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鼠年的來歷
十二生肖源於何時,今已難於細考。長期以來,不少人將《論衡》視為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是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刀。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種生肖,所缺者為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便齊全了,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配屬如此完整,且與現今相同。
生肖為何取數十二?
《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說,《後漢書·荀爽傳》:「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農架地區發現了漢族創世史詩《黑暗傳》。其中有一個講述干支來歷的故事:「開天闢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遨遊,遇到女媧。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里有十個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個女子。玄黃說:『這是天幹革命地支神,來治理乾坤的。』於是,為他們分別取名,配夫妻,成陰陽。男的統稱天干,女的則為地支。」這一創世神話故事,講干支,講玄黃神、女媧神,講乾坤陰陽,將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遠。
天乾地刊,古代歷來以天為主、地為從。十天干又叫十母,對應的十二地支則別稱十二子。漢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橈采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橈是黃帝時代的大臣,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數。干與支按順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為第六十對,正好乾、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開始,這一循環稱為一個甲子。其中,每個天干出現六次,每個地支出現五次。
十二生肖的產生,有著天文學的背景。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著寒暑交替的循環往復。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則曰『我見青草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宋代孟珙《蒙韃備錄》也記:「其俗每草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年又有觀天者發現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現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現,是初期歷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干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
子鼠丑牛……戌狗亥豬。天下動物很多,古人為何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為屬相?
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丑,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嚙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本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水量太陽金雞之精,故本屬雞。於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另一種說法,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我國至遲從漢代開始,便採用十二地支記錄本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面三刀個小時,夜晚十一時到凌晨一時是子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凌晨一時到三時,是丑時,牛正在反芻。三時到五時,是寅時,此時老虎到處游盪覓食,最為兇猛。五時到七時,為犯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葯正忙。上午七時到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九時到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起來。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為午時,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下午一時到三時,是未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下午三時到五時,為申時,這時猴子活躍起來。五時到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晚上七時到九時,為戌時,狗開始守夜。晚上九時到十一時,為亥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鼾睡。
關於十二生肖的排列,還有各種傳說,這類故事,或似開心解悶的笑談,或似貶惡揚善的寓言,文學成分較濃。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決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種,也許只有四五個,也許曾有過超額的局面,後來優勝劣汰,定額定員並定位了,一直傳至今日。
㈡ 魯迅貓狗鼠寫作背景是什麼
在《狗·貓·鼠》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交配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狗貓鼠》代表了魯許迅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三個階層。《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慨,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狗貓鼠》的寓意非凡,同時也可以看出魯迅小時候就是愛憎分明的,為其今後成為文壇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質基礎。
《狗·貓·鼠》是一篇在現實問題的直接激發下近似雜文的作品,這是針對「現代評論派」那些紳士們而寫的,著重在給「媚態的貓」畫像。魯迅一向對「奴性十足」的奴才深惡痛絕,用辛辣的筆調諷刺了「現代評論派」文人的「媚態的貓」式的嘴臉。這是文章有明確的針對性,論戰性很濃。
㈢ 魯迅 狗貓鼠寫作背景
這一篇文章的重點是寫貓,這是首先需要注意的。而要理解魯迅在這里對貓所採取的態度,就必須了解當時在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中的一場斗爭:圍繞著「五卅」慘案和「三一八」事件,現代評論派曾經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辯護,並且百般誣蔑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以魯迅為代表的堅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派,同他們作了長期的鏖戰,無情地揭露其作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奴才的陰險而丑惡的面目,真所謂「自在黑暗中,偏說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卻以局外人自居:滿肚子懷著鬼胎,而裝出公允的笑臉」!由此,便可以清楚地知道,魯迅此文決非一般的描寫狗、貓和鼠的散文(例如科普散文),而是充滿著革命的戰斗精神的篇章:重點是在活畫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奴才那一幅可憎的貓像,即貓的嘴臉和貓的靈魂。
㈣ 鼠年的傳說
公元2008年是中國農歷戊子年,俗稱鼠年。「一日時辰子為首,十二生肖鼠占頭」。鼠雖然口碑不佳,相貌也不討人喜歡,還落得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千古罵名,但從社會、民俗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它早已脫胎換骨,演化出來一個具有無比靈性,聰慧、神秘的小生靈。
「子鼠丑牛,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不但成為琅琅上口的童謠,即便是目不識丁之人,往往也會掐著手指娓娓數來。時至今日,生肖文化作為流行於民間,更多地是口口相傳的民俗文化,似乎已超越了階層,超越了年齡,融進了每個人的生活中。
我國民間早在幾千年前就流傳著所謂「四大家」、「五大門」的動物原始崇拜,即是對狐狸、黃鼠狼、刺猥、老鼠、蛇的敬畏心理的反映,人們普通認為,這些動物具有非凡的靈性,代表著上天和鬼神的意志。鼠又一榜上有名,可見鼠委實與人類的生活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鼠文化自然在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加掩飾地呈現出來,鼠文化使鼠變得越來越可愛,越來越神秘。
在我國各地,關於鼠及鼠神的傳說十分常見。在河北民間,曾流傳著老鼠救駕受封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西涼小國給中原王進貢了一對大蠟燭,當中原王准備慶典點燃蠟燭時,發現蠟燭被老鼠啃了一個大洞,裡面藏著火葯。原來西涼王送蠟燭是為了炸死中原王的。老鼠幫忙,使中原王免於一死。老鼠因護駕有功被冊封為御鼠。
還有賜財金錢鼠的典故:傳說從前有一隻懷孕老鼠,因覓食不慎受傷斷了一腿,又痛又餓的母老鼠跪地求觀音收留,並許願能賜米粒供食即回報銅錢一串,甚且子孫世代贈金銀。
言畢,碰巧一窮書生路過見狀生憐,便給母老鼠米食又予敷葯,傷好後三腳母老鼠即依諾言每日送窮書生一串銅幣,書生籌足盤纏赴京應考幸高中狀元,並將此情奏明聖上,聖上聽後即賜封三腳母老鼠為賜財金錢鼠,後人見金錢鼠仍每日賞求食一粒亦得回報銅錢一串,流傳至今。
關於鼠年的來歷有很多的傳說,其中有一個說法,上帝他們准備在選神獸的時候進行排列,誰佔到第一,誰占第二,誰占第三,這個時候聰明的小老鼠如果憑自己的體力各個方面很難排到第一,因為有牛有虎還有龍等,都是特別大的動物,他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他站在牛的背上然後到他的頭上,最後的時候他借力最後發揮最後一躍跑到所有動物的前面。所以鼠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成了排名第一。
㈤ 貓與鼠的創作背景
《貓與鼠》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期間的但澤,由主人公馬爾克的中學同學皮倫茨在1959年回憶和講述馬爾克從1939年戰爭開始(14歲)到1944年失蹤(不滿19歲)的故事。
馬爾克出生於1925年前後,其少年時期、即故事發生的時間正是希特勒當政期間。元首在全國推行納粹英雄崇拜和尚武精神教育,學校成為宣傳推廣該思想的場所。在小說第五和第七部分,原畢業於馬爾克中學的現空軍少尉和海軍上尉紛紛回來對在校學生發表演講,將自己所受的納粹毒害進一步轉移到下一代年輕人身上。在大的時代背景下,馬爾克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只得被動接受學校和社會上的法西斯教育。加入希特勒少年團、青年團是每個德國男孩都無法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加入納粹、為納粹效命是當時每個德國青年人無法擺脫的命運。而在這種被迫的同化過程中,人逐漸變成了老鼠,軍國主義文化使人失去了自我道德、自我價值,人們崇拜英雄,被馴化為殺人工具,成為聽話的順民,行屍走肉。由此可見,馬爾克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他只是眾多受害者的一個代表。
《貓與鼠》里敘述了學校與軍隊之間的對立,意識形態和荒謬的英雄崇拜對學生的毒化」,「重要的是反映出在集體的壓力下一個孤獨者的命運」。法西斯的「貓」發動戰爭,在身體上摧毀著馬爾克之類的「鼠」;而具有貓性的其他鼠輩們則在精神層面上徹底擊垮了其下的絕對老鼠——馬爾克。
㈥ 古時候詩歌《碩鼠》的背景
這首詩反映農夫對沉重的剝削的怨恨和控訴。詩人把剝削者比為大老鼠。
農夫年年歲歲辛苦地供養了「老鼠」,卻得不到它們絲毫的恩惠。忍無可忍的
詩人發出憤怒的呼聲,發誓要離開「老鼠」,去尋覓安居的「樂土」。盡管這
片「樂土」是不存在的,但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鼓舞著人民進行抗爭。
在這首詩中,詩人採用重章疊詞的手法來加強感情力量。比如開頭「碩鼠」疊
用,表達出農夫苦苦祈求之意;最後兩個「樂土」疊用,則表達出無限嚮往之
情。
碩 鼠
《詩經》
碩鼠碩鼠,①
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②
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③
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
爰得我所。④
碩鼠碩鼠,
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
莫我肯德。⑤
逝將去女,
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
爰得我直。⑥
碩鼠碩鼠,
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
莫我肯勞。⑦
逝將去女,
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
誰之永號?⑧
【注釋】
①碩鼠:鼫鼠,又名田鼠,這里用來比剝削無厭的統治者。 ②貫:侍奉也。
「三歲貫女」就是說侍奉你多年。三歲言其久,女指統治者。 ③「逝」讀為
誓。「去女」言離去。 ④「爰」猶乃。「所」指可以安居之處。 ⑤德:惠
也。 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說使我的勞動得到相當的代價。
⑦勞:慰問。 ⑧「之」猶其。「永號」猶長歡。末二句言既到樂郊,就再不
會有悲憤,誰還長吁短歡呢?
㈦ 鼠年的來歷
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我國至遲從漢代開始,便採用十二地支記錄本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面三刀個小時,夜晚十一時到凌晨一時是子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凌晨一時到三時,是丑時,牛正在反芻。三時到五時,是寅時,此時老虎到處游盪覓食,最為兇猛。五時到七時,為犯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葯正忙。上午七時到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九時到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起來。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為午時,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下午一時到三時,是未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下午三時到五時,為申時,這時猴子活躍起來。五時到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晚上七時到九時,為戌時,狗開始守夜。晚上九時到十一時,為亥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鼾睡。
關於十二生肖的排列,還有各種傳說,這類故事,或似開心解悶的笑談,或似貶惡揚善的寓言,文學成分較濃。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決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種,也許只有四五個,也許曾有過超額的局面,後來優勝劣汰,定額定員並定位了,一直傳至今日。
參考資料:http://www.phoenixtv.com/home/fashion/ssrw/200402/20/202484.html
㈧ 魯迅寫狗貓鼠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魯迅《狗·貓·鼠》:圍繞著「五卅」慘案和「三一八」事件,現代評論派曾經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辯護,並且百般誣蔑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以魯迅為代表的堅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派,同他們作了長期的鏖戰,無情地揭露其作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奴才的陰險而丑惡的面目,真所謂「自在黑暗中,偏說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卻以局外人自居:滿肚子懷著鬼胎,而裝出公允的笑臉」!由此,便可以清楚地知道,魯迅此文決非一般的描寫狗、貓和鼠的散文(例如科普散文),而是充滿著革命的戰斗精神的篇章:重點是在活畫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奴才那一幅可憎的貓像,即貓的嘴臉和貓的靈魂。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後改為豫亭,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㈨ 滑鼠發明的背景是怎樣的
在個人電腦熱席捲全球的今天,幾乎沒有一台電腦是不配備滑鼠的。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滑鼠的發明者是誰。
1951年,一個名叫恩格爾巴特的人從美國海軍退役,在美國航空航天局任工程師,他總是設想電腦與人如何彼此交流,設想如何顯示、組織、指引和記載信息。1963年,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了發展研究中心,他用木頭和小鐵輪製成了最初的滑鼠。70年代,施樂公司不斷完善恩格爾巴特的發明。1983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莉薩」個人電腦,首先配置滑鼠。在專利證書上,滑鼠的正式名稱叫「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但不知是誰把它叫作「滑鼠」,而且很快便流傳開來。
㈩ 關於鼠年的傳說
鼠」字的傳說:
老鼠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位,古時代人們喜愛打獵,古人上山必帶有訓練有素群犬隨行,人類打獵吃野味最先聽說以吃鼠肉開始,因為那時代遍地皆有山鼠洞,古人以草枝點火熏鼠洞,山禾被迫出洞,獵犬即予咬死,所以打獵的獵字系以犬與鼠組成「?」字,其道理在此。
小的時候,"小老鼠山燈台,偷油吃下不來"的童謠伴隨幼年,至今記憶猶新。正因為鼠與人類關系密切,有關老鼠的童謠在舊時深受兒童喜好。如我所說這首流行於京津一帶的《小耗子偷油》,今天五十歲左右的人都會有印象,而《貓拿耗子》中「耗子大爺」的形象更帶有幾分老北京市民的懶散與窮講究,十分可愛。
民間文化中的老鼠不是上台燈偷油,就是吃葡萄,但人們並不把它看成可恥的盜賊,仍願意把它挽留在自己的身邊。原來,老鼠是生命繁衍的象徵,它總是離不開的燈台,正是長夜中的一枝光明的火炬。
不過最為舊時兒童神往的莫過於「老鼠娶親」的民間傳說,幾乎流行於全國,日期不一,都在春節前後。有關年畫、剪紙,不僅是成年人點綴年節氣氛的物品,更是兒童進入童話世界的向導。清代梁玉繩《清白音集·嫁鼠詞自注》:「俗傳除夕鼠嫁女,竊履為轎。」在浙江紹興一帶,人們常稱年畫為花紙,魯迅《狗·貓·鼠》一文憶及童趣有雲:「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儐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舊時還流行用手帕折疊為鼠的游戲,也有用布縫制而成者,都曾是我們幼時,兒童的寵物。
民間傳說,宇宙混沌未開之際,到處一片黑暗,一隻老鼠將混沌咬破一個口子,使氣暢通,於是天地始分。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創世神話中,鼠咬破金鼓或葫蘆救出人類的傳說。也與鼠咬天開之說不謀而合,如白族、彝族、景頗族、拉祜族皆有相類似的神話,鼠也因有功而得到先嘗人類所種糧食的回報。「牡帕蜜帕」是拉祜族的創世史詩,它描述天神厄莎培植了一個育人的葫蘆,人在葫蘆中長成卻無法出來,先是長嘴雀來啄,無功而返,老鼠不畏艱難,繼之嚙咬三天三夜,終於將此葫蘆咬破一個洞,迎出了扎笛、娜笛兄妹。二人就成了拉祜族的祖先,而老鼠作為人類的恩人,理所當然地可以吃人所生產的糧食。鼠於人類有此再造之功,居於生肖之首,自然是天經地義了。
在眾多有關十二生肖的民間故事傳說中,鼠占首位的傳說十分生動有趣。或與鼠貓結仇相關聯;或是「鼠借牛威」,鼠巧借牛力在某種競賽中爭得了第一;或以鼠鑽入象鼻,因趕走象而立功,驕居生肖之首。在這些傳說中,鼠皆以不甚光彩的手段達到了目的,然而也有一些傳說講老鼠全憑自家實力爭得了生肖第一的位置。如在納西族、柯爾克孜族以及藏族的有關傳說中,鼠是在一次泅水比賽中爭得了名副其實的冠軍而居生肖之首的;在福建晉江的一則民間故事中,是鼠助取經人唐僧在如來佛的書庫中找到「甲子經」並偷了出來,是唐僧便以生肖之首為回報,獎勵了鼠。所有這些傳說盡管全屬想像,卻也顯示了廣大人民的無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