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軍長征的故事(300字)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岩石鄉。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裡。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
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 」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鬍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鬍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卧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裡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蔣介石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鬍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鬍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鬍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麼官,於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鬍子的是你們的什麼人 」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她聽後心裡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談中她問女戰士:「你是哪個的老婆 」女戰士很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志的愛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煩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裡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沒有好好收拾,真對不起你們,」女戰士說:「等打完仗以後,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隊要走了,有些戰士在收拾行裝,有些在打掃衛生,有個戰士走到歐陽
2. 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
楊成武上將的《憶長征》
由於黨內錯誤路線的影響,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蘇區,一開始打算與湘鄂西的紅二方面軍會合,但未能如願。只好曲折輾轉,經貴州、雲南,渡金沙入川,爬雪山,過草地,經歷千難萬險……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紅軍戰士超乎尋常的勇敢精神與吃苦精神。 中國工農紅軍所進行的長征,實為人類歷史所罕見,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不朽的英雄史詩。它不僅是我黨我軍的光榮和驕傲,也是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人民的光榮和驕傲,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革命事業不能中斷,我國人民將繼續從中汲取信心和力量。
第一章 別了,於都河
第二章 戰略轉移
第三章 夜行軍
第四章 進逼道州
第五章 血戰湘江
第六章 擔架上
第七章 手足情
第八章 強渡烏江
第九章 偉大轉折
第十章 回師遵義
第十一章 四渡赤水
第十二章 智取三縣
第十三章 飛奪瀘定橋
第十四章 神兵天降
第十五章 越過夾金山,意外會親人
第十六章 小金川畔
第十七章 從卓克基到毛兒蓋
第十八章 毛主席指示我們過草地
第十九章 自龍江畔
第二十章 突破天險臘子口
第二十一章 哈達鋪整編
第二十二章 六盤山上
第二十三章 連長王友才
第二十四章 英雄捐軀河連灣
第二十五章 長征勝利萬歲
第二十六章 慟悼黃開湘同志
尾聲
後記
3. 有關紅軍長征的書
1、《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篇》
作者:埃德加·斯諾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
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一本記述20世紀30年代中共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面臨絕境,被迫轉移,歷經艱難險阻,終於脫離險境的紀實性文學作品。由美國作家、全美作家協會主席哈里森·埃文斯·索爾茲伯里於1986年寫成,三年後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
這本關於長征的書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國出版以來,在很短時間里就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該書還在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國家及許多小國翻印出版。那些從未閱讀過紅軍壯麗史詩的人們,現在可以從這本書中開始了解那些為中國革命事業不惜犧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質。
他們將從這里開始知道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一場生存大博弈。他們僅僅從統計數值中就可以明白紅軍所作出的犧牲有多麼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萬六千名男女從江西出發,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率領的第一方面軍抵達陝北時,其麾下只剩下大約六千人。
3、《長征風雲》
作者:趙蔚
這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它將對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一偉大壯舉進行正面的全景式的描寫,以展現長征的歷史風貌。
歷史背景為一九三四年夏秋之際,國民黨南京政權對中央蘇區發動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圍剿」,在左傾教條主義路線的統治下,紅軍失利,被迫放棄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作品以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團派信使歸國傳達國際指示為序幕,真實生動地反映出長征前國際國內的風雲變化和黨內軍內復雜激烈的斗爭。
4、《長征行》
作者:石仲泉
紅軍長征是中華民族史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著名學者石仲泉的《長征行》告訴您:歷史,不能遺忘,也不容遺忘。70年前長征擎起的熊熊的革命火炬,沒有隨著長征結束而熄滅,它一直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熾烈地燃燒著,隨著歷史的發展將會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書記述了沿途的民風習俗、禮儀服飾、飲食特產等,匯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貴圖片。
5、《金沙江的記憶:紅軍長征過雲南紀實 》
作者:史石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為重溫長征歷史、弘揚長征精神,雲南人民出版社日前推出了《金沙江的記憶——紅軍長征過雲南紀實》一書。
以實錄筆法逼真地再現長征這段歷史是該書特色,作戰雙方將領的回憶文章、作戰指示及電文,外國記者的實地報道等,都能讓我們以親歷者的視角充分領略戰爭的全景和細節,感受戰爭的緊迫和真實。穿插全書的60多幅圖片,不僅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也讓讀者更形象地了解歷史。
以圖文並茂形式重現了紅軍長征過雲南這一史實,並由五個相關的附錄從不同側面豐富、補充了這一偉大行動的史料。
該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紅軍將領回憶長征過雲南的文章;第二部分為5個附錄,包括外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有關紅軍長征過雲南的報道,當年紅軍所過之地民眾對紅軍的回憶,當時在雲南圍堵紅軍的國民黨將領的記述資料等。
4. 弘揚紅色文化作文400字怎麼寫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長征,跨越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世界軍事史上的壯舉,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動地的革命篇章。長征途中,紅軍不畏征途艱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難,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是什麼力量支撐並凝聚著他們,毫無畏懼、前仆後繼地勇往直前?這種力量就是永存的長征精神。中華民族一個比較突出的精神,我們所提倡的以長征精神為核心的根源所在,就是把個人命運跟國家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紅軍終於勝利到達陝北這艱難的經過中,總結出長征精神的內涵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長征精神就是一往無前、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萬眾一心、團結拼搏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是戰天斗地其樂無窮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憑著艱苦奮斗、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強大敵人,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長征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這種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記長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教育,而長征精神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新時期創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溫長征歷程,傳承並發揚長征精神,培育新的長征精神,對於大學生的成長成材不可或缺,對於構建和諧校園意義重大。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青少年在學習或工作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長征精神在青少年中的傳承仍有必要。
5. 關於紅軍長征的作文梗概300字
弘揚長征精神
1934年10月,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部史無前例、雄偉壯麗的史詩。在漫漫長征路上,不僅有峽谷急流,有雪山草地,有烏江天險,有彎彎赤水,有大渡激流,更有飢餓、寒冷、疾病等等難以想像到的困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面對各種險惡的環境,紅軍廣大幹部戰士表現出了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靠著英勇犧牲、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紅軍沖破了一道道敵人的封鎖,越過了一道道的艱難險阻。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 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終於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盡管,紅軍長征勝利已經過去了七十年,但長征精神卻萬古流芳,永垂不朽。長征中的紅軍戰士為什麼能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他們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長征精神。
沒有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長征的勝利是不可想像的。偉大的長征給世人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長征勝利70年後的今天,長征將士的夢想早已變為現實,新中國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改革開放已推進多年,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為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任重而道遠。這就是新的偉大長征。
在新長征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報國之志,揚起理想的風帆;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百折不撓,要學會在失敗與挫折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生活中也要繼續發揚革命先輩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將長征精神作為我們人生成長歷程中永遠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把長征精神發揚光大,腳踏實地,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甘於奉獻,奮發圖強,開拓進取。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把我們的校園建設得更加和諧、更加進取、更有生機。
6. 紅軍長征的背景
1933年9月,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6)長征策劃書400字擴展閱讀
長征的起因就是中央根據地在先後打敗國民黨4次反圍剿斗爭後,第五次失敗,為了保住革命火種,保存實力,被迫撤退,開始長征。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中關鍵轉折點是毛澤東提出向國民黨部隊實力較弱的貴州轉移,隨後大事件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三人軍事小組,扭轉了國際共產主義的教條軍事指揮,把長徵引向了勝利的方向。
還有著名的四渡赤水,為了擺脫消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被列為世界經典軍事教科書的四渡赤水的勝利,使得中央紅軍主力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主力軍隊的圍追堵截,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基礎。
紅軍在遵義進行整修,傷員較多,當地老百姓熱心擁軍,在董公寺,老百姓拿出董酒為戰士消炎,療傷,活血化瘀。因為董酒為高度純糧固態釀造的白酒,百草入曲具有一定的葯酒特性,效果奇佳,深為紅軍戰士認可。
7. 關於紅軍長征的書(要內容簡介和書名,作者)
1,《紅星照耀中國》作者:(美國)埃德加·斯諾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所作的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贊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
2,《長征》作者:現代王樹增
《長征》完整再現長征的全部過程及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因素,充分展現中國人不畏艱險、為信仰艱苦奮斗的偉大長征精神,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宏大的敘事結構、細膩而動情的筆觸記述了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驚人壯舉,全景式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書寫了這部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壯麗英雄史詩,也增進了廣大青少年對長征精神的理解。
3,《長征大會師》作者:現代雷獻和
《長征大會師》(上、下冊)小說以恢弘的史詩巨制、深厚的精神開掘、以及准確獨到的細節呈現,全景式再現中國工農紅軍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大會師的壯闊畫卷。既有長征途中紅軍經歷的百丈關、直羅鎮、臘子口等悲壯、慘烈的宏大戰役場面,又有關於普通人物投身革命參加長征後,英勇善戰、歷經悲歡的動人故事,令人手不釋卷。
4,《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作者:(美國)哈里森·索爾茲伯里
這本關於長征的書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國出版以來,在很短時間里就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該書還在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國家及許多小國翻印出版。那些從未閱讀過紅軍壯麗史詩的人們,現在可以從這本書中開始了解那些為中國革命事業不惜犧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質。
他們將從這里開始知道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一場生存大博弈。他們僅僅從統計數值中就可以明白紅軍所作出的犧牲有多麼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萬六千名男女從江西出發,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率領的第一方面軍抵達陝北時,其麾下只剩下大約六千人。
5,《長征,你知道多少》作者:解放軍報社,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
這本書帶讀者回眸那段紅色征程,重溫那首英雄史詩。 力求選擇新角度,運用新寫法、新史料,表達新觀點、新認識。書中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戰斗及人物活動均有深刻獨到的分析,尤其是對一些長期困擾人們心中的疑問,如長征的行程、經過地區、參加人員等,在匯集各種材料和觀點的基礎上,也給出了合理而圓滿的解釋。
8. 紅軍長征簡介
中國紅軍長征,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主力從閩西贛南出發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
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兩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軍長征的路線: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8)長征策劃書400字擴展閱讀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胡錦濤說:「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