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慶城縣宣傳片

慶城縣宣傳片

發布時間:2021-09-04 07:25:53

Ⅰ 從前和現在的作文慶城

千百年過去,昔日的輝煌並不曾暗淡,古老的大地上生發 出更加妖嬈的花朵,搖曳生姿,歷久彌香。今天,我們試著 用現代的凸凹鏡,去解構她的記憶封存,每一個章節,都生 動闡釋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里行間,都透射出 中華民族顛仆向前的歷史軌跡;甚至每一個句讀之間,都依 稀聽得見歷史深處的吶喊,洞察得到時光背後的幽微亮光, 摩挲得出深久歲月的包漿和現代文明的光焰。於是,我們為 這一片高天厚土而感動,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世界。
\古人說,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新世紀以來,面對油 田單位陸續搬遷、財政收入迅速逆轉的嚴峻形勢,縣委、縣 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在重新審視縣情實際、廣泛討論 研究的基礎上,果斷提出了轉型發展的思路,掀開了新一輪 創業的征程。 ? 現如今,縣委、縣政府提出,堅持調整經濟結構與轉變發展 方式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與 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按照「科學發展、公平發展、協調發 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總體原則,深度開發「紅、黑、 綠、黃」四大資源,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 鄉一體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經濟轉型發展,著 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水平,努力把慶城建設成為 生態文明立縣、綠色農業穩縣、新型工業強縣、旅遊文化興 縣和商貿物流活縣。

Ⅱ 2017慶陽香包節時間地點

慶陽香包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綉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綉品。這種刺綉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香包在慶陽的歷史極其久遠,傳說最早是中醫鼻祖岐伯(慶陽人)用來防病治病的葯囊,囊中所裝的就是中草葯。慶陽現存的最古老的香包歷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在對境內宋代雙石塔進行整體搬遷挖掘時,在塔體內發現了一隻香包。據考證,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艷麗,圖案如新,被稱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慶陽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遠的歷史,主要因為慶陽有著濃郁的農耕文化習俗。農耕文化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男耕女織。在生產力較為發展的前提下,女人們除完成織布縫衣外,還做一些工藝品、禮品用來點綴生活,聯絡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並廣為流傳。這些香包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感,包含和浸透著古代哲學的神秘色彩,內容無所不包,多以人類童年期的多種崇拜和原始圖騰為主題。在慶陽,香包無處不在,隨處可見。它掛在農村老漢的旱煙袋上,戴在鄉里孩子的頭上,穿在農家姑娘的身上。端陽節這一天,大小孩子都要戴香包,尤其是孩子,前胸、後背、肩上綴滿了各種各樣表示吉祥祝福、驅邪鎮惡的香包。這一天的慶陽,大街小巷和嶺上塬下,猶如一個香包的博覽會,城鎮鄉村香氣四溢,可謂「香飄十里,陶醉八鄉」。近年來,慶陽市以香包為名片,大力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並以此作為慶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宣傳名片,大踏步邁向全國,邁出國門。從2002年開始,慶陽市每年在端陽節期間都要舉「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吸引了大批海內外的客商雲集慶陽。目前,慶陽已被命名為「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千家萬戶的香包生產基地,遍布城鄉的香包開發公司,使慶陽香包名片傳遍了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Ⅲ 慶陽隴東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慶陽隴東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1993-04-05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解放西路報社巷8號隴東報社。

慶陽隴東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1000226042844U,企業法人高振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慶陽隴東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報紙、書刊 、宣傳冊及其他出版物的編輯、印刷、出版,各類媒介廣告代理、經營、策劃設計及發布,文化藝術交流策劃,圖文設計製作,會議會展及相關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商務咨詢與電子商務服務、室內外裝修工程施工;教育信息咨詢(不含各類培訓、小飯桌及托餐服務);企業形象策劃、資料翻譯服務、禮儀服務,賽事活動、慶典策劃及咨詢;軟體設計與開發、網站設計與開發、多媒體產品系統集成及開發、自動化控制系統集成與開發,網路、數字技術支持與服務;文化活動合作與推廣、行銷代理、海報的設計、編輯,各類企劃書策劃、撰寫,影視節目、電視節目、廣告影片的策劃、拍攝、錄音、製作及播出;增值電信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慶陽隴東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對外投資5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慶陽隴東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怎麼給慶陽趙彬好看視頻投票

可以給慶陽趙彬好看視頻投票的。

Ⅳ 慶陽境內有玻璃棧道嗎

據主流網站今年9月6日的信息:慶城縣將在馬蓮河源頭將建一座玻璃觀景台。慶城縣馬蓮河源頭玻璃觀景台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南城門廣場東側,馬蓮河與柔遠河的交匯點,毗鄰葯王洞民俗文化村景區,地理位置優越。玻璃觀景台項目工程基地總使用面積1650.8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32.49平方米。玻璃棧道橋,設計長85米,寬2米高18米,8個立柱組成,橋面為10+10+10鋼化夾膠玻璃鋪面,欄板以8+8鋼化夾膠玻璃為主材,立柱和扶手均為不銹鋼材質。慶城縣馬蓮河源頭玻璃觀景台將成為慶城縣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

Ⅵ 慶陽慶城縣有什麼自然資源呢

由於它存在了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開發的成本不是很高,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對它之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經濟總量,還有希望可以撤縣立市。另外它的交通也在不斷完善之中,如今已經有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穿過,前往慶陽以及其它城市都很方便,當交通變好之後,就能更好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也能讓發展越來越好。對於慶陽有望「撤縣立市」的縣,煤炭儲量達10億噸,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不知你怎麼看?

Ⅶ 甘肅省,慶陽縣,石碳城是漢代的古城嗎

甘肅省慶陽縣有八大古城,沒有石碳城。

甘肅慶陽八大古城
一、不窋城
不窋城,位於慶城縣城南三里。夏孔甲末期(約前17世紀),不窋由於對以孔甲為代表的夏王朝的政治腐敗、國力衰弱不滿和發展周部族的需要,率本部族逃奔距夏朝統治區域較遠的戎狄之間(慶城),團結各戎族,發展農業生產,修築城池,名不窋城,距今約有3700年的歷史,是省內最早的古城池,也是國內建立較早的古城池之一。

不窋城地處城南山灣半山台地,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兩河抱城,地勢險峻,雄偉壯觀,可謂匠心獨具。周先祖不窋以此城為基地,教民稼穡,樹藝百穀,使不窋城成為農耕文化的奠基城。所以,周人稱其為「我先王」建築之北豳城。因不窋城在豳國(今寧縣)之北,故稱北豳。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孫公劉立。公劉到夏甲子年(前16世紀)帝發時,遷都於豳(今寧縣城西之廟坪),在慶陽境內約百年時間。可惜不窋城的形制史無記載。

二、公劉邑城

周先祖不窋之孫公劉,是慶陽農耕文化的開拓者,《史記》載公劉「遂奔戎狄之間,復修後稷(農官)之業,務耕種,行地宜」,從而使「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為了使農耕文化向更廣闊的范圍發展,尋找並擴展適宜於農耕的地域,由慶陽向南發展。正如《詩經》所說「公劉南遷」、「公劉遷豳」和「乃陟南崗,乃覯於京」,就是講的公劉由慶陽不窋城南遷於寧縣城西一里廟嘴坪所建之(即稱公劉邑)。公劉南遷建邑,年22年,系夏甲子年,距今3600餘年,是省內建立最早的第二座古城池,也是全國建立較早的古城池之一。都城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利用地形斬削和板築而成。與慶陽不窋城所不同的是在城北面塬頭,建一形勢險要的關城,作為都城的屏障,這是今慶陽市建立最早的關,城、關結合,是公邑獨具匠心之處,為後來的建城設關開了先例。公劉邑自公劉開始到商康丁年(前12世紀)周祖古公亶父遷岐(今陝西岐山)為止,整整沿用了十代人,約400年,今遺址尚存,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義渠國城

義渠戎族屬於西方姜戎後裔的一支少數民族,原居寧夏固原和六盤山、隴山一帶。戎代,義渠戎已是一個有君主的部落方國。乘周部落力弱,逐漸向隴東地區遷移,佔領了慶陽大部分地區,按定居的地名取名,分布在慶城縣的叫郁郅戎,鎮原縣的叫大原戎,鎮原與慶陽之間的叫彭戎,寧縣的叫義渠戎。義渠戎發展最快,吞並了其他戎族方國之後,成為強大的部落方國。強勝時,管轄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內蒙河套以南地區。義渠族有著農牧兼營的經濟,手工業生產亦有一定的發展,能築城以自守。且以其國都義渠城為基地,參與了中原諸國合縱連橫之爭,是西北少數民族中能與強秦抗衡的主要力量,也是最早融入漢族的少數民族之一。義渠國在同其他諸國競爭中,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它在中國的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義渠民族從商代武乙年間建部落方國算起,至秦昭王滅義渠戎國為止,共800餘年,其中在慶陽市建立奴隸制君國(前772年至前272年)達500年之久。

四、赫連城

赫連古城,位於鎮原縣城東10千米茹河北岸的祁家坪。古城規模宏偉,城垣堅固,峰環水繞,地形開闊險要,古稱赫連城。當地盛傳這里曾「立過王位」,是皇帝居住過的地方,茹河水繞城而過時,也不敢咆哮喧嚷;山坡上生長的酸棗刺也自避鋒芒,而向內彎曲,足見這位皇帝之神明威嚴。赫連勃勃是羌人姚萇所建立的後秦政權將領,手握重兵,地位顯赫,雄踞朔方(今內蒙杭錦旗北)。公元417年正月,赫以游獵為名,率眾2萬人安定郡高平川,殺高平守將高平公沒弈干,據安定(今鎮原),建立夏國,自稱大夏王,在臨涇城東築赫連城,不久赫率兵攻下長安,繼而又揮師北上廊延,在陝北橫山築城建郡,名曰統萬城。赫連勃勃性格強悍殘暴,製造兵器的工匠所造之弓箭不能穿甲都,斬工匠;甲胄為弓箭射穿者,甲匠處以死刑。對抓來築城的民夫更是任意殺戮,夯過的城牆,用鐵杴刺入寸許,夯築者的性命就難保。

赫連勃勃兇殘空前絕後,他妄想「統萬」,但事實上只傳兩代三帝,歷時23年。死後葬於他當初發跡之地——安定洪河側畔枕頭山(今鎮原南川鄉鎮)。

五、寧州府城

寧州府城,即今寧縣縣城,位於縣域中西部,海拔950米。

北朝(420-581年)的北魏為豳州治,轄3郡9縣;隋(581-618年)改為北地郡,轄8縣,在區內轄4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寧州,在州城置都督府,轄6縣;唐大中三年(849年),在寧州城設邠寧節度使;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均為寧州;金初,寧州曾一度改為興寧軍節度;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寧州由相當於省府降為州府,歸慶陽府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

寧州府城坐落於黃土高原的殘原河谷地帶,梁峁輻輳,川流歸集,四山圍屏,三水奔匯。城垣盤亘的東山,為春榮原西端,後有東山大峴和安定古城,為城之憑依。城北部城北河切城而南。其西為廟嘴長坪,即公劉古邑。其後為安定古關。上為南義原端,謂之北山,是府城右翼。城南為南山,九龍河拍城而西,彼岸原端梁峁並出,而南山突聳,上有元代平章邠國公李思齊屯兵之處,直對郭內,府瞰南關,是府城之左翼。城西,川河開闊,水屏山蔽,馬蓮河自北而下,與城北、九龍兩水相匯而南。西岸即董志塬側,峁梁列峙,連綿不斷。府城雄踞於山河之中樞。

六、慶陽府城

慶陽府城,即今慶城縣城,位於縣城東部。西漢在此城置郁郅縣,屬北地郡轄;東漢廢縣;隋置弘化郡,轄7縣;唐置慶州,轄10縣;五代仍為慶州,轄9縣;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慶州團練,隸屬陝西路。乾德元年(963年)復置慶州。慶歷元年(1041年)置慶環路。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1125年)改慶州為慶陽府,轄4縣;金、元、明、清均置慶陽府;金在此城置慶原路總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慶陽府復置安化縣,並置慶陽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寧州不再領縣,隸屬慶陽府。至此,慶陽府轄1州(寧州)、4縣(安化、環縣、合水、真寧)、1所(安邊護衛所)。清代慶陽府轄1州4縣和董志分縣。北宋以來至1934年,慶陽府城是隴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交通要沖,是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府城。

慶陽府城地處環江和柔遠河匯流之階地,沿川順河呈帶狀形,南北長,東西窄、西北高、東南低、依山傍水,城周群山環繞,城下二水匯流。城內原為一崗阜,因勢削建,其形似鳳,故稱鳳城。城周七里十三步,南北長三里,東西高十三丈,南北高九丈。築女兒牆二千九百丈。設五門,東曰「安定」,西曰「嘉會」,北曰「德勝」,南曰「平定」,東南「永春」。東、北、東南三門建有城樓、月城,並有重門,磚石砌築。明憲宗成化初(1466年前後)參政朱英修築城垣,副使曹洗復修。同期修築小南門外的南關城,周長三里,後被水毀,遂以永春門外為南關。皇城(亦稱北關城)周長七里,東北高十丈,西南高六丈,開設四門,南門括於鳳城之內,故鳳城北門有三城門洞。皇城北門外有田家城,傳為古教場,城垣已毀。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參政汪尚寧、知府梁明翰先後修復郭城。明末兵燹,城牆、城門樓大部被毀。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分守河西道張元璘、慶陽知府楊藻鳳重修府城,建門樓4座、敵樓8座、窩鋪24座、女兒牆79堵。清乾隆初年又進行修復。光緒十五年(1889年)知府胡礪鐸再行修復。宣統三年修補女兒牆,建警房34座。民國十年略事修復。民國十六年增建石箍窩警房64座,磚砌女兒牆。如今舊城遺址城垣周十餘里,殘缺不全。

城內古代建築較多,自唐、宋以來,城內廣建廟宇、祠堂、亭台、樓閣、廨署和牌坊等。較大的廟宇有12座、寺院4座、磚塔3座、宮和觀各1座。廟宇有馬王廟、呂祖廟、風神廟、隍廟、西關廟、玉泉廟、關帝廟、八臘廟、菩薩廟、玄帝廟、太白廟、慶陽府文廟。寺院有普照寺、善慶寺、慈雲寺、覺照寺。樓閣有鎮觀樓、魁星樓、陞官樓、鍾樓、小關樓和嘉會閣。磚塔有普照寺磚塔、文筆峰磚塔、興教寺磚塔。宮、觀即王母宮、古德觀。還建有慶陽府署、府教授署、訓導署、鳳城書院、孝院和表彰忠、孝、義達官司顯貴的各類牌坊95座。

七、彭州府城

唐肅宗皇帝曾駐蹕過的彭州府城,坐落在今慶陽市彭原鄉政府以東二公里處的塔底下村、慶陽民航機場的東北側,南距慶陽市10公里,是董志塬上修建最早、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州、郡、縣古城。

據史料載,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祿山攻克潼關,京師大駭,玄宗奔蜀,留守太子李亨率軍平定「安史之亂」,從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境內)回軍北上,渡渭水、經永壽,夜馳300里,士卒失亡過半,沿路斬殺棄郡而走的新平太守薛羽和安定太守徐瑴國。太子至彭原,彭原郡太守李遵出迎,獻衣物糧食,並召募士數百人。又在涇州、原州等地召諸監牧馬,募甲士5000餘,軍勢振。七月,太子即位於靈武城(今環縣城東北靈武台城)南樓,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是為肅宗。十二月「上發順化(即弘化),癸末,至彭原」。這是肅宗二至彭原,並在彭原處理了許多軍政要務。次年,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肅宗在彭原受朝賀,各路兵馬雲集隴東等地,謀求復國討賊事宜。唐大歷年間(776-779年),大將郭子儀、李懷光曾屯兵於此,抗擊吐蕃入侵。郭、李當年的點台至今猶存。

彭原在古代曾是北方邊陲的軍事重鎮,也是邠、寧等州通往北地的交通要沖,遠在先周時代(即夏商時期),彭原就是諸候國彭國的都城,距今約有3600餘年,是省內建立最早的古城之一。商代後期,彭國參加周武五伐商的戰爭。後彭國戰勝了盧國,改國號為彭盧國,國都遷往彭陽(今鎮原縣彭陽)。西周末年,義渠戎國佔領了整個董志塬地區。東漢建武六年(30年)在彭原置富平縣,屬北地郡管轄;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置趙興郡、西北地郡,西北地郡治所在富平縣域;隋置彭原縣;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彭州,領彭原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廢彭州,彭原縣劃歸寧州管轄;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彭原縣劃歸慶陽府管轄;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廢縣。

據考,府城址西接原面,東、南、北皆環溝,城依地形而就,不拘泥於規矩方圓,斷斷續續的城牆依然存在,古城的輪廓仍可辨認。城址東西長800米,南北寬600米,呈長方形,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現存城牆高9米,寬2米,基部寬4.2米,系夯土板築,夯層厚分別為6、8、9、14厘米不等,夯窩直徑8厘米。城牆外圍有寬30米、深3米的護城壕,易守難功,有關隘要塞之雄偉。今地表上散布有殘磚碎瓦和陶瓷碎片。唐元和初年(806年),城內建起一座規模宏大的浮圖寺。寺內除了有大雄寶殿、羅漢堂等建築外,還特別建了一座高大的浮圖寶塔。塔凡十三級,高十三丈,一色青磚砌就,拔地參天,高聳凌霄,頗為壯觀。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寶塔經過修葺,又以琉璃瓦蓋頂,更平添了一番風韻。據傳,每當夕陽西墜之際,你若站在蕭關古道上眺望,眼前便出現一幅奇景:廣闊無垠的田野上,樹木參天;一條古道,直指朔方;古道兩旁的林木叢中,閃露出三三兩兩的茅房草舍,茅房項上,炊煙裊裊,遠處古城古寺,在煙霞在忽隱忽現。那高大的浮圖寶塔,傲然不群,昂首挺立,把一切拋在腳下。塔頂上的琉璃瓦在夕陽余輝的映照下,光芒四射,燦爛奪目。這便是後人稱道的「彭原晚照」。明人楊立程曾有詩贊美其勝狀曰:

野曠天低眼界空,彭原道上夕陽紅。

晚煙影起平疇外,樵唱聲歸遠樹中。

路指蕭關通驛馬,暉余塔頂送征鴻。

肅宗即位來靈武,曾向荒城駐玉驄。

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荒城石寺早已塌毀,浮圖寶塔在清同治年間的大地震中坍塌,剩下四層在「文化大革命」中誤當「四舊」被毀,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八、環州府城

環州府城即今環縣縣城。位於縣城中南部、環江東岸川台階地。是古代關中通往寧夏的要道,今國道211線穿城而過。

環州戰國時期歸秦北地郡轄;西漢置方渠縣;東漢屬北地郡三水縣轄;三國、兩晉屬羌胡轄;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置環州,大業三年(607)廢環州,並入慶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方渠縣,第二年升為會州,貞觀六年(632年)復置環州;五代改環州為威州,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為避郭威偉,改威州為環州,顯德四年(957年)改環州為通遠軍;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環州領通遠縣;金、元均為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環州降為縣。

環州府城,何時由何人所築,無史可考。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唐代修築之唐城,在今城北一里許,為唐貞元十三年(797年)邠寧節度使楊朝晟軍隊所築。元末,李思齊部將楊黑哥重建,城南北長1里271步,東西寬1里93步,周長5里350步,高5丈5尺,城壕深2丈,開三門,南曰「崇義」,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城上建有大角樓4座,巡捕房89座。

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縣王鑒、千戶曹鈺重修。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攔雲復修。三十五年(1556年),知縣劉宗舜又修。時城內東南有正亭、後亭二重,大門、儀門二重。正亭東有幕官、典史署一所,南有戎萬亭一座,六房左右分列;儀門東南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公廨一所;正亭西南有吏舍20間;儀門外西南有監獄一所;大門外旌善申請亭東西分列。明末,遭戰火焚劫,盪為丘墟。

清順治五年(1648年),知縣滑侖赴任後暫住南城樓,召集流亡,恢復歸治。康熙末年,知縣申瑋於舊城東北建二堂3間,三堂5間,儀門、宅門各一;二堂南建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25間。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縣高觀鯉捐建大堂5間,東西科房12間、儀門3間、東西角門2座、大門3間、左右角門2間、二堂左右廳6間、宅門一座、書房3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縣魯克寬於老城南修築新城,周長4里97步,牆高3丈,寬7-8尺不等。牆基厚3丈,頂寬1丈5尺,內外女牆2609丈。建城門樓3座,南曰銀夏孔塗,北曰蕭關古道,西曰臨威嚴疆。咸豐四年(1845年)五月,知縣延齡、訓導沈發恆、典史周樂復修。內建戲樓1座(3間),鍾、鼓樓各1座,過亭3間,土地廟三間,昭忠寺3間,東西兩廂各建閻君殿5間。另有卷棚式城隍廟正殿3間,書匾「鍾靈毓秀」,殿後有寢宮3間。古城西側曾築有城郭,北接古城,南連翁城。宋代磚塔建在城北福景寺院內。

閱讀全文

與慶城縣宣傳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師業務培訓規劃及方案 瀏覽:987
2016年中小學校長培訓方案 瀏覽:170
烘焙店開業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115
怎麼做合作策劃方案 瀏覽:388
黨務培訓工作方案嚴守紀律 瀏覽:360
績溪聚土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24
電子商務coo經驗分享 瀏覽:195
開封對電子商務的 瀏覽:468
企業培訓活動執行方案 瀏覽:937
公司營銷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985
義烏全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12
井岡山幹部學院培訓方案 瀏覽:963
德育培訓方案 瀏覽:313
單位評優評先策劃方案 瀏覽:629
小區蓄水手推廣執行方案 瀏覽:463
動漫展會策劃方案6 瀏覽:965
大學班級聚會的策劃方案 瀏覽:965
綜述電子商務物流 瀏覽:424
微店運營策劃方案 瀏覽:498
元旦工會策劃方案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