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農民找崇禎討200多年的舊債,為什麼到明朝亡了都還沒個結果
敢找皇帝討債,這個農民自然不會是普通人,他的名字叫李世選,徽州績溪縣人。李世選對人說自己是開國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的十世孫,不僅如此,他的手裡還拿著朱元璋的一封御筆書信,這封書信不是別的,正是這個農民用來討債的憑證。
又過了四年,崇禎皇帝弔死在煤山上,大明朝就此終結。到此為止,李世選手上的御筆書信徹底成了一張廢紙,即使它是真的,又該去找誰兌現呢?
⑵ 關於胡慶余堂國葯號典故是如何由來的
清朝買辦資本家胡雪岩,名光墉,安徽績溪人。初在錢肆學徒,後人浙江巡撫王有齡幕,為清軍運餉械鎮壓太平軍。1866年協助左宗棠開辦福建船政局,後又為左宗棠大借外債,購運軍需物品鎮壓捻、回起義。依仗湘軍勢力,於各省設金銀號,經營絲茶業,設典庫於江浙兩湖等地二十三處。在杭州開設胡慶余堂國葯號,並經營出口絲業,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兩千萬元以上。1884年,受洋排擠破產。在胡雪岩經營的各項生意中,最具特色的是在杭州開設的胡慶余堂國葯號。該店鋪地處杭州城內最繁華處,門面款式新穎醒目。胡雪岩十分重視廣告宣傳,除了在上海《申報》上大登廣告外,他還親筆題寫「戒欺」兩個大字匾額,高懸於店堂之上。開業的那天,胡雪岩身穿官服,頭戴頂戴,親自接待顧客。他發現一個從鄉下來的農民,對所買的葯材不大滿意,便上前詢問審視,見葯材的成色欠佳,立即向這位農民賠禮道歉,並約定日期請再來更換。這位農民逢人便講此事,一時傳為佳話。胡慶余堂國葯號由此聲名遠揚,信譽日高。一些醫生為病人開處方常常叮囑去胡慶余堂國葯號抓葯,葯店的生意越做越好。胡慶余堂國葯號所采辦的葯材,不通過葯材行這一中間環節,而是派得力的葯材行家,親自到葯材產地坐莊收購。而且還為葯農隔年貸款,保證了葯農種植葯材的資金周轉。因此與葯農形成良好的供求關系,葯農都願意將上等的葯材賣給胡慶余堂國葯號,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葯店出售的葯材質量。胡慶余堂國葯號還自設膠廠、鹿園,還開設了飲片、參燕、切葯、丸散、采選、炮製、細貨、儲膠、配製、細料、郵寄等部門,葯品遠銷海內外,成為南方—等大葯房,與北京同仁堂齊名。
⑶ 蕪湖火炬
應全國默哀推遲3天到29號來蕪湖,全市不放假.只有開發區放假.單位要組織方正去加油,私人的好象不給看
⑷ 宣城有什麼特色小吃嗎,或者有什麼土特產
宣城的土特產,我覺得有寧國山核桃,因為在這個地方地理環境非常的優越,陽光充足,降水豐沛,核桃的皮非常薄,果然很厚,吃起來很香。而小吃的話,我認為他的績溪菜糕很好吃,松軟可口,而且還有那種竹葉的香氣,是當地傳統的美食。
⑸ 岳陽市的「三個宣傳,一個推介」具體內容是什麼
岳陽市作抄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一座優秀旅遊城市,近幾年又先後被授予「全國楹聯之市」,「全國詩詞之市」的榮譽稱號,其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二。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周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宣傳岳陽地理、經濟優勢,
宣傳岳陽繁榮、穩定、幸福和諧的大好局面,
宣傳岳陽市中心城區「五創」提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國家社會治安模範城市,國家綠化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推介岳陽樓、君山島5A級景區,加強文化強市建設,特舉辦「岳陽樓杯」詩聯大賽,熱忱歡迎國內外詩人、聯家共襄盛舉。
⑹ 張建軍的人物履歷
1975年3月,績溪縣尚田公社尚田大隊知青;
1978年3月至1980年1月,在徽州師范專科學校物理專業學習,畢業後到績溪縣教育局工作;
1984年4月,任績溪縣紀委紀檢科副科長;
1986年3月,任績溪縣紀委紀檢科長;
1987年8月,任績溪縣紀委常委、紀檢科科長、紀檢室主任;
1990年11月,任績溪縣委組織部幹部科科長;
1991年11月,任績溪縣委組織部幹部一科科長;
1993年3月,任績溪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幹部一科科長;
1993年11月,任績溪縣委組織部副部長;
1994年6月,任旌德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1992年8月至1994年12月,參加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本科班政治專業學習;1996年9月至1996年11月,參加省委黨校縣處級幹部培訓班學習);
1997年10月,任涇縣縣委副書記(其間:2000年9月至2000年12月參加省委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1年3月,任宣城市政府副秘書長、政府辦公廳黨組副書記;
2001年9月,任宣城市政府副秘書長,政府辦公廳(室)主任、黨組副書記;
2004年4月,任宣城市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政府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2004年12月,任宣城市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政府辦公室黨組書記;
2006年9月,任宣城市委常委,市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政府辦公室黨組書記;
2006年10月,任宣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政府秘書長,政府辦公室黨組書記;
2007年8月至2015年1月,任宣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15年1月,任宣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宣傳部部長;
2015年2月至今,任宣城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⑺ 績溪胡晉接是何人
胡晉接 中國自然地理地圖的開創者
胡晉接(1870一1934)字子承,號梅軒,一名石塢。他早年跟隨父親就讀於績溪東山書院,以精通程朱理學與博涉百家學說著稱。1903年,胡創辦了私立思誠小學校,開徽州新式教育之風。他於1912年擔任安徽省督學,主管徽州教育。根據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普及義務教育的綱領,1913年,又承紫陽學堂之後受命創建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次年改名為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經過三次遷移,校址最後定在休寧縣萬安鎮上。
說到這所師范學校在安徽的出現則又是源遠流長。徽州自宋而下,文風鼎盛,歷代名人輩出。從朱熹到戴震六百餘年間,於哲學、經學、數學、醫學、天文、圖畫、版畫、刻書、治印、戲曲、烹飪、建築、園藝等許多領域成派成家。尊為師祖,蜚聲全國,影響深遠者不可勝數。以朱熹別稱"紫陽"為名的紫陽書院創辦於1246年,宋理宗賜額,至清末改學堂,長達660年,一直是新安理學的中心。到清末翰林許承堯,他放棄京官的地位,請准回鄉辦新學,此舉與他激進的反清思想有關。這時候,許承堯已經參加同盟會,在紫陽學堂辦學中,許承堯組織了紀念思想家黃宗羲的"黃社",並立社盟:"遵梨洲之旨,取新學以明理,憂國家尚為之。"為辦好紫陽師范學堂,許承堯邀請到不少優秀教師來校授課,如著名畫家黃賓虹在該校教圖畫;曾經任上海《警鍾日報》主筆、與柳亞子共組南社、後任中山大學教授的陳去病教歷史;紫陽師范畢業生方與嚴,1910年畢業後,與陶行知並肩推廣新式教育,解放後曾出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副司長和民族教育司司長。
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是在紫陽師范學堂原址創辦的。1913年4月,在許承堯的大力支持下,胡晉接任校長。在政局多變,教育撥款極不穩定的情況下,胡先生精心籌措、滲淡經營十年,終於使學校初具規模。學校的教學、實驗和生活全面走上了正軌,成為安徽省中等學校行列中的佼佼者。
長期擔任二師校長的胡晉接,提倡教育與生活相結合,主張以教育手段開民智、育新民,培養了大批人才。在這所學校培養的人才中,有一批後來擔任了國家、中共以及教育、科研等領域的重要職務,還有許多身在國外的專家、學者、實業家。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柯慶施。柯慶施原名柯尚德,安徽歙縣人。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該校積極響應,參與罷課、示威遊行,其中五班學生還寫信與《新青年》聯系,後派學生柯尚德(即柯慶施)與陳獨秀聯系,促進馬克思主義在師范中的傳播。1920年柯在學校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中國共青團的第一批團員。1922年由團轉黨後,柯慶施歷任安徽省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委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華東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等要職。
作為教育家,胡晉接先生辦學15年,他認為"師范教育,乃國民教育之母,關系甚重"。在辦學前期(1913--1920)實施村民教育,注重"守信耐勞、規矩勤勉","以養成能創造前途,背負責任,知行並進,毅勇敢為之新國民之師資為目的"。後期(1921--1927)推行務本教育,提倡"盡性學佛,盡作學孔、道學為體、西學為用"。訓育要求教師"注重答問及發問","使之自得為主,不專注入而重啟發",成立"教授研究會",舉行"教授參觀"。他為學校聘請的教師多為知名學者,如北洋大學學有專精的畢業生唐毅、唐珏、詹省耕、張宗望、董秉銓、程士范等,南京高等師范畢業生余寶勛,文秀才出身的畢醉春、程東屏、江淮大學畢業的胡在渭、黃夢飛,曾在紫陽師范學堂任教的江植棠,桐城古文大師馬通伯的學生鮑光豹等社會名流。日本弘文師范畢業的方新,與陶行知、黃炎培有所交往,深受他們影響,時任學校教務主任。還邀請社會名流來校演講,如原北京大學教授鍾觀光,原東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洪範五等。胡晉接以其父的"去私、戒矜、謹言、慎行、氣和、心平、帳清、筆勤"八箴自儆,以"誠毅"為校訓,與方新精心設計管理和校務實施方案,建立一系列組織機構、規章制度及課程設施。並注重實用,注重自學輔導,注重與外部的交流。1914年學校送茶葉等礦植物標本和圖譜126種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覽,受到好評。4月教育家黃炎培蒞臨該校參觀,在教育考察日記中寫道"余觀是校,不覺為之神往","出省所見師范,此其第一"。省屬訓令嘉獎,學校享有"安徽學府"之譽。1915年8月胡晉接出席全國師范學校校長會議,並提出議決案《關於整頓全國師范教育之意見書》, 1918年他榮獲教育部7級嘉禾獎。當時的校舍已由七十餘間發展到五百餘間,圖書館藏書甚豐,科學館設備齊全,並設有附小供學生實習,學校還擔任全省的教育輔導工作。
1927年,胡晉接退休返鄉。晚年作為安徽省通志館特約編纂,為《安徽通志》撰寫了《輿地誌》和《藝文志》的部分內容。1933年,胡晉接被推舉為《績溪縣志》總纂,1934年3月病逝。
在如今能夠查到的資料中,胡先生身後惟一一部著作的講義就是《中華民國地理講義》,聯系著我收藏的這套《中華民國地理新圖》以及胡先生晚年參與撰寫的《輿地誌》,估計胡先生對地理學科有著某些特殊的造詣,更可能這所學校的地理課便是由胡先生親自上的,這套地理新圖的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編著者"程敷楷"便有可能是學校里的另一位地理教員。這樣看,這套《中華民國地理新圖》中按照自然科學的門類進行專項分圖,則顯然具有教材的功用。作為一個有著開明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胡先生能夠把先進的科學思想引入地理教學,應該說在當時是開一代教育先河的。1914年上海亞東圖書館把這套教學圖公開出版,在中國地圖出版歷史上,也開創了自然專題地圖的先河。(見附註)90年以後,這套圖已經十分罕見,作為地圖收藏的愛好者,我們實在不應該忘記這位中國現代地理教育的先賢。
說到胡晉接,還有一段他被魯迅先生"間接批評"的故事。
1926年5月31日,魯迅先生在孫伏園主辦的《語絲》周刊上發表了題為《然而還是無花的》的雜文。魯迅在文章中直接回擊了以陳西瀅為代表的反動文人的造謠惑眾;文中同時也有"先前山格夫人來華的時候,『有些志士'卻又大發牢騷,說她要使中國人滅種"一句話,譏諷了當時反對節制生育的人的觀點。
查魯迅文集的註解,"山格夫人(M.Sanger)" 是當時一位積極提倡節制生育的美國人。她1922年曾來我國進行宣傳,而且引起非議。而參與非議的這位"志士"竟是胡晉接先生。原來那年5月5日的《晨報副刊》上曾經刊登一篇題為《五千年之黃帝子孫從此絕矣》的文章,文章里引用了胡晉接的講演辭,其中說:"最新潮流之結果,果如何乎。吾一推究之,不禁毛發森然,不寒而慄。蓋其結果,乃一極凶之現象,即『家破種滅國亡'是也。""而又有山格夫人之制育方法,制育葯品,以為其助緣。此種新文化,如不能普及,則亦幸耳。多普及一人,即滅此一人之種。多普及一家,即滅此一家之種。若真普及全國,恐五千年之黃帝子孫,從此絕矣。"
以今天的眼光看,魯迅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對所有被他認作保守落後的事物進行抨擊,自是他思想和文章的一貫邏輯。不過,大家都是凡人,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連毛澤東都對節制生育有過否定的看法。80年前,即使有開明教育思想的胡晉接,也是主張"道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他當時對節制生育不能理解,也就不足為怪了。
⑻ 績溪有哪些名人
績溪縣的歷史名人:
胡錦濤,男,漢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績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7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河川樞紐電站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工程師。曾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適之,徽州績溪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胡宗憲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累遷浙江巡按監察御史,為官二十九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死後追謚襄懋。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順官,字雪岩。開辦胡慶餘堂中葯店。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