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孫犁 短篇小說 《光榮》 原文
光 榮
饒陽縣城北有一個村莊,這村莊緊靠滹沱河,是個有名的擺渡口。大家知道,滹沱河在山裡受著約束,晝夜不停地號叫,到平原,就今年向南一滾,明年往北一沖,自由自在地奔流。
河兩岸的居民,年年受害,就南北打起堤來,兩條堤中間全是河灘荒地,到了五六月間,河裡沒水,河灘上長起一層水柳、紅荊和深深的蘆草。常常發水,柴禾很缺,這一帶的男女青年孩子們,一到這個時候,就在炎炎的熱天,背上一個草筐,拿上一把鐮刀,散在河灘上,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長長的蘆草,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
"七七"事變那一年,河灘上的蘆草長得很好,五月底,那蘆草已經能遮住那些孩子們的各色各樣的頭巾。地里很旱,沒有活做,這村裡的孩子們,就整天纏在河灘里。
那時候,東西北三面都有了炮聲,漸漸東南面和西南面也響起炮來,證明敵人已經打過去了,這里已經亡了國。國民黨的軍隊和官員,整天整夜從這條渡口往南逃,還不斷搔擾搶劫老百姓。
是從這時候激起了人們保家自衛的思想,北邊,高陽、肅寧已經有人民自衛軍的組織。那時候,是一聲雷響,風雨齊來,自衛的組織,比什麼都傳流得快,今天這村成立了大隊部,明天那村也就安上了大鍋。青年們把所有的槍枝,把村中埋藏的、地主看家的、巡警局裡抓賭的槍枝,都弄了出來,背在肩上。
槍,成了最重要的、最必需的、人們最喜愛的物件。漸漸人們想起來:卡住這些逃跑的軍隊,留下他們的槍枝。這意思很明白:養兵千,用兵一時;大敵壓境,你們不說打仗,反倒逃跑,好,留下槍枝,交給我們,看我們的吧!
先是在村裡設好圈套,卡一個班或是小隊逃兵的槍;那常常是先擺下酒宴,送上洋錢,然後動手。
後來,有些勇敢的人,赤手空拳,站在大道邊上就卡住了槍枝;那辦法就簡單了。
這渡口上原有一隻大船,現在河裡沒水,翻過船底,曬在河灘上。船主名叫尹廷玉,是個五十多的老頭子,弄了一輩子船,落了個"車船店腳牙"的壞名兒,可也沒置下產業。他有一個兒子剛剛十五歲,名叫原生,河裡有水的時候,幫父過逃兵,看過飛機,割蘆葦草。
這一天,割滿了草筐,天也晚了,剛剛要殺緊繩子往回里走,他聽得背後有人叫了他一聲。
"原生!"
他回頭一看,是村西頭的一個姑娘,叫秀梅的,穿著一件短袖破白褂,拖著一雙破花鞋,提著小鐮跑過來,跑到原生跟前,一扯原生的袖子,就用鐮刀往東一指:東面是深深一片蘆葦,正叫晚風吹得搖擺。
"什麼?"原生問。秀梅低聲說:"那道邊有一個逃兵,拿著一枝槍。"
原生問:
"就是一個人?"
"就是一個。"秀梅喘喘氣咬咬嘴唇,"嶄新的一枝大槍。"
"人們全回去了沒有?"原生周圍一看,想集合一些同伴,可是太陽已經下山,天邊只有一抹紅雲,看來河灘里是冷冷清清的沒有一個人了。
"你一個人還不行嗎?"秀梅仰著頭問。
原生看見了這女孩子的兩只大眼睛裡放射著光芒,就緊握他那鐮刀,撥動葦草往東邊去了。秀梅看了看自己那一把彎彎的明亮的小鐮,跟在後邊,低聲說:"去吧,我幫著你。"
"你不用來。"原生說。
原生從那個逃兵身後過去,那逃兵已經疲累得很,芷低著頭包裹腳上的燎泡,槍枝放在一邊。原生一腳把他踢趴,拿起槍枝,回頭就跑,秀梅也就跟著跑起來,遮在頭上的小小的白布手巾也飄落下來,丟在後面。
到了村邊,兩個人才站下來喘喘氣,秀梅說:"我們也有一枝槍了,明天你就去當游擊隊!"原生說:
"也有你的一份呢,咱兩個伙著吧!"秀梅一撇嘴說:
"你當是一個雀蟲蛋哩,兩個人伙著!你拿著去當兵吧,我要那個有什麼用?"
原生說:
"對,我就去當兵。你聽見人家唱了沒:男的去當游擊隊,女的參加婦救會。咱們一塊去吧!"
"我不和你一塊去,叫你們小五和你一塊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動小鐮回家去了。走了幾步回頭說:
"我把草筐和手巾丟了,吃了飯,你得和我拿去,要不爹要罵我哩!"
原生答應了。原生從此就成了人民軍隊的戰士,背著這枝槍打仗,後來也許換成"三八",現在也許換成"美國自動步"了。
小五是原生的媳婦。這是原生的爹那年在船上,夜裡推牌九,一副天罡贏來的,比原生大好幾歲,現在二十了。
那時候當兵,還沒有拖尾巴這個丟人的名詞,原生去當兵,誰也不覺得怎樣,就是那登上自家的渡船,同夥伴們開走的時候,原生也不過望著那抱著小弟弟站在堤岸柳樹下面的秀梅和一群男女孩子們,嘻嘻笑了一陣,就算完事。
這不像離別,又不像是歡送。從這開始,這個十五歲的青年人,就在平原上夜晚行軍,黎明作戰;在阜平大黑山下砂石灘上艱苦練兵,在盂平聽那滹沱河清冷的急促的號叫;在五台雪夜的山林放哨;在黃昏的塞外,迎著晚風歌唱了。他那個卡槍的夥伴秀梅,也真的在村裡當了幹部。村裡參軍的青年很多,她差不多忘記了那個小小的原生。戰爭,時間過得多快,每個人要想的、要做的,又是多麼豐富啊!
可是原生那個媳婦漸漸不安靜起來。先是常常和婆婆吵架,後來就是長期住娘家,後來竟是秋麥也不來。
來了,就找氣生。婆婆是個老婦子人,先是覺得兒子不在家,害怕媳婦抱屈,處處將就,哄一陣,說一陣,解勸一陣;後來看著怎麼也不行,就說:
"人家在外頭的多著呢,就沒見過你這么背晦的!"
"背晦,人家都有個家來,有個信來。"媳婦的眼皮和臉上的肉越發搭拉下來。這個媳婦並不胖,可是,就是在她高興的時候,她的眼皮和臉上的肉也是松鬈地搭拉著。
"他沒有信來,是離家遠的過。"婆婆說。
"叫人等著也得有個頭呀!"媳婦一轉臉就出去了。婆婆生了氣,大聲喊:
"你說,你說,什麼是頭呀?"
從這以後,媳婦就更明目張膽起來,她來了,不大在家裡呆,好到街上去坐,半天半天的,人家紡線,她站在一邊閑磕牙。有些勤謹的人說她:"你坐的落意呀?"她就說:"做著活有什麼心花呀?誰能像你們呀!"等婆婆推好碾子,做熟了飯,她來到家裡,掀鍋就盛。還常說落後話,人家問她:"村裡抗日的多著呢,也不是你獨一份呀,誰也不做活,看你那漢子在前方吃什麼穿什麼呀?"她就說:"沒吃沒穿才好呢。"
公公耍了半輩子落道,弄了一輩子船,是個有頭有臉好面子的人,看看兒媳越來越不像話,就和老婆子鬧,老婆子就氣得罵自己的兒子。那年,近處還有戰爭,她常常半夜半夜坐在房檐下,望著滿天的星星,聽那隆隆的炮響,這樣一來,就好像看見兒子的面,和兒子說了話,心裡也痛快一些了。並且狠狠地叨念:怎麼你就不回來,帶著那大炮,沖著這刁婆,狠狠地轟兩下予呢?
小五的落後,在村裡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一些老太太們看見她這個樣子,就不願叫兒子去當兵,說:"兒子走了不要緊,留下這樣娘娘咱搪不開。"
秀梅在村裡當幹部,有一一天,人們找了她來。正是夏天,一群婦女在一家梢門洞里做活,小五剛從娘家回來,穿一身鮮鮮亮亮的衣裳,站在一邊搖著扇子,一見秀梅過來,她那眼皮和臉皮,像玩獨腳戲一樣,呱嗒就落不來,扭過臉去。
那些青年婦女們見秀梅來了,都笑著說:
"秀梅姐快來涼快涼快吧!"說著就遞過麥墊來。有的就說:"這里有個大頑固蛋,誰也剝不開,你快把她說服了吧!"
秀梅笑著坐下,小五就說:
"我是頑固,誰也別光說漂亮話!"秀梅說:
"誰光說漂亮話來?咱村裡,你挨門數數,有多少在前方抗日的,有幾個像你的呀?"
"我怎麼樣?"小五轉過臉來,那臉叫這身鮮亮衣裳一碚襯,顯得多麼難看,"我沒有裝壞,把人家的人挑著去當兵!"
"誰挑著你家的人去當兵?當兵是為了國家的事,是光榮的!"秀梅說。"光榮幾個錢一兩?"小五追著問,"我看也不能當衣穿也不能當飯吃!""是!"秀梅說,"光榮不能當飯吃、當衣穿;光榮也不能當男人,一塊過日子!這得看是誰說,有的人窩窩囊囊吃上頓飽飯,穿上件衣裳就混的下去,有的人還要想到比吃飯穿衣更光榮的事!"
別的婦女也說:
"秀梅說的一點也不假,打仗是為了大夥,現在的青罐人,誰還願意當炕頭上的漢子呀 小五冷笑著,用扇子拍著屁股說:
"說那麼漂亮干什麼,是'畫眉張'的徒弟嗎,要不叫稱,俺家那個當不了兵!"
秀梅說:"哈!你是說,我和原生卡了一枝槍,他才當了兵?我覺著這不算錯,原生拿著那枝槍,真的替國家出了力,我還覺著光榮呢!你也該覺著光榮。""俺不要光榮!"小五說,"你光榮吧,照你這么說,你還是國家的功臣呢,真是木頭眼鏡。"
"我不是什麼功臣,你家的人才是功臣呢!"秀梅說。
"那不是俺家的人。"小五絲聲漾氣地說,"你不是幹部嗎?我要和他離婚!"大夥都一愣,望著秀梅。秀梅說:
"你不能離婚,你的男人在前方作戰!""有個頭沒有?"小五說。
"怎麼沒頭,打敗日本就是頭。"
"我等不來,"小五說,"你們能等可就別尋婆家呀!"
秀梅的臉騰地紅了,她正在說婆家,就要下書定準了。別人聽了都不忿,說:"礙著人家了嗎?你不叫人家尋婆家,你有漢子好等著,叫人家等著誰呀!"
秀梅站起來,望著小五說:
"我不是和你賭氣,我就不尋婆家,我們等著吧。"
別的人都笑起來,秀梅氣得要哭了。小五站不住走了。有的就說:"像這樣的女人應該好好打擊一下,一定有人挑撥著她來破壞我們的工作。"秀梅說:"我們也不隨便給她扣帽子,還是教育她。"那人說:"秀梅姐!你還是佛眼佛心,把人全當成好人;小五要是沒有牽線的,挖下我的眼來當泡踏!"
對於秀梅的事,大家都說:"你真是,為什麼不結婚?""我先不結婚。"秀梅說,"有很多人把前方的戰士,當作打了外出的人,我給
她們做個榜樣。你們還記得那個原生不?現在想起來,十幾歲的一個人,背起槍來,一出去就是七年八年,才真是個好樣兒的哩!"
"原生倒是不錯,"一個姑娘笑了,"可是你也不能等著人家呀!""我不是等著他,"秀梅莊重地說,"我是等著勝利!"
小五到村外一塊瓜園里去,這瓜園是村裡一個糧秣先生尹大戀開的。這人原是村裡一家財主,現在村中弄了名小小的幹部當著,掩藏身體,又開了瓜園,為的是喝酒說落後話兒,好有個清凈地方。
尹大戀正坐在高高的窩棚里搖著扇子喝酒,一看見小五來了就說:"揀著大個兒的摘著吃罷,你那離婚的事兒談得怎樣了?"
小五撥著瓜秧說:
"人家叫等到打敗日本,誰知道哪年哪月他們才能打敗本呀!"
"唉!長期抗戰,這不是無期徒刑嗎?喂,不是有說講嗎,五年沒有音訊就可以。這是他們的法令呀,他們自己還不遵守嗎?和他打官司呀,你這人還是不行!"
小五回來就又和公婆鬧,鬧得公婆沒法,咬咬牙叫她離婚走了,老婆婆狠狠啼哭了一場。老頭說:"哭她干什麼!她是我一副牌贏來的,只當我一副牌又把她輸了就算了!"
自從小五齣門走了以後,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裡,幫著做活。看看水瓮里沒水,就去挑了來,看看院子該掃,就掃掃干凈。伏天,幫老婆拆洗衣裳,秋天幫著老頭收割打場。
日本投了降,秀梅跑去告訴老人家,老人聽了也歡喜。可是過了好久,有好些軍人退伍回來了,還不見原生回來。
原生的娘說:
"什麼命呀,叫我們修下這樣一個媳婦!"秀梅說:
"大娘,那就只當沒有這么一個媳婦,有什麼活我幫你做,你不是沒有閨女嗎,你就只當有我這么個閨女!"
"好孩子,可是你要出聘了呢?"原生的娘說,"唉,為什麼原生八九年就連個信也沒有?"
"大娘,軍隊開的遠,東一天,西一天,工作很忙,他就忘記給家裡寫信了。總有一天,一下子回來了,你才高興呢!"
"我每天晚上聽著門,半夜裡醒了,聽聽有人叫娘開門哩,不過是想念的罷了。這么些人全回來了,怎麼原生就不回來呀?"
"原生一定早當了幹部了,他怎麼能撂下軍隊回來呢?"
"為國家打仗,那是本分該當的,我明白。只是這個媳婦,唉!"
今年五月天旱,頭一回耩的晚田沒出來,大莊稼也旱壞了,人們整天盼雨。晚上,雷聲忽閃地鬧了半夜,才淅瀝淅瀝下起雨來,越下越大,房裡一下涼快了,蚊子也不咬人了。秀梅和娘睡在炕上,秀梅說:
"下透了吧,我明天還得幫著原生家耩地去。"娘在睡夢里說:
"人家的媳婦全散了,你倒成了人家的人了。你好好地把家裡的活做完了,再出去亂跑去,你別覺著你爹不說你哩!"
"我什麼活沒做完呀!我不過是多賣些力氣罷了,又輪著你這么嘟噥人!"娘沒有答聲。秀梅卻一直睡不著,她想,山地里不知道下雨不,山地里下了大雨,河裡的水就下來了。那明天下地,還要過擺渡呢!她又想,小的時候,和原生在船上玩,兩個人偷偷把錨起出來,要過河去,原生使篙,她掌舵,船到河心,水很急,原生力氣小,船打起轉來,嚇哭了,還是她說:
"不要緊,別怕,只要我把得住這舵,就跑不了它,你只管撐吧!"
又想到在蘆葦地卡槍,那天黑間,兩個人回到河灘里,尋找草筐和手巾,草筐找到了,尋了半天也尋不見那塊手巾,直等月亮升上來,才找到了。
想來想去,雨停了,雞也叫了,才合了合眼。
起身就到原生家裡來,原生的爹正在院里收拾"種式",一見秀梅來了,就說:
"你給我們拉砘子去吧,叫你大娘旁耬。我常說,什麼活也能一個人慢慢去做,惟獨鋤草和耩地,一個人就是干不來。"
秀梅笑著說:
"大伯,你拉砘子吧,我拿耬,我好把式哩!我幾畝地,都是我拿的'種式'哩!"
"可就是,我還沒問你,"老頭說,"你那地全耩上沒有?"
秀梅說:"我前兩天就耩上了,耩的'乾打雷',叫它們先躺在地里去求雨,我的時氣可好哩!"
老頭說:
"年輕人的時運總是好的,老了就倒霉,走吧!"
秀梅背上"種式"就走。她今天穿了一條短褲,光著腳,老婆子牽著小黃牛,老頭子拉著砘子胡盧在後邊跟著,一字長蛇陣,走出村來。
田野里,大道小道上全是忙著去種地的人,像是一盤子好看的走馬燈。這一帶沙灘,每到春天,經常刮那大黃風,颳起來,天昏地暗人發愁。現在大雨過後,天晴日出,平原上清新好看極了。
耩完地,天就快晌午了,三個人坐在地頭上休息。秀梅熱得紅臉關公似的摘下手巾來擦汗,又當扇子扇,那兩只大眼睛也好像叫雨水沖洗過,分外顯得光輝。她把道邊上的草拔了一把,扔給那小黃牛,叫它吃著。
從南邊過來一匹馬。
那是一匹高大的棗紅馬,馬低著頭一步一顛地走,像是已經走了很遠的路,又像是剛剛經過一陣狂跑。馬上一個八路軍,大草帽背在後邊,有意無意揮動著手裡的柳條兒。遠遠看來,這是一個年輕的人,一個安靜的人,他心裡正在思想什麼問題。
馬走近了,秀梅就轉過臉來低下頭,小聲對老婆說:"一個八路軍!"老頭子正仄著身子抽煙,好像沒聽見,老婆子抬頭一看,馬一閃放在道旁上的石砘子,吃了一驚,跑過去了。
秀梅吃驚似的站了起來,望著那過去的人說:"大娘,那好像是原生哩!"
老頭老婆全抬起頭來,說:"你看差眼了吧!"
"不。"秀梅說。那騎馬的人已經用力勒住馬,回頭問:"老鄉,前邊是尹家莊不是?"
秀梅一跳說:
"你看,那不是原生嗎,原生!""秀梅呀!"馬上的人跳下來。
"原生,我那兒呀!"老婆子往前撲著站起來。"娘,也在這里呀!"
兒子可真的回來了。
爹娘兒女相見,那一番話真是不知從哪說起,當娘的嘴一努一努想把媳婦的事說出來,話到嘴邊,好幾次又咽下去了。原生說:
"隊伍往北開,攻打保定,我請假家來看看。""咳呀!"娘說,"你還得走嗎?"
原生笑著說:
"等打完老蔣就不走了,"秀梅說:
"怎麼樣,大娘,看見兒子了吧!"
"好孩子,"大娘說,"你說什麼,什麼就來了!"
遠處近處耩地的人們全圍了上來,天也晌午了,又圍隨著原生回家,背著耬的,拉著砘子的。
剛到村邊,新農會的主席手裡揚著一張紅紙,滿頭大汗跑出村來,一看見原生的爹就說:
"大伯,快家去吧,大喜事!"
"什麼事呀?" "大喜事,大喜事!"
人們全笑了,說:
"你報喜報的晚了!"
"什麼呀?"主席說,"縣里剛送了通知來,我接到手裡就跑了來,怎麼就晚了!"
人們說:
"這不是原生已經到家了!"
"哈,原生家來了?大伯,真是喜上加喜,雙喜臨門呀!"主席喊著笑著。人們說:
"你手裡倒是拿的什麼通知呀!"
"什麼通知?原生還沒對你們大家說呀?"主席揚一揚那張紅紙,"上面給我們下的通知:咱們原生在前方立了大功,活捉了蔣介石的旅長,隊伍里選他當特等功臣,全區要開大會慶祝哩!"
"哈,這么大事,怎麼,原生,你還不肯對我們說呀,你真行呀!"人們嚷著笑著到了村裡。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廣場上開慶功大會。
天晴的很好,這又是個熱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換了新衣裳,先圍到台下來,台上高掛全區人民的賀匾:"特等功臣。"
各村新農會又有各色各樣的賀匾祝辭,台上台下全是紅綢綠緞,金字彩花。全區的小學生,一色的白毛巾,花衣服,腰裡系著一色的綢子,手裡拿著一色的花棍,臉上搽著胭脂,老師們擦著臉上的汗,來回照顧。
區長講完了原生立功的經過,他號召全區青壯年向原生學習,踴躍參軍,為人民立功。接著就是原生講話。他說話很慢,很安靜,台下的人們說:老脾氣沒變呀,還是這么不緊不慢的,怎麼就能活捉一個旅長呀!原生說:自己立下一點功。台下就說:好傢伙,活捉一個旅長他說是一點功。原生又說:這不是自己的功勞,這是全體人民的功勞。台下又說:你看人家這個說話。
區長說:老鄉們,安靜一點吧,回頭還有自由講話哩,現在先不要亂講吧。人們說:這是大喜事呀,怎麼能安靜呢!
到了自由講話的時候,台下婦女群里喊了一聲,歡迎秀梅講話,全場的人都嚷贊成,全場的人拿眼找她。秀梅今天穿一件短袖的紅白條小褂,頭上也包一塊新毛巾,她正愣著眼望著台上,聽得一喊,才轉過臉東瞧瞧,西看看,兩只大眼睛,轉來轉去好像不夠使,臉緋紅了。
她到台上講了這段話:
"原生立了大功,這是咱們全村的光榮。原生十五歲就出馬打仗,那麼一個小人,背著那麼一枝大槍。他今年二十五歲了,打了十年仗,還要去打,打到革命勝利。
"有人覺著這仗打的沒頭沒邊,這是因為他沒把這打仗看成是自家的事。人們光願意早些勝利,問別人:什麼時候打敗蔣介石?這問自己就行了。我們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們堅決,我們給前方的戰士助勁,勝利就來得快;我們不助勁,光叫前方的戰士們自己去打,那勝利就來得慢了。這只要看我們每個人盡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
"戰士們從村裡出去,除去他的爹娘,有些人把他們忘記了,以為他們是辦自己的事去了,也不管他們哪天回來。不該這樣,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念著他們,幫助他們的家,他們是為我們每個人打仗。
"有的人,說光榮不能當飯吃。不明白,要是沒有光榮,誰也不要光榮,也就沒有了飯吃;有的人,卻把光榮看得比性命還要緊,我們這才有了飯吃。
"我們求什麼,就有什麼。我們這等著原生,原生就回來了。戰士們要的是勝利,原生說很快就能打敗蔣介石,蔣介石很快就要沒命了,再有一年半載就死了。
"我們全村的戰士,都會在前方立大功的,他們也都像原生一樣,會帶著光榮的獎章回來的。那時候,我們要開一個更大更大的慶功會。
"我的話完了。"
台下面大聲的鼓掌,大聲的歡笑。接著就是遊行大慶祝。
最前邊是四桿喜炮,那是全區有名的四個喜炮手;兩面紅綢大旗;一面寫"為功臣賀功",一面寫"向英雄致敬"。後面是大鑼大鼓,中間是英雄匾,原生騎在棗紅馬上,馬籠頭馬頸上掛滿了花朵。原生的爹娘,全穿著新衣服坐在雙套大騾車上,後面是小學生的隊伍和群眾的隊伍。
大鑼大鼓敲出村來,雨後的田野,蒸曬出騰騰的熱氣,好像是叫大鑼大鼓的聲音震動出來的。
到一村,鑼鼓相接,男男女女擠得風雨不透,熱汗齊流。
敲鼓手瘋狂地掄著大棒,抬匾的柱腳似的挺直腰板,原生的爹娘安安穩穩坐在車上,街上的老頭老婆們指指畫畫,一齊連聲說:
"修下這樣好兒子,多光榮呀!"
那些青年婦女們一個扯著一個的衣後襟,好像怕失了聯絡似的,緊跟著原生觀看。
原生騎在馬上,有些害羞,老想下來,攝影的記者趕緊把他捉住了。
秀梅滿臉流汗跟在隊伍里,揚著手喊口號。她眉開眼笑,好像是一個宣傳員。她好像在大秋過後,叫人家看她那辛勤的收成;又好像是一個撒種子的人,把一種思想,一種要求,撒進每個人的心裡去。她見到相熟的姐妹,就拉著手急急忙忙告訴說:
"這是我們村裡的原生,十五上就當兵去了,今年二十五歲,在戰場上立了大功,胸前掛的那金牌子是毛主席獎的哩。"
說完就又跟著隊伍跑走了。這個農民的孩子原生,一進村莊,就好把那放光的獎章,輕輕掩進上衣口袋裡去。秀梅就一定要他拉出來。
大隊也經過小五家的大門。一到這里,敲大鼓的故意敲了一套花點,原想叫小五也跑出來看看的,門卻緊緊閉著,一直沒開。
隊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莊通過,帶著無比響亮的聲音,無比鮮亮的色彩。太陽在天上,花在枝頭,聲音從有名的大鼓手那裡敲打,這是一種震動人心的號召:光榮!光榮!
晚上回來,原生對爹娘說:"明天我就回部隊去了。我原是繞道家來看看,趕巧了鄉親們為我慶功,從今以後,我更應該好好打仗,才不負人民對我的一番熱情。"
娘說:"要不就把你媳婦追回來吧!"
原生說:"叫她回來干什麼呀!她連自己的丈夫都不能等待,要這樣的女人一塊革命嗎?"
爹說:"那麼你什麼時候才辦喜事呢?以我看,咱尋個媳婦,也並不為難。"原生說:"等打敗蔣介石。這不要很長的時間。有個一年半載就行了。"娘又說:"那還得叫人家陪著你等著嗎?"
"誰呀?"原生問。
"秀梅呀!人家為你耽誤了好幾年了。"娘把過去小五怎樣使歪造耗,秀梅怎樣解勸說服,秀梅怎樣賭氣不尋婆家,小五走了,秀梅怎樣體貼娘的心,處處幫忙盡力,原原本本說了一遍。
在原生的心裡,秀梅的影子,突然站立在他的面前,是這樣可愛和應該感謝。他忽然想起秀梅在河灘蘆葦叢中命令他去卡槍的那個黃昏的景象。當原生背著那枝槍轉戰南北,在那銀河橫空的夜晚站哨,或是赤日炎炎的風塵行軍當中,他曾經把手扶在槍上,想起過這個景象。那時候,在戰士的心裡,這個影子就好比一個流星,一隻飛鳥橫過隊伍,很快就消失了。現在這個影子突然在原生的心裡鮮明起來,擴張起來,頑強粘住,不能放下了。
在全村裡,在瓜棚豆架下面,在柳蔭房涼里,那些好事好談笑的青年男女們議論著秀梅和原生這段姻緣,誰也覺得這兩個人要結了婚,是那麼美滿,就好像雨既然從天上降下,就 一定是要落在地上,那麼合理應當。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饒陽東張崗
得勝回頭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又先後擔任過《平原雜志》《天津日報》文藝副刊、《文藝通訊》等報刊的編輯,[1] 並著有關於編輯的作品。12歲開始接受新文學,受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影響很大。「孫犁」是他參加抗日戰爭後於1938年開始使用的筆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
B. 嘉善紅旗塘航道是什麼時候開鑿的
1958年12月27日,紅旗塘第一期工程正式動工。
詳細資料:
開挖紅旗塘工程
信息來源:嘉善政協
嘉善縣的水利工程建設,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中期的重點是對河道進行疏浚、開拓以及土地平整、農田渠系改造,這些工程對農業生產發展發揮了較好的效果。
嘉善縣北部地區地勢低窪,大澇期間,西、南、北三面洪水匯集於此,且該地區舊河系曲折紛亂、河道出口小、流量少、排水慢,常遭澇害,損失嚴重。1954年大澇,嘉善縣受淹田達40萬畝,1957年的澇害受災農田30萬畝;加上江蘇省在嘉善縣上游開辟了40米寬直接流入境內的馬溪塘,並計劃在嘉善縣北面開一條200米寬的太浦河,其沿線有大面積的堵壩並圩以阻斷嘉善縣主要的向北排水至其境內通道。
如何減輕來自上游的洪水威脅、爭取出口主動,成為一個急需研究的問題。為了確保嘉善縣農業生產的發展,整治河系、變水害為水利,1958年經嘉興縣委(當時嘉善縣並入嘉興縣)研究決定在王江涇的陸河涇港至西塘公社的唐家村新開一條紅旗塘,紅旗塘直通黃浦江,使嘉北地區的洪水暢流暢排,這樣,不但使嘉興縣易受澇害的60萬畝農田保證豐收,在大旱年份西、南部水位下降時可用紅旗塘引潮入河灌溉,提高抗旱能力、減輕旱情,並使嘉北地區根本上改變曲折紛亂的水系,以利交通。
當時,嘉興專署派出專署水利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就開挖紅旗塘工程進行研究,縣水利部門在徵得周邊的江蘇省青浦、松江二縣水利部門的口頭同意和浙江省水利廳的同意後,擬出設計任務書向省水利廳上報,後經核准為民辦補助工程。工程計劃從王江涇的陸河涇港起,經南匯、天凝、干窯、西塘等公社(天凝、干窯、西塘三個公社,現為嘉善縣的天凝、洪溪、干窯、西塘、姚庄,下同),東到江蘇省青浦縣蒸淀公社唐家村的大蒸塘入黃浦江,全長27公里,面寬90-110米,底高程0—1(吳淞高程,下同)米,底寬60-80米,邊坡1∶3。
1958年12月16日,中共嘉興縣委發出 《關於立即開展治理紅旗塘工程工作的緊急指示》,提出今年(指當年的冬季到下一年的春季)完成第一期工程,並且決定成立嘉興縣紅旗塘工程水利師,設師黨委會7人,由田川任師政委、林忠賢任副政委,王貴林為司令員、浦思義為副司令員,姜日升、沈錫桐等同志為委員。師部下設政治處(林忠賢兼處長、沈錫桐為副處長)、參謀處(浦思義兼處長、屠幼生為副處長)、後勤處(處長姜日升、副處長楊寶滿)、文衛處(處長於培瑞、副處長陳大煥)、保衛處(處長任松山)、辦公室(主任趙庸堯、副主任孫希賢),施工由參謀處分管,參謀處下設工程股、機械股、勞動調配股,並抽調有關幹部50人為司令部的具體工作人員。同時,以公社為單位設水利團,建立團的臨時黨總支,設委員5人,配備公社副書記1人任團政委、另配幹部2人為正副團長,其中西塘水利團政委沈小龍、團長褚正揚,干窯水利團政委陳金水、團長曹洪水,陶庄水利團政委張正華、團長李毛新,天凝水利團政委周阿章、團長朱志泉,惠民水利團政委顧炳仙、團長革正榮,魏塘水利團政委柯雲生、團長姚志明。團以下設營、連、排。
當月21日,中共嘉興地委向各縣委發出《關於嘉興縣委「立即開展治理紅旗塘工程」的通報》,通報說:嘉興縣委關於「立即開展治理紅旗塘工程工作的緊急指示」我們認為很好,特轉發給你們參考。並指出:嘉興縣抓住有利時機、動員勞力興修大型水利重點工程的做法是好的,安排全面、決心大,特別是工地的組織領導嚴密,值得各地學習。
二
1958年12月27日,紅旗塘第一期工程正式動工。工程從南匯公社殷家港起,經天凝、干窯,到西塘公社的和尚塘止,長15公里、河面寬100米、底寬60米、深4.2米、斷面360平方米。嘉興縣除東柵公社(搞高標准渠道化試點)外的17個公社(南匯、干窯、天凝、雙橋、塘匯、王店、南湖、魏塘、惠民、陶庄、鳳橋、西塘、建設、余新、曹庄、新豐、新塍)的35000人參加了施工。紅旗塘治水司令部設在西塘公社翠南村,17個公社的水利團都設立了工程施工技術科,配備科長、技術人員3-4人,17個水利團共組成101個營,每營有專職施工員2名。經過了150天的奮戰,於1959年5月2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土方開挖任務,總計完成土方51989萬立方米。
工程施工中,為了提高工效、減輕勞動強度、解決勞力不足的狀況,開展了技術革新的群眾運動。全工地有1264、85米軌道,共創制仿製53種新式工具(工地上製造35種)、推廣使用8042件(其中鐵皮車227部、統索牽引200部),各種挖泥工具共12000件,有50%的民工使用新式工具。在技術革新開始時,資金少、原料缺、技術差,師黨委就堅持依靠群眾,提出了「五獻」號召,掀起了群眾性的「人人獻計、個個獻料」熱潮,以「獻」、「挖」、「代」、「省」解決了資金不足、原料缺少的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共獻木料620立方米、毛竹144156根、鐵1119斤、麻551斤、人民幣7000元(群眾獻款),有的還獻出了門板、茶箱、破打稻機、牛車盤、壽材。
在工程施工開始時,因無定額、生產大呼隆,群眾對每天完成任務心中無數,工效低、出勤少、浪費大、窩工多,司令部據此情況,著力加強勞動組織、定額管理,合理安排勞力,開展了「七定」、「五包」,把責任定到班、定額到人,根據勞力強弱、男女使用工具,分別定出等級,群眾說:「有了定額,自己任務自己做,一天早知道,心中有數勁頭高」。事實證明,實行定額管理,是提高工效的有效辦法。
施工過程中堅持貫徹了「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施工一開始就組織了68名農民技術員成立勘測隊,用四天半時間完成了53華里的測量工作;各團成立技術科,營成立技術小組,劃好堆土線,開好中心溝、分層取土、降低地下水位、保證雨停就開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後勤部門積極做好工地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應,做到層層接頭、上下掛鉤、專人負責、保證供應,在整個第一期工程施工期內,供應元釘18000斤、毛竹16000支、木材85立方米、扁擔土埭 3000副、麻3000斤,以及鋁線、鐵等等,全工地設53個供應點,200多個品種。150名供銷人員做到送貨下鄉,邊供應、邊勞動,經營額達250萬元。
在工地上開展了「十比」、「三干」紅旗競賽活動,激發民工的勞動熱情,加快了施工進度。工地的各級幹部堅持三員、四同、五干艱苦精神,實行逐級下放參加勞動。司令部組成四個工作組,下放38名幹部加強團領導,共有正副團長政委42人、營教導員營長385人及各級幹部115人逐級下放,加強基層,邊勞動邊領導。抓先進樹標兵,全工地進行大評比三次、大檢查二次、總結四次,通過總結評比,涌現大批先進單位、先進個人。有司令部級先進單位163個、先進人物1124人、其中治水英雄89人,團級8224人,營級9706人。
為了活躍工地民工生活、鼓舞民工干勁,司令部組織文工團慰問演出(14人從劇團調來)、編寫戰斗報、進行有線廣播。團文工隊共40個、344人,全工地的宣傳工具有黑板報165塊、門板報254塊,光榮台107個、土廣播98隻、鼓動牌1194塊、各種彩旗5179面。在春節和慶功大會上,民工自己演出了馬燈、蓮湘、說大書、舞龍、舞獅、開游園會,工地掀起了文藝高潮。群眾創作詩歌10449首、漫畫782幅、劇本120個,充分反映了群眾的才能和干勁。全工地共建食堂442個,組織洗衣組有176人,理發員有47人,搭建工地公共廁所765處、清潔員376人,工地設有衛生處、科,有醫生27人、護士26人、保健員79人,工地還建立一支強大的治安保衛組織、計576人,有653個民工參加了義務消防隊。
當時由於處於「大躍進」時期,人民生活已較困難,甚至出現「餓、病、逃、荒」等現象,但為了趕工程進度,有關部門不關心群眾生活,造成了施工人員傷亡。在這一期工程施工期間,工地病亡10人(敗血症3人、傷寒症1人、腦膜炎1人、急性大葉肺炎1人、闌尾炎1人、其他病亡3人)、大的工傷事故3起。
三
紅旗塘第一期工程施工結束後,中共嘉興縣委指示紅旗塘工程司令部黨委必須在1959年冬-1960年春的幾個月時間內迅速地完成第二期工程,以使水利工作更好地為農業服務、更好地適應農業生產的發展,確保1960年全縣糧食增產。
1959年11月25日,紅旗塘工程司令部黨委制定了「紅旗塘治水工程第二期工程治理工作計劃(草稿)」上報縣委。此工作計劃提出了第二期工程的土方開挖任務,以及成立紅旗塘治水工程專業師,師黨委會由張政委、浦思義司令員等7人組成,加強施工技術領導、勞動組織管理,建立責任制等。
中共嘉興縣委於1959年11月26日發文,同意並批轉了這個工作計劃的報告,縣委文件指出:為了開好第二期工程,除了計劃中所提要求外,希各公社黨委立即把領導確定好,一般以去年原班人馬為主;把勞力調配好,在12月10日前全部組織好到工地報到;把思想動員好,把生活安排好等幾項工作。希工、商、交等部門圍繞這一計劃,密切配合,大力支援,以保證這一工程勝利竣工。
按照嘉興縣委的總體部署,紅旗塘第二期工程於1959年12月13日動工,施工分二段進行。一段是從西塘公社和尚塘至干窯公社李厙村,長5259米,面寬110米,底寬71.2米,深4.8米;另一段是從南匯公社殷家港至沉石盪,長650米,面寬90米,底寬55.7米,深4.3米。嘉興縣除南湖公社搞渠道化不參加外,17個公社(南匯、新塍、雙橋、王店、建設、鳳橋、余新、曹庄、新豐、東柵、塘匯、魏塘、惠民、西塘、陶庄、天凝、干窯)的15000名民工參加了施工,司令部設於干窯橫港村,下設政治、工程、後勤三個處(各設正副處長一人)和辦公室(設主任、秘書),並抽40名幹部擔任具體工作。17個公社成立團部,團部設政治、後勤、工程三個科及辦公室,團以下共組成67個營。施工到1960年2月6日已完成土方140萬立方米,但工程進度很不平衡,最快的5個公社已完成總任務的70%,而慢的公社只完成總任務的30%左右。為此,中共嘉興縣委在1960年2月7日發出了《關於加強領導善始善終完成紅旗塘工程的通知》,要求各公社加強領導,繼續大搞工具革新,善始善終安排好民工生活,以保證按時全部完成工程。經過全體幹部、民工的努力,第二期工程在1960年6月5日竣工,共計完成土方23742萬立方米。
這樣,紅旗塘工程從南匯公社沉石盪至干窯公社李厙村全長20.909公里的土方開挖任務,從1958年12月27日動工,到1960年6月5日全線完工,河面寬達到90-110米,底寬60-80米,河底高程0—1米,邊坡1∶3。嘉興縣18個公社先後都參加了施工,共計投放勞力5527萬工日,完成土石方75731萬立方米,投資531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047萬元(用於政策處理280萬元),挖損土地3204畝,壓損土地5566畝,拆建房屋412間,草房4520平方米,拆除近百座人行橋。一條位於嘉北低窪地區的東排主幹河道由此形成。
四
開挖紅旗塘沒有經充分論證,與上海沒協商好,就匆忙上馬,造成工程完工後,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紅旗塘工程第二期施工結束前,原屬江蘇省的青浦、松江二縣已劃入上海市。上海市以太湖流域治理整體方案沒有定局,上海市處於紅旗塘下游,紅旗塘開通後將增加上海防洪壓力為理由,不準拆除第二期工程下游的施工壩。造成紅旗塘在嘉善縣與上海青浦縣交界處留下一條攔河土壩,使紅旗塘只能暫用其攔河土壩南側的牛橋江、大調河泄水,工程效益的發揮受到了影響,不能達到設計要求,延長了東泄時間。另外,當時河道沿線的配套建築物也未能跟上,影響了沿河兩岸人民的生活、生產,河道岸坡受沖刷塌方,河床部分淤積。
對此,嘉善縣多年來一直向上級有關部門提出及時開通土壩和興建配套建築物的要求,國家水利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太湖流域管理局等也曾多次到嘉善進行調查、考察,但總是由於江、浙、滬二省一市對太湖流域規劃的不一致,治理整體方案沒有定局而遲遲得不到解決。期間,在省水利廳的重視關心下,為了解決沿河兩岸交通、生產、生活的便利,先後批准建造三座跨河橋梁,姚庄鄉的紅旗塘橋在1985年建成,1987年、1989年又先後建成了天凝、洪溪兩地的紅旗塘橋,局部解決了沿河兩岸人民的生活、生產、交通問題。
1991年入梅後,太湖流域連續降雨,從6月11-20日,太湖流域平均降雨300多毫米;6月30日太湖流域出現了第二次降雨過程,至7月3日全流域平均降雨140毫米,7月3日14時的太湖水位已上漲到4.32米,超過警戒水位0.82米。由於太湖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尚未實施,洪水沒有出路,要迅速降低太湖水位是當務之急。面對嚴峻形勢,國家防汛總指揮部採取果斷措施,做好上海市群眾工作,打開紅旗塘上的堵壩、打通紅旗塘至黃浦江的泄洪通道。7月5日,由青浦縣人武部組織官兵、民工,嘉善縣人民政府組織力量協同炸壩,上午9時,長110米、頂寬1米的紅旗塘上的攔河土壩在巨大的爆炸聲中炸開,堵壩32年的河道開始泄洪。
1991年9月,國務院召開治理太湖工作會議,開始了歷史上空前的治理太湖水利建設高潮。紅旗塘列為治太十項骨幹工程之一,其規劃方案在1999年由國家計委以計農經[1999]161號文件批復同意,同年4月水利部以水規計[1999]373號文件批准了紅旗塘工程的初步設計。紅旗塘全長26公里(其中浙江段長20.9公里),紅旗塘工程建設范圍包括上游新農港、鰻鯉港同下游大蒸港、圓泄涇。嘉善境內工程建設內容有:河道疏浚9.94公里、護岸防洪牆41.38公里、跨河橋梁6座(其中1座三級公路橋、5座機耕橋)、6米孔徑節制閘2座,以及邊界圩區排澇補償工程和沿河防洪閘加固改造工程。嘉善縣成立了「嘉善縣紅旗塘工程指揮部」,歸屬嘉興市紅旗塘指揮部領導,並下設辦公室負責這些項目的具體實施,工程涉及了天凝、洪溪、干窯、西塘、姚庄、丁柵6個鎮,投資為2.06億元,工程於2000年6月開工至2004年1月基本完成,2003年12月經嘉興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同意,建立了「嘉善縣太湖流域紅旗塘管理所」。紅旗塘工程建設基本完工,並由建設期逐步轉入了管理階段。
C. 嘉善縣姚庄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統計信息中心)怎麼樣
嘉善縣姚庄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統計信息中心)是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注冊成立的,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嘉善縣姚庄鎮錦綉大道1號。
嘉善縣姚庄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統計信息中心)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2330421789691979M,企業法人王鍾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嘉善縣姚庄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統計信息中心)的經營范圍是:加強招商引資力度,提供數據信息咨詢,為經濟建設服務。在本區域內負責招商引資的宣傳推介工業功能區建設協助企業做好各項報批辦證手續各項統計、調查、分析和檢查監督政策咨詢及信息服務配合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引進、培養。
通過愛企查查看嘉善縣姚庄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統計信息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D. 潘庄趙庄該貸款不還人
陝西省韓城市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隅,距省會西安210餘公里,北依宜川,西鄰黃龍,南接合陽, 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鄉寧、萬榮等縣市相望。地處北緯35°18′50″-35°52′08″,東經110°7′19″-110°37′24″。南北最長處50.2公里,東西最寬處42.5公里。邊界總長168公里 。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0.79%,耕地42萬畝 ,地形地貌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轄兩個街道辦事處(金城、新城)、10個鎮(龍亭、芝陽、芝川、嵬東、板橋、西庄、昝村、龍門、桑樹坪、王峰)。33個居委會、276個村民委員會、1251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21411戶,戶籍總人口392821人,其中農業人口193754人,城鎮人口199067人。
1983年10月撤縣設市,198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0年鄉鎮機構改革合並變更為10鎮[龍亭、芝川、{芝陽、喬子玄}、{西庄、盤龍}昝村、龍門、{桑樹坪、獨泉}王峰、衛東、{板橋、薛峰}]2個街道辦事處(金城、新城)。2010年度全市GDP.總量14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7萬元,突破5000美元大關。區域財政收入突破2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98億元。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8個,總產值達到330億元。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
陝西省韓城市地圖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市梁帶村兩周遺址文物陳列館於2009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疆域
韓城市在春秋初期,曾稱韓(侯)國,南為晉之少梁,北為秦之籍姑。至戰國,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更少梁置夏陽,東為河東郡皮氏,南為內史郃陽,北為上郡定陽,西為內史衙、征。隋改夏陽為韓城縣,東為絳郡正平,南為馮翊郃陽,北為延安郡咸寧,西為上郡鄜城。唐時,東為河東道絳州,西為坊州鄜城,南為同州郃陽,北為丹州咸寧。
清代,據光緒三十二年(1906)張瑞璣所編《韓城縣鄉土志》載:「韓,雍州之域也,境多山澤。」「廣140里,袤157里,四至為:東部以黃河與山西河津、榮河為界。河津在東北,榮河在東南,河道廣漠,東西無定。西界神道嶺,地勢險峻,與洛川之孟家咀成犄角,直通沙河腦、關山村,為韓城與洛川之界。南接郃陽,西南經西塔至楊村、凌坪村、阿池村、愛鐵村、後窯頭與郃陽為界。北界木瓜坪、將軍台。西北為石頭寺、小營與延安府宜川為界,山林榛莽,地廣人稀。」
民國初期,韓城縣的轄區,東西寬65公里,南北長80公里。東隔黃河,距山西榮河縣界10公里。西距石堡、洛川縣界35公里。西南距洛川縣界62.5公里。南距後窯頭郃陽縣界20公里。北距宜川縣界60公里。面積約535.25平方公里。民國27年(1938)因成立黃龍山墾區,將西部大嶺周圍長31公里、寬7公里的澽水上游山林區220平方公里,劃為黃龍山墾區管轄。解放後,於1947年10月成立黃龍縣。1948年4月,黃龍分區決定,從大嶺至鑿石以澽水東北側分水嶺、鑿石至梁山東南側分水嶺為界,將澽水上游柏峪、白馬灘地區300平方公里,劃歸黃龍縣管轄。
韓城市的四周疆界今為:自獨泉鄉康家嶺以東老窪坳,經禹門口、昝村、留芳村、芝川至龍亭鎮姚家莊以南入合陽縣境,沿黃河與山西鄉寧、河津、萬榮縣為界,全長65公里。南自姚家莊至新莊與合陽王家窪、同家莊鄉接壤,全長21公里。西南自龍亭鎮新莊至喬子玄鄉上塔與合陽楊家莊鄉毗鄰,全長13公里。西自喬子玄鄉上塔至林源鄉上亂庵子與黃龍縣白馬灘、柏峪鄉接壤,全長39.8公里。北自上亂庵子至獨泉鄉康家嶺老窪坳與宜川縣集義鎮、黃龍縣柏峪鄉為鄰,全長47.2公里。其中與合陽縣連界35公里,與黃龍縣連界50公里,與宜川縣連界36公里,與鄉寧縣連界20公里,與河津縣連界18公里,與萬榮縣連界27公里。全市東西寬42.2公里,南北長50.7公里,面積1621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總面積的0.9%,占渭南地區面積的11.9%。
明代區劃
明按鄉里編制。全縣編為4鄉55里。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並為40里;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又並為36里。每鄉轄9里,每里轄10甲,百戶為甲,10戶為長。其鄉里名稱為:
1、山覭鄉,位於縣西北隅,轄王封里、土門里、姚莊裡、梗村裡、寺莊裡、干谷里、郭莊裡、西莊裡、趙村裡。
2、德津鄉,位於縣北龍門一帶,轄白礬里、江李里、昝村裡、薛曲里、謝莊裡、張村裡、帶村裡、留莊裡、周安里。
3、沃壤鄉,位於縣南澽水、芝水一帶,轄范村裡、相里堡里、東少梁里、芝川里、周村裡、呂莊裡、趙莊裡、郝莊裡、清水裡。
4、梁下鄉,位於縣南梁山之東,轄高門里、西周里、西少梁里、陳村裡、蘇村裡、澗南里、城西里、南隅里、北隅里。
編輯本段礦產資源
韓城位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前弧東翼邊緣的內彎部和新華夏系第三沉積帶的東部,以及秦嶺、陰山兩個緯向構造帶之間,在長期的地質構造演變中,沉積了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其種類有:煤、鐵、石灰石、白雲岩、鋁土、粘土、大理石、石英砂岩、沙土以及與煤、鐵伴生的磷灰石、稀有分散元素等。其中煤炭儲量達103億噸,已探明27.74億噸,占渭北煤田的 35.5%。鐵礦保有儲量為3014萬噸,鋁土礦保有儲量為19.58萬噸,石灰石啟遍布全市沿山地區,據華子山和西原兩處探測,保有量為4444萬噸。煤層氣資源總量為2080億立方米,達到開采品位的資源量為1907.6億立方米,是渭北最大的氣田。韓城水資源豐富,境內主要河流有九條:芝水、居水、泌水、汶水、盤河、白礬河、鑿開河、院子河、堰庄河。另有支流六條,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市境東部, 流程65公里。 地下水資源也極為豐富。 全市水資源總量3.6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資源總量為2.7億立方米,客水資源總量為0.9億立方米, 合計可利用量2.5億立方米,人均903立方米,畝均510立方米。在我國北方屬比較優越的地區。境內黃河流程74公里,水資源總量為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5 億立方米。
編輯本段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條件良好,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高粱等,糧食播種面積 42萬畝,總產量1.66億斤。經過多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農業主導 產業,其中「大紅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鮮、味濃而馳名中外,已形成百里三千萬株生產規 模,總產達1900萬公斤,產量佔全國的1/6,年產值近8億元,佔到農民收入的60.6%,成為全國最大 的花椒生產基地。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經濟林花椒之鄉」,2001年成功注冊「 韓城大紅袍花椒」證明商標。2004年在全國60多個產花椒縣市中,韓城特產「大紅袍」花椒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首家獲「花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建成西塬、芝陽兩大花椒集散市場和重慶菜園壩直銷市場,產品占據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五省市60%以上的市場份額。蘋果面 積穩定在10.2萬畝,總產達6.7萬噸,產值7770萬元,以韓城中魯果汁公司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 業迅速發展,所產果汁2萬余噸。蔬菜面積3.5萬畝,其中標准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總產9.5萬噸,產值2635萬元;畜牧業發展較快,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540噸、3530噸、610噸, 畜牧業產值達到5540萬元。2004年四大主導產業產值佔到農業總產值的76%。
編輯本段工業發展
工業發展起步較早,形成了煤炭、電力、焦化、冶金、建材等為支 撐的工業生產體系。原煤年產量800萬噸,發電量27億度,焦炭400萬噸、水泥50萬噸,鋼鐵600萬噸。境內有年產原煤400萬噸的韓城礦務局、總裝機容量38萬千瓦的韓城發電廠等大中型企業,以 及中國500強企業、陝西第一、生產能力600萬噸的龍門鋼鐵集團,單台機組發電量居西北第一、總 投資130億元、還有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韓城二電廠。民有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黃河礦業開發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取得了突破性進 展,中魯果汁、黑貓炭黑等項目的順利投產,加快推進了農業工業化、工業現代化的進程,炭黑年 生產能力達7.5萬噸,居西北第一、全省最大的焦炭企業——黑貓焦化120萬噸焦炭項目已開工建設, 必將為韓城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電」,「煤——焦炭——鐵—— 鋼」、「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條產業鏈,201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330億元,較2005年增長了300%。
編輯本段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按照「金城要古,新城要新」的建設思路,撤縣設市近30年來,在保護古樸典雅的金城風貌的同時,投資數十億元開發建設了10餘平方公里的新城區。 目前,市區面積達59.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近年來圍繞「新韓城、新觀念、新形象」的「三新」教育,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市和省級 衛生城市為重點的「四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市容環境進一步整潔,城市綠化、亮化、美化進一步加 強,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交通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境內有108國道、304省道、沿黃公路和閻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以及正在建設施工中的黃(龍)韓(城)侯(馬)鐵路穿境而過,開通了全國唯一的縣級市直通北京的列車,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等網路健全,通訊事業發展迅猛,固定電話用戶達9萬余戶,百戶擁有92部,移動用戶達到8萬余戶。
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較快,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2.6億元,同比增長22.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億元,金融機構存款餘款達46.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04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 。近年來,先後榮獲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市、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縣市、國家級雙擁模範城市、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等稱號。2003年,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進入西部百強行列。教育
編輯本段教育發展
周宣王時(前827~782),韓侯治理韓國(今韓城),曾設學官府。戰國初,孔子高徒子夏來韓設教。明清兩代,韓城境內設縣學,立書院,辦社學,興義學,各類私塾遍及城鄉,造就出了一批封建文人和官吏。因而韓城素負「士風醇茂」、「解狀盛區」的稱譽。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第一所新式學堂誕生。三十一年(1905)成立高等小學堂。次年設勸學所、師范傳習所、初等小學堂。此後學堂紛紛建立。宣統年間(1909~1911)增設初等農業學堂、簡易學塾,職業、成人教育開始萌芽。這些學堂按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改個人面授為班級教學,開設了介紹西方文明的課程。
民國鼎革,創明倫堂初等女子小學校、單級師范學校和乙種蠶業學校,倡導男女平權,培養新學師資,造就實業人才。但由於封建傳統,軍閥混戰,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影響,入學人數寥寥,許多初小還教學生讀《四書》、《五經》,因襲著封建私塾的老一套。
民國16年(1927),縣立初級中學誕生。23年(1934),民眾教育館成立,社會教育逐步發展。25年(1936),推行義務教育。抗日戰爭爆發後,農民教育有所發展,兒童入學人數大幅度增加,教育結構和布局也日趨完善。
1948年3月韓城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所有學校,依「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對舊教育進行改造。1980年達到無文盲縣,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1989年高等教育得到發展,農村教育發生新的變化韓城黨家村。
改革開放以來,韓城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各類中小學及幼兒教育院校數不勝數,其中新農職業中學創辦於1981年10月,屬於職業中專類,多年來為企業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省級重點高中象山中學創辦於1927年,辦學質量一流聞名省內外;韓城市礦務局一中於2007年8月由礦務局移交人民政府同時更名象山中學蘇山分校,以文科類見長;另外還有司馬遷中學、西庄中學、礦務局一中、司馬遷專修學院等高級中學。
原隸屬龍鋼集團企業學校---龍鋼子校自2007年8月正式移交韓城市政府管理,現正式更名為龍門小學 地址:韓城市龍門鎮龍鋼集團
韓城市教師進修學校下屬韓城市實驗初級中學 地址:韓城市金城區書院街內
韓城市芝陽中學 地址:韓城市芝陽村 韓城市金城二中 地址:韓城市薛曲村內
韓城市西趙小學 地址:韓城市西趙庄村
韓城市大朋初級中學 地址:韓城市龍亭鎮大朋村
韓城市昝村鎮南潘庄小學 地址:韓城市昝村鎮南潘庄村
編輯本段文化盛會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
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確定在2010年9月16日至18日在韓城市隆重舉行。於2010年9月18日隆重閉幕。這次大賽將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中華鑼鼓藝術交流盛會。屆時,包括港澳台在內的50餘支鑼鼓藝術團隊激情亮相黃河之濱,生動演繹中華鼓樂版的「鯉魚躍龍門」現代神話故事。
韓城是「中華史聖」司馬遷的故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全國聞名遐邇的鑼鼓之鄉。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行鼓、陣鼓、圍鼓、闖神樓等古老民間鑼鼓藝術,富有濃郁的黃河文化特色,在韓原大地上世代相襲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如今,韓城村村都有鑼鼓社火團隊,規模以上鼓隊已達100餘家。以粗獷、豪放、剽悍著稱的韓城行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香港回歸盛典、北京奧運會、英國愛丁堡國際軍樂節、東亞運動會等國內外重大活動中頻頻亮相,讓中外人士大飽眼福。前不久榮獲北方鑼鼓展示賽「金鼓王」稱號,已成為陝西省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
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得到了全國各地鑼鼓表演團隊的 熱烈響應。涉及兩岸三地20多個省市區15個民族50餘鼓種的鑼鼓藝術團隊和藝術家踴躍參與,屆時,粗獷豪爽的北方廣場鑼鼓與剛柔並濟的南方鼓舞將齊聚黃河之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鑼鼓藝術在太史故里同台獻藝,激情展示華夏文明獨特藝術魅力,據悉,整個賽事由氣勢恢宏的開閉幕式、精彩賽事、巡遊表演、文化旅遊宣傳推介等系列活動組成。大賽分入圍和爭霸兩個階段,由各省市區選拔推薦一批入選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性鼓隊參加,真正代表不同民族、地域和流派鼓藝的最高水平,鼓隊影像資料報大賽組委會初審,確定入圍隊伍,凡入圍隊均邀請來韓參賽獻藝,由組委會邀請全國知名鼓樂專家、文藝界知名人士現場點評,確定霸主、名次。主要獎項設置最佳藝術獎、最佳表演獎、最佳音樂獎、最佳陣容獎、最佳服飾獎。大賽評委由全國知名鼓樂專家、文藝界權威人士擔當;開閉幕式由國家著名文藝導演策劃執導,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主持,國內當紅演藝明星助陣演出。中央電視台三套文藝頻道、七套《鄉土》欄目以及全國100餘家知名報紙、電視台、電台、網站等強勢新聞媒體聯手進行宣傳報道。
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得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打擊樂學會、陝西省文化廳的大力支持和全程指導,由韓城市人民政府主辦,韓城市文化體育局、陝西鴻錦文化傳播公司、西安市振興韓城經濟文化促進會承辦。
E. 黃桃節在奉賢哪裡具體地址
第十屆中國·姚庄黃桃節活動方案
一、活動名稱
第十屆中國·姚庄黃桃節
二、活動時間和主辦地點
時 間:2010年8月15日~31日
主辦地點:嘉善縣姚庄鎮
三、活動主辦單位
中共嘉善縣姚庄鎮委員會、嘉善縣姚庄鎮人民政府
四、活動主題
「姚庄黃桃熟了」
五、活動內容
1、第十屆中國·姚庄黃桃節開幕式暨浙江電視台「流動大舞台走進嘉善田歌之鄉」
時 間:2010年8月15日下午5:30
地 點:姚庄鎮市民廣場
內 容:鎮領導致歡迎詞,上級領導致詞,舉行姚庄鎮文聯和嘉善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姚庄活動基地成立授牌儀式,浙江電視台公共新農村頻道「流動大舞台走進嘉善田歌之鄉」專場文藝演出。
承辦單位:組委會辦公室、浙江電視台公共新農村頻道
2、嘉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場展示展覽活動暨嘉興市「桃鄉美景 姚庄風情」農民「種文化」攝影比賽獲獎作品展
時 間:2010年8月15日下午5:30
地 點:姚庄鎮市民廣場
內 容:與縣文化局聯合開展嘉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場展示展覽活動,通過實物展示、圖片展覽、傳承人現場演示等形式,集中展示我縣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結合第五屆桃花節「桃鄉美景 姚庄風情」嘉興市農民「種文化」攝影大賽,舉行獲獎作品展。
3、姚庄黃桃北京、上海、杭州品質推介活動
時 間:2010年8月中下旬
地 點:北京、上海、杭州
內 容:在北京、上海、杭州舉行「錦雪」牌姚庄黃桃品質推介活動,進一步擴大黃桃影響力。
4、「姚庄·幸福的家園」大型宣傳報道暨媒體記者答謝會
時 間:2010年8月15日中午11:30
地 點:羅星閣賓館
內 容:在上海、杭州、嘉興等主流媒體加大宣傳廣告力度,深度報道十屆黃桃節對姚庄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效應,進一步提升姚庄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邀請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各界主流媒體,開展實地采訪考察活動,舉行姚庄鎮第十屆黃桃節媒體記者答謝會。
5、「姚庄,投資的熱土」經貿洽談會
時 間:2010年8月15日上午9∶30
地 點:姚庄鎮政府、浙北桃花島
內 容:邀請部分國內外客商,到姚庄實地參觀考察,舉行項目簽約儀式,開展黃桃採摘游活動。
6、「姚庄黃桃熟了」黃桃採摘游活動
時 間:2010年8月15日-31日
地 點:浙北桃花島姚庄北鶴村
內 容:組織上海、江蘇及周邊等地旅行社或團體組團到姚庄進行採摘游活動,通過「吃黃桃,游姚庄」,進一步擴大浙北桃花島的知名度,提升姚庄黃桃的品牌效應。
F. 冰夫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生曉清
筆名:冰原、冰夫
出生地:江蘇丹徒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56年
職業:文學 作家
畢業院校:揚州師范學院
政黨:民盟成員
成就:作品獲全國小小說大獎賽二等獎,全國1989—1990、1995—1996年《小小說選刊》小小說獎佳作獎,1996年《文學世界》小說獎,1998年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獎。
重要事件: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
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代表作品:《生曉清精短小說集》
簡介
生曉清(1956~)筆名冰原、冰夫。江蘇丹徒人。民盟成員。1981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數理專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981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數理專業。歷任丹徒姚庄學校教師,泰州市棉麻公司宣傳幹事,泰州市第六中學教師、政史地教研組組長,泰州日報社副刊部編輯、副主任,泰州市文化局創作室專業作家,《梅柳文藝》編輯部主任。
目前創作狀況
著有《生曉清精短小說集》 、《生曉清幽默小說選》 、 《微型小說佳篇賞析》 、 《今夜零點地震》 、 《生曉清小小說》、 《伉儷小小說精選》 (合作)、 《微型小說藝術辯證法》 ,中短篇小說集 《半路夫妻》,主編 《中國當代小小說精粹》 、《中國大陸微型小說家代表作》等。[1]
獲獎作品
《喜殯》獲全國小小說大獎賽二等獎,《兩棵棗樹》 、《父親的槍隊》分別獲全國1989年-1990年、1995年-1996年《小小說選刊》小小說獎佳作獎, 《夢竹》獲1996年《文學世界》小說獎,話劇小品劇本《難得糊塗》(已公演)獲1998年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獎。
G. 國家對志願人員參與禁毒宣傳教育和戒毒社會服務採取哪些鼓勵措施
《禁毒法》第十條規定:國家鼓勵志願人員參與禁毒宣傳教育和戒毒社會服內務工作。地方各級容人民政府應當對志願人員進行指導、培訓,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第九條國家鼓勵公民舉報毒品違法犯罪行為。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予以保護,對舉報有功人員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一條國家採取各種形式開展全民禁毒宣傳教育,普及毒品預防知識,增強公民的禁毒意識,提高公民自覺抵制毒品的能力。國家鼓勵公民、組織開展公益性的禁毒宣傳活動。
(7)姚庄文藝宣傳擴展閱讀
6.26國際禁毒日宣傳演出活動
面對一個個原本和睦的家庭被毒品之禍吞噬,我們深感憂慮和痛心;面對在痛苦中苦苦掙扎的涉毒青少年和他們夜夜無眠的父母,我們充滿深深的同情。
面對毒品帶來的災難,我們倍感責任重大。毒品一日不絕,禁毒一日不止!在第十七個國際禁毒日來臨之際,姚庄鎮舉辦的「6.26」國際禁毒日宣傳演出等活動在橫港村拉開序幕。此次禁毒宣傳活動以「抵制毒品、參與禁毒」為主題。
H. 大墅鎮汪店村姚庄隊在拆遷范圍內嗎
答:大墅鎮汪店村姚庄隊事實應該在拆遷范圍內。
I. 西塘和烏鎮哪個好玩可以說說兩者的不同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准備去南方旅遊一次,西塘和烏鎮哪個更好玩?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這兩個地方的特色和迷人之處,讓你有個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