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非是非洲的發達國家嗎這個國家圖騰是什麼
中非共和國(法語:La 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英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簡稱中非,是非洲大陸中部的內陸國家。中非國土面積為62.3萬平方公里[1]。中非東部與蘇丹和南蘇丹交界,南同剛果(布)和剛果(金)接壤,西與喀麥隆毗連,北同查德為鄰。全國共有大小部族32個,主要有巴雅、班達、桑戈和曼吉阿族等。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桑戈語。
早在公元9~16世紀,中非這片土地上就曾建立班加蘇、臘法伊和宰米奧等三個部落王國。1891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10年被劃為法屬赤道非洲領地,稱烏班吉沙立。1958年12月1日成立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3日宣告獨立,成立中非共和國。1976年12月成立中非帝國。1979年9月廢除帝制,恢復共和。1991年實行多黨制。1993年9月昂熱-菲利克斯·帕塔塞在首次多黨大選中當選總統。2003年3月,前總參謀長弗朗索瓦·博齊澤·楊古翁達率部攻佔班吉,推翻帕塔塞政權,次日就任總統。2005年當選總統,2011年蟬聯總統。2013年3月,博齊澤政權被中非反政府武裝聯盟「塞雷卡」推翻。[1]
中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80%以上的工業品靠進口。2012年中非財政收入為3.41億美元,財政支出為3.57億美元。人均GDP為500美元,通貨膨脹率為5.9%。
❷ 非洲黑人的奮斗的歷史的一個片子
《根》挖掘了一條美國黑人之根。這條根開始在1750年早春,西非甘比亞河上的嘉福村。這是作者所稱由他上推七代的祖先降生之地,這條根也是所有美國黑人之根的代表和象徵。請看康達·金特從出世到被白人奴販即「土霸」擄掠去之前,那一段非洲部落的生活是多麼淳樸和諧。那播種和豐收季節的歌舞與祈禱、篝火前的長老議事會、森林中的男子成年典禮……這一切都顯示著他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優雅自如的,是和諧的;而那晨霧盪漾的肯必·波隆河上,獨木舟劃破了平靜的水面,驚醒了狒狒,驚散了野豬,林間百鳥鳴囀,河上蒼鷺齊飛……這又是一個多麼和諧的自然環境!人們常說應該以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來檢測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應該看到,康達·金特的民族決不是野蠻的。野蠻的是把他們當獵物擄掠去的白人「土霸」。這個後來成為美國黑人的家族的苦難史就是從康達·金特被捕捉開始的,他們的非洲之根就從此處斷了。
曾有人批評《根》所描繪的非洲生活情景過於理想化和浪漫化了,不夠真實。這樣的指摘其實還是一個歷史小說中「歷史」和「小說」之間關系的老問題。《根》不是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考察報告,它的細節應該服從它的主題和更深刻的歷史真實。當第一代黑奴在遙遠的異鄉受盡凌辱又孤苦無告時,那隻能在夢中相見的故土自然也就顯得和天堂一樣美好。作者所寫的是一個民族的象徵的歷史,那非洲的根已被注入了深層的含義,是終極追求的代稱。
盡管已經有很多作品記錄了美國黑人所遭受的苦難,但讀一讀《根》仍然會使我們的心為他們的苦難而震顫。從越洋運奴船上那些「土霸」 們種種令人發指的暴行,到美國南方種植園里無窮無盡的苦役,黑人們是生活在血淚之中。讀者不會忘記這樣一個情節:在黑奴拍賣台上,一位黑人母親當眾摔死了自己親生的嬰兒,為的是「你們對我所做的一切,休想再做到我孩子身上」。白人們對她做了什麼?不必細說我們就可以想像這位母親所蒙受的必然比死亡還要慘烈可怕,以致他不惜摧毀女兒剛剛獲得的生命,免得她再經歷母親的苦難。然而《根》更突出了美國黑人精神上所受的虐待,那種失去了人的尊嚴而給心靈帶來的痛苦。書中反復地指出: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是從哪兒來的;而「土霸」們最惡毒之處就是不讓黑人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風俗,讓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根」。因此,黑人們無法真正得到解放。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為白人工作一千年後,你還是黑奴。」沒有了來歷,沒有了歸屬感,黑人們只能世世代代被賣來賣去,即使在廢奴以後,也只能是茫然的漂泊者。「我漂泊,我旁徨,蘭斯頓·休斯之語也正是代表了這種心態。《根》就是把這種歸屬感的尋求作為己任,在一個黑人家庭七代的歷史中開辟艱苦的探訪之路。
經過十二年的探索,作者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根」。他把這一過程寫在了小說的最後部分,增加了此書的紀實色彩。他通過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片言只語的非洲話,終於找到了甘比亞河畔祖先的村落,找到了他的黑奴第一代祖先康達·金特的來歷。
掘到這條「根」是很了不起的,也使全書的主題完成了自己的樂章。受此鼓舞,事實上七十年代末許多美國黑人也掀起了一股尋根熱潮。但是,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祖先的村落也就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尊嚴和價值了呢?恐怕不盡如此。美國的黑人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而種族問題只是這個問題的標簽。找到了種族意義上的根,並不等於找到了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根。割斷黑人的民族傳統,以蒙昧壓制他們,並不是白人統治者肆虐的主要手段,至少不是唯一手段。即使到今天,即使在一些方面的境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即使尋到了根,美國黑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平等、自由與解放,他們也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不過那是《根》以外的事情了。
其實《根》不僅挖掘了美國黑人之根,它也必然觸及美國白人之根。
美國是白人統治的國家,黑人是以奴隸的身份被強制送到美洲大陸的。因此白人是主人。書中就描寫了幾位不同的主人:買下康達的約翰主人冷酷殘暴,他的哥哥華勒主人「富有同情心而仁慈」,買下濟茜的李主人下流無恥,是十足的人渣,墨瑞主人又似乎分外開通。然而所有這些主人--「好」主人和壞主人,都有一個共同處,那就是一切必須按照白人的規則行事,黑人永遠只能聽任宰割,在主人面前只能說「是」。在這個黑白分明的世界裡,就白色主人整體而言,偽善和殘暴只是對黑人交替使用的手段。對這一點,《根》揭露得很清楚。幾個不同面目的白人主人其實都有這一根靠奴隸制度以自肥的根。
美國的白人來自何處?他們不用探尋也知道,來自歐洲。到「新大陸」來尋發財夢的人,大多數是走投無路而背井離鄉。他們當中冒險家、受迫害者、破產者和賭徒有的是。在美洲這塊「充分自由」的土地上,他們的劣根性在對待有色人種時便不再受倫理道德乃至法律的約束而得以自由地表現。因為他們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們的慾望就是倫理。正如書中的黑人所說:「在他們成立一個新殖民地後,首先就蓋一座法院,以通過更多的法律,然後再蓋一間教堂來證明他們是基督徒。」魯濱孫靠火槍和《聖經》征服了星期五,美國的白人征服者也是靠這兩樣役使他們的奴隸。當他們靠剝削黑人致富了,甚至當他們的孩子吃黑人奶媽的奶長大了,他們仍然沒有忘記給黑人奴隸多加一條鎖鏈。書中不止一次借鱷魚和小男孩的故事嘆道:這是一個思將仇報、弱肉強食的世界。白人對黑人是有太多的歷史欠賬,時至今日也沒有真正解決的美國黑人問題就是蓄奴制和種族歧視的後果,也是美國的一條病根。
美國常常以「最民主、最自由、最講人權」自詡,而《根》正是向世人揭示了最沒有民主、最沒有自由、最沒有人權的黑人家族的歷史,它的社會認識意義與《美國的悲劇》、《憤怒的葡萄》等美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是一致的。
《根》當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在它問世之初就有頗多爭議。但是經過了二十年時間的沖刷,它沒有淹沒在無數過眼即逝的暢銷書中,說明它具有名著的生命力。也正因為此,它值得我們進一步指出它的不足之處。
作者把主題建立在「尋到根就尋到一切」這一觀念上,他希望黑人尋到根就尋到了尊嚴;白人尋到根就能了解和理解黑人;天下所有人都來尋根,就能相容相通。這只能是一個善良的願望。我們尊重這個願望,希望這個願望能促進人類的和睦相處;但是從思想意義上說,與前人的作品相比,《根》的主題並沒有本質的突破。所以書中的黑人們大多是在忍耐、順從和對劇變的恐懼中度過一生。當他們得到自由,經營有成以後,自建的教堂、草地上野餐便成了他們莫大的快樂。
《根》在藝術上的成功顯而易見。它塑造的人物各有特色,即使身份相似,性格也決不雷同。最為人難忘的自然是康達·金特和雞仔喬治。前者的剛強堅毅、後者的聰明善良和乖巧浮浪莫不躍然紙上。幾個白人主人也描寫得栩栩如生不落俗套。尤其是華勒主人,他有教養。仁慈、寬容,作為醫生四處救死扶傷,可是一旦他覺得自己的規矩被侵犯就立刻變得冷酷殘忍。這個白人形象很有代表性。
作者是以寫家史的心態來創作,因此這部作品沒有小說傳統的結構方式。它大體按照二百多年的時間順序安排情節,詳略得當,只是有關斗雞的描寫,雖然精彩但有些沖淡主題。它的敘事質朴自如,引人入勝。它以飽滿的感情、豐富的想像力和優美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弦,使我們讀完這本書掩卷沉思之時,會想到更多的東西——關於「根」
❸ 求中非遇演員表,中非遇女主角中非遇男主角是誰
放映結束的Q&A環節,當有中國人問導演這部片子是否能在中國上映時,導演反問了一句「你覺得能嗎?」 很有趣的紀錄片,也沒什麼敏感內容,但在中國放映是不可能的 查看原帖>>
滿意請採納
❹ 如何下載網頁中非flash視頻如http://ent.gxtv.cn/20101206/news_041588168461.html這上面的視頻
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你先清空IE的臨時文件夾,然後再打開要下載視頻的那個網頁,看一遍視頻。看完之後再打開IE的臨時文件夾,就可以找到剛才看過的視頻,然後再復制出來就可以了。
或者裝個FF瀏覽器,把FIREBUG插件裝上,然後就可以用FIREBUG插件查看該視頻的地址了。
❺ 中非如何共享發展繁榮
截至今年3月,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中方承諾提供的支持資金中,超過90%已經落實或作出安排。今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全方位規劃未來3年以及今後一段時期中非合作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向,特別是攸關非洲民生與就業、契合非洲經濟轉型升級需要的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在對接發展戰略、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
肯亞執政黨朱比利黨秘書長圖朱表示,中國積極幫助肯亞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肯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他以蒙內鐵路為例說:「蒙內鐵路正式通車是肯中互利合作的結果,對促進肯亞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東非地區互聯互通以及加快非洲工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根據規劃,蒙內鐵路是東非鐵路網建設的第一步,未來鐵路將延伸到烏干達、蒲隆地,將整個東非連接起來,貨物運輸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不僅將促進沿線經濟發展,還將對整個東非一體化進程具有標志性意義。
❻ 怎樣在電腦中打開U盤中非標准視頻軟體
播放U盤里的視頻首先打開U盤--滑鼠右擊想要播放的視頻文件--點打開方式--點Windows Media player系統自帶的播放器(也可以用其他的播放器)就可以播放了!如果還不行就是電腦中播放器的版本太低.需要升級.或者是播放器把那種類型的文件給禁止了.開啟後就可以了.
❼ 中非共和國什麼時候成立的
早在公元9~16世紀,中非這片土地上就曾建立班加蘇、臘法伊和宰米奧等三個部落王國。1891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10年被劃為法屬赤道非洲領地,稱烏班吉沙立。1958年12月1日成立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3日宣告獨立,成立中非共和國。國慶日為12月1日。1976年12月成立中非帝國。1979年9月廢除帝制,恢復共和。
❽ 中非(尚比亞—剛果(金))銅礦帶
沉積型銅礦是指產在一套沉積岩或沉積變質岩中,礦體產狀受地層嚴格控制的(順層或不順層),成礦時代與地層時代一致或稍晚的、非岩漿熱液作用的一類層控銅礦床,也稱為砂岩銅礦、頁岩銅礦等(Bates et al.,1987;Cox et al.,2003;華仁民,1995)。沉積型銅礦中,除了富含銅、鈷、銀以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金、鉑族、鈾和少量稀土元素資源。沉積型銅礦是重要的銅礦工業類型之一,礦床以其規模大、品位高、伴生組分豐富為特點,經濟價值巨大。全球范圍內,沉積型銅礦的含礦地層時代集中在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二疊紀這3個地質歷史時期,新元古代最為發育(表1-1);礦床形成的地質背景主要是在古老克拉通周圍及裂谷構造環境中(華仁民,1989)(圖1-1),其中最典型的成礦盆地有:西伯利亞的古元古代Kodaro-Udokan盆地、中部非洲的新元古代Katangan盆地和歐洲的二疊紀Kupferschiefer盆地。此外,在北美大陸、南美巴西、澳大利亞和中亞地區也有零星分布;我國最典型的沉積型銅礦是雲南東川銅礦(華仁民,1989;高坪仙,1996;何毅特,1996)。
表1-1 新元古代全球重要的層控銅(多金屬)礦床
(據華仁民,1989,有修改)
盡管在全球范圍內,相對其他類型的銅礦,沉積型銅礦床數量較少(據Cox et al.統計,2003全球約有785個沉積型銅礦),分布也相對局限;但是其中卻包含了全球約30%的銅、13%的銀(Singer,1995)和50%的鈷(Brown,1997)資源儲量。近年來,沉積型銅礦的銅產量約佔全球銅產量的25%和鈷產量的80%,其中鈷最主要產自中部非洲的尚比亞和剛果(金)。
中非銅-鈷成礦帶是世界上典型的、最重要的沉積型銅-鈷礦成礦帶之一,主要地跨尚比亞、剛果(金)和剛果(布)等幾個國家,並向西南延伸到納米比亞(克林奧布(Klein Aub)銅礦床)、波札那(馬翁迪礦化帶)。該銅礦帶上的銅礦化連續發育,目前已發現的礦床和礦化點多達500餘處。根據地質特徵和地理位置又可分為剛果(金)加丹加銅礦亞帶(過去稱為剛果(金)沙巴銅礦亞帶)、尚比亞銅礦亞帶(過去成為北羅德西亞銅礦帶)和尚比亞西北省穹窿區銅礦帶三個次級分帶。
圖1-2 中非銅-鈷礦帶主要Cu-Co礦床分布圖
(據Cailteux et al.,2005修改)
中非銅-鈷礦帶從19世紀晚期被發現以來,經過20世紀50~90年代的詳細研究,地質學家提出了多種成礦理論:
1)同生理論(syngenetic):成礦作用和成岩作用幾乎同時發生,成礦金屬源於陸地風化剝蝕,被地表河流帶入沉積盆地;硫化物的沉澱是由還原作用造成的。20世紀80年代盛極一時的「裂谷成礦模式」(Unrug,1988;李志鋒,1992)以及華仁民(1995年)提出的「沉積-成岩模式」所持的就是同生理論觀點。
2)後生理論(epigenetic):認為成礦作用是發生在沉積物質沉積之後的成岩過程,成礦熱液流體和成礦元素來源於深部岩漿岩的侵位。雖然,中非銅-鈷礦帶中某些礦床的含礦地層和下伏基底岩漿岩中確實均發育有少量的含硫化物熱液細脈,但都無法解釋區域上含礦地層與基底岩漿岩明顯的呈不整合接觸關系,並且鋯石U-Pb年代學研究也證明銅帶省中基底岩漿岩的成岩時代明顯早於含礦地層的成岩時代(Sweeney et al.,1994)。
3)多期理論(diagenetic):認為至少具有2期礦化作用,早期為同沉積礦化,後期為熱液流體混合作用形成的礦化。
盡管爭議很多,但是學術界主流觀點還是認為:中非銅-鑽礦的成因屬同生理論,部分礦床經歷了後期成岩和變質作用的改造。該成礦帶中巨量的成礦金屬最有可能來源加丹加超群之前的陸殼岩石(Sweeney et al.,1991;Sweeney et al.,1994;華仁民,1995),尤其是古元古代的低品位「斑岩型銅礦」。例如,辛巴威克拉通上的太古宙B angw eulu礦床和其他銅-鈷-鎳礦床/礦化體(Hitzman et al.,2010);並且已有的地質工作在尚比亞境內發現了多處基底花崗岩、片麻岩中發育有明顯的銅礦化,例如尚比亞中央省的Mukushi、銅帶省的Samba等(Freeman,1988a)。
近年來,礦相學、硫化物S同位素、硫化物R e-O s年代學、瀝青鈾礦U-Pb年代學等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地表明,中非銅-鈷礦帶中的礦床,具有長時間多期次的成礦過程,絕大多數礦床中硫化物與含礦岩石是同時形成的,少量硫化物形成在後期變質作用時期;但是在坎桑希(K ansanshi)和科普希(K ipushi)礦床中,後期變質作用形成的硫化物佔主要地位。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技術手段的提高,特別是原位微區S同位素的應用,揭示了某些礦床(如恩昌加銅礦,N changa)中共生的硫化物(黃鐵礦-含銅-鈷硫化物)之間具有明顯差異的、不平衡的S同位素組成,暗示礦床中硫化物的形成具有多期次特徵,以及存在不同性質含礦流體的混合作用(M cG ow an et al.,2003)。流體包裹體研究表明,同生沉積成礦過程中,硫化物的成礦溫度約為130~270℃(G reyling et al.,2005),或者更低(<100℃)(Sw eeney et al.,1994)。
以上可看出,目前對於沉積型銅礦的區域地層、構造背景和成礦流體循環等方面研究都比較清晰;但是,對於成礦金屬來源、流體循環、後期變質作用對具體礦床的成礦貢獻等方面研究還存在爭議(Brown,1997)。對於中非沉積型銅-鈷礦帶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❾ 視頻中非唱歌部分是少女時代哪個節目
是10年9月24日MBC電視台《美好的一天》這個節目。
是探班sm town後台的。
❿ 非洲系列記錄片
如果喜歡看一些非洲社會現象的紀錄片,可以看一下《剛果河-黑暗啟示錄》,《加丹加業務》《中非遇》《阿明將軍》《金沙薩的孩子們》《搖滾吧,比利利》……這些都是反映非洲人文歷史和現在生活的,還有幾部是反映中國人在非洲的實地狀況。有些有中文字幕,有些沒有,可以自己搜一下。
如果想看環境和動物的話,可以看BBC拍攝的《非洲》。
有什麼問題可以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