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2013年科普徵文比賽
科普文章
(一)科學性
科學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學必須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則擔負著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啟蒙思想的職責,更應保證科學性。失去科學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對於科普作品的創作者而言,應盡力發掘自己的專業所長,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用全面發展的觀點,把成熟的、切實可行的知識,介紹給廣大讀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梁。它在向讀者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使讀者受到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熏陶,宣傳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和思想素質。因此,科普作品要通過普及介紹科學知識,讓人們深刻地理解科學的世界觀的方法論,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體現。當然,科普創作的思想性,是內在的、從作品中自然表現出來的,不是貼上一些政治標簽或外加一些政治術語。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曉暢的文字介紹科技知識,使之生動、易懂。「整個科普創作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專門知識通俗化的過程。」(章道義等編《科普創作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頁)這句話點明了科普創作的實質。不通俗地把科學知識表達出來,讀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創作的作用,科普創作也就失去了意義。科普創作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藝形式創作,使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簡明扼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寫清楚,同人們的實際生活和工作聯系起來,就能達到通俗化。切忌簡單化、庸俗化,或簡單得殘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資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變成庸俗化,迎合低級趣味,這些都應在科普創作中杜絕。
(四)藝術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個特點,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運用文藝形式來介紹科技知識, 創作過程中,不僅使用邏輯思維來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時還採用形象思維,使之以情動人。
(五) 知識性
二、科普創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於其它科技論文,可採用多種表現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勝。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創作技巧。
(一)命題
科普作品的命題方式有直敘式,如「青少年吸煙危害大」;疑問式,如「小兒缺鈣會影響智力嗎?」;警句式,如「氣候縱橫談——宇宙、日、月」故事式;如「從《血疑》談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醫生』——啄木烏」;此外還有寓意式、啟迪式、成語式等多種命題方法。
(二)開頭
科普作品的開頭的技巧有,以生動的故事開頭;以發人深思的提問開頭;開門見山,起首點題開頭;描述性開頭;議論性開頭等。如:「艾滋病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就是以提問的方式開頭。而茅以升《沒有不能造的橋》中,就是開門見山點題的:「路是人走出來的,有了路,要就橋,哪裡有路,哪裡也就可能有橋。人是需要橋的,同時人也能造橋。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沒有不能造的橋。……」再看秦牧《海灘拾貝》,一開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們帶到了景色誘人的大海邊:「在藝術攝影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無邊無際的海灘上,一個人俯身在拾些什麼;天上漂浮著雲彩,遠處激濺著浪花……」
(三)結尾
科普作品的結尾也象文學創作一樣要令人回味無窮,並與文 章的開頭相照應。其方式有總結性的結尾;啟發性的含蓄結尾;鼓動型結尾、首尾照應型結尾等,無論哪一種結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簡潔。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極限是80億,如超過80億,吃飯就成了嚴重問題。所以,打開『昆蟲糧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是總結性結尾。有一篇題名為《健康長壽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壽的措施及其作用機制後,堅定地相信。「……善於把古人留下的寶貴經驗結合近代生命科學進行研究,就一定能夠找出一條抗老防衰的正確途徑,使更多的人達到健康長壽……。」這種有鼓動意味的結尾,能夠感染讀者的情緒,激發讀者為科學獻身。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過程中,還可以採用如下技巧:
(一)比襯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較抽象、深奧,讀者不易理解。作者這時就可以找出一些與表現對象相類或相對的、比較淺顯、具體、為讀者熟悉的比襯對象,將它與表現對象相比,講清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所要表現的事物或道理就會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讀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極了,……五十萬到一百萬個原子,一個緊挨一個排起『長蛇隊』來,也只有一根頭發直徑那麼小的一點兒。」就用了比襯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二)比喻
比喻與比襯不同。比襯的兩個對象在本質上有某種共同點,而比喻的兩個事物在本質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將這兩種有相似之處的對象,通過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顯示真正要表現的事物或道理。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體。通常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如「就其輪廓看,細菌大約可分為六大類:一為象菊花似的『放射菌』;二是象游絲似的『真菌或黴菌』;三為斷桿折枝似的『分支桿菌』;四為小皮球似的「球菌』;五為小棒於似的『桿菌』;六為彎腰曲背的『弧菌』;那第六類,有的多彎了幾彎,象小螺絲釘,就叫做『螺旋菌』。」就是把通常看不見的細菌的形狀,比喻成人們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絲釘等。
(三)虛擬
虛擬是設計一些現實生活中沒有,甚至讓人感到荒唐情形,來使讀者展開想像的翅膀,獲得鮮明的印象。如把人當成物,把物的世界當成人的世界來寫。例如:它(天鵝)在水上為王,是憑著足以締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嚴、仁厚等;它有威勢,但有不濫用權威的意志,非自衛不用武力的決心,它能戰斗,能取勝,卻從不攻擊別人;它是水禽界里愛好和平的君玉,卻又敢於與空中的霸王對抗;它等待著鷹來襲擊,不招惹它,卻也不懼怕它:它的強勁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堅韌,翅膀的頻繁撲擊對付著鷹的利爪,打退鷹的進攻。」這段科普文就是用了虛擬的方法。
(四)曲筆
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作者往往通過採用一些表現手法,把科普作品寫得波瀾曲折、跌宕起伏。這就是曲筆。「假如我們把一隻螃蟹從美國的東北部新英格蘭的海灘帶到世界的另一端,它還會知道新英格蘭的海灘在什麼時候漲潮。這是為什麼?一隻果蠅在黑暗地方呆了一星期後,還能知道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黑夜。這又是為什麼?蜜蜂是怎樣知道時間的?把一隻猴子帶到宇宙空間,對它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是不是所有生物體內都有一隻時鍾?」作者一連用了幾個設間句使得這篇科普文章一開頭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五)白描
白描就是不尚修飾,用朴實平易的文字,把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的特徵真實、准確地表現出來。
② 求一篇五四徵文比賽的策劃書
活動背景
自建國六十周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生產勞動效率的提高和經濟效益的加大,使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同時使廣大學子的生活、學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幾年來,村村通工程的實現,加快了農村文化、生活和物質水平的提高。
活動目的
為了讓來自田野的廣大學子回想並感受到家鄉的巨大變化,讓更多的大學生意識到農村未來發展的希望,更好的服務於「三農」,奉獻於「三農」,特啟動此次大型徵文活動。
活動時間: 2009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
活動地點: 中州大學校廣場
活動名稱: 農村學子的眼光——家鄉的變化
各部職責:
為了使活動更順利的舉行,特詳細說明各部門分工:
策劃部:
負責書寫策劃書。為了讓本次活動取得更好,更有影響力的效果,要書寫明了,清晰,策劃分工仔細的方案,按時交到秘書部。
宣傳部:
負責製作、張貼海報。要宣傳到校內和校外附近的每一處。3月15日之前務必完成宣傳工作,並負責借一些工具,如相機、音響等。
秘書部:
仔細審核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做好活動中的記錄。負責拍攝照片。活動結束後認真整理活動過程,做出總結,並存檔。
外聯部:
做好活動前的外聯工作,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准備。接待詢問的每一位同學,記錄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和要求。
組織部:
負責活動中的一切用具,搞好活動秩序,對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及早防範處理,制定好應急預案,活動後整理所有工具。
學習交流部:
保持活動的優勢,從活動中總結經驗,用比較專業的知識看待本次活動,給活動提供理論指導。活動經費:
MP3: 1×100元=100元
U盤:3×60元=180元
小音響: 5×30元=150元
筆記本: 10×2元=20元
紀念品若干: 30元
榮譽證書若干: 30元
其它: 30元
總計: 540元
備註:
參加活動的每一位會員都要穿戴整齊,舉止文明,按要求佩戴會員證,禮貌待人,認證完成協會交與的各項工作。如有急事須向部長請假,報會長或組織部長批准後方可離去
策劃人:張知剛
參考自:172校園活動網 http://www.172xiaoyuan.com/cehuashu/。
③ 第六屆"科普杯"全國青少年徵文比賽稿應怎麼寫
寫你的感受,寫我們要像這裡面的英雄學習,為我們做出的貢獻
④ 科普徵文怎麼寫
科普文章(一)科學性
科學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學必須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則擔負著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啟蒙思想的職責,更應保證科學性。失去科學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對於科普作品的創作者而言,應盡力發掘自己的專業所長,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用全面發展的觀點,把成熟的、切實可行的知識,介紹給廣大讀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梁。它在向讀者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使讀者受到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熏陶,宣傳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和思想素質。因此,科普作品要通過普及介紹科學知識,讓人們深刻地理解科學的世界觀的方法論,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體現。當然,科普創作的思想性,是內在的、從作品中自然表現出來的,不是貼上一些政治標簽或外加一些政治術語。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曉暢的文字介紹科技知識,使之生動、易懂。「整個科普創作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專門知識通俗化的過程。」(章道義等編《科普創作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頁)這句話點明了科普創作的實質。不通俗地把科學知識表達出來,讀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創作的作用,科普創作也就失去了意義。科普創作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藝形式創作,使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簡明扼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寫清楚,同人們的實際生活和工作聯系起來,就能達到通俗化。切忌簡單化、庸俗化,或簡單得殘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資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變成庸俗化,迎合低級趣味,這些都應在科普創作中杜絕。
(四)藝術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個特點,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運用文藝形式來介紹科技知識, 創作過程中,不僅使用邏輯思維來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時還採用形象思維,使之以情動人。
(五) 知識性
二、科普創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於其它科技論文,可採用多種表現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勝。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創作技巧。
(一)命題
科普作品的命題方式有直敘式,如「青少年吸煙危害大」;疑問式,如「小兒缺鈣會影響智力嗎?」;警句式,如「氣候縱橫談——宇宙、日、月」故事式;如「從《血疑》談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醫生』——啄木烏」;此外還有寓意式、啟迪式、成語式等多種命題方法。
(二)開頭
科普作品的開頭的技巧有,以生動的故事開頭;以發人深思的提問開頭;開門見山,起首點題開頭;描述性開頭;議論性開頭等。如:「艾滋病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就是以提問的方式開頭。而茅以升《沒有不能造的橋》中,就是開門見山點題的:「路是人走出來的,有了路,要就橋,哪裡有路,哪裡也就可能有橋。人是需要橋的,同時人也能造橋。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沒有不能造的橋。……」再看秦牧《海灘拾貝》,一開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們帶到了景色誘人的大海邊:「在藝術攝影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無邊無際的海灘上,一個人俯身在拾些什麼;天上漂浮著雲彩,遠處激濺著浪花……」
(三)結尾
科普作品的結尾也象文學創作一樣要令人回味無窮,並與文 章的開頭相照應。其方式有總結性的結尾;啟發性的含蓄結尾;鼓動型結尾、首尾照應型結尾等,無論哪一種結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簡潔。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極限是80億,如超過80億,吃飯就成了嚴重問題。所以,打開『昆蟲糧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是總結性結尾。有一篇題名為《健康長壽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壽的措施及其作用機制後,堅定地相信。「……善於把古人留下的寶貴經驗結合近代生命科學進行研究,就一定能夠找出一條抗老防衰的正確途徑,使更多的人達到健康長壽……。」這種有鼓動意味的結尾,能夠感染讀者的情緒,激發讀者為科學獻身。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過程中,還可以採用如下技巧:
(一)比襯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較抽象、深奧,讀者不易理解。作者這時就可以找出一些與表現對象相類或相對的、比較淺顯、具體、為讀者熟悉的比襯對象,將它與表現對象相比,講清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所要表現的事物或道理就會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讀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極了,……五十萬到一百萬個原子,一個緊挨一個排起『長蛇隊』來,也只有一根頭發直徑那麼小的一點兒。」就用了比襯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二)比喻
比喻與比襯不同。比襯的兩個對象在本質上有某種共同點,而比喻的兩個事物在本質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將這兩種有相似之處的對象,通過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顯示真正要表現的事物或道理。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體。通常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如「就其輪廓看,細菌大約可分為六大類:一為象菊花似的『放射菌』;二是象游絲似的『真菌或黴菌』;三為斷桿折枝似的『分支桿菌』;四為小皮球似的「球菌』;五為小棒於似的『桿菌』;六為彎腰曲背的『弧菌』;那第六類,有的多彎了幾彎,象小螺絲釘,就叫做『螺旋菌』。」就是把通常看不見的細菌的形狀,比喻成人們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絲釘等。
(三)虛擬
虛擬是設計一些現實生活中沒有,甚至讓人感到荒唐情形,來使讀者展開想像的翅膀,獲得鮮明的印象。如把人當成物,把物的世界當成人的世界來寫。例如:它(天鵝)在水上為王,是憑著足以締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嚴、仁厚等;它有威勢,但有不濫用權威的意志,非自衛不用武力的決心,它能戰斗,能取勝,卻從不攻擊別人;它是水禽界里愛好和平的君玉,卻又敢於與空中的霸王對抗;它等待著鷹來襲擊,不招惹它,卻也不懼怕它:它的強勁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堅韌,翅膀的頻繁撲擊對付著鷹的利爪,打退鷹的進攻。」這段科普文就是用了虛擬的方法。
(四)曲筆
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作者往往通過採用一些表現手法,把科普作品寫得波瀾曲折、跌宕起伏。這就是曲筆。「假如我們把一隻螃蟹從美國的東北部新英格蘭的海灘帶到世界的另一端,它還會知道新英格蘭的海灘在什麼時候漲潮。這是為什麼?一隻果蠅在黑暗地方呆了一星期後,還能知道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黑夜。這又是為什麼?蜜蜂是怎樣知道時間的?把一隻猴子帶到宇宙空間,對它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是不是所有生物體內都有一隻時鍾?」作者一連用了幾個設間句使得這篇科普文章一開頭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五)白描
白描就是不尚修飾,用朴實平易的文字,把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的特徵真實、准確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