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公司想拍個活動,汕頭有什麼影視公司,上次在朝陽東山公園看到有家拍攝元宵燈會的有誰知道是哪家
你說拍攝南方電網那個元宵燈會的那家就是汕頭悍馬影視,不過聽說他們做企業專題比多,在汕頭蠻有知名度
⑵ 2012年西安城牆燈展在那裡上多少元一張在哪裡買票
在南門到和平門之間。
正月十三之前60元一張,老人、孩子半價30元,可以用學生證
早上八點到晚上6點之前40元每張,6點以後60元。
十三、十四、十五80元一張,也可以用學生證。
⑶ vivo y18l,為什麼來電的時候後面那個燈不閃,我看到y17就可以閃。還有就是我看到宣傳片里的
vivoy17是這樣的設置――更多設置――閃光燈設置,你可以試試
⑷ 遼寧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我是遼大新校區的,就是咱們說的在沈北這邊的蒲河校區。新校區雖然說是面積沒有老校區那麼大,但是也是有很多地標建築~
首先要說的就是校部辦公樓一進校門往右邊走就能看著。樓上有個大鍾特別顯眼。一到整點鍾會響,我們平時上課都能聽著鍾聲。但是因為是辦公地點,學生一般不會去。我有次丟了學生證,補辦的時候去過一次。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建築,像是涵月賓館映雪湖什麼的。有機會來的話都可以看看~
⑸ 四川真的不好啊
四川人的爽朗和乾脆。每個地方都有好與不好,具體要看是在哪方面了。如果你想去四川,我有些建議:去成都吃麻辣燙,去宜賓的竹海玩,去自貢看燈會.......
⑹ 有關2012西安城牆燈會日記範文
核心:
本次西安城牆燈會,將用百米長燈點亮古城,將彩光藝術再次生動演繹,
打造一屆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
帶給所有西安市民及中外遊客最震撼的視覺享受。
本屆燈會活動分為龍騰盛世區、華夏故都區、巍巍中華區、世界博覽區等等共八個分區,
以龍元素,周秦漢唐四朝的歷史文化元素,最具代表性的祖國風景名勝,
以及世界各地的異國風情等元素為設計思想,將本屆城牆燈會以新穎姿態絢爛呈現。
在燈組的製作表現手法方面,本屆燈會採用新技術,
使用新材料(如:辣椒、沙粒、鋼化玻璃)等從未在本地燈會運用過的材質,打造一體化、
多組團、復合型等不同類型的燈組矩陣,以高科技重磅打造一屆新概念的情景式主題燈會,
通過城牆燈會宣傳片、主形象,西部首座微博牆、網路主題活動及流行游戲
挑戰打造城牆文化品牌,還原古城牆魅力,帶給市民別樣感受。
⑺ 西安城牆燈會的大聯動
通過城牆燈會宣傳片、主形象,西部首座微博牆、網路主題活動及流行游戲挑戰打造城牆文化品牌,還原古城牆魅力,帶給市民別樣感受。
「唐都上元不夜城—2012中國 西安城牆燈會」將設置游戲點,引入風靡年輕人群的微博牆, 將時下最流行的「水果忍者」游戲以及精彩絢麗的激光舞搬上城牆,帶給古城市民及中外遊客最時尚的歡樂體驗。同時,燈會期間還將邀請各地民間藝人,從1月16日起至2月21日,持續帶來精彩的唐樂舞表演,山西背棍表演,以及極富陝西本土特色的秦腔和皮影戲表演。用各種獨特的民俗文化演出為龍年增添濃郁的節慶氣氛。遊客可在傳統技藝的演出和新穎流行的游戲當中得到多重的愉悅享受。
本次西安城牆燈會,將用百米長燈點亮古城,將彩光藝術再次生動演繹,打造一屆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帶給所有西安市民及中外遊客最震撼的視覺享受。
⑻ 2012年西安城牆燈會作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前夕,我國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燈會等多種文化活動,以迎接新年的到來。大年初七晚上,爸爸媽媽帶我登上西安古城牆,參觀唐都上元不夜城新春燈會。
一走上鋪滿青磚的西安古城牆,我就被眼前流光溢彩的美麗景象震撼了,古老的古城牆被近百個燈組裝點的美麗如畫,更加的壯觀,在夜色之中發散出神秘的色彩。燈會之中的造型多姿多彩,不計其數,有的是可愛的動物造型,有的是絢麗的臉譜造型,有的是形形色色的大拜年……,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是上元燈、火樹銀花、百花門、賀新春、臉譜門、大唐市井等燈組,一同登城的市民們在各個燈組前紛紛合影留念,臉上充滿的幸福快樂的神情。我也和爸爸媽媽快樂的笑著,跳著,在斑點狗和海洋世界燈組前,我被深深的打動了:
斑點狗:這個構思來自於童話故事,101條活潑可愛的斑點狗組成了一組生動可愛的畫面,我最喜愛斑點狗了,這些斑點狗的造型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模仿每隻小狗的造型,讓爸爸給我留下了一張張照片,讓它們和我一起留下美好的回憶。
海洋世界:這組燈以海洋生物為主題,活靈活現的體現海洋的神秘,人們彷彿置身於神奇海底,美麗的魚兒在身邊游來游去,它們色彩斑斕,造型各異,彷彿都會說話,我想他們也在對來參觀的市民說:「新年快樂!」
古老城牆上的每一盞燈,都給美麗的西安古城夜色增添了一份奇異絢麗的色彩,每一組燈都彷彿是一顆顆天空中的星星,把我的家鄉——西安的夜空,照耀的更加美麗!
我愛你,美麗的古城西安!
⑼ 成都是個怎樣的城市
成都概況
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會,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文教中心,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單列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稱。古為蜀國地,秦並巴、蜀為蜀郡並建城,漢因織錦業發達專設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這稱,五代蜀時遍種芙蓉,故別稱芙蓉城,簡稱蓉,1930年設市。市轄區面積1418平方千米,人口335.9萬(市區)
成都市郵政編碼:610000,電話區號:028,車牌編號:川A。
【地理狀況】
成都是四川省轄市,四川省省會。位於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中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內江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地區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地區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6公里,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92.2平方公里。現轄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雙流縣、郫縣、溫江區、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9區6縣,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4市。總人口1103.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97.15萬人(2006年)。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面積佔36.4%,丘陵面積佔30.4%,山區面積佔33.2%。平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降0.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位於岷江幹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歷史沿革】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西周、春秋時期為古蜀國領地。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開明五世(一說九世)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成都之名即源於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以蜀王舊都一帶置成都縣。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人仿咸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秦人始以蜀國地置蜀郡,成都為郡、縣治所。漢承秦制。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西漢末年,王莽新朝改蜀郡為導江郡,公孫述在成都稱帝。東漢末年為州、郡、縣治所。三國為蜀漢國都,兼郡、縣治所,兩晉為"成漢"都城,南北朝為州、郡治所。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益州為蜀郡,為郡、縣治。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在成都縣之東偏置蜀縣(肅宗乾元元年,即758年,改名華陽縣),始為成都、華陽兩縣治所。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升成都城為"南京"(四年後廢),改蜀郡為成都尹。五代十國時期為前蜀、後蜀都城。兩宋時期,成都府、益州之名雖迭經更易,但治所均設在成都,屬西川路。元朝時為四川行中書省成都府路(後改為西川道)、成都府及成都、華陽二縣治所。明末張獻忠在成都建大西政權,改名西京。清朝時設四川省,下設道,為省、道、府、縣治所。1912年,廢府,為省、道、縣治所。1921年,設成都市政公所,初轄城內,後擴展至城之四周,成都、華陽二縣治所仍留城內。1927年廢道,為省、市、縣治所。1928年改市政公所為成都市,直隸四川省,為省轄市。1949年12月後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始為四川省省會。
成都歷史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著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朝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蜀守李冰,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篡權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唐朝(公元618-907年)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玄宗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游,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作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但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重慶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開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運動和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導,為武昌起義的成功立下大功。
中華民國初年,裁廢道制,後廢府,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當時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分合並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抗日戰爭爆發後,四川成為抗戰的大後方,成都人民為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爭期間,全川出征和補充兵員總數達三百四十萬人,陣亡、負傷、失蹤者達六十四萬餘人,約佔全國總傷亡官兵數的20%,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戰爭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一方面開展農村武裝斗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並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國務院決定,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並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制。1990年以後先後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面積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戶籍人口1103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
成都是一個超級好的城市
1成都人都很熱情,好客
2成都的服務性行業很到位
3氣候很好,適合人居住,冬天不會太冷,夏天不會太熱
4沒有台風,沒有沙塵暴,沒有洪澇災害
5消費水平比較能讓人接受,不象北京上海,高的嚇人
6休閑,娛樂場所多,可以很好的打發時間
7美食啊~~ 聞名中外啊,吃的種類和花樣太多了,而且很好吃!!!
8提到上大學,更要來了,帥哥,美女雲集啊
9交通便利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