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生滾粥宣傳

生滾粥宣傳

發布時間:2021-09-25 11:27:17

㈠ 粥店開張宣傳單的文章

精緻的裝修,典雅溫馨的布局,唯美的粥圖、誘人的食色,這一切讓我感到溫暖。粥綿軟細膩,小火慢慢熬製得翻滾沸騰,香氣四溢,用青花小瓷碗盛了,配以清淡的小菜,再一點點細啜下去,是一種婉約到了極致的風情。

㈡ 汕頭比較大的調料品市場在哪裡最好是在潮南區的!

叉燒包
所屬菜系 小吃
基本材料 叉燒肉,鹽,花椒,蔥,姜,醬油各適量,麵粉。
做法:
①叉燒肉切小塊,蔥姜切末,加醬油、鹽拌成陷;麵粉中加糖、溫水、發酵粉,省二小時,至面團發起時,加香油、白糖。
②將面分成份,擀成中間厚、兩邊薄的皮,將叉燒肉塊及蔥薑末包成包子,上屜蒸15分鍾即可。

菜頭粿(蘿卜糕)
基本特點 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基本材料 蘿卜、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米漿、薯粉
民間小食。又稱蘿卜糕。菜頭系蘿卜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製作時先將蘿卜颳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卜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腸粉
基本材料 澱粉、甘栗粉、鹽、辣椒醬及香菜
製法
①將澱粉加溫水調成糊狀,倒入甘栗粉、鹽,再加水拌和揉透,靜置2小時;
②將面團搓條,摘成胚子,再撳成皮子,捲成卷兒;上籠後擱置2至3分鍾,用旺火沸水蒸一刻鍾左右,出鍋後,撒辣椒醬及香菜點綴即可。

艇仔粥:
荔灣一帶有小販用小艇經營粥品,傳統的艇仔粥製法是將處理好的魚片、蝦仁、海哲絲、炒花生、炸粉絲、姜絲、蔥絲等粥料放入碗內,然後舀取煮沸著的白粥沖入碗內而成。艇仔粥快捷便當,饒有風味,鮮香味美,解渴充飢,深受人們歡迎。

生滾粥:
將預先煮好的粥底加入新鮮肉料逐碗滾熟,就是"生滾粥"。生滾粥是一種統稱,根據用料不同,有牛肉粥、肉片粥、魚片粥、滑雞粥、上什粥、田雞粥等。粥底是放江瑤柱、大地魚或豬骨煲出來的白粥。

蟹黃灌湯餃
原料:
1、制皮用料:麵粉500克,酵面25克,燙熟面(用50克麵粉用沸水50克和勻)適量,鹼1.5克,清水100克。
2、制餡用料:瓊脂膏1000克,豬瘦肉末200克,鮮蝦肉末150克,熟蝦肉末75克,水發冬菇丁50克,蟹肉末50克,味精、精鹽、生抽、熟豬油、芝麻油、胡椒粉、白糖各適量。
製法:
1、將中筋麵粉500克等各種制皮用料和成面團,擦至純滑,然後用濕毛巾蓋好靜置15分鍾。
2、將制餡的各種用料拌勻,置冰箱中冷藏1小時,備用。
3、將麵皮摘小劑,再擀至極薄,包入餡心1份,捏作餃形,放入墊有荷葉的小籠內,以大火沸水鍋中蒸熟即成。
特點:本品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鮮美香郁,為茶市中的廣式點心佳品。

馬蹄糕
原料:馬蹄粉750克,馬蹄肉250克,白糖250克,豬油15克,食用紅色素少量。
製法:
1、將馬蹄肉切成薄片。
2、馬蹄粉加白糖、清水拌勻,分成8碗,其中4碗加少許食用紅色素,調勻待用。
3、取方盤1個,刷上豬油一層,將一碗沒有色素的馬蹄粉倒入,上面鋪放一層馬蹄片,上蒸籠蒸7分鍾左右,取出然後再倒入一碗在紅色素的馬蹄粉蒸熟;按此方法一層層鋪上、蒸熟、取出,即成。
特點:本品紅白相間,口感甜脆爽口。

雞仔餅
製作方法
將糖肥肉切成如白豆般大的粒狀。杏仁、核桃肉和欖仁均切成如紅豆般大的粒狀。把白麵粉、沙糖、綠豆粉、肥肉粒同放台板上拌勻,再放入欖仁粒、瓜子肉、核桃肉粒、芝麻、南乳、幼鹽、紹酒等,搓成團塊的餡料。
制餅皮方法是,白麵粉與麥芽糖混和搓成粉團,再分成小粉團,每件小粉團分別捏成圓粉皮,包入一份餡料,接縫處要包密,以免餡料散出。包好後,放入雞仔餅模型中,用手壓實,然後將模印輕輕敲打,雞仔餅即脫模而出。最後把雞仔餅排放在鐵烤盤內,餅面塗一層蛋黃水,放進已燒熱的烤爐中,以250度爐溫,局約15分鍾,餅呈金黃色時,即可取出。

說潮汕小吃

對待吃,向來有兩種態度,一是「吃好」,一是「好吃」。「吃好」,是要吃得飽,並且要有營養,能夠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好吃」是講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種享受,屬於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小吃是屬於「好吃」的食物。什麼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兒,也即「點心」,點到心而已,不會點到肚子里。面對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選擇吃,也可以選擇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質,只求其美味。從這個角度上看,純粹意義上的美食,應該是小吃一類的食物。
過去,潮汕人習慣用「吃好未」來跟人打招呼,這說明那時有沒有吃的是一個問題。如今,可不大有人這樣跟人打招呼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己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已不滿足於填飽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調了。因此,現在來談論溫飽以後的消費,談小吃,談美食,便是時尚的話題。
回顧汕頭舉辦潮汕美食節的歷程,也可以看出在吃的消費方面發展的趨勢。 1988年,汕頭開始舉辦潮汕美食節,至今已舉辦了8屆。起初,活動的重頭戲是作為正餐的潮菜,在各個酒樓交流烹飪技藝並進行品評。當然,面對的是業內和高消費階層。1999年,第五屆潮汕美食節開始嘗試以潮汕小吃為主打戲,在酒店的風味廳,面對公眾集中展銷潮汕各地的小吃,竟意外地受到歡迎。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接下來的幾屆潮汕美食節便都在露天廣場舉辦潮汕小吃廟會和品評活動,每一屆都出現爆滿的場面。這就說明人們在「吃好」的前提下,已越來越趨向於追求美食享受。
潮汕是小吃馳名的地區之一,許多小吃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在外地也是膾炙人口的。在全國優秀小吃品種評定會—— 「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已有8個潮汕小吃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潮汕小吃為什麼有如此魅力?其特點又在哪裡呢?
一、出身貧賤 自然天成
我國數不清的地方小吃或點心,其形成要麼脫胎於宮廷,要麼產生於民間。而潮汕小吃,幾乎全都是民間獨創,並一直在民間流傳。這是歷史上潮汕地處「省尾國角」,遠離國家政治中心,以及商業社會形成較晚,社會富裕程度不高所決定的。信手拈來幾樣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老媽宮粽球,哪一個名字不是樸素直白,鄉土氣息撲鼻。綜觀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種渠道。
1、祭祀神靈的貢品
潮汕沿海,氣候炎熱,潮濕,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業風險大,勞作和收獲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較多,當人們無法預測自己的命運時,往往把希望寄託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動,人們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舊時潮汕民間俗信,有時節多,神靈多的特點。許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貢品,如春節的「菜頭粿」(意,彩頭)、「甜粿」,媽祖生(誕辰)的「面線」(意,長壽),端午節的「粽球」,中秋節的「月餅」等等,俗話說「時節做時粿」,那時候,什麼時節吃什麼小吃都有一定的規矩。
2、補充正餐的點心
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粵式點心,是有閑階層閑來無事,用以打發時間的茶點,而是鄉間城鎮的苦力用來充飢的小食品。潮人習慣吃粥,一是早先糧食不夠,一是氣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幾大碗粥,經不住一陣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飢腸轆轆。這時,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攤擔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幾分錢就可補充點體力,聊補一時所需。那時,夏天有消暑的草粿(涼粉)、豆花、各類甜湯等。冬天有熱乎乎的牛肉丸湯、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淺口碗,嘴巴沿著碗沿「呼嚕、呼嚕」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頭開埠後,山貨出洋,洋貨進山,水上交通繁忙。汕頭韓堤一帶以前是客家貨船停泊點,有許多客家貨船停在那裡過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劃著小船賣牛肉丸湯,供給貨船老大當宵夜。後來,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創新,在湯里加粿條,成為牛肉丸粿條,一直到現在,仍是潮人最鍾情的小吃。後來又克隆出魚丸、蝦丸、墨魚丸、豬肉丸等等,創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華名小吃」中的「新興街牛肉丸」就是汕頭人做的。如今,一說起牛肉丸,大家都以為是姓潮,其實,它是潮人拿來主義的產物。潮人的聰明才智在一個小小的丸子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3、家常點心
最具美食意義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婦們為小孩解饞做的各種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舊時,時節尚未到,小孩就吵著要吃「粿」,居家的媳婦便要想些法子打發這些饞嘴的孩子。潮汕農村家家產戶有的是番薯粉,隨手摘下自家田頭厝角種的蔬果,摻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為風味獨特的小吃。我小的時候,吃過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別有風味。
有一種小吃叫「豬頭粽」,據說是澄海人的無意之作。早年澄海農村鬧元宵有賽大豬的習俗,每家海產都要宰豬祭祖,有一戶人家祭完祖,剩下豬頭一時未能吃掉,便將豬頭肉剁碎了,加調料,做成「豬頭粽」,不想卻特別美味。於是流傳開來,成為一種風味小吃。
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進入市場是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頭商業經濟鼎盛的時期。那時的小公園,商鋪、酒樓、旅店雲集,形成一個典型的消費市場,作為一種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型大小愛西乾麵、飄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媽宮粽球等,都是在那個時期進入小公園。如上所敘,在飲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義,故容易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的標識,深深地印在人們腦海中。君不見,許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頭,頭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園,到老字型大小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卻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
潮汕小吃紮根於民間,它不依附於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態,順應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流傳於民間,故此,我們現在才能品嘗到這么多富有鄉土氣息的風味小吃。
二、材料簡單 味道獨特
廣式點心以洋氣見長,如奶黃包、蛋撻、叉燒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鮮著稱,如蟹黃灌湯包、魚茸春卷。北方小吃則以麵食為主。潮汕小吃則是無米不成粿。一個潮汕方言「粿」字就將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盡。在潮汕字典中「粿」是這樣解釋的,一種大米粉做皮,有餡的果品。韭菜粿因為皮是番薯粉,餡是蔬菜,俗稱「無米粿」,可見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麵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後來,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斷花樣翻新,相沿成習,人們就把所有祭祀的包點都稱為「粿」。潮人在運用稻穀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種原料既是皮也入餡——「米包米」的。如有一種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飯入餡,非但不覺乏味,還非常清香可口。
潮汕盛產番薯,這種又平又賤的農作物也被大量用於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咸餡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摻和瓜果蒸成「馬玲薯粿」、「芋粿」、「馬蹄粿」等。還可以做成「糕燒番薯」,「番薯湯」等等。別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一個大家族呢。
和上海等沿海地區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鮮的相對少些,更鮮見諸如龍蝦、魚翅、螃蟹等名貴的海鮮。個中原因,一是因為潮汕氣候炎熱,海鮮食品難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點所致。
凡沿海地區都盛產蚝,而將蚝做成美味小吃——「蚝烙」的,卻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簡單,也就是番薯粉和蚝摻和在一起煎成餅,淋上鴨蛋,味道卻極為獨特,外酥內軟,濃香嫩滑,成為聞名遐爾的小吃。
綜觀潮汕小吃,以素為主而少見魚肉,其選材簡單,大都取材於隨處可見的 普通農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卻以獨具一格的田園風味贏得人們的青睞,更因為其價格低廉而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三、秀色可餐 情趣盎然
潮汕小吃既然是一種非「吃好」,而在於講究「好吃」的美食,人們在講究其美味的同時,自然要講究其形式美。過去,潮汕農村在祭拜神靈的時候,人們喜歡在各種貢品上貼剪紙,我們在潮汕民間傳統剪紙中所看到的某些動物圖案,就是舊時用來裝飾鵝、魚、豬等具體食物的。其目的無非是想讓神更青睞於那些經過裝飾的東西,希望自己的祈願得以實現。這也是人類文化藝術的起源之一。潮俗中秋節祭拜月亮,有祈盼讀書郎學有所成的內容,中秋節的文化味也就相對濃厚。表現在祭拜的食物上,中秋月餅的外形特別漂亮。人們用糯米、綠豆、芝麻、花生等為原料,印上象徵吉祥、平安、喜慶、如意等祝願的石榴、寶瓶、蝴蝶、喜鵲等圖案,做成糕點。中秋夜,家家產戶都要擺祭品賞月,桃紅、粉綠、雪白各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月餅和各種水果沐浴在清暉柔和的光影里,不啻於天上人間的藝術展呢。中秋節也是一個讓小孩最高興的節日,做月餅,擺祭品,賞月拜月,吃月餅水果,又好玩兒又好吃。如今,人們不但喜歡這些外形漂亮的月餅,有人甚至迷上木刻似的月餅印模,將其收為藏品。
此外,紮成香包似的粽球,碧玉般的桃粿,晶盈剔透的水晶球等等,外形也都非常雅緻有趣。
形式是不能吃的,但形式可以刺激人的食慾,潮人很早就懂得了「秀色可餐」的道理。
四、注重養生追求時尚
潮汕小吃崇尚自然,注重養生,人們在滿足美食癮的同時,大可不必為攝入 過多的脂肪、熱量等擔心。如上文所說,潮汕小吃的用料以素為主,鮮見魚肉,有的小吃還添加了中草葯材,成為葯膳。如鼠曲粿、朴籽粿等,就是添加了草葯做成的小吃,這是非常符合當今的飲食時尚的。不僅如此,潮汕小吃的烹飪方法 也非常科學,多清淡而少辛辣,多蒸煮而少煎炸。潮人還發明了一種油煮的方式,這是我見過的烹飪方法中最為特別的一種。其方法是溫火將花生油煮熱,然後將事先蒸好的小吃放進去,用文火煮至內外熱透。上碟的小吃,有花生油的香味,又沒有煎炸的燥氣,實在是一絕。
潮汕俗語「時節吃時果」的意思是,到了時令就應該吃當時的食物,應時的食物不但味美,還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如春節吃鼠曲粿、菜頭粿,端午節吃梔粿,清明節吃朴籽粿,不但美味,還能清熱去火等,達到「時令防時病」的目的。
近年來,潮汕小吃順應時尚需求,從原料和形狀上都進行了改革創新。原料中增加更多的果蔬類品種,如菠菜粿、芡實粿、南瓜餅等;外形上越做越小,讓人們在食量不變的情況下能品嘗到更加多樣化的美食。
五、潮汕小吃的現狀和發展
目前,汕頭小吃市場的現狀是經營形式多樣,品種齊全,經營網點以分散為主,適當集中,基本能夠滿足本地區市場的消費需求。在經營形式上,一是單純外賣的店鋪。由包點攤店、小吃店、菜市場小吃攤點、雜食店等經營。他們給顧客提供成品或半成品,如容易攜帶的粽球、燒賣、水晶球等,都可買回家現吃。肉丸子、菜頭粿、芋頭粿等,多提供半成品,讓顧客帶回家加工;二是現吃為主帶外賣的形式。由小吃餐廳、老字型大小小吃店等經營。如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牛肉丸小吃店,就是現泡牛肉丸湯、牛肉丸粿條,又可外賣牛肉丸的店鋪。老字型大小「飄香」小吃店、「愛西」乾麵店等,也是這種經營形式;另一種是小吃餐廳,主要以現賣現吃為主要經營特點。如中旅酒家的潮汕小吃自助套餐,每人25元,自由挑選。而潮香城則是小吃超市,持卡選購,現買現吃。如今,對於本地人來說,無論居家或在外聚會、招待外地客人品嘗潮汕小吃,都不是一件難事。
雖然,潮汕小吃在汕頭本地紅紅火火,但對於沒來過潮汕的外地人來說,卻是聞其名而難尋其蹤。許多來汕的客人品嘗過潮汕小吃之後,對潮汕小吃之美味贊不絕口,然而,當他們想順便買一些帶走時,卻往往因為店家不能提供方便攜帶的包裝抱憾而歸。在汕頭各大超市,經常能見到粵式、上海、北方的小吃,卻鮮見本地區的小吃。而在廣州、深圳等城市所經營的潮汕小吃卻往往不夠正宗。這說明潮汕小吃的產品化程度較低,許多經營者的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小商小販的經營模式上,缺乏現代營銷觀念,在宣傳、包裝、流通渠道等方面都相對滯後,以至難以沖出潮汕,打入外地市場,拓寬經營渠道,形成規模效應。
其次,潮汕小吃老字型大小大多經營觀念陳舊,守著老招牌得過且過,不願意或不敢為老字型大小添金加銀。如已經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的老媽宮粽球、愛西乾麵、飄香(白桃粿)等老字型大小小吃店,鋪面還是那幅簡陋的老面孔,還是那麼單一的品種,還是那麼陳舊的經營手法。以至銷售面越來越狹窄,有的甚至難以為繼。如何正確處理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的關系,是這些老字型大小急切需要面對的問題。「福合埕牛肉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稍有名氣的小吃店,主要現賣牛肉系列小吃,如牛肉火鍋、牛肉丸、牛肉丸粿條等。為了擴大經營,佔領市場,1998年,該店率先在國家商標總局為店名注冊商標,打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同時改變經營模式,店面擴大翻新,冬天有火鍋,夏天有冷氣。採取現賣現吃,兼有外賣,還可送貨上門等靈活多樣的經營手段。由於順應市場需求,生意十分紅火,在短短的幾年裡一連開了6間連鎖店,且開一間火一間,成為汕頭小吃店的龍頭老大。其經營模式就很值得借鑒。
潮汕小吃是近幾年才作為美食的一個門類發展起來的,經過飲食界、旅遊界和媒體的不斷挖掘、推廣、宣傳、促銷,經營市場得到穩步發展,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在我國頂尖級的小吃競賽場一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潮汕小吃已經連續兩屆獲得殊榮,至今,已有8個潮汕小吃獲得「中華名小吃」金字招牌。據悉,今年12月,第三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和中華名小吃文化節將在汕頭舉行,第九屆潮汕美食節等活動也將在今年舉行,包括我們這一次「食在汕頭·潮汕美食與世界」論壇,這些活動的舉辦,都將推動潮汕小吃的創新與發展,為弘揚潮汕美食開辟更廣闊的前景。

㈢ 怎樣宣傳愛惜糧食這一傳統美德

勤儉節約,愛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樹立起愛惜糧食,勤儉節約的意識,同時讓大家懂得糧食的重要性和勞動人民的艱辛,近日,石家莊綠都小學的同學們通過進社區宣傳、光碟行動、開學第一課等多種形式開展了「珍惜糧食,我們在行動」的主題活動。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社區,大力宣傳節約糧食,從我們身邊每一個人做起

一句「珍惜糧食」,聽起來多麼簡單,其實在行動上卻很難做到。文中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社區走街道宣傳珍惜糧食的重要性,從自身做起,厲行節儉,這是多麼好的一次崇尚節儉、傳承中華美德的一次實際行動啊!

由此使我想到了《朱子家訓》中的一段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告訴我們:吃一碗粥,一粒飯時,都應該想到它們的來之不易;用半根絲半根線時,都應該想到它們紡成時的艱辛。每次讀到這段話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勤儉節約、愛惜糧食該有多麼的重要。當前一些人覺得自己走出了以前那種「吃得飽,穿得暖」的苦日子,鋪張浪費隨處可見。餐店裡,廚房裡、餐桌上到處都是剩飯剩菜,到處有隨手扔掉的饅頭、麵包、蔬菜……面對這樣的場景,我們怎能不扼腕痛惜?

要想真正的做到勤儉節約、珍惜糧食就要從自身做起,從娃娃抓起,不只是讓孩子們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更要讓全社會的人們都知道「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和珍惜糧食,只有全社會的人們行動起來,勤儉節約、珍惜糧食,才能真正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

我們的國力雄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去那種「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狀況早已不復存在。勤儉節約、遏制糧食浪費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我們大家攜起手來,一起向糧食浪費說「不」。

㈣ 宣傳食堂飯菜的幽默標語

1. 全面發展,提高素質。
2. 精雕細刻出精品,千錘百煉鐵成金。
3. 當患有傳染疾病時,應避免共同進餐。
4. 學校食堂可真大,干凈整潔靠大家,來買飯時請排隊,爭先恐後真不對。
5. 耐心是一種美德,意味著許多的等待。
6. 節約就是美德。
7. 飯菜穿腸過,禮讓心中留。
8.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9. 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粒粒盤中餐,皆是辛苦換。
10. 相互禮讓,自覺排隊。
11. 《鋤禾》不止是詩,知辛苦,更需要行動。
12. 知行一致,行勝於言。
13. 滴水湊成河,粒米湊成籮。
14. 自覺遵守飯堂紀律,養成飲食衛生習慣。
15. 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
餐廳幽默溫馨提示語【精選篇】
1. 浪費猶如河缺口,節約好比燕銜泥。
2. 飲食是文化,請從窗口文明做起。
3. 敬人容人,助人愛人。
4. 節約是美,浪費是丑。
5. 文明禮貌,秩序井然。
6. 天地"糧"心,珍食莫蝕。
7. 知青的年代已過去,請勿再「插隊」。
8. 珍惜糧食,遠離浪費。
9. 病從口入,飯前洗手。
10. 即使飢腸轆轆,也要風度依然。
11. 樹百年報國志,做世紀棟梁才。
12. 敬業修德強能健體。
13. 求實創新,與時俱進。
14. 自信成功,自強成才,自律成長。
15. 種下一種個性,收獲一種命運。
餐廳幽默溫馨警示語【集錦篇】
1. 為了你和他人健康,不要在飯堂內吸煙。
2. 一粒糧食一粒汗。
3. 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
4. 一粥一粒,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難。
5. 用膳後應自覺清理剩菜殘羹。
6. 愛護公共設施,盡你我應有責任。
7. 節約用水一點一滴,珍惜糧食一顆一粒。
8.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9. 病從口入,請講衛生。

㈤ 各國小吃做法

肉夾饃

食材:

豬肉,麵粉,蔥、姜、海鮮醬、桂皮、香葉、八角。

做法:

1、豬肉切塊過水後撈出備用。

2、八角,桂皮,香葉備用,蔥切段,姜切片。

3、高壓鍋加熱,加少量油燒熱,下所有配料慢慢炒出香味。

4、加少量料酒,醬油,冰糖,海鮮醬,味精,十三香,少量水。

5、中火壓15分鍾。

6、面團加酵母備用,發至1.5倍大,搓圓備用。

7、平底鍋加熱,放入面餅小火至饃熟。

8、肉切碎,加少量香菜蔥花,夾在其中。

爆米花

食材:

玉米 100克、黃油 20克、糖粉 30克。

做法:

1、准備所需材料。

2、黃油放鍋內燒至溶化,然後關火。

3、再倒入玉米粒。

4、把爆玉米粒拌勻,讓每一粒都沾上黃油。

5、然後把鍋蓋蓋上,再打開火。

6、待爆玉米粒開始開花時,將火轉成小火。

7、越來越多的玉米粒爆開,要時不時的動一下鍋,以免糊底。(此時千萬不能打開鍋蓋)

8、待玉米粒全部爆開花後,再加入糖粉。

9、最後把爆米花和糖粉拌勻即可出鍋,冷卻後即可食用。

㈥ 關於西關飲食習俗的口號宣傳和廣告語

有人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西關飲食的品種之多———如果每天吃一種,足可以吃上一個月。

西關,可以說是廣州市最為純正、古老的地方,它是廣州文化的所在,孕育著每一個廣州人的成長。只有到過西關,才能感受到廣州人是如何生活。縱然今天西關當年縱橫交錯的小河涌已經被覆蓋了很多,但那橫跨河涌的橋還存在,還有那聞名天下的荔枝灣兩岸火紅的荔枝,還有那搖櫓而來的小船,還有那風味不一般的艇仔粥,還有那八和會館久經風霜卻依舊粵曲不斷,當然不時還能聽到最為地道的,抑揚頓挫的正宗粵語。
也許西關的飲食實在是多不勝數,所以沒有人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要知道,西關的飲食不但味美,有不少還具有幾十年的歷史,可說是伴隨了好幾代人的成長,加上現代廚師不斷給西關小吃添上時代元素,讓它們「老」而不舊,歷久常新。

㈦ 吸引人的美食宣傳語有哪些

吸引來人的美食宣傳語有:

1、從內自蒙的帶肉羊骨,到廣州的豬肚包雞,人未動,舌尖卻翻山越嶺,雖還是買不起房子,所以先款待了自己的肚子。

2、發現了這份土豆泥拌飯,和老媽做的好像,嘗一口就安慰了委屈很久的胃,和離開家的 275 天。

3、他回湖南又帶回了好多臘肉,每次堂食看到他的食材塞滿冰箱,都能回想起,讀書時被我塞滿糖果的書桌,特滿足。

8、創意燒烤,時尚享受;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到聽泉觀瀾,我們為您締造「品味」。

㈧ 粥店如何做宣傳

那就是抄做大幅的海報吸引人襲的注意,另外就是請一些節目表演。
您做的生意是粥類,覺得您應該主打早餐和下午茶,您的海報就可以設計一些這方面的內容,畢竟高校的學生和寫字樓里的員工骨子裡都是喜歡小資的,所以您的環境也可以再舒適一點。您還可以准備小的海報,來的客人發一份,內容就是引起他們還想再來的慾望!
本人拙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㈨ 十萬火急,求潮汕小吃的做法和來歷(其產生)

叉燒包
所屬菜系 小吃
基本材料 叉燒肉,鹽,花椒,蔥,姜,醬油各適量,麵粉。
做法:
①叉燒肉切小塊,蔥姜切末,加醬油、鹽拌成陷;麵粉中加糖、溫水、發酵粉,省二小時,至面團發起時,加香油、白糖。
②將面分成份,擀成中間厚、兩邊薄的皮,將叉燒肉塊及蔥薑末包成包子,上屜蒸15分鍾即可。

菜頭粿(蘿卜糕)
基本特點 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基本材料 蘿卜、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米漿、薯粉
民間小食。又稱蘿卜糕。菜頭系蘿卜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製作時先將蘿卜颳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卜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腸粉
基本材料 澱粉、甘栗粉、鹽、辣椒醬及香菜
製法
①將澱粉加溫水調成糊狀,倒入甘栗粉、鹽,再加水拌和揉透,靜置2小時;
②將面團搓條,摘成胚子,再撳成皮子,捲成卷兒;上籠後擱置2至3分鍾,用旺火沸水蒸一刻鍾左右,出鍋後,撒辣椒醬及香菜點綴即可。

艇仔粥:
荔灣一帶有小販用小艇經營粥品,傳統的艇仔粥製法是將處理好的魚片、蝦仁、海哲絲、炒花生、炸粉絲、姜絲、蔥絲等粥料放入碗內,然後舀取煮沸著的白粥沖入碗內而成。艇仔粥快捷便當,饒有風味,鮮香味美,解渴充飢,深受人們歡迎。

生滾粥:
將預先煮好的粥底加入新鮮肉料逐碗滾熟,就是"生滾粥"。生滾粥是一種統稱,根據用料不同,有牛肉粥、肉片粥、魚片粥、滑雞粥、上什粥、田雞粥等。粥底是放江瑤柱、大地魚或豬骨煲出來的白粥。

蟹黃灌湯餃
原料:
1、制皮用料:麵粉500克,酵面25克,燙熟面(用50克麵粉用沸水50克和勻)適量,鹼1.5克,清水100克。
2、制餡用料:瓊脂膏1000克,豬瘦肉末200克,鮮蝦肉末150克,熟蝦肉末75克,水發冬菇丁50克,蟹肉末50克,味精、精鹽、生抽、熟豬油、芝麻油、胡椒粉、白糖各適量。
製法:
1、將中筋麵粉500克等各種制皮用料和成面團,擦至純滑,然後用濕毛巾蓋好靜置15分鍾。
2、將制餡的各種用料拌勻,置冰箱中冷藏1小時,備用。
3、將麵皮摘小劑,再擀至極薄,包入餡心1份,捏作餃形,放入墊有荷葉的小籠內,以大火沸水鍋中蒸熟即成。
特點:本品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鮮美香郁,為茶市中的廣式點心佳品。

馬蹄糕
原料:馬蹄粉750克,馬蹄肉250克,白糖250克,豬油15克,食用紅色素少量。
製法:
1、將馬蹄肉切成薄片。
2、馬蹄粉加白糖、清水拌勻,分成8碗,其中4碗加少許食用紅色素,調勻待用。
3、取方盤1個,刷上豬油一層,將一碗沒有色素的馬蹄粉倒入,上面鋪放一層馬蹄片,上蒸籠蒸7分鍾左右,取出然後再倒入一碗在紅色素的馬蹄粉蒸熟;按此方法一層層鋪上、蒸熟、取出,即成。
特點:本品紅白相間,口感甜脆爽口。

雞仔餅
製作方法
將糖肥肉切成如白豆般大的粒狀。杏仁、核桃肉和欖仁均切成如紅豆般大的粒狀。把白麵粉、沙糖、綠豆粉、肥肉粒同放台板上拌勻,再放入欖仁粒、瓜子肉、核桃肉粒、芝麻、南乳、幼鹽、紹酒等,搓成團塊的餡料。
制餅皮方法是,白麵粉與麥芽糖混和搓成粉團,再分成小粉團,每件小粉團分別捏成圓粉皮,包入一份餡料,接縫處要包密,以免餡料散出。包好後,放入雞仔餅模型中,用手壓實,然後將模印輕輕敲打,雞仔餅即脫模而出。最後把雞仔餅排放在鐵烤盤內,餅面塗一層蛋黃水,放進已燒熱的烤爐中,以250度爐溫,局約15分鍾,餅呈金黃色時,即可取出。

說潮汕小吃

對待吃,向來有兩種態度,一是「吃好」,一是「好吃」。「吃好」,是要吃得飽,並且要有營養,能夠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好吃」是講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種享受,屬於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小吃是屬於「好吃」的食物。什麼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兒,也即「點心」,點到心而已,不會點到肚子里。面對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選擇吃,也可以選擇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質,只求其美味。從這個角度上看,純粹意義上的美食,應該是小吃一類的食物。
過去,潮汕人習慣用「吃好未」來跟人打招呼,這說明那時有沒有吃的是一個問題。如今,可不大有人這樣跟人打招呼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己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已不滿足於填飽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調了。因此,現在來談論溫飽以後的消費,談小吃,談美食,便是時尚的話題。
回顧汕頭舉辦潮汕美食節的歷程,也可以看出在吃的消費方面發展的趨勢。 1988年,汕頭開始舉辦潮汕美食節,至今已舉辦了8屆。起初,活動的重頭戲是作為正餐的潮菜,在各個酒樓交流烹飪技藝並進行品評。當然,面對的是業內和高消費階層。1999年,第五屆潮汕美食節開始嘗試以潮汕小吃為主打戲,在酒店的風味廳,面對公眾集中展銷潮汕各地的小吃,竟意外地受到歡迎。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接下來的幾屆潮汕美食節便都在露天廣場舉辦潮汕小吃廟會和品評活動,每一屆都出現爆滿的場面。這就說明人們在「吃好」的前提下,已越來越趨向於追求美食享受。
潮汕是小吃馳名的地區之一,許多小吃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在外地也是膾炙人口的。在全國優秀小吃品種評定會—— 「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已有8個潮汕小吃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潮汕小吃為什麼有如此魅力?其特點又在哪裡呢?
一、出身貧賤 自然天成
我國數不清的地方小吃或點心,其形成要麼脫胎於宮廷,要麼產生於民間。而潮汕小吃,幾乎全都是民間獨創,並一直在民間流傳。這是歷史上潮汕地處「省尾國角」,遠離國家政治中心,以及商業社會形成較晚,社會富裕程度不高所決定的。信手拈來幾樣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老媽宮粽球,哪一個名字不是樸素直白,鄉土氣息撲鼻。綜觀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種渠道。
1、祭祀神靈的貢品
潮汕沿海,氣候炎熱,潮濕,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業風險大,勞作和收獲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較多,當人們無法預測自己的命運時,往往把希望寄託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動,人們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舊時潮汕民間俗信,有時節多,神靈多的特點。許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貢品,如春節的「菜頭粿」(意,彩頭)、「甜粿」,媽祖生(誕辰)的「面線」(意,長壽),端午節的「粽球」,中秋節的「月餅」等等,俗話說「時節做時粿」,那時候,什麼時節吃什麼小吃都有一定的規矩。
2、補充正餐的點心
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粵式點心,是有閑階層閑來無事,用以打發時間的茶點,而是鄉間城鎮的苦力用來充飢的小食品。潮人習慣吃粥,一是早先糧食不夠,一是氣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幾大碗粥,經不住一陣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飢腸轆轆。這時,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攤擔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幾分錢就可補充點體力,聊補一時所需。那時,夏天有消暑的草粿(涼粉)、豆花、各類甜湯等。冬天有熱乎乎的牛肉丸湯、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淺口碗,嘴巴沿著碗沿「呼嚕、呼嚕」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頭開埠後,山貨出洋,洋貨進山,水上交通繁忙。汕頭韓堤一帶以前是客家貨船停泊點,有許多客家貨船停在那裡過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劃著小船賣牛肉丸湯,供給貨船老大當宵夜。後來,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創新,在湯里加粿條,成為牛肉丸粿條,一直到現在,仍是潮人最鍾情的小吃。後來又克隆出魚丸、蝦丸、墨魚丸、豬肉丸等等,創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華名小吃」中的「新興街牛肉丸」就是汕頭人做的。如今,一說起牛肉丸,大家都以為是姓潮,其實,它是潮人拿來主義的產物。潮人的聰明才智在一個小小的丸子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3、家常點心
最具美食意義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婦們為小孩解饞做的各種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舊時,時節尚未到,小孩就吵著要吃「粿」,居家的媳婦便要想些法子打發這些饞嘴的孩子。潮汕農村家家產戶有的是番薯粉,隨手摘下自家田頭厝角種的蔬果,摻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為風味獨特的小吃。我小的時候,吃過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別有風味。
有一種小吃叫「豬頭粽」,據說是澄海人的無意之作。早年澄海農村鬧元宵有賽大豬的習俗,每家海產都要宰豬祭祖,有一戶人家祭完祖,剩下豬頭一時未能吃掉,便將豬頭肉剁碎了,加調料,做成「豬頭粽」,不想卻特別美味。於是流傳開來,成為一種風味小吃。
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進入市場是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頭商業經濟鼎盛的時期。那時的小公園,商鋪、酒樓、旅店雲集,形成一個典型的消費市場,作為一種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型大小愛西乾麵、飄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媽宮粽球等,都是在那個時期進入小公園。如上所敘,在飲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義,故容易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的標識,深深地印在人們腦海中。君不見,許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頭,頭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園,到老字型大小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卻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
潮汕小吃紮根於民間,它不依附於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態,順應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流傳於民間,故此,我們現在才能品嘗到這么多富有鄉土氣息的風味小吃。
二、材料簡單 味道獨特
廣式點心以洋氣見長,如奶黃包、蛋撻、叉燒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鮮著稱,如蟹黃灌湯包、魚茸春卷。北方小吃則以麵食為主。潮汕小吃則是無米不成粿。一個潮汕方言「粿」字就將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盡。在潮汕字典中「粿」是這樣解釋的,一種大米粉做皮,有餡的果品。韭菜粿因為皮是番薯粉,餡是蔬菜,俗稱「無米粿」,可見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麵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後來,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斷花樣翻新,相沿成習,人們就把所有祭祀的包點都稱為「粿」。潮人在運用稻穀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種原料既是皮也入餡——「米包米」的。如有一種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飯入餡,非但不覺乏味,還非常清香可口。
潮汕盛產番薯,這種又平又賤的農作物也被大量用於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咸餡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摻和瓜果蒸成「馬玲薯粿」、「芋粿」、「馬蹄粿」等。還可以做成「糕燒番薯」,「番薯湯」等等。別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一個大家族呢。
和上海等沿海地區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鮮的相對少些,更鮮見諸如龍蝦、魚翅、螃蟹等名貴的海鮮。個中原因,一是因為潮汕氣候炎熱,海鮮食品難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點所致。
凡沿海地區都盛產蚝,而將蚝做成美味小吃——「蚝烙」的,卻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簡單,也就是番薯粉和蚝摻和在一起煎成餅,淋上鴨蛋,味道卻極為獨特,外酥內軟,濃香嫩滑,成為聞名遐爾的小吃。
綜觀潮汕小吃,以素為主而少見魚肉,其選材簡單,大都取材於隨處可見的 普通農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卻以獨具一格的田園風味贏得人們的青睞,更因為其價格低廉而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三、秀色可餐 情趣盎然
潮汕小吃既然是一種非「吃好」,而在於講究「好吃」的美食,人們在講究其美味的同時,自然要講究其形式美。過去,潮汕農村在祭拜神靈的時候,人們喜歡在各種貢品上貼剪紙,我們在潮汕民間傳統剪紙中所看到的某些動物圖案,就是舊時用來裝飾鵝、魚、豬等具體食物的。其目的無非是想讓神更青睞於那些經過裝飾的東西,希望自己的祈願得以實現。這也是人類文化藝術的起源之一。潮俗中秋節祭拜月亮,有祈盼讀書郎學有所成的內容,中秋節的文化味也就相對濃厚。表現在祭拜的食物上,中秋月餅的外形特別漂亮。人們用糯米、綠豆、芝麻、花生等為原料,印上象徵吉祥、平安、喜慶、如意等祝願的石榴、寶瓶、蝴蝶、喜鵲等圖案,做成糕點。中秋夜,家家產戶都要擺祭品賞月,桃紅、粉綠、雪白各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月餅和各種水果沐浴在清暉柔和的光影里,不啻於天上人間的藝術展呢。中秋節也是一個讓小孩最高興的節日,做月餅,擺祭品,賞月拜月,吃月餅水果,又好玩兒又好吃。如今,人們不但喜歡這些外形漂亮的月餅,有人甚至迷上木刻似的月餅印模,將其收為藏品。
此外,紮成香包似的粽球,碧玉般的桃粿,晶盈剔透的水晶球等等,外形也都非常雅緻有趣。
形式是不能吃的,但形式可以刺激人的食慾,潮人很早就懂得了「秀色可餐」的道理。
四、注重養生追求時尚
潮汕小吃崇尚自然,注重養生,人們在滿足美食癮的同時,大可不必為攝入 過多的脂肪、熱量等擔心。如上文所說,潮汕小吃的用料以素為主,鮮見魚肉,有的小吃還添加了中草葯材,成為葯膳。如鼠曲粿、朴籽粿等,就是添加了草葯做成的小吃,這是非常符合當今的飲食時尚的。不僅如此,潮汕小吃的烹飪方法 也非常科學,多清淡而少辛辣,多蒸煮而少煎炸。潮人還發明了一種油煮的方式,這是我見過的烹飪方法中最為特別的一種。其方法是溫火將花生油煮熱,然後將事先蒸好的小吃放進去,用文火煮至內外熱透。上碟的小吃,有花生油的香味,又沒有煎炸的燥氣,實在是一絕。
潮汕俗語「時節吃時果」的意思是,到了時令就應該吃當時的食物,應時的食物不但味美,還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如春節吃鼠曲粿、菜頭粿,端午節吃梔粿,清明節吃朴籽粿,不但美味,還能清熱去火等,達到「時令防時病」的目的。
近年來,潮汕小吃順應時尚需求,從原料和形狀上都進行了改革創新。原料中增加更多的果蔬類品種,如菠菜粿、芡實粿、南瓜餅等;外形上越做越小,讓人們在食量不變的情況下能品嘗到更加多樣化的美食。
五、潮汕小吃的現狀和發展
目前,汕頭小吃市場的現狀是經營形式多樣,品種齊全,經營網點以分散為主,適當集中,基本能夠滿足本地區市場的消費需求。在經營形式上,一是單純外賣的店鋪。由包點攤店、小吃店、菜市場小吃攤點、雜食店等經營。他們給顧客提供成品或半成品,如容易攜帶的粽球、燒賣、水晶球等,都可買回家現吃。肉丸子、菜頭粿、芋頭粿等,多提供半成品,讓顧客帶回家加工;二是現吃為主帶外賣的形式。由小吃餐廳、老字型大小小吃店等經營。如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牛肉丸小吃店,就是現泡牛肉丸湯、牛肉丸粿條,又可外賣牛肉丸的店鋪。老字型大小「飄香」小吃店、「愛西」乾麵店等,也是這種經營形式;另一種是小吃餐廳,主要以現賣現吃為主要經營特點。如中旅酒家的潮汕小吃自助套餐,每人25元,自由挑選。而潮香城則是小吃超市,持卡選購,現買現吃。如今,對於本地人來說,無論居家或在外聚會、招待外地客人品嘗潮汕小吃,都不是一件難事。
雖然,潮汕小吃在汕頭本地紅紅火火,但對於沒來過潮汕的外地人來說,卻是聞其名而難尋其蹤。許多來汕的客人品嘗過潮汕小吃之後,對潮汕小吃之美味贊不絕口,然而,當他們想順便買一些帶走時,卻往往因為店家不能提供方便攜帶的包裝抱憾而歸。在汕頭各大超市,經常能見到粵式、上海、北方的小吃,卻鮮見本地區的小吃。而在廣州、深圳等城市所經營的潮汕小吃卻往往不夠正宗。這說明潮汕小吃的產品化程度較低,許多經營者的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小商小販的經營模式上,缺乏現代營銷觀念,在宣傳、包裝、流通渠道等方面都相對滯後,以至難以沖出潮汕,打入外地市場,拓寬經營渠道,形成規模效應。
其次,潮汕小吃老字型大小大多經營觀念陳舊,守著老招牌得過且過,不願意或不敢為老字型大小添金加銀。如已經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的老媽宮粽球、愛西乾麵、飄香(白桃粿)等老字型大小小吃店,鋪面還是那幅簡陋的老面孔,還是那麼單一的品種,還是那麼陳舊的經營手法。以至銷售面越來越狹窄,有的甚至難以為繼。如何正確處理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的關系,是這些老字型大小急切需要面對的問題。「福合埕牛肉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稍有名氣的小吃店,主要現賣牛肉系列小吃,如牛肉火鍋、牛肉丸、牛肉丸粿條等。為了擴大經營,佔領市場,1998年,該店率先在國家商標總局為店名注冊商標,打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同時改變經營模式,店面擴大翻新,冬天有火鍋,夏天有冷氣。採取現賣現吃,兼有外賣,還可送貨上門等靈活多樣的經營手段。由於順應市場需求,生意十分紅火,在短短的幾年裡一連開了6間連鎖店,且開一間火一間,成為汕頭小吃店的龍頭老大。其經營模式就很值得借鑒。
潮汕小吃是近幾年才作為美食的一個門類發展起來的,經過飲食界、旅遊界和媒體的不斷挖掘、推廣、宣傳、促銷,經營市場得到穩步發展,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在我國頂尖級的小吃競賽場一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潮汕小吃已經連續兩屆獲得殊榮,至今,已有8個潮汕小吃獲得「中華名小吃」金字招牌。據悉,今年12月,第三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和中華名小吃文化節將在汕頭舉行,第九屆潮汕美食節等活動也將在今年舉行,包括我們這一次「食在汕頭·潮汕美食與世界」論壇,這些活動的舉辦,都將推動潮汕小吃的創新與發展,為弘揚潮汕美食開辟更廣闊的前景。

閱讀全文

與生滾粥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應急救護培訓方案 瀏覽:6
唯品會營銷方案 瀏覽:539
家庭急救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384
醫院保衛科安全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189
策劃銀行活動方案 瀏覽:979
克緹中國電子商務 瀏覽:326
電子商務沙盤實訓規則 瀏覽:583
藝術培訓學校投票活動方案 瀏覽:109
冷鏈物流營銷方案 瀏覽:249
寢室裝扮大賽策劃案應急方案 瀏覽:232
物業優質服務月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347
活動營銷方案模板下載 瀏覽:450
中職學校技能節策劃方案 瀏覽:1000
幼兒園公益活動策劃總方案 瀏覽:147
校園酒吧營銷方案範文 瀏覽:199
春季培訓班活動方案 瀏覽:328
主題水吧策劃方案 瀏覽:645
清潔用品醫院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77
本地微商城推廣方案 瀏覽:504
師德師風培訓方案2020小學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