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給你一張戲曲圖片,如何分辨是越劇還是京劇扮相服飾有何明顯不同嗎
首先看如果是小生裝扮,演員是不是女的,越劇小生基本都是女的,再看妝濃不濃,扮相清不清秀,花旦的妝不濃,大部分越劇劇目花旦不貼額片。服飾飄逸合體,有曲線美。
② 越劇簡介、起源、特色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 然而,唱腔雖然重要,流派卻並非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藝術等多重內容。通常同一劇目不同流派演繹會有不同風采。
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雲霞派、呂瑞英派、金采風派、張桂鳳派。曾得到專業人士地區性推派的則有:竺水招派、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
(2)越劇宣傳圖擴展閱讀
越劇在影響遍及全國的同時,還走出國門,在國際上贏得盛譽,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浙江越劇團的足跡遍及英國、法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享譽海內外。在芬蘭演出時,以一曲「蝴蝶戀人」(即《梁山伯與柷英台》)看得歐洲人如痴如醉,引得芬蘭總統夫人潸然淚下。
2001年8月17日月日,紹興小百花越劇團赴泰國參加「亞洲民間戲劇節」的演出,在泰國文化中心演出了兩場越劇優秀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受到了泰國觀眾及海外友人的好評,被稱為「戲美、演員美、唱腔美、音樂美」。演出場內掌聲不絕,不少觀眾看了首場後,紛紛爭購第二場戲票。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秦裕森先生觀看演出後欣喜地說:「紹興小百花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充分體現了中國優秀文化和越劇的魅力,對促進中泰兩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赴美國進行商業性演出,從洛杉磯、舊金山到紐約,他們用自己完美的藝術,在那裡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風」。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國際日報》的消息說:「這個在國內享有極高聲譽的劇團在演出前的確不知進美國的觀眾會有什麼反映,但是伴隨至終場的熱烈掌聲,說明了美國觀眾和華人不只是看懂了戲,而且也為劇情和演員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動。」
③ 越劇百度百科
一起整理【越劇 網路】:【「曲調」發展與革新】 【現代越劇大事記】
特別是【現代越劇大事記】
讓現代的年輕人多了解現代越劇,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越劇,讓幾十年以後的人亦可了解「當下」(我們喜歡的)越劇。
④ 越劇夜明珠的背景圖片電腦上能找到嗎
《山河戀》部越劇古裝戲1947由南薇、韓義、容據仲馬說《俠隱記》(現譯《三火槍手》)我說《東周列志》部情節改編全劇、集
劇情介紹: 古代齊魯兩唇齒相依鄰邦度關系緊張兩睦齊蓬萊公主嫁給魯君魯平侯
齊臣安平君蓬萊公主曾戀聞訊潛入魯宮廷欲重修舊料遭其拒絕安平君氣索贈給蓬萊公主情信物——夜明珠
魯臣龐太宰原本懷疑齊魯聯姻齊美計知消息蓬萊公主安平君宮面私贈夜明珠告訴魯平侯魯平侯信疑要求蓬萊公主十佩帶夜明珠祭祖
取夜明珠蓬萊公主侍海、雲及魯宮廷侍衛鴻青與太宰及家丁龐戈展場爭奪夜明珠角逐
十魯祭祖典沒佩帶夜明珠蓬萊公主身陷困境魯平侯准備干戈向齊興師問罪齊安平君手捧夜明珠現……
坦誠像鑰匙打每靈:贈珠索珠皆意情換山河戀
⑤ 請問越劇的代表作品
1、沉香扇
《沉香扇》,是越劇傳統劇,喜劇,為紹興文戲時期常演劇目。香港故事片《三鳳求凰》即根據該劇改編。故事說徐文秀夫進京赴考,在河南大悲寺遇見兵部尚書女兒蔡蘭英,兩人一見傾心,相互愛慕。徐文秀為了能與心上人相見,通過賣身投靠進入蔡府,通過丫環蘭香的幫助兩人相會,並以沉香扇為信物,私訂終身。
此事被蔡母所知,一怒之下將徐文秀逐出門戶。徐文秀離開蔡府之後發奮圖強,得中了狀元。一日在母舅陸朝龍家中巧遇女扮男裝、與自己同科得中的蔡蘭英。蘭英在戲弄他一番後,才夫妻相會。並說出為了他,自己違抗母命,改裝出逃,被陸朝龍收為義子的經過。有情人終成眷屬,徐文秀與蔡蘭英最終喜結良緣。
2、雙獅圖
越劇劇目,傳統喜劇。奸相張泰為奪取「雙獅寶圖」,嫁禍忠良,欲絕趙家滿門。趙家幼子雲貴脫逃。後來在朋友張友義的幫助下使趙家冤情得雪。寫奸相張泰為奪取「雙獅寶圖」,嫁禍忠良,欲絕趙家滿門。趙子雲貴脫逃,無意中潛入相府,被相府公子張友義、千金張幼梅藏匿。奸相帶兵追至,威逼兄妹倆交出「逃犯」。
嫉惡如仇的張友義對其父據理力爭,勸其父改惡從善。張泰逆耳,父子反目成仇,趙雲貴被囚死牢。張友義忍受著趙對他的誤解,盜牌探監,放走雲貴,又代赴法場受刑,使張泰騎虎難下。危急之際,趙雲貴搬來救兵,救下張友義,並由忠臣李國忠奏明天子,使趙家冤情大白。
3、九斤姑娘
越劇傳統劇。根據原為獨立又相連的傳統劇《箍桶記》和《相罵本》改編而成(也為原有傳統劇劇名)。
全新版《九斤姑娘》取材於紹興民間故事,由著名導演楊小青執導,浙江越劇團著名演員王濱梅、華渭強主演,劇本則由國家一級編劇錢林森根據梅朵阿順班演出本及近百年來諸家演出本整理改編而成。該劇也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越劇版的《暗戀桃花源》。
4、雙金花
《雙金花》,越劇傳統劇。寫書生王文龍京試中魁,出使番邦,與家鄉隔斷音訊。其妻蔡金蓮偕小叔王文虎逃荒外出,賣唱為生。富家女談金花、談銀花姐妹通過聽曲,對王文虎的身世產生同情,約其夜到花園贈銀於他。
事被歹徒馬超所竊聽,遂於當夜先於文虎到花園,殺死丫環,劫走銀子。而後來的文虎,則被當作殺人犯送官究辦。金蓮去武昌衙門告狀,為小叔鳴冤。坐堂者正是已封藩王的王文龍,於是夫妻相會,文虎雪冤。後文虎金榜題名,娶金花姐妹為妻。
5、何文秀
何文秀,是越劇,明嘉靖年間,惡霸張堂,依仗乾爹嚴嵩權勢,橫行不法,民怨沸騰。書生何文秀偕妻王蘭英赴杭,路過海寧,與張堂邂逅。
張堂欲圖霸佔王蘭英,設下圈套,誘使忠厚老誠的何文秀墮入彀中。張堂在調戲王蘭英並逼奸不成之後,惱羞成怒,製造冤獄,陷害何文秀……越劇傳統劇目,故事源於明傳奇《何文秀玉釵記》,四十年代由陶賢改編為越劇。
⑥ 越劇名曲有哪些
《賴婚記》、《珍珠塔》、《雙金花》、《懶惰嫂》、《箍桶記》等。
1、《賴婚記》
該劇原系浙東民間傳說,嵊縣藝人改成落地唱書的書目, 小歌班誕生的第二天,即1906年農歷三月初四,由錢景松戲班在嵊縣東王村首演,後為越劇常演劇目。1917年8月20日,男班梅朵阿順班演出於上海鏡花戲園。
2、《珍珠塔》
1961年6月上海越劇院將該劇整理成一本,首演於大眾劇場。1980年,上海越劇院攜《前見姑》一折赴香港演出。
《珍珠塔》的故事源於蘇州吳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並稱為「珍珠塔」。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
3、《雙金花》
《雙金花》,越劇傳統劇。寫書生王文龍京試中魁,出使番邦,與家鄉隔斷音訊。其妻蔡金蓮偕小叔王文虎逃荒外出,賣唱為生。富家女談金花、談銀花姐妹通過聽曲,對王文虎的身世產生同情,約其夜到花園贈銀於他。
4、《懶惰嫂》
《懶惰嫂》是批判了好吃懶做的農婦;《賴婚記》對欺貧愛富、圖賴婚姻者進行鞭撻,歌頌忠於愛情、助人為樂的高尚道德情操。
5、《箍桶記》
九斤過門後,遭妯娌妒嫉,憤而回娘家。後來,三叔婆豢養的貓在石家偷食被殺,趁機向石二敲榨。石二請回九斤,制服了耍潑的三叔婆。
該劇取材於浙東民間故事,唱詞、說白皆用嵊縣方言土語,充滿鄉土氣息,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特色,人物對白、比喻多次運用諧音和歇後語,妙趣橫生。九斤與三叔婆《相罵》一場,喜劇色彩濃烈。
⑦ 越劇小生化妝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4%BD%BE%E7%D0%A1%C9%FA%BB%AF%D7%B1%CD%BC%C6%AC
⑧ 越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越劇的代表作品有:《雙珠鳳》《家》《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八女投江》《柳市故事》《通達天下》《貂蟬與呂布》《蔡文姬》《蘇秦》《情探》。
1、《祥林嫂》
祥林嫂年輕守寡,婆婆在重債逼迫和衛老二的慫恿下,將她賣給山裡獵戶賀老六為妻。祥林嫂不願再婚,逃至魯四老爺家幫工,數月後被衛老二發現,搶至山中與賀老六成親,婚後生子阿毛。
不久,賀貧病而亡,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魯家幫工。但因她兩次守寡,被認為是不祥之物,深為主人所厭惡。
祥林嫂畏懼死後受罪,遂將積蓄兩年的工錢,到土地廟捐了門檻,以贖「罪孽」。然仍被魯家攆出,淪為乞丐,終於在一個除夕之夜,倒斃在風雪之中。
2、《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越劇戲曲藝術片,由桑弧、黃沙執導,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於1954年8月24日上映。
該片講述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書院讀書,與同學梁山伯相愛,但祝父把英台許配給馬家,梁山伯憂郁而死,英台殉情,二人化蝶永不分離。
3、《八女投江》
根據史實:1938年10月上旬,我東北抗日聯軍四、五軍主力遭到日寇的突然襲擊。五軍婦女團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桂珍,戰士郭杜琴、董桂清、王惠民、李鳳善(朝鮮族)和四軍被服廠廠長安順福(朝鮮族)等八位女同志,在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系的情況下,頑強戰斗、寧死不屈,最後彈盡路絕,共同跳入烏斯渾河,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史稱「八女投江」。
4、《柳市故事》
《柳市故事》描繪了柳市一個普通創業家庭、一群先行者篳路藍縷的創業探路歷程,再現了改革開放在樂清柳市是如何起步的。
5、《蘇秦》
越劇《蘇秦》是張琳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後的又一新作。該劇講述了戰國年代,蘇秦因落魄窮歸,遭到家人恥笑,在妻子一番勸勉後繼續讀書,夜夜不眠錐刺股。一番苦讀換得六國拜相後衣錦還鄉的故事。該劇還有國家一級演員周燕萍及陳雯婷、婁周英、何夢萊、鄭敏、樓慧琴、陳麗等共同主演。同時,越劇《蘇秦》還將於6月赴杭州劇院獻演。
⑨ 有關越劇的一些知識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
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雲霞派、呂瑞英派、金采風派、張桂鳳派。
(9)越劇宣傳圖擴展閱讀
越劇服飾的發展
越劇在小歌班初期,戲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數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長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廟里的神像蟒袍。後來向紹興大班行頭主租用戲裝,放在篾簍里,挑著走村跑鎮,這是越劇最早出現的衣箱形式。
20世紀20至30年代紹興文戲時期,受上海京劇衣箱制度影響,主要演員和群眾演員的服裝開始分開。主要演員穿「私彩行頭」,由主要演員負責添置;一般演員及龍套、宮女等群眾演員,穿「堂中行頭」。
越劇服裝設計開始於1943年,服裝風格講究輕柔、淡雅、清麗,後來成為我國戲曲服裝中另一種服裝風格樣式。
古裝衣是越劇的特色服裝,在劇中年輕女子和中年婦女經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連袖,外加雲肩或飄帶;長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帶、玉飾。短、中、長裙又有折襇和無折襇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裝衣又分為仕女衣、民間衣、宮裝衣。其特點是裙長衣短,胸腰收緊,形體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