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非遺文化有麥稈畫嗎
麥稈畫的非遺傳承人,一根根看似毫無生氣的麥稈,經過他的細心挑選並創作後,變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表現力細膩、造型逼真、形色豐富。
B.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2、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
3、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4、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5、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C. 年畫為什麼被列為非遺怎樣更好的傳承和創新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祇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
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媒體。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各地年畫工藝都有固定的傳承方式和工藝流程傳統。各地製作年畫時的要求和操作工藝反映著各產地不同的文化取捨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年畫的傳承方式—家傳、招徒、辦學—所蘊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標識、社會的組織力以及其中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物化傳播是年畫的主要傳承手段。
(3)非遺保護宣傳畫擴展閱讀
民間年畫為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D.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主題是
2006年: 「保護文復化遺產,守護精神制家園」
2007年: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2008年:「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展」;
2010年:「文化遺產 在我身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主題是:「非遺保護,人人參與」。
2011年:主題:「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宣傳口號:1、文化遺產無價 保護行動有我;2、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3、相約文化遺產日 品讀中華五千年;4、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 心連心構建和諧社會;5、珍重文化遺產 共築幸福家園。
2012年:「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E. 保護文化遺產的海報系列
藉此宣傳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這座橋梁,展示中內國文明旅遊容及知名企業品牌文化各自的精彩,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文化遺產走向世界。在眾多參展企業中,一家香港企業推出的系列平面海報,成為此次
F. 灘頭木版年畫的傳承保護
2007年,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一度秘不示人的灘頭木版年畫作坊按照傳統儀式正式開門收徒,由於當地一直恪守著「傳內不傳外」的祖訓,高臘枚作坊招收的學徒是鍾海仙與高臘枚老人的兩個兒子:鍾石棉、鍾建桐,而金玉美作坊招收的則是李咸陸老人的一個遠房親戚鄧子軍。
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鍾海仙去世;2010年,同樣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李咸陸去世。文化傳承的問題因兩位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的去世頓時迫在眉睫。
面對這種困境,當地政府立刻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甚至派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負責人來灘頭鎮做民間藝人的思想工作,希望他們能打破家族傳承的界限,廣泛招收學徒,但招徒的成效並不理想。 市場的萎縮、藝人的改行、傳承的危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極度重視。隆回縣委縣政府及時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隆回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評定暫行辦法》、《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評定獎勵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加大保護力度。
首先是培育恢復年畫市場。縣文化部門採取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年畫藝術、讓灘頭木版年畫走入中學校園、春節免費向群眾贈送年畫、設立年畫直銷渠道、開展網路銷售等措施,打開年畫銷路,取得了初步進展。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灘頭木版年畫的發展制定了詳細規劃。一是籌建灘頭木版年畫博物館。二是組建灘頭木版年畫開發公司,支持恢復5-10家年畫作坊。三是加強學術研究與交流,成立灘頭木版年畫研究會,組織召開年畫藝術研討會,開展與全國其他年畫產地的學術交流活動。四是綜合保護灘頭木版年畫產地——隆回縣灘頭鎮的文化氛圍,為年畫生產、傳承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其次是大幅度提高年畫工人的工資待遇,按照《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評定獎勵辦法》的規定,灘頭鎮共評定傳承人4人,每人每月享受1000元傳承補貼。4名傳承人帶徒10人,悉心傳藝。為了讓鍾石棉、鍾建桐兄弟倆專心學習父母的手藝,隆回縣政府保留了他們在縣城的公職。普通年畫工人的工資待遇也從以前的每月1000多元增長到3000元左右。
當地文化部門還對灘頭木版年畫進行了全面普查,並由中華書局出版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灘頭卷》。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則根據普查成果,恢復了已經失傳的年畫版本10個,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湖借傘》、《花園贈珠》等刻版,還原了年畫藝術的本來面目。對與灘頭木版年畫生產相關的手工造紙,當地政府也有一定的保護措施,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創新方面,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在組織力量對年畫進行包裝設計,開發微縮版本年畫品種。
灘頭木版年畫的現狀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經中宣部批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灘頭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首批搶救保護工程,正式列入了國家社科特別委託項目。
G. 走進文化遺產手抄報圖片漂亮又簡更
走進文化遺產
H. 宣紙非遺文化
宣紙生產技藝」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漢族傳統造紙工藝之一。原產於安徽省涇縣,以寧國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
2009年9月30日,宣紙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書法和寫意畫用生宣,工筆畫用熟宣。
I. 非遺《廿四節氣》十竹齋水印版畫藝術作品北京展出了
11月18日,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館長、十竹齋木版水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立中(左一)在開展儀式上介紹《廿四節氣》及木版水印技藝。當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竹齋木版水印藝術《廿四節氣》作品在北京前門大街94號開展。由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館長、十竹齋木版水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立中歷時3年創作而成的《廿四節氣》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氣以版畫方式呈現。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月10日。
近年來,杭州十竹齋把「活著的中國彩色版畫印刷術」帶到了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美國洛杉磯、法國巴黎、印度新德里、西班牙馬德里、德國紐倫堡、日本東京、丹麥哥本哈根、比利時布魯塞爾和肯亞內羅畢等地,多年的對外交流、傳播、教學使得十竹齋木版水印藝術以及其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得到國際認可。十竹齋還連續榮獲了「2015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和「2017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