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鄧世昌犧牲在什麼甲午戰爭中的什麼戰役
海軍之魂----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清末海軍名將,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自小立志海軍,以御強敵。1867年,考入船政學堂海軍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從船政學堂畢業,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派任「琛航」運輸船大副。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聞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遂將其調入北洋水師,任「飛霆」、「鎮南」炮艦管帶。是年冬,隨記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訂造的「超勇」、「揚威」兩巡洋艦,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擊,任「揚威」巡洋艦管帶,獲「勃勇巴魯圖」勇號。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任中軍中營副將,仍兼「致遠」艦管帶。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
鄧世昌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出來的優秀海軍將領。他「執事惟謹」,「治事精勤」,刻苦專研海軍戰略戰術理論,注意學習西方海軍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他精心訓練下,「致遠」艦「使船如駛馬,鳴炮如鳴鏑,無不洞合機宜。」成為北洋艦隊中整訓有素,最有戰力的主力戰艦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一直沖殺在前,在「陣雲繚亂中,氣象猛鷙,獨冠全軍」。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對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第一游擊艦隊旗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泡沫飛濺的魚雷後,不幸為另一條魚雷所中而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壯烈犧牲後,清廷謚以「壯節」,按提督例從優議恤並追贈太子少保銜,入祀京師昭忠祠。山東威海百姓感其忠烈,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號,以示中國海軍風骨。
參考資料:http://www.navy-home.com/MJFC7.htm
⑵ 兩個「漢」有什麼聯系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百家爭鳴,各家雖因理念不同而相互辯難,但卻普遍表現出對大一統的嚮往。《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雲:「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成公十五年雲:「王者欲一乎天下」;《論語·顏淵》雲:「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梁惠王上》雲:天下「定於一」;《荀子·議兵》曰:「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致士》曰:「隆一而治」;《呂覽·審分》曰:「一則治,異則亂」。大一統觀念的產生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趨於統一,以華夏族為核心的各部族之間交往頻繁不斷融合的產物,同時又加速了秦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為華夏族過渡發展到漢族,「漢」取代「華夏」成為漢民族族稱奠定了基礎。
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由於強大的秦王朝威名遠播,所以周邊各族、各國都稱中國人為「秦人」,直到漢代時仍有「秦人」之稱。但秦畢竟短祚,比不上代之而起的漢王朝統治綿長,故而「秦人」實際上只是從「華夏」到「漢人」之間的一個過渡,最終成為漢族族稱的不是「秦」而是「漢」。
在漢族形成的過程中,司馬遷及其《史記》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司馬遷在《史記》中梳理華夏統緒,整合華夏歷史,認定黃帝是天下共祖,各族皆黃帝子孫;宣揚大一統思想,崇尚統一,反對分裂,敘述了漢族形成的歷史,樹立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觀念,影響極其深遠。白壽彝先生對此評論道:「盡管司馬遷還沒有『漢族』的概念,他也不一定會意識到這是為一個民族的形成寫歷史,但實際上他做了這個工作。一直到現在,他的工作成果還是我們研究漢族形成史的基本文獻。」翻閱《史記》我們便會發現,「漢王」、「漢吏」、「漢將」、「漢兵」、「漢卒」等詞彙隨處可見,但卻不見「漢人」、「漢民」等稱謂。「漢人」、「漢民」等稱謂始見於《漢書》。漢武帝太初四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復征大宛,「聞宛城新得漢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宣帝建康中,魏相上書諫曰:「間者匈奴嘗有善意,所得漢民輒奉歸之,未有犯於邊境」。元帝時,郎中侯應曰:「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平帝時,中郎將平憲奏言:「羌豪良願等種,人口可萬二千人,願為內臣,獻鮮水海、允谷鹽池,平地美草皆予漢民,自居險阻處為藩蔽。」到了東漢,「漢人」、「漢民」等稱謂越來越多見。光武帝建武九年,司徒掾班彪上言:「今涼州皆有降羌,羌胡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建武二十三年,匈奴奧革建日逐王比因未能立為單於,「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詣西河太守求內附。建武二十六年,「北單於惶恐,頗還所略漢人,以示善意。」明帝永平三年,「大人休莫霸復與漢人韓融等殺都末兄弟,自立為於闐王」。安帝永初三年,「漢人韓琮隨南單於入朝」,還而說南單於擊漢,漢兵反擊,「單於見諸軍並進,大恐怖,顧讓韓琮曰:『汝言漢人盡死,今是何等人也?』乃遣使乞降,許之。……乃還所鈔漢民男女。」順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永和六年,中郎將張耽「大破烏桓,悉斬其渠帥,還得漢民」。
上述「漢人」、「漢民」無疑是指漢朝之人,同時也是指在華夏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族共同體。「漢人」這個農耕民族共同體與北方以匈奴族為核心的游牧民族共同體長期互市、戰爭,彼此強化著對方的民族意識。「漢人」的族稱含義正是在「胡漢」、「夷漢」、「越漢」並稱時凸顯出來的,「漢人」、「漢民」等稱謂都出現在同匈奴、西羌、南蠻、大宛等周邊少數民族發生關系時即為明證。兩漢時期「漢」之族稱含義由於其原本具有的朝代含義而顯得不夠明確,隨著漢朝統治的終結,「漢人」一詞雙重含義中的朝代含義自然消失,其族稱含義終於明確起來。
三、整合期(魏晉南北朝至清末以前)
魏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之後第一個大分裂的時期,同時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時期,「漢人」一詞得到廣泛應用。《三國志·魏書·武帝記》:興平十一年,「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三國志·魏書·田疇傳》裴松之註:田疇「出誘胡眾,漢民或因亡來,烏丸聞之震盪。」《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引魚豢撰《魏略》:王莽時有人在辰韓之地「見田中驅雀男子一人,其語非韓人。問之,男子曰:『我等漢人,名戶來,我等輩千五百人伐樹木,為韓所擊得,皆斷發為奴。』」「胡眾」與「漢民」並列,「韓人」與「漢人」對稱,「漢」之族稱含義顯而易見。只是所記之事或發生在王莽之時,或發生在漢朝新亡不久,仍難脫「漢朝之人」之嫌。西晉末年,江統作《徙戎論》:「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歲之後,族類蕃息,即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此乃江統為證其說而引漢朝故事,其中所稱「漢人」之族稱含義仍不十分確定。
西晉滅亡,五胡十六國興起,北方游牧民族鮮卑、匈奴、羯、氐、羌等入主中原,這是自華夏族形成以來的第一次。接著又出現了南北朝分裂對峙的局面,南方由漢人建立的東晉、宋、齊、梁、陳相繼統治,北方由鮮卑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管轄。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時期,各民族的大范圍流動、高強度對抗使得本已存在的民族稱謂更加清晰。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班賜冠服」,改從漢姓,「斷諸北語(鮮卑語),一從正音(漢語)」。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強化了「漢人」的族稱含義,陳連開先生認為,「漢人」確定無疑是民族名稱,大概是在孝文帝改革的時候。
北齊時有個漢將高昂隨高歡討爾朱氏,高歡對他說:「高都督純將漢兒,恐不濟事,今當割鮮卑兵千餘人共相參雜,於是如何?」昂對曰:「願自領漢軍,不煩更配。」高昂帶兵有方,屢立戰功,「於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於昂。高祖每申令三軍,常鮮卑語,昂若在列,則為華言。」御史中尉「劉貴與昂坐,外白治河役夫多溺死,貴曰:『頭錢價漢,隨之死。』昂怒,拔刀斫貴。」作為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深知團結漢人的重要性,他在起事時就當眾立下「不得欺漢兒」的規矩。坐了帝位後,他常對鮮卑人說:「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又對漢人說:「鮮卑是汝過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 此外,《北齊書》中有「漢輩」、「狗漢」、「漢老嫗」等稱;《北史》中有「漢家」、「漢地」、「痴漢」、「漢小兒」、「漢婦人」、「賊漢頭」、「空頭漢」等稱;《宋書》中有「漢女」、「山東雜漢」等稱;《南齊書》中有「不專漢人」、「母是漢人」、「通胡漢語」、「胡木漢草」、等語。
上述大量史料清楚地表明,「漢人」一詞在南北朝時期已完全脫離了「漢朝之人」的本義,用以指稱同鮮卑等游牧民族相區別的民族共同體,並已完成了由他稱向自稱的轉變。誠然,上述史料也反映出當時民族之間不平等的事實,集中體現在鮮卑人對漢人的歧視上。個中緣由,本文認為主要有二:其一,鮮卑人入主中原,與漢人爭奪中國正統,故而有意貶漢;其二,鮮卑人生性剽悍,覺得漢人柔弱怯懦,故而輕視漢人。然而,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後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採用被征服者的語言。」32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進程充分證明了這一論斷,此後的歷史事實繼續證明著這一論斷。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時期「中國人」的內涵發生了變化,不再像先秦秦漢時期那樣僅僅指稱華夏族或漢人,而是擴大到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原地區的人們。這是因為石勒、苻堅、拓跋氏等曾統一北部中國的少數民族統治者都以「中國皇帝」自居,要求共享「中國」稱號,所以必須擴大「中國人」的內涵,將其與「漢人」區分開來,從而把本民族納入到「中國人」的行列中去。
隋唐時期繼續著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民族大融合。與其說隋唐是漢人王朝,不如說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的聯合王朝。隋唐時期,除了沿用「華夏」等稱謂,以及使用「隋人」、「唐人」等稱呼外,更多的還是用「漢」作為族稱。《隋書·梁睿傳》:南寧州「其地沃壤,多是漢人。」《舊唐書·溫彥博傳》:朝臣多主張將突厥降人「分其種落,俘之河南,散屬州縣,各使耕田,變其風俗,百萬胡虜,可得化而為奴。」《舊唐書·元王壽傳》載鴻臚卿元王壽謂突厥頡利可汗言:「漢與突厥,風俗各異,漢得突厥,既不得臣,突厥得漢,復何所用?」《舊唐書·李績傳》:「蕃將號徐舍人者,環集漢俘於呼延州,謂僧延素曰:『師勿甚懼,予本漢人,司空英國公五代孫也。』」《舊唐書·西戎傳》載高昌童謠雲:「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滅。」《舊唐書·穆宗本紀》中有個頗為有趣的記載:「隴山有異獸如猴,腰尾皆長,色赤青而猛鷙,見蕃人則躍而食之,遇漢人則否。」蕃漢之別獸類竟也察覺得到。
《舊唐書》中「漢」、「漢人」、「漢官」、「漢使」、「漢將」、「漢兵」、「漢軍」、「漢騎」、「漢俘」、「漢家」、「漢輩」、「漢疆」、「漢界」、「漢城」、「漢關」、「漢儀」、「漢法」、「漢天子」、「蕃漢」等名詞不勝枚舉,唐詩中此類詞語也屢見不鮮,如邊塞詩人岑參詩雲:「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這些既反映出唐代民族交往之頻繁,民族關系之密切,反映出「漢」這一族稱應用之廣泛。
五代繼唐,大量使用「漢人」、「蕃漢」等稱謂。後晉天福中,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塘「稱臣奉表,罄中國珍異,貢獻契丹,凌虐漢人,竟無厭足。」契丹右僕射、平章事張礪「始陷契丹時,曾背契丹南歸,為追騎所獲,契丹主怒曰:『爾何舍我而去?』礪曰:『礪,漢人也,衣服飲食與此不同,生不如死,請速就刃。』」足見是時漢與契丹之間文化風俗差異之大,人們民族意識之強。
遼宋夏金元是中國民族重組的又一重要時期。除「漢人」繼續作為族稱外,還曾以「燕人」、「南人」、「契丹」代稱漢人。經過長期整合,最後重新統一到「漢人」上來。
宋代蕃漢對稱。王安石奏曰:「蕃部既得為漢,而其俗又賤土貴貨,漢人得以貨與蕃部易田,……蕃漢為一,其勢易調御。」遼是以契丹為主體民族,契丹和漢人共建的政權,「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契丹人授漢官者從漢儀,聽與漢人婚姻」。契丹族漢化程度頗高,最終完全融入漢族,遼末便有「契丹、漢人久為一家」之說。金時「漢人」語義較為復雜,主要指原來遼國境內的漢人及契丹人、渤海人,這部分漢人因居於幽燕一帶,又被稱為「燕人」。居住在河南、山東被金新征服之地的漢人稱為「南人」,而對宋朝人士則直呼「宋人」,有時亦稱「南人」。《金史·世宗下》記世宗言:「燕人自古忠直者鮮,遼兵至則從遼,宋人至則從宋,本朝至則從本朝,……。南人勁挺,敢言直諫者多。」《金史·賀揚庭傳》:「世宗喜其剛果,謂揚庭曰:『南人礦直敢為,漢人姓奸,臨事多避難。異時南人不習詞賦,故中第者少,近年河南、山東人中第者多,殆勝漢人為官。』」「燕人」、「南人」、「宋人」、「漢人」並稱,顯然各有所指,可證前文之說。
從遼末金初到有元一代,「契丹」曾為「漢人」之別名。賈敬顏先生專門作文進行考釋,認為首先是漢人大量進入契丹地區而被契丹化,其次是契丹人大量南來漢人地區而被漢化,久而久之,兩者合而為一,漢人即契丹,契丹是漢人。元代「漢人」一詞的含義更為復雜。據陶宗儀《輟耕錄》卷一記載,「漢人」竟有八種之多,排除重復者,再加上遺漏者,實際上有五種:契丹、高麗、女直、渤海、漢人。元朝統治者將子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其中漢人包括契丹人、女直人和原來在金統治下的北方漢人,南人指南方漢人和其它各族人。遼金元三代「漢人」含義之復雜多變,恰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這一時期民族交融之劇烈,漢族隊伍之壯大。漢族在遼金元時地位雖低,但陣容龐大,且同化力極強,三代統治民族中契丹族、女直族後來基本上消融於漢族,蒙古族也有不少人被漢族同化。正因為如此,所以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漢」作為族稱一直延續了下來。
明清時期,漢族族稱不似遼金元三代那樣紛繁復雜。明代主要稱「漢人」,間或使用「華人」、「明人」、「中國人」等稱謂。清代漢族稱謂進一步單一化。「漢人」與「滿人」相對而稱,如順治諭曰:「滿漢人民,皆朕赤子」,而「華人」、「中國人」則包括滿人在內,並逐漸成為與外國人相互區別的稱謂。
綜上所述,從魏晉南北朝至遼宋夏金元明清,在長達一千六百餘年的時間里,中國就像座大熔爐一樣不斷地陶冶、鑄造著中華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凝聚核心的漢民族不斷發展壯大,其族稱經歷了由紛繁復雜到趨向統一的整合過程。到清末以前,隨著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漢族族稱的整合過程基本結束,但「漢」與「族」尚未組合成一個復合詞,「漢族」一詞尚未出現。
四、確立期(清末至民國)
在清末以前的中國典籍里找不到「民族」一詞,「民」與「族」都是分別使用的,而且與「族」有關的詞彙有「種族」、「族類」、「部族」、「氏族」、「宗族」、「邦族」、「親族」、「家族」、「士族」、「門族」、「豪族」、「貴族」、「皇族」、「冠族」、「寒族」、「他族」、「外族」、「三族」、「五族」、「九族」、「赤族」等等。在清末以前的中國典籍里也找不到「漢族」一詞,稱呼不同的族群一般為「×人」、而非「×族」,如「漢人」、「胡人」、「夷人」、「滿人」、「苗人」等。雖能偶見「契丹族」、「羌族」43、「回族」44等稱謂,但並非普遍使用的族稱。「民族」、「漢族」等名詞在中國出現是在清朝末年。
鴉片戰爭以降,中國屢遭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目前所知道中國文獻中最早使用「漢族」一詞的,可能是太平天國後期侍王李世賢《致各國領事書》;最早使用「民族」一詞的可能是王韜1882年發表的《洋務在用其所長》一文,但都不具有普遍意義。19世紀末,西方民族主義通過日本傳入中國,在民族危機、民族主義及日本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民族」、「漢族」等概念真正出現。1895年,被孫中山譽為「共和第一烈士」的陸皓東在《就義供詞》中慷慨陳詞:「蓋務求驚醒黃魂,光復漢族」,「要知今日非廢滅滿清,決不足以光復漢族。」1897年,唐才常在《各國政教公理總論》中說:成吉思汗「子若孫撫中原,以奴漢族」。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中介紹日本著作時,大量使用了「民族」一詞,同時還使用了「漢族」、「蒙古族」等稱謂48。梁啟超不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民族」、「漢族」等概念的人,但卻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系統地闡述西方民族主義理論,准確理解「漢族」的族稱含義,並自覺地、經常地加以應用的人。
20世紀初,尤其是從1903年起,由於列強的步步進逼,清廷的腐朽無能,蘇報案和沈藎案的接連發生,使得滿漢矛盾驟然加劇,革命運動蓬勃興起。革命派利用民族主義這面旗幟號召國人排滿反清,挽救中國。他們加大了宣傳民族主義的力度,掀起了繼西漢之後又一次尊崇黃帝的高潮,「漢族」、「黃帝子孫」等稱謂迅速成為流行語。1903年,鄒容在著名的《革命軍》一書中大聲疾呼:「中國華夏,蠻夷戎狄,是非我皇漢民族嫡親同胞區分人種之大經乎?」章太炎在《駁康有為書》中號召「漢族之仇滿洲,則當仇其全部。」蔡元培在《釋仇滿》一文中強調「吾國人一皆漢族而已,烏有所謂『滿洲人』者哉!」劉師培在《黃帝紀年論》一文中認為:「欲保漢族之生存,必以尊黃帝為急。黃帝者,漢族之黃帝也,以之紀年,可以發漢族民族之感覺。」孫中山在《敬告同鄉書》中主張「四萬萬漢族之可興,則宜大倡革命,毋惑保皇」。這些發表於同一年裡的言論,對於促進反清革命之功及宣揚大漢族主義之過,早有公論,不必贅言。我們只想指出「漢族」一詞在20世紀初被大量使用和廣泛認同的事實,這是「漢族」這一族稱確立的主要標志之一。
「漢族」族稱最終確立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漢族」與「華夏」、「中華民族」等稱謂的徹底分離。「中華」一詞起源於晉,《晉書》中至少出現過四次,是由「中國」和「華夏」復合而成,其義與「中國」、「華夏」大致相同。20世紀初,就在「漢族」一詞開始普遍使用時,「中華民族」一詞誕生了,其最初的使用者是梁啟超、章太炎等人,最初的含義與「漢族」相同。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說:「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這可能是「中華民族」一詞首次出現。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認為「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通俗稱所謂漢族者」。1906年萍瀏醴起義檄文中稱「中華漢族」,乾脆將「中華民族」和「漢族」合二為一,形象地詮釋了二者的一致性。中華民國建立後,滿漢矛盾消解,「五族共和」說大倡,「中華民族」一詞的含義發生變化,開始指代更高層面上的中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體。1919年,孫中山在解釋民族主義時說:「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於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將「中華民族」與「漢族」區分為不同層次的民族概念,視中華民族為漢、滿、蒙、回、藏等民族合成的多民族的共同體。
二十世紀20、30年代,中國出現了一個研究中國民族史的小高潮,發表出版了一批學術論著,如梁啟超的《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王桐齡、呂思勉、宋文炳、林惠祥等人分別撰寫的《中國民族史》。其中梁氏之作可謂中國民族史研究的開山之作,王、呂、宋、林等人都是循其思路編寫《中國民族史》的。這些著作從學術角度進一步確立了「漢族」族稱。1934年,呂思勉在《中國民族史》一書中不贊成把「華」、「夏」、「漢」等而同之,用「華族」、「夏族」來替代「漢族」作為族稱的做法。他認為:「漢字用為民族之名,久以不關朝號。如唐時稱漢、蕃,清時稱滿、漢,辛亥革命則有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說是也。此等豈容追改?夏族二字,舊無此辭,而華族嫌與貴族混」,力主繼續使用「漢族」作為族稱。其論說理透徹,頗有見地。此後「漢族」與「華夏」、「中華民族」等曾經指代漢族的稱謂徹底分離,成為漢族唯一的族稱,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http://zacwdzwp26082.blog.163.com/blog/static/1183231932009111604835970/
⑶ 漢族原本是由哪些民族組成的
炎黃帝時期並沒有明顯的民族劃分,炎黃後,這兩個部落聯盟成為最早的華夏族前身。夏朝後,其實華夏族只有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後來的周人和秦人並不屬於原始的華夏族。漢朝時所謂的華夏族已經融入了周、秦和羌族的一部分。漢朝後,少數民族稱華夏族為「漢人」,這時候的漢人也逐步融入了南方百越的一些少數民族和匈奴的一部分。晉朝和南北朝時,漢人也融入了匈奴、鮮卑、羯、氏、羌、柔然、吐谷渾、敕勒等。隋朝統一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已經完全融入到漢人里了,在歷史上也消失了。由盛唐到宋,融入到漢人里的依次有突厥、摩羯、契丹、西夏。元、明時也有不少蒙古人成了漢人,清朝滿人是宋朝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前身,其實宋朝時已經有部分女真族融入到漢人里了,如今的滿漢已是一家,不少滿人也和漢人通婚了。 匈奴和突厥的一部分也融入到中亞和歐洲的民族裡,現在的羌族已不是遠古時強大的民族,只是少部分的羌人保留了以前的傳統,很多都融入到了漢族裡。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族已不是以前夏商時期純種的華夏族了。
⑷ 甲午戰爭台灣抗擊日本侵越者中最著名的是誰
海軍之魂----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清末海軍名將,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自小立志海軍,以御強敵。1867年,考入船政學堂海軍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從船政學堂畢業,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派任「琛航」運輸船大副。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聞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遂將其調入北洋水師,任「飛霆」、「鎮南」炮艦管帶。是年冬,隨記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訂造的「超勇」、「揚威」兩巡洋艦,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擊,任「揚威」巡洋艦管帶,獲「勃勇巴魯圖」勇號。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任中軍中營副將,仍兼「致遠」艦管帶。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
鄧世昌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出來的優秀海軍將領。他「執事惟謹」,「治事精勤」,刻苦專研海軍戰略戰術理論,注意學習西方海軍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他精心訓練下,「致遠」艦「使船如駛馬,鳴炮如鳴鏑,無不洞合機宜。」成為北洋艦隊中整訓有素,最有戰力的主力戰艦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一直沖殺在前,在「陣雲繚亂中,氣象猛鷙,獨冠全軍」。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對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第一游擊艦隊旗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泡沫飛濺的魚雷後,不幸為另一條魚雷所中而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約閡嗤�撩揮誆ㄌ沃�校�餚�⒐儔?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⑸ 漢族是因為有了漢朝才叫漢族嗎
漢民族是由漢國而生
說法一:
「漢人」的稱呼起源於漢朝,意為漢朝之人。到了北魏後期才演變為中國人的代稱。後來,「漢人」所包含的范圍越來越大。經過歷代各族之間的雜居、融合,許多民族加入漢人的行列。到中華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現在佔全國總人口的93.3%。
說法二: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扎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里,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余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
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⑹ 盤點那些長途兼顧日常使用的運動休旅車,或許比ADV更合適你
ADV車型在國內是非常熱門的一系列,不管排量是大的還是小排的入門級車型都非常受國內車友歡迎。但是對於我們的日常需要來說,標準的ADV車型真的就完全符合我們的「口味」嘛?
畢竟不管是日常使用還是長途摩旅,我們大部分的還是行駛在柏油馬路上的時間多一些,所以公路的駕駛感受還是會佔多數,這應該就是運動休旅車最大的優勢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五羊本田為什麼比新大洲貴
這兩個品牌只要是級別同等的,相同排量的摩托車五羊本田的車型,確實會比新大洲本田的貴,並且從本田的戰略布局來看,它的扶持力度也是偏向於新大洲本田的,但市場的表現依然是五羊本田會更具影響力,它旗下車型的口碑也會更好,這樣的表現就使得它有資本,在每款相同車輛的售價上貴那麼一點。
五本和新本都是本田在國內的合資企業。五羊本田比新大洲本田在國內早開很多年,相對來說用戶保有量要大些,以本田車的質量來講,所以口碑也要多些。五本的小公主,直接給五本打下了霍霍江山。而五本的佳御110,更是奠定了五本在國內的高端形象。
五羊與本田合作較早,品牌比較成熟,在技術上消化的比較好的原因,早期五羊質量比新大洲要好一些,但價格上相對要貴一些,不過近些年新大洲進步突飛猛進,在質量上已經和五羊旗鼓相當。一分錢一分貨,車架的質量五羊是好於新大洲的,所以價格也是高於新大洲的。
⑻ 誰知道百家姓中「鄧」的起源,及鄧姓的分布
■相關網站
·網路貼吧·鄧吧:http://post..com/f?kw=%B5%CB
·金陵鄧氏:http://jlds.vicp.net/dm/index.asp
·本文更多內容請參看: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1877&replyID=448164&skin=1
■鄧姓排行
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姓氏源流
鄧(Dèng)源出有五: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鄧州),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為鄧侯。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2、黃帝時有鄧伯溫國,要早於殷鄧。
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據《路史》所載,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省鄧州一帶),鄧郡的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鄧氏。
4、出自李氏。據《安化鄧氏譜序》所載,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八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北宋滅唐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為氏,其後子孫遂稱鄧氏。
5、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如兩晉時有羌人姓鄧,清廣西慶遠府土司鄧氏始於明朝、瑤族勒當氏漢姓為鄧,還有滿、壯、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武丁。即鄧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說。商朝時,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同時封其為侯爵,後來曼季建立了鄧國,人們稱他為鄧侯,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後因與楚國為敵,至魯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說為魯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為楚所滅,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其後人尊武丁為鄧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今河南鄧州為鄧姓的發祥地,而後向緊鄰的湖北、湖南一帶遷徙,西漢時,有鄧況由兩湖回遷南陽新野,光武中興後,其子孫累世寵貴,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自然,鄧況也就成為南陽鄧姓這一望族的開基始祖。其後南陽鄧姓分衍出六個著名支派,即高密鄧姓(其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安定鄧姓(其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第七代孫鄧騭,亦為鄧禹的直繫世孫)、平陽鄧姓(其始祖為西晉尚書右僕射鄧攸,亦為鄧禹之後)、陳郡鄧姓(其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亦為鄧禹之後 )、洛陽鄧姓(為東漢大將軍鄧騭之後),可見此期仍以河南為中心,然後首先東遷山東高密,再北上山西臨汾;又有鄧姓人南遷四川、廣東等地,東漢末年鄧騭曾孫鄧芝由上蔡避亂入巴蜀。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是鄧姓人大舉南遷的直接原因。此期鄧姓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落籍,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時,李煜之孫李天和改鄧姓避居於今湖南安化一帶,而鄧騭十九世孫鄧超因仕宦而遷居江西宜春,成為江西鄧姓之開基始祖。鄧姓南遷閩粵始於宋景定年間(即公元126零年以後),宋末元初,有名士鄧向游學粵東,落籍南雄。明朝時,鄧超二十九世孫鄧剛由江西徙居廣西全州,鄧剛弟鄧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鄧鶴軒(南宋江西吉安愛國志士鄧郯、鄧光薦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廣安,鄧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時鄧姓已遍布全國各地。如今,鄧姓人口遍布全國,尤以四川、廣東兩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鄧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據《鄧世家譜》載,鄧姓已有114代傳人。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歷史名人
鄧 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人,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鄧 禹:南陽(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勛顯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鄧 艾: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鄧 芝:河南省新野人,鄧禹的後裔。三國時蜀國名將。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
鄧 攸:平陽(今山西省襄汾)人,東晉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鄧 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圖志》行世。
鄧 韍:字文度,號梓堂,江蘇省常熟人,明代學者,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鄧 發:廣東省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 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廣州、香港等地謀生。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並當選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國發黨廣東省黨部北伐青年工作隊隊長。協助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等組織宣傳隊、運輸隊和救護隊,且隨北伐軍出征中原。廣州起義失敗後轉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鄧發已成為中國工運領袖之一。1931年夏,鄧發任中央局委員、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保衛局局長,並參加了舉世矚目之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結束後,在陝北任糧食部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黨校校長。1946年4月8日,鄧發、王若飛、秦邦憲、葉挺等同志在重慶乘飛機返延安途中,在晉西北興縣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難。
鄧子龍:豐城(今屬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鄧世昌:廣東省番禺人,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在彈盡、艦傷之際,加速猛撞吉野號未果,因中魚雷,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鄧廷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清代名將,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一同被充軍伊犁,三年後被重新起用,著有《雙硯齋詩鈔》。
鄧中夏: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曾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開灤煤礦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1933年被捕就義。
鄧寶珊:甘肅天水人,同盟會會員,曾參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義。
鄧小平:四川省廣安人,少時赴法國勤工儉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歸國後,領導百色起義,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赫赫鐵師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居攻至偉。他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鄧穎超:鄧文淑、鄧詠通、鄧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於廣西省南寧,她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郡望堂號
1、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陳 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
宜春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南雄縣: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縣。
2、堂號
平壽堂或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此外,鄧姓還有以:「講學堂」、「集文堂」、「兩秀堂」、「南陽堂」、「南雄堂」等為其堂號。
■鄧姓宗祠通用聯
〖鄧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堂聯。全出典出鄧氏的望族南陽郡,以居新野時而著稱。
南陽世澤;
東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布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勛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後,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後,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雲台28將」之首。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雲台列首;
諫院知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初南陽新野人鄧禹,字仲華,少年時游學長安,與劉秀關系密切,後奉劉秀命,以前將軍率精兵入關,大破綠林軍王匡等部,平定河東,任大司徒。劉秀統一全國後,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於雲台(今洛陽南宮所建高台,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佑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
〖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南陽承世澤;
東漢啟功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1)。遷徙於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的宗親歷史考證.據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江西,或經福 建而遷入廣東,而後入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歷史。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為鄧姓南陽堂的通用聯。
月斜詩夢瘦;
風散墨花香。
——明·鄧子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抗倭將領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於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歷冰雪;
赤手捕長蛇。
——鄧中夏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鍾懈,湖南宜章人。
憂樂關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潘力生贈鄧小平聯。
東漢家聲遠;
南陽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鄧氏宗祠聯
〖鄧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為無兒。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禁煙功勛卓著;
抗日史冊留芳。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名將鄧延楨,字懈筠,江寧(今南京市)人。歷任兩文總督、閩浙等。1839年與林則徐,協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同年調任閩總指揮總督,加強海防,率軍擊退進犯廈門的英國艦隊。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被革職。下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事典。
鄧曼智能料事;
太後夙本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鄧曼機智過人,料事必中。下聯典指晉·鄧訓之女幼好讀書,後貴為太後。
〖鄧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祖德高如山並聳;
宗功深似水同流。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1)。
鞠躬恍覺祠門隘;
誠益頓忘市井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2)。
祖籍灌陽千家峒;
孫邑富水七都鄉。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平寨村鄧氏家厝通用聯
千秋共仰雲台像;
四樹長留古柏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懷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陽市)鄧氏祠堂聯,祠祀東漢大司徒鄧禹廟聯。鄧禹,新野人。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24歲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論功最高,封高密候。後繪圖雲台,居28將之首。
海戰獻身致遠艦;
文行圖志伯牙琴。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1849-1894),下聯典指元代思想家鄧牧(1247-1306)。
石如篆書號神品;
文度易解稱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開卷神遊千載上;
垂簾心在萬山中。
——清·鄧石如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自題聯。
〖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平天下更雲台首列;
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雲台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後列雲台之首(雲台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瑞應星辰,雲台拔萃;
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
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3)。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
光前裕後,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4)。
溯賜姓於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
紀封侯於東漢,雲台之軍令尤新。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
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5)。
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雲為善最樂;
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6)。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有翼;
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脈流傳愈盛;
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8)。上聯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布情況。下聯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於伊河北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2)。上聯典出並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典出並所頌的「萬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東省),是鄧姓早期為官遷徙並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後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鑒,好看山色湖光。
——鄧賓谷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⑼ 人民英雄的故事
董存瑞 永遠的豐碑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誕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此時,他年僅19歲。
⑽ 什麼牌子的摩托車質量好又省油
質量好、省油的摩托車品牌有如下所示:
1、鈴木FW110。
從外觀上看,雖然FW110是一款彎梁摩托車,但外形卻充滿優雅動感,SR運動貼花,機身流線型設計,整體外觀質感更是給人一種流動的美感。
在功率方面,FW110配備了由鈴木開發的單缸四沖程發動機。實際排量為113cc,最大功率達到5.5 kW和7500 rpm,最大扭矩為8.5 Nm 4000 rpm。性能強勁穩定,整車的超低質量為104公斤,1.4升油耗兼具燃油經濟性。
2、雅馬哈飛致250。
從外觀上來看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其樸素的外觀,要知道不少人都選擇使用它去自駕游。選擇它的人們表示,其樸素的外觀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不僅很省油,而且質量可靠不需多加擔心。選擇這樣的摩托車去自駕游,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本田猛鷙190。
之所以說它的外觀炫酷,還是因為其採用黑銀紅三種顏色作為主色調,打造出一種炫酷的視覺效果。其次它的前部尺寸相對較小,給人一種速度感很強的視覺效果。質量上來看,也是值得誇贊的,不少人選擇使用它進藏旅行。
它的排量稍微小些,只有190CC,但是特別省油,是他的賣點。加上個頭高大,非常適合那些嚮往一款外觀霸氣的愛好者。可能唯一的缺點就是其功率和排量只能在載一個人時發揮到極致,載兩個人的話就沒有那麼好的駕駛享受了。
4、鈴木GW250。
這款摩托車的人氣也是非常的高,被人們用來作為自駕游的交通工具的可能也是非常大的。最高可以達到18KW 的功率能夠滿足人們對快速度的要求,雙杠引擎讓車子在任何時候都動力滿滿。不得不說這款摩托車之所以被人們偏愛還是有理由的。
5、五羊本田國四小火箭。
省油利器,可謂是代步好車,國四小火箭外觀設計潮流時尚,運動感十足,三角左右轉向燈組成V型前臉,配備高亮度大燈,或許是出於該車型的定位所限,並沒有採用時下非常流行的LED燈具,略感遺憾。
動力版小火箭配備雙缸前碟剎,帶來穩定可靠的制動效果,保障騎行安全,一般情況下,碟剎比鼓剎效果會好很多,搭載全新125發動機,配五羊本田的i–FI智能電噴供油系統,精準噴油,充分燃燒。
排放達到嚴苛的國四標准,發動機壓縮比為9.0:1,最大功率為6.1kw/7000r/min,最大扭矩9.4N.m/5000r/min,中規中矩的調校參數。國四小火箭的油箱並沒有太大改善,3.7L的容量,不過好在比較省油,官方油耗為1.5L/100km,續航里程可以達到二百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