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評選呼倫貝爾十大傑出青年
01.馬振濤
馬振濤,男 ,32歲,漢族,大專,助理工程師,黨員,伊敏發電廠發電部主任。積極參與科技進步和技術改造,攻克了「再熱汽溫長期低於額定」、「磨煤機分離器改造」、「節省機組啟動燃油」、「節省機組年啟動用水」等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實現年節約400多萬元的費用支出。全面負責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引導項目「數字化電廠項目」的實施,正在准備迎接華能集團公司和國家科委的驗收。帶領發電部239名職工辛勤耕耘,團結奮戰,保證了電廠兩台50萬機組的安全穩定運行,超額完成了2005年60億KWh的發電任務,實現了全年無輕傷以上人身事故、無設備財產損失事故和無火災事故。針對目前生產技術人員緊缺的的情況,提前著手制定個階段的培訓計劃,並充分利用在線模擬機的優勢,已培養出50餘名技術骨幹,為順利接收二期工程做好了准備。多次獲得電廠科技進步獎,連續多年獲得伊敏煤電公司、伊敏發電廠「先進生產(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03.王延年
王延年,男 ,32歲,漢族 ,大專。 滿洲里市發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呼倫貝爾市政協委員、滿洲里市政協常委。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以「勤奮創造財富、誠信鑄就發達」為座右銘,由一個外出打工的青年成長為擁有固定資產2億元的民營企業家。集團公司下設發達邊貿公司、滿洲里飯店、發達砂石廠、發達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草原發達生態建設有限公司、發達國際旅遊公司、發達市政保潔公司7個單位,員工600多人,經營領域涵蓋邊境貿易、工程機械、飲食服務、建材生產、房地產開發、國際旅遊、市政保潔八個方面,正在開發建設的24層的滿洲里購物中心和滿洲里飯店新座將成為呼倫貝爾最高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傾力於公益事業,幾年來為生態建設投資2075萬元,整治廢棄沙源6000畝,投資800餘萬元承接高投入低產出的保潔工作,成立「發達希望基金」,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為社會無償捐助100餘萬元。連續三屆滿洲里市勞動模範,自治區優秀青年企業家,自治區傑出進城務工青年帶頭人,中華工商聯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自治區社會主義事業優秀建設者。
05.孫國輝
孫國輝,男,38歲,漢族,黨員,大學,中學高級教師,現任牙克石市第三中學校長,呼倫貝爾生物學會理事,牙克石市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從事教育事業15年,兢兢業業,默默為教育事業奉獻。作為一名青年專家型教師和一名教育管理者,潛心教學研究,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使牙三中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校教師獲多項自治區、市級表彰,所輔導的學生獲全國高中生物競賽二等獎一名、三等獎三名、自治區三等獎三名。1999年獲全區第二屆中青年生物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作為呼倫貝爾市教育系統唯一的代表,入選呼倫貝爾市首批撥尖人才。撰寫的《高中生物教師應認真學習領會高中生物課標》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現承擔自治區級科研課題和呼倫貝爾市科研課題各一項。2005年被評為自治區骨幹教師。
07.庄麗華
庄麗華 ,女,31歲,蒙古族,黨員,在讀研究生,陳旗地稅局稅源管理科科長。1999年大學畢業後到陳旗地稅局工作,撰寫了《陳旗地稅局稅收崗位職責和工作業務流程》等多項規范性辦法,完成了「一窗式」服務實施方案,並順利推行了計算機定額評稅的試點工作。嚴格執法,廉潔從稅,共為國家挽回稅收400餘萬元。多次在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歌詠比賽中獲獎,代表自治區地稅局參加了全國稅收執法考試並獲獎。連續6年被評為陳旗地稅系統優秀公務員,曾獲全國稅務系統「十佳青年」提名獎、旗級「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所在單位獲市級「青年文明號」 榮譽稱號。
09.何永江
何永江,男,37歲,滿族,大學,高級政工師,黨員,現任五泉山旅遊公司總經理。1990在大雁礦務局第二制材廠任技術員,後調任礦務局第二制材廠廠長,供應處公司經理等職,五年間不斷開拓外部市場,一舉扭虧為盈,實現利潤64萬元。2000年,任大雁煤業公司團委書記,連續四年榮獲自治區「三杯」競賽優秀組織獎、呼倫貝爾市「三杯」競賽優秀組織獎,「全國五四紅旗團委」。2004年任五泉山旅遊公司總經理,以「呼倫貝爾第一泉」為主打品牌重新給五泉山旅遊景區進行形象定位;多方爭取資金改善景區硬體基礎設施,開發旅遊產品;申請申報國家AA級旅遊景區,建立五泉山旅遊網站、五泉山旅行社;提出了多元化經營的思路,研發了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特色食品;積極與達賚湖漁業公司合作,成立了漁業公司。2005年產值增長了一倍。曾獲局級優秀共產黨員、公司級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多項榮譽。
11.杜秋宇
杜秋宇,女,27歲,漢族,研究生,黨員,海拉爾天時建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1999年,杜秋宇調入破產重組企業海拉爾建築材料廠。企業轉為民營股份制企業後,任海拉爾天時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2004年任公司總經理,幾年來,天時公司已發展為呼倫貝爾市最大的家建材生產企業之一,實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形成了鋁塑門窗、中空玻璃、內外牆乳膠漆、混凝土構件、人行步道板等多項產品為主的建材產品生產格局,成為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塑料門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塑料門窗委員會委員、海拉爾區門窗行業商會會長單位。塑料門窗產品質量連續幾年在評比中名列前茅,產品遍布呼倫貝爾,並出口俄羅斯。乳膠漆產品獲呼倫貝爾市科技進步獎,各項經濟指標逐年遞增。安置下崗職工就業累計達200餘人。公司多次被評為先進單位、文明單位、優秀黨支部、質量信得過單位。她本人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黨務工作者,並在2005年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女企業家。
13.房春義
房春義,男 ,41歲 ,漢族,大學,黨員,扎蘭屯市國家稅務局局長、黨組書記。20年來,始終兢兢業業從事稅務工作。相繼提出了創新能級管理辦法、推行「多功能辦稅服務窗口」、改革小規模納稅人管理辦法等適應新形勢下稅收工作需要的重大舉措,並付諸實踐,取得良好效果,稅收收入連年取得跨越式增長。在工作中不徇私情、不寫條子、秉公辦事,始終保持著朴實無華的生活作風。所帶領的集體獲自治區人民滿意行政執法單位、自治區精神文明單位、自治區機關檔案工作目標管理特級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本人曾獲全國稅務系統先進工作者、自治區稅務系統先進工作者、扎蘭屯市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個人、扎蘭屯市「十佳公僕」提名獎、扎蘭屯市「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15.敖榮鳳
敖榮鳳,女,37歲,鄂倫春族,大學,黨員,現任呼倫貝爾日報駐鄂倫春旗記者站站長兼《鄂倫春報》總編輯。從事新聞職業17年,是鄂倫春族第一代新聞記者,第一個從事廣播、電視、報紙的「三棲」新聞記者。在新聞宣傳中,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反映鄂倫春獵民的願望、呼聲、發展變化為己任,架起黨和政府與獵民之間的橋梁。1998年特大洪水期間,她主動請纓,在前線采訪,共發稿40餘篇。10餘年來,踏遍了6萬平方公里興安嶺的山山水水,共計在市級、區級、國家級報刊發稿千餘篇,有8篇新聞作品獲市級、自治區區級獎勵。其中,消息《鄂倫春旗作出禁獵決策》榮獲內蒙古日報好新聞一等獎、第十屆全國五自治區黨報民族好新聞三等獎;長篇通訊《放下獵槍的鄂倫春人》榮獲內蒙古人民廣播電台徵文活動一等獎;她的兩篇長篇通訊《告別獵槍的鄂倫春人》和《阿龍山人的風采》被收錄散文集《昨日的獵鄉》。
17.滿達乎巴雅爾
滿達乎巴雅爾,男,29歲,蒙古族,中專,黨員, 新左旗莫達木吉蘇木貢諾爾嘎查黨支部書記、嘎查達。作為牧民中的一員,以黨支部為核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帶領貧困牧民走脫貧致富之路,使牧民人均收入普遍提高。原本空白的嘎查集體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嘎查集體畜群達300頭(只),建立了14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標准活動室,配備了電教設備,在嘎查活動室建立了衛生室,為貧困牧民免費看病,解決了牧民群眾的就醫難問題。在黨員和牧民中廣泛開展了「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收回非牧業戶佔有的全部草場,維護了廣大牧民的利益。先後榮獲旗級優秀共產黨員、全旗十傑青年農牧民、全旗優秀黨務工作者、全旗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等榮譽稱號。
19.蔡文麗
蔡文麗,女,35歲,漢族,大學,黨員,根河市興林信用社主任。上任7年,使一個不出名的小信用社發展成為根河市很有影響的金融單位,存款余額由761萬元,增加到12023萬元,各項貸款由782萬元,增加到6251萬元,並多年連續盈利,累計實現利稅128萬元,各項業務走在自治區農村信用合作社前列。紮根基層,深入個體商販、企業單位了解情況,成立服務小分隊,建立服務承諾制,義務服務達到2000多個小時,贏得了客戶、存款和效益。面向農村,及時調整信貸結構,制定了以信用社為中心,以支持「三農」為依託,以服務「兩小」企業為重點的貸款方略,向特色種養戶投入貸款3363萬元,累計發放下崗再就業貸款535萬元,並實現了「兩小」企業發展、百姓致富,信用社增盈的「三贏」局面。
02.孔捷
孔捷,男,漢族 , 37歲,大學,黨員,阿榮旗文體廣電局局長。大膽創新,組織實施人才戰略,在系統內部優化組合人才,並起用社會優秀人才;改革體制,制定采、編、制、播、放獎懲措施;狠抓技術,極大地改善了電視畫面質量;豐富內容,對每個時段節目進一步豐富表現形式,滿足了全旗各階層廣大群眾的需要;為真正服務群眾,將阿榮旗廣播、電視節目由原來8小時播出改為全天播出;積極探索「村村通」新途徑,兩年使電視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構思啟動了2004年的「阿榮之夏」、2005年的「大地歡歌」廣場文化活動;以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為主旋律,成功舉行異地聯誼活動。十幾年間,獲得的獎勵與取得的成績30餘項,曾被呼倫貝爾市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先後六次被旗委評為優秀公務員,帶領的班子連續三年被旗委、旗政府評為工作實績突出領導班子。
04.王建國
王建國,男,38歲,漢族,大學,會計師,黨員,額爾古納市財政局局長。1991年畢業於內蒙古財經學院。工作勤勉,認真負責,總是把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費用放在財政支出的首位。工業企業改革、創新會計委派制度及實施政府采購等工作都走在了呼倫貝爾市前列。在額爾古納市財政最艱難的時期,大刀闊斧改革財政體制,通過調整鄉鎮財政體制、嚴管非費稅收入等增收措施緩解了財政困難;通過實施「部門預算制度」、「追加經費審批和支付的月通報制度」、常委會審議「地方專項經費」制度、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和嚴格遵循支出秩序,使財政管理工作進入自治區先進行列。把爭取上級轉移支付做為徹底扭轉財政困境的突破口,通過兩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上級每年給予的轉移支付超過8000萬元,為實現財政狀況的根本性好轉做出了突出貢獻。2000年以來,連續6年被評為額爾古納市優秀領導幹部。
06.戎可
戎可,男 ,34歲,漢族,碩士,呼倫貝爾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分院副教授、教學副院長。廈門大學畢業後,放棄外地優厚的待遇紮根家鄉,立足教學,默默奉獻,教書育人,率先垂範。1994年開始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1999年開始將信息技術引入管理領域,開發了「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主持《呼倫貝爾草原鼢鼠的生態綜合防治》等自治區級教科研項目兩項,《呼倫貝爾生物多樣性研究》等市級科研項目四項。發表包括國家級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十一篇,獲學院科研成果二等獎,盟級優秀教師,盟級優秀團幹部,多次獲呼倫貝爾學院教學技能大賽一、二等獎,三獲學院優秀教師稱號,連續5年考核優秀。
08.何冬梅
何冬梅,女,37歲,達斡爾族,大專,黨員,現任鄂溫克旗環衛處書記兼主任。19歲進入旗環衛處工作,20年來如一日,臟活累活搶著干,從沒有過休息日,總是要等到最後一輛車入庫,最後一位環衛工人收工才離開單位。科學管理,規范制度,使全旗環衛工作步入正規化軌道。單位大部分職工都是臨時工和下崗再就業的「4050」人員,她耐心指導和解決每個人的具體困難,增強員工敬業意識,成功舉辦了四屆環衛工人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先後被評為全區用戶滿意傑出管理者、市級勞動模範、旗級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環衛處先後獲得全國用戶滿意服務明星班組、區級青年文明號、市級文明單位標兵及青年文明號建設示範創建單位等榮譽稱號。
10.時文華
時文華,男,38歲,漢族,大專,黨員,二級警督,現任牙克石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大隊長。上任後出台了《偵查破案制度》、《錯案追究制度》等三個方面29項工作規范。制定了《刑警大隊改革方案》,實行了副大隊長兼任中隊長職務和選調優秀民警進入刑警一線工作方法。多次帶領幹警偵破重特大案件,僅2004年,就使牙克石市的大要案破案率提高到86.6%,2005年成功破獲命案16起,抓獲命案逃犯8人,協外抓獲命案逃犯5人。通過系列震撼性的打擊活動,使牙克石市的刑事案件發案率二年內分別下降10%、1%。連續三年被評為牙克石市優秀偵察員、優秀公務員,自治區優秀人民警察,自治區政法系統「嚴打」先進個人,呼倫貝爾市優秀共產黨員、政法系統標兵,牙克石市「十佳青年」,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12.寶林
寶林,男,37歲, 蒙古族,大學,黨員,現任中共新右旗委辦公室主任。在新右旗國土資源局任局長期間,帶頭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帶領幹部職工扎實工作,使國土資源工作取得了優異成績,國土資源局對全旗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三分之一,並獲得全國國土資源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4年任旗委辦公室主任後,在新巴爾虎蒙古族屯牧戍邊定居呼倫貝爾270周年那達慕大會暨呼倫貝爾市兩個文明經驗交流會、2005年自治區「興邊富民行動」工作會議等大型活動中,從會務的組織策劃到具體分工,從會議材料的撰寫到後勤保障,從方案起草到人員配備,做了大量認真細致的工作,並統籌協調旗直各單位各部門精幹高效地完成了所分管的工作,保證了洋活動的圓滿成功。曾獲呼倫貝爾市優秀共產黨員,旗級先進個人等榮譽。
14.趙蓮花
趙蓮花,女,33歲,蒙古族,大專,陳旗人民醫院醫政科主任。1991年畢業於呼倫貝爾盟蒙醫學校,她畢業後放棄了留在大醫院工作的機會,來到了陳旗人民醫院工作。先後從事臨床護理、醫療管理工作,在擔任婦產科護士長兼手術室器械護師工作期間,經常加班加點,視病人為親人,在自己分娩的前一天還在手術台上堅持工作。擔任護理主任、醫教科主任期間,在較短的時間使醫院的護理工作,醫教工作步入了正軌,並組織撰寫醫療、護理論文11篇,完成技術項目20餘項。組織編輯各項規章制度、流程、條例420條,為醫院提供改革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使醫院順利晉升為二級乙等醫院。連續5年考核優秀,多受到院級、旗級嘉獎。
16.郭志英
郭志英,男,38歲,達斡爾族,高中,黨員,現任莫旗烏蘭牧騎副隊長。他在烏蘭牧騎平凡的崗位上工作了20年,為弘揚民族文化而不懈追求,以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為宗旨植根於達斡爾族民族文化土壤,長期活躍在城鄉、社區和基層。在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比賽中《高高的興安嶺》獲金獎,在全區第八屆舞蹈比賽中《放排》獲三等獎,在全盟專業文藝匯演中獨唱《大軲轆車》獲演唱二等獎;四重唱《春風又綠莫力達瓦》獲一等獎。2005年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神奇達斡爾》的拍攝,演唱的歌曲《農夫打兔》等節目,展示了達斡爾獨特的民族歌舞和達斡爾人民的智慧、純朴、熱情。在自治區第三屆烏蘭牧騎藝術節評選中,率隊獲得團體金牌,所表演的烏春《為了他的鷹》獲三等獎;在《草原烏蘭牧騎》頒獎晚會中演唱的歌曲《春風又綠莫力達瓦》獲二等獎。曾獲全市烏蘭牧騎先進個人、呼倫貝爾市第二屆成吉思汗文化節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18.瀟君
瀟君,男,30歲,蒙古族,大學,黨員,現任呼倫貝爾伊仕丹購物廣場總經理,海拉爾區政協委員。曾就讀於清華大學遠程教育企業管理專業、哈爾濱商業大學。高中畢業後在東海拉爾水泥廠參加工作,做過工人、實驗員。1992年開始創業,從學習理發技術開始,到創立海拉爾第一家婚紗店、經營高檔服裝、創立「望族服飾廣場」和「望族鞋業廣場」, 在創業期間,飽嘗艱辛,開拓進取,不斷超越自己,成為呼倫貝爾青年自主創業的典範。2002年,籌資購買了原海拉爾經貿大樓的附樓,創建了伊仕丹購物廣場,後又引入了肯德基快餐,創造了呼倫貝爾商界的一個又一個亮點。熱心公益事業,經常默默無聞的扶持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幫助困難員工家庭解決生活問題。文明經商,所辦企業先後榮獲市級青年文明號、市級誠信單位等稱號。
20.魏宏宇
魏宏宇,男,34歲,漢族,大專,助理工程師,呼倫貝爾市供電局伊敏供電局繼電保護班繼電保護工。先後從事過變電運行、調度運行和繼電保護等一線工作。愛崗敬業,每年都有七、八項小改革被採納應用,經常修復一些工具如萬用表、驗電器和小設備等,既節約了資金,又保證了工作的需要。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分外工作,設計了功率因數計算表、月份電量統計表、主變經濟運行負荷曲線等大量資料。捐資助學,不求回報,體現了高尚無私的品格,在上班的第二年,即參加到希望工程「百萬愛心」捐資助學活動中,10年如一日,資助費用達8000多元,卻不為人所知。在系統技術考試和競賽中多次獲得第一名,先後獲得內蒙古電力公司「十佳人和事」先進個人、自治區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內蒙古電力公司優秀青年志願者等榮譽稱號。
『貳』 李華的履歷
1968.07—1970.12 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公社下鄉知青
1970.12—1976.03沈陽空軍0781部隊政治部、沈空司令部直屬政治部報道組組長
1976.03—1982.02海拉爾市委宣傳部宣傳、通訊幹事
1982.02—1987.05 呼盟盟委宣傳部幹事、精神文明辦副主任、秘書科副科長(其間:1983.09—1985.07內蒙古師范大學干訓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86.05—1987.05阿榮旗興安鄉掛職擔任黨委副書記、代鄉長)
1987.05—1988.05 呼盟盟委宣傳部秘書科副科長
1988.05—1993.06 鄂倫春自治旗副旗長
1993.06—1996.04 呼盟盟委副秘書長
1996.04—2000.09 額爾古納市委書記
2000.09—2001.11 呼盟統計局局長
2001.11—2002.03 呼盟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
2002.03—2004.04 呼倫貝爾市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
2004.04—2006.06 呼倫貝爾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2006.06—2007.03 呼倫貝爾市政府市長助理
2007.03—2007.12呼倫貝爾市政協副主席
2007. 12—至今 呼倫貝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叄』 鄂倫春自治旗宣傳部屬於黨群還是政府部門啊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宣傳部屬於黨群部門,感謝你對中公教育的關注!更多相關信息請您登錄內蒙古中公教育網查看http://nm.offcn.com/?wt.mc_id=bd11234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肆』 端午節請問這樣做宣傳
端午節的資料大全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祭正式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獲得成功,這對我們中國人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概念。
袁學駿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歷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泛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學駿說,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可能有意在端午節,表達對國家民族的忠心。
袁學駿認為,現在流傳下來的端午節時吃粽子、賽龍舟,是兩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後,後人在打撈屈原遺體時逐漸演變的紀念方式。人們在江中撒米是為了讓魚吃飽後避免吃屈原遺體,打撈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競爭,於是比賽逐漸展開,至於龍舟,則更晚一些。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相傳鍾馗為唐代人,到長安應試考中狀元,因其貌不揚被廢,憤而觸殿階而亡。後來托夢給唐明皇,決心殲除天下魔鬼。當時皇宮內正鬧鬼邪,唐明皇召大畫家吳道子依夢中所見,畫《鍾馗捉鬼圖》。並將此畫懸掛後宰門用以驅妖鎮邪,宮中遂得安寧。唐明皇加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鍾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後神話傳說被玉帝封為"驅魔帝君"。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躲五
農歷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古時稱五月為"惡月"。並認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周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時
中原地區端陽節到來之際,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節前或節日里要給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涼席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故端陽節又稱做"送時節"。
9、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屍骨被魚蝦所害,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葯,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12、破火眼
江蘇南京一帶端午節習俗。是日,在一碗清水裡放適量雄黃,丟進兩枚銅錢,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據說可以防治眼玻雄黃有殺菌滅毒的功效,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
13、游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14、剪綵葫蘆
用彩色紙剪成葫蘆狀,於端陽節倒貼於門首,取將毒氣倒出之意。
15、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中葯材,中醫葯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發明年代,我國人民就是用白酒調配雄黃和白礬水來塗抹毒蟲蜇傷和蚊叮蟲咬的。人們熟悉的《白蛇傳》曾描繪:端陽節,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而顯露出了原形。現在不少地方在端陽節還要在屋內外噴灑雄黃水,並在兒童的耳、鼻、額頭上塗抹雄黃。不過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不宜內服。
『伍』 各地節日風俗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廣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
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廣州新年派發"利是" 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
(5)鄂倫春宣傳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
改革開放以後,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一。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陸』 人大代表頭帶「小鹿帽」走紅,這是在體現地區特色嗎
人大代表戴著小鹿的帽子參加會議,這也是一種宣傳文化的方式,因為戴著帽子的人穿著其實就是鄂倫春族的民族服飾。
因為狍子已經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面對這樣瀕危的動物,我們更多的是要保護他們。也有網友質疑人大代表怎麼可以戴著動物的帽子進入到會議當中,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體現民族特徵,以及民族現在已經在保護這些動物,並且現在鄂倫春族已經不再捕獵狍子,這也說明了民族和時代都在進步,大家越來越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
『柒』 何勝寶的人物履歷
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第二小學教師
共青團鄂倫春自治旗委員會科員
共青團鄂倫春自治旗委員會副書記
共青團鄂倫春自治旗委員會書記
鄂倫春自治旗甘河鎮政府副鎮長(正科級)(其間:1996.03——1997.01呼倫貝爾學院鄉企管理專業脫產學習;1999.03——2000.01內蒙古工業大學工業企業管理專業脫產學習)
鄂倫春自治旗吉文鎮黨委書記
鄂倫春自治旗吉文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團主席
鄂倫春自治旗甘河鎮黨委書記(其間:2003.09——2004.07北京師范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函授學習)
鄂倫春自治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其間:2004.04——2004.09在山東淄博高新區管委會掛職鍛煉,任主任助理)
鄂倫春自治旗旗委常委、紀檢委書記(其間:2009.06——2010.05在自治區財政廳掛職鍛煉,任科教文處副處長)
鄂倫春自治旗旗委副書記
鄂倫春自治旗旗委副書記、政府副旗長、代旗長
鄂倫春自治旗旗委副書記、政府旗長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