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大宗教各自宣傳的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主張「重人貴生」,追求現世生活的美好,鼓勵信徒積極生活,對社會抱入世的態度,因此,道教是主張「入世」的宗教。道教主要有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道士、道姑也必須素食、獨身、住廟。信黃老之術,采氣煉丹以便得道飛升稱之為神仙 .謂<<道教養身>>之玄學之說.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於公元前六世紀晚期產生於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講經參禪有常、樂、我、凈四德之說.<<佛教治心>>
儒家皆以六經為依止,六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中國古代典籍,是儒家的根本經典。仁、義、禮、智、信五常為
儒家的基本教義 <<儒學治世>>
⑵ 佛教宣傳因果報應,道教宣傳無為 天人合一
教人信善者念也。教人離惡者戒也。佛之於道,同教人念善而遠惡也。以此而論,則信從二教皆可得益也。
信為人之感。吾欲從佛而不得所感,不信佛也。吾欲從道而不得所感,則不信道也。所感如所及,所及則人信焉。焉有信之又悔之之理。謂不信,不及也。若及之則深信矣。
故道與佛,不分強弱。百年共存,而無爭彼此。則昔年之人真及而信也。今之吾輩,曰強曰弱,自以為是,則尚未及。空說強弱,豈非謬論乎?
嗟夫,嘗存知足之心,莫論身外之事。照乎內,而明其外。尚形之上,而遠斗離競,此修心之法門。若不修心,論道與佛,皆為竹籃打水,井中撈月。不已遠乎。
⑶ 為什麼佛教喜歡到處宣傳吸引信眾,而道教卻不這樣
其實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為什麼沒有得到全球推廣呢?原因是,基督教和佛教都有傳教士,而道教沒有。其實看一下,世界個個教派的神話傳說,我覺得還是道教的最靠譜。。。
⑷ 我想辦一個宣傳道教文化的書院,請問需要什麼
在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有新開一所廣東道教學院。你可以前往去考查了解一下就會具體知道了。也可以順道探索一些辦學經驗。另外浙江省也有浙江道教學院。供你參考。
⑸ 昆嵛山 一個道教文化山 提出一句宣傳標語.急. 道教文化山,要一句簡短的宣傳標語,不要求太長.
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⑹ 張三豐到底是不是道家文化的推廣與宣傳有何證據
張三豐(約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 ???),本名通,字君實或君寶,漢族,中國遼東懿州人(就是今天的遼寧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亦有因「豐」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他的生辰籍貫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當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稱,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志》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裡有「張三豐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⑺ 道家為何很少有網路直播宣傳
道家 無為 不爭 只度有緣人!
⑻ 為什麼現今宣傳儒家的力度那麼大而真正的哲學道家卻得不到推崇
如果一個國家把莊子的學說作為主流,那麼它很快就會被淘汰。選取國家哲內學,關鍵要看其是否有容利於國家長治久安,是否有有利於民眾學習,是否有利於國家強盛。還有,老子莊子根本不是一回事,老子的道是政治權術,所以有黃老之學,,老子的無為是為國家之治。莊子才是真正的無為無用無我無物之道。
⑼ 昆嵛山 一個道教文化山 提出一句宣傳標語。。。急。。
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