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西體宣傳

西體宣傳

發布時間:2021-07-19 07:44:31

① 國產汽車企業為什麼都喜歡「西體中用」

對於在目前的中國是要「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一直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大多的國人都主張「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話的含義,也不假思索的支持「中體西用」,因為潛意識里,一但要「西體中用」,就是忘記祖宗,背叛祖國,民族罪人了。

「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是一個誰做形式,誰做內容,誰做硬框架,誰做軟裝修的問題。只要不激起一些愛國人士敏感的神經,大可以實際應用。在文化上,我們可以做到「中體西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有一些傳統的傳承,以及審美的習慣,生活的情趣,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這中間有多少年的動亂,它已經流在你的血液里,紮根在骨子裡。所以在文化結構上,我們大可以「以中為體」。

其不同於西方但和西方文化一樣的燦爛奪目。而在整個中華文化圈所屬的國家和地區來說,中華文化在所有的國家都傳承發揚,小心保護。當然,幾十年來除了我們自己,中國。這樣並不是說要在文化上反對「西體中用」,

你也有這樣那樣的自由,或者再自創一個體,另搞一個用出來,因為文化本來就是應該要多樣性,生活本來就應該是多姿彩的,單一的文化形式要統一13億中國人,這已經不是那個樣板戲的時代。中國學者李澤厚先生提出「西體中用」,並且深受攻擊而不悔。

至少在政治、學術方面,我們這樣的國家必須要「西體中用」。「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近代慘痛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在民主制度,科學技術、學術體系等各方面。

② 什麼是"西體中用"和"中體西用"

對於在目前的中國是要「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一直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大多的國人都主張「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話的含義,也不假思索的支持「中體西用」,因為潛意識里,一但要「西體中用」,就是忘記祖宗,背叛祖國,民族罪人了。 「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是一個誰做形式,誰做內容,誰做硬框架,誰做軟裝修的問題。只要不激起一些愛國人士敏感的神經,大可以實際應用。 在文化上,我們可以做到「中體西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有一些傳統的傳承,以及審美的習慣,生活的情趣,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這中間有多少年的動亂,它已經流在你的血液里,紮根在骨子裡。所以在文化結構上,我們大可以「以中為體」。 而在方法、節奏、旋律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以西為用」。我們看白先勇先生的新版《牡丹亭》,獲得很大的成功,在某種程度,簡直是在拯救了崑曲。白先勇在此劇里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以中為體,以西為用」,所有的道具、布景、衣著、唱詞、樂曲,包括這台上人物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無不體現的是一種中華文化所體現出的美感,這種感覺是幾千年的文化所沉澱而成,讓每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深深陶醉。但是在這所有「體」之中,又有許多的「以西為用」的元素,現代劇場的開放式舞台、背投幕的幻燈、氣氛燈光,以及演員的年輕化、劇本的修改,甚至廣告宣傳吵作都是是成功的現代手法。 我們中華的文化能發展留存到今天,自有它的生命力。其不同於西方但和西方文化一樣的燦爛奪目。而在整個中華文化圈所屬的國家和地區來說,中華文化在所有的國家都傳承發揚,小心保護。當然,幾十年來除了我們自己,中國。 這樣並不是說要在文化上反對「西體中用」,你也有這樣那樣的自由,或者再自創一個體,另搞一個用出來,因為文化本來就是應該要多樣性,生活本來就應該是多姿彩的,單一的文化形式要統一13億中國人,這已經不是那個樣板戲的時代。 中國學者李澤厚先生提出「西體中用」,並且深受攻擊而不悔。至少在政治、學術方面,我們這樣的國家必須要「西體中用」。 「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近代慘痛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在民主制度,科學技術、學術體系等各方面,我們已經遠遠的落後,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難道「三權分立」不好,還是要選擇「三綱五常」嗎?難道不要「天賦人權」,還要選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嗎?難道不要「上帝之前人人平等」,還要選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嗎? 我們如果最終不把這些現代社會的根本架構好,就指望社會一點一點的改良,活在麻木之中,我們還是生活在危機當中,所有幾十年的努力與成果也可能毀之一旦。要知道即使是慈嬉太後,也曾經廢科舉,也要「君主立憲」。 而對於「西體中用」中的「中用」,用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就是「中用」不是策略,不是用完就仍的手段,而是新事物的創造。「中用」所創造出的「西體」,將為今日的全球化增添新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東西 。 所以「西體中用」也未必就是全盤西化,國將不國,中國人有的是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已經是有力的證明。現在主要是誰能放棄一己之私,是選擇萬世一系,還是蒼生所念,為國家民族人民的真正富強。 而對於在目前的中國是要「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爭論更是次要的,而是我們要有言有行.大多數人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做,敢做而不堅持到底。 想一想我們中華民族這一千年來真是坎坷,自唐以來,宋一代國土越變越小,後被元人所滅,明一朝又被清人所滅,清朝統治中國三百多年,最終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民國時期又遇上一戰二戰,差點被小小日本所滅,幸未淪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一部分,四九年後又以蘇聯為「老大哥」,又是「文革」。而如今經濟的發展又伴隨著更多的問題,真正的中國,強大的中華文化的中國已經不知在何處了! 如果居安思危,我們每個國人都不要滿足於能有飯吃、有衣穿,以為有點余錢,可以享樂了,其他事不關己,且做壁上觀。冰山尚未露角,豈可等閑視之。

③ 個人談婦聯組織如何圍繞文明幸福家庭創建促進幸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文明家庭是構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礎。圍繞進一步加強家庭美德建設,促進家庭和諧關系,提高文明家庭比例,市婦聯創新思路,切實加強對創建工作的領導,用家庭文明彰顯城市文明,實現文明家庭與文明城市同規劃、同建設。「家庭文化建設是文明家庭的關鍵,關乎文明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王進在談及家庭文化建設時,坦率地表示:「成都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既是每一個市民的驕傲,更意味著每一個家庭多了份責任。要讓成都更加文明,離不開家庭文化建設!」

家庭文明狀況折射社會文明

記者(以下簡稱「記」):作為成都市文明家庭創建的主導推動者,從您的角度看,文明家庭與文明城市之間是什麼關系?

王進(以下簡稱「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健康是保證肌體健康的前提,如果其中一部分細胞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肌體的狀態和功能。

無論從個人生活方面,抑或是從社會生活方面來看,家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生活組織,它對傳遞社會文化,維護社會秩序,都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創建的角度上講,家庭在傳遞先進文化的社會單位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城市居民的思想行為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

反過來,每個家庭的文明狀況,必然反映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狀況,或者說所在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必然會通過每個家庭的行為表現出來。

因此,家庭文明建設搞好了,無疑會給所在城市帶來巨大影響,正因為如此,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不僅可以搞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創造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而且可以改變社會風氣,樹立新的社會風尚,創建良好的社會精神文明。

「學習型」家庭是文明家庭典範

記:成都的文明家庭創建成績有目共睹,如何鞏固現有的成果,把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更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王: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門科學,研究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在文明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就是為了加快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文明總是在個人文明,家庭文明,城市、鄉村文明互相作用推動下不斷向前的,缺少了其中一個環節,整個社會發展就會受到制約。而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在文明城市建設中體現出來的特殊作用,足以讓人們對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予以更多的關注。我想重視文明家庭創建,應該從重視「文明人」的塑造和培養開始。

一個人要養成良好文明的行為習慣最好的方法是從生活到工作,從家庭到社會,形成一種文明的合力,道德的磁場,這樣每個居民就會由促動到自覺,由自覺到習慣,由習慣收獲一種人格,由人格匯成社會的文明主流。為了培養「文明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進一步開展「學習型」文明家庭創建活動。

這方面,市婦聯很有體會,近年來,市婦聯以文明家庭創建為主線,以「百萬家庭文明大參與」為抓手,發揮優勢,樹立品牌,開展了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影響面廣的系列創建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家庭文明建設和城市文明發展。成都市還被國家五部門聯合授予「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範城市」稱號。

辦好「父母大講堂」引導子女教育

記: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也關乎著社會的未來。在未成年人的引導和教育上,現在很多家庭面臨困惑。

王:沒錯!這也是我們長期跟蹤調查發現的情況,很多家長其實對子女的引導和教育上,是不知所措的。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他生長的家庭密不可分。家庭生活具有直觀性和可模仿性,一般來講,父母相親相愛,正直好學,積極樂觀,身體力行,子女也會知書達禮,有上進心,有責任心,反之,不良的家庭環境,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會對子女產生負面影響,社會上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都佐證了這一點。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家庭和社會總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家庭風氣不好會影響社會,反之,社會不文明同樣會影響到家風。但如果從每個家庭做起,從每個人做起,就會促進社會文明向更高程度推進。家庭是社會的組合體,文明家庭是文明城市建設的基礎,是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市婦聯幾年來已經做過大量的工作,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推動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精心打造「父母大課堂」品牌,舉辦家庭教育大型公益報告會和各類家庭教育講座4000餘場,受益家長逾百萬人次,為家庭中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氛圍。

女性擔子加重呼喚社會共同關心

記: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在家庭中扮演著妻子、母親的角色,在工作上還要力爭上游,所以很多女性都感到壓力。

王:對於現代女性的關愛,一直是婦聯工作的重點。我們希望塑造一批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成都現代女性形象。不過,我們更希望全社會都能對女性多一些關心與愛護,讓她們更好地發揮「半邊天」的作用。為此,市婦聯緊緊圍繞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全面推進,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活動為契機,動員組織廣大女性積極投身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中。圍繞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婦女素質提高,廣泛開展針對城鄉婦女的「打工妹夜校」、成都現代女性大課堂等教育培訓,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夯實試驗區建設改革創新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深化「百萬婦女就業計劃」和「百萬農村婦女致富行動」,以發展城鄉婦女靈活就業和壯大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重點,深入開展多層次專業化的女性就業服務和現代農業新技術培訓;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通過開展「送溫暖、三下鄉」示範活動,實施特困母親救助項目、「春蕾女童」項目、「留守兒童」項目和農村婦女亞健康普查行動等,為困難群眾辦更多的實事;積極探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的新農村建設機制,促使各類優質資源向農村傾斜,實現城鄉互動、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局面。切實推動了文明家庭的全面發展。

抓住「以人為本」用好現代傳播理念

記:具體做法上有什麼考慮嗎?

王:創建活動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家庭、市民了解參與,接受組織者的價值觀。為了擴大創建面,傳播方式可更多樣化。市婦聯堅持深入開展了「百萬家庭文明大參與」活動,堅持以思想發動為基礎、以宣傳教育為核心、以活動吸引為抓手,全面開展了「家庭美德」、「家庭文化藝術節」、「鄉風文明」、「家庭權益維護」、「親情助廉」等主題活動,樹立了「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家庭志願服務」、「和諧家庭」、「幸福家庭」、「綠色家庭」等特色品牌。尤其是創新打造的「家庭志願者」活動和服務品牌,為家庭文明創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機制,成都市家庭志願者工作先後兩次在全國性的會議上作經驗發言,得到了全國婦聯領導和全國各地代表的認同和肯定。今後還要考慮與電視台等聯手開設專家講座,搞一些市民參與性較強的婦女論壇、男士論壇及有關法律知識、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就業指導、社會心理學、生活工作禮儀、環保節水、家庭教育新觀念、國際形勢分析等各種專題,內容根據形勢和需要選定。總之,這些歸根到底都是「以人為本」,緊緊圍繞「文明人」展開的。一個人的行為改變首先是觀念的改變,文化的改變。通過先進觀念、文化的傳播,營造人人講文明,個個追求先進文化的氛圍,充分意識到作為文明城市一員的責任心,喚醒熱愛自己家園的情感,真正使「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深入人心。

專家解讀

搞好家庭文化建設看清這11條准則

家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那麼,什麼才是家庭文化呢?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家庭文化屬於社會科學范疇,指的是一個家庭世代承續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范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質生活基礎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倫理生活的文化體現,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所體現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愛情生活、倫理道德等所體現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

家庭文化的內容大致包括11個方面:

(1)家庭的組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員有不同的擇偶條件。在過去,家庭主要成員的擇偶觀念對家庭成員的影響最大,甚至可以起決定性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自主擇偶已經比較普遍。我們倡導把感情建立在平等、互助和共同的理想之上,把志同道合作為擇偶的基本條件。

(2)家庭成員的關系:一個家庭,除配偶外,還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親屬。如何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家庭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3)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先起步的,也是最基礎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生巨大影響。

(4)對老人的贍養:對自己和配偶父母的贍養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

(5)鄰里關系:我國老百姓中有一句俗話叫「遠親不如近鄰」,它說明鄰里之間互幫互濟,禮尚往來一直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現在,人們的居住環境改變了,鄰里之間的交往接觸比過去少了,但是鄰里之間仍然應該保持互相體諒、互相謙讓、和睦相處的優良傳統,主動承擔公共責任,營造寬松友善的鄰里關系。

(6)家庭的飲食、環境衛生: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飲食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科學、營養發展,這就需要人們掌握一些有關營養、烹任、食物選購、貯藏等方面的知識,以提高家庭飲食質量。

(7)家庭成員的服飾、家庭的設施、裝潢:服飾包括衣服、鞋帽的穿戴及首飾、皮包、手錶等小飾物的佩戴;家庭的設施和裝潢,體現了家庭成員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生活習慣等。家庭的設施、裝潢要量力而行,以實用、美觀、舒適為原則,切不可盲目地效仿別人。

(8)家庭氣氛的營造:家庭氣氛的營造,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實踐證明,在一個寬松、和諧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開朗隨和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氣氛很緊張,不協調,孩子的性格容易變得孤僻、暴躁、多變。因此,營造和諧、寬松、健康的家庭氣氛,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很重要的。為了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多動腦筋,比如適當地組織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家庭娛樂活動,這樣不僅使家庭充滿了生機,而且可以提高家庭的凝聚力,有利於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

(9)家庭的經濟管理: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善於理財,才能豐衣足食。但是,家庭經濟管理,也要具有時代特色。一方面要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不攀比。另一方面,要學會用科學知識指導消費。

(10)家庭的民主平等: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平等相處,首先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策,在家庭中,要形成尊重女性、保護女性的風氣,不搞大男子主義。還有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要互相尊重,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權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不要搞一言堂、家長作風,要充分發揚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際關系。

(11)家庭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規,比如,如何對待老人,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為人處世等等。

熱線聲音

在「共繪文明家庭幸福地圖大行動」活動中,本報熱線接到了不少熱心市民的電話,除了自薦或他薦外,不少市民還在電話中暢談了自己對創建文明家庭和家庭文化建設的看法,其中不少還頗有建設性。現選取部分予以刊登,期望對市民讀者的家庭生活有所幫助。

家庭文化建設不能光擺樣子

如果一個家庭中只懂得擺放書籍、報架,而沒有實際的文化行為,一切都只能紙上淡兵,更奢談教育,這與「葉公好龍」的做法沒什麼二樣。因此,如何運用這些文化工具並產生推動力,這是建設家庭文化的關鍵所在。通常,我下班回家後做家務,孩子做她的作業。許多時候,我會坐在她的旁邊,看看報紙、翻翻書,給孩子做個榜樣,讓孩子感到大人做完家務還在認真學習,小孩子就更應該抓緊學習。二來引導孩子一起看報紙上的一些新聞,從中知道最近地球上又發生了什麼大事,大量的閱讀,開闊了孩子眼界,增長了孩子的見識。記得當初祖國大陸決定對台灣贈送一對大熊貓,報紙電視上宣布了為這對熊貓向全國征名的消息,女兒非常有興趣,立即動起了小腦筋取了好多名字,雖然最後沒有寄出去,但我借著這個機會,向她講了許多關於台灣的故事,說明了為什麼要送熊貓給台灣親人、熊貓象徵了什麼等等,女兒非常高興。在一種簡單的文化交流中完成了一種知識的灌輸和愛國主義的教育。我們常常把長知識叫作「學文化」,文化的武器就是可以推動人思想、行動的進步,而一個人要「長本領」的前提就是要「學文化」。——一個3年級小學生的母親馮秀惠

父母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僅書籍是一種文化,生活中的文明禮貌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自從孩子懂事開始,我就努力教育女兒如何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給孩子講一些傳統的典故。要求孩子對長輩、對老師、對同學、對鄰居等都要使用禮貌語言,從小養成社會公德。自從我家搬到新小區後,生活環境跟過去有了不同,鄰居關系相處非常重要。此刻,作為父母,就要身體力行,要擁有一個好鄰居,首先自己要做個熱情大方的鄰居,懂得寬容和諒解,常常串門聊天。好言一句似春風。如果大人重視言傳身教,小孩必會講文明、懂禮貌,主動跟鄰居打招呼,約鄰居同學來家裡玩等,形成了和諧的鄰居關系。而在家裡、在學校里,小孩子懂得文明禮貌道德,就會使之充滿親和力。這種親和力雖然不能用分數來評判,但可以讓小孩在學習、生活中享用得到。——紫荊西路王惠女士

應給單親家庭多一些「陽光」

單親家庭其實很需要社會的關心與幫助。首先要改變傳統價值觀念,即改變認為單親家庭是不成功家庭,是問題家庭的觀念。以前這種舊觀念導致社會對單親家庭的歧視和單親家庭的自我負面意象。應該在全社會逐步確立這樣一種文化取向,即單親家庭也是一家庭形態,也是一種家庭生活的選擇方式。這樣,有利於單親家庭的社會適應與發展。應該建立社區家庭文化扶助網路,發揮專、兼職社會工作者的文化扶助作用。社區是家庭的延伸,是社會與家庭溝通的橋梁。社區文化扶助網路的建立能幫助單親家庭排解單親家長的某些心理困惑和煩惱,提供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咨詢,增進單親家庭間的互助聯誼,加強單親家庭與社區鄰里的相互聯系。如成立「單親家庭俱樂部」、「單親家庭子女心聲站」等,願這種社區家庭文化扶助網路之花遍地開放。——西體北路唐女士

成都日報本報記者趙斌

http://www.cdrb.com.cn/html/2008-09/19/content_259945.htm

文章集萃照片瀏覽友情鏈接
版權所有: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活動動態友情鏈接

④ 西安體育學院招生辦電話是多少求西安體育學院所有科室電話

招生辦公室電話:029-88409421 88409422(兼傳真)
黨委書記
88409400

院長
88409403

黨委副書記 88409402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88409785
教學副院長 88409406
行政副院長 88409405
副院長 88409408
TOP

財務處處長 88409410
財務處辦公室 88409436
財務處管理科 88409438
財務處會計科 88409437
財務處會計科 88409352
財務處物資科 88409433
財務處物資庫房 88409780
場館處處長 88409787
場館處副處長 88409798
場館處辦公室 88409416
場館處體操館 88409453
場館處綜合館西 88409497
場館處綜合館東 88409499
場館處田徑場 88409496
場館處籃球館 88409743
場館處網球場 88409134
場館處足球場 88409145
場館處游泳池 88409740
場館鐵工房 88409146
TOP

黨院辦主任 88409409
黨院辦副主任
88409223

黨院辦信息科
88409999

黨院辦秘書科
88409401

黨院辦行政科
88409793

黨院辦通信站
88409113

黨院辦檔案室
88409415

黨院辦收發室
88409444

黨院辦網球館
88409755

黨院辦評估辦
88409355
黨院辦督導辦
88409247
黨院辦機要室
88409411

黨院辦評估辦
88409354

黨院辦傳真
88409789

TOP

灃峪口校區主任
85921789

灃峪口校區副主任
85921347

灃峪口校區辦公室
85921400

灃峪口校區保衛
85921078

灃峪口校區公寓辦
85921655

灃峪口校區體育系辦
85921144

灃峪口校區運動系辦
85921471

TOP

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88409791

國際交流中心辦公室
88409348

國際交流中心賓館辦公室
88409222

國際交流中心賓館服務台
82046500

高職學院院長
88409757

高職學院書記
88409792

高職學院副院長
88409729

高職學院辦公室
88409756

高職學院教學科
88409729

高職學院03級年級辦
83141540

高職學院04級年級辦
83141516

高職學院05級年級辦
83141504

高職學院值班室
83141543

工會主席
88409485

工會辦公室
88409425

TOP

後勤處處長
88409432

後勤處辦公室
88409432

後勤處電工
88409773

後勤處房管科
88409463

後勤處鍋爐房
88409753

後勤處基建科
88409746

後勤處質檢科
88409435

教務處處長
88409450

教務處副處長
88409419

教務處辦公室
88409418

教務處高教研究室
88409452

教務處教材科
88409738

教務處教務科
88409417

教務處教務科
88409144

教務處博士辦
88409707

就業中心主任
88409768

就業中心辦公室
88409790

就業中心機房
88409794

紀檢辦公室
88409235

紀監監察
88409484

紀監審計
88409492

競訓處辦公室
88409454

競校校長室
88409750

競校辦公室
88409749

競校科務室
88409404

競校中專年級辦 88409014
競校值班室 88409751
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88409446

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
88409008

繼續教育學院教務科
88409445

繼續教育學院辦公室
88409718

繼續教育學院教務科
88409447

繼續教育學院值班室
88409714

繼續教育學院傳真
88409448

機關一總支
88409025

機關二總支
88409023

機關三總支
88409239

TOP

科研處處長
88409252

科研處辦公室
88409451

科研所所長
88409241

科研所辦公室 88409240
科研所辦公室 88409242

TOP

老乾處辦公室
88409777

老乾中心
88409778

TOP

人事處處長
88409024

人事處勞資科
88409413

人事處師資科
88409412

人體系主任
88409407

人體系書記
88409717

人體系副主任
88409491

人體系辦公室
88409260

人體系測量統計
88409724

人體系國心實驗室
88409722

人體系解剖准備室
88409723

人體系解剖力學
88409725

人體系生理生化
88409727

人體系博士辦
88409551

人體系實驗中心
88409439

人體繫心理學
88409708

人體系醫學
88409721

人體系醫學准備室
88409726

TOP

社體系主任
88409461

社體系書記
88409460

社體系03級辦
88409397

社體系04級辦
88409374

社體系05級辦
88406364

社體系辦公室
88409459

社體系經濟學
88409174

社體系思想教育
88409705

社體系教育學
88409194

社體系體育管理
88409334

社體系棋牌室
88409337

社體系體育產業
88409712

社體系管理學
88409094

社體系馬列
88409462

TOP

體育系主任
88409475

體育系書記
88409943

體育系02級輔導員辦
88409478

體育系03級輔導員辦
88409477

體育系04級輔導員辦
88409479

體育系05級輔導員辦
88409004

體育系辦公室
88409473

體育系體操教研室
88409754

體育系田徑教研室
88409752

體育系游泳教研室
88409740

體育系藝健教研室
88409758

圖書館館長
88409728

圖書館辦公室
88409730

圖書館技術部
88409795

圖書館流通部
88409795

圖書館流通部
88409737

圖書采編部
88409734

圖書館閱覽部
88409736

圖書館閱覽部
88409250

圖書館閱覽部
88409254

團委書記
88409227

團委辦公室
88409469

團委學生會
88409470

TOP

武術系主任
88409783

武術系書記
88409465

武術系辦公室
88409464

武術系散打
88409248

武術系套路
88409431

武術系重競技 88409762
武術系05級輔導員辦 83141483
武術系02級輔導員辦 83141484
武術系04級輔導員辦 83141479
武保處處長
88409493

武保處辦公室
88409110

武保處東門衛
88409443

武保處老西院門衛
88409456

武保處西門衛
88409442

武保處消防校衛
88409119

武保處治安辦
88409440

武保處政保科
88409760

武保處家屬院門衛
88409441

網路中心教育技術
88409703

網路中心主任
88409700

網路中心辦公室
88409701

計算機教研室
88409184

網路中心維修
88409702

網路中心機房
88409022

網路中心計算機房
88409720

TOP

宣傳部部長
88409457

宣傳部副部長
88409482

宣傳部辦公室
88409455

宣傳部廣播室
88409458

宣傳部時尚球類雜志
88409733

宣傳部電視台
88409703

學報辦公室
88409449

學報編輯部
88409515

學生處處長
88409495

學生傳真
88439016

學生處機房
88409422

學生處思想教育科
88409424

學生處招生辦
88409421

學生處管理科
88409420

TOP

研究生部副主任
88409347

研究生部書記
88409963

研究生部主任
88409349

研究生部辦公室
88409471

運動系主任
88409468

運動系書記
88409467

運動系辦公室
88409466

運動系籃球教研室
88409741

運動系排球教研室
88409742

運動系小球教研室
88409744

運動系足球教研室
88409745

運動系05級輔導員辦 88409761
運動系05級年級辦 88409249
運動系灃浴口年級辦 85921471
運動系04級輔導員辦 88409234
運動系03級輔導員辦 88409237
運動系02級輔導員辦 88409224
藝術系書記 88409649
藝術系主任 88409648
藝術系辦公室 88409664
醫院院長
88409763

醫院副院長
88409264

醫院辦公室
88409771

醫院外科
88409469

醫院值班室
88409120

醫院住院部
88409770

TOP

組織部部長
88409488

組織部辦公室
88409414

總公司總經理
88409764

總公司書記
88409481

總公司副總經理
88409765

總公司副總經理
88409766

總公司辦公室
88409766

總公司財務部
88409767

總公司傳真
88409796

總公司車隊
88409739

總公司打字復印中心
88409487

總公司綠化保潔中心
88409776

總公司修繕裝飾中心
88409775

總公司家屬物業辦
88409441

總公司伙食科
88409772

總公司飲食中心
88409498

總公司食堂一層(東)
88409342

總公司食堂一層辦公室
88409345

總公司食堂一層(西)
88409343

總公司食堂三層
88409344

總公司食堂二層
88409047

總公司門面房管理辦 88400872
總公司動力中心 88409434
總公司水工房 88409779
總公司電工值班室 88409774
總公司公寓電工 88409710
總公司老西院電工房 88409797
總公司老西院鍋爐房 88409154
總公司公寓辦
88409426

總公司洗衣房
88409486

總公司新公寓值班室
88409429

總公司女生樓值班室
88409759

總公司武術系樓值班室
88409430

總公司西八字樓值班室
88409428

總公司東八字樓值班室
88409427

總公司研究生樓值班室
88409340

⑤ 學生會競選演講稿

校學生會競選演講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07旅遊管理一班的姚繼強,今天能夠站在這里,我感到十分地榮幸。很高興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參加學生會競選。為了能主動地承擔起一份責任,為學校建設而貢獻自己力量,所以我來這里競選學生會幹部。
「學生會」在我心中是個神聖的名詞,她連接學校與學生,是一個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組織。向上,她反映學生們的思想狀況和成長歷程;向下,她傳達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意向;向內,她組織同學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向外,她聯系校際組織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是學生會存在的基礎;自我鍛煉,提升自我素質的意義是學生會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所以,我嚮往校學生會組織。能夠加入學生會,成為其中一名積極分子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假如我能順利進入校學生會組織,我會積極、主動、民主、協助地發揮她應有的作用,並在其中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包括組織能力,思維能力,辦事能力,創造能力和交際能力。我將盡全力完成學校領導和同學交給我的任務,使學生會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積極團體,成為學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學們信賴的組織。
假如我當上了學生
,我將以「奉獻校園,服務同學」為宗旨,真正做到為同學們服務
,代表同學們行使合法權益,為校園的建設盡心盡力。在學生會利益前,我們堅持以學校、大多數同學的利益為重,決不以公謀私。努力把學生會打造成一個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高度自治,體現學生主人翁精神的團體。
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時刻想到「在其位,謀其政」,我會本著「為學生服務,為學校服務」的思想,做好學生會的每一項工作。身為一位領導者,就應具備好的德行,事事都應自己做到最好,才可以去領導別人,加強內部團結。當然,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關鍵的就是學習,這也是對我的一大考驗,我的學習時間也許會比別人少,但是只要我合理安排,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上我也不會落後於人,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我相信,當我從校園走出後,也一定不會被他人所打倒。願我的加入,能夠使學生會辦得更好。
是金子就會發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知道再多燦爛的話語也只不過是一瞬間的智慧和激情,朴實的行動才是在成功路上的鮮花。我想我當選的話一定言必行,行必果。
這是我今日的承諾,行動是用來證明一切的最佳方法。
今天我以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參加這次競選,抱著必勝的信心踏上講台,信心是以實力為前提的。
拿破崙曾說過:「不願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將軍,希望大家能給我這一次機會。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支持我,一起將學院變得更加美麗!
07旅遊管理一班
2009-03-17

⑥ 中華文化和傳統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代價巨大的社會實驗,中國人終於懂得了一個真理:未來的陷阱原來不是過去,倒是對過去的不屑一顧。就是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絕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築未來大廈。如果眼高於頂,只願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麼,所走向的絕不會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這里所要討論的「過去」,當然不是純時間的范疇。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麼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於是在許多著作中、文章中、報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字樣。惹人麻煩的是,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特別是當著那些著作等等向讀者提出任務,要大家來批判、繼承、發揚或弘揚傳統的時候,更有無所適從、無可施技之感。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並不一樣;如果進而追究內容,則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闕,固化為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於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於影響的大小。因此,對後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餘風遺響。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厘、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等那一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著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現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 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彷彿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願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於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於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願望的。因而,生活對於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於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願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於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於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裡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後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響往,而互相激盪,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日積月累,暑往寒來,文化傳統於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范圍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象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徵。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當然這並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因為時間在前進,生活在交替,經驗在累積,知識在更新,傳統中某些成份會變得無所可用而逐漸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會慢慢積淀、並經過篩選整合而成為傳統的新成份。但是必須注意,文化傳統的變化無論如何總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會發生一蹴而就的奇跡;雖在社會急劇變幻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當然這也並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以變化自己的內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但是,從接觸到交流到變化,中間有著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大體說來,兩種不同文化(帶著自己的文化傳統)由於婚媾、交通、貿易、擴張、侵略等原因而接觸而互播時,起先往往互相驚奇,彼此觀望;爾後則互相攻訐,彼此拒斥;最後乃互相學習,彼此交流。而學習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經過自己文化傳統這個「有機體」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會加入為傳統的一個新成份,帶來傳統的變化。這時候,反觀其與原型的同異,雖未必面目全非,常難免橘枳之感。這是歷史和現實所已反復證明了並仍在證明著的。
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不同程度視生活的差異程度和發展階段而定。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可以進行比較,但很難作出絕對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傳統對於自己民族來說,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適的;不同民族之間,並無一個絕對標准,所謂的人類標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者將自己的傳統吹噓為人類的,強迫或誘使別人接受,是沒有根據的,也難以奏效;除去證明他自己的無知或狂妄。民族內部某些成員鼓動大家效法外族傳統,民族領袖規定人民遵循外族傳統,都只能停留在宣傳上或法令上,而難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經變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說,當然可以自我評價,一分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為優,哪些成份為劣,哪些不優不劣。但這種剖分只有相對的意義,而且要藉助於時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認識,以作為標准;否則,將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自己的時代來說,既然形成而為傳統,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
歷史上有所謂文化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時代,那是說文化傳統發生了問題。究其原因,或由於強烈的政治震撼,或由於深刻的社會變革,或由於風靡的文化干擾。其來源,主要來自共同體的內部;外部的刺激有時也起很大作用。危機的消除,有待於傳統的重振和重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經濟的、宗教的強制措施最終都是無效的。而所謂重振和重組,絕不是全面復舊,無視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繭自縛,排拒一切馳入舶來的新東西。這時需要的是冷靜分析,分析傳統中哪些成份變得無理了,現實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拋棄不合理的,傳統方不致一足落網而全身受縛;接受合理的,傳統始得與現實相安於無事。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應該成為現實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時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約束的成份,存在於某個或某些文化傳統之中呢?就是說,在文化傳統中,有無超越歷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時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類性的成份呢?應該承認,這種成份是有的。因為作為動物的人類,彼此是相同的;作為人性的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樣式也大體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裡形成的傳統,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這些成份,或適用於全人類,或適用於全歷史,而成為民族傳統中的超民族超歷史者。這是不難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個性,不能成為民族性格的標志、時代精神的象徵。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傳統的,恰恰是那些專屬於該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區別開來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時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為該時代所專有、使其得以同它時代區別開來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據,不同時代得以前後傳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間要想真正理解,必須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為各民族精神所獨具的基本成份。所謂民族文化交流,所謂民族互相學習,都是就這些成份而言。時代之間如需加以比較,如需相互區別,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體與用

文化改革上有所謂體與用問題,曾經爭個不亦樂乎。照我理解,所謂體,應該就是文化傳統,就是某一民族之所以成其為某一民族的那些品格、精神;而所謂用,則是這個體的功能、作用、外在表現,就是某一民族之用以現其為某一民族的那些傳統文化。當年嚴復強調的牛體不能有馬用,在這個意義上,是對的。
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必先自己變幻為馬體,然後始得用馬之用,倒也又不盡然。因為用固賴體而現,無此體則無此用;但用既為外在表現,或既已表現在外,則人人得而見之,人人亦可得而法之,所謂「拿來」者是。牛固不能「有」馬之用,牛卻可以「用」馬之用。這在今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哲理上說,有,和是、存在同義,乃本體上的事;用,停在現象界。移花接木,甚至掐下花來插在頭上,總是能辦得到的。
但是如果由此又得出結論,認為一切拿來之用,都將如原封未動般地發揮其效用,卻也又不盡然。因為,馬用在這里終究是安在牛體上,牛體本身受用不受用,一來取決於用之為物,看它在原體上屬於哪個層面:物質層面的,移用較易;制度層面的,移用較難,因為它要受體作相應的變化;精神層面的,移用更難,因為這往往觸動受體的深層。二來取決於體之為物,要看此受體的開放性與承受力,以及它自身的發展階段,它與授體的差異程度。
千言萬語說到底,體是根本的決定力量,體是民族的魂。拿近代歷史看,在日本,只能是和魂漢才或和魂洋才;在中國,只能是中體西用,把外來的東西中國化。和魂和中體,各自的發展階段不一,開放性上亦有差異,故影響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深度;但必得以自己的體為體,一切外來之用方能有所安頓,這一點上,彼此又是共同的。否則,再美的用,也只是出牆的紅杏,可嗅而不可及,海上的樓市,可望而不可登也。
人們有埋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如何如何封閉保守加落後的,也有吹噓它怎樣怎樣悠久輝煌加美妙的。不管怎樣說,埋怨它,也只好面對現實,無法另換一個體,至少因為這是民族的共同體。某一個人也許能做到脫胎換骨、洗心革面,跳出三界外,徹底絕裂於傳統;整個民族卻無法做到。吹噓它,也無力阻止它與時俱進,隨世界浪濤激盪,拋棄需要拋棄的東西,吸納應當吸納的東西。由於無法另換一個體,所以西體中用說是不著邊際的。由於體在與時俱進,所以中西互為體用說是沒有意義的。
值得討論的倒是用對體的反作用,特別是拿來之用對拿者之體的反作用,比如說,西用對中體的反作用。魯迅當年強調開放時曾奚落保守份子道:人吃了牛肉,絕不會因之變為牛。他忘了補充一句:人常「用」牛肉,身「體」的確會壯實起來。西用之與中體,亦可作如是觀;一切有益之用,對於受體,都應作如是觀。誰都知道,飛機、電訊的引用,不僅方便了交往,而且也加快了生活節奏,開拓了眼界耳疆,改變了時空觀念,沖垮了塢屏壁障。這些,已足以激起長期逗留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傳統的不安,而不得不作因應變化;更不用說那些制度性的、觀念性的拿來之物所施加於體要求於體的變化了。
但是,反作用也只不過是反作用;第一性的決定作用者仍在體本身。這一點,前面已經反復說到了。

兩個傳統?

民族有上層人士與下層平民之別,社會有剝削階級與勞動群眾之分,國家有統治集團與人民大眾之殊,於是,研究者們不免要琢磨:文化是否也有兩套傳統?
列寧有過兩種民族文化的說法,說每個民族都有一些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化成份,而占統治地位的則總是資產階級文化。這是就文化而言的。就傳統而言的,則有所謂大傳統與小傳統,或精英傳統與民間傳統的說法。
如果依此類推,還可以舉出雅文化俗文化,政統道統,上帝的事凱撒的事等等提法。

所有這些分別確然是存在的。不注意它們將無從分析一個民族的紛繁復雜的文化面貌,無法理清民族文化的綿延演進的歷史過程,也無力規劃未來文化的燦爛前景。這大概應無爭議。但所有這些分別都還不是我們這里所討論的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是全民族的,是民族之所以為該民族的氣質、品格、精神、靈魂。它的成份可能很復雜,有土生土長的,有外部潛入的,有塵封蛛網的,有嶄新�亮的;但它並不因此而支離破碎,七拼八湊。因為它是整全,它能整合,各種成份經過整合而彼此相安,彼此相需,形成一個完整而和諧的統一體,一個獨具特色的個性。
其土生土長的成份,就其顯現而為文化看,在文明社會即存在著勞心勞力、統治被統治的社會里,常呈現出雅俗之分;並進而在衍化上各自承續,出現所謂的大小傳統之別。但必須指出,這里所說的只是文化,只是傳統文化;而不是傳統,不是文化傳統。就是說,這些分別只是民族精神在不同階層的不同表現,還不是其所以表現的那個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方面,二者是共同的,一源的。這一點,從雅俗文化之間、大小傳統之間川流不息的交換、滲透,乃至有意識地進行的采風觀俗、化民成俗之類的行動之所以必須和能以成功的事實,足可以得到證明。
其外部潛入的成份,本是經過篩選了的;否則將潛而不能入,入而不能居。用以選擇的大篩,便是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包括它的價值取向和時代感、開放性。合則留,不合則拒,是這里的鐵則;象一切有機體對待外物的原則一樣。既已選入或接納以後,這些成份雖不免仍帶有「客家」的風采,但已然是新的大家庭的一員,便不可能獨立寒秋,自成一系,與居停主分庭抗禮,形成獨自的傳統;而只會是入鄉隨俗,舍己從人,化為受體的有機部分。就是說,從這個角度來考察,兩個傳統的事,也是不會發生的。
有人喜歡說五四以後的中國形成了一種新傳統:反傳統的傳統。此說在此至少有這樣兩點需從理論上討論的內容:五四後的中國文化有兩個傳統,以及,這個新傳統是從外部傳入的。
大家知道,五四時代有許許多多西洋新說蜂湧而來,其中不少說法和做法曾被廣泛宣傳,乃至付諸試驗;宣傳者試驗者無疑曾是愛國的、赤誠的,很多還是具有獻身精神的。但是真正被中國文化接受的,為人民大眾信服的,卻為數了了。個中原因,可以舉出許多,而文化傳統的篩選,或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外好多學者分析過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安家的根據,也有人探討過五四所以採取全面反傳統手法的原因,結論都認為,其根據和原因,仍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身上,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法、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有相通相容之處,是中國有把政和道、真和善捆在一起的傳統,因而才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有五四的全面
反傳統。這也就是說,五四引入的新說,都還不過是一些「用」,它們只因和中國文化傳統能相容,被中國文化傳統所承認,所接納,從而附著到中國文化的「體」上,才得以掀起波瀾,發生作用;否則,將只是一些動聽好看而無所作用的西方夜譚而已。
因此,這也就是說,五四並未在中國造出新傳統,五四以後也未形成新傳統;五四以來所發生的,不過是老傳統適應新世紀、翻出新花樣而已。兩個傳統的事,本質上是不可能的。

財富和包袱

設想一下,如果某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每一天都在從頭開始去練習生存本領……;其情景當然是不堪設想也不忍設想的。因之,稱傳統文化為祖宗的豐富遺產,說文化傳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應該是不為過分的。
但是如果忘記,傳統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人們思想、范圍人們行動的本性,利於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將出現某種不堪設想和不忍設想的後果。因之,說傳統是民族沉重的負荷,社會前進的包袱,也是不為過分的。
既是財富,又是包袱。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的這兩重屬性,運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學問,是一種藝術,是人類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的重要表現和廣闊場所。
能理解這一點和做到這一點,看來並非易事。我們容易看到的,常常是與之相左的情況。比如說,一種人以為傳統象服裝,並認為服裝以入時為美,而去追求時髦,日日新,又日新。這時,具有惰性的傳統,只會被斥為阻礙趨時的包袱。另一種人以為傳統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應該保護其班剝陸離,切忌來刮垢磨光。這時,傳統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財富。
傳統的確是財富,但財富不在它的惰性;傳統也的確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時裝。傳統不是可以逐氣溫而穿脫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發育而定期蛻除的角質表皮。傳統是內在物,是人體和蟲體本身;精確點說,是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它無法隨手扔掉,難以徹底絕裂,除非誰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傳統也不是神賜的天生的,它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產物,必定也會隨共同生活的變化而更新。抽刀斷水水更流,誰要想拉住傳統前進的腳步,阻擋傳統變化的趨勢,縱或得逞於一時,終將不止於徒勞無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機。這是有史可稽的。
那麼人們是否只能坐享其成、靜觀其變呢?倒也又不是。
這里似乎用得上「創化論」。創化和進化的不同,主要在進化論認為變化是受動的、機械的,而創化論則認為進化是生命沖動的綿延,是創造性的。創化論能否解釋生物和生命現象,還可以爭下去;若藉以解說與意志的人密切相關的文化傳統,也許倒合適。傳統隨生活的進化而進化,但無論生活的進化還是傳統的進化,都離不開人的意志,或者叫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傳統的進化上,被傳統籠罩著的人們並非總是無能為力的。問題在於人們在多高多大的程度上認清了未來和過去,從而拿出什麼樣的對策,以及,在多廣多深的程度上動員了群眾,一起來實行創造性的進化。
一味喊徹底絕裂,已經公認為無濟於事了;單純提發揚弘揚,是否便能促進進步呢?至於那個熟悉的二分模式:批判其……繼承其……,果否能保證批糟粕時不殃及精華、繼精華時不夾帶糟粕么?難道精華糟粕是分裝在兩個匣子里、而不往往是一物的兩面么?更勿論那二分法的犧牲品即既非精華又非糟粕者的處境和下場了。
正是:剪不斷(徹底絕裂無濟於事),理還亂(精華糟粕糾纏不清),是離愁(傳統現代離合悲歡);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⑦ 什麼是"西體中用"和"中體西用"

對於在目前的中國是要「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一直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大多的國人都主張「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明白這話的含義,也不假思索的支持「中體西用」,因為潛意識里,一但要「西體中用」,就是忘記祖宗,背叛祖國,民族罪人了。 「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是一個誰做形式,誰做內容,誰做硬框架,誰做軟裝修的問題。只要不激起一些愛國人士敏感的神經,大可以實際應用。 在文化上,我們可以做到「中體西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有一些傳統的傳承,以及審美的習慣,生活的情趣,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這中間有多少年的動亂,它已經流在你的血液里,紮根在骨子裡。所以在文化結構上,我們大可以「以中為體」。 而在方法、節奏、旋律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以西為用」。我們看白先勇先生的新版《牡丹亭》,獲得很大的成功,在某種程度,簡直是在拯救了崑曲。白先勇在此劇里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以中為體,以西為用」,所有的道具、布景、衣著、唱詞、樂曲,包括這台上人物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無不體現的是一種中華文化所體現出的美感,這種感覺是幾千年的文化所沉澱而成,讓每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深深陶醉。但是在這所有「體」之中,又有許多的「以西為用」的元素,現代劇場的開放式舞台、背投幕的幻燈、氣氛燈光,以及演員的年輕化、劇本的修改,甚至廣告宣傳吵作都是是成功的現代手法。 我們中華的文化能發展留存到今天,自有它的生命力。其不同於西方但和西方文化一樣的燦爛奪目。而在整個中華文化圈所屬的國家和地區來說,中華文化在所有的國家都傳承發揚,小心保護。當然,幾十年來除了我們自己,中國。 這樣並不是說要在文化上反對「西體中用」,你也有這樣那樣的自由,或者再自創一個體,另搞一個用出來,因為文化本來就是應該要多樣性,生活本來就應該是多姿彩的,單一的文化形式要統一13億中國人,這已經不是那個樣板戲的時代。 中國學者李澤厚先生提出「西體中用」,並且深受攻擊而不悔。至少在政治、學術方面,我們這樣的國家必須要「西體中用」。 「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近代慘痛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在民主制度,科學技術、學術體系等各方面,我們已經遠遠的落後,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難道「三權分立」不好,還是要選擇「三綱五常」嗎?難道不要「天賦人權」,還要選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嗎?難道不要「上帝之前人人平等」,還要選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嗎? 我們如果最終不把這些現代社會的根本架構好,就指望社會一點一點的改良,活在麻木之中,我們還是生活在危機當中,所有幾十年的努力與成果也可能毀之一旦。要知道即使是慈嬉太後,也曾經廢科舉,也要「君主立憲」。 而對於「西體中用」中的「中用」,用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就是「中用」不是策略,不是用完就仍的手段,而是新事物的創造。「中用」所創造出的「西體」,將為今日的全球化增添新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東西 。 所以「西體中用」也未必就是全盤西化,國將不國,中國人有的是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已經是有力的證明。現在主要是誰能放棄一己之私,是選擇萬世一系,還是蒼生所念,為國家民族人民的真正富強。 而對於在目前的中國是要「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爭論更是次要的,而是我們要有言有行.大多數人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做,敢做而不堅持到底。 想一想我們中華民族這一千年來真是坎坷,自唐以來,宋一代國土越變越小,後被元人所滅,明一朝又被清人所滅,清朝統治中國三百多年,最終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民國時期又遇上一戰二戰,差點被小小日本所滅,幸未淪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一部分,四九年後又以蘇聯為「老大哥」,又是「文革」。而如今經濟的發展又伴隨著更多的問題,真正的中國,強大的中華文化的中國已經不知在何處了! 如果居安思危,我們每個國人都不要滿足於能有飯吃、有衣穿,以為有點余錢,可以享樂了,其他事不關己,且做壁上觀。冰山尚未露角,豈可等閑視之。

閱讀全文

與西體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園周年校慶策劃方案 瀏覽:554
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下沙園區 瀏覽:51
電子商務實訓c2c 瀏覽:156
學科培訓下基層活動方案 瀏覽:935
車展活動策劃方案大全 瀏覽:297
電子商務畢業課題 瀏覽:680
化妝品店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782
世界盃主題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54
電子商務是理工科嗎 瀏覽:715
市醫師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60
b2b電子商務平台選擇調研 瀏覽:205
移動聯通策劃方案 瀏覽:408
策劃部門內訓方案 瀏覽:875
義烏市翠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4
信息化培訓方案模板 瀏覽:481
詩詞策劃方案活動 瀏覽:543
小家電促銷方案 瀏覽:527
百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86
軍訓培訓通知方案 瀏覽:557
特百惠水杯的策劃方案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