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宣傳疫情豫劇

宣傳疫情豫劇

發布時間:2021-10-04 16:38:22

『壹』 你知道豫劇在河南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豫劇是河南的本地劇種,現在因為娛樂文化的影響,聽豫劇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如果在這樣持續下去,說不定豫劇在過幾十年就只能出現在回憶錄裡面了。

『貳』 十生九唐 對豫劇生角發展有何影響

豫劇流派傳承的遺憾
    在豫劇界,目前能自成一派且得到公認的藝術家,有生行的唐喜成、王素君,旦行的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凈行的李斯忠,醜行的高興旺、牛得草等十一位豫劇宗師。他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表演風格。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他們共同促進了豫劇的繁榮,將豫劇推向了頂峰。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除馬金鳳、王素君兩位尚在世以外,其他均已離我們而去。雖然每位藝術宗師都不乏親傳和再傳弟子,但這些弟子在傳承老師的藝術成就上,卻存在不少遺憾。筆者經過認真思考,歸結為以下幾方面,與戲迷朋友共同探討。
    一、繼承與發展上存在失誤。每位自成一派的老藝術家都有其表演特點,這是結合自身條件,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形成的,能有幸成為他們的入室弟子,相當於走了條捷徑,少走彎路即可繼承老師的藝術成果。但不少弟子連老師的表演藝術都未完全領悟,就刻意出新,以致誤導了不少觀眾。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唐派的繼承。唐派弟子雖陣容強大,卻很少有人能達到唐喜成本人的表演水平,這在觀摩分析唐先生和弟子們的表演後即可得出答案。唐喜成以假嗓發音為主,但音域寬厚,唱腔高亢,極具爆發力和穿透力,頗能表現男性的陽剛之美。比如《三哭殿》中「李世民登龍位萬民稱頌」一段,高低音域相差八度,演唱卻游刃有餘,通順自然,充分展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且唱功和做派俱佳,一招一式盡顯帝王的豪放之氣。許多唐派傳人相比之下則遜色不少。比如唐老師的大弟子,也是唐派傳人中最受關注的賈廷聚,他的二本腔即不如唐喜成圓潤醇厚,其在《三哭殿》中扮演唐王,加進了一些不必要的眼神和動作,失去了帝王的穩重和大氣;對「長江水焉有那回頭之浪」一句刻意拖腔和甩腔,也不如唐喜成演唱得自然流暢。這卻被有些人認為是發展了唐派。賈老師弟子眾多,對擴大唐派的影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充其量只能算發揚了唐派,並未真正發展唐派,而且很容易使人造成誤解,認為賈老師演唱的就是正宗的唐派,或是對唐派的發展。相反筆者認為最能全面繼承唐喜成表演藝術的楊志禮,卻一直不太受到關注。再比如崔派傳人張寶英,她的表演特色也和其師相去甚遠,將崔蘭田渾厚、深沉的演唱風格有意無意的淡化,失去了崔派獨有的韻味。這並不是否認演員去追求自己的個性。崔蘭田在收徒儀式上就曾引用齊白石的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以此來告誡弟子,希望她們能發揮出新水平。此外,每位藝術宗師也有自身的不足之處,有待晚輩們去發展創新,使之更加完美,不然藝術就只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但這種發展是以全面繼承為前提的,如果連老師的藝術都沒有學到家,便一味追求出新,以致和老師的表演風格大相徑庭,還被認為是某流派傳人,勢必起到誤導觀眾的效果,不利於流派的傳承。
    二、方言運用尚顯不足。豫劇是河南土生土長的藝術形式,不可避免地會收到河南方言的影響,這是許多地方劇種都存在的現象,如豫劇的念白即有河南方言的意味。河南話屬於北方方言,普通話即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河南話和普通話和還是有一定差別。如河南話區分尖音和團音。尖音指z、c、s聲母拼i、u或i、ü起頭的韻母,團音指j、q、x聲母拼i、u或i、ü起頭的韻母。河南話把「尖、千、先」分別讀成「zian、cian、sian」,把「兼、牽、掀」分別讀作「jian、qian、xian」,而普通話就沒有尖團音之分。再如一些豫劇唱詞雖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但能充分體現出河南地方特色。許多老藝術家或是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或是出於對當地方言的保護,不少發音或詞句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較為通俗易懂,促進了豫劇在民間的流傳。比如閻立品在《秦雪梅》一劇中,「秦雪梅見夫靈悲聲大放」的「秦」字發音接近於「cin」,而不是「qin」;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中,有一句唱詞是「青紗轎坐的我七品官」,而不是「青紗轎坐著我七品官」,均較適合河南地方口味,給人以親切之感。但有的流派傳人卻對此不夠重視,而且在年輕演員中尤為明顯。比如唐喜成在《南陽關》中,「西門外放罷了催陣炮」的「西」字發音接近於「si」,到其某些弟子口中卻成了「xi」;再比如馬金鳳的《穆桂英掛帥》,有一句唱詞是「我也不是貪生怕死不掛帥印」,也被有的演員改成了「並非我貪生怕死不掛帥印」。如此刻意接近普通話發音和用語規范,卻又不自覺流露出河南地方色彩,只能給人以不倫不類的感覺。

三、瀕危劇目挖掘不夠。在流派傳承中,挖掘整理藝術宗師的瀕危劇目十分必要。許多已故去的老藝術家生前演出過大量優秀劇目,但未能留下音像資料,現在不少正面臨失傳。作為他們的弟子,若有幸受過老師的傳授,或有這方面的資料,就有責任把這些劇目進行挖掘整理,並加以宣傳,使之推廣開來,以便更好地傳承下去。許多弟子往往在這方面有所欠缺,不是沒有挖掘,就是挖掘程度不夠。還是以唐派為例。豫劇界雖有「十生九唐」「無生不唐」之說,卻總給人以虛幻繁榮之感,比如演來演去就《三哭殿》《南陽關》《轅門斬子》《血濺烏紗》幾出戲,對於《屈原》《斬黃袍》《十五貫》《首陽山》等唐派名劇,往往只上演其中的幾個唱段,沒有將全劇加以整理;對《翠屏山》《八大錘》《將相和》《卧薪嘗膽》《長坂坡》《打金枝》《洛陽令》《灞陵橋》等唐老生前演出的大批優秀劇目,則根本不予提及了。許多唐派傳人都工作於大型國營劇團,卻沒有藉助這個平台將唐老的這些劇目推廣開來。再比如閻派,似乎只剩下了《秦雪梅》,以及「秦雪梅見夫靈悲聲大放」這一個唱段,對同樣留下視頻資料的《盤夫索夫》《藏舟》卻提及不多,更不要說《碧玉簪》《西廂記》《風雪配》《洛陽橋》《鳳還巢》《桃花庵》《五鳳嶺》《日月圖》了,似乎閻立品生前只演過《秦雪梅》,只有那一個唱段唱得好。每位藝術宗師都有代表劇目,但不是有限的幾個,更不是唯一的,否則不會自成一派,也不會在群眾中產生廣泛影響,因而有必要對他們藝術巔峰時期的、能充分體現其表演水平和藝術特色的劇目加以整理,以便更加有利於流派的傳承。安陽市豫劇團根據崔蘭田生前的錄音資料,進行了崔派的音配像錄制,以及前不久唐派第三代傳人郭志成整理上演了唐派的《十五貫》,筆者認為都不乏有益的嘗試,值得借鑒。
    四、劇情增刪尚欠合理。經典劇目是經反復錘煉加工而成的,有的甚至傾注了老藝術家畢生的心血,其中每個場次、情節以至字句都往往經過了仔細斟酌,因而能夠久演不衰,廣為流傳,成為不朽之作。作為流派傳人,有必要珍視這些藝術瑰寶,為戲迷提供珍貴的精神食糧,為後世留下完整的表演範本,使流派得以有效傳承。但有的演員為提高收視率,或是抱有其他目的,卻對一些優秀劇目進行不必要的整改,結果只能適得其反。比如閻立品經數十年打造的《秦雪梅》本已成為經典之作,但前些年卻被某導演復排,出現了所謂的「新版《秦雪梅》」,與原版大相徑庭,並聲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愈來愈高」,舊版已「顯得拖沓、冗長、有著陳舊之感」,上演新版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需要,觀眾的期盼」。不知固定的劇情還怎麼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原本備受歡迎的版本不適合「人們的審美需求」,改動的倒成為「觀眾的期盼」了,也不明白從何處得來這樣的理由。這種無視群眾真正需求的胡編亂改,只會招致廣大戲迷的反感。況且本來閻派被重視的劇目就不多,如今這最有影響的一個又被以種種理由進行更改,不知還能否告慰閻老的在天之靈。再比如由《三哭殿》改編成的《貞觀家事》,將原版必要的情節以「繁瑣而冗長」之名刪去,新增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場次,並自詡這樣會使「脈絡更加清晰,人物更加豐滿,劇情更加感人,節奏更加緊湊」;更為可笑的是,劇中竟出現了秦英說英語、老家院為國丈點煙等荒誕不經的情節,並美其名曰「突然襲擊式的現代化改變」。這樣改編不僅糟蹋了經典,也讓觀眾難以接受。藝術是供欣賞品味的,不是用來假借發展之名輪番惡搞,博取一些廉價笑聲的。某些所謂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非但不去挖掘瀕危劇目,連盡存的幾部經典也不放過。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此劇的演員不少來自於河南劇協,甚至包括劇協主要協領導。再如《三哭殿》在河南已家喻戶曉,但在賈廷聚的一次央視演出中卻將劇名改成了《乾坤帶》。《三哭殿》確有《彩仙橋》《乾坤帶》《斬秦英》等稱法,而且別的劇種也有此劇目,但在《三哭殿》這一稱法於豫劇中已成定型的情況下,不知這樣的改動還有何意義。
五、內在功力不足而外在包裝過度。如今媒體日益發達,豫劇流派在傳承過程中藉助媒體力量,對於劇目的推廣、演員知名度的提高等都有幫助,但演員影響力的大小,還是取決於藝術水平的高低。許多老藝術家憑借精湛的技藝,通過群眾的口耳相傳贏得了廣泛聲望,如陳素真的「豫劇梅蘭芳」、馬金鳳的「洛陽牡丹」、閻立品的「玉觀音」、李斯忠的「嗡八里」、唐喜成的「一拿三」等,都是戲迷對他們的贊譽。這些藝術家平易近人,處事低調,卻能在群眾中形成如此廣泛的影響。他們的弟子則有的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更樂意在包裝宣傳上下功夫,且有時相當不切實際,給人以自我標榜之感。如有的年輕演員不論藝術高低便動輒立宗立派,牛派傳人金不換即是一例。他在學習牛得草的表演藝術之外,還善於發揮自身嗓音優勢,借鑒其他流派的唱腔。但若認真分析起來,且不論他對其他流派藝術領略的膚淺,就連其主攻的牛派,水平也讓人不敢恭維。如《七品芝麻官》一劇中,牛得草的表演是丑中有穩,外在丑表現了內在美,而金不換給人的感覺是刻意追求滑稽,似有意將丑演成「丑」;再如《三願意》中醉知縣出場的步伐、神態等,金不換的表演也遠不如其師自然、到位。如此連老師的藝術都沒有完全繼承,卻出現了「金派創始人」之說,讓人啼笑皆非。再比如「紅臉王」本是戲迷對豫東須生藝術家唐玉成先生的美譽,楊啟超、劉忠河因出色地繼承了唐玉成的表演風格,曾被稱為「小紅臉王」,至現在幾乎每個豫東調須生演員都稱作「紅臉王」了,甚至出現了「紅臉怪王」之類的叫法。「紅臉王」本應只有一位,「小紅臉王」的稱法也未嘗不可,但若每個豫東紅臉演員都稱作「紅臉王」的話,便顯得不合適了。另外像賈廷聚的「須生泰斗」, 虎美玲的「豫劇皇後」,張寶英的「豫劇第一青衣」,李樹建的「地方戲第一老生」等稱號,雖然並非自封,但也名不副實。至於「三天不穿鞋,也要看看邊玉潔」之類的說法,就只能給人以自我炒作之嫌了。
    論及豫劇流派,還應提到豫東調老藝術家唐玉成先生。他創造的表演藝術也是一派,但因其去世較早,且傳世音像資料不多,目前看到的都是他後輩弟子的表演,故多稱為「豫東紅臉流派」。 說到流派傳承中較為出色的,不妨以此流派傳人劉忠河為例。劉忠河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原河南商丘市豫劇團團長。他在繼承唐玉成唱腔風格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做派灑脫自然,唱腔沙啞蒼勁,成為豫東紅臉的傑出代表,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以至河南商丘、山東菏澤及安徽宿州等地曾盛傳「寧可三天不吃饃,也要去看劉忠河」的說法。他成功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演唱整體上沒有脫離唐玉成的旋律,適合老戲迷的口味;結合自身嗓音特點進行發揮創造,又給人以新的審美感受。其次,重視細節。比如他在《十五貫》「訪鼠」一折中的演出。況鍾在寺廟內假扮算命先生,將婁阿鼠引入圈套,並准備借送其過江之機將他逮捕歸案,說完「老兄若不嫌棄,與老漢同舟就是」後,婁阿鼠將他上下打量一番,突然說「我看你不是個測字的先生」,況鍾聞聽陡然間臉色一變,緊跟「怎麼?」便凝神靜氣地一動不動,直至聽到「你真是我婁阿鼠救命的活菩薩啊」,才送了口氣,緩過臉色,並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這個細節表情便把況鍾從吃驚、警惕到緩神、放心的過程細膩地表現了出來。再次,注重方言的保護,比如《打金枝》「小小郭曖太無禮」中「小」字發音接近於「siao」,而不是「xiao」;「老皇兄你就慢慢著些吧」一句而不是「老皇兄你且慢慢些」。最後,將唐玉成生前演出過的一些劇目加工整理後搬上舞台,如《打金枝》《轅門斬子》等,使劇情更加集中,唱詞更加規范,並藉助個人影響將其發揚光大,使豫東紅臉流派從地方走向了全國。當然,劉忠河的表演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做派過於灑脫、缺乏書卷氣息、唱腔重復單一等等,尤其是近年來表演越發隨意,已不能和藝術鼎盛時期相比,但他為流派傳承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卻值得每一位年輕演員借鑒。
http://tieba..com/f?kz=964741832

『叄』 跪求一個戲曲免費下載的網址,或者給點豫劇的打包文件也行

網址沒有
給你一些豫劇吧~
注意查收,收到請及時採納~~~
(*^__^*)

『肆』 為豫劇寫一句廣告語

人們都說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河南的藝術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藝術的瑰寶——豫劇了。
戲曲史中國古代人民遺留下的藝術瑰寶,讓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人,物,畫。

『伍』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

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5)宣傳疫情豫劇擴展閱讀

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崑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崑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於一定的區域。

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

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於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

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於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

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

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於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後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裡就會在哪裡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台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成為台灣與京劇並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於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

試想,當年台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台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託,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像。

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

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裡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裡,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裡。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並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

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餘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

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

《大祭樁》赴義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

《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

河南豫劇團還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義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並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採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台的先河。

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並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

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於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後,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繫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並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並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

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後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

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恆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於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目輪番上演。

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

『陸』 豫劇名家中誰的藝術水平最高,排名如何

我們知道目前被所公認的豫劇時代名家有「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李樹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其實是比較有道理的,我們只能按照時代來找出其中有代表的人物,按照時代來劃分,比較科學和有信服力,主要從對豫劇的貢獻,包括「業內影響力」、「個人表現力」、"對豫劇的發展」幾個方面闡述,不過在中國,受到宣傳和表演形式的影響,最有知名度的應該是常香玉,而作為非專業人士評價專業人士的藝術水平本身就不靠譜,同樣專業人士也存在問題,帶有感情色彩和利益的排名都不靠譜,只有歷史的點評才最公正,我們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欣賞他們的作品,並享受其中。

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曾蓬勃發展過一段時間,職業表演劇團相繼出現,曾創作出大量的作品,新編曲目、劇目大量出現,同時在台灣的豫劇也在蓬勃發展,名家名角也有很多,以毛蘭花為代表。

隨著時代的變遷(改革開發前後),豫劇也在起起伏伏,不斷地為人民奉獻自己的藝術節目,受到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我們知道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經典的曲目自然會流芳,名家名角也不是自封的,歷史的評價應該是最客觀真實,尤其是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利益的排名更加沒有意義。

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閱讀!


『柒』 豫劇該如何傳承下去

我認為應該把豫劇的文化和一些元素加入到中小學義務教育的課本之中,從小培養孩子對豫劇的了解,他就是可以在當下的拍攝電影和創作音樂的時候加入其中豫劇元素,還可以在地方舉行豫劇文化節,讓人們參與其中。

『捌』 河南省豫劇二團的市場推銷

河南省豫劇二團的演員不僅在藝術上個個出類拔萃,在市場推銷上也個個奮勇當先。從團長到演員把聯系台口都當成自覺的行動。唱黑頭的李根旺、郭青峰,拉板胡的李長江,都聯系過演出。連剛從戲校畢業的崔惠敏,也通過朋友聯系演出。一些青年演員還自費列印宣傳單,包裝推銷自己。河南省豫劇二團還善於藉助各種公益活動,提高知名度,如與大河報組成愛心藝術團,赴京慰問河南民工;每月一次赴「老、貧、邊」區進行公益演出。

『玖』 河南衛視的國風節目又一次地驚艷了觀眾,現推出節目七夕奇妙游,你怎麼看

一個是金剛跳舞時的呼麥,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但是確實是第一次看現代舞和呼麥結合。呼麥那種靈魂深處的戰栗感結合現代舞混成文化宗教上的震撼感。確實牛,另一個是花木蘭,花木蘭是保家衛國,戚大帥也是,再疊加現在的外部形勢。整個片段是層層遞進的,從保家到為國到為民,從北魏到明到現代,從傳說到歷史到現實,層層遞進。而且節目本身質量也過關,很好的承載了這個情緒。兩個混合起來簡直爆炸。節目組算是玩明白了,秀了一把什麼叫蹭熱點,什麼叫點燃民族感情。

白居易離開之後的對話,真的像是洛陽龍門的宣傳文案,除了受限於節目的時長,以及我自我感覺的缺少具有爆點的節目這兩個不足點以外,總的來說,本次的七夕節目還是非常棒的!十分推薦觀看!感受到了主創人員的用心!作為一個河南人,看到如此優秀的系列晚會的出現,真的是充滿了驕傲與自豪!相信河南衛視會發展的更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也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拾』 豫劇名家李樹建師承何人,為何能成當今豫劇領軍人物

作為中國五大戲劇之一的豫劇,產生與河南,是沿襲了梆子戲的特徵從而進一步發展得來的。豫劇的特點是抑揚頓挫、吐字清晰,聽起來十分的震撼,能夠給觀眾帶來不一般的視覺以及聽覺體驗。作為豫劇名家,李樹建可謂在傳承豫劇的方面做足了功夫,為豫劇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我們並不知道的是李樹建的老師是歌唱過《信天游》的歌唱家程琳的母親,李淑敏。

由此可見,李樹建的老師,是當時的一位著名的豫劇教育家,也給李樹建後來的豫劇生涯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面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仍然需要我們的傳承和保護,作為一個中國人,了解並發揚這些文化,也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與宣傳疫情豫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學校電教培訓方案 瀏覽:196
傳統文化培訓班實施方案 瀏覽:616
南京行狐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318
展會的策劃方案 瀏覽:474
愛過主題團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93
幼兒園教師技能鋼琴培訓方案 瀏覽:932
幼兒敬老院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
奧運主題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12
營養包實施方案培訓總結 瀏覽:664
2016電子商務份額 瀏覽:45
優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8
親子活動生態農場策劃方案 瀏覽:190
辰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73
社區農業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641
萬科置地營銷方案 瀏覽:14
銀行一季度營銷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支撐環境 瀏覽:526
京東商城策劃方案 瀏覽:238
西安美齊電子商務官網 瀏覽:656
沙盤財務策劃方案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