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諸葛廬宣傳詞

諸葛廬宣傳詞

發布時間:2021-08-16 22:44:36

① 為《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設計一個形象宣傳語!

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南結孫權,北抗曹操。遵循先主之遺志,輔佐兩朝,正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② 請為諸葛亮寫一份頒獎詞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先生,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
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由於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現有「事後
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後聰明。諸葛亮還發明了孔明燈和手推車(木牛流馬)。

生平與功績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家世二千石。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圭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
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和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雖躬耕隴畝,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後與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游學,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等當時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
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
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後劉
備入川,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乾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
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託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
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
張。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孫劉聯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
深入不毛,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
年多後,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
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建興十二年(234年)54歲的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歸葬定軍
山。

③ 「南陽諸葛廬」的全詩是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劉禹錫

④ 關於諸葛廬的成語

躬耕南畝
三顧茅廬

都與南陽諸葛廬直接相關

祝好!

⑤ 南陽諸葛廬 簡介

南陽諸葛廬:歷史上的智慧風景線
中國 | 河南 | 南陽 | 2004-05-18 22:53:14.0【文章字體:大 中 小】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庵,諸葛廬,位於河南南陽市西南的卧龍崗上。4月28日,我隨「網上看河南」采風組到達卧龍崗,與武侯祠親密接觸。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劉禹錫的《陋室銘》早將南陽諸葛廬深植我心。4月28日,我隨「網上看河南」采風組到達卧龍崗,與武侯祠親密接觸,在那千年文化中暢游。 諸葛亮,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是中國儒道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是中國文人心中的偶像。為紀念他,後人在南陽市西南的卧龍崗上修建了一所祠堂,是為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庵。千百年來,只要有機會,炎黃子孫都會來此頂禮膜拜心中的智慧之神,這里於是成為中國文化長河中一道不滅的智慧風景線。 據史料記載,南陽卧龍崗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李白《南都行》:「誰識卧龍客,長吟愁鬢斑」。可見在唐代,卧龍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該祠元初毀於戰火,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陽官府出資大規模重建,於延佑二年(1315年)增設孔明書院。可惜,元末明初,又焚於兵禍。至明成化年間,又將「孔明書院」恢復。以後又經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崇禎歷代修繕。公元1528年,明嘉慶皇帝特賜給南陽武侯祠「忠武」廟額與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陽郡守羅景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在這次施工中,發現前人詠卧龍崗十景石刻一塊,羅景根據這塊石刻,進行復原。今日武侯祠主要建築布局,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 武侯祠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向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在這長廊里,遺留有千百年間前來祭祀諸葛亮的後人書文和紀念碑碣石刻400餘塊,排列有序,這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首屈一指,被譽為「卧龍碑林」。其中嶽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碑,被稱為「三絕」碑。據講解員介紹,這是各地武侯祠中的岳飛手書最原始真跡。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卧龍崗,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所謂「三絕」,一為文章絕,出師表為千載名篇;二為書法絕,岳飛的書法可謂蒼勁峭拔,龍飛蛇騰,尤見忠武之氣流於筆端;三為刻工絕,宛如手書。三者結合,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武侯祠後部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橋、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都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台」。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等。台下有諸葛書院。整個卧龍崗佔地12萬平方米。 參觀完武侯祠,就好像看過一個王朝的興衰歷史。順手重溫歷史,「隆中方略,三分天下」,諸葛亮隱居山中十年,卻能瞭然天下事,並規劃出未來天下的藍圖,孔明先生的智慧和韜略令我輩後人實在拜服!只是諸葛亮雖有蓋世之才,可惜三足鼎立之勢剛形成,他便因病而逝,空留一腔遺恨。諸葛亮也成為歷代失意英豪詠嘆的對象。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今天,後人除在這里憑吊,傷感諸葛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外,也可借往事梳理一下歷史,為自己的人生多找尋一點智慧。相信卧龍先生更願看到自己的智慧澤被後人,而非傷嘆!

⑥ 《陋室銘》對於諸葛廬的情況有一個成語提到的,是哪個

三顧茅廬
sāngùmáolú
[釋義]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辨形] 廬;不能寫作「蘆」。
[近義] 禮賢下士
[反義]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義。有時可用於諷刺某些人擺架子;一次兩次請不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動賓式。
[例句]
①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②新任廠長~;終於把他請出來當總工程師。

[英譯] callonsb。repeatedly

⑦ 諸葛廬的南陽諸葛廬古跡

南陽卧龍崗武侯祠內的諸葛廬名為「南陽諸葛廬」,在河南省南陽市城西卧龍崗武侯祠內﹐建築別致﹐景色幽雅。附近尚有三顧堂﹑卧龍潭、躬耕處、躬耕亭、卧龍碑林等勝跡。

⑧ 贊美諸葛亮的詩詞

勉縣定軍山武侯墓

1.水咽波聲,一江天漢英雄淚;
山無樵採,十里定軍草木香。
清.(嘉慶間漢中知府)趙洵題
漢水的波濤聲如悲泣哀鳴,一江河水滿是天下有志之士懷念諸葛亮的淚水;
武侯墓古跡周圍的樹木不遭踐毀,十里定軍山內盡見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隕將星於五丈原頭,司馬尚警餘烈;
扶漢祚於三分天下,卧龍不虧宗臣。
嘉慶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縣事,山東泰安范掄策題
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馬懿追兵受警而遺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漢帝業於鼎立之中,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3.銅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軍山古,百千載血祀常新。
清(嘉慶,涇陽知縣)馬學賜題
漳河邊的銅雀台早已荒廢,傳說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墳哪裡在;
定軍山雖然十分古老,千百年來到山下血祭武侯墓總覺得非常新鮮。

4.王業不偏安,兩表於今懸日月;
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雲。
民國二十一年(1993)二月,漢中綏靖司令、戶縣趙壽山出巡經此,展謁武侯墓,題書並敬制楹聯。
為了蜀漢帝業不偏據一方而自安,諸葛亮上書的前、後《出師表》於日月同輝;
諸葛亮說要竭盡勞苦,親率朝廷的軍隊長駐漢中,以對付天下變幻的局勢。

5.前書案,後筆峰,看幾畝青疇,數千載隆中宛在;
襟軍山,帶沔水,留一抔黃土,四百年漢祚猶新。
虛白道人李復心
從前面的書案梁,到後面的筆峰山,看起來武侯墓只有幾塊蔥郁的土地,但數千年來,使人覺得彷彿古隆中就在這兒;
武侯墓襟連定軍山,旁帶沔水,留下了諸葛亮一捧黃土之墳,在四百年來的漢代國統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鮮的事情。

6.數畝疏筠,山光猶擬南陽卧;
幾林翠柏,鵑血常啼蜀道難。
清.嘉慶.沔縣知縣馬充剛題
武侯墓畝古跡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諸葛亮再卧南陽;
武侯墓幾林翠柏里鵑鳥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漢事業艱難。

7. 我居白河水東,與南陽原系比鄰,知當日避難躬耕,人號卧龍,自況管樂,未出茅廬即名士;
公葬定軍山下,為漢中留此勝跡,壽終時對眾遺命,地卜嘶馬,墓勿丘壠,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國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東唐河縣清優附生(府、縣儒學生員之一學名)王恆�題
我住在白河水邊,東面與南陽原是近鄰,知道當年諸葛亮為避戰爭災難而在南陽隱居親耕,時人稱他卧龍先生。他自比管仲和樂毅,還沒出草廬,就已經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諸葛亮還葬在定軍山下,為漢中地區留下了武侯墓名勝古跡。他臨死時曾對大家遺命,墳地要佔卜選擇,不得喧噪,不壘墳冢,並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8.大業定三分,伊呂洵堪稱伯仲;
奇才真十倍,蕭曹未許比經綸。
光緒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長安信士潘矩墉題。
諸葛亮全力輔佐弱蜀,使之與魏、吳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業績與功名,實在可以和伊尹、呂望比肩而論;
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蕭何與曹參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9.漢祚難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軍山在望,高冢靈通八陣圖。
光緒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縣典史(主管縣獄及捕盜的官職)街泉(亦名街亭,甘肅秦安縣隴城鎮。馬謖失街亭處)馮錫齡敬題
蜀漢的帝業難以延續,使諸葛亮忠君的靈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為三足鼎立;
定軍山舉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墳墓似靈應貫通著諸葛亮推演的八卦陣法。

10.古石幽香名士骨;
蒼松翠柏老臣心。
光緒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蕭執中題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發出諸葛亮高尚氣質與品格的清香;
青綠色的松柏樹,象徵著諸葛亮忠於蜀漢帝業的高傑心靈。

11.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猶在,道路爭瞻漢相墳。
嘉慶七年(公元1802)夏,欽命陝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陝西全省司法之官職)文濡題
諸葛亮死後不歸葬於故鄉,是因為沒能完成統一河山的志願;
諸葛亮忠君的靈魂還在,過往的行人都爭相瞻仰拜謁武侯墓。

12.生為興劉尊漢室;
死猶護蜀葬軍山。
光緒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慶縣)李士瑛題
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為了興復劉氏帝業而尊敬事奉蜀漢王室;
諸葛亮死後仍然為保護蜀漢國土和事業而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

13.二表竭忠臣,鞠躬盡瘁不負南陽三顧;
一心扶漢祚,拓土開疆卒書正統兩朝。
嘉慶七年(公元1802)夏,欽命提督、甘肅全省軍門(一省之最高武官)楊遇春題
前、後《出師表》竭盡了諸葛亮的忠心。恭敬謹慎,不辭勞苦,為的是不辜負劉備茅廬三顧之恩;
一心扶持蜀漢帝業,擴展、開辟疆域和領土,終於使史籍記載了劉氏國統的劉備、劉禪父子兩代。

14.雖知天定三分鼎;
猶竭人謀六齣師。
清.麥鳳岐題
諸葛亮雖然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變的客觀規律;
但是,他仍然竭盡人為的謀略,六齣祁山進行伐魏而力求統一。

15.隱居求其志,行義達其道,王業偏安炎漢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盡瘁大星落五丈原頭。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縣事(知縣)浙江莫增奎題
諸葛亮深居不仕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義事為達到道德標准。他恨的是漢代的帝業編居一方,不能統一,成為三分天下;
諸葛亮受託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攝一國之政事全力輔佐蜀漢帝業。謙恭謹慎,不辭勞苦,死在了五丈原頭。
3>.勉縣武侯祠

1.兩漢以來無雙士;
三代而後第一人。
清.嘉慶(沔縣知縣)馬允剛題
諸葛亮自西漢、東漢以來沒有匹敵者;
夏、商、周之後,諸葛亮是第一個傑出人才。
2.日月高懸處師表;
風雲長護定軍山。
清.馬履泰書
諸葛亮的《出師表》象太陽和月亮一樣放射著光輝;
大自然的風和雲長期保護著定軍山下的武侯墓。
3.此地始終關大漢;
何年將相似先生。
清.光緒西蜀駱成驤題
漢中這個地方,始終關系著漢朝的基業和前程;
什麼時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類似於諸葛孔明先生。

4.兩漢之間見儒者氣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經綸。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進士,工部侍郎四川長壽韓鼎晉題
西漢、東漢之間,可以見到知識淵博的學者氣質與情態;
夏、商、周以後,有諸葛亮這樣輔佐帝王事業才能的人。
5.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馮玉祥題於南京行營
諸葛亮為成就蜀漢統一大事業,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一生小心謹慎;
仰慕先賢崇高遺風於武侯祠,諸葛亮是永遠不慕榮利而潔身自好的人傑。
6.大名垂宇宙;
遺像肅清高。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於右仁書
諸葛亮的大名流傳在天地萬物之間;
諸葛亮的遺像肅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7.扶漢心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
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綽雲霄。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書
諸葛亮意志堅定地匡扶蜀漢帝業。但是,只有謹慎小心,才能擔當起這樣重大的事業;
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聲譽和名望。他必然是隱居深藏後才能騰躍,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8.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
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
戍子冬日廣州書抄
諸葛亮沒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統一河山的志願,其魂魄怎能甘心歸葬於家鄉故土?
為了永遠懷念、留戀蜀漢帝業,諸葛亮含恨遺命而葬於漢中的定軍山下。
9.羽扇綸巾天下士;
文經武緯後人師。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陝西總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師)、兵部尚書(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官職),四川崇慶(縣人)楊遇春撰
諸葛亮手持羽扇,頭戴綸巾,瀟灑從容地指揮軍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國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諸葛亮堪稱為後代人的師表和典範。
10.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懸力;
魚如得水,六齣誠為盡瘁衷。
清:王鼎豐題
領兵打仗要以攻心為上策。三足鼎立中,諸葛亮依賴此戰術竭力瓦解敵方懸殊的軍事力量;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諸葛亮六齣祁山竭盡勞苦,完全是為了盡內心的忠誠。

11.萃靈爽於一堂,國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煙於億代,前有烈祖,後有慈孫。
清嘉慶:李復心題
武侯祠內聚集了諸葛亮父子的靈魂與精英之氣。他們堪稱為蜀漢國家之忠臣,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獻神明的煙火世代相傳。前面有諸葛亮這樣功業顯赫的祖先,後面有諸葛瞻、諸葛尚這樣忠孝的子孫。
4>.勉縣五丈原諸葛廟

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一對二表三分鼎
六齣七縱八陣圖

——題陝西歧山五丈原諸葛廟

此聯選取諸葛亮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為本聯社會意象的支點,以數字為紅線串引之。全聯採用數字羅列並置的構圖方法,讀來的簡潔有力、精確具體,再現和褒揚了諸葛亮的卓越功績和傳奇人生。
5>.成都武侯祠

1.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這兩句是從祠內清人書刻杜甫《古柏行》詩碑摘出來的。意思是回憶以前繞道成都錦亭的東邊,曾經見到劉備和諸葛亮的祠廟並列在一處。「閟宮」出自《詩經》,這里借指祠廟。原句本非律體,不能用平仄對仗格律衡量。

2.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劉咸滎(字豫波)撰書。
上聯是說昭烈廟中合祀的諸人,體現了祖孫(劉備與劉諶)、父子(關羽、張飛與其子關興、張苞)、兄弟
(劉備、關羽、張飛)、君臣(劉備與其文武群臣)的各種關系,他們意在輔佐翼護蜀漢,維系人倫綱常,爭得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相沿的正統(正統是歷代統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統,和偏安、僭偽是相異的)。
下聯是說劉備在東漢末年黃巾後,起兵與群雄爭奪江山,經歷了齊(今山東)、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吳(今浙江、江蘇)、秦(今陝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後才在蜀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立國是很艱難的。後人為立祠廟,使他們一堂上下共傳千古。

3.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鍾樓桑車蓋;
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顏崇實撰書。
上聯: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稱,後代常用來指州郡長官,劉備曾為豫州牧即州長官,故稱使君)。又載劉備屋舍東南角有一株桑樹高五丈余,遠望如車蓋,時人說他家有王氣。作者據此說劉備是天下英雄,為漢王朝正統攸(所)歸,樓桑如車蓋就是王氣所鍾(聚集)的明證。
下聯:史稱劉邦創立漢朝,先從漢中還定三秦,然後統一天下,劉禪在成都降魏,漢朝才最後滅亡,所以說巴蜀關繫到漢朝的始終。遺民還在,懷想當年霸業,只剩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4.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淚灑山河,志在五倫存正軌;
縱極王侯非富貴,英靈照天地,身經百戰為斯民。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黃雅荃補書。
上聯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們浴血奮戰爭取江山,立志要維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的道德准則和禮法正軌。
下聯說他們後來雖然分別作了王侯,卻不是為了貪圖富貴,而是英光靈氣,照臨天地,不恤身經百戰,只為造福人民。

5.兄弟君臣一時際會,當年鐵馬金戈,樹神旗而開西川大業;
祖孫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畫棟,崇廟貌而志後漢丕基。
清人張清夜撰,今人方濱生補書。
上聯是說劉備和關羽、張飛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躍馬橫戈,轉戰疆場,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才樹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開創了蜀漢的帝業。
下聯是說蜀漢王朝祖孫父子英明賢良,足以流勞百世。今日大殿里紅色的楹柱,彩繪的棟梁,庄嚴雄偉的氣象,尚標志著蜀漢當年宏偉的基業。
6.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慟灑河山淚;
死好見先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劉東父補書。
這副對聯懸掛在劉龕前,贊美他英勇殉國的壯烈精神。劉諶是劉備的孫子,劉禪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載魏軍進逼成都,劉禪束手無策,准備投降時,劉諶憤激地諫說:「若理窮力屈,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指劉備),無奈劉禪不聽,諶便哭訴於備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故聯文頌美他生不忍見到強敵曹魏軍隊來到西川,但天意難說(指劉禪不聽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殺身殉國,去見劉備於地下。這樣英勇壯烈、大義凜然的氣概,當然是早沒有把南吳北魏的人看在眼裡的。

7.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書。
上聯摘錄杜甫《蜀相》詩原句,意思是劉備曾三次拜訪諸葛亮於隆中(今湖北襄陽),不辭辛勞地向他請教賓士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見於《隆中對》,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勢,先取荊州、益州、安撫南方,內修政治,外聯東吳,北伐曹魏,統一全國。
下聯是作者贊美他們這番晤對,縱論古今大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奠定了以後事業的基礎,古今傳為美談。

8.志見出師表;
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書。
《出師表》是諸葛亮統軍伐魏時上給蜀漢後主劉禪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負都體現在裡面。《梁父吟》是一種古樂府曲調,並非如有些書所說全屬葬歌類。諸葛亮在隆中時,喜愛吟誦這支歌曲,以抒發他憂國憂民的懷抱。傳說他曾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裡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9.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的兩個《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因為裡面提出了用人唯賢,賞罰嚴明的治國方針,體現了竭智盡忠興復漢室的願望,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萬世而不朽,因為裡面提出了蜀漢建國治國的整個方針策略。

10.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並書。
這副聯語摘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上句贊揚諸葛亮的大名長垂宇宙而不朽(古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下句頌美諸葛亮是國家元老重臣,遺像端肅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11.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今人馮灌父摘句並書。
這副聯語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意思是諸葛亮經邦濟國的政治軍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呂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間,不相上下。伊尹輔佐成湯、太甲兩代,呂望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勛勞特著,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情況亦極相似。至於說到老謀深算,指揮如定,則比漢初相繼為相的名臣肖何、曹參,更高一著。

12.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近人馮玉祥撰書。
上聯是說成就大業必須兢兢業業,謹慎從事,諸葛亮一生可為典範。
下聯是說今日晉謁武侯祠,瞻仰武侯風采,感到真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所說:「宗臣遺像肅清高」,「萬古雲霄一羽毛」。諸葛武侯的豐功偉績,高風亮節,是足以流傳萬古的。
13.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濟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部遺黎。
清人馮煦撰,今人郝謙補書。
上聯用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及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語意,說劉備能三顧茅廬,重用諸葛亮這樣才德兼備的賢臣,始得創建蜀漢,延續了劉邦創業,劉秀中興的劉氏王朝的正統。
下聯本劉備「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語意,說人民才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難,願能
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寧的生活。「四方靡騁」出自《詩經》「我觀四方,促促靡所騁」。靡的本義是無,四方靡騁即四方多難無處馳騁,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14.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清末權四川鹽茶使者雲南劍川趙藩撰書。
這副對聯總結了諸葛亮軍、政兩方面的經驗,向為廣大人民所傳誦。
上聯說能使用攻心戰術,如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那樣使其心服,則一切懷異心、圖反叛的陰謀就自會消失,所以古來懂得用兵之道的軍事家並不是單憑武力取勝。我國大軍事家孫武在所著的《孫子兵法》里就主張攻心為上,攻城次之,要「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聯著重指出審勢是為政的關鍵,意在勸勉後來治蜀的人,要深思熟慮,如諸葛亮那樣謹慎地審度時勢,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才能建功立業,而不至於犯錯誤。聯文意義深遠,可供借鑒。
15.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裡;
經濟自清心寡慾中得來。
這副聯語是清人陳矩集宋代文學家蘇軾、理學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趙藩手書。
上句是說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書•商書》的《伊訓》、《說命》兩篇相比美;
下句是說諸葛亮經國濟世的功業,系從「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涵養培育得來。

16.異代相知習鑿齒;
千秋同祀武鄉侯。
近人鍾瀚撰書。
上聯是說後代深知諸葛亮的,是晉人習鑿齒。他著《漢晉春秋》,首先摒棄一般史家以魏為正統的作法,推尊蜀為正統,並大力頌揚諸葛亮的勛業。
下聯是說曾封武鄉侯的諸葛亮,治蜀有功,遺愛在民,千多年來人民都到這里來瞻仰祭祀他。聯文對昭烈武侯同祀備加頌揚。
17.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近人劉咸滎撰書。
諸葛亮曾經對臨終時的劉備說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後來六齣祁山伐魏,積勞病死於五丈原。他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都在蜀亡時殉國,真不傀是勤勞國事,三世忠貞。所以曾任過太子中庶子職務的陳壽,雖然是繼仇視蜀漢的曹魏立國的晉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國志》里,仍然對他們大加贊揚。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天地間驚人的文章,致後世也有「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不忠」的說法。傳說千年後的民族英雄岳飛出師抗金,夜宿南陽諸葛廬時,閱讀《出師表》,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便和淚和墨一氣書寫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書法氣勢磅礴,龍飛鳳舞,拓本廣泛流傳,至今祠內翻刻的石碑,尚吸引著眾多的遊人盡情地欣賞。
18.公本識字耕田人,為感殊遇驅弛,以三分始,以六齣終,統一古今難,效死不渝,遺恨功名存兩表;
世又陳強古冶子,應笑同根煎急,誰開誠心?誰廣忠益?安危天下計,先生以往,緬懷風義拂殘碑。
近人王天培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本在讀書耕田,為感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從隆中一對,三分定局開始,直到北伐中原,六齣祁山病死,始終為國事奔勞不息。遺恨的是統一天下這件古今大難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後《出師表》,猶可想見他的勛業。
下聯是說如今世上又出現了陳強、古冶子(我國春秋時齊相晏嬰用二桃殺三士中的兩個武士)一類恃強
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語出曹植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殘殺。有哪個能象諸葛亮那樣「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撫今追惜,拭拂祠內殘碑,懷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賢哲風義,不禁感懷萬端。
(上聯已經用了兩個「以」字,下聯先生以往的「以」,似應用「已」字為佳,雖然兩字有時可以通用。)
19.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這兩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跡。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後出師表》,意思是獻身國事,自當不恤勞瘁,死而後止。生封武鄉侯、死謚忠武侯的諸葛武侯,確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於他「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體國恤民的精神,則有出師兩表留下宏規碩范,足為後世准則。
20.三分割拒迂幬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並書。
這兩句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
上句贊美諸葛亮隆中一對,分析當時大勢,定下三國鼎立局面,與魏、吳各自割據一方,然後聯吳伐魏,統一天下的大計。這種深謀遠慮的籌議策劃,是屈曲艱難,煞費苦心的。(紆的本義是屈)。
下句本《梁書•劉遵傳》「此亦威鳳—羽,足以驗其五德」立意,說諸葛亮的才德器識,有如雲霄鸞鳳,三分功業,屈處偏隅,胸中抱負,未能盡展,萬古而下所見到的,不過是雲霄的一片羽毛罷了。鳳有威儀,故名威鳳,是世間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難得的賢才,這里用來頌美諸葛亮是萬古唯一的人傑。

21.只手挽殘局,常歸談笑;
鞠躬悲盡瘁,剩有謳歌。
清人陳廷楷撰,今人關山月補書。
上聯贊美諸葛亮大力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挽回漢朝天下殘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揮若定,在談笑間即操勝算,使敵人聞風喪膽。
下聯說諸葛亮為國宣勞,大功未成,就積勞病死在前線。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萬民景仰悲悼,歷代都立專祠祭祀,至今廣大人民還是對他謳歌頌揚。

22. 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清人完顏崇實撰,今人劉孟伉補書。
上聯「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墳墓,意思是劉備的墳墓(史稱惠陵)現在還高高地聳立著,那曹操修築的銅雀台卻早巳荒蕪,他埋在漳河邊的七十二個疑冢(假墳,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後的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也無處尋覓了。
下聯是說三國分立的局面,已成歷史陳跡,但憑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獸,還能令人想見當年漢代皇帝的儀式排場。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⑨ 南陽諸葛廬全詩是什麼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⑩ 諸葛廬的出自

1、諸葛亮隱居時的草廬。 唐劉禹錫《陋室銘》:「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明·唐寅《三顧草廬圖》:「草廬三顧屈英雄,慷慨南陽起卧龍。」
清·胡曾《詠史詩·南陽》:「世亂英雄百戰余,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註:南陽,亦稱宛,三國時期代指宛城。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即宛城。

閱讀全文

與諸葛廬宣傳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園宣傳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78
生鮮肉品促銷方案 瀏覽:88
怎麼宣傳營銷方案 瀏覽:184
潮牌衣服促銷活動有哪些 瀏覽:608
快遞行業微信推廣方案 瀏覽:557
佛山市達人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932
千千電子商務騙局揭秘 瀏覽:97
qq商務推廣方案 瀏覽:578
電子商務市場細分領域 瀏覽:768
富至創投電子商務 瀏覽:39
最有效的項目營銷方案 瀏覽:928
個人生日會策劃方案 瀏覽:533
社區端午節的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62
電子商務管理課後答案 瀏覽:834
微課製作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951
奶粉促銷活動廣告詞範本 瀏覽:389
端午節飲料促銷活動 瀏覽:130
廈門星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3
一年級培訓元旦活動方案 瀏覽:109
杭州網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