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粵西及雷州半島的很多姓氏,為什麼以來自福建莆田為榮
粵西、雷州半島、海南以及廣西沿海,有很多姓氏族譜寫著祖先來自福建莆田。自從某個人物出現以後,晚上一致討伐莆田系,為什麼粵西及雷州半島的很多姓氏以來自莆田為榮?
莆田,一個神奇的地方;莆田一個神秘的所在。你若是到莆田旅遊,你想去哪裡?
B. 雷州市政法委員會是什麼單位
是政法機關單位,負責監督管理本市轄區內的公檢法司系統。
政法委員會是本地區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系統以及其他司法系統的上級主管機關,主要職能是負責宣傳部署本地區司法工作,監督指導本轄區內的公檢法司系統各項法律工作的落實情況。是縣級以上地方黨委的重要組成機構。
C. 2020年現任雷州市市長叫什麼
2019年4月23日下午,為期2天的雷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雷州市人民會堂勝利閉幕。根據計票結果,並經主席團會議依法決定,大會宣布:黃廉東同志當選為雷州市人民政府市長。2020年現任廣東省雷州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為黃廉東。
人物履歷
1999.09--2003.07 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習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其間:2002.04--2003.06在共青團廣東省委學校部掛任廣東省學聯主席)
2003.07--2007.07 湛江市人事局科員
2007.07--2007.10 湛江市人事局考試培訓中心副主任
2007.10--2008.05 共青團湛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主持工作)兼辦公室副主任
2008.05--2011.02 共青團湛江市委宣傳部部長(2008.10--2009.10在市委維穩辦掛任維穩督察專員)、2011.02--2011.08 共青團湛江市委青工青農部部長(其間:2011.03--2011.09在共青團廣東省委掛職鍛煉)
2011.08--2011.11 湛江市赤坎區委常委
2011.11--2012.08 湛江市赤坎區委常委、沙灣街道黨工委書記
2012.08--2013.02 湛江市赤坎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沙灣街道黨工委書記
2013.02--2016.11 湛江市赤坎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
2016.11--2018.12 湛江市赤坎區委常委、副區長(其間:2017.05起掛任廣東省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主任、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掛職時間2年;2014.03--2018.06中山大學工程(環境工程)專業學習,獲工程碩士學位)。
2018.12--2019.04 雷州市委副書記、雷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候選人
2019.04--2019.04 雷州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黨組書記、副市長、代市長
2019.04-- 雷州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D. 雷州市公安局
X只是代表你身份證號碼尾數是大於阿拉伯數字10的,由於公安局那個系統用的是只能是0到9的,所以9以上的都是用X表示,你去搜索身份證尾數為什麼是X我記得知道裡面有個詳細解答的答案的
E. 湛江特產宣傳
湛江海產品之豐富聞名遐爾,其新鮮、質優、價廉,各農貿市場均有大量供應,在賓館、酒店以至街邊小食店均有大量海鮮菜式,因而,湛江是人們品嘗海鮮、購買海產品的理想之地,近年來有「要吃海鮮到湛江」之說。
對蝦:本市沿海盛產對蝦,歷來為全省有名的對蝦產區,年產一般2000多噸,以墨吉對蝦、長毛對蝦最多。70年代初郊區開始試養對蝦獲得成功,1985年後全市沿海大規模建設蝦場。至1991年建有蝦池18萬畝,放養數萬畝,總產量9824噸。以廉江、雷州、坡頭、麻章為主要產區,其中有龍營、雷高、企水、南三等4個萬畝蝦場。品嘗對蝦以天然海產者為佳,其肉嫩特別味美、營養豐富,白灼海蝦、椒鹽蝦為本地名菜。養殖對蝦大部分收購出口。
甘蔗 盛產於本市各地,種植歷史較長。1991年總面積達235萬畝,總產951萬噸,以遂溪、雷州最多,總產分別為300萬噸和299萬噸,居全國各縣之第一、第二。徐聞、廉江及市郊也大面積種植。為本市農村的主要經濟作物。
番薯 番薯盛產於各縣,為本市歷史上著名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00萬畝以上,總產量20多萬公斤。近年來,一方面由於種植高效經濟作物多,番薯面積大減,另一方面由於人民生活才平提高,而對番薯的需求量增加,因而番薯身價日高。著名民間傳統優質品種有:標心紅、金瓜黃、細女笑、四季紅、不論春、黎佬薯等。
花生 本市傳統經濟作物,各縣均較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約55萬畝,總產6.5萬噸。花生仁主要用於榨油,本市所產在生油素負盛名,尤以土榨花生油為上品,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紅橙 1972年開始種植,原由廉江市內的紅江農場培育成功,於1986年獲農牧漁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特點是果大、皮薄、肉色橙紅、鮮艷、內質柔嫩、化渣多汁、酸甜適度。現全市普遍種植,到1991年種植面積18萬畝,年產量達7.8噸,產品銷往海內及香港、東南亞等地,在國內外頗負盛名,被列為國宴佳果,有「果王」之稱。
菠蘿 主要種植於徐聞縣和雷州市。徐聞縣初種植於20年代,現為為縣內主要經濟作物。基地連片,人稱「菠蘿的海」。該縣愚公樓菠蘿,久負盛名。
西瓜 主產地雷州和郊區東海島,尤以雷州龍門所產西瓜最負盛名,且一年四季均可種植。近年來大力發展,產品主要北運。
香蕉 歷史上本市各縣均有種植,但面積不大。近年來大力發展北運水果,徐聞及吳川、廉江、坡頭區等地大量種植。成為北運水果的大頭。
芒果 為本市近年來新發展的熱帶水果,遂溪、雷州及郊區等地較多,本市所產芒果果大,味道香甜, 產品大量外銷。
木菠蘿 又稱菠蘿蜜,為熱帶水果,結果於樹干,果型甚大,風味獨特,各縣均有種植。雖種植面積不大,但是本市很有特色的水果。
龍眼 荔枝 廉江及吳川、坡頭為主產區,本地龍眼 荔枝品種好,質量優,成熟早,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現全市大力發展。
蒲草 古代已開始種植,解放前整個雷州半島有10多萬人靠種植蒲草及加工蒲草編織品為生,其產品是本市主要的傳統出口產品。解放後以60至70年代種植較多,後由於流通渠道不暢而產量下降,近年來種蒲業重新興起,遂溪、雷州及東海太平為主產區,各產區均出現不少蒲草種植、加工、運銷專業戶。
黑芝麻 種植歷史悠久,以遂溪縣種植面積最大,全縣一年產量50萬公斤,其中出口30~35萬公斤,遠銷日本和歐洲等國,所以遂溪有「芝麻之鄉」之稱。著名的小磨芝麻油和芝麻糊均用此芝麻製造。
良姜 為徐聞之土產葯材,明、清開始人工種植,當時曾為國家專營產品。解放後由國家統一收購出口,年產一般20萬公斤左右,現種植面積1萬多畝,是縣內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蒜頭 為廉江傳統土特產之一。以廉江市屬的吉水、石城和石嶺等鎮所產為多,質量以吉水的那樓寨、低山以及石嶺的下高村一帶的最優,具有個大、皮薄、光滑、蒜瓣均勻、辣味適度等特點,歷史上曾腌制銷往港、澳。現每年逢蒜頭收獲時節,信宜、江門、廣州及本市各縣的商客便到廉江訂購,近幾年來還被縣、市外貿部門收購出口,遠銷港澳、東南亞等地。
紅煙 主產於廉江長山、塘蓬、石頸、石嶺、青平、雅塘、龍灣、和寨、吉水、河唇等地。產品具葉脊光滑柔潤、葉炳細圓、葉脈幼細、味道芬芳香醇等特點,1961年獲全國紅煙、黃煙質量評比第二名,1986年中國科學院把廉江紅煙定名為「竹葉型"紅煙。種植面積約4萬余畝,總產約4000多噸,產品暢銷國內外。
茶葉 全市種植面積1.56萬畝,總產1478噸。主產於粵西農墾農場,其中湖光農場生產的湖光綠茶,勇士農場生產的勇士綠茶,海鷗農場生產的綠茶和碎紅茶為名優產品。
蔬菜 湛江一年四季均可種植各種蔬菜。近年來,專門運銷北方的蔬菜生產迅速發展,主要品種是圓椒、青瓜、前瓜、青刀豆等。全市1991年種植蔬菜87.2萬畝,其中北運蔬菜44萬畝,北運總量達30萬噸,有專營北運蔬菜的購銷站1000多個,果菜北運鐵路專線13條,製冰廠19間,遠銷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成為北國的「大菜籃子」。
劍麻 產於雷州、徐聞兩縣,種植總面積10萬余畝,年產量近1萬噸。由東方紅農場引種、繁殖、推廣成功,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劍麻快速繁殖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場主要品種是龍舌蘭,約佔全國種植面積的七分之一,佔全國龍舌蘭纖維產量的四分之一。
橡膠 主要產於雷州、徐聞、廉江和郊區境內農場,以南華農場、湖光農場為多,為本市較大宗的熱帶作物。1952年開始大面積種植,後經過調整,現存37萬畝,年產干膠1.5萬噸,居全省之首。
桉樹 桉樹是綠化雷州半島的先鋒樹種,重建雷州生態系統的「骨骼」。現全市有桉林170萬畝,為全國最大的桉樹生產基地。主產於雷州林業局下屬各林場。近年來已加工大批木片出口,現正籌建全國最大的木槳廠。桉油也是傳統的出口產品。
雷州黃牛 飼養歷史悠久,民國時期為重要的出口產品,供應香港市場,現為我國10大良種牛之一。主產於雷州、徐聞、遂溪3縣;尤以雷州數量最多,居全省之首,在全國非牧區縣也名列前茅。
徐聞山羊 清代已開始飼養,以肉肥味美聞名。為該地農村重要的副業收入之一。
瘦肉型豬 為本地豬的優良品種之一,飼養於廉江、遂溪、吳川等地,具有瘦肉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特點。現建有年產28萬頭瘦肉型豬的生產基地。各縣均有生產,以遂溪為多。廉江每年有上萬頭乳豬及萬頭肉豬銷往香港。
三黃雞 為湛江本地雞的優良品種,產於本市各縣區,以骨香肉滑、味道鮮美而馳名,為重要出口產品。現建有年產400萬只的三黃雞基地。吳川板橋鎮和廉江市的三黃雞在省內和港澳市場頗負盛名。
麻鴨 為吳川特產之一。主產於鑒江出海口兩岸水質肥沃的黃坡、吳陽、中山等地,以型體豐滿、骨軟肉嫩、質優味美的特點而深受群眾歡迎。
F. 雷州是指現在的哪個城市
概況
雷州市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地跨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東瀕南海,西靠北部灣,北與湛江市郊、遂溪縣接壤,南與徐聞縣毗鄰。南北長83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23度。全市總人口141萬,轄20個鎮,鏡內有11個國營農林鹽場,雷州城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積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全市耕地面積152萬畝,海岸線長達406公里,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歷史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
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雷州由於歷史的淵源地緣關系,成為歷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進而逐漸形成獨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鍾靈毓秀的紅土地,人文薈萃,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遍布城鄉,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57處,其中雷祖祠為國家級,三元塔為省級,真武堂、韶山古戲台、東嶺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處為地市級。市博物館收藏文物數量之多,檔次之高,均居全省縣級博物館之首。該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文物古跡是雷州數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雷州先輩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十分重視文物收集、保護和利用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撥巨資,群眾積極籌善款修葺、恢復文物面貌,搶救了大批文化瑰寶。以文物為依託,結合自然景觀,在雷城修建了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和雷祖祠旅遊區,形成城內、城外和近郊三點一線的參觀旅遊網路。當遊人漫步雷州,徜徉於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連於名勝古跡之間,面對詩情畫意,其樂融融。
雷州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如留下「九耳呈祥」動人故事的唐代俊傑陳文玉先後任東合州、雷州刺史,功勛卓著,曾被太宗降詔褒獎:「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後人尊為雷祖,立祠紀念,又如歷官福建古田、台灣知縣、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瑸,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灣仍流傳膾炙人口的「陳瑸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大家者陳昌齊(字觀樓),他書示村民的「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的哲言至今仍振聾發聵。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的海康縣就孕育出22名進士。
雷州廣袤的紅土地留下歷朝賢臣名將的足跡。西漢、東漢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銜命維護祖國版圖的統一,先後揮師南下,屯兵雷州,庇護民眾,雷人築「伏波祠」以紀其功;唐代名宦李邕、宋代名臣寇準、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後被貶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被文天祥稱譽「敬賢如師」的雷州人民為之建十賢祠、蘇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紀念。後人躡賢蹤,懷先哲,無不勵志修身立品,愛國愛民。
風景名勝
雷州景色美不勝收,既有西湖翠擁、雁塔題名、一龍煙繞、萬頃連雲等舊雷陽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寶林禪寺等新景點。登臨三元古塔,極目東眺,萬頃良田,莽莽蒼蒼,南海波濤,天水一色。眼前景物,令人目不暇接,遊人到此,莫不塊壘盡消,驚嘆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民俗文化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元宵佳節,城鄉各地的飄色遊行氣勢恢宏;陽春三月,松竹、南興、覃斗等地的儺舞(走成倀)及流行各處的散花舞引人入勝,這兩個古老的舞蹈被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古樸的雷州歌,有三百年歷史的雷劇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雷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饒。肥沃的大地慷慨地為勤勞的人們奉上香甜的優質大米,鮮美的魚蝦,晶瑩的白糖,圓渾的南珠,壯碩的牛羊,爭奇斗艷的花卉,甜美的嶺南佳果。還有那風味獨特的雷州小吃----葉搭餅、嘉嶺白餅、烏石甜糟、英利燒豬肉、客路白切狗等令人大塊朵頤,回味悠久。
氣候
雷州市位於北緯20°26′-21°11′,北回歸線以南,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108~117卡/CM2,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8.5℃(出現於 1977年 6月 8日),最低氣溫 0℃(出現於1975年12月2日和29日),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28.4℃,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15.5℃。年溫差明顯,為12.9℃左右。年積溫約8382.3℃。無霜期達364天。雨量充沛。干濕明顯,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平均年降雨量為1711.6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相對出現干濕季。雨季為6~9月,以南風為主;旱季為11月至次年3月,以北風為主。市內區域降雨不均勻。東部、中部、北部為多雨區。而西部、南部為少雨區。內陸為多雨區。沿海為少雨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4%,風速3.6米/秒。
氣候特點 本市屬北熱帶濕潤氣候雷瓊氣候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l)夏季不熱,冬季不冷,夏長,秋短,四季如春,基本無霜期。全年平均氣溫在22.6℃~23.9℃之間,極端最高氣溫為39.5℃。有8O%以上的年份極端最高氣溫為35.9℃以下, 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8.4℃°C。最冷月份是1月, 平均氣溫在15.5℃,西部勝海也不超過17℃,極端最低氣溫歷年平均約為3.7℃,且8O%年份極端最低氣溫都在幾2.4℃以上。
(2)雨量分布不均勻。雨季干濕明顯。由於每年熱帶海洋季風帶來大量的水氣、峰面雨和台風雨。因而雨量多集中於6~9月,佔全年雨量的60%~70%。7月份雨量最多,可達 279.4~352.8毫米。11月至下年3月雨量較少,只為全年雨量的8.5%~9.3%,月均20-3O毫米,最少月份是1月,只有12-26毫米,旱季長達5個月,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
雨量地區分布也不均勻,差異明顯。本市東北部多雨,西南部少雨。年均雨量北部客路鎮為1775毫米,洋田地區為1711毫米,中部低丘地區為1593毫米,東南部調風鎮以及英利、龍門一部分為1912毫米,而西南部沿海地區的北和、房參、罩斗等,只有1180毫米,所以西南地區十年九旱,災情嚴重。
雨量年際變化大。有60%~70%年份降雨不正常,其中有 30%~40%年份雨量偏少,這是影響農業產量不高不穩的原因之一。
(3)多受台風侵襲。由於本市地處北緯20°26′~21°11′,東 經109°44′~110°23′,所以經常受到產生於菲律賓附近的西太平洋台風和產生於西沙、中沙群島附近的南海台風的襲擊。一般始於5月,11月份結束。7、8、9月台風最多,風力也最大,據記載,直接影響我市的台風從1960-1980年的21年中,有台風的年份就有16年,出現機率為76.2%,平均每年2—3次,最多的一年達到8次。台風帶來強風暴雨,甚至帶來海潮,對我市的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自然資源
海洋
雷州市位於雷州半島中部,東西兩面臨海,海岸線長達406公里。東部海域屬南海粵西海區。北起沈塘鎮與湛江市郊太平交界處的通明港,南至東里鎮的白沙嶺,地理坐標是20"42'-- 20"59'。此海域的雷州灣是雷州半島最大的天然海灣,東至湛江市郊的硇洲島,西接雷州港,北至湛江東海島南岸,南至徐聞外羅口,總面積約9OO平方公里;西部海域屬北部灣東部海區, 北起紀家鎮的北靈尾附近海面,南至覃斗鎮的流沙港主航道,地理坐標是北緯20"25'--21"00'。
全市海域寬廣,港灣眾多,有通明港、芙蓉港、北家港、河北港、雙溪港、後郎港、雷州港、三吉港、煙樓港、月嶺港、流沙港、那沃港、三教港、烏丸港、龍斗港、海康港、芙樓港、企水港等大小18個港口。其中烏石、企水、流沙三大漁港是廣東的重點漁港之一。有兩大天然漁場,即雷州灣漁場、北部灣漁場,總面積1990平方海里。
全市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品種繁多。常見的魚類有521種, 主要是馬鮫魚、金鯧魚、石斑魚、魷魚、魣魚、墨魚、青鱗魚、 鯊魚、赤魚、二長棘鯛、園腹鯡、藍園魣、鯰魚、鯡鯉、小公魚、鮑魚、金錢魚、沙丁魚、門鱔魚等。常見蝦類有10多種,主要有墨吉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獨角新對蝦、牛形對蝦、短溝對蝦、寬溝對蝦、哈氏仿對蝦、周氏仿對蝦、近緣新對蝦、龍蝦、鷹爪蝦、琵琶蝦、毛蝦等;常見貝類主要有文蛤、等邊線蛤、鱗杓拿蛤、綴綿蛤、泥蚶、毛蚶、海豆芽、近江牡厲、翡翠貽貝、日月貝、扇貝、白蝶貝、馬氏貝、解氏貝、企鵝貝、美解貝、東風螺以及頭足網的墨魚、章魚、槍烏賊等20多種。藻類有蛙藻、綠藻、藍藻、紅籬等;甲殼動物中蟹有鋸緣青蟹、梭子蟹、乳斑虎頭蟹、花蟹等;水母網的海蜇也有三四種。此外,還有海參、海馬、光裸星蟲、珍珠等海珍品。其中珍珠、對蝦、海蜇皮等海珍品可供大量出口,在日本、美國、東南亞以及港澳享有一定聲譽。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沿海農民、漁民從此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門路。據統計,全市海洋捕撈總產量5.57萬噸,漁業總產值近3億元。比1982年增長782.2倍。雷州市不但海洋捕撈業得到迅速的發展,而且全市30萬畝沿海灘塗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開發利用。現已有16萬多畝養殖對蝦、石斑魚、鰡魚、黃腳鯇、膏蟹、泥蚶螺、東風螺等。水產養殖總產量8765噸。
雷州是中國「南珠」的重要產地,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自漢代至今,一直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雷州人民從60年代開始,人工海底採珠轉上了人工養殖珍珠,先後在流沙、康港、境庄、吳蓬等地辦起了一批珍珠養殖場。1967年,在南海水產研究所科技人員的幫助下,流沙珍珠場人工孵化珍珠貝苗喜獲成功。進一步促進了珍珠養殖業的迅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本市的珍珠養殖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集體養殖場、聯合體養殖場以及個體養殖場不斷涌現。1985年發展到16個,1988年猛增到531個,進入90年代後,本市的珍珠養殖業發展速度更加驚人。1990年,珍珠總產2550公斤,佔全國海水珍珠總產的65%。1992年珍珠養殖場發展到近3000個,珍珠貝苗卵化場星羅棋布。珍珠總產比1990年增長75.3%。1993年,全市珍珠產量佔全國海產珍珠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珍珠村」——流沙,家庭珍珠養殖場2541個,養殖面積2300多畝,年產珍珠佔全國海產珍珠產量的近一半,年人均收入4000元,成為雷州市的首富村。
隨著珍珠養殖業的迅猛發展。珍珠工藝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現有珍珠貝末加工廠25家,珍珠項鏈、珍珠手銅加工廠共56家,產品暢銷香港、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雷州市的鹽業資源十分豐富、由於海岸線長,海灘塗多,日照長、氣溫高,蒸發力強,所以發展鹽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據鹽務部門於1989年初的調查,全市可以開發為鹽田的海灘咸鹼地2140公頃,現已開發利用為鹽田的有1460多公頃。其中,有國營鹽場——海康鹽場一家,擁有鹽900多公頃,集體鹽場26家,擁有鹽田50O多公頃,生產原鹽2萬多噸。尚未開發的沿海咸破地,正在規劃開發中。
農業
雷州市地處亞熱帶,土地肥沃,農業資源十分豐富,以盛產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蘿、香蕉、西瓜、蔬菜等農作物聞名於世。全市建立起糧食、甘蔗、水產、珍珠、畜牧、水果、蠶桑和北運菜、林業等8大基地,使「三高」農業不斷發展。全市現有農作物212萬畝,其中糧食92萬畝,擁有22萬畝連片的東西洋田素有「雷州糧倉」之稱;水果92萬畝,其中芒果6.4萬畝,素有「芒果之鄉」之稱,菠蘿12萬畝,西瓜10萬畝,香蕉、楊桃、石榴等均以萬畝計。可以常年種植青椒、苦瓜、青瓜等優質蔬菜33萬畝,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港澳台等地。雷州的東西洋田素有「雷州糧倉」之稱,海水珍珠年產量佔全國一半多,雷州流沙鎮被譽為珍珠第一村。雷州黃牛品種優良,是「雷州黃牛」的繁育地;林業種植發達,種植桉樹林15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桉樹林基地之一。
交通郵電
公路 雷州市地勢平坦,交通十分便利,全市現有公路153條,通車里程總長1320.9公里,是解放前的14倍多,其中207國道貫穿南北,全長85公里;客(路)龍(門)、黃(略)海(康)、龍(門)烏(石) 3條省道干線,全程12427公里;有14條市道公路干線,全程共1011.6公里;有135條鄉村公路縱橫交錯,使全市形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網路。
近幾年來,雷州市交通建設發展迅速,新建了22條公路,長167.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提高到3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全市21個鎮447個管理區都有公路,通車率達94%。特別是1991年建成的松竹至火炬公路,投資70多萬元,全長17公里,投資規模居全市公路建設之首。
郵電 雷州市郵電通訊事業出現較早,在清末雷州城就沒有雷州郵政支局和雷州官報房。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郵電事業的建設,大力加強郵電通訊設施的裝備。全市現有郵電局、所25間,其中自辦19間,代辦6間,全局職工431人,平均服務人口為4.68萬人/處。1986年建成高6層郵電綜合通訊大樓,建築總面積3700多平方米,引進各種載波機21套,電話交換實行程式控制化,建成空架光纖電纜,開通了公用分組數據通訊網,市區程式控制電話容量10000門,大部分鎮實現傳輸數字化,交換程式控制化。
郵政通信 全市有郵政營業網點5O個,郵路長度459公里,農村投遞郵路單程總長度2618公里,自辦汽車郵路273條,行程442公里,送款車1輛,新購置郵運車1輛,郵政生產用房5713平方米。各項郵政傳統業務穩中有升,全市出口函件量達726萬件。出口包件3.1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30%和56%,在市區開辦了郵政特快專遞的代辦業務。
電訊通信 隨著郵電業務需求量的增大,全市電信業務迅速發展,全市已擁有1萬多門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聯網尋呼、自動尋呼等先進設備並開通了雷州中文台。1994年初,開通了16O信息台,1994年5月全市電話號碼升為7位。為了加快電信業務的發展,全市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宣傳。
農村電話 全市農村電話程式控制化建設全面鋪開,農話建設的投資達2982萬元。全市增加農村自動網點13個,其中,程式控制點12個,程式控制總容量3124門,程式控制電話用戶2389戶,全市農村電話用戶總數3135戶,21個鎮通話面達1OO%。目前,全市農話中繼電路達216條,農話交換容量達4726門,分別比上年凈增56條和1426門。長途電話全市長途電路250條,增音電路96條,數字長途微波電路150條,長途有權直撥用戶9355戶。長話程式控制化後,業務量成倍增長,長話收入395萬元,兩項指數都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郵政 儲蓄全市郵政儲蓄發展趨勢良好,業務網點19個。同時開辦匯轉儲和代收代繳電話費等多項業務。
集郵 全市有集郵協會1個,會員80人,全年銷售郵票37.99萬枚。業務收入21.9萬元。
港口
雷州市地處沿海,大小港口7個。為實施「港口戰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1992年,市委、市政府開始投資開發擴建流沙深水良港,完善5000噸級泊位碼頭和21車渡碼頭的配套設施。流沙港南距海口53海里,西距北海市84海里、距越南鴻基133海里、距寮國147海里,是廣東通往東南亞和海南西線地區航程最短、地理條件最好的黃金水道。此外歷史悠久的烏石港、企水港、海康港、三吉港、羅靈港、芙蓉港仍利用本港優勢服務於經濟建設。
目前,全市擁有專業運輸機帆船或鐵殼船185艘,載重10355噸。貨運國內航線有海康至海南、北海、湛江、廣州、珠海、深圳、汕頭、廈門、南京、汕尾、陽江、水東、天津、上海、寧波、香港、澳門等。國外航線可通達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全市現有內河航道3條共156公里,年貨物運輸量12萬噸,貨運周轉量175萬噸/公里,客運量7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6萬人公里。
雷州市為了實現境內無渡口、無危橋的目標,新建橋梁13座,411.7延米,目前全市有公路橋梁96座,共計2993.l延米。
科教文體
文化 雷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是馳名古今的文化之鄉。近十多年來,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廣大文化工作者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為發展雷州的文化事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雷州的文化更加光彩奪目。一全市21個鎮都成立了文化站,75%的管理區辦起了文化室和圖書室,一批多功能的文化樓拔地而起,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家庭文化應運而生,具有雷州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有了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市文化局屬下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雷劇團及電影公司已成為連結鎮文化站和管理區文化室的紐帶。三級文化網的建設成就顯著,城鄉集鎮的歌舞廳、卡拉OK廳、電子游戲室、撞球室等娛樂場所不斷出現,成為群眾工余假日的好去處。電影院、隊遍及城鄉,投影錄像場星羅棋布,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逐步走向繁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雷州半島特有的劇種——雷劇,在雷州市一枝獨秀。全市現有專業和民間職業劇團52個,長年累月活躍在城鄉舞台,夜夜星歌,成為名聞遺跡的戲劇之鄉。文藝創作、演出、藝術展覽、節日文化活動為城鄉人民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古樸的傳統文化和多姿多採的現代文化交相輝映,構成了文化名城濃郁的文化氛圍。
教育 雷州市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全日制中小學校遍及城鄉各地,全市各類學校892所,其中,廣播電視大學1所,中專3所(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專、衛生學校),普通中學51所,農村職業中學5所,小學568所,幼兒園263所,在校學生296882人。全市共有教職工11655人,師資力量雄厚,有專職教師9483人。中學教師2417人,其中高級教師64人,一級教師344人,二級教師1198人,三級教師191人。小學教師7066人,高級教師815人,一級教師3O09人,二、三級教師共1188人。全市校舍建築總面積1053421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學276992平方米,職業中學33733平方米。全市先後投入各類學校的建設資金達1.8億元,興建教學樓1556幢,更新校舍面積9萬平方米。
雷州市在群策群力發展普通教育的同時,重視抓好成人教育。全市除了電大、成人中專學校、衛校、教師進修學校辦有大、中專班外,市黨校、農委、財政、銀行、稅務、總工會、民盟等單位、團體也熱心辦學,各類大中專函授班、職工學校、技術培訓中心、業余技校、掃盲教育班數以百計。
近年來,雷州市努力探索發展幼兒事業的新途徑,基本形成了市區和各鎮辦園為示範,部門、集體、管區辦園為主體,私人辦園為補充的辦園模式。
科技 1957年4月設立海康縣科學技術委員會,1980年12月召開第一屆全縣科技代表大會。全市有農業科學研究所、林業科學研究所、白蟻防治研究所、畜牧所、對蝦研究所、獸葯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等8家科研機構;有機械工程學會、農學會、林學會、醫學會、鹽學會、畜牧獸醫學會、水產學會、水電學會、教育學會、會計學會、建築學會、氣功學會、甘蔗學會、西瓜協會、財政學會、青少年科普學會、電力企管協會等17個市級學會,共有會員2766人。廠礦科協2個(建材總廠科協、獸葯廠科協),成員147人。21個鎮科協人員1427人,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19個,共有會員1791人。全市現有科技人員1127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4人,中級職稱的1564人,初級職稱的9661人。
改革開放以來,雷州市的科技事業發展較快,各科技部門以科技為生產力,積極開發引進先進技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農業科研、漁業海洋捕撈、對蝦、珍珠養殖有貝苗、畜牧及果木瓜菜的良種培育、高產栽培等技術方面都出現了一批卓著的成果。
工業、衛生、醫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新的成效。雷州市建材總廠的節能科研——輪窯余熱利用技術,填補了我國空白,獲得國家專利,在全國普遍推廣。白沙鎮鄉鎮企業研究開發的安全、高效炮竹賽鋁粉獲得成功,產品供不應求,已在湛江市推廣使用。雷州市獸葯廠依靠科技進步,先後開發了思諾沙星、環丙沙星、水溶性外氨酸和維補14飼料添加劑等4個高科技產品,經專家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思諾沙星填補了我國該項技術的空白。達國際領先水平,維補14被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該廠單開發這個科技產品,年創產值1700多萬元。
體育 雷州市體育事業享有聲譽。民國時期武術飲譽粵西,足球運動在省內享有盛名。新中國成立後,番州的體育事業有較快的發展,體育場地和設施日益充實。全市現已建有達標田徑運動場6個,燈光籃球場50多個,足球場30個,游泳池2個,已有95%以上的中小學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達省規定標准。烏石、覃斗、客路3個鎮中心小學的體育場地和器材達國家規定標准。1961年成立縣業余體校,該校現在開設田徑、武術、籃球、足球、手球、游泳6個班,專職教練員14人,在圳學生200人。全市現有中級教練員4人,助理教練員12人,一級裁判員6人,二級裁判員15人。多年來,向上級輸送優秀運動員43人。雷州籍體育運動員參加市、省、國家級甚至世界級運動會比賽都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南拳運動員1990年代表國家隊參加亞運會和1993年代表省隊參加全運會均奪取了金牌,散打運動員鄧家堅1986年代表中國隊參加新加坡國際武術錦標賽奪取金牌,劃艇運動員鄭康生參加亞運會劃艇比賽奪取金牌。1993年5月雷州市女子手球隊參加省女子手球賽榮獲第一名,同年8月代表省隊出席全國比賽獲得第四名,雷州市女子足球隊多次參加省市比賽均獲得好成績。1993年10月雷州市體育代表隊參加湛江市人運會奪取了金牌11枚,銀牌18.5枚,銅牌28枚。雷州市成功地承辦了湛江市八運會武術比賽。1986年被評為全省「對體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縣。老人體協被評為國家、省的先進單位。
雷州是一顆熠熠生輝的南國明珠,是蘊藉歷史文化的「大觀園」。為了推介雷州,讓中外人士到雷州共享豐富的旅遊資源,讓人們對雷州這個古老、神奇的地方有個初步的印象,我們誠摯地邀請中外客人到雷州來,相信蒞雷的女士們、先生們一定不會虛此一行。
醫療衛生
雷州市醫療衛生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50年代初,在「宏濟」中醫院的舊址創辦了海康縣衛生院。繼而建立了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各鎮衛生院、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等衛生管理機構。80年代,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已達12家,擁有衛生行政管理、衛生防疫、愛國衛生和食品衛生監督、葯檢等醫療衛生指導中心及醫療中心。全市有醫療機構80個,衛生技術人員2931人,其中縣級以上醫療單位13個,鎮級衛生院21個,全市開放病床2385張,病床使用率為6596%。醫務人員678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525人。占總人數77%。村級衛生站覆蓋率99%。近年來,雷州市總結衛生改革經驗,進一步完善以綜合目標為主,隨機調節為輔的目標承包責任制,把完成工作任務、醫療質量和經濟指標落實到科室,特別強調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加強內部建設管理工作,開展廉政建設和醫德教育,在集資辦醫、醫院分級管理、愛國衛生、預防保健和衛生執法監督中做了大量工作,大大提高了醫療衛生的社會效益、醫療效益和經濟效益。全市醫療單位業務總收入2347萬元,比去年同期的2061萬元增長12.19%。該市被評為廣東省鄉鎮衛生院「一無三配套」建設先進縣(市),市人民醫院榮獲湛江市衛生宣傳一等獎,中醫院榮獲省振興中華先進中醫院的光榮稱號。
醫療設施和技術雷州市重視醫療設施的建設,近年投入建改資金838 8萬元,新建門診大樓和住院大樓10幢,有9個鎮衛生院改為園林式醫院。此外,購置醫療設備200多台(件),共計92.8萬元,總值比1990年15萬元增6.4倍,全市醫療單位擁有CT、磁共振、X光多功能機、B超、碎石機,體外反搏機、e動化分析儀等先進診療設備。
雷州市抓科技興醫,加快醫療技術人才的培養,3年內投入人才培養費75萬元,進一步加強了醫技力量。目前,全市中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以及肝膽道、尿道結石的排石碎石研究均獲得滿意的療效,顱腦外科、泌尿外科、頸部手術、骨科、心血管疾病等項目手術的技術已達先進水平。衛生保健全市認真貫徹「預防為主」方針,搞好衛生防疫工作,廣泛開展城鄉愛國衛生運動,加強防疫保健的基本建設,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G. 湛江旅遊景點廣告詞
湛江市,舊稱廣州灣,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是一個富有亞熱帶風光的美麗的海港城市。現轄雷州、廉江、吳川三市和徐聞、遂溪二縣以及赤坎、霞山、坡頭、麻章四區,全市總面積1247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600萬。市政府駐赤坎區。
湛江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556公里。她東出南海,西臨北部灣,南與海南島相望,北靠大西南,居粵、瓊、桂三省交匯點,是海南島通往大陸的必經之地。
.湛江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雷州西湖公園雷祖祠南亞熱作所植物園硇洲燈塔三元塔公園東海島鶴地水庫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湖光岩觀海長廊龜頂山炮台雷州古城雷祖祠南三島天成台旅遊度假村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霞山天主教堂藍月灣溫泉硇洲島特呈島.全國各地景點查詢請登錄: http://www.airtofly.com/index7.htm
湛江景點詳細介紹請登錄: http://www.airtofly.com/index7/guangdong/021/index.htm
H. 雷州市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雷州市博物館位於雷州市西湖大道(即西湖公園對面),舊館創建於1983年,位於三元塔公園內。隨著館業務的不斷發展,館藏文物日益豐富,舊館各方面設施落後,已不適應時代要求。2005年9月,市委市政府選址西湖旁,破土奠基,2009年1月新館建成開館。新館佔地面積3187.50平方米,建築面積10821.60平方米,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為雷州市標志性建築物,居廣東省縣級博物館前列,被譽為「嶺南文博一枝花 」。 雷州市博物館新館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務、交流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的國家三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達70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件,二級文物147件,三級文物464件。館內設有「歷史沿革」、「石狗奇觀」、「 民俗風情」、「 歷代陶瓷」、「 古今書畫」、「麥湘捐贈館」等六個常規展廳和四個臨時展廳。運用多種陳列方法以及文字、圖片、音像等媒體手段,多視角、多層面對雷州歷史上的先民遷徙、郡縣建置、絲路開發、文化藝術、人文精神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展示與推介。為了向外界更好地推介雷州文化,雷州市博物館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文物徵集、保護、研究、展示、宣傳推介等活動,大力弘揚雷州文化,提升雷州文化在嶺南文化的地位。
注冊資本:3679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