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霍邱縣星皓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霍邱縣星抄皓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是2016-04-12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霍邱縣城關鎮建新路。
霍邱縣星皓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1522MA2MUE4919,企業法人潘敬國,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霍邱縣星皓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戶外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室內裝飾、裝潢、水電安裝服務;婚慶禮儀、企業策劃、會務服務;裝飾材料銷售;微視頻、宣傳片的拍攝、製作;標識、標牌、設計製作、安裝;會展策劃服務;宣傳欄製作及安裝。(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霍邱縣星皓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出六安瓜片茶葉嗎
不出的,一般在金寨,霍山
Ⅲ 霍邱縣的教育
霍邱教育起源無考。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令尹怯列聿(達魯花赤)興文廟,從此「士風勵而人知所以勸學」。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創立儒學,沿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施教。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科舉、創新學。次年,知縣勞文琦等就城內豐備倉地,創辦霍邱縣第一所高等小學堂,新學推行緩慢。
民國初期,縣內區鄉小學校次第興辦,民國2年(1913)在臨水集創辦的敷文高等小學校,民國4年在葉家集創辦的明強小學校、民國6年在城內鼓樓街創辦的女子小學校,是這一時期的重點小學。民國16年(1927),全縣有初高等小學82所(族立6所),教職員237人。至是年,全縣共有初、高級小學畢業生3187人。
民國20年(1931)縣蘇維埃政府在葉集、三元、洪集等蘇區鄉鎮建立列寧小學、列寧模範小學、貧苦農民子弟得以就學。入學新生較新政權建立前高出近10倍。相反,此期國民政府辦學大為減少,同年全縣僅有初級小學6所,學生215人,教職工12人。
民國25年(1936)在李雙圩創建省立霍邱農業職業學校,民國26年(1937)在縣城東關外開辦霍邱縣立中學,民國29年(1940)在李家圩創辦安徽省第九臨時中學,民國33年(1944)在城內王家祠堂建立霍邱縣簡易師范學校。這些中等學校和專業學校,為霍邱縣及其他地區培養不少人才。據統計,民國36年(1947)霍邱縣有大專畢業生188人、肄業29人,初高中畢業生3103人、肄業2625人,初、高小畢業生5138人、肄業8383人,私塾21267人。
由於政治、經濟的制約,教育發展進程仍較緩慢。民國19年(1930),學齡兒童入學率僅40%;民國28年(1939),文盲率達95.1%;民國36年(1947),受私塾以上教育的僅佔全縣人口的9.1%。其間,由於不滿國民黨政權的統治,一些學校經常鬧學潮。民國18年(1929)春,在中共霍邱城區特別支部領導下,城關各校師生持續罷課一個月,要求解決高小學生畢業升學問題,迫使縣政府開辦師資養成所,以解決問題。
建國以後,為了「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實行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教育事業得以發展。1949年,全縣有小學224所,其中由公學款產收入開辦的小學9所,民辦公助12班,學生19039人。至1956年,全縣有小學420所,學生66831人。
1958年,片面理解「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突出「勞動」教育,不適當地砍掉一些課程。1962年後,農村耕讀小學有很大發展,至1965年,全縣有各類小學2501所(耕讀1768所),學生115440人(耕讀45614人),教職工5068人(耕讀1768人);中學108所,學生8241人,教職工660人;常年民校930所,學生19217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執行「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政策。取消考試制度,實行「開門辦學」強調「兼學別樣」。後期,學「朝農」,辦「大學」,不顧主客觀條件,盲目發展,據統計,1976年有小學2549所,學生211247人,教職工7676人(民辦617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7.7%;初高中52所,在校學生47102人,專任教師1453人;「五·七大學」76所(縣辦1所),工廠、企業辦「七·二一工人大學」25所,共有學員4196人,教職工362人。各級各類學校雖多,但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學生程度高低不一,教學質量極差。
1978年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提高教職員工待遇,改革教育結構,深化教學研究,遞增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78年至1987年,共為教職工平反歷史遺留的冤假錯案1115件,復查修改結論69件。1985年,縣委用社會指標為教育系統15名教師的52名直系親屬解決「農轉非」問題。1983年至1986年有680名教師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全縣教育投資1237.3萬元,比1980年增長89.72%;1980年至1987年「三結合」建校,國家、社會、學校三者共投資1304.7萬元,修、改、建校舍25017間。1978年至1987年共編寫教材10部、錄制教改、實驗課34節,巡迴播放錄像373場次,收看的師生達22380人次,發表學術論文326篇。
1987年全縣有各類學校894所,其中小學767所、幼兒園30所、初中84所、完中9所、職業中學3所,中等師范1所;在校學生總數241287人,教職工11777人(民辦5881人)。全縣學校中,沿淮行蓄洪區有中小學301所,在校學生75215人,教職工2828人(其中民辦教師1730人)。中小學佔地面積5842畝,建築面積39.92萬平方米,有雙人桌凳82226張(條)。
Ⅳ 霍邱縣吳紅被抓照片
親,在網路知道打聽地方上的事想得到答案難度是非常大的,建議上網路貼吧霍邱吧發帖問問看,裡面都是霍邱縣的朋友,應該有人可以幫到你忙的,祝你好運!
Ⅳ 我想我我霍邱縣龍潭鄉石廟片小店村的一個小時候的朋友,周小月又叫周
月經一般來在產後6周恢復,顏色自如為鮮紅色,且無其它不適情況,可考慮為月經.一般未哺乳的婦女,在產後6~8周恢復月經,而哺乳的婦女早可在產後8周,晚可1年多恢復月經, 大多數人第一次的月經量比平時月經量多,第二次月經就可正常.也是有可能懷孕的,沒有月經也是有可能排卵的,祝好
Ⅵ 霍邱水門塘傳說
舊縣志記載著霍邱的山水之勝:山環西南,水繞東北。山乃大別山的余脈,從下駱山、貫山、安陽山、馬鞍山、猴子山、長山、一直到古壁山,從南到北,逶迤蜿蜒百公里,形成霍邱西南部一道天然畫廊。至於水嘛,確實豐富,淠河、灃河、史河、泉河,五條內河橫穿南北,在與淮河交匯的地方形成三個大湖。霍邱縣城就處在三湖環抱之中:城西湖、城東湖、姜家湖。而在三湖環抱之中,更有一顆璀燦的明珠——水門塘。 水門塘,古名大業陂,與壽縣安豐塘同為公元前600多年春秋時代楚國令尹孫叔敖督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據說,水門塘的修建早於安豐塘,所以,又被譽為「天下第一古塘」。 孫叔敖身為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在霍邱大興水利呢?因為孫叔敖從小在霍邱長大,孫叔敖埋蛇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里,他埋蛇的遺跡仍留在城裡,因為是故土,所以對這里的山形水勢、地理環境,十分熟悉。霍邱縣城是建在一條崗嶺上,而縣城北邊卻有一大片窪地,「蛤蟆擠股尿,莊稼水中泡」,十種九不收,成了一片沼澤地,而周圍的崗地又缺水灌溉,影響收成。所以,當時流傳著「三年旱,三年淹,三年蝗蟲飛滿天」的民謠。孫叔敖他當了楚國的令尹後,就下決心率領百姓修建了水門塘,雨水多的時候,把水引到大塘里蓄起來,可以減少淹澇面積;天旱的時候,放水灌溉,使周圍10多萬農田旱澇保收。 水門塘初建時,面積12000畝,周圍數十里田地皆賴此灌溉。在「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的丘陵地區,水門塘在歷史上對農業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可以想見的。「嗣因歷年久遠,塘身日漸淤塞,蓄水無多,遇旱即涸,附近豪強,逞強侵佔,夏則栽秧,冬則種麥,幾欲盡先賢之遺澤」。清雍正、乾隆年間,頻訟於縣。乾隆十六年,知縣丁恕勘明占塘戶130餘家,計種2800畝,每畝追稻六石充公;乾隆十八年,知縣張海又追稻1560餘石,變價銀980兩。作為修理塘埂之費用,並將為首占種的郭銓等四人收監懲治,以警冥頑。為了永杜豪強覬覦之心,張海又委託卓有才識、辦事周詳的巡檢張綱赴塘勘定四處界址,測得塘的面積8500畝,塘身周圍綿亘58里8分,並於塘田交界處每里高築一界堆,土堆以內為塘,土堆以外為田。塘內未收的大小麥勒令盡數拔除,士民盡皆悅服,並立碑永禁占塘開墾。張縣令在其親自撰寫的《清理水門塘碑記》中感慨地寫道:「夫興利除弊,長民者之責也,苟有利之當興,弊之當除,即不必沿襲前人陳跡,皆可自我創始。況前人已有開其先者,數千年資其利賴耳,乃任豪強竊據不能踵行而保護之,使前人之遺澤幾幾湮沒於今日,長民之謂何?」張縣令還真有點開拓精神,他責成塘長每年農隙之中,率領居民開挖搪心淤土,高培界堆,「使之屹然在望,不可磨滅,庶幾塘日深,界日固,而先賢之遺澤所以備瀦蓄,資灌溉者將永久而不壞也。」但是,在小農經濟的社會里,禁止占種水門塘的「在官之文案雖炳存,而頑民覬覦之心未息」,到解放前夕,水門塘已大部分被豪強侵佔,剩餘部分淪為荒塘。 傳說水門塘里有一條金牛,只有在午夜裡手搖靈芝才能把它喚上岸來。有一個農民踏遍99座高山,終於採到了靈芝草,半夜時分,他站在三里橋上,手搖靈芝,高喊三聲「哦啷,哦啷,哦啷!」只見金牛踏波逐浪而來,走至近前,張開血口,農人一見,嚇昏橋下。從此兩地民沒人能牽住金牛。有了黨的富民政策的靈芝草,水門塘這條金牛終於被80年代有膽有識的農民給牽住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水門塘又變成一座風光宜人的水門公園,成了人們休閑旅遊的勝地。古塘煥發青春,每當春和景明之時,你站在業陂閣上縱目四望,孫叔敖高大的塑像臨風而立,遼闊的水面,氣象萬千,遠處煙波浩渺,乳霧迷濛,近處波光粼粼,閃動著萬點金光。在防浪台上建起來的翠竹島、水晶宮、兒童樂園、生態園,各具特色,塘埂四周栽種的數千株梨樹,蔥蘢繁茂,梨花怒放時節,粉嘟嘟壓枝蓋頂,好像又築起了一圍雪的長堤,醉人的馨香飄溢數里。放眼塘外,田疇相連,阡陌縱橫,麥苗碧綠,油菜花燦如雲霞,東湖、西湖遙遙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遐思無限。
Ⅶ 霍邱人講的是六安話嗎
皋峰傻吊,六安說的是江淮官話不是中原官話,壽縣霍邱說的才是中原官話。
Ⅷ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龍潭鎮龍潭村新橋組這里為什麼不給老百姓建房子,
10個南部省份,打擊澇開打「疲勞戰」。事實上,至少到目前為止,整個南方,降雨量是遠離極端氣象記錄以來的整個歷史中的一個突破。同樣,目前的防汛形勢是最關鍵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沒有打破98水災「的程度。
截至昨晚,據不完全統計,在南澇已導致數百人死亡,受傷的總數是未知的。的人殺死,事實上,許多真正被淹死的洪水。和國家的客觀的評價,今年的洪水 - 消防措施圍繞應急預案,材料准備,組織人員提前轉移,包括各級方珠光的政治強調的「地面的程度,是最高的」歷史「。
毫不客氣地,人被殺害或受傷,包括失蹤,大多部地區的強降雨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到鄉鎮由於是地質災害的主要殺手,災害管科學稱為「次生災害」。
通過媒體「這個詞,聲,像報告中,觀眾可以做有心人可以發現今年的地質災害集中爆發,不僅指的是無盡的流災害,而且災害的地理分布廣,包括「森林覆蓋率多年排名第一,國內
只是一個大面積連續強降雨引發的洪水在大家的直觀感受」表面,同時山崩地裂點,雖然每次都讓觀眾感到驚心動魄的,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點」上的地質災害聯系起來,「為什麼」的深入思考。
</上周三,雲南的一個小鎮,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當場造成17人死亡,28人失蹤,1200人受傷,半個鎮被一掃而空的泥石流。不合時宜已於昨日開始,在貴州的山村,再次遭遇同樣的不幸參考國土部公開披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山崩地裂的災害,比去年同比增長了近10倍,包括日,一年的高級官員上一年躥升高達17倍。該負責人還透露,發生在7月的死亡,失蹤沒有,僅今年上半年不完全統計,有464人因山崩地裂的死亡和失蹤,但,人們經常聽到的死亡報告,認為今年不尋常的天氣,南方後的第一個乾旱水澇,山崩地裂是由於暴雨和憐憫的輿論很少會如此痛苦的傷亡作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深刻的水平反射。
根據安全標准,超過25度的山坡上房屋不能居住,和看看周圍全中國,特別是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而不是省跟25度的山坡上,甚至在60度以上的斜坡,仍採用人工挖了一個平坦的土地上興建房屋,修理廠,建學校,早已提前了很多山周圍的隱藏工程建設地震埋葬,他發出適當的保險絲引爆。強降雨外部因素,山崩地裂的外觀,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自然,自然的生活空間之間的競爭太激烈了,中國人民山崩地裂殘酷的報復。
山坡上,畢竟是有限的,無序的城市化輕率,盲目沖動,以吸引外國投資,以獲得豐富的,無限的財政誘惑,土地,再加上越窮越生的幼崽無奈,人與自然的領先競爭繼續加劇矛盾的生存空間。最後,水庫,防洪區,溢洪道,河灘,甚至河道河上,用於蓋房子,蓋樓,設廠,開放集市,這個瘋狂的中國人,自然,無法忍受,並多次強忍著一次自然災害來了,不奇怪的是,被稱為頑皮的它山崩地裂!
,山崩地裂已經成為規范,災害預防和救助體系的各種倡議,准備千瘡百孔。超過一半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次又一次地違背科學,違背常理的,不受控制的徵求性質,形成的舊的和新的綁樁。現在,舊的禍根已經埋下新的禍根種植繼續以發展的名義。這種情況不能在一定期限內,如10至20年顯著抑制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人會吃不因自然災害造成無盡的「人造」 - 山崩地裂歡迎。
Ⅸ 求視頻:六安市長畢小斌,請問我們霍邱縣眾興至葉集這條路何時修我們百姓天天都在盼早日修好這條路。
等吧,你可想而知
Ⅹ 霍邱縣老牛墳歷史記載
在「魯東南第一高峰」馬耳山西北,五蓮縣許孟鎮宋家莊子西南有「老牛墳」。據傳,鄭氏家族自古祖居此地,和周邊幾村連成「鄭氏五村」。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孫臏未出山時,與鄭氏祖先相善,曾親為鄭氏踏勘吉地,許鄭氏家族「有窮有富萬萬年」。為表謝耽,鄭氏祖上將一頭青牛送與孫臏。後來老牛故去,孫臏乃將老牛葬於馬耳山西側、白練河東岸,宋家莊子西南、閆家莊子村東,一直留存至今。
後來,據說經有關方面考證,老牛墳一說純粹是個傳說。老牛墳留存至今的高大封土,實際上是元代一位鄭氏先人的墓葬,墓葬主人鄭成先,是一位千戶長。此說已經為地方文化界及官方所接受,並收入地方有關史志資料。如《日照市情網》、《日照網路》等頗具權威性的地方網站上,都專門辟有《五蓮縣鄭成先墓》詞條:「鄭成先墓在宋家莊子西南角。清乾隆《諸城縣志》載:『(元代)千戶鄭成先墓,在諸城縣南常山前宋家莊,有至元二十一年碑,今不復存在『。墓為圓形,底部直徑18米,封土高6米,俗稱『老牛墳』」。
要說對於地方歷史文化遺存,官方考證後作出的結論,一般不會有問題。因此,從來沒有對這一結論有過懷疑。有時路過那裡,也會認真的看上一眼,手頭有相機時則會拍下一張照片,畢竟是幾百年前的古跡,並不是到處都能看到的。
日前一個偶然機會,讀到了新浪網上一位博主「蓮山銀」對於老牛墳的看法,他的看法居然和官方的結論截然相反——鄭成先墓另有所在,在諸城常山附近的宋家村,而且,彼宋家村跟此宋家莊絕非一村,而是相距二十多華里的兩個不同村莊,也就是說,此老牛墳並非「鄭成先墓」,就是老牛墳!
帶著幾分疑惑與好奇,認真查閱了手頭能夠找到的有關老牛墳、鄭成先、以及鄭成先墓的資料,尤其是乾隆、道光年間編撰的《諸城縣志》、《諸城縣續志》,居然發現,「蓮山銀」的觀點,有著較為充分的歷史資料依據,至少我認為是正確的——而且還有更多的發現:不僅老牛墳不是鄭成先之墓,鄭氏祖上也不存在「鄭成先」這樣一個人,其真正的名諱稱謂是「鄭成」;而即便是現在已不復存在的「常山南宋家村」的「鄭成先塋」,也不是鄭成本人的墓葬,而只不過是鄭氏先人的墓地!
下面就有關論點、論據進行一下討論。
1、鄭成先的名諱稱謂,是「鄭成」,而非「鄭成先」
請看縣志原文,載於乾隆版《諸城縣志》卷八《古跡考》部分。摘其文曰:「元千戶鄭成先塋,縣南常山前宋家莊,有至元二十一年碑」。另外,在卷十五《金石考下》中,則有記載「鄭成先塋碑」。這里就出現了一個斷句問題。鄭成先塋,指的是「鄭成先」之「塋」,還是「鄭成」之「先塋」?
實際上這一問題根本用不著咬文嚼字,《諸城縣志》原文已經回答得清清楚楚——在介紹「千戶鄭成先塋」的情況前後,縣志還羅列了更多其他古跡,有馬耳山後的「吳太尉墓」,還有「百戶陳玉先塋」、「千戶嵇均墓」、「丁鎰先塋」,末了,還歸納了一下:「吳太尉墓,鄭成、陳玉、嵇均、丁鎰塋至今石獸尚存也」,顯然的,鄭成先塋,指的究竟是「鄭成先」之「塋」,還是「鄭成」之「先塋」,已經一目瞭然了——完全指的是鄭成之先塋,想必人們對「先塋」二字的含義應該是十分清楚的,指的應該是先人墓葬,這不應該有什麼疑問吧!
因此,把「鄭成先塋」理解成為鄭成先之墓,既不符合古漢語規范,又有違古人編撰的《諸城縣志》原意,現在看來,至少是有些太草率了。
2、鄭成先塋的位置,在諸城常山南之宋家莊子(古稱宋家莊),而非馬耳山後許孟鎮的宋家莊子。
乾隆版《諸城縣志》至少有三處地方提到了鄭成先塋的位置。按其前後順序,一是在《山川考》部分,在描述常山雩泉水的源流時,有如下記載:「雩泉自常山北流三里許到朱盤村(現為朱泮村——筆者注)東,有水自西南來會之。按是水有二源,一出狼窩山東,西北流二十里;一出寨山陰,北流五里,至焦家莊西合流,西北十里經宋家莊西,而水始大。今宋家莊南有元鄭成先塋碑。」
用文字描述太抽象,還是用圖片來表示一下關系位置。幸運的是,乾隆縣志裡面描述的村莊名稱和地名、山名,至今有不少仍然在使用。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上述描述特別是河流走向、流經的村莊,跟當地今天的地理形勢仍然十分吻合,只是那條河的名稱在流經郝戈庄時叫郝戈河,流經壽塔時叫壽塔河,但其走向基本上沒有改變。
根據上述描述,鄭成先塋的位置位於諸城南、常山西、宋家莊子南側無疑,而絕無可能指的是馬耳山北側老牛墳的位置。
乾隆版《諸城縣志》第二處提到鄭成先塋的位置,是在前述《古跡考》部分(見以上附圖)。其原文是:「元千戶鄭成先塋,縣南常山前宋家莊,有至元二十一年碑」。該村莊現在仍然存在,位於常南偏西約3公里,只是名稱改成了宋家莊子。顯然的,常山前宋家村,指的只可能是這一個宋家莊子,而不可能是馬耳山後、距離常山近30里的宋家莊子。
《諸城縣志》第三處提到鄭成先塋的位置,是在縣志第十五《金石考》部分。其全文為:「鄭成先塋碑至元二十一年,前漕貢進士、密州學官宋革撰正書,其略雲:郡之北、巴山之陽鄭家莊,有古塋。後遷郡之西南二十里朱章村,於住宅三百步外巽方塋域。按:朱章村,今無此名矣!碑在縣南宋家莊南里許,南向,高七尺,寬三尺五寸,螭首仆地,碑題為『顯親示後之碑』,字徑七分,碑陰世系有重孫黑兒、山兒等名,又有幾姐幾姐夫姑夫字」。
此段文字內容十分豐富,具體介紹了鄭成先塋的來龍去脈以及其碑文等內容。從中可知,鄭成先塋原在城北巴山南之鄭家莊,後來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即「郡之西南二十里」的朱章村。但在乾隆年間,朱章村作為地名就已經不存在了,但按照前後文對照,其位置也就在現在的宋家莊子附近。而在乾隆年間,當地還有一座碑,碑的位置在「縣南宋家莊南里許」。
根據「郡之西南二十里」,在圖上測量一下,從諸城古城的位置到現在的宋家村,大體上是11公里,與郡之西南二十里十分吻合,而且宋家村也正在西南方向上,略偏南。
而從諸城到現在的老牛墳位置,怎麼量也是24公里左右,雖然也在西南方向,但距離相差兩倍,無論如何也沒法套到鄭成先塋的位置上去。因此,把老牛墳說成是鄭成先塋,實在是太缺乏說服力了。
3、即便諸城城南、常山之西的宋家村,也非鄭成之墓,而是鄭成之」先塋「,即其祖上的墓地。
關於這一點,在《乾隆縣志》關於碑文的記載中很明確,該先塋原在城北「巴山之陽鄭家莊」,該村莊名稱現已不復存在,大體上應該位於諸城以北20公里、濰河東岸、巴山之南、百尺河以北,也就是現在的王家巴山、喬家巴山村區域內,後來遷「郡之西南二十里朱章村」。至於為何、何人組織或主持遷塋,流傳下來的文字中並無明確記載。
但從殘存石碑題為」顯親示後之碑「,當為鄭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所立。據網路資料,鄭氏當時累世官宦,鄭成的官職曾授「金牌千戶兼隆興府」,按元代官制,在從四品到從五品之間,相當於明清時代的知府、同知;其祖父鄭旺曾任職楚州管軍總領;其父鄭世隆曾任莒密兩州捕快;其子鄭宣曾任管軍總把,等等。顯然,鄭成的年代是其家族最為發達的年代,鄭成則是家族史上功名最為顯赫,加之其先塋以鄭成先塋名之並傳之後世,說明當時主導將先塋由巴山南遷常山西,必是鄭成所為。而且,至少在當時,應該不包括鄭成之墓在內,否則,便不能稱為先塋。
4、馬耳山後、宋家莊子西南這處「老牛墳」,究竟為何人之墓?
據新浪博主「蓮山銀」介紹,其本人現已年近七十,老家就在宋家莊子,生於斯,長於斯,對老牛墳的傳說,以及建國以後周邊地理歷史的演變十分清楚。據其介紹,老牛墳前從前叫廟前,1958至1960年深翻土地時在那裡挖出過很多古磚和青瓦,以及銹蝕的寶劍等;宋家莊子村西窪地當時深翻地時,地下20公分也全是古代磚亘、門口石條以及柱腳石座等,因此,推測老牛墳前、宋家莊子以西,古代曾是一處繁華之地,很可能還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廟宇。
至於老牛墳的主人究竟是誰、究竟為何人之墓,現在已無從得知。歷史的東西、文化的東西就是這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絕不能胡亂東拉西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不可能是鄭氏祖先之墓——因為,在馬耳山後的鄭家五村,鄭氏族人自古以來在那裡薪火相傳,從來沒有間斷過,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祖先的墳塋胡亂混傳成牲畜之墓,哪怕那是一頭神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