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絲綢展會策劃書

絲綢展會策劃書

發布時間:2021-09-03 21:14:51

㈠ 絲綢的由來,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

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

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1)絲綢展會策劃書擴展閱讀:

絲綢的價值意義:

1、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本土的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的紡織業,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出新的織物類型,進一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2、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在漢字的產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漢字中表現為與桑、蠶、帛和大量「糹」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糹」部的,共有248字,約占其篆文總數的3%。

此外,還有許多與絲綢文化有關的成語和典故,如作繭自縛、錦囊妙計、衣錦夜行、衣錦還鄉等[33]。另外,大量文學作品也以描寫蠶桑絲綢來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現實,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絲行》等。

3、促進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絲綢文化中民俗色彩濃郁,中國人的蠶神崇拜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數千年來有關蠶神的神話傳說綿綿不絕,而且蠶神眾多,各地正宗的蠶神不下10種。眾多有關絲綢文化的歌謠、諺語、方言俗語,是歷史的活化,積淀著濃郁的民俗色彩,許多歲時習俗、社會習俗和人生禮儀習俗都與絲綢文化有關。

4、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

絲綢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很大影響,進而影響著其它的藝術,甚至促進一些新的藝術門類的產生。

中國書畫宣紙的發明與古代絲綢「縑帛」、「絹布」有著直接的關系,實際上紙的發明還是受到絲綢的影響,紙的初意是絲在漂洗過程中積淀的絲屑,積淀成薄薄的一層,稱為紙。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再用纖維代替絲纖維造紙,成為中國的一大發明。

另一個重大的發明印刷術也是發源於蠶絲業。經考證,中國古代絲綢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傳統的印刷工藝中,有很多部分直接來自印花技術。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大大的促進了書法繪畫等多門藝術的發展。

5、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絲綢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貢獻很多,同時,國外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使本土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日本曾多次接納中國移民進入本國生活或是派遣使者進入中國學習絲織技術。

中國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學生和學問僧隨同使團到日本後,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隋唐時期,隋唐文化對日本的社會和文化形成一次強烈的沖擊。在日本形成了規模空前的「仿唐文化」,並持續了200多年 。

作為回饋的日本文化進入中國以後,開闊了人們的精神視野,不少文化也成為詩詞歌賦的主題,一些絲綢以異域神祈祥瑞或傳說故事為圖案,被中國工匠所吸收,豐富了中國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絲綢也作為各國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國外交中起到關鍵作用。

各國以絲綢貿易或互贈絲織品為突破口,加強各國之間的聯系,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系,為世界文明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㈡ 北京有絲綢展覽會嗎

會有的

㈢ 杭州絲綢展在那裡 什麼時候結束

海口體育館的杭州絲綢展據悉,本屆展會為期10天,3月7日閉幕。

㈣ 絲綢的理解

絲綢


(以蠶絲為原料的紡織物)


絲綢(sīchóu),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1]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1]


中文名

絲綢

外文名

silk

產地

中國

產品分類

紡織品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2-3]

,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了。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4]

西陰村出土繭殼圖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5]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

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

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商周時期


商代農業有了很大發展,蠶桑業亦形成了一定規模。考古發現的商代絲織品盡管數量有限,但已出現了提花絲織物,這說明當時的織造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商代成束絲


西周時期,統治者對手工業生產已有了嚴格的組織與管理,絲綢生產技術比商代有所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生產力和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蠶桑絲綢業也受到重視,發展農桑成為各國富國強民的重要國策。


戰國時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農戶成了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手工業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生產的專業化分工更加明顯,有些技術世代相傳,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6]

。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深遠[7]

。此時中國絲綢也傳進了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論》(又譯《治國安邦術》)[8]

一書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國的成捆的絲」。另外,從梵文的許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對蠶絲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准確得多,他們知道絲是蟲子吐的,絲是繭(舊n)抽成的。[9]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處於初步鞏固與發展的時期,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

度的建立為漢代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漢初實行「與民修養」政策,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規模宏大的官營絲綢業建立起來,其產品主要滿足宮廷與官府的需求;民

營絲織業也有了較大發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和知名度。絲綢產區較商周時期有所發展。西漢時期絲綢的生產重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東漢時期開

始,西南地區的蜀錦成為全國聞名的絲綢產品。[6]

馬王堆一號漢墓素紗禪衣


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原內地通向西域並連貫歐亞大陸的道路。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中國的蠶絲與絲綢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中亞、西亞並到達歐洲,絲綢之路沿途出土的大量漢代絲綢織物就是當時貿易繁榮的物證。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也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中亞地區。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連綿不絕,國家長期分裂,政權頻繁更替。劇烈的社會動盪、復雜的政治格局、持續的民族交融、廣泛的國際往來,令絲綢生產雖發展艱難,但內涵豐富,面貌多樣。這一時期,北方仍然是絲織品的主要產區,四川成都地區絲綢業一向發達,江南地區由於三國時的相關政策,開發絲綢業有了新的起色,經過南朝的經營而進一步得到發展,為唐代中期以後江南絲織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7]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總的來說國家強盛、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尤其是文化上的開放,顯示了這一時代雍容大度、兼蓄並包的風格。絲綢業也在這一社會基礎上出現了發展高潮。當時重要的絲綢產區有三個:一是黃河流域,以河北、河南兩道為主體;二是四川巴蜀地區,劍南道和山南道的西部可以劃入本區;三是長江下的東南地區,基本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安史之亂後,江南地區的重要性大大增強。此外,西北地區絲綢的發展在邊遠地區中首屈一指,並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法門寺唐代絲織品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

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代的絲綢貿易十分發達,陸上絲綢商道更多採用一條偏北迂迴的道路。海上

絲綢之路也在這一時期興起,絲綢產品通過東海線和南海線,分別輸往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傳播到歐洲。絲綢貿易的興盛導致了絲綢技

術的外傳,至7世紀,東起日本,西至歐洲,西南到印度均有絲綢生產,基本奠定了日後蠶絲產區的格局。[6]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北宋絲綢生產以黃河流域、江南地區和四川地區為重要產區,中晚期生產重心

已轉移至江南地區,但北方在高檔絲織品生產上仍保持優勢。南宋時,絲綢產區基本集中在長江流域,江南地區絲綢生產占絕對優勢,浙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絲綢

之府」。遼在奪取燕雲十六州後開始發展蠶桑絲綢生產,金代統治區域的絲綢業雖遭破壞,但也維持了一定規模。[6]


宋朝的官營絲綢生產作坊有相當規模,在京城少府監屬下設置綾錦院、染院、

文思院和文綉院,同時還在重要絲綢產區設置官營織造機構。東京的綾錦院,真宗年間有織機400多張,潤州織羅務年產量萬匹,新興絲織業中心城市婺州,號稱

「衣被天下」。太湖流域「繭簿山立,繰車之聲連甍相聞」[10]

。兩宋民間絲織業十分發達,除作為農村傳統手工業以外,城市中的絲織作坊大量涌現,民間機戶的力量不斷增長。對外貿易方面,由於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海上絲綢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生絲與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往世界各地。


元代絲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元初絲綢生產遭遇戰爭的破壞,但產區仍有一

定規模,以中書省所轄的「腹里」地區和江浙行省所在的長江下游為最盛,歷史上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農書《農桑輯要》也在全國發行。元代中期以後,產區格局有較

大變化,北方地區的絲綢生產衰落,江南地區變得更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氣候變冷使北方不宜於蠶桑生產,另一方面是棉花的種植也使得蠶桑業趨向集中。由於

蒙古貴族對貴重工藝品的特殊愛好,元代設置了大量官營作坊,集中了全國大批優秀工匠,征調蠶絲原料,進行空前規模的大生產。龐大的官營織造體系是元代絲綢

生產的重要特色,對民間絲綢生產有一定抑製作用。[6]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明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農崇儉,蠶桑絲綢業的產區范圍有所縮減,但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區域性密集生產,其中蘇、杭、松、嘉、湖為五大絲綢重鎮。明代中期以後,社會風氣漸趨奢靡,在商品經濟與專業分工經營條件下,江南地區的絲綢工商業獲得了極大繁榮。[6]


明代官營織造業規模較大,除在南京與北京設立中央染織機構外,還分別在絲

綢產區的蘇州、杭州及全國二十多處地方設立地方織染局,供應宮廷和政府每年所需的段匹。生產方式有「局織」和外發「領織」兩種,局織是輪班徭役制,領織為

民間機戶,工匠的人身依附關系較元代有所鬆弛。明代實行海禁,對外貿易為政府控制下的朝貢貿易,絲綢產品以朝廷賜賞的形式流入周邊國家和地區。明中期以

後,海禁漸開,中國生絲與絲綢大量銷往日本和經由澳門地區銷往歐洲。


清初絲綢業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康熙時採用了鼓勵措施,絲綢生產獲得較快發展,在地域上進一步向環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別是江南地區在規模和水平上成為全國絲綢業的中心。[6]


清代官營織造體系廢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原料也以采買為主,總體規模比明

代有所縮減,重要的有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合稱「江南三織造」,負責供應宮廷和官府需要的各類絲織品。民間絲織業生產規模有所擴大,專業

性分工和地區性分工更加明顯,涌現出一批繁榮的絲綢專業城鎮,產品種類繁多,內銷市場繁榮。在對外貿易方面,清厲行海禁,加強了對外貿易的限制,實行一口

通商。盡管如此,中國對日本的生絲出口和對歐洲各國的生絲與絲織品出口仍然達到了相當規模。


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6]


成分

編輯


現代工業絲綢,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蠶絲產品,主要是天然纖維、人造纖維、纖維素的組合體。


天然纖維


絲綢所含的天然纖維主要是蠶絲纖維,是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是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蠶絲纖維是唯一得到實際應用的天然長絲纖維,由蠶改粘液凝固而成。蠶絲纖

維因蠶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種,其中有食桑葉形成的桑蠶絲纖維、食柞樹葉形成的柞蠶絲纖維以及食木薯葉、馬桑葉、蓖麻葉形成的其他野蠶絲纖維。桑蠶絲纖維和柞

蠶絲纖維可以把長絲纖維的形態保留到集束形成的長絲紗中,其他的幾種野蠶絲纖維只能被改形為短纖維用紡織加工。在用桑蠶絲纖維和柞蠶絲纖維集束形成的長絲

紗中,桑蠶絲纖維的長絲紗最重要,占天然長絲紗的大部分。


蠶絲結構


蠶吐絲時同時吐出兩根蠶絲,但凝固成形後,它們會並合形成一根繭絲。繭絲的斷面類似眼鏡。每根繭絲中含有兩根被絲膠粘結在一起的蠶絲纖維,稱為絲素,即無膠的蠶絲纖維。它具有接近三角形的橫截面特徵,但形狀與截面積大小並不均勻。


絲素也稱絲素纖維,是最終得到使用的蠶絲纖維。


絲膠包覆在絲素纖維的四周,它的存在會對纖維的使用、加工和產品風格產生重要的影響。


每根繭絲上的絲膠含量並不均勻,開始吐出的絲,絲膠含量低,結束時吐出的絲,絲膠含量最高。蠶絲纖維有比較完善的原纖構造,能充分表現天然纖維的優良品質。


化學組成


蠶絲化學組成

蠶絲屬蛋白質纖維(Fibroin;シルクタンパク),又名:絲素蛋白。是一種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大分子的單基是α氨基酸。α氨基酸的結

構通式是RCH(NH2)COOH,由於其氨基位於緊鄰羥酸的α碳原子上,因此稱為α氨基酸。由絲素分子的結構通式可知,在整個大分子鏈的不同肽基上,連

接的側基是不同的,這是天然蛋白質纖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組成蠶絲絲素的氨基酸共有18種之多,絲素蛋白含量約占蠶絲的70%~80%,其中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絲氨酸(ser)約占總組成的80%以上。


改性


絲素蛋白雖然具有很多優良的使用性能,但因為絲素蛋白分子中含有一定量的羥酚基及其它結構,容易吸收紫外光而變性,在紫外光照射下,氨基酸組成發生裂解,白度明顯下降,隨照射時間的增加,絲素蛋白泛黃程度也增加,特別是在有水存在下,泛黃更為嚴重[11-12]

。力學性能和熱性能也大幅度下降[13]

,對其性能有很大影響,而且絲素蛋白又難於染色和易於褪色等,為了使缺陷得以改善,必須進行改性,改性可以用生物學的基因方法來改善蠶的品種,也可以採用化學和物理的方法加以改進,通常為化學改性和高分子共混兩種方法。[14]


人造纖維


人造纖維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非天然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化學纖

維兩種。再生纖維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經溶解後製成紡織溶液,然後噴絲紡製成纖維狀的材料;化學纖維是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

產品作原料製成的合成纖維。絲綢中加入人造纖維,主要是為了使絲綢抗皺縮、防蟲蛀、更易保存等。


人造纖維只有100年的歷史,在此之前,人類都依靠棉、毛、絲、麻等天然

纖維應用於紡織服裝和其它生產領域。20世紀50年代以後各種合成纖維先後問世,量大價廉,大大豐富了紡織纖維總產量和使用范圍,成為天然纖維的競爭對

手。合成纖維的原料是石油,但地球的石油資源30—50年後即告枯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前進和消費意識的改變,為了應對石油危機和適應環保理念的全球大

趨勢,纖維產業也逐步向開發、使用天然纖維靠攏。各種新型纖維問世,如天然彩色棉、竹纖維、Lyocell纖維、PLA纖維、大豆蛋白纖維、蠶蛹蛋白纖維

等,都具有天然纖維的特點,不僅性能優良而且環保。


絲織工藝

編輯


繅絲


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於絲筐上,成為織綢的原料。


盆、筐就是原始的繅絲器具。一顆蠶繭可抽出約1000米長的繭絲,若干根繭絲合並成為生絲。[15]


繅絲是制絲過程的一個主要工序。根據產品規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繭的繭絲離解,合並製成生絲或柞蠶絲。繅絲方法很多,按繅絲時蠶繭沉浮的不同,可分為浮繅、半沉繅、沉繅三種,蠶繭的浮沉主要決定於煮繭後繭腔內吸水量的多少。按繅絲機械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立繅和自動繅兩種。按自動繅絲機的感知型式不同,可分為定粒感知繅絲和定纖感知繅絲兩種。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


織造


生絲經加工後分成經線和緯線,並按一定的組織規律相互交織形成絲織物,就

是織造工藝。各類絲織品的生產過程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生織和熟織兩類:生織,就是經緯絲不經煉染先製成織物,稱之為坯綢,然後再將坯綢煉染成成品。這種

生產方式成本低、過程短,是絲織生產中運用的主要方式。熟織,就是指經緯絲在織造前先染色,織成後的坯綢不需再經煉染即成成品。這種方式多用於高級絲織物

的生產,如織錦緞、塔夫綢等。在織造前,還需做好准備工作,如使絲膠軟化的浸漬、能改善產品性能的並絲和拈絲,還有整經、卷緯等。同時,由於蠶絲吸濕性

強,還要做好防潮工作。絲織生產使用的自動化織機主要有:用於生產合成纖維長絲織物的噴水織機和於生產多色緯提花織物的劍桿織機。[15]


染整


染整是指對紡織材料(纖維、紗線和織物)進行以化學處理為主的工藝過程,現代也通稱為印染。染整同紡紗、機織或針織生產一起,形成紡織物生產的全過程,染整質量的優劣對紡織品的使用價值有重要的影響。該工藝主要包括生絲及織物的精煉、漂白、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工序。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㈤ 《認識絲綢》中班科學教案

目標:
1.感知絲綢的特點,及其用途。

2.知道絲綢是中國的特產。

准備:

1.絲綢若干塊、穿唐裝的娃娃、織錦畫等。

2.幼兒用書《蠶的變化》圖。

授課
1、觀察、感知絲綢的特點:
看看、摸摸、說感覺:

——「我這里有幾塊給娃娃做衣服的絲綢料子,你們看看摸摸,感覺怎麼樣?平時看見過絲綢製品嗎?」 絲綢的來歷(觀察蠶生長過程的圖片)

——知道絲綢是什麼織成的嗎?穿過絲綢服裝嗎?

「為什麼人們穿絲綢服裝?穿在身上的感覺怎麼樣?」

「除了絲綢服裝,還有什麼東西是絲綢做的?」

2、.閱讀圖書:幼兒閱讀圖書,了解絲綢的用途。

小結:絲綢很漂亮,輕柔、薄、透氣滑爽,是中國的特產。

做圍巾、被面和藝術品,受到世界各國朋友的喜愛。要織絲綢,就要多養蠶,蠶多絲綢才織的多。

㈥ 絲綢文化書香社會600字

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以陝西西安為起點一路向西,開啟了中國與沿途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密切交流的歷史。如今,絲綢 之路隨地理、時間的變遷生發出更豐富且更具現實意義的內涵,「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將在21世紀的今天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 「命運共同體」。駝鈴聲聲,馬蹄陣陣,歷史與現實相輝映。踏上絲綢之路,人們感嘆於打通隔離、互通有無的艱難與決心,更感佩於先行者的篳路藍縷、上下求 索。
在為期13天的「絲路文學之旅」行程中,中國作家「絲路文學之旅」采訪采風團走過了陝西、甘肅、新疆3個省區、10多個市區縣。不 管是敦煌的文明遺跡、張掖的茫茫沙漠,還是龜茲的歷史現場、喀什的民族風情,都讓作家們真正深入到廣袤的祖國西部,進一步學習、了解了關於絲綢之路的文化 歷史,為今後的寫作積累了不少鮮活而珍貴的素材。
沿著2000多年前張騫的道路一路向 西,作家采訪采風團從西安出發,途經天水、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玉門關、敦煌、哈密、吐魯番、庫爾勒、阿克蘇,最終在新疆喀什抵達終點。新疆的發現 之旅占據了此次行程近半的時間,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顯示了歷史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
據新疆文 聯主席阿扎提·蘇里坦介紹,近年來,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新疆作協積極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漢譯,同時促進用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漢語作品,還舉行 了「新疆詩歌全國行」等一系列文化活動,鼓勵作家用文學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共同建設美好家園。與此同時,許多新疆作家在與內地作家的交流與溝通中,不僅 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更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和發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離不開作家們用腳丈量祖國大地。在 這次的「絲路文學之旅」中,作家們不僅參觀了古代文明遺址、各地的文學藝術博物館,還非常關注基層的文化建設和創作情況。在新疆麥蓋提縣,作家們考察了新 疆作協定點深入生活基地,與當地作家進行了交流。在這樣泥土豐沛的現實生活中,大家重新發現了文學創作的廣闊天地。
《作家》雜志主編宗仁發坦言,自己已經有六七年時間沒有出門這么久、走這么遠。這次文學之旅讓他了解到,絲綢之路不僅是政治、軍事、經濟的,更是文化的。在這一帶,中國古代文明、文化留下的東西非常多,文化、文學參與絲綢之路的意義是如此豐富、具體、永恆、持久。
此次采訪團中有漢族、回族、土家族、納西族等多個民族的作家,分別來自北京、江蘇、陝西、山東、河北、寧夏等地。對於大部分作家來說,西域之遼闊顛覆了 他們的想像。第一次到新疆的作家魯敏與大家分享說,這次行程使她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有了很大的變化。她說,時間與空間的問題是每一個寫作者都需要面對的。 在一個局限的地方,人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相對固定化、程式化。這幾天在西部的行走使她發現,時間和空間可能如沙子那樣渺小,也可能像幾百公里那麼無邊無 際,這也讓她感慨於時間的扭曲感、主觀感、可變感。
盡管旅途遙遠、行程緊張,但作家們十分珍惜此次深入西部的機會,許多作家邊走邊記, 一路上分享著即興創作的散文、詩歌。在十幾天的行程中,不管一路上多麼疲憊,作家陳應松都堅持每晚記日記,十幾天下來,已經寫了4萬多字。作家鄭彥英說, 十幾天的行走不僅改變了自己對沙漠、戈壁等自然景觀的理解,更讓他有機會與西北人民進行零距離的接觸,通過這種接觸,深切感受到了大西北的溫暖與親切。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白庚勝認為,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作協組織這次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它鄭重表達了中國文學對絲路文化的精神承擔,表達了 中國作家對世界和平、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美學審視,讓更多目光聚焦於絲路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讓更多心靈通過文學作品感知絲綢之路的豐 富博大。
白庚勝說,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這條古道重新煥發亞歐路橋、東西紐帶的勃勃生機,都是為了讓它的精神、尊嚴、價值與意義在新的 時代條件下造福人類,以達到不忘本來、面向未來、親誠惠容、和美和諧、共享成果的目的。他希望采訪團的各位成員悉心體驗觀察,發現大義大美,抒發大情大 愛,身體力行,全身心完成這次精神洗禮、文學探險,用手中的筆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努力攀登新的文學高峰。
陝西省作協 黨組書記蔣惠莉談到,正是大唐包容、開放的風氣,進一步激活了西安的生命力,加深了城市的文化積淀,也使這座城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於如 此深厚的絲路文化土壤和濃烈的絲路文化情結,陝西作家也創作了一些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學作品,還有一些作家有進行相關主題或題材創作的計劃,大家希望通過 文學創作,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希望作家們多走一走、看一看,感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新發展和新變化,同時發揮文學的力量,共 同開啟文學

㈦ 大慶杭州絲綢展

蠶的發育發育屬於我變態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
故選:C

㈧ 絲綢的歷史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著稱全國。湖州絲綢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自遠古以來,盛名不衰。湖州緩絹以其精美絕倫遠銷全國、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譽,其間也經歷了艱難的曲折。以古鑒今,回顧湖州絲綢發展的歷史之路,對於振興我國的傳統工業,弘揚祖國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元朝湖州籍著名書畫家趙孟鄉顧在《吳興賦》中有「平陸則有桑麻如雲,鬱郁紛紛」句,明時,一位詩人.在詠湖詩中萬「桑柔四郊綠」句,兩者形象、生動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綠葉疊翠的景觀,點染出湖州蠶桑種植園經濟特色,和蠶鄉的特異風光。

閱讀全文

與絲綢展會策劃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師業務培訓規劃及方案 瀏覽:987
2016年中小學校長培訓方案 瀏覽:170
烘焙店開業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115
怎麼做合作策劃方案 瀏覽:388
黨務培訓工作方案嚴守紀律 瀏覽:360
績溪聚土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24
電子商務coo經驗分享 瀏覽:195
開封對電子商務的 瀏覽:468
企業培訓活動執行方案 瀏覽:937
公司營銷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985
義烏全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12
井岡山幹部學院培訓方案 瀏覽:963
德育培訓方案 瀏覽:313
單位評優評先策劃方案 瀏覽:629
小區蓄水手推廣執行方案 瀏覽:463
動漫展會策劃方案6 瀏覽:965
大學班級聚會的策劃方案 瀏覽:965
綜述電子商務物流 瀏覽:424
微店運營策劃方案 瀏覽:498
元旦工會策劃方案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