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脫貧攻堅的文章
為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於深入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系列精神,在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彰顯青春本色,展示青年作為,祿勸團縣委深入精準扶貧掛鉤村屏山街道克梯村委會對掛鉤村建檔立卡的15戶貧困家庭學生進行慰問,並發放1萬元的助學金。
在發放儀式上,團縣委書記何萬成說:要有克服困難的思想,艱苦奮斗,同時,對在場的學生提出: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饋社會。
❷ 扶貧政策宣傳的作文
扶貧攻堅在行動
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我們本應該自由的生活在一起。但由於歷史差異的積累,和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一系列的問題也應運而生。比如說貧富差距!
我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我的生活雖然不富足,但是很充實。平靜而快樂。但在我們幸福的同時,身邊卻有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沒有我們那麼幸福快樂,他們也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甚至沒有能力上學。整天過著食不果腹,衣不供暖的日子。這群被「遺忘」的人們才是真正需要被我們關心和幫助的人。
如我親眼所見的一個故事。他家有三個女兒,一家人擠在一起,住的是兩間破瓦房,連廚房都沒有。聽爸爸說,大女兒在上大學,由於沒錢每天只能省吃儉用,勤工儉學。二女兒在上初中,由於家庭貧困,為了節省幾塊錢他都是騎自行車上下學。小女兒還小,和我一個學校,在上五年級。學習成績優異,每天放學還要干很多家務。他們每天吃的是青菜豆腐,平時,捨不得吃肉,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吃上魚和肉。那些魚和肉對他們來說已是最好的了。他們從來不奢求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只想過上穿得暖,吃得飽的生活,他們的父母每天早出晚歸的幹活。每天掙得錢僅夠她們姐妹三個上學的費用和日常花銷。
鄰居們聊起他們家時,我都感覺鼻子酸酸的。是的,他們一家是可憐的,可悲的,但他們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正好趕上了政府「扶貧攻堅」的好政策,政府出錢給他們蓋了新房子,還給他們家捐了款。每到逢年過節,還有米,面,油和肉送給他們。眼看著他們家日子一天天的過得好了。
扶貧攻堅,刻不容緩。所謂心寒傷身,民寒傷國。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民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扶貧攻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這個世界太大,太多的時間被浪費了,太多的事需要面對。真真假假,是是非非,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做了什麼?年幼的我或許力量還很微弱。暫時還不能對社會有很大
的貢獻,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發奮學習。在以後的日子裡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回饋社會,回饋祖國,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❸ 宣講扶貧政策宣講過程感覺作文兩篇一作文
一、怎麼定義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合規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通俗地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誰貧困就扶持誰,誰的貧困程度深對誰的扶持就要多。
今年,全省減少120萬農村扶貧對象是省政府要辦的十件實事之一。實事辦得「實不實」,關鍵看精準扶貧「准不準」。各地各部門應牢牢把握省委對扶貧開發的最新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全省全面小康建設的緊迫形勢,將扶貧開發方式由單一向多元轉變、扶貧資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確「滴灌」轉變。
二、為什麼要精準扶貧
我國扶貧開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是,長期來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國農村貧困居民8249萬人(其中四川為602萬人),是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7.40萬戶農村住戶調查樣本數據推算出來的。這個數據對於研究貧困居民規模、分析貧困發展趨勢比較科學,但在具體工作中卻存在「誰是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麼」「怎麼針對性幫扶」「幫扶效果又怎樣」等不確定問題。由於全省乃至全國都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因此對於具體貧困居民、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就存在許多盲點,真正的一些貧困農戶和貧困居民沒有得到幫扶。
精準扶貧的背面是粗放扶貧。長期來,由於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後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幹部「推估」(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重點縣捨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人情扶貧、關系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幹部的群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❹ 以扶貧為話題的作文
偉大,無需轟轟烈烈的事業,龐大的實力,只需在別人心中留下一絲絲的感觸就夠了.
題記
人世間總會有那麼多種愛,愛的那麼無私,愛的那麼偉大,即使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我不來參加這一次獻愛心活動,我就永遠不會體會到人性的偉大、尊嚴的力量.與那小強般的意志是如何匯集在一個個毫不起眼的窮人身上的.
通常在電視上關於資助貧困山區的所見所聞都有一點不相信的感覺,可是現在我卻真真切切的看到了那一個個需要社會伸出援手的來贊助的可憐人,就站在我的眼前,看著那老鄉褶皺的臉龐,為日夜操勞而駝下去的脊樑,與那一雙瘦如枯柴的手,還有那土坯房,四面透風,大冬天,零下幾度的天氣,僅僅一條棉被一個薄單子,卻沒有怨聲載道,沒有凄慘悲涼,卻有一家人拿不屈服於生活與那充滿希望的心,那麼破的地方,主人依舊嚴守待客之道熱情的拿出花生招待我們,我們不忍心拒絕老鄉得一番好意,就只好收下了.
而到了第二天,大巴車出故障了,我們只好坐小車,一輛僅限載七人的轎車,卻裝下了愛心物資與整整十六個人,疊羅漢似的,而且要經過幾公里的山路,那真是苦不堪言,可是大家為了獻愛心卻沒有一絲怨言,雖然大家的胃中更是翻江倒海,但依舊堅持了下去,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可貴,但我們這無怨無悔的扶貧隊伍也擁有這更加難能可貴的精神.
人,是感性的動物,沒有蛇般一味的原則,也沒有虎一樣的炙熱,卻有羊一般的不溫不火.
那些孩子,不僅僅是以我們而感動,同樣,他們也恰恰感動了我們.是我們的心靈受到了一絲絲觸動,在那些老人們、孩子們遠去的背影,漸漸高大.這個冬天,我們升華了我們的心.
日落,是一種伏雅,一如婉轉的作別,不朽而光芒,雖然陽光一如既往,但卻格外明亮,撒向遠方,如蒲公英般,漂茫,溫暖了人們那一顆顆傷痕累累的心,一針一線的縫補那心中的黑洞.
❺ 精準扶貧為話題作文
在我們幸福時,身邊有一群被我們遺忘的孩子.他們沒有我們這麽幸福,他們因貧困而沒有上學,穿的破爛不堪,身上也很臟,他們應該說是我們最應該幫助的對象.我們在偷懶曬太陽時,他們卻只能和幾位大人擠在一張床上,時冷時熱的;我們周末在商店瘋狂SHOPPING時,他們卻只能在家裡幹活;我們在糟蹋米飯時,他們卻只能在田地種麥子......我們吃肯德基麥當勞時,他們卻只能在家裡吃剩飯剩菜;我們玩過山車海盜船時,他們卻只能在家門口玩一些能玩的游戲;我們追星捧族時,他們卻一點也不知道什麽是追星?什麽是捧族? 我們追逐時尚,他們卻只能穿著那身破爛不堪的衣服. 期待所有的一切會因他們而有所轉機. 我們同情,我們流淚;我們象徵性的捐款;贈書包,贈書本;手拉手,肩並肩。平靜之後,他們照常走幾個小時的山路去上學;照常吃難以下咽的飯菜;照常用樹枝在地上寫字;照常在寒冷的冬季生凍瘡; 照常拖著小小的身軀劈柴; 照常仰望遠方想念他們的爹娘.他們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幫助的人.他們的生活不是那樣的富裕,他們天天忍受的是多麽痛苦的事情.他們每天上學都要走幾個小時的路,而我們現在卻只有走20分鍾左右,就可以到校了.幾個小時和20分鍾相比較,幾個小時大於20分鍾,這個差距是那樣之大.
❻ 扶貧領域警示宣傳教育演講稿
下一步,各地檢察機關特別是扶貧開發重點省份檢察機關,要立足扶貧開發版工作大局,圍繞「精準扶貧,廉權潔為民」的主題,堅持扶貧資金項目到哪裡,法律政策就宣傳到哪裡,警示教育就跟進到哪裡,面向貧困地區、面向基層、面向扶貧隊伍、面向人民群眾,迅速掀起警示宣傳教育的高潮,不斷提高扶貧專項工作的社會認知度、影響力和支持度,為專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各級檢察機關要將這次專題警示宣傳教育活動融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之中,與扶貧部門正在開展的警示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加強與扶貧部門以及其他相關職能部門的聯系配合,深入開展集中整治和加強預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專項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❼ 急!!!!!扶貧幫困感受文章!!!!!!!幫幫忙
將所學知識奉獻社會——江口回鄉學生扶貧幫困紀實
地處梵凈山下的江口縣農村,數百名回鄉度假的大中專學生與優扶對象、困難戶結對,深入田間地頭,村寨農戶開展「一助一」扶貧幫困活動和農業科技咨詢活動。
學生們組成社會調查服務組、農業科技服務組、訪貧問苦調查組、「八榮八恥」宣講組等,貴州大學、銅仁師專、銅仁職業學院分頭與團縣委、教育局等部門聯系,組建青年志願者服務隊。貴州大學組成的農技服務隊,分頭到科技落後的民和、太平、官和等鄉進行科技咨詢,發現當地村民由於使用農葯不當,防治病蟲害技術匱乏,使秧苗枯萎、病蟲害嚴重,大學生秦如雄、張文英一邊向群眾宣傳科技防治病蟲害知識,還主動幫助軍屬和困難戶張祖剛、劉鳳英等人防病滅蟲,使秧苗復活。沈陽武警指揮學院學生秦磊還主動與江口縣人武部配合,參加全縣民兵和高中新生的培訓,擔任軍事教官,工作十分出色,被評為好教官。銅仁師專的20多名學生組成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深入到壩盤、桃映等民族鄉,進行社會調查,寫出了10餘篇山區經濟發展的調研文章,還與團縣委、國教辦展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演講,深受群眾歡迎,貴陽醫學院、中醫學院的學生對農村衛生狀況及醫療保健進行調研,提出了發展農村農民醫療保健,壯大農村合作醫療隊伍的建議受到政府重視,被列入江口縣十件實事加以落實,同時他們還舉辦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利用學到的知識為農村患者治病,被群眾稱為農民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