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族飯店門頭標語
凡回族的飲食攤點、飯館、茶館等都喜歡掛清真牌和藍色布條。
清真回回牌有大有小,有木牌,有玻璃框,大的牌子一般長約0.5米,寬約0.3米;小的長約15厘米,寬5厘米。所有的牌子上都寫著四個醒目的大字「清真回回」,正中畫一把回族平時洗手洗腳和小凈用的「湯瓶壺」或清真寺,同時還配畫著香爐瓶,有的在湯瓶壺周圍配畫著蓋碗盅子。湯瓶壺的上面,還畫一頂小白帽。牌子的上端、下端和湯瓶壺上還書寫阿拉伯文,其意思是說,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東北等一些地方的回民還在牌子上寫著「西域回回」字樣。有的在 「清真回回」牌下面掛兩個藍色布條,有的除了掛牌外,在門前房檐上還掛兩個藍色布條。
為什麼回民在店前牌子上畫湯瓶壺,寫「清真回回」,為什麼掛藍色布條呢?這裡面還有許多講究。據說,原來回回隨蒙古人東遷時,不是一下子就來的,而是前後陸續來的。一些走在前面的回回住在沿途有人家的地方,他們惦記後來的人,給後面的人准備吃喝,又怕後面的人不知道哪一家是回回,就把湯瓶壺放在窗檯上,後面的人一看就知道。後來湯瓶放下一個,被人偷走一個。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在木板上畫一個湯瓶,並寫上阿拉伯宇,後面人一看就明白。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賣東西,開飯館,為了表示自己是回民,就在門牌上畫把湯瓶。在店裡也准備一些湯瓶,凡是前來吃飯喝茶的人,飯前先用湯瓶洗手。
回民在房前屋檐下掛兩條藍色布條意義是這樣的,伊斯蘭教喜歡綠色和藍色,因為藍色表示真誠,回民用藍色布條主要是表示清真,所以連飯館的門簾也是藍色的。另外,回民掛「二道」布條,據說也是有來歷的。相傳在唐朝回紇兵平叛英勇出色,屢立新功,唐王就讓回紇人留居內地鎮戍,但考慮到回回的安全,皇帝和娘娘下了兩道御旨懸掛在回回家門前,這兩條布條就代表兩道御旨,表示回民之家不可侵犯。據現在一些開飯館的回族老人講,他們掛這布條的意思是,這些是回回飯館,要尊重回回的風俗習慣,不能在此喝酒等。
回族店鋪的字型大小、匾牌以及藍布條子等,是回族經商民俗的獨特標志,世代傳承不衰。
Ⅱ 中國古代回族有哪些廣告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Ⅲ 回族 資料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
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
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斗爭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3)回族宣傳片擴展閱讀
宗教習俗: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紇」人(「回鶻」人)。「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
回族人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不吃豬肉,狗肉,動物的血液等。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Ⅳ 回族血統
早期的回族人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楊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在唐宋時期,我國通過海上和陸地與中亞國家商業往來頻繁,許多阿拉伯商人來到我國經商,主要在東南沿海一帶,這些商人逐漸在我國定居下來,南方的回族人多數是他們的後裔。
Ⅳ 中國的回族是怎麼樣來歷
歷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為「僑民」或「先民」時期,十三世紀初又有大量西亞、中亞人隨元軍東遷,來到中國後,一般從事經商、工匠、官吏、學者、軍匠、炮手、士兵等職,這些外來者通過和中國境內土著民族通婚,從而於元末明初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實際上,以宋代回族已發展為幾個大的聚居區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條件來衡量,則東南、西北和華北一些地區的回族便已形成。 歷史上,回族曾稱做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速魯蠻、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時期對來華回族先民或回族的稱謂,其中「回回」一詞使用的年代較長,「回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學者們多認為是該詞本身應當是派生於「回紇」、「回鶻」的又一中文異寫,是當時的漢人用來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兒」在內的人群。但這種情況在元代發生變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兒,漢人用「回回」來對譯蒙古語Sarta』ul(撒兒塔兀勒),大意為商人,指的是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以東來華者,這些來華多數是穆斯林,但也有小部分為非穆斯林,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等。關於「回回」稱謂的來歷,回族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早期的來華通商貿易的蕃客,一般多在冬季回去,春季再回來,以及唐安史之亂期間大食國援兵助唐王平叛後想念家鄉之意。不過那是回族尚未在中國形成時的事了,自從回族初步形成後,各代回族人民就把中國當作自己的祖國,堅定的站在建設中國和反抗外敵入侵的前沿。此外,不同民族對回族人也有不同的稱呼,如蒙古族曾稱回族為Sarta』ul(撒兒塔兀勒),藏族稱回族為kace。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東干)。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意為來自parsi、Farsi(波斯)。 十三世紀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西亞一帶的各族人遷徙到中國內地或邊疆,有的守邊屯田、有的經商、有的為官等,他們和原來就定居在我國內地的回回以及當地原住民族通婚,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公元1235年回回人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從「蕃客」轉變為「回回戶」就等於有了中國國籍,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 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詔諭中就說:「今擬黃河以南,自潼關以東,直至蘄縣地面內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溫、答失蠻、畏吾兒、回回……應據官中無身役人等,並不得騎坐馬匹。」(見《大元馬政記》) 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 又如元《至順鎮江志》在載述其地僑居戶時說:「蒙古二十九(戶),畏兀兒十四(戶),回回五十九戶,漢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戶)。」 到了清代後期,回回中間已有人明確地把自己的這個群體稱為回族。回族明確的作為一種他稱,目前已知有記載的最早出現在乾隆時代——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咸有其人」。乾隆五十年(1785),福康安在關於鎮壓西北回民起義的奏摺里,也不止一次使用「回族」的提法。光緒十六年(1890)刊印的楊昌睿《甘肅忠義傳》,在傳文中亦多次出現「回族」、「回籍」的字樣。光緒後期的樊清心在《甘肅回匪肅清善後議》里,更將「回族」一名當作明確的分類范疇來使用。 民國時期,國民黨統治者奉行的大漢主義,一方面宣布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又不願承認少數民族的存在。雖然提出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號,但當時的「回」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有些時候指得是國內各穆斯林民族的統稱。 1941年,通過回漢等各學者的參與,中國共產黨出版了《回回民族問題》一書,書中指出:由於大漢族主義者長期宣傳、教育的影響,不但致使有的漢人懷疑回回是一個民族,對於回族和伊斯蘭教的來源及其相互關系,不能了解,甚至回族人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懷疑和不了解……,國民政府將回回民族問題簡化成是一個宗教問題的做法是錯誤的。以較長篇幅駁斥了大漢族主義者的「回回漢化」、「回族問題是宗教問題」等錯誤觀點,主張回回是一個民族。這一宣稱得到回族人民的極大擁護。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對國內各少數民族給予正式承認,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有九族系屬公認: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彝族、藏族,不待查驗,自然成立。回族人有了本民族的自治區,自治縣、自治鄉等,當家做主的權利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得到真正體現。此後又分三個階段對其他各兄弟民族,根據民族特徵理論、歷史發展、現狀和本民族意願分別進行了認定,使各民族結束了封建皇帝與封建軍閥的剝削和統治,得到了尊重和獲得平等的地位。
Ⅵ 回族是怎樣形成的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據現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視為回回民族的先民。宋代東來的猶太人,由於宗教上的親近關系,後來也成為回族一部分。唐宋時期的蕃客聚居之地,被稱為蕃坊。蕃坊設蕃長或都蕃長一人,蕃長由德高望重、財力雄厚的人擔任,具體封職由皇帝下詔,或由皇帝令地方官裁定。蕃長主要管理蕃坊的各項事務,依據《古蘭經》、聖訓行事。
13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被簽發到中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國各地,成為形成回族的主體人群。在歷史發展中,元代被稱為「啰哩回回」 、「綠睛回回」 、以及被改宗伊斯蘭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宋元時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即「占城回回」、中印半島南部和南洋諸島上屬於馬來人種的「昆侖回回」因遷居中國而成為回族的先民。維吾爾族普遍接受伊斯蘭教信仰後,當其遷到內地漸漸同化於回回之中。元、明以來,不少蒙古貴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逐漸同化於回回之中。另外,由於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原因,回回中不斷吸收了一些漢族的成分。
明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融入回族。如原籍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諸種和東南亞的「歸附回回」,還有僑居的「寄住回回」,他們往往以「貢使」形式進入中國,使團成員多達數百,貢事完畢,有的返歸本國,有的則僑居或定居中國,明朝永樂間蘇祿東王病逝山東德州,其後人守墳,成為德州北營回民的先祖。
Ⅶ 回族是怎樣形成的
與其他民族不同,回族是因信奉伊斯蘭教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間那樣在著血緣基因上的區別。
唐宋時期,我國就有了回回之稱。但回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卻是從元明時候才開始的。
當年成吉思汗西征之後,把大批 的中亞細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移民到了中國,這些人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他們人數眾多,遍布全國各地,在農、工、商、學、兵等各階層都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力量。他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而且在學術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礎和自下而上的條件,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他們雖然社會地位、職業身份、成就影響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伊斯蘭教徒。
正是以這些誠篤的穆斯林教徒為主體,傳宗接代,子孫繁衍、不斷壯大、發展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回族。
Ⅷ 回族錦旗贈送阿訇標語大全
延安供電公司:清真寺阿訇送錦旗
2014年07月24日 15:59:41 來源: 新華能源
分享到:
�0�2�0�2�0�2�0�2「我代表延安清真寺穆斯林兄弟感謝你們的無私幫助,感謝你們在穆斯林「開齋節」之前為清真寺遷改由於近期降雨而存在安全隱患的線路……」7月16日下午,市政協常委、市伊協籌委會主任、寶塔區清真寺阿訇韓傳金帶領二十多位穆斯林代表,將一面寫著「踐行群眾路線為民辦實事,確保供電安全為民解困難」的錦旗送到延安供電公司,對近期降雨造成寺院圍牆及窯洞不同程度受災,該公司幫助清真寺排除由此帶來的電線倒桿安全隱患表示衷心的感謝。
�0�2�0�2�0�2�0�2延安寶塔區清真寺位於寶塔區柳林鎮柳林村,始建於1940年,是全國唯一一座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贈寺名的清真寺院,也是著名的「回民救國會」革命舊址,在國內外穆斯林界享有很高的盛譽。清真寺周邊現有穆斯林群眾1300多人,每年接待國內外穆斯林及其他方面遊客達1萬餘人。7月上旬,由於延安區域普降大雨,導致清真寺院內圍牆及窯洞損壞嚴重,其中一處離0.4千伏電桿僅有2米,嚴重威脅清真寺的安全用電。延安供電公司柳林供電所得知情況後,立即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經過該所職工吳鳳強、馬偉仔細勘查線路後,及時拿出了遷移電桿的解決方案。7月6日,趁著周末,該所職工吳鳳強、馬偉、王棟一大早就來到清真寺,經過頭一天的現場勘察、測量用電負荷,他們對如何施工已經瞭然於心。從清晨6時到中午,他們頭頂烈日,穿梭在寺院內外,為清真寺順利遷移電桿並更換了導線,受到清真寺穆斯林兄弟的真誠感謝。施工結束後,他們還向穆斯林兄弟宣傳了用電安全常識和注意事項。
�0�2�0�2�0�2�0�2韓傳金阿訇高興地說:「這次為感謝供電公司來送錦旗,感謝你們的工作。我將把看到的、學到的在做禮拜期間講給我們的穆斯林兄弟,讓他們都能安全用電、依法用電,共同構建一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園!」
Ⅸ 中央電視台推出系列電視專題片《邊疆行》,為觀眾展示了邊疆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其中與「雪頓
雪頓節在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舉辦,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曬佛節」.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