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統村落的介紹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2012年9月,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發通知公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入選該名單,其中貴州省最多,有90個,雲南省和陝西省分別為62個、49個,分列2、3位。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已達到2555個(2012年第一批共計646個,2013年第二批共計915個,2014年第三批共計994個)。
㈡ 對古村落的贊美懷舊
1.農奴小屋都顯著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蟲蛀,而且舊到灰色的。許多屋頂好像一面篩。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見屋蓋,其間有幾枝橫檔,彷彿骨架上的肋骨一樣。到處沒有窗玻璃。間或用布片或破衣塞著窗洞。檐下的帶著欄桿的小曬台,不知道為什麼緣故,卻都已傾斜,陳舊了,連油漆也剝落得乾乾凈凈。
2.出婺源縣城北行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遷入,才改叫延村。位於山谷平川里。南北兩面不遠就是山,山在村東互相逼近,擠成斜向東北的峽谷。
3.是一個大型的四方形露天演出場,四周是新建的苗寨吊腳樓,遊人亦站亦坐已經圍了幾圈,表演的正是苗寨板凳舞,歡快的節奏,奔放的舞蹈,伴隨著時而敲擊的板凳聲讓人沉醉在粗狂豪放熱情淳樸的苗族風情中。接著是苗寨歌謠的表演唱,(歡迎登陸 )這是一群不需要任何伴奏的原生態歌手,其中,年齡最大的有八十多歲,最小的也有六十。那嗓音有時如山泉一樣清澈,輕悠悠,似山谷中溢出;有時又像濤聲一般低沉,朦朧朧,如海天處飄來。遊人聽得如痴如醉,樂不思歸。
4.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煙稠密,商旅輻輳,是一個商業貿易集鎮。
5.夜,躺在苗家獨有的吊腳樓里的木板床上,遠離城市的喧囂,西江淙淙的流水聲漫過枕邊,恍惚中有種夢回故園的感受。第二天清晨,我們起了個大早,收拾妥當出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遠處,濃烈的霧靄把周圍的山頂掩蓋得朦朧迷離;近處,裊裊的炊煙在苗家吊腳樓上舒捲懶腰;因為晚上下了雨,路上有些濕,濕漉漉的小街上,遊客們撐著各種各樣的雨傘,好一幅濕潤清新的風景。
㈢ 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問題上的幾點思考
1.解決古村落產權困擾,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設開發的管理工作機制
產權問題是古村落保護困擾已久的難題。目前不少古村成為空心村,保護、修繕工作難以開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築都屬於私人所有,修繕所需大量資金,村民自己沒有承擔能力,同時也缺乏對老建築進行保護和維修的動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進行修繕,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築需要修復,政府未必能承擔大量的資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築的所有權並沒有改變,用公共資源用於私人物業的修繕存在不合理,在現實中很難開展。
為解決古村落中的產權問題,部分古鎮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中都傾向於採取通過收回老建築的產權進行保護開發。
2.統籌新村和古村建設
新村、古村統籌建設應首先明確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銜接,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應該是「利用古村吸引遊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設施服務遊客」,一方面要保護舊村的原生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舊村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旅遊特色資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規劃、整治,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並建設完善古村旅遊服務的各項設施,如餐館、旅店、商品等,這些設施應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過度的建設而破化古村的古樸氛圍。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號角吹響了神州大地,各項政策和措施紛紛出台。我們認為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精髓和關鍵在於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農村的拆舊建新,絲毫不保留農村的特點。我國很多農村的城市化多為大拆大建,將原來很多富有鄉村韻味及歷史價值的元素無形中抹殺,興建了大量現代的建築,使大部分村莊千篇一律,沒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底蘊,這也是當今農村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大誤區。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改善,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城鄉環境反差較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由於一方面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一抓到底,很多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管理真空狀態;另一方面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以各種臨時性的補助居多,而沒有一個穩定、持久的財政投入機制,致使我國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較城市滯後,歷史欠賬較多,不能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要縮小城鄉差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首要就是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網路通信等方面。
對古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以保護古村的整體風貌為前提,改善居住環境。古村內的麻石巷道、紅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行保護,切不可全部鋪上水泥或大理石,對部分破爛,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進行平整,固定石塊,清理雜草碎石,完善路燈等照明設施;對排水系統的整治應維持原狀,不進行上蓋密封,以清理淤泥雜物、疏通渠道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對供電線、網路線、電視信號線等應盡量埋底鋪設,避免亂拉亂扯。
新村的基礎設施應按較高的標准進行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
4.維持古村的整體風貌,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繕,採取措施活化
結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對所有的古建築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登記造冊,詳細了解古村內每棟老建築的現狀如權屬、破損程度、市場價值、需修繕的工作量、資金投入量等,在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聯合有關文化部門,聘請專業的設計單位,制訂老建築的詳細修繕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前提下,採取原來的特色建築材料和傳統的建築工藝,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葺和改裝,維持老建築原來的古樸外觀和建築裝飾;二是可根據老建築的用途,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內部的生活設施,如廁所、水電、網路、照明等,滿足現代日常生活、辦公的需要。
古村內的老建築長期空置,將不利於古村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因此除了對老建築進行修繕外,還需結合古村的發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築內部現代設施的基礎上,採取各種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內的老建築。
在古跡、古建築活化方面,北京、香港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例子。如北京皇家糧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築,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是目前全國僅有、規模最大、現狀保護最完好的皇家倉廒。歷經600年滄桑,如今的「皇家糧倉」成為一座展示文化與時尚的會所,承辦新聞發布、慶典、論壇、年會、首映、演出、酒會等商務活動。北京三里屯1949會所原是1949年北京機電研究院在這里開設了一家紅磚廠房的工廠,在荒棄多年後,經過改造,成了中西合璧的酒吧及餐廳綜合建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鬧中取靜的休閑去處。皇家糧倉、1949會所的做法對南社古村古建築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5.結合傳統的風俗習慣,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
文化保護和建設是古村保護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原居民逐漸遷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氣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最終使古村變成一個只有歷史建築物,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在馬丘比丘憲章中關於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和保護部分中提出「城市的個性和特性取決於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徵。因此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一切有價值的說明社會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須保護起來。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築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
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要給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為了保留並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使其與現代文明適應,在村鎮(鄉村)的不斷建設、發展中傳承下去,並散發出新的活力,而不僅僅是保護和修繕其物質載體——原來的古村落、老建築,否則將會陷落「有文物沒文化」的尷尬。
6.加強對古村周邊自然環境資源的整治利用,營造與自然和諧融合的氛圍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圍時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環境的保護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一個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營造親近自然的氛圍,開辟生態旅遊對於古村落的開發也極具意義。
㈣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該如何進行
古村落旅遊的開發與保護-綠維創景-指出,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遊開發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1、旅遊開發處於初級階段:古村落的旅遊開發相對較晚,除少數幾個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順應我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而得到開發的,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古村落的民居旅遊點往往都是只經過簡單處理後就開門接客,旅遊經濟效益在部分古村落雖然初見成效,但旅遊開發的帶動作用還不是很明顯,總體來說對飲食、住宿、購物等的發展未帶來很大影響,門票收入是其旅遊收入的主要部分,通過旅遊開發獲得收益的也還只是極少數的村民。
2、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古村落至少是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長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的民俗民風。我們目前所見的古村落跟遺址不同,它是農村鄉土環境的重要活見證,是鄉村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縮影,也是傳統文化的凝固和遺跡。古村落可以使人從現代都市的喧囂中走出來,進入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古老空間,去感受「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恬靜、淳樸、和諧的自然情調,領略東方文化的獨特神韻。濃厚的鄉村文化和古村落建築特色交織在一起,使古村落旅遊具有顯著的吸引力。
3、古村落一般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幽靜,交通不太發達,因此與其他知名度高的人文旅遊勝地相比遊客數量不多,現代社會的喧囂和商業氣息都還沒有進來,古村落里的居民大部分仍照常生活,民俗風情都保留的較為完整。但同時,也由於古村落里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異,基礎設施也不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這些都給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和宣傳帶來困難。
4、古村落旅遊資源的易損性決定了古村落旅遊開發還要注意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古村落對外開放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生活的刺激,古村落的居民也在向現代化生活邁進,這會使古村落發生很大改變。而保護古村落,目的是正為了延續古村落的獨特價值。 古村落的保護應立足於古村落歷史的悠久性,古村落的完整性,建築的鄉土性,環境的協調性和典型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保護,這樣,傳統古村落的價值才不會受很大的影響。「以游興村,以游保村」,旅遊收入的增加,也使當地政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古村落的修繕和環境的整治,這也是古村落旅遊的生命力所在。
㈤ 描寫古村的唯美句子
描寫古村的唯美句子
1查濟,一幅陳年水墨。這水墨,是查氏祖人描在涇縣一張絕好的宣紙上。千年之後,由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產生的物象,依舊純香。這就讓我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和畫家,廢寢忘食地端坐在不同的視角處描繪寫生;有那麼多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和旅者,不辭勞苦一次又一次慕名來觀賞。陳舊其實也是一種美,它窖藏著歲月,蘊藏著文化,珍藏著歷史。這種美只能臨摹,只能觀賞,不能復制。
2我想,查濟這個古村落蘊含的纏綿美質和古老情懷,實在是非敘述所能表呈的,就連李白也留下了千古佳句:「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閉。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間。」而我等是閑情徜徉之俗子,還能搜羅如何的贊語頌詞呢。面對如此歷史的風物和查濟人「心自閉」的氣場,我覺得內心正在被填充著一種靈慧的賦性,好像叫我回歸自己內心最豐滿的地方。我們還是回到了「鳳翥堂」,喝上一杯溪水茶,點上幾道查濟菜,但聽老闆娘款款說解著她的老房子,說解著她的生意和她的家史。查濟的老人少者,或許都在守望著他們特有的歷史風霜,也但願這份歷史把持住內含的美好,讓它更歸真、更虔誠,而不要被我們現時的物場所污染,這樣才是人心最初的桃花源。
3當我們的車行駛在查濟這青山綠水之間,我的內心油然而生一種無與倫比的清涼之感。我跟同行的朋友說,知道吧,什麼叫青山綠水?僅僅是這幾個字,就能讓人感念和想像的嗎?我們行經的地方是自古至今聞名遐邇的宣紙產地,這一方峰巒雋秀、溪河婉流的土地,豈不是一面巨大的宣紙,這些山嶺澗川正是這張宣紙上的恢弘靚麗之畫了。人在心曠神怡的畫面之中,才能真正體會和理解青山綠水的真義和神韻。
4走進查濟,經過一座小石橋。這是一座普通的小石橋,以塊石為溪河中間的一個橋墩,橋墩兩側鋪上幾塊長石板連著兩岸,純粹的小巧粗朴式。正是這種普通,讓我一下子倍感親切。因為它讓我想起童年時村頭的那座石橋,它們竟如此相似,雖比不上那些氣勢磅礴的長石橋拱石橋,但它帶著最妥貼的鄉村滋味,這份滋味里散發著熟稔的人情靜調,像灶間最尋常的飯香和村頭最親密的鄉音,讓人服順和親近。
5查濟是涇縣一個具有明清風格的古村落,位於涇縣、太平、青陽三縣交界處,這里的「查」念「zhā」,而不是「chá」,因為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它的規模之大,在皖南堪稱第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敗頹廢的滄桑之美,能讓人看見中國鄉村時代輝煌的歷史。在查濟,除了居住需要外的民居之外,現存的遺跡主要是祠堂和牌坊,它們都深深地打上了氏族時代里彰顯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在查濟,祠堂眾多,因為所在之地查姓人群非常龐大,據現在查濟人的口口相傳,說在鼎盛時全村共有祠堂一百零八座,每座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氣勢恢宏,豪放粗獷;有的淡雅而富有詩意,精雕細琢;有的見磚不見木;有的見木不見磚。
6橋靜卧在一條不寬不窄的溪河上,抑或是在非水勢期,溪流是薄薄的,間斷的,在溪底石塊間泛起白白的水花,幾只蘆花鴨撲騰著翅膀像在避暑一樣盡情地嬉戲。站在石橋上溯流而望,緩緩流淌的溪水像漂浮的白綢簾,從遠處鋪舞下來,那些樹影、鴨子等好像是綢簾子上的印花。我知道,這是山間最普遍的自然常態,算不得什麼別樣的景緻,可就因為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常態,所以也往往會讓人一次次忽略。其實,現在我們缺的就是在常態中去感受好事好物,你看,這水不急不慢地流瀉,才是一種從容的思索和安靜地訴說……
㈥ 結合文化生活,對保護古村落的價值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保護古村落對研究人類 文明的演進有著積極地意義。
古村落作為文化遺產,承載著傳統文化,保護 古村落有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傳播和交流。
有利於增強對民族文化 的認同感、凝聚力。
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提升我國文化的世界 影響力。
讓更多的人記得住鄉愁,增強人民對鄉土的熱愛和保護歷史記憶的 情懷,守住中華民族文明的根。
㈦ 皖南古村落導游詞
中文導游詞: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安徽西遞古鎮導游詞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村落面積12.96公頃。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西遞村被世人稱為明、清古建博物館。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宏村導游詞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於宏村建於南寧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特別是整個村子呈「牛」型結構布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注入村南的湖泊,鵒稱牛肚。接著,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宏村又名弘村,都是取宏廣發達之意。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村子始建於宋代,數百戶粉牆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鏤、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宏、西朴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盪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際聯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旅遊業,喬石、朱鎔基等先後來宏村旅遊考察,陳復禮、瓊瑤、陳凱歌等先後來宏村進行藝術創作。進入九十年代,宏村入境遊客人數每年以40.5%的速度增長,其中又以港台及海外遊客為多。去年共接待中外遊客4萬人次,門票收入60.8萬元,比上年增長8%。在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附件: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導游詞資料
西遞的明清古建築群是我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完好保存著120幢明清邸宅。西遞有著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生態環境和風情,該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譽。
西遞以其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精湛超群的徽派明清民居、朴實純美的民俗風情,以及高超精巧的徽派木雕、磚雕、石雕,聞名於全國。最有特色的民宅有大夫第、膺福堂、敦仁堂、西園、瑞玉庭等。「胡文光牌坊」又稱「西遞牌樓」,是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是西遞的標志。西遞村人傑地靈,培養出了明代荊藩首相胡文光、清代二品官胡尚贈、巨富豪商胡貫三等一批國家棟梁之材和儒商。
西遞被專家、學者稱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宏村為依山傍水的牛形古水系建築村落,圍繞水系而建的100多幢水榭民居,保存完好,古樸典雅,各具特色。月沼形如「牛胃」、南湖酷似「牛肚」,水清澈甘甜,九曲十八彎的水圳如「牛腸」穿庭入院。 人們在水圳濯洗菜蔬、衣裳是宏村特有的生活風景線。
宏村的古水系牛形村落堪稱「中華一絕」,開《仿生學》之先河。有「民間故宮」佳譽的清代民居「承志堂」是宏村古村落代表性建築,巧奪天工的「百子鬧元宵」、「唐肅宗宴官」等木雕群及漏窗石雕《四喜圖》奇美絕倫。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曾贊嘆道:「黟縣宏村建築文物是國家的瑰寶」。
宏村有「中國畫里的鄉村」的美名。古宅老牆、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受到中外遊客、影視、美術、攝影藝術家們的高度贊揚。
在西遞、宏村馬頭高牆、石雕漏窗、門罩門額是常景;民宅廳堂內懸掛字畫、楹聯,擺設鏡鍾瓶是家家的習俗。西遞還有著「拋綵球,選佳婿」的民俗。考試大編輯整理
㈧ 中國傳統村落的介紹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2012年9月,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