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唐朝外交官王玄策做到了嗎
我國歷史悠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多數戰爭是在華夏大地上進行的,頂多和四周少數民族玩玩,很少和遙遠的外國發生戰爭。咱們今天要講的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和外國進行的戰爭。距今約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年間,唐朝和印度發生了有記載的最早的一次兵戈之爭。當時唐朝派往印度的一個小小特使,沒費唐朝一兵一卒,僅僅依靠吐蕃兵將便大敗印度軍隊,一舉滅了中印度古國,令東印度國王折服,聲勢威震整個印度,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唐朝外交官王玄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還得從唐朝和印度是如何建交的說起。
玄奘(唐僧)西天取經,開啟中印建交新紀元。
玄奘(唐僧)
玄奘法師(即西遊記執著的取經者唐僧)為了宣傳大乘佛經,歷盡艱險到達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他到了天竺後,到處求法講經,一一拜見了當時天竺有名的高僧,行蹤遍布整個印度大陸,其中就曾到訪了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是當時印度聯邦的一個強國,相當於我國戰國末年的秦國。當時印度並不統一,國內王邦林立,其中大的諸侯國有十六個,摩揭陀國即為十六個大邦之一。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視為佛教聖地,因為相傳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摩揭陀國內度過的。因此玄焋西遊,就到了摩揭陀講經。
王玄策借兵復仇
後來王玄策又多次出使印度,帶回了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並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只可惜這本書沒有流傳下來,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漢朝陳湯做到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同時唐朝王玄策做到了“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漢朝和唐朝不愧是我國古代齊名的兩個強盛的王朝。
2. 大唐御使王玄策什麼時候播出上映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唐朝官員、外交家。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年―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因而以對其答札之副使節身份。接著,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658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王玄策生平簡介
王玄策早年事跡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朝有友好關系的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爾裘那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瑪卡達。
王玄策沒有就這樣逃回大唐,而是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尼泊爾王國。在此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系的吐蕃(即今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屬不易。
王玄策在俘虜阿爾裘那、恢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在俘虜提拉布陣提王阿爾裘那後,於648年將之獻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最初出使印度,並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他此次其實是去寺廟中參拜。是立下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
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發揮。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稱為《中天竺國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余、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諸國恢復了安定與和平。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迭(逸)多(梵語: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屍羅迭多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里去成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這么爭氣,自然是驚喜不已,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
天竺和尚那羅邇娑婆不知道通過何種手段「潛伏」到了李世民的身邊,接著,李世民就命他給自己造「延年之」,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顏六色的小丸來給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
3. 一個抖音博主視頻是打王者的一般玩玄策,然後會說姐姐什麼的,我記得有姐姐我還能拒絕你嗎真不錯
是的真不錯,但是你具體想要得到的答案是什麼?是這個博主的賬號嗎?怎樣關注嗎?
其實你要把問題描述清楚才好幫你解答的,如果你想要關注的話,只是這么一點描述,確實不太好找到具體的 ID,你可以直接去找相關的,然後每一個賬號點進去看看是不是他。
我們什麼都沒有,唯一的本錢就是青春.夢想讓我與眾不同,奮斗讓我改變命運!
人生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失敗,漫天撒下萌芽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天道酬勤!豐碩的果實永遠屬於那些堅強不屈自強不息的辛勤耕耘者.
真情實感;有體驗才能激勵思想升華.
即使遭遇了人間最大的不幸,能夠解決一切困難的前提是——活著.只有活著,才有希望.無論多麼痛苦、多麼悲傷,只要能夠努力地活下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駝鳥為了獲得長跑冠軍,而犧牲了翱翔藍天的夢想!世上之事,沒有兩全其美,有舍總有得,重要的是那一份寵辱不驚的心境!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己所樂於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樂於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環境,也無須艷羨別人.
面對挫折,我絕不會低頭!面對失敗,我決不會氣餒!挫折與失敗只不過是我們成長的印記,我們不該選擇遺忘,反而應該深深地銘記在心底,為日後的生活做鋪墊!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誰不想進入高等學府!高考失利,你也不要傷心,天之大,怎會沒有自己立身之地了?繼續努力,加油!
相信風雨過後,總會有彩虹,人生之路雖有幾多坎坷,但任是絢麗多彩的.落榜的你,不要傷心,只要心存希望,定會成功,一切皆有可能!
態度決定一切,實力 扞衛尊嚴,人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
挫折是對人的一種勉勵,許多人想取得成功的同時,避免遇到挫折.但他們不知道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上,肯定隱藏著不少挫折.沒有挫折的成功,便不能叫成功,至少是沒有價值的.
生理發展在成年之前影響最大,心理發展在中年階段顯現明顯,精神發展在生命最後尤為突出.風度和皺紋結合的人生極其可愛,(經典語錄優語錄網)聰慧的暮年總會迸發耀眼的光芒.
你高考雖然沒能如願,但都沒有怪你,因為你盡力了,你可千萬不要哭,明年再考吧!
夜晚遙望星空,總想找最亮的星星,許下最美的願望,卻又總擔心明晚會有更明更亮的星星.彷徨的心情,有時只會一無所獲.
4. 百里玄策新皮膚體檢卡怎麼獲得
你說的是朱雀玄策?那個好沒到開放時間
5. 王玄策簡介 唐朝名將王玄策是怎麼死的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唐朝官員、外交家。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年―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因而以對其答札之副使節身份。接著,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658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王玄策生平簡介
王玄策早年事跡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朝有友好關系的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爾裘那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瑪卡達。
王玄策沒有就這樣逃回大唐,而是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尼泊爾王國。在此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系的吐蕃(即今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屬不易。
王玄策在俘虜阿爾裘那、恢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在俘虜提拉布陣提王阿爾裘那後,於648年將之獻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最初出使印度,並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他此次其實是去寺廟中參拜。是立下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
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發揮。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稱為《中天竺國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余、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諸國恢復了安定與和平。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迭(逸)多(梵語: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屍羅迭多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葯,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里去成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這么爭氣,自然是驚喜不已,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
天竺和尚那羅邇娑婆不知道通過何種手段「潛伏」到了李世民的身邊,接著,李世民就命他給自己造「延年之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顏六色的小葯丸來給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
6. 王玄策僅憑一人滅了一國,為何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如此低
王玄策是唐朝貞觀年間的一位小小的七品官員,曾經成為唐朝出使外邦中的一位使員,但是後來由於一些意外狀況讓王玄策沒有動用唐朝的一兵一卒就差點將天竺過給滅了,由於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並沒有侵略性,而王玄策有侵略嫌疑因此並沒有被歷史過度宣傳,但是這人回國後就升到了二品的位子。
天竺被打的人心惶惶於是天竺的國王戰戰兢兢的送來三萬多的牛馬犒勞攻打他的軍隊,還有各種金銀財寶,王玄策明明可以留在天竺取代天竺國的國王之位,但是他並沒有還是回來唐朝,回到唐朝後也只是升到了二品,並沒有再多的獎賞可見當時的大唐有多強大。
7. 如何用歷史證明西藏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國的領土
13世紀,席捲歐亞大陸的蒙古人將西藏正式歸入中國元朝版圖。蒙古人不僅管轄了西藏的土地,還有宗教信仰,元朝宣政院負責管理全國的佛教以及吐蕃地區的軍政。
1368年,明王朝取代元王朝的同時繼承了治理西藏的權力,先後在西北藏區設立洮、河、岷、西寧四衛,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區以及衛、藏地區設置「朵甘衛」和「烏思藏衛」。
1644年清軍入關後,因滿人與蒙古人的關系很好,五世達賴向皇太極表示歸順之意,在清政府的認可下,確立了達賴和班禪兩大系統在西藏的政教地位,以後二者轉世都要由中央確認。
盡管清末國力日衰,但是蒙古地方與西藏地方同為中華民國同以地方為名的特別行政區劃單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51年5月23日,以阿沛·阿旺晉美為代表團在北京簽訂協議,至此,西藏和平解放。
(7)玄策宣傳擴展閱讀:
藏民族的先民不僅開發了西藏高原,而且為在政治上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過重大貢獻。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締造的過程。
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科學研究的大量事實充分證明,藏族與中華各民族同宗同源,一脈相承。
據考古資料證明,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開拓了這片廣闊的土地。新石器時代的昌都卡若遺址,與同一時期的黃河流域文化遺址,有著廣泛而又密切的聯系。
新石器時代西藏的原始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密切聯系,是藏族與祖國其他兄弟民族結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歷史起點。
8. 王玄策的人物生平
王玄策早年事跡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朝有友好關系的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爾裘那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瑪卡達。
王玄策沒有就這樣逃回大唐,而是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尼泊爾王國。在此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系的吐蕃(即今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屬不易。
王玄策在俘虜阿爾裘那、恢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在俘虜提拉布陣提王阿爾裘那後,於648年將之獻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最初出使印度,並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他此次其實是去寺廟中參拜。是立下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
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發揮。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稱為《中天竺國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余、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諸國恢復了安定與和平。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迭(逸)多(梵語: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屍羅迭多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葯,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里去成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這么爭氣,自然是驚喜不已,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
天竺和尚那羅邇娑婆不知道通過何種手段「潛伏」到了李世民的身邊,接著,李世民就命他給自己造「延年之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顏六色的小葯丸來給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
9. 印度歷史上有沒有關於王玄策的情況
王玄策,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王玄策可說是個相當特異的人物,他所驅策的戰場並非中國本土,而是在遙遠的印度。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有友好關系之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一個叫做阿爾裘那的人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了瑪卡達。
王玄策這樣就逃回了大唐嗎?沒有,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兒,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了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在是不容易。這個難度比常惠(經營了至少十年而且軍力占優)用異國軍隊攻匈奴還難。
王玄策在俘虜了阿爾裘那、回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在俘虜提拉布陣提王阿爾裘那後,於六四八年將之獻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紀大英帝國的將軍的話,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獄一事要求賠償,加上其恢復和平的大功,要將瑪卡達國當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麼說,王玄策的功績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羅伯特·克萊夫匹敵,而他更是對領土及權利的慾望無緣,到底這是個人的資質呢?還是兩人所屬文明的價值觀不同?
他乃是在印度這樣的異國中,率領著尼泊爾異國的軍隊,與象之大軍作戰而獲得勝利的人。讓這個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歡迎。這個人其實曾經三度前往印度,最初並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了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去做什麼呢?其實他是去寺廟中參拜。是個立下了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中華的智慧與謙讓表現的淋漓盡致,太讓人佩服了!
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發揮。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叫做《中天竺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至於印度歷史中,印度以前渾渾噩噩的過了那麼多年,根本記不下來什麼歷史,印度之前一直被外人侵略,靠自己都統一不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