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沒有人登上過岡仁波齊山
因為岡仁波齊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
岡仁波齊(Kangrinboqe)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Mt.Kailash,也認為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
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至今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
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1)岡仁波齊宣傳海報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塔爾欽是要買門票的,請讓你的藏族司機講價,爭取少買票,根本是亂收費;
2、轉山之前,要有充分的心裡准備,會很辛苦,需要有耐心和信心;
3、轉山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物質准備,衣服要穿夠,登山仗最好兩支,省不少力;
4、請到鄉政府請背夫,有保障,不要在路邊找野導;
5、如果你打算兩天轉完,不需要天一亮出發,也可不請背夫,路線很清晰;
6、請背夫的目的有二:一是早出天黑,需要背夫帶路;再是,如果途中你的體力不支,背夫是你最大的依靠;
❷ 《岡仁波齊》電影幕後製作是怎樣的
《岡仁波齊》電影幕後製作
「岡仁波齊」是一座神山的名字,它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不僅如此,它還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❸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對人物的刻畫有哪些細微之處
用朴實無華詮釋的美
文/夢里詩書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單依靠西藏壯麗的景色,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所以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朴實,而劇情的植入,在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朴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❹ 岡仁波齊神秘事件納粹德國的五名探險者到底發現了什麼海因里希哈勒1951年帶回的資料里講了些什麼
保密的,還沒解封公開。
早在二戰時期,德國就派人來到西藏,但是目前只能得知確實德國組織了兩次進藏,第一次是為了探求雅利安人人種的起源,第二次是為了尋找一個可以扭轉時間的神秘寶物,至於更多細節,目前不得而知。
德軍秘密入藏的資料,絕大部分都在德國投降後落入蘇聯和美國手中,而且被設為絕密資料,100年後,也就是2045年才能解封公布,甚至部分資料被設為永久保密。
之後一批俄科學家到了中國西藏,結果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金字塔群。考察組組長穆爾達舍夫稱:「我們總共發現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種古跡,它們分布在海拔6714米高的岡仁波齊峰周圍。金字塔形狀各異和規模之大令人驚嘆不已。
據粗略統計,它們的高度約為100米至1800米不等,而埃及最大的奇阿普斯金字塔為146米。整個金字塔群非常古老,因此損壞得很厲害。但是經仔細觀察可以弄清金字塔的輪廓,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是石頭結構的,有凹面或平面。
還發現巨大的石頭人體雕像。因此完全可以有根據地說:在西藏存在著主要由金字塔組成的古建築群。
(4)岡仁波齊宣傳海報擴展閱讀:
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峰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所以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
岡仁波齊一個神秘的地方是:山的向陽面(南面)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在陽光下光彩奪目,潔白無暇,而背面(北面)長年一般都是沒雪,即使下雪被白雪覆蓋,等太陽一出,雪隨即而化,剛好與普通情況的背陰積雪,陽面沒雪相反。
❺ 岡仁波齊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嗎
2000年6月9日《參考消息》轉載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刊第18期關於在我國西藏岡仁波齊峰周圍「總共發現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種古跡……金字塔形狀各異和規模之大令人驚嘆不已」的消息後,引起了國內許多人的關注,更多的人則提出了質疑:這是真的嗎?因為如果西藏果真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群的話,這不僅意味著已知的西藏地區人類活動史將被改寫,甚至也意味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也將添入新的事件,也許人們更會聯想到外星文明在地球上的作為。
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地理研究的中國科學家們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這一「奇跡」?當「西藏發現金字塔」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時,許多曾考察過岡仁波齊峰的中國科學家稱,具有金字塔形的山地造型地貌及其組合體在自然界中並不稀奇,而西藏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周圍,金字塔形、錐形、方山形、桌狀形的山地類型都有。而他們對岡仁波齊峰的實地考察表明,岡仁波齊峰是由岩性軟硬相間的砂礫岩層組成,構成其山地的地層產狀平緩,不同岩性的地層一層層近於平鋪疊聚,該峰是強烈上升的斷塊山體,在高海拔的寒凍風化為主的侵蝕作用下(包括冰雪作用,甚至暴雨徑流侵蝕作用等),在近於水平的軟硬相間岩性的差異侵蝕下,山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台階狀的金字塔形、錐形、方山形、桌狀形等造型,岡仁波齊峰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斷塊形成的金字塔形山峰。他們認為,所謂「世界最大金字塔群」實際上是在特定環境(軟硬相間的岩性,近於水平的地層結構,強烈寒凍風化的差異侵蝕)下形成的一種造型地貌及其組合群體,不是我們所說的金字塔群。他們還指出,岡仁波齊峰歷來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聖山,山麓南側有神湖、鬼湖相配,國內外的無數信徒到此朝拜、轉山。教徒們在岡仁波齊峰周圍建造了一些喇嘛塔,也有用石頭堆砌成「瑪尼堆」等類似金字塔的建築物,但這些也絕不會是金字塔。
另有一些科學家在對「世界上最大金字塔群」表示懷疑的同時,也承認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那裡發現什麼都不會讓人感到奇怪。一位西藏考古學家告訴記者,他曾多次到岡波齊峰進行考察,可以肯定的是岡仁波齊峰不是金字塔,但其周圍再發現些什麼則是完全有可能的。
❻ 電影《岡仁波齊》的主題曲是什麼
《No Fear In My Heart》
演唱者:朴樹
你在躲避什麼你在挽留什麼
你想取悅誰呢你曾經下跪
這冷漠的世界何曾將你善待
所以你厭惡危險墜入厄運深淵
輸掉一切你兩手緊緊抓著
如同身處懸崖你小心翼翼地
以為你擁有著貌似人生圓滿
能不能徹底地放開你的手
敢不敢這么義無反顧墜落
墜入黑暗中墜入泥土中的海闊天空
就讓我來次透徹心扉的痛
都拿走讓我再次兩手空空
只有奄奄一息過
那個真正的我他才能夠誕生
Just let time go on
Your kneeling now stand
With no fear in my heart
God comes into my mind
你也曾經追問然後沉默
漸漸習慣謊言並以此為榮
因為沒有草原就忘了你是馬
你卑微的人生從不曾犯錯的
無聊的人生
能不能徹底地放開你的手
敢不敢這么義無反顧墜落
墜入黑暗中墜入泥土中的海闊天空
就讓我來次透徹心扉的痛
都拿走讓我再次兩手空空
只有奄奄一息過那個真正的我
他才能夠誕生那才是我
那才是我那個發光的
那個會飛的Yo buddy
那個頂天立地的那才是我
當我一微笑所有的苦難
都灰飛煙滅
能不能徹底地放開你的手
敢不敢這么義無反顧墜落
墜入黑暗中墜入泥土中的海闊天空
就讓我來次透徹心扉的痛
都拿走讓我再次兩手空空
只有奄奄一息過
那個真正的我他才能夠誕生
創作背景
朴樹新歌《No Fear In My Heart》是朴樹為張楊導演電影《岡仁波齊》改編的主題曲,原曲名為《The Fear In My Heart》,是朴樹在看到了《岡仁波齊》的電影後重新編曲、重新演繹。
距他上一張專輯《生如夏花》13年之後,朴樹終於推出了他的新唱片《獵戶星座》,專輯中有一首原名為《The Fear In My Heart》的歌就像這張難產的專輯,代表了他內心一直以來的糾結和不安。
朴樹簡介
1973年11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成長於北京市,中國內地男歌手。
1994年放棄首都師范大學學業,開始音樂創作。1996年10月簽約麥田音樂,並錄制首支單曲《火車開往冬天》;1999年1月發行首張音樂專輯《我去兩千年》並獲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流行歌曲榜最佳新人獎 和東方風雲榜最佳新人獎等多個獎項。
2013年10月26日首次在北京舉辦演唱會。2014年7月為電影《後會無期》創作獻唱主題曲《平凡之路》,該歌曲獲得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❼ 電影推薦《岡仁波齊》記初心,敬天地
隊伍里的孕婦,在路途中產子後,帶著孩子,繼續前行
隊伍里的小女孩,途中生病,依然堅持叩首
隊伍里的老爺爺,在岡仁波齊山下逝世,眾人為其壘起石堆
途中拖拉機壞掉,丟掉車頭,繼續推車前行
途中用光了所有錢,在拉薩打工兩月,繼續前行
不顧路上發上的狀況,他們只是一門心思地往前朝聖
一切在我們看來的艱辛
他們卻不覺,因為信仰
關於宗教,當下的國人大多已經並不了解,或是乾脆就被當成封建迷信,這真的是無比的可悲,縱觀世界各國,美國總統至今任職典禮上,還要將手放在聖經上,庄嚴宣誓。而影片中11個人,可以說已經將宗教與信仰融入於生活,乃至血液里,我們覺得的匪夷所思,不過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看完本片,我真的很感慨,信仰的力量。可惜的是,當下很多人失去信仰的同時,還失去的敬畏之心。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的海報上有句話,「在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高原的朝聖之路,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又何不是如此呢。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到達的「岡仁波齊」,只是有人在路途中,忘記了出發的目的;有的人在路上遇到艱辛,選擇了停下;還有的人選擇了危險的「捷徑」。
記住自己的初心,敬畏天地,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孫凌,連續創業者,資深校園市場專家,認證生涯規劃師,每天分享所思所想。
❽ 你看過《岡仁波齊》嗎
臨時決定去看電影。路上JASON同志問了我好幾遍,什麼電影?
直到在電影院落座,我也沒把影片名講准確。
很久沒見過座無虛席的影院了。開場前,工作人員站在門口請帶小孩的家長把小孩抱在腿上,因為沒有多餘的座位了;過道里,居然放了加座。
電影開始放映時,我旁邊的女孩子在包里掏出個塌煎餅吃起來,應該是沒吃晚餐就去看電影了。說實話,我心裡是有一絲嫌棄的。我不能理解一邊看電影一邊吃爆米花吃瓜子吃……的舉動。
「岡仁波齊」是一座神山的名字。她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少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不僅如此,它還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在路上,他們遇到了一場車禍。拖拉機被人從後面追尾,因為那車里有病人要趕時間送到拉薩,他們就讓人家走了。我想到的卻是——他們居然不追究肇事車輛的責任,也沒要賠償?!我看到了自己的俗氣!車毀了,他們就放棄了車頭,由人拉車。車拉出去一段距離,拉車的那些人,還要再倒回來,補上要磕的長頭!
在路上,他們遇到了指出他們問題的村長,送給他們柴禾的大姐,從四川雅安趕著毛驢去朝聖的中年夫妻……從冬走到夏,在路上,他們遇到風、遇到雪、遇到雨,遇到溪流,他們只管一路磕頭、向前;不管遇到什麼,好像都能以平常心坦然面對,隨遇而安——包括遇到愛,遇到死。
在拉薩,18歲的小夥子去理發,顯然是喜歡上了理發店的小妹。俗氣如我,看到愛情的火花。在抵達雪山前的一個晚上,叔叔死了,走得很安詳。沒有人哭。因為叔叔實現了自己在臨死前朝聖的願望,尼瑪也覺得「這是很好的。」他們請喇嘛為他舉行天葬,雄鷹在天上盤旋……肉體終會消失,靈魂呢?有什麼能夠留下來?
觀影過程中,也會浮想聯翩:人生路上,是一路的生生死死愛恨情仇啊,有什麼不能面對不能接受不能放下?!也決定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一定要有一場從A地到B地的行走,見該見的人,做想做而沒做的事……
電影結束得戛然而止。
我問JASON:他們怎麼回去呢?問完,再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的——俗氣!
目光炯炯聊職場,內心溫暖談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❾ 誰看過《岡仁波齊》好看嗎
信徒的朝聖是和佛祖做的一場交易嗎?
能被塞人這個苛刻的影評人給6分的電影一年能有幾部嗎?今年貌似就有個《八月》和《岡仁波齊》,然而《八月》這篇散文還未看的筆者,下定決心把《岡仁波齊》看完了。有人說本片是在消費藏民的信仰,有人說本片是在滿足觀眾的獵奇心,不管怎麼說,它都是一部成功的反類型片。
從古至今,人類的發展一直是走出的思想,從古代的難以出省,到昨天的出國,如今的走出地球,邁入太陽系,將來文明更先進,會走出太陽系,但是人類仍會保留精髓的傳統文化。關於朝聖,筆者既不認同也不反對,我們本就不該對別人的生活指點江山,但是我們有權不去選擇別人的生活。
❿ 走進靈魂深處的電影《岡仁波齊》
作為電影來說,,他前面那一段近乎沉靜的事實,或許只是一種鋪墊,在路上的生命姿態才是電影的重點,由11人組成隊伍,他們將食物衣服的必需品放在拖拉機上,踏上了前往岡仁波齊的路,他沒有分外張揚分別時的傷感,1200多公里的路程,他們磕著頭一步一步的行走,執著詮釋了靈魂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