樹。主要著作有:《紫石泉山房文集》十二卷,《周易集注》八卷,《中庸注》二卷,《紫石泉山房詩抄》二卷。一八零九年去世。
三十.吳抗生,當代物理學家,一九三二年生,安徽桐城人,一九五三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一九五六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門從事低溫物理研究,曾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會獎,全國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主要著作有:《超導電性,第二類超導體與連接超導體》.《超導電性基本原理》等,在國內外發表專業論文一百多篇。
二十九.吳應萁,明代政治活動家,文學家。安徽貴池人。一五九四年生,字風之,.次尾,號樓山。崇禎十五年貢生,崇禎年間,與復社著士顧杲,陳貞慧聲討阮大鋮,受到加害,逃回家鄉,於一六四五年因響應金聲抗清,被叛徒出賣,在家鄉貴池石灰沖被害。他擅長今古文,意氣縱橫,激昂豪放,慷慨磅礴,一生著作頗多,題材多樣。主要著作有:《宋史》五十卷,《樓山堂集》二十七卷,《啟楨兩朝復錄》十卷,《讀書觀止錄》五卷,《東林本末》三卷,《留都見聞錄》二卷,《熹朝忠節死臣列傳》一卷,《復社姓氏目錄前卷》一卷,《北京察疏略》一卷等。
二十八.吳應賓,名代學者,作家。安徽桐城人,字尚之,號觀我,萬曆十四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讀,後隱居故里,四十多年,閉門著述。深於性命之學,潛心研究儒家經典,尤其擅長詩詞創作,主要著作有:《中庸釋論》十二卷,《大學古本釋論》五卷,《學庸語釋》二卷,《宗一聖論》二卷,《性善書》一卷,《學易齋詩文稿》,《方外游》等,另外《龍眠古文》收錄其文章十七篇,《龍眠風雅》錄其詩作一百二十三首。
二十七.吳華強,當代中醫基礎理論家,一九四三年生,安徽肥東人,一九六六年畢業於安徽中醫學院現任安徽中醫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醫多選題》(合著).《醫述校注》.《外科正宗校注》.《王清任的醫療思想》等。
二十六.吳偉陵,當代信息學家,安徽省安慶市人,一九三八年生,一九六一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系,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進修,後在北京郵電學院任教曾擔任北京電子學會信息專業學會委員,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主要著作有:《信息處理導論》.《英漢資訊理論詞彙》(主持修訂).《英漢無線電電子學詞彙》(主持修訂).譯著有:《數字衛星通訊》.在國家級學術期刊和國際期刊發表專業論文一百七十多篇。
二十五.吳多楨,當代作家,安徽穎上人。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八年畢業於安徽省立工業學校。先後任穎上縣,治淮總隊等單位秘書科長,編輯等職,一九八二年後歷任穎上縣地方誌辦公室主任,縣志總編輯,阜陽地區地方誌學會副會長。穎上縣第二。第三。第四屆政協常委。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淮上風雲》.《穎上今古》.《穎上縣志》(主編).主要學術論文有:《管仲墓址鉤稽》.《穎上歷代修志時間小考.》.《淺議資料考證工作》等。主編了《安徽穎上吳氏宗譜》。
二十四.吳兆棠,當代教育家,1905年生,安徽省休寧縣人,畢業於同濟大學,後留學日本.德國.獲得博士學位。歷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教務長兼任中央大學教授,教育部督學,中等教育司司長,國民黨中央執委委員。1949年去台灣任政治大學訓導長,教育研究所主任,台灣省教育廳廳長。1964年在台北去世。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訓練原理與實施》等。
二十三.吳兆洛,當代作家,安徽阜陽人,1931年生,曾當過教師.報社編輯.1962年調入文化部門工作,曾任安徽省阜陽地區群眾藝術館館長。主要著作有報告文學,戲劇,小說,故事,曲藝等150餘篇(部),近100萬字,其中小戲《萬分之一》獲得安徽省文藝調演一等獎,並有安徽電視台拍成電視片,小說《趙賴五發憤》被多家報刊轉載,並收入小說集。
二十三.吳則虞,當代哲學史家,歷史學家.版本學家,安徽涇縣人。1913年生,師從章太炎,在章太炎的指導下,精研古籍,攻讀音韻.文字.訓詁諸學,造詣很深。曾任南嶽師范學院.重慶師女子范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西南師范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並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央黨校講授中國哲學史,文字學,校勘學等課程。他喜愛收藏古今書籍,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中國歷史,中國藏書史,古籍校勘整理的教學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工具書使用法》.《版本校勘學通論》.《版本通論》.《晏子春秋集釋》.《晉書校勘記》.《清真詞校記》.《稼軒詞選注》.《續藏書記事詩》等
二十一.吳式穎,當代教育史學家,安徽涇縣人,1929年生,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後去前蘇聯列寧格勒赫爾岑師范學院學習。回國後,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外國教育史,蘇聯教育史,主要著作有:《外國古代教育史》.《外國教育史話》.《俄國近代教育》.《蘇聯當代教學理論中的教學過程問題》等。
二十.吳汝綸(前期已經上傳,不再傳。)
十九.吳立本,當代攝影家,安徽省懷寧縣人,1919年生,早年在商店當學徒,1935年進入南京中央電影廠,先後任放映員,錄音員,攝影助理。1938年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攝影隊任攝影助理,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影師,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影師.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影師.編導。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主要作品有:《百萬雄師下江南》.《中國人民的勝利》.《逐個民族大團結》.《五月的節日》等。
十八.吳玉晉,清代學者,著作家。字山夫,康熙時官安徽鳳陽訓導,生卒年月不詳。精通六書假借之學,主要著作有:《金石存》15卷(清乾隆年間刊本題名為《金石癖》),《六書述部敘考》6卷,《別雅》5卷,《山陽志遺》4卷,《說文引經考附補遺》3卷,《十憶詩》1卷。
十七.吳正河,安徽巢湖市人,1952年生,現任安徽省巢湖市圖書館館長。安徽省圖書館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曾任巢湖市劇團團長。2002年晉升為副研究館員職稱。撰寫了數十篇圖書館專業的學術論文,在省級報刊發表多

B. 求文檔: 吳祿貞歷史短劇

原來山西過去只有一個混成協,3000多人,下屬八十五、八十六兩標,起義由八十五標發動  吳祿貞,打死了山西巡撫陸鍾琦和混成協協統譚振德,推舉八十六標標統閻錫山當山西軍政府都督。起義後,軍隊走散了不少,派到娘子關來防守的隊伍很有限。得知這些情況,標統曹進親自帶著三等參謀方本仁跑步到井陘縣(今井南鎮)與山西接界的南峪村去視察,第二天一早就打電話回來說,娘子關防衛單薄,催促隊伍迅速前進。禁衛軍一標都是旗人,平日只知道擺架子,作威作福,這時早就嚇破了膽,不敢前進。吳鴻昌只好和何遂率第六鎮的三營人出發。從石家莊沿正太鐵路到山西省的娘子關不過只有70多公里的路程,但已由平原轉入險峻山區。部隊登上火車,搖搖晃晃地向前駛進。何遂心想,吳綬卿交待要拖住隊伍,不能打山西革命黨。吳統制正在聯合張、藍,准備合擊北京,他自己的隊伍去打革命黨豈不成了笑話,再說,山西兵力空虛,一沖進娘子關,就可以一直打到太原,山西革命就算完了。怎麼才能阻止這次進攻呢?何遂情急智生,對吳鴻昌說:"新田,行軍切忌冒進。你是指揮官,隊伍是你的,不能專聽曹進的話。我們應該親自到前面去看看。"吳鴻昌同意了,於是他們改乘一輛花車,率第一營前進。
火車過了獲鹿縣,漸漸進入太行山,兩側峰巒起伏,車身歪來斜去地顛簸得很厲害。吳鴻昌心裡害怕,一路滴嘀咕咕。到了頭天門,何遂說:"這個地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們穩當一點好不好?"吳鴻昌連說:"好,好,要穩當,要穩當。"何遂說:"部隊是你的,你是指揮官,打敗仗是你的責任,不能好大喜功。你看這地勢,車行於峽谷之間,萬一旁邊插出一支敵人來,我們怎麼應付?還是停下來搜一搜吧。"吳鴻昌立即命令停車,派隊伍兩翼搜索。何遂又說:"頭天門是個險要的據點,如果被敵人控制,我們想回頭都無路可退。"吳鴻昌斟酌再三,說:"那麼應該留下一營人來守衛。"何遂說:"穩扎穩打是為上策。"於是吳鴻昌命第一營留在了頭天門。吳、何等繼續前進,到二天門、三天門各留下一營。再前進過了微水(今井陘縣),
  吳祿貞山勢更凶險了。火車忽而鑽進漆黑的山洞,忽而行進在陡崖與湍急的綿河之間,忽而兩側俱是峭壁,側身昂頭只能看見一線天光,前面的鐵軌被兩側的山岩擠得好像沒有了。吳鴻昌下車看了又看,徘徊道旁,進退失據。曹進又打電話來,催促隊伍前進,吳鴻昌怒罵了他一頓,曹進說:"戰機不可失呀!我馬上回來報告。"何遂對吳鴻昌說:"綬卿不在,你現在是獨當一面的司令官,責任重大,應該經常和北京、武漢方面保持通訊聯系。你看駐在什麼地方最合適?"吳鴻昌說:"當然是石家莊嘍!"何說:"一點也不錯。這里的地形如此復雜,你又帶著一標旗兵,這些旗兵是吃糧不辦事的,你支使他們還得小心一點。現在北京、漢口都看著我們,關系太重大了。我們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因此頭一條要穩,千萬不可急攻。部隊一丟,你就完了。"吳鴻昌說:"對,咱們還是回石家莊吧。"就這樣,留下了三營人,吳鴻昌和何遂又坐花車回了石家莊。在路上,吳鴻昌對何遂說:"這一次多虧了你。別看我們在軍官學堂學了那麼多,我是頭一次上戰場,實在是覺得毫無辦法。"何遂懇切地說:"我再給你出個主意,上諭不是叫你『剿撫兼施『嗎?我們是不是先撫一撫,告訴山西方面大兵壓境,趁早投降。要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如果不撫就打,萬一打不過怎麼辦?北京還能派多少人給你?"吳鴻昌說:"誰敢去撫?革命黨是要殺人的。"何遂說:"我們既是同窗,又是患難之交,我願意去走一趟。"吳鴻昌很是躊躇,說:"我們回石家莊再從長計議吧。"

血灑石家莊

1911年8月,時任廣西巡撫的沈秉派何遂作為廣西代表赴北京參加  吳祿貞永平秋操,剛好遇上了武昌起義。北京是天子腳下,戒備森嚴。何遂只好四處訪友,聯絡同志,打聽消息。他陸續聽到:清廷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南下進攻湖北革命軍,卻指揮不靈,戰事不利,遂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又託病不出的消息;湖南、陝西起義宣布獨立的消息;又聽到清廷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有權調遣節制所有進剿革命軍的陸海各軍,袁世凱已從彰德赴孝感督師的消息。何遂正像熱鍋螞蟻,懊惱自己偏在此時離開廣西,乍到北京,有力氣用不上。10月30日(農歷九月九日)王孝縝突然來訪,何遂知道王孝縝當時是北洋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的副官長。王見面就說:"敘甫,綬卿要見你,請你走一趟。"
何遂久聞吳祿貞的大名,知道他是"中央革命論"(主張在清政府的心臟北方地區發動起義)的倡導者,特別對他在主持處理中日"間島爭端"時表現的凜然正氣和機智果斷十分景仰,聽說吳祿貞找他,便立即跟王孝縝來到東城大方家胡同吳宅。吳祿貞身穿黃呢軍服,胸前佩一顆八角雙龍寶星徽章,氣宇軒昂,見面就給人一種坦盪的印象。他親切熱情地招呼何遂說:"我早就聽勇公(王孝縝)談起你,你來得正好,馬上有事托你。"何遂問:"什麼事情?"吳祿貞說:"昨天山西新軍起義,宣告獨立。軍咨府已直接下令調我第六鎮駐保定的十二協到石家莊去鎮壓山西起義。我現在派你擔任十二協的參謀,立即動身到保定報到,跟隊伍出發,你要盡力控制隊伍,拖住它,不要真的和山西革命黨打起來。"何遂問:"十二協的統領是誰?"吳祿貞說:"署理協統吳鴻昌,聽說你和他是同學。"何遂說:"不錯,我們是保定軍官學堂的同窗。他帶的是什麼兵?"吳祿貞說:"一標是第六鎮的,另一標是禁衛軍(滿州旗兵),是派來監視我的。"何遂問:"你不能隨軍出發嗎?"吳祿貞笑道:"濤貝勒(載濤)偏在這時差我到灤州去『撫慰『張紹曾和藍天蔚。我知道,他們既想利用我和張、藍的關系緩和矛盾;又想讓我離開部隊。可是,他們沒料到,我正需要灤州之行。所以,你刻不容緩,辦公文來不及了,立即帶我的手令到保定去吧。"何遂說:"遵命!你放心,我有辦法。"等王孝縝送他走出吳宅,何遂才覺得自己怎麼莫名其妙地這樣回答,他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辦法,只是心裡有一種必勝的願望,根本就沒有想到失敗。
北洋第六鎮本是袁世凱多年經營豢養的一支忠於袁氏個人的反動武裝,從上到下遍布袁世凱的心腹爪牙。它的原任統制是段祺瑞,1910年段祺瑞升署江北提督,位置空缺,載濤、良弼等年輕親貴想用日本士官派來抵制袁士凱的軍隊勢力,吳祿貞又賄通了慶親王奕劻,才於那年12月獲任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到任後,雖然堅決以"煙癮甚深,行同盜賊"為由,撤掉了第十二協統周符麟的職,但陸軍部不同意用吳推薦的人繼任,而調二十四標標統吳鴻昌來署理。第六鎮的袁氏爪牙,視吳祿貞為眼中釘,處處掣肘;吳祿貞到任不久尚難駕馭。此時,清廷企圖架空吳祿貞,但不敢動他,怕激起事變。何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銜命趕到保定,會見了吳鴻昌。何遂是保定軍校成績優異的高材生,吳鴻昌對這位老同學倒很熱情,他說:"你來得正好,我們馬上就要出發了。"何遂說:"我的公文還沒到哩!"吳鴻昌急忙說:"不用啦,現在局勢很緊張,你跟我走吧。"1911年11月2日(農歷九月十二日)吳鴻昌率協司令部向石家莊進發。吳鴻昌是北洋系一手培養起來的軍官,他是忠於袁世凱堅決反革命的;但這個人優柔寡斷,膽子很小。他一路上對何遂大獻殷勤,說什麼同學兩年,今天在一起要同生死共患難。何遂說:"你放心,我聽你的吩咐,你要我干什麼,我就干什麼。"吳鴻昌說:"國家到了這步田地,我們食君之祿,也應該真正拿出些辦法來才對。"何遂順著他的口氣說:"當然,當然,早些把革命黨打平就好啦。"
當晚,部隊抵達石家莊。駐石家莊車站司令瞿壽堤畢業於保定速成學堂,是革命同志,站司令部參謀劉文錦也是同盟會員。當天深夜,吳鴻昌召集瞿壽堤、正太鐵路總辦丁某和幾個法國工程人員一起商議如何接通與山西接界處的鐵路。忽然得到報告:山西內部兵力空虛。標統曹進主張急攻,何遂暗吃一驚。
三路直搗北京雄圖
回到石家莊,何遂一走進車站司令部,瞿壽堤就指著他罵道:"你是怎麼搞的,把隊伍弄得一塌糊塗!"何遂向他使了一個眼色,笑道:"這還不好么,你傻極啦!"瞿壽堤哦了一聲,恍然大悟。說:"你搬到我這兒住下,有事好商量。"於是何遂搬到瞿壽堤隔壁的房裡住下,離站長室有五個房間。當天下午,吳祿貞抵達石家莊。立即與參謀官張世膺在站長室召見吳鴻昌和旗兵標統宮長貴談話。何遂找到吳的副官周維楨,周維楨字干臣,與吳祿貞既是湖北同鄉又是心腹好友,從"間島問題"對日交涉起就長期共事。周問何部隊情況,何遂說:"我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至少兩三天打不起仗來。"周問詳情,何遂便將山西兵力空虛,他如何利用吳鴻昌首鼠兩端的心事,故意把隊伍分散駐扎的情況說了一遍。周維楨說:"你做得很好,要是打起來就糟了。你知道不知道,統制現在是危險得很。"何遂問緣故,周維楨告訴他,永平秋操中止後,清廷命令所有集中的軍隊退回原駐防地,而駐軍灤州的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和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拒絕撤回奉天(今沈陽),又拒絕南下武漢,並於10月29日(農歷九月八日)向朝廷提出了立即實行君主立憲的十二條改革條件,還扣壓了清廷從歐洲購買由西伯利亞經京奉鐵路運往漢口前線的大宗軍火。變生肘腋,清廷震驚。張紹曾和吳祿貞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第一期的同學,藍天蔚是第二期的,他們素稱「士官三傑」,交誼甚密。所以清廷派吳祿貞到灤州去「宣慰」、「勸導」。同時也想把吳調離軍隊。11月2日(農歷九月二日)吳祿貞由北京赴灤州,同行的有軍諮府第三廳廳長陳其采。吳祿貞以為陳其采是陳其美的胞兄,陳其美已經在上海宣布獨立,陳其采一定也是革命黨,而且陳又是他日本士官學校第一期的同學,所以在路上便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意圖合盤告訴了陳其采,還攤開地圖指點著說:"這次去灤州,聯合了張、藍,加上我石家莊的隊伍,會師北京綽有餘力,光復之功,唾手可得。"火車到了灤州,張紹曾、藍天蔚親自來迎接,隨即召開了軍官會議,吳祿貞慷慨陳詞說:"蔭昌傾北京精銳之師南征武昌,諸位如果和我一起倒戈,進攻兵備空虛的北京,可以兵不血刃而定天下。然後綏靖士民,易置帝政,而傳檄東南,釋甲寢兵,天下事即可大定,何必去搞什麼君主立憲呢!"在場的將士齊聲歡呼,擁護吳的主張。吳祿貞、藍天蔚是早期的同盟會員,張紹曾是傾向革命的,所以一拍即合。會後議定:以第二十鎮為第一軍,從灤州西進;藍天蔚的第二混成協為第二軍,作為後援進行策應;吳祿貞率第六鎮為第三軍,由保定北上,形成兩路夾攻之勢,一舉佔領北京。會後用飯,才發現陳其采早就溜了,而且,停在  吳祿貞灤州車站上的所有車皮全部開跑了。原來陳其采是清廷特地派來監視吳祿貞的奸細,他得知吳的真實意圖後,下了火車,乘人不備,就溜回北京,告了密。清廷立即加強京畿防衛並調回了灤州全部車皮。吳祿貞知道出了問題,當晚又接到清廷急令他赴石家莊督師進剿山西革命黨的命令,才退到石家莊來。周維楨講完,連稱:"危險!危險!"此時,他和吳祿貞哪裡知道,第二十鎮第四十協統領潘矩楹聽了吳祿貞在灤州的講話後,立即密報已被任命為總理大臣,正在孝感督師的袁世凱。袁世凱一向認為,在北方軍人中只有吳祿貞可以和他較量,此時更是"有袁無吳,有吳無袁,"袁世凱肯坐以待斃?一個針對吳祿貞的密謀已經"箭上弦,刀出鞘"了。
周維楨告訴何遂,吳統制已派王孝縝為特使,秘密越過戰線,潛赴武漢去見黎元洪,報告他"中央革命"三路直搗北京的計劃。希望屆時武漢方面發動攻擊,牽制住袁世凱在鄂的部隊,不讓他有抽兵回師之力。周維楨又說,吳統制已修書一封,派他迅即潛往山西,和閻錫山聯系,希望與閻組成"燕晉聯軍",共謀大計。何遂此時才看清了一個真實可行、極富戰略眼光的宏偉藍圖。他對吳祿貞的雄才大略生出由衷的敬佩,他心潮澎湃,等待著戰斗的到來。
叛徒行刺英雄遇難
何遂慰勞晉軍回來,已是深夜十一點多鍾了。他見吳祿貞的房裡燈光明亮,便走進去,參謀官張世膺和副官周維楨在座。何遂向他們報告了慰勞晉軍的情況。吳祿貞神情異常興奮,高興地把何遂叫到面前,指著桌上的兩份電稿說:"敘甫,你看!"何遂拿過來一看,一份是灤州二十鎮張統制和第二混成協藍協統發來的,電文是:"本軍已整裝待發,請與山西軍前來會師。"另一份是吳統制發出的回電,電文是:"願率燕晉子弟一萬八千人以從。"何遂連說:"太好啦,太好啦。"吳祿貞親切地撫著何遂的肩膀說:"你太累了,快回去休息吧。"11月7日(農歷九月十六日)凌晨一點半,北方秋夜,寒意襲人,忙碌了一天的吳祿貞,仍身披軍大衣,獨自在站長室伏案批閱文件,他的前面放著張紹曾的復電。突然,馬步周闖進室內,高呼:"報告大人,聽說統制升任山西巡撫,特來向大帥賀喜。"說罷,打千下去,從靴子里拔出手槍,向吳祿貞連連射擊。吳祿貞驟不及防,胸部中彈,仍強忍劇痛,撥劍奪門而走,不幸剛出門口,被埋伏的刺客重擊撲地,馬步周上前割下了栽培他的恩人的首級。參謀官張世膺,副官周維楨也同時遇害。
酣睡中的何遂,忽然被一陣槍聲驚醒。只聽見窗外有人喊道:"兵變,兵變!"緊接著又是一陣槍響,何遂心知有變,一摸身邊的手槍,沒有找到,情急中只抓到一隻短劍就沖出門去。這時正是暮秋的午夜,天高月朗,寒風颯颯,站台連一個衛兵都沒有。忽見幾個人影從吳祿貞的住室中奔出,迎著何遂跑來。何遂大叫:"站住,站住!"這些人並不理會,越跑越快,一溜煙就消失在夜幕中。何遂頓感不妙,正往前走,忽聽地上有人痛苦呻吟,彷彿是張世膺的聲音(張是奉天陸軍小學總辦,是應吳祿貞之邀前來的),何遂叫道:"華飛,你怎麼啦?"只聞呻吟,沒有回答,何遂借著朦朧的月色,低頭一看,張世膺的頭被一刀劈開,眼珠突出,腦漿流了一地,已經快斷氣了。何遂說:"華飛,我不能顧你了。我要看綬卿去。"說完向站長室飛跑,何遂穿過外面的一條道,剛到吳祿貞卧室的門口,被一個東西絆了一下,定神一看,正是吳祿貞!他穿著第一次與何遂見面時穿的那身軍裝,胸前閃爍著那顆八角雙龍寶星。何遂大驚,伏下身去大呼:"綬卿,綬卿!"再摸他的雙手,冷冰冰的全是血污,頭已經沒有了!何遂猛然跳起,向著倉庫跑去,他知道那裡有一連守軍,他哭喊著:"快來人呀,統制被人刺死啦,趕快跟我去報仇啊!"跑近倉庫,聽見前面幾個穿軍裝的人叫道:"這傢伙亂喊些什麼,殺了他!"接著乒、乒兩槍,子彈從何遂頭上飛過。何遂見勢不妙,急忙回頭,向效外晉軍宿地奔地。那時何遂方寸已亂,一路不知跌倒多少次又爬起來猛跑,哪裡還感到疼痛。可是一口氣跑到晉軍駐地,一看,完了!營帳雖在,但已空無一兵。一種極端悲憤、極端絕望的心情使何遂失去理智,他猛然將手中的短劍割向自己的咽喉,頓覺一陣劇痛,鮮血順著脖頸流了下來,何遂的頭腦突然清醒。原來他所佩的短劍,沒有開口很鈍,用力雖猛,割得不深卻很疼。何遂心想,大業未成,大仇未報,這樣死了,豈非輕於鴻毛?他反倒冷靜下來,在空空的營帳四周找了許久,終於找到二個山西兵,他們告訴何遂,晉軍因為來的人少,又是初到,不知這邊虛實,聽見槍響,怕生變故,祖營長慌忙帶著隊伍撤回娘子關了。一個高個子士兵問何遂:"大人怎麼這個模樣?"何遂放聲哭道:"吳統制被人害死啦!"兩個士兵很激動,說:"我們替他報仇,這兒有匹馬,請大人騎上,我們去把隊伍追回來。"何遂騎上馬,兩個士兵跟在後面,飛奔向前。沒過多久,就追上了山西隊伍。何遂找到祖營長說:"吳統制被刺殺了,我們要馬上回去給他報仇。"何遂已經忘了他們是山西的隊伍,而且只有一營人,石家莊卻整整有一旅人。祖營長沒有推辭,立即答應跟何遂回去。山西隊伍又掉頭前進。何遂心急,策馬先行,天微明的時候,到了石家莊火車站邊上,回頭一看,只剩下和他一起追隊伍的兩個山西兵了。一瞬間,千百種滋味湧上他的心頭。從出發以來,多少希望,多少計劃,多少努力,眼看勝利在望,卻落得"為山九仞,功虧損一簣"。
三烈士長眠石家莊
過不多久,山西隊伍陸續開進車站,為首的是仇亮和景梅九。何遂問仇亮帶了多少人來,仇亮說:"很多很多,後面隊伍還在運哩!"實際上山西兵到得並不多。仇亮、景梅九、何遂、倪德勛、齊燮元等一商量,都認為石家莊無險可守,決定把隊伍都撤到山西去,首先要把一切可用物資運走。當時車站倉庫中儲存的物資極多,怎麼能在短時間中運走呢?何遂找來瞿壽堤和陳永慶。陳永慶說:"這好辦,現在兵荒馬亂,工人們都缺糧。倉庫里的米很多,只要規定每開一個車皮立即發兩包米,工人們就會來啦。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並且答應,凡是來做工的,每人都發一包米。於是人越來越多,車站的電燈也亮了,連市內的腳行也來了。所有倉庫的物資,一列車一列車地運往娘子關,兩天時間全部運完。再由娘子關轉運太原,太原車站物資堆積如山,單只現銀一項就有30多萬兩。
仇亮、景梅九讓何遂、倪德勛等當晚就帶著吳祿貞和張世膺的遺體隨他們回娘子關(當時尚未發現周維楨的遺體)。何遂非要自己抱著吳祿貞的遺體,別人也無法勸他。何遂崇拜英雄,他和吳祿貞相處時間不長,但一見如故,推心置腹,在危難中吳祿貞給了他極大的信賴,使何遂視吳為生平知己。想到吳那磅礴奇宕的氣概,磊落豪爽的為人,運籌帷幄的雄才,竟然死得這樣突然,這樣悲慘,何遂悲從衷來,抱屍痛哭,仇亮等勸他不住,也紛紛垂淚。
仇亮、景梅九、何遂、倪德勛等第二天到了太原,閻錫山親自迎接,說了許多寬慰和感謝的話,又把他們請到督署。私下對何遂說:"如今,『燕晉聯軍『仍然存在,我比你年長幾歲,也不客氣,我就擔任聯軍大都督,你屈任聯軍副都督吧。"何遂只希望他趕緊到娘子關去看一看吳祿貞和張世膺的遺體,並厚葬他們。於是閻錫山等又回到娘子關。閻錫山讓一個高明的木工做了一個木人頭,安放在吳祿貞的頸腔上,帶領將士致祭後,把吳、張二個淺厝於娘子關。周維楨同時遇害,估計是追擊刺客時被槍殺,屍體倒在室外的草叢中,第二天才發現,只能草草埋葬在石家莊車站旁。1912年初,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伊始,孫中山即以臨時大總統名義發布命令說:"吳、周、張三氏,當義師甫起之日,即陰圖大舉,絕彼南下之援以張北伐之勢。事機甫熟,遽斃凶刃。迭被重傷,身首異處,死事至慘。"追認吳祿貞為陸軍大將軍。1912年3月,上海、山西都隆重地召開追悼吳祿貞的大會,吳祿貞的夫人景靜淑率子女吳忠華、吳忠黃出席了大會。1913年11月7日,也就是吳祿貞殉難二周年的忌日,山西政府和石家莊人民在石家莊火車站北邊為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修建了陵墓,三位戰友的遺體始遷葬於此。
吳祿貞墓外形為紀念塔式,高約二丈,墓前有閻錫山撰寫的"故燕晉聯軍大將軍綬卿吳
  吳祿貞訃告公之墓"的石刻,概述了吳祿貞的生平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河北省政府將此陵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該陵墓毀於"文革"。1982年3月,河北省政府、石家莊市政府將三烈士遷葬至長安公園。去年清明,作者專程前往憑吊,但見遊人和中小學生至墓前祭掃者不絕於途,瑩瑩白花,飄灑遍地。關於吳祿貞被刺,有的材料說,完全是周符麟個人報"私仇","既非袁之所為,亦非清政府所干";有的甚至用惡毒語言污衊烈士;有的材料明顯編造。本文忠實地依據何遂先生親述的記錄,並參考多數史料的記載和觀點寫成。至於殺手馬步周,何遂說:"1924年國民軍佔領北京時,有一次我和段祺瑞的長子段宏業談到馬步周,段宏業稱贊說:『馬蕙田是英雄,夠朋友,他的行動省了不少的事。『這話也透露了一點內情。"據史料記載,馬步周得了二萬兩白銀(一說五萬兩),吃喝嫖賭,生活糜爛。但從此無人敢用他,最終癱瘓潦倒而死。

追悼會

吳祿貞被刺的次年春天,黃興等人發起在上海張園為他開追悼會,時間定於1912年3月14日,即農歷正月二十六日--吳祿貞的誕辰日。此時,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日理萬機的孫中山先生,特寫了此悼詞,並派他的秘書長代表他出席了追悼會。同時,他還頒發了第一號撫恤令,吳祿貞按陸軍大將軍例撫恤遺族。
吳祿貞的追悼會,還同時在太原舉行,各省均有代表參加,與會軍民達上萬人之眾!主祭台上的會標為「燕晉聯軍大將軍吳公綬卿追悼會」,兩側為黃興的大幅輓聯:「李北平之將略,韓侍中之邊功,大廈正資材,公緩須臾,萬里早空胡馬跡;羅斯伯其激昂,來君叔其慘烈,二難同赴義,我悲後死,九原莫負故人心!」吳夫人攜子、女,親臨大會,並作演講。
延邊百姓聞噩耗後,立即自發地在延吉北山學堂為之開追悼會,以感他「為邊務督辦遺愛在民」之恩--吳祿貞於1907--1910曾在延吉戍邊,任邊務督辦。人們披麻戴孝、痛哭流涕、絡繹不絕地湧向靈堂!人們舉著「白山峨峨,黑水洋洋,我公之德,山高水長;白山鬱郁,黑水汩汩,我公之悲,山摧海泣!」的輓聯;人們舉著「一疏救民心不保,三年出塞愛長留!」的輓聯;人們舉著:「延(吉)琿(春)賴公以存,凶聞相傳,半壁河山齊下淚;英烈為國而死,招魂痛哭,百靈風雨盡增愁!」其悲何其深,其情何其濃!延邊百姓對他無限懷念,因為「延(吉)琿(春)」的確是「賴」他「以存」。日帝在吞並朝鮮後,成為朝鮮的太上皇,又把魔爪伸向了我延邊,挑起所謂「間島問題」之爭,不承認圖們江為中韓界河,妄圖占據我延邊大片國土。是吳祿貞戍邊三載,竭力捍衛、據理力爭,這片疆域才得以保住!
1911年11月9日,武漢前線得知噩耗,革軍將士大震,撥劍斫地,在陣地上樹上「為吳祿貞報仇雪恨!」的旗幟,紛紛請求出師北伐。
吳祿貞塑像揭幕
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2005年7月19日上午,在吉林省延吉市原「戍邊樓」前,舉行了愛國將領吉林邊務督辦吳祿貞塑像揭幕儀式!
此次儀式,由延邊州文化局、州文聯、州地方誌編撰委員會、州檔案館、州政協文史辦主辦。吉林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福有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副州長金基浩,為塑像揭幕!揭幕儀式結束後,與會人士還登上「戍邊樓」,參觀了吳祿貞革命業績展覽。與會者稱:吳祿貞這位清末著名愛國將領,偉大的辛亥革命烈士,在他擔任吉林邊務督辦期間,率領延邊軍民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斗爭,成功解決了「間島問題」,捍衛了祖國的領土主權(註:日本當時已吞並了朝鮮,成了朝鮮的太上皇,又製造出了個「間島問題」,妄圖否定圖們江為中朝界河,霸佔我延邊)。他還親自帶隊勘測了千里圖們江邊防,繪制出有史以來第一張《延吉邊防專圖》,寫出了20多萬字的《延吉邊務報告》。此外,他還在詩集《戍延草》中,熱情贊美了延邊山河的壯麗和延邊人民的勤勞勇敢,為延邊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吳祿貞是我的外祖父,這個喜訊令我十分激動,我的心不由得由廈門飛到了延吉、飛抵了「戍邊樓」!早在2003年8月,我赴延吉參加「愛國將領吳祿貞將軍業績研討會」時,會議組織者延邊長白山文化研究會安龍禎會長,就和我談到過將來為我外祖父辦展覽的事,提到建紅色旅遊點的設想,塑像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來!去年,由我在廈門附近的惠安縣崇武鎮——號稱「中國石雕城」里的「精美藝術雕刻廠」,為外祖父定製了這尊半身的玻璃鋼塑像。在製作過程中,我曾多次去廠里與他們研究如何塑造得更好、更完美;完工後,我又趕去與他合影,去為他送行!
現在,終於盼來了為塑像揭幕的日子!這意味著吳祿貞告別延吉95年後,又重返延吉了!他將永遠與延邊人民在一起,保衛和建設這片美麗的家園,延邊就是他的第二故鄉!!當年,他不僅曾竭力保衛延邊,而且還重視建設延邊,造福於民,所以當他離延時,百姓不僅贈他「萬民傘」、「萬民衣」,而且相送十里,後來又為他樹「去思碑」,以表達期盼他早日重返延邊的願望!

吳祿貞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愛國民主革命者,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多方面的才能在革命黨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武昌起義後,湖北革命黨人開會商議,認定最適合的都督是吳祿貞。他敢於在清政府統治的中心地區發動起義,他對袁世凱的清醒認識也遠遠高出一般的革命黨人。許多史家認為,如果吳祿貞不死,他的計劃得以實現,中國歷史可以呈現另一種局面。可惜,吳祿貞缺少對敵人的警惕,甚至認為護衛自己是怯弱的表現,以致遭到了毒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C. 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Yellow River),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黃河為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長5464公里,居世界第五、亞洲第二(僅次於長江);平均流量1775立方米/秒(世界大河中屬非常小的流量規模);流域面積逾75萬平方公里。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黃河依次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省,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約像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正如詩人左河水在以黃河表達中華民族精神的《黃河奔海》中所曰:「幾環咆哮卷沙騰,一路狂濤氣勢宏。 裂岸穿峽驚大地,帶雲吐霧嘯蒼穹。」黃河流經地形區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5500公里,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桃花峪。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
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D. 2019年高級職稱評審條件

申報高級工程師的第一步,了解自己時候否符合申報地區的申報要求,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申報的前提條件:擁護憲法和法律,具有中國國籍,沒有刑事處罰經歷,所提交的資料務必保證真實性。

2、學歷資歷條件:一般每個省的要求可能會有些差異,一般學歷越高,要求的工作年限越短,比如碩士學歷從事本專業4年以上,如果你學歷低點也沒事,只要工作年限達到就可以了。

3、專業能力要求:你要完成市廳級項目,並獲得成果鑒定,或者承擔過大型工程,開發出新技術新工藝,並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也可以是參加過國家標准制定,注意只需其中某一項就行了

4、業績成果要求:你要完成市廳級二等或者三等獎以上,解決過重大疑難問題,獲得發明專利,或者是國家承認的中青年專家,只需其中某一項就行。注意,各個省市要求不同,各個專業要求不同。

5、論文出版要求:你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以上,並且具有較大價值,或者自己出版發行學術刊物,注意,各個省市要求不同。

6、計算機能力要求:計算機專科學歷以上,或者通過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或者通過計算機軟體資格考試,滿足其中之一即可。注意,有些省市對於計算機的要求更高。

7、繼續教育要求

8、外語能力要求

E. 延河資料

延河,昔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陝北第二條大河,全長286.9公里,源於白於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

延河發源於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安塞、延安,於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

由於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根據地,延河被稱為「中國革命母親河」,寶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體的形象。

(5)省委宣傳部吳忠華擴展閱讀

延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形態明顯地表現為三種類型。河源至真武洞的上游,為峁梁丘陵溝壑區,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為峁狀丘陵溝壑區,梁窄峁小,河谷寬闊,階地發育,侵蝕不如上游嚴重;甘谷驛至河口下游,為破碎原區,原面窄小,沖溝發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嚴重。

延河屬於中游發達的河流,河道特徵有下述特點。上游山大溝深,坡陡谷窄,灘多水急,河床比降平均為4.4‰,下蝕強烈,河谷主「V」字型,河道彎曲,僅大溝村至鐮刀灣村之間,14公里的距離就有72道彎,河床最窄處僅10米左右。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河谷開闊,呈「U」字型,河谷平均寬約800米,最寬可達1200米,河流兩岸階地寬廣平坦,支流眾多。

F. 於文華出生於哪一年

中文名
於文華
外文名
Yu Wenhua
國 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
漢族
星 座
雙魚座
血 型
O型
出生地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
出生日期
1965年03月09日

G. 孫殿才的人物生平

孫殿才,曾用名孫樹德、王文清、陳光華、趙忠國,寧夏中寧縣人。
1909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924年,在恩和高級小學讀書時,學校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提倡民主、科學思想,使學生受到很大的教育,從而對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淫威和腐敗的封建社會深惡痛絕。
1926年9月,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馮玉祥國民軍聯軍由綏遠途經寧夏,入甘援陝,策應北伐。在國民軍聯軍駐寧夏期間,部隊中的中共黨員深入城鄉各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中共黨員劉屏先等人到中寧縣恩和堡發動高級小學師生同封建勢力和各種丑惡現象作斗爭,孫殿才、王緒祥(張子華)等人積極參加,在斗爭中受到鍛煉,經劉屏先介紹,孫殿才加入共青團。1927年春,孫殿才到蘭州共和中學上學。同年秋,又轉入甘肅省第五中學(寧夏中學前身)讀書。當時,中共黨員杜仲元在課堂上經常教育學生:「我們青年要時刻追隨時代發展的潮流,將來解決中國的事情,不是別人而是共產黨。青年們需要努力。」這對孫殿才和一些進步同學影響很大,他們積極接受黨的教育,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進步活動。
1930年秋,孫殿才到北平弘達學院讀書,通過張子華找到了黨組織,於12月經李進介紹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化名孫樹德,任北平西城區宣傳委員,以學生身份和張子華共同從事學生運動。
1931年5月,孫殿才受北平地下黨組織的領導從事工人運動,經常化裝成黃包車夫或失業工人,深入工礦,與工人群眾接觸,在工人中建立黨的組織和赤色工會組織,先後組織過電車工人、洋車工人、掏糞工人、鐵路工人的罷工斗爭。北平市工人混合委員會成立後,孫殿才任書記兼組織部長。
1932年6月,孫殿才化名王文清調天津紗廠委員會任總支書記,組織和領導了紗廠工人的反日大罷工。不久,又任天津市總工會組織部長。
1933年春,孫殿才先後任察哈爾省總工會、張家口總工會組織部長,組建了平綏鐵路工會,領導工人參加抗日遊行和罷工斗爭。同年秋,又先後調任張家口抗日同盟軍軍部支部書記和前委巡視員、東北抗日軍第一師政治部政訓員。在抗日同盟軍向熱河和河北南部進軍中,遇國民黨萬福麟部隊阻襲,在攻佔小唐山戰斗中,因腿部受傷,同年冬返回北平,任全國總工會華北工人運動委員會委員和巡視員。
1934年1月,孫殿才任唐山中共五登特委書記,和吳德、李拮伯等人組織領導了著名的唐山、開灤礦工和洋灰廠工人的罷工斗爭。同年夏,化名陳光華,先後任上海總工會執行局常委、宣傳部長和上海工人聯合會書記,組織和領導了上海紗廠工人抗日罷工斗爭,推動了上海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七七事變後,孫殿才發動和組織工人拿起武器,參加抗戰,任淞滬工人抗日別動隊第五支隊特支書記,戰斗在抗日前線。同年冬,到南京八路軍辦事處工作,以後隨機關退守武漢,在田宛鎮要塞司令部任特支書記,和李鑄等人發動武漢船員和鐵路、工廠工人組織武裝別動隊,配合武漢外圍保衛戰,在武漢堅持抗戰約半年之久。
1938年秋,中共長江局派孫殿才(化名趙忠國)到安徽省動員委員會工作,擔任干訓班大隊長,在安徽省敵後無為、舒城、桐城等5縣工作。不久,又擔任舒無地委副書記,在敵後組織武裝斗爭,打擊偽軍,粉碎日軍掃盪,鞏固和發展江北抗日根據地。曾以在敵後堅持團結抗日成績突出被評為模範,出席邊區黨代會,並當選為黨的七大代表。
1941年3月,經劉少奇介紹,孫殿才到延安中央臨時黨校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1943年1月,被調陝甘寧邊區中共三邊地委,任統戰部長。期間和國民黨新十一旅的地下黨負責人牛化東等人取得聯系,團結鄧寶珊抗日,日後積極工作,促成新十一旅於1945年10月在安邊起義。
1943年秋,孫殿才(時名趙忠國)通過到定邊拉駱駝做買賣的同鄉徐興讓及其他統戰關系,秘密通知哥哥孫殿科到定邊會晤,堂弟孫殿舉、兒子孫福善等也先後到定邊參加革命。孫殿科、孫殿舉後來又被黨組織派回彰恩做統戰聯絡工作。經孫殿科的串聯,本鄉馬少林(回)、馬光榮(回)、劉延相等人先後到定邊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被派回寧夏工作。
1944年,孫殿才的母親及其哥、弟、妻子、親友等10餘人先後到定邊參加了革命。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發動了對陝甘寧邊區的全面進攻,寧夏馬鴻逵部隊向三邊竄犯,孫殿才家屬先後兩次在群眾家隱蔽,向定邊山區疏散。1947年4月定邊失守,敵暫九師參謀處便衣特務何兆元將孫殿才的老母、妻子、兒媳等8人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們遭受嚴刑拷打,直到1949年1月才出獄。
1946年5月,孫殿才任中共寧夏工委副書記。1947年1月,中央決定成立寧綏工委,又任工委副書記,先後組建了回民游擊隊和回漢支隊等地方武裝部隊,開展對敵斗爭。4月,回漢支隊改編為寧夏人民解放軍,孫殿才任司令員。這支部隊在孫殿才等人指揮下,打擊地方反動武裝,牽制敵人,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攻克環縣,孫殿才謁見了彭德懷等領導,寧夏人民解放軍隨主力部隊北上作戰。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寧夏人民解放軍仍恢復回漢支隊番號,返回鹽池南部山區繼續在內線作戰,先後擊潰了鹽、環、定各路清鄉團,收復了大片失地,恢復了人民的政權。
1948年秋,中共寧綏工委改為寧夏工委,孫殿才任書記。他和工委其他領導同志一道,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在解放區開展減租反霸斗爭,建立地方人民政權,發動解放區人民擁軍擁政,支持前線。還大力開展統戰工作,不斷派人到西安、蘭州、銀川、吳忠等地活動,積極為解放寧夏做准備。
1949年9月,寧夏解放,孫殿才帶領中共寧夏工委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進駐銀川。中共寧夏省委和寧夏省人民政府成立後,孫殿才任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4年9月,寧夏省撤銷並入甘肅省,孫殿才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和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先後被選為黨的八大代表和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任職期間,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1957年,當農村出現浮誇風時,他堅持實事求是,曾向省委提出意見,糾正這一錯誤傾向。在討論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時,因區域劃分問題和其他同志產生意見分歧,這本是黨內生活的正常現象,但在1957年和1958年的省委整風運動中,將上述問題視為右傾反黨活動,被錯定為「孫、陳、梁、曹右派反黨集團」,受到錯誤處理,下放甘肅引洮工程指揮部任處長。
孫殿才雖然蒙受委屈,但識大體,顧大局,堅持工作。1961年黨中央派謝覺哉同志來甘肅調查,澄清了問題,稱贊孫殿才同志是「敢於實事求是,堅持說真話的好同志」。1963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對孫殿才的錯誤處理,徹底恢復名譽。
1964年5月,孫殿才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折磨,以至身患重病,長期未得到有效治療,不幸於1975年1月18日含冤病逝,時年67歲。

H. 湖北省監利縣柘木鄉副鄉長是誰

湖北省監利縣柘木鄉黨政領導班子成員
吳愛清:黨委書記鄉長.主持全面工作;
吳忠誠: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協管全面工作,主持人大工作、主管全鄉經濟工作;
王長清:黨委副書、紀委書記。主管黨群、工業企業、民營經濟、招商引資、信訪、工會工作;
張志軍:黨委副書記、副鄉長。主管農村經濟、政法、城建、計劃生育工作;
戴木林:黨委委員、副鄉長。協管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經、財貿、計劃、安全生產、煙草市場整頓、統計、會記服務中心工作
吳俊:黨委委員、副鄉長。分管計劃生育、政法工作;
張煜南:黨委宣傳委員。分管宣傳、文化、體育、教育、廣電、郵政電信、國土資源、高速公路協調工作;
蘭銀華: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武裝、城建、平安創建、交通、安全生產工作;
夏穎:黨委組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勞動、老乾、統戰、共青團工作;

I. 2007年五一勞模名單

全國勞動模範
李毛孩 1989年9月榮獲全國勞模 縣鄉公路管理所 劉德蓮 1960年5月榮獲全國勞模 盤龍鎮生產街
河南省勞動模範
郭全新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普會寺鄉
汪東風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公路管理局
姬飛燕 2002年12月榮獲全國郵政系統勞模 郵政局
楊公勤 1999年4月榮獲省勞模 龍山水泥廠
張富安 1994年12月全國內貿系統勞模 縣政協
石清秀 1955年2月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交通局
杜來福 1994年4月榮獲省勞模 林業局
鄭汝德 1959年4月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建設局
楚士成 1989年4月省計劃生育勞模 確山縣人大
徐同民 1986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模 確山縣一高
張會傑 1960年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三里河鄉政府
劉榮禮 1952年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任店鎮衛生院
魏國忠 1956年3月省勞模 農村信用社

盧愛山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駐市石化機械廠
李景惠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第一高級中學
張學枝 1999年4月榮獲省勞模 縣一初中
韓庭花 1997年5月全國供銷系統勞模 雙河鄉供銷社
王景河 1994年4月榮獲省勞模 順山店鄉
邢付昌 1991年3月全國造林綠化模範 蟻蜂鎮金頂山林場
高承國 1959年榮獲財貿系統先進工作者 確山縣人勞局
李景鐸 1959年榮獲財貿系統先進工作者 確山縣百貨公司
劉興旺 1989年8月省勞模 留庄鎮梁庄村
李明選 1989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模 確山縣李新店鄉
尚春花 1989年8月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實驗小學
李樹成 2004年4月獲省勞模 確山縣網通公司
劉會合 1987年4月省五一勞動獎章 確山縣煤建公司

駐馬店市勞動模範
蔡紹民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電業公司
余仲良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財政局
王永堂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國土局
王金林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中醫院
陳 麗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政府招待所
臧 平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教體局
王全興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竹溝鎮
甘國際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瓦崗鄉
周海龍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石滾河鄉
馬衛東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廣電局有線電視台
周國明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人民醫院
張道紅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市龍山水泥廠
陳青雲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樂山林場
王月園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具廠
王富貴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郵政局
呂留妮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百貨公司
沈運良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三里河建築公司
趙軍成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業局能源站
張惠敏 1982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郵政局
張天順 1982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傢具廠
劉愛民 1980年獲省稅務系統勞動模範 確山縣地稅局
劉新建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石滾河鄉衛生院
劉鳳鳴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司法局
劉世華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駐馬店市石化機械廠
鞏連喜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人民醫院
黃建軍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靖宇小學
劉四妮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機局
劉新榮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酒業副食食品有限公司
劉淑琴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試驗小學
劉新國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竹溝鎮
孫建忠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司法局律師事務所
仇金長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水利局
丁新華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三里河鄉
劉滿良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留庄昌達傢具廠
李純有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水利局
李獻華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機學校
李新華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具廠
王愛萍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家畜改良站
薛國英 1989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農聯社
陳清雲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樂山林場
朱大平 1989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經貿委
甘國際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瓦崗鄉林庄村

駐馬店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呂保成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計生委
李 祥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煙草公司
樊愛麗 2004年4月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第二初級中學
楊勝利 2001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市龍山水泥廠
李 濤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總工會
袁曉梅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教體局
張永奎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公安局
周寶陽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一初中
王 眩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人勞局
張德林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婦幼保健院
賀建格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廣播電台
艾 奇 2004年4月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鄉公路管理所
馬艷輝 2002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水泥有限公司
耿運生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農修廠
馬曉健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電業公司
宋克敏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婦幼保健院
李 霞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檔安局
張金茹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煙草公司

確山縣勞動模範
匡國華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煙草公司
吳保春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國家糧食儲備庫
張振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供水公司
段華麗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市場發展中心
蘇訓明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工商局
赫艷麗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廣電局
曾慶耀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留庄鎮
朱桂玲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水利局
王敬宇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農修廠
宋桂英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計生委
衛百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建設工程質檢站
陳賀平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人民法院
朱永軍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電業局
劉拴住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留庄昌達傢具廠
張文勝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劉店鎮
劉保健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建築公司
鄭建春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城管監察大隊
許曉峰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瓦崗鄉政府
李建新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水利局節水辦
喻建國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林業局
李 軍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法院
張萬方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地稅局
李 印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農經站
胡中慶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檢察院
董金榮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糧食局軍供站
張秀菊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盤龍鎮東郊區
戚占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農技推廣中心
李衛國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劉店鎮劉店村
胡長河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任店鎮水利站
朱新立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蟻蜂村
陳桂蘭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雙河鄉徐庄村

楊建軍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文化館
黃紅青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農村信用社
王長安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盤龍鎮
臧俊永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試驗小學
曹泉水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第一高級中學
許宗敬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瓦崗鄉
李志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審計局
劉 晶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農機學校
張國平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民豐傢具廠
賈 偉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物價局
閆 美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教體局
張寬勇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公安局
孟慶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檢察院
李 偉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任店鎮
黃忠新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三里河鄉
孫中紅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新安店鄉槐樹庄村
董守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竹溝電管所
朱中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國稅局
曹國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雙河郵電所
余東群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薄天選礦廠
朱玉梅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搬運公司
單留江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畜牧站
薛愛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計生委
張瑞遠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教體委研究室
陳 平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供銷社棉麻公司
王新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李新店供銷社
朱 偉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糖庫
仇海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印刷廠
劉成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瓦崗鄉瓦崗村
徐明合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李新店邵樓村
王順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楊店鄉蔡樓村

優秀教師
國家級優秀教師

鮑艷霞 2001年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師 石滾河鄉初中
河南省優秀教師

徐 學 2004年10月榮獲優秀教師 縣試驗小學

梁東偉 2004年10月榮獲優秀教師 留庄鎮一中

河南省特級教師

馮桂榮 2005年1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進修學校
張學枝 2002年6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一初中

李金勝 2005年1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試驗小學
常海山 2002年6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教師進修學校

河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衛百全 2004年榮獲優秀教育工作者 教體局

2006年駐馬店市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名單
優秀教育工作者
周留喜 馮柳 李德想 李全華
優秀教師
李月玲 孫衛紅 臧春美 尹桂雲 熊建成 李占偉 張志勇 張國利 李立柱 朱新民 楊曉軍 陳長松 鄭保國 張春梅
王國鋒 李書爭 王 俊 王文幸 舒春嶺 王新社 劉建華 蘭景洲 梁新道 姚紅菊 趙 娜 翁玉仙 朱軍玲 張曉倩
崔國有 韓紅梅 馮俊超 唐申明
優秀團幹部
河南省優秀團幹部

朱志鵬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團縣委
張存民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石滾河鄉
徐 啟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楊店鄉
朱玉蓮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縣二高
駐馬店市新長征突擊手

梁 美 2004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縣檢察院
賀權利 2002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林業局
張 麗 2001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電業局

張戰勝 2003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三里河鄉
祁 陽 2002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新安店鎮
魯新占 2000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瓦崗鄉

確山縣新長征突擊手
焦 霞 任店衛生院黨支部書記
吳忠偉 縣電業公司市場營銷部配電中心維修班班長
李 峰 縣畜牧局畜牧工作站
劉 靜 縣二高教師
徐 征 縣司法局公證處主任
趙新華 縣財政局辦公室副主任
白春玲 縣一高教師
楊海濤 雙河鄉文化服務中心主任
劉東升 縣隆泉貿易公司經理
王建平 縣職業中專團委書記
張 勇 縣電業公司施工隊隊長
李 霖 縣畜牧局動檢站
魏峰威 縣婦幼保健院團支部書記、辦公室主任
鍾森林 留庄鎮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主任
翟春生 縣二初教師
陳擁軍 縣地稅局竹溝地稅所所長
赫建強 縣衛生局團委書記
李晨聲 縣財政局預算股副股長
周 濤 縣公安局任店派出所指導員
楊 勇 竹溝鎮計劃生育辦公室副主任
第五屆「確山縣十大傑出青年」名單
李文清 劉店鎮黨委副書記、鎮政府鎮長
武宏斌 縣城建與市容監察大隊大隊長
周 輝 縣環保工會副主席
劉冬梅 留庄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劉志勇 縣一初中團委書記
胡衛建 縣地稅局稽查分局局長
劉中生 雙河鄉徐庄村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
周靜平 縣人民醫院院長助理、縣政協委員
王 超 縣公安局新安店鎮派出所指導員
朱永軍 縣電業局副局長
「三八」紅旗手
駐馬店市「三八」紅旗手

高麗英 2005年3月榮獲市「三八」紅旗手 縣人民醫院

周靜平 2005年3月榮獲市「三八」紅旗手 縣人民醫院

確山縣2005年度「三八」紅旗手
電業公司: 汪世敏 申宇
技術監督局: 郭 昕
人勞局: 李彩雲 何怡清
林業局: 林海燕
統計局: 曹迎秋
安監局: 胡曉麗
檔案局: 李 霞
旅遊局: 陳 莉
財政局: 楊紅梅
殘聯: 馬 玲
法院: 左蘇寧 王 潔
縣委辦: 嚴金榮 王仲明
商務局: 王亞平
中小企業服務局:聶 筠
計生委: 陳艷華
衛生局: 楊世梅 閆 君
文化局: 王桂華
農機局: 徐 偉
石滾河鄉: 何愛雲
普會寺鄉: 宋海霞 朱立波
三里河鄉: 李翠英 田愛平
竹溝鎮: 陳書芳 李 靈

縣政府: 趙 鑫 申春艷 蔡文崢
郵政局: 李建萍
農業局: 許繼紅
水利局: 馮淑英
糧食局: 陳 燕
公安局: 李 敏
科技局: 林永花
教體局: 陶艷玲 王 輝 朱亞麗
畜牧局: 李 翠
審計局: 尤秋菊
民政局: 朱淑琴 李 慧
交通局: 曹夢琳
發改委: 李瑞華
蟻蜂鎮: 常艷梅 李愛香
雙河鄉: 呂永明 楊 燕
新安店鎮: 張 芳
任店鎮: 王 靜 肖衛平
瓦崗鄉: 李彩雲 劉四妮
李新店鄉: 趙 婷 馬 艷
盤龍鎮: 劉 靖 李玉敏
劉店鎮: 張玉美 臧金鳳 王桂英
駐馬店市「兒童工作先進個人」
臧海英 縣直幼兒園 方新顏 靖宇小學
駐馬店市「十佳優秀小公民」
趙鈺喆 實驗小學
駐馬店市「優秀小公民」
齊笑藝 縣直幼兒園
曹柳清 縣直幼兒園
趙穎芳 縣一初中
王宣尉 靖宇小學
張 佳 縣二初中
邵宛鈺 實驗小學
魏夢迪 盤龍鎮五小
趙鈺喆 實驗小學
駐馬店市「雙合格家長」
田國斌 確山二高
鞏秀麗 縣直幼兒園 韓 敏 71262部隊幼兒園
蘇金紅 靖宇小學
駐馬店市「十佳春蕾女童」
鄭洋洋 縣靖宇小學
青年科技帶頭人
張永革 2004年榮獲青年科技帶頭人 水利局
衛百民 2004年榮獲青年科技帶頭人 建設局
魯新占 2001年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 瓦崗鄉

青年崗位能手
趙子博 留庄鎮石庄小學教師
劉志強 縣地稅局任店稅務所副所長
周紅星 任店鎮政府黨政辦副主任
夏 鑫 縣電業公司團委書記
溫新傑 縣畜牧局疫病檢測中心
王紅業 縣公安局雙河鄉派出所內勤
董建成 縣職業中專教師
丁愛麗 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
趙廣斌 縣二高教師
何華偉 留庄鎮二初中教師
吳春麗 縣一初中教師
張穎熙 縣二高團委宣傳委員
李建輝 縣電業局石滾河供電所
劉書玉 任店鎮中心小學教師
張勝利 縣工商局劉店鎮工商所所長
孫艷東 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二中隊中隊長
許愛珠 任店鎮馮庄小學教師
王鳳麗 留庄鎮衛生院護士長
劉 新 縣計生委信訪股

閱讀全文

與省委宣傳部吳忠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隻松鼠公司的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632
網路營銷師資格證要求 瀏覽:968
關於防盜門營銷方案設計研究 瀏覽:98
四川省建築施工安全培訓工作實施方案 瀏覽:634
水運會策劃方案 瀏覽:961
營銷業績獎勵方案 瀏覽:612
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920
上海大學市場營銷學考試 瀏覽:501
小學學校教師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440
慈溪市鵬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66
世紀開元電子商務 瀏覽:428
網路營銷知識如何傳播 瀏覽:289
市場營銷管理的第一步 瀏覽:860
市場監管局綜合業務培訓方案 瀏覽:886
銀行夏季營銷宣傳方案 瀏覽:51
2014感恩節策劃方案 瀏覽:891
網路營銷實物試卷 瀏覽:598
法院黨建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39
網路營銷分成 瀏覽:455
村村響業務培訓方案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