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故市渭陽樓文化策劃書

故市渭陽樓文化策劃書

發布時間:2021-10-04 13:53:32

① 陝西渭南市故市中學的歷史

固市中學,原名渭陽中學,因地處渭河之陽、校內有座渭陽樓而得名。
學校創建於公元1922年,時命名"固市高等小學",1924年設立初中,建立起了渭南縣(今渭南市臨渭區)第一所中學--渭陽中學,1940年改為現名。
追溯固市中學的歷史,不禁使人肅然起敬。她在20年代是我黨在渭北開展革命活動的中心,校內的"渭陽樓"是中共五一縣委的舊址。1925年秋,李大釗派方仲如回陝開展黨的工作,曾在此成立了"中共渭陽特別支部",發展黨員132人。他們在渭陽樓每周舉辦一次讀書會,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成立了"渭南青年社"等進步團體,革命活動如火如荼。當年的渭陽,是令先進知識分子嚮往的地方,被譽「東方的小莫斯科」。
新中國成立後,固市中學陽光普照,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1952年改為"渭南縣立第一中學"(簡稱"渭南一中"),1960年又恢復了"渭陽中學"舊名,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改名"東方紅中學",1973年後,又改回"渭南縣固市中學"。學校歷屆領導嚴謹治學,教師愛崗敬業,學生勤奮好學,蔚然成風。1956年專區統考名列第三,後來縣統考初五八、五九、六零屆蟬聯第一,60年代,渭陽曾因卓然超群、人才輩出聞名遐爾。
十年浩劫,渭陽陷入冰天雪窟之中······
1972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固市中學也與全國教育戰線一同迎來了教育發展的第二個春天。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學校狠抓以教學為中心的教育工作,調整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實事求是地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加強教學研究,採取講學結合、學校教學與社會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高等院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而且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這里孕育出了一批飽學之士,他們中有教授、詩人、作家、工程師、領導者和企業家,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帶來了渭陽精神和渭陽人的文明。
站在雄偉的渭陽樓下,望著鬱郁蔥蔥的渭陽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里就是當年先輩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它雖遠離繁華的大都市,卻吸引引著一批批熱血青年,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如今,渭陽柏旁到處是莘莘學子刻苦攻讀的身影。
步入校門,那20米長的欄桿長廊猶如一條知識的通道,把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領入知識的殿堂,使他們在這里經過高中三年的歷煉,步入高等學府。欄桿兩端的櫥窗里是"三好學生"、"先進班集體"及學校開展各項活動的剪影,有板有眼。
長廊盡頭,懸掛著"文明奮進,立志報國"八個字,它與教學樓前著名書法家張興斌先生手書的"飲水思源"四個大字相呼應,成為固市中學一道獨特的風景,體現了固市中學現任領導班子的育人觀念與志趣高潔的追求。
穿過長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庄嚴、翠柏掩映的教學樓。整個校園美麗優雅,花木錯落有致,據了解,每逢重陽節後,這里便成了菊花的世界。
賈安樂校長告訴記者,近年來,在上級黨政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歷任領導的努力下,固市中學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為契機,以愛國主義為中心,以人格教育為動力,以創新教育為目標,銳意創業,開拓進取,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
固市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有聲有色。他們經過提煉和升華,提出了具有核心意義的學校精神--團結進取的集體榮譽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即"渭陽精神"。它不僅是學校歷史的積淀,更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在"渭陽精神"的激勵下,他們提出了"學校和諧、因人施教、發展個性、提高素質"的辦學思路。他們組織一批中青年教師,舉辦"校園文化系列講座",創辦了《渭陽》文學專刊,是教師進行學術爭鳴的陣地,培養文學新人的園地。他們以班級為單位辦起了學生手抄報,通過學生撰寫文章、設計版面、插圖等,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自我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近年來,固市中學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面對青年教師逐漸增多的趨勢,他們敢於放手,積極引導,將過關培訓與崗位鍛煉相結合,進修培訓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鼓勵教師結對子,使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教學中的骨幹。
針對日新月異的教育教學改革,他們及時調整思路,落實常規教學,狠抓高三復課,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撰寫教學論文。他們重視基礎教學,堅持從學生入校抓起,以起始年級抓起,抓會考、統考、各學科競賽,為高三培養素質強的後備軍。
由於固市中學歷史久、校風正,學校涌現出一批業務骨幹、教學能手,他們勤於研究,一絲不苟,求真務實,用於探索,狠抓基礎,注重能力,勤奮敬業。盡管市場經濟發展,人事更替變化,但教師們執著奉獻的精神始終不變,他們以校為家,愛生如子,將自己的全部心血用在了教育戰線上。
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固市中學多年來一直穩居臨渭區三大校地位。1998年高考上線人數突破百名大關,以後逐年增長,2001年,高考各類上線人數高達632名,上線率92%,創造了固市中學歷史上的里程碑。
80年風雨歷程,80年奮斗不息。固市中學領導班子深感任重道遠,他們集思廣益,提出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敢為人先的教育改革實踐,在發揚學校獨特文化優勢的同時,引入科學管理機制,以良好的效益留優秀教師,出優質學生。
時下,學校以"堅持方針,面向全體,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辦學思想,以"育人為本,質量為重,管理為基,科學為導"為模式,正努力實現省級標准化中學的目標。

② 各位朋友,哪位知道唐代詩人鄭谷請如果知道,請簡介一下,謝謝.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台編》。

目錄

人物基本信息
個人榮譽
一字師來歷
個人作品
歷代評論
作品欣賞
詞典解釋
生平經歷初期
中期
後期
政治理想
人物背景
作品分析
人物貢獻
歷史價值
歷代詩作評論
鄭谷讀書堂人物基本信息
個人榮譽
一字師來歷
個人作品
歷代評論
作品欣賞
詞典解釋
生平經歷 初期
中期
後期
政治理想人物背景作品分析人物貢獻歷史價值歷代詩作評論鄭谷讀書堂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基本信息
鄭谷7歲能詩,「 鄭谷
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及冠,應進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復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於北岩別墅。死後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鄭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與許棠、任濤、張嬪。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後谷嘗從僖宗登三峰,朝謁之暇,寓於雲陽道舍,編所 鄭谷作品
作為雲台編三卷。歸,編宜陽集三卷,及撰國風正訣一卷。《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
編輯本段一字師來歷
僧齊己攜詩來謁,谷讀至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句,乃曰:「數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齊己不覺拜倒曰:「我一字師也」。 譯文: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岳沙門的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 鄭谷作品
,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雲:「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么一說,又見他這么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嘆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谷為「一字師」。 從此,鄭谷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史籍也先後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雲台道舍」,故稱詩集為《雲台編》,一名《宜陽集 鄭谷作品
》,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谷的仕途順利,詩大多是詠物和表現士大夫的清高閑適,缺少社會內容,流傳下來的經典不多. 鄭谷的詩講究煉字煉句,但清婉明白,通俗易曉。其絕句風神綿邈、詞意婉約。《全唐詩補編》補詞三首。
編輯本段歷代評論
鄭谷詩名盛於唐末,號《雲台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官詩」。其詩極 鄭谷作品
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曉,人家多以教小兒,余為兒時猶誦之,今其集不行於世矣。(宋·歐陽修《六一詩話》) 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 鄭都官詩非不尖鮮,無奈骨體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戶習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 谷有「詩無僧字格還卑」之句,故其詩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嘗以為譏,然大歷以後,諸公借阿師作吟料久矣。(同上) 鄭守愚聲調悲涼,吟來可念,豈特為《鷓鴣著》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薛雪《一瓢詩話》) 谷以鷓鴣詩得名,至有鄭鷓鴣之稱。而其詩格調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喚字尤重復。寇宗夷《本草衍義》引作『相呼相應』,差無語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稱谷詩多用「僧」字,凡四十餘處。谷自有句雲:「詩無僧字格還卑。」此與張端義《貴耳集》謂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舉為美談。至其他作,則往往於風調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庫全書》卷一五一)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中台五題·乳毛松】 松格一何高,何人號乳毛。 霜天寓直夜,愧爾伴閑曹。 【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七祖院小山】 小巧功成雨蘚斑,軒車日日扣松關。 峨嵋咫尺無人去,卻向僧窗看假山。 【下峽】 憶子啼猿繞樹哀,雨隨孤棹過陽台。 波頭未白人頭白,瞥見春風灧澦堆。 【東蜀春晚】 如此浮生更別離,可堪長慟送春歸。 潼江水上楊花雪,剛逐孤舟繚繞飛。 【淮上漁者】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江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蓮葉】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 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丞相孟夏祗薦南郊紀獻十韻】 節應清和候,郊宮事潔羞。至誠聞上帝,明德祀圓丘。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就陽陳盛禮,匡國禱鴻休。 漸曉蘭迎露,微涼麥弄秋。壽山橫紫閣,瑞靄抱皇州。 外肅通班序,中嚴錫慶優。奏歌三酒備,表敬百神柔。 池碧將還鳳,原清再問牛。萬方瞻輔翼,共賀贊皇猷。 【渭陽樓閑望】 千重二華見皇州,望盡凝嵐即此樓。細雨不藏秦樹色,夕陽空照渭河流。 後車寧見前車覆,今日難忘昨日憂。擾擾塵中猶未已,可能疏傅獨能休。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中年】 漠漠秦雲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苔色滿牆尋故第,雨聲一夜憶舊田。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 【下第退居二首】 年來還未上丹梯,且著漁蓑謝故溪。落盡梨花春又了,破籬殘雨晚鶯啼。 未嘗青杏出長安,豪士應疑怕牡丹。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殘。
編輯本段詞典解釋
漢 鄭子真 隱居 谷口 。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後以「鄭谷」泛指隱居地。 唐 杜甫 《鄭駙馬宅宴洞中》詩:「自是 秦 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仇兆鰲 註:「《揚子法言》:『 谷口 鄭子真 ,耕於巖石之下,名震京師。』」 唐 黃滔 《祭先外舅文》:「實期歸釣嚴灘,終棲鄭谷。戶外山碧,樽中酒綠。」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初期
鄭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區)人,生於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死於五代十國時的梁太祖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歲。鄭谷的父親鄭史曾考中進士,在柳州當官時,與唐代著名文學家司空圖為同僚。鄭谷七歲時,司空圖見到他的詩賦習作,曾一時嘆為觀止,親切地拍著他的肩背說,好小子,你將來當成為「一代風騷主」啊!從這段情節,再聯繫到他晚年回宜春後先築屋於化成岩下,後建草堂於仰山之麓來看,他應該是出生在柳州父親的任所,並在那裡讀書長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時,老家已經沒有了房子和親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結,卻還是使他在將老之年,選擇了落葉歸根。
中期
鄭谷雖然自小才華橫溢,但是科舉、仕途卻頗為不順。鄭谷21歲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名落孫山。此後又連考10回,直至40歲才中了進士,又因時局動盪,至45歲才授為京兆鄠縣縣尉,不久提拔為右拾遺,50歲時再升遷為尚書都官郎中(約相當於現代司局級京官),因此被稱為「鄭都官」。
後期
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逼帝遷居洛陽,燒毀長安宮,鄭谷眼見李家王朝氣數已盡,在宜春籍和尚虛中的提示下,棄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岩下建房,後又在仰山建造讀書堂隱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後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
編輯本段政治理想
鄭谷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的夢想雖然慘遭破滅,但詩歌創作卻成就卓著。《全唐詩》收錄他的詩有325首,鄭谷本人輯錄於詩歌自選集《雲台編》、《宜陽集》中的,共計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傳。因此,鄭谷和當時的著名詩人許棠、任濤、張擯、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同被號稱為「芳林十哲」,(又稱「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稱鄭谷為晚唐詩壇巨擘。 最後,詩人終於在這種想超脫而又超脫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樣,鄭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敗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們的創作,從而也就成就了他們千古流芳的詩名。正所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賢哲們的奇麗人生,確實值得人們永世深思。這恐怕也正是鄭谷讀書堂能夠成為千古勝跡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隨著晚清朝廷的腐朽,國家的衰敗,鄭谷讀書堂也淪落毀圯,繼而沒入了柴叢。近百年來,已是無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旅遊經濟意識的加強,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文化古跡的多方面價值。因此,鄭谷讀書堂和近旁的棲隱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籌備重建的議程。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這所古樸的草堂,將帶著一名久遠的讀書人的詩書風采,重現在人們的眼前。
編輯本段人物背景
唐僖宗鄭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鄭史,其兄鄭啟, 唐僖宗
均為唐代詩人。 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 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鄭谷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鄭谷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鄭谷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 唐乾寧年間,鄭谷「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於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的仰山,過著「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
編輯本段作品分析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雲台道舍」,故稱詩集為《雲台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鷓鴣》,膾炙人口,風靡一時。其詩曰: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一種羽色斑斕美麗的鳥,形如雌雉,體大似鳩,分布於祖國大陸的南方。其「鳴雲『鉤輈格磔』是也」,俗稱極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鷓鴣的啼鳴來抒寫遷客孤寂愁苦之狀,遊子思鄉懷親之情。
編輯本段人物貢獻
杜荀鶴唐末詩人,置身昏暗動亂時代,對社會災難、民生疾苦,均有所關注。聶夷中的《詠田家》、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等篇,反映民瘼與世亂,尤其深刻沉痛。但其時從詩歌創作的總體情況看,這方面的內容仍未能居於主要地位。著名詩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鄭谷、韋庄、羅隱等,歷經易代之際的種種劫難,才對時代的喪亂有較多的反映。 鄭谷,入仕以後,在唐王朝行將滅亡前的強藩互斗中,又多次「奔走驚魂」。鄭谷現存詩三百餘首,有近百首寫其奔亡流徙,涉及時局。如「荊州未解圍,小縣結茅茨」、「傳聞殊不定,鑾輅幾時還」(《峽中寓止二首》),涉及光啟年間秦宗權軍隊長期圍困荊州、僖宗因受強藩威脅出逃等事。「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漂泊》),把家口飄零與兩川戰亂聯系起來描寫,揭示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訪姨兄渭口別墅》),令人想見戰亂後新冢累累,陵谷變遷的慘痛景象。 鄭谷除奔逃、訪舊之類作品一再反映時亂之外,其送別懷友詩也多涉及亂離。《久不得張喬消息》雲:「天末去程孤,沿淮復向吳。亂離何處甚,安穩到家無?樹盡雲垂野,檣稀月滿湖。傷心繞村落,應少舊耕夫。」牽掛友人和感念時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淺世,很能代表鄭谷的詩風。同時因亂離懷友,詩中又有一種悲涼的氣韻。
編輯本段歷史價值
李德裕雕像宜春故鄉的人們對這位晚唐著名詩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將鄭谷與袁京(東漢時期出為蜀郡太守,為避兄難隱居袁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貶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貶至袁州任長史,後亦當上了唐代宰相)、盧肇(原屬宜春,後歸分宜,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易重(唐代文科狀元)排在一起,稱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無擇建造的「韓文公(愈)祠」中,曾將鄭谷的象畫在東牆上,以供後人觀瞻。在舊時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條街道名曰「鷓鴣路」,就是紀念「鄭鷓鴣」的。近年來,宜春市大力開發修建人文景觀。 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內,又以「鄭鷓鴣」之名建起了一個「鷓鴣亭」。遊客至此,大凡「一卷雲台剛讀罷」的人們,都會「耳邊疑聽鷓鴣聲」了罷?
編輯本段歷代詩作評論
紀曉嵐在評論鄭谷全部詩作的問題上,歷代文人各抒己見。 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鄭谷「其詩極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說的意見比較委婉,他稱鄭谷的詩「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調雖不甚高」,但「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於道」。 元代辛文房的說法有點不同,他認為「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葉涵雲和費嘉樹對鄭谷的評價卻顯得很高;葉涵雲把鄭谷推崇為「有唐三百年,風雅雄一代」的重量級人物,費嘉樹不僅稱贊鄭谷「騷壇樹赤幟,群賢拜下風」,而且還說他的詩是與「李杜相頡頑,豈與郊島同」的傑作。 在清代紀曉嵐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有一說,謂鄭詩「往往於風調之中,獨饒思致」,但「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稱他「風雅雄一代」也好,論其「格調不甚高」也好,不過都是各取一端,各執其詞罷了。 客觀地講,從「汰其膚淺,擷其菁華」的角度來看,鄭谷在詩歌創作上畢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藝術成就,鄭谷的部分作品也確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鄭谷的「平楚干戈後,田園失耦耕」;鄭谷的「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鄭谷的「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鄭谷的「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還有鄭谷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飢多是力耕人」等詩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與批判了唐末衰敗,人民塗炭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關心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雖然難以與「李杜相頡頑」,但卻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因而被後人稱為晚唐「咸通後僖宗、昭宗時代的詩史」,實可稱作「晚唐之巨擘」。 鄭谷的其他詩歌,或詠物,或別離,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風格清新通俗,輕巧流利,語言工麗。如《菊》中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與友別》中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席上貽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滿牆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等吟詠,文筆優美,思致婉轉,感情豐富,韻味深長,讀後叫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鄭谷-名人評價 《唐詩鑒賞辭典》歷代騷人墨客對鄭谷的「一字師」和這首《鷓鴣》詩,均極為推重。有詩雲:「早梅一字師,齊已謝不逮」;有詩雲:「一字之師齊已拜,早梅開後獨踟躕」;有詩雲:「一卷雲台剛讀罷,耳邊疑聽鷓鴣聲」;有詩雲:「讀書堂側老松枯,故址荒涼唱鷓鴣」;還有詩雲:「何以鷓鴣詩,膾炙於千載」。 元代辛文房贊賞鄭谷「嘗賦鷓鴣,警絕」;清代金聖嘆稱揚鄭谷這首詩「深得比興之遺」;沈德潛也說《鷓鴣》詩的「三四語勝於『鉤(車舟)格磔』也」,並稱譽是「以神韻勝」。 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一書也載文稱,《鷓鴣》詩「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贊許「詩人緊緊把握住人與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均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
編輯本段鄭谷讀書堂
棲隱寺位於今宜春市袁州區洪江鄉東南村後的仰山棲隱寺旁,有一道山樑名為書堂山。 鄭谷讀書堂
在書堂山中部,離棲隱寺大約一箭之遙的地方,有一塊古宅遺址。那就是著名的鄭谷讀書堂遺址。書堂山的得名,即源於此。 鄭谷讀書堂曾是宜春歷代名勝,尤為歷代騷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都曾到這里憑吊。 鄭谷讀書堂之所以值得瞻仰憑吊,是因為鄭谷的歷史聲譽高,詩品、人品均堪稱典範。 鄭谷是宜春縣(現袁州區)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詩壇獲得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的著名詩人,也是唐代江西詩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鄭谷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驕傲。

③ 陝西渭陽樓工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陝西渭陽樓工貿有限公司是2017-03-13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樂天大街中段興華大廈1-604。

陝西渭陽樓工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502MA6Y2TTR4H,企業法人郭嬋娟,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陝西渭陽樓工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許可經營項目:(上述經營范圍涉及許可經營項目的,憑許可證明文件或批准證書在有效期內經營,未經許可不得經營)。一般經營項目:建築材料、化工原料(危化品除外)、水處理葯劑、水處理設備、防水材料、電力器材、五金機電、辦公用品、茶葉煙酒、勞保用品、教學器材、心理咨詢設備的銷售;防水防腐保溫工程、鋼結構工程、環保工程、電力工程、園林景觀工程、建築工程、建築裝修裝飾工程、市政工程的施工。(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陝西渭陽樓工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閱讀全文

與故市渭陽樓文化策劃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學校電教培訓方案 瀏覽:196
傳統文化培訓班實施方案 瀏覽:616
南京行狐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318
展會的策劃方案 瀏覽:474
愛過主題團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93
幼兒園教師技能鋼琴培訓方案 瀏覽:932
幼兒敬老院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
奧運主題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12
營養包實施方案培訓總結 瀏覽:664
2016電子商務份額 瀏覽:45
優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8
親子活動生態農場策劃方案 瀏覽:190
辰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73
社區農業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641
萬科置地營銷方案 瀏覽:14
銀行一季度營銷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支撐環境 瀏覽:526
京東商城策劃方案 瀏覽:238
西安美齊電子商務官網 瀏覽:656
沙盤財務策劃方案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