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閩南習俗有哪些
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源自中原移民,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播遷,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閩南民間祭祖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地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按范圍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點分,有墓祭...和廟祭;按時間分,有年節祭和擇日祭;按儀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兩種。除擇日祭外,墓祭通常在清明前後各十天到祖墳祭祀。廟祭地點在宗族祠堂或家族祖厝,有春(清明)冬(冬至)兩祭,或在始祖誕辰日、宗祠修建完成進主日,以及特別選定的日子祭祖。20世紀中葉前家祭地點一般在祖厝,以後多在家中,時間主要為傳統年節(如元宵、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敬公」和家祖忌辰等。 祭祖儀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掛紅燈、貼紅聯、搓紅丸、穿紅衣,設主祭、陪祭、司儀,鼓樂、鞭炮、上香、獻花、上供,敬酒、讀祭文,跪拜,有的也請僧道做法事。如墓祭或進主,有的還出動儀仗、披紅綬帶、立碑紀念。祭祀結束,各戶帶 「烘爐火飯」回家。 平常的家祭是親人聚會的日子,儀式簡約。有一種超度先人的家祭,規儀完整的叫做功德,可喪期做,也可擇日做,請僧尼或道士作法,超度一人為一「薦」,以先亡的長輩為「主薦」,因此超度含祭祖,至少二薦,多者數十薦。有死葬僑居地者,要「引水魂」接亡靈回歸故土。最簡單的超度為出殯前做「出山敬」,一般為一暝至兩晝夜,也可七日為一旬,做大功德最多七旬四十九日。超度要糊紙厝、備冥鏹,設神壇、唪經拜懺,自起鼓(奏鼓吹)、捧飯(敬亡靈)開始,拜懺、牽轉(紙糊轉動輪),普施(普度),跑特赦,勸願(解願),至燒庫銀、紙厝化火結束。唱道情、擲鐃鈸等民間藝術表演,或穿插其中。 閩南是台灣漢族同胞的祖籍地,閩台同俗,閩南祭祖是兩岸同胞尋根溯源重要載體。泉州傳統與現代兼容、城市與鄉村一體的社會生態,使得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的閩南祭祖活動,至今依然相續不斷。有的大型祭祖活動跨地域至海峽兩岸及海外族裔,對於增進血緣感情、親屬聯系,乃至民族歸屬、國家認同有正面意義。相關規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民間普遍認同,包括做功德之類的大型祭祖規儀主要靠僧道傳承。 (閩南文化在台灣的傳承發展與變化 ) 這個可以去網路看看。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民俗,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有嚴格的要求,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必須擺上一張干凈的正八仙桌(在腳桌),繫上一塊桌彩。八仙桌的擺放位置沒有嚴格要求,有人擺在大厝天井裡,有人擺在大門口,還有人直接擺在大廳上,但桌面一定要擺橫材,也就是要與吃飯擺法不同。因為天公不同於其他神明,所以八仙桌的下面還要有兩塊矮椅(稱天公椅)托著八仙桌。八仙桌上供有五穀、六齋,還要有「搭飯」和花瓶等,八仙桌旁分別用兩塊琴椅放著剛宰殺的全豬、全羊、雞公等大牲。然後主人舉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大禮,焚天空金帛,最後鳴炮結束。如遇重大喜事,敬天空都要搬嘉禮以示誠心。敬天公的時間大約在清晨五點左右,也就是太陽升天之前,天亮以後再敬天公是禁忌的。
Ⅱ 閩南的風俗習慣
閩商行天下
與中國其他商幫相比,閩商的一大特色是國際化,有人形容說: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先輩「浪跡」東南亞
從歷史上說,東南亞應該是福建人漂洋過海創造財富的最集中的地方。如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印尼華商、東南亞首富、集「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於一身的林紹良;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譽為「世界糖王」,後因香格里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印尼材源商集團董事主席、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總會永久名譽主席、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人稱「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麵粉大王」之稱,在國內又被譽為「地產大王」的林文鏡……
據《中國經濟周刊》掌握的統計資料,福建現有海外華僑1086萬人,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籍的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台胞幾百萬人。這些閩籍華人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僅東南亞新、馬、泰、印尼及港澳台地區,閩商就多達960萬之眾。這些閩商的走向有很明顯的「連鎖效應」,比如,明溪縣近10萬人開赴歐洲匈牙利和捷克;長樂人基本去紐約;福清人到日本居多。
「這些浪跡東南亞的閩商多是舊移民,經濟實力強大,全球500強華人企業,福建佔了近200家;菲律賓華人企業前十名中,就有6家是閩商,印尼500富也有6成屬於福建商人。」長期研究華僑歷史的李鴻階所長對《中國經濟周刊》娓娓道來,「不過現在的新移民多選擇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地區,但閩商在東南亞的實力並未因此動搖。」
「在香港福建商人已經超過100萬,而且已從傳統的餐飲業發展到金融地產」香港晉江同鄉會會長、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主席蘇千墅,十分自豪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目前,香港北角已經從『小上海時代』進入『小福建時代』。」
這位有著「香港晉江市市長」坊間美稱的蘇先生侃侃而談:「論數量,在香港的閩商肯定排第一。全島共有130多個同鄉會,閩商對香港的繁榮穩定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澳門,閩商有14萬多,多從事房地產、貿易和建材,主要是80年代過去農民做生意的『新閩商』。」澳門南安同鄉會會長呂金福則為《中國經濟周刊》勾畫出了澳門閩商的大致情形。
澳門南安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南安鵬程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汀洲則評價說:「就出口看,廈門口岸每年進出口的石材佔全國半壁江山。」
日本的外籍商人中,中國商人共有47萬之眾,南日本沖繩一地就有近20萬人,幾佔在日中國商人的半壁江山。僅福清2005年就從日本匯回4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地下的。
在紐約,福州話超過國語,閩商在美國一直穩步發展,現在僅紐約一地,就有30萬福建人在從事餐飲、貿易和實體企業,像華榕集團的調料,在美國早已暢銷,3家閩商企業已經躋身華人在美企業前10名,粵商已經退居其次,浙商就更不用提了。
阿根廷福建商會宣稱,閩商完成了對阿根廷超市80%的「壟斷"
對於閩商為何獨具國際化特色,福州大學許嘉亦博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閩商闖盪東南亞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中國歷史上自東晉至唐宋五代時期戰亂不止,再加上黃河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造成許多北方人南遷求生;而閩南山區土地貧瘠,產糧不足養民,面對艱苦的生存條件,只有走出去謀生,因為福建三面環山,一面朝海,長期積淀了貿易航海的經驗,所以東南亞成為避患求存的首選之地。」
後人挺進日、美、歐
Ⅲ 展覽活動策劃書
你好,短視頻推廣方法很多,做好短視頻營銷的引流方式也很多,這需要結合企業自身推廣目的和情況制定相應的計劃和執行措施。相比傳統的派發傳單,線下活動,體驗活動等等方式,短視頻營銷效率和效果會更好。
通過短視頻營銷方法和模式很多,針對不同的平台策略也不同,做好短視頻營銷優勢也很多,大多企業和實體店都會有做短視頻營銷需求。
如果要做好短視頻營銷,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制定出合適的視頻營銷方案和策略。
做好短視頻營銷可以給企業品牌,以及企業產品帶來快速曝光和精準客流,幫助企業快速的提升客源和銷售業績。
短視頻營銷主要方式就是通過以視頻方式進行推廣宣傳,是目前非常有效的營銷推廣引流模式。
做好視頻營銷,首先你必須確定視頻營銷方案,然後再開始進行執行落地。
通過小店幫視頻營銷系統,可以快速發布製作視頻營銷互動裂變活動,吸引顧客參與活動同時,讓顧客主動的幫你轉發視頻宣傳,全程只需三秒鍾,通過顧客分享視頻可以快速推送給身邊好友和附近的人群,能給企業帶來大量精準客流,幫助企業快速實現曝光宣傳,同城月曝光10W+是沒有問題的。
Ⅳ 閩南的民風民俗
1、普渡
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
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Ⅳ 閩南地區地方特色的民俗有哪些
1、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更加隆重。
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在舊社會的時候,一般是年底地主犒賞長工。
2、中秋博餅(農歷八月十五)
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當地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
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六骰均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六骰均為除4外的數,要關燈,搶月餅。該習俗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
3、柴頭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六)
柴頭會是集中竹竿柴棍農具和日用品的銷售會,是福建省民間較大的盛會之一,源於太平天國運動時。
縣衙不準農民進城時攜帶凶器和鐵器之類的東西,只能攜帶竹竿柴棍等,當地農民為了反對奴役壓迫和抗捐抗稅。
而在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歷二月初六組織的一次起義,人們手持木棍、扁擔、竹叉等沖進縣衙,最後以起義勝利而告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此次勝利,便定於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六舉辦柴頭會。
4、冬節搓丸(農歷冬至)
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
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
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5、備節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 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Ⅵ 關於春節的閩南民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閩南地區百姓過春節總稱為「年兜正月」。「年兜」(除夕)講究吃,「正月」講究玩。除夕夜全家團圓,家家戶戶圍爐吃團圓飯,連外出經商或做工的親人也要趕回來過年。有的無法回家,也要在桌上擺上一副碗筷酒杯。在全家圍爐吃好酒菜之外,還有人人吃長年菜的習俗,每人都要煮一棵有頭有尾連根的菠菜,表示全家長年平安健康。
吃珠蚶也是閩南很有含義的風俗,用清水煮開九成熟的珠蚶是下酒的佳餚。吃完珠蚶,要把殼留下,筵席散後,將蚶殼洗干凈,然後由家裡長輩將蚶殼撒在床下,嘴裡還要念著「蚶殼錢,明年大賺錢」。據傳,這一習俗與古代用貝殼當貨幣有關。所以,當地百姓把蚶殼也叫蚶殼錢。
除夕夜,平民百姓家還要在廳堂放一缽頭白米飯,上面插一朵紅春花,叫春飯、過年飯。因為閩南話的春與剩同音,表示年年有餘糧過年。
早年,民間還有跳火盆的風俗。現在,有的村莊還有。吃完年夜飯後,年輕人就在村落曠地上堆柴燒火,一個接一個跨跳過火。許多觀眾在旁邊念著:「跳火盆,跳火盆,公擔金,婆擔銀;跳火盆,牛羊一大群。」也有人念:「跳火盆,跳入來,年年發大財;跳出去無憂又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滿里。」
除夕過後就是正月初一。這一天,主要是玩或走家串戶拜訪親戚好友,大清早要互相拜年恭喜,加深鄰里感情。許多家庭沿襲初一早晨吃線面的風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長壽。但是,有一項禁忌,就是第一口不能喝湯,如果喝湯,這一年出門經常會被雨淋著,這也是意願。
春節期間,閩南地區的習俗不盡一致,比如初三這一天,惠安等縣稱為回娘家日。但在同安農村卻有不同。 而在我們這,一般是正月初二就是"女婿陪老婆回丈母娘家吃飯
閩南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閩南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閩南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關於正月初九「天公生」這個節日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軍進攻閩南,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鄭成功放棄金、廈兩島,退守台灣。傳說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兩道命令:一道是全國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戶戶點燈結綵,一道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頭令」,要老百姓改變留全發的習慣。當時,全國的老百姓都不願意改變留全發習慣,認為剪頭發是叛國不孝的表現。於是,一場反剃發的斗爭迅速展開,由於人民的極力反對,正月初一點燈結綵的命令沒人執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頭令」。閩南和鄰近各縣的老百姓聽到這一消息,非常高興,不約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殺豬宰羊,點燈結綵,燒香放炮,慶祝反「剃頭令」斗爭的勝利。清朝官員知道後,便查問什麼節日,於是人們巧妙地瞞騙他們,說這是天公生日。以後年年慶祝,連閩南的官府也不例外,於是正月初九便成為「天公生」。
Ⅶ 閩南民風民俗
1、普渡
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3、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閩南及台灣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台灣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7)閩南風俗展活動策劃書擴展閱讀:
閩南風俗文化的形成:
閩南文化是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原河洛漢人南下與閩南原住民交流融合而形成,經宋元不斷吸收阿拉伯等外來文化而臻於成熟,明清時期由於人多地少、海禁及戰亂而大批移民潮汕、浙南、台灣和南洋,從而在中國和東南亞存在的一種文化。
從閩南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閩南文化是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