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雄人物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紀念碑
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盪」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打動,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1940年河北唐縣兒童團員在執行「安檢」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手持紅纓槍站崗放哨的兒童團員
「消息」樹上的小哨兵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主角是12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帶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後,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眼前。於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改名《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兒童劇團:孩子劇團
抗戰期間,學生在製作木刻書籍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和愛國知識分子創辦的兒童藝術團體。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上海,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難教育社得知情況後,立刻派人前往,於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劇團。孩子劇團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抗日救亡愛國宣傳。小團員在老師的領導下,進行各種宣傳抗日節目的排練,然後再深入到各地特別是抗日前線去演出,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的足跡遍及8個省市和幾十個農村集鎮,演出過《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等優秀節目,為宣傳抗日做出了貢獻。
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
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會上三個小英雄:張玉芬(左)、牛中才(中)、溫三郁(右)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澤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盪,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鐵蹄下抗爭 戰火中成長——當年的抗戰少年兒童追憶抗日救亡
㈡ 要做人物形象宣傳片,宣傳英雄事跡,哪家公司製作能力比較好
之式影視部,製作各類影視片,從前期創意到後期執行,規范化、流程化服務,讓你省心,放心,在山東地區,是首屈一指的。
㈢ 江西九江湖口的革命英雄人物鄒覺民的家鄉是如何宣傳他的事跡
通過給鄒覺民烈士建紀念碑進行宣傳,然後在中小學生中給予宣傳
㈣ 我什麼好多宣傳的英雄人物都是死人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哦 可以隨便給他戴高帽 製造楷模
㈤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
1、楊開慧
楊開慧, 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年冬與毛澤東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一直追隨毛澤東同志從事革命活動,在極為艱苦、險惡的條件下從事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開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
大革命失敗後,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中,楊開慧按照黨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開展地下斗爭。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地下武裝斗爭,努力發展黨的組織,堅持斗爭整整3年。
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面對窮凶極惡的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裡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
敵人逼問她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系,除非海枯石爛!」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於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
2、夏明翰
夏明翰(1900-1928)男,漢族,湖南省衡陽縣人,中共黨員。1920年秋,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夏明翰來到長沙,結識了毛澤東。1921年冬,經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後,在長沙從事工人運動,參與領導了人力車工人罷工斗爭。1924年,擔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負責農委工作。他十分注意培養農運幹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為湖南農民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
1926年2月,被黨調往武漢工作,擔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兼任毛澤東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長沙馬日事變後的嚴重白色恐怖中,1927年6月,受黨派遣回湖南任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同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參與發動秋收起義。
1928年初,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協助省委書記郭亮參與省委領導工作。由於叛徒出賣,同年3月18日被敵人逮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敵人押送到漢口余記里刑場。
當敵執行官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時,他大聲說:「有,給我拿紙筆來!」遂寫下了那首大義凜然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英勇就義,年僅28歲。
3、趙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
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應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
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很戳其腿部傷口。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狀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性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忙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趙一曼在准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
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的珠河縣處死「示眾」。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縣(現尚志市)的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槍斃了。
此時,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職責,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正因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這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期望不好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
4、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
1949年11月14日,重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際,被國民政府軍統於渣滓洞監獄所殺並毀屍。
5、王德三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 。雲南祥雲人。先後就讀於大理中學、昆明成德中學。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加入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赴廣州到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同年冬兼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留守處政治訓練班主任。
1928年夏赴蘇聯莫斯科,6、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曾被選入大會組織、宣傳、軍事等委員會並在大會上發言。
成立中共雲南省委,被選為省委書記。他是雲南農民武裝起義主要領導者組織者。因叛徒出賣被捕,1930年12月31日於昆明英勇就義。
㈥ 我們應該如何宣傳英雄人物
炒作, 做一些另類的事
㈦ 宣傳英雄模範人物的電影
《焦裕祿》、 《郭明義》、 《張思德》、《楊善洲》、 《孔繁森》、 《生死牛玉儒》、 《任長霞》、 《離開雷鋒的日子》
㈧ 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宣傳英雄人物的事跡
社區傳單 網路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