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殘疾人宣傳圖片

殘疾人宣傳圖片

發布時間:2021-07-17 21:07:46

㈠ 我需要一份手抄報 關於關於愛護殘疾人的 急啊~~!要圖和文字的

在全黨、全國人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兩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際,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籌辦的關鍵時期,我們迎來了2008年5月18日的第十八個「全國助殘日」。在這個數字吉利,意義非同尋常的日子來臨之前,國務院殘工委已經向全國各界發出了通知和號召,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本次助殘日活動,圍繞「牽手殘疾人走進殘奧會」的主題,認真組織和開展好本次全國助殘日活動。

今年的「全國助殘日」意義重大。從當前看,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兩會」提出的「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龍頭之年;從年度看,它是即將拉開的2008年北京第13屆殘奧會序幕的前奏曲;從長遠看,它既是「全國助殘日」活動的繼續,又是全面推動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構建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環境的一個步驟。

「全國助殘日」是進軍「2008年殘奧會」的號角。殘奧會的舉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向世界展示我國文明進步形象、人權保障成就和我國殘疾人昂揚向上精神風貌的契機。成功舉辦2008年殘奧會,是實現中央確定的將2008年奧運會辦成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胡錦濤總書記在籌辦工作時明確要求,要做到「舉全國之力,集全國之智」。「助殘日」活動的開展將喚起舉國大地愛的凱歌,將奏響全面進軍「殘奧會」的號角,即時「殘奧會」也將要進入「百日」的倒計時。

「全國助殘日」是宣傳殘疾人事業的一個重要載體。乘著全國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兩會」精神的東風,按照《殘聯系統深入開展「迎奧運(殘奧)、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方案》,來開展本次「全國助殘日」活動,必將極大地提升社會對殘疾人這個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注程度,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關愛殘疾人和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氛圍。

抓住機遇,借東風造大勢,關心殘疾人,關注助殘日應該成為五月神州大地的一種時尚;應該成為全國各地、各有關部門參與「兩個奧運會」,為兩個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貢獻一份力量的實際舉措;應該成為檢驗社會文明建設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質水平的大好契機。

首先,應及早地拿出具體的「助殘日活動方案」,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對這次活動的高度重視,邀請黨政領導和企事業單位領導積極參與走訪慰問殘疾人運動員、教練員和殘疾人家庭,獲得社會各界對「活動」的支持和資助。「全國助殘日」是全民的義務和責任,理應由政府向社會各界部署「助殘日」活動方案,號召政府各級組織,舉全社會之力,開展「社會大助殘」活動,人人都來關心參與,開展「轟轟烈烈的群眾性助殘活動」。

其次,應大造聲勢,廣泛宣傳,將「媒體大助殘」當政治性任務來完成。通過廣場文化、公共櫥窗、板報、標語、廣告牌、橫幅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在基層社區和村鎮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讓活動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開展「我為身邊殘疾人獻愛心宣傳周活動」。

再次,應將「關心殘疾人, 關注殘奧會」及時灌輸教育計劃中,在大中小學中普及殘奧會常識,開展殘奧教育活動,培養廣大學生的「助殘」意識;應協調各類學校,結合道德教育課,積極開展「全社會爭當殘奧志願者活動」。

同時,不僅要有助殘日活動的各種形式,更要有解決殘疾人實際問題的具體舉措。譬如:殘疾人的就業、貧困扶貧、住房、子女上學教育、文化體育、醫療保險、養老保障、康復治療、維權法律資助、無障礙建設維護、殘疾人運動員後顧之憂等等問題,這是為「殘疾人」真正辦實事的最佳契機。助殘日活動結束後,各級還應自下而上進行總結,將活動開展情況列入創建文明單位的政績檔案。

距離第十八個「全國助殘日」,還有近一個多月的時間,如何珍惜和開展好此次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是真正體現關心殘疾人,關注殘奧會的有利契機,是展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的扶助力度,加強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康復服務體系等措施的有力證明。在此,倡議各級應及早准備,周密籌劃,嚴密組織,爭取社會的力量,圓滿開展好這次意義重大的「全國助殘日」。也真誠希望通過開展這次「全國助殘日」活動,全國殘疾人事業會蓬勃發展和壯大,實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目標,為實現社會的和諧文明做出貢獻。

㈡ 關於一些人無私幫助貧困殘疾兒童的感人故事 要有圖片

小周,我是彭,看看我的!!

1
近兩年,我市涌現出一批熱心希望工程的愛心人士,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崔志魁主任回憶這位劉先生第一次來捐款的情景:「2004年4月15日,劉先生第一次出現在團市委希望工程辦公室,捐款2000元,提出想幫助貧困兒童上學讀書。他大概30多歲,穿著樸素,態度和藹,而且話不多,當我們要求留下他的姓名和地址等聯系方式時,他卻微笑著謝絕了,只留下劉先生這個稱呼。」

經過團市委的推薦,豐寧黃旗鎮中心小學的宋佳怡成了劉先生資助的第一個孩子。

自此之後,劉先生先後13次捐款:2004年捐款23000元,2005年捐款24000元,2006年捐款9000元,共資助大學生9名,高中生3名,初中生4名,小學生16名。

「每次劉先生都是來去匆匆,不願意多透露自己的信息,團市委多次想通過媒體報道他的感人事跡,也曾被他婉言謝絕。劉先生是目前個人捐款最多的一位,而且他做善事不留名的精神非常讓我們感動。」崔主任告訴記者。

承德縣的徐晶晶、徐碩姐弟倆是劉先生資助最多的貧困孩子。2年裡,劉先生先後資助姐弟倆上學費用18000元。2003年,姐弟倆的父親因車禍離開人世,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在飯店打工,每個月四五百元的收入對維持正常的生活來說已經是捉襟見肘,再供兩個孩子上學更是難上加難。「要不是劉先生資助我們,我們姐弟倆早就輟學在家了。」徐晶晶對劉先生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因為沒有劉先生的聯系方式,2004年8月份的時候,徐晶晶曾經給劉先生寫過一封信,通過團市委轉交給劉先生,對他的資助表示感謝,並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但劉先生並沒有回信,也拒絕了徐晶晶的見面要求。目前,徐晶晶已經從白求恩醫學院畢業,正在尋找工作。「我希望我在找到工作以後,通過另外一種形式或者方法當面感謝劉先生。」

2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初二輟學,後進入某銀行擔任出納,帶薪考入沈陽音樂學院,1992年畢業後到廣州闖盪,兩年後來到深圳。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截至目前,已經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05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治療。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國共產黨。

本報記者 周勇 深圳報道

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病房內的白牆上,留下斑駁的樹影。一位穿綠色條格病服的人靜靜地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書。

這是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的一間病房,兩個月前他被診斷為胃癌。

在動手術的時候,醫生發現他胃部的腫瘤已經與胰腺粘連。「胃癌已經擴散……」緊急會診後,醫生們決定將傷口立即縫合。

剛剛做完第三個化療療程,他的頭發掉光了,疾病已經壓迫到他的聲帶,他的嗓子嘶啞,疼痛。

他曾是深圳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員。而現在,他的名字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按媒體報道,自1994年起,他開始資助貧困山區的貧困孩子,受他資助的孩子達到178人,累計捐助款300萬元。

現在,他受到了深圳市民的敬仰,由於資助孩子散光了家財,人們紛紛為他捐款,醫院也決定免收治療費。

手機響了,是最讓他無奈的催款電話,「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我病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演出,所以暫時沒法付款。」「什麼時候病能治好?」

對這個問題,病人也答不上來,因為自從住進醫院,大夫就沒有和他談過出院的事情。

「我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後卻下不來,真是無力再往上走但也沒有下梯之路。」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助學之舉。

愛唱歌的「大崇」

叢飛,1969年10月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11年前,他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南方闖盪,11年後,躺在深圳的病床上的他最希望能回東北農村。

現在,村裡的鄉親們還記得當年那位愛唱歌的「大崇」(叢飛昵稱)。「有時我回家,就看見我們家的土炕上坐滿了人,大崇拿著掃帚疙瘩當麥克風唱歌呢,」叢飛的母親李彩鳳回憶說:「叢飛從小就喜歡唱,但他和愛唱東北二人轉的父親不一樣,他學電視連續劇的插曲。《霍元甲》、《上海灘》他聽一兩遍就能記住,大家都說他唱得好。「

對於叢飛的這項愛好,老倆口並沒有太在意,「我們希望他能搞點別的,找個正式工作。」幾經周折,叢飛當上了銀行的一名出納,並且點鈔點得「特溜」。

但叢飛的興趣還是在唱歌上,後來他考上了沈陽音樂學院。

現在兒子散盡家財資助貧困兒童,母親雖有些嗔怪但也接受了。多年前,她自己就收養了一名孤兒———大叢飛兩歲的姐姐。「其實他爸也這樣,老把乞丐往家裡領,」

李彩鳳說,有時她一回家就看見滿院子晾著臟乎乎的墊子、衣服,一進屋,「媽呀,全是乞丐。」

叢飛從小就開始和時不時來「拜訪」的乞丐打交道,「這孩子和一個山東的乞丐關系特別好。」李彩鳳說,丈夫不僅一次次把乞丐領回家,還讓兒子給他們端茶倒水,乞丐們逢年過節就來家裡拜年,「大崇就把手頭的餃子、點心主動給人。」

橋洞里走出的歌手

1994年,叢飛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了廣州。

他曾向朋友描述那段經歷,「睡在橋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飯」,這讓李彩鳳非常心疼,「我是後來才聽他說起的,叢飛剛來廣州的前半年都沒有和家裡聯系。

我想孩子,怕出了什麼事情。「李彩鳳說她當時常常拿著掃帚一邊掃地一邊就出起神來。

據叢飛的一位左姓朋友講,1996年,叢飛在廣州時,有個人發現叢飛有演藝才能,就帶著叢飛搞演出賺錢。當年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演出中,他們賺了不少錢,但那人拿著錢溜了。叢飛當時身無分文,生活重新陷入困頓。這位朋友說,叢飛曾從深圳寶安機場徒步走回市區,這段距離坐車也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但叢飛說他一點都不恨那個人,」因為他認為那個人給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機會。

而據叢飛的朋友李雄兄弟稱,叢飛到深圳後不久,就認識了他倆。「當時他很黑也很瘦,顴骨高高的。」形象不是很好,但這個年輕人卓越的表演能力與歌唱天賦,讓他倆很驚訝,當即決定和他聯合搞演出。李雄說,在一次大劇院搞的沙龍上,他們幫叢飛開了個人專場。「他唱得非常好,」此後,叢飛開始出入各種歌廳進行表演。從最初演唱一首歌掙80元,到漸漸漲到幾百元。當時叢飛已經開始模仿名人的舉止神態,常逗得觀眾笑個不停,現場氣氛好,叢飛的節目常被放到下半場壓軸。

李雄說,漸漸地,有人開始注意叢飛,並邀請他去表演。久而久之就有名氣了。

滾雪球似的捐助

有了名氣的叢飛經常有演出機會,但朋友們發現,本來不該缺錢的叢飛卻總是顯得囊中羞澀。「後來才知道,他把錢都捐給山區的孩子了。」叢飛的一位朋友說。

叢飛資助貧困兒童的義舉具體開始於哪一年,已經很難考證,各種版本的說法都有,因為叢飛病情的關系,也無法向他本人求證,但比較公認的是1994年,叢飛在重慶參加的一場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次演出中,觀眾席上坐的是幾百名因家貧輟學的孩子,叢飛當時毫不猶豫地把身上所有的2400元現金放進了捐款箱。主持人告訴叢飛:「你捐出的這筆錢,可以使20個孩子完成兩年的學業!」

叢飛當時感覺到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情。從此以後,他就開始不斷地資助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先後二十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舉行慈善義演,為當地失學兒童籌集學費。

李雄說,叢飛也曾經詢問過他們,該不該資助那麼多孩子。「我們說這是好事,一定要堅持,」並勸叢飛盡量收養少數民族的孩子,「集齊56個民族的孩子最好。」

據官方消息稱,現在叢飛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除了漢族外,還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

叢飛曾這樣解釋他捐助的動機:「在山區時,我被他們的貧寒所震撼,看到他們穿不上衣,吃不上飯,我心裡就難受,而當我聽到這些孩子有書可讀時我就高興。」他說,他最主要的願望是讓孩子有書讀,讓社會少幾個文盲,少幾個法盲。正因為他愛上了這些質朴、憨厚、勤勞的山民,他的捐獻才像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其實他就是在滾雪球,不知不覺中雪球就越來越大,然後就慢慢開始覺得累了,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妻子邢丹說,「事實上,只要去貴州貧困山區看過的人,都會被那裡的貧困程度所震撼,我也是在跟他去了一次後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的,每個人都會被那裡的慘境震撼,都會伸出援手。叢飛沒有什麼特別的,所不同的是,他每年都會去那邊,每年都會有義演,每年都會看到新的失學兒童,所以每年都會被新的資助對象所打動。」

17萬元外債

2004年,叢飛在貴州畢節地區織金縣認養了32名孤兒和貧困學生,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鄉副鄉長徐習文是叢飛在貴州捐資助學的承辦人,徐習文說:「叢飛對貧困山區人民的那顆赤子之心,常常感動得我們熱淚盈眶。來貴州扶貧助弱的單位和個人也不少,但沒有誰能像他這樣達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6次來織金縣和安順市為貧困生送學費,走時不但捐光了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錢物,還要向隨行的朋友借錢捐,有幾次甚至連身上穿的衣服都脫下來捐了,大冬天只穿著一件短袖內衣返回了深圳。」

「本來以叢飛的實力資助那麼多孩子,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叢飛的朋友李雄說。在一些城市的商業演出中,叢飛已經小有名氣,每場演出的出場費能夠達到一萬到兩萬元,多的時候一個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幾萬元,資助孩子們的學費,對健康的叢飛來說,完全可以承擔。但2003年非典後,叢飛的演出機會銳減,收入也就越來越少,給孩子交學費時資金也緊張起來。

按《深圳特區報》的報道,當時為了及時給一百多個孩子交上學費,叢飛從親朋好友處先後借了10萬元,在開學前如期給孩子們送去。

李雄說:「有次他向我們借了1000元錢,還死活要用錄像機來抵押,到現在這個錄像機還在我家裡。」

從2004年春天開始,叢飛的胃部經常劇烈疼痛,還時常吐血、便血,叢飛的母親李彩鳳說,當時家裡人和朋友們都勸他住院治療。可叢飛拒絕了,只在門診開了些口服葯維持。2004年7月,叢飛如約來到貴州,給孩子們送去了下學期的學費。只是,這筆學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再次從朋友們手中借來的。當時,叢飛已經背負上了17萬元的債務。

李彩鳳說,叢飛當時還安慰她說:「只要我多聯系一些商業演出,還這十幾萬元錢不難。」但沒想到的是,叢飛的胃痛日漸嚴重,嗓音也漸漸不如往昔,他再也無力靠演唱為孩子們掙得學費了,欠下的債務無法還上,成了壓在他心頭的沉重負擔。

「為什麼沒有能力了還要堅持資助孩子呢?」家人朋友對此都不能理解:「助人為樂也要量力而行,哪能借錢捐助別人?」叢飛這樣向他們解釋說:「我曾向孩子們承諾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們到畢業,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呢?」

人們眼中的叢飛

在捐助山區貧困孩子的同時,叢飛還是深圳市義工聯合會的五星級義工,義工編號2478.楊華女士是叢飛進入義工聯的引路人。1996年底,楊華在深圳團市委舉行的一個「幫困助樂」基金義演中認識了叢飛,楊華感覺到叢飛是個敬業、熱情、具有深厚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因此在1997年初她就請叢飛加入義工聯,並由他著手招募人員創建一個義工聯自己的藝術團,由叢飛擔任這個藝術團團長。叢飛馬上就答應了,然後就開始組織人員培訓,經過半年多將這個業余的藝術團創建起來。義工聯藝術團在深圳的表演反響非常強烈,每年要演十多次大型演出。很多觀眾都是沖著叢飛的名頭去的,而去了之後又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在這些觀者眼中,叢飛是一個開朗、敬業、從不耍大牌,對觀眾很親切的表演者。」楊華說。

現在深圳某網路公司任職的封女士也是義工聯的成員,她與叢飛是在蓮花北殘疾人康復站中的義演活動中結識的,康復站在每年的春節、元宵、中秋等重大節日舉辦的活動,叢飛總是會過來參加,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善於模仿名人,神態真實傳神,讓人驚嘆,極受康復站的殘疾人喜歡。在封女士眼中,叢飛是一個給身邊的人帶來太多快樂的人。

對於叢飛長期資助貧困孩子的行為,封女士認為,叢飛並沒有圖什麼。他將這種行為看成是自己的一種責任,雖然他僅僅只是個普通的外來打工者,但資助孩子們時間久了,慢慢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他這個人太認真,有時也絮叨。幾個兄弟一起吃飯,他總是叨叨這頓飯能換多少貧困兒童的學費,我們都笑他。」叢飛的朋友左先生說。

叢飛一開始並沒有告訴大家自己資助了貧困山區的孩子,「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左先生說,叢飛做事不愛張揚,所以當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懷疑時,他也懶得解釋,只是笑笑。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1998年3月10日至16日,叢飛為了資助深圳的貧困孩子讀書,連續舉辦了7場「幫困助弱叢飛義演晚會」,將50多萬元的門票收入全部捐獻給了深圳市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參加商業演出的叢飛接到深圳有關方面打來的電話,問他能否參加次日舉辦的「情系災區抗洪救災」大型義演,叢飛立即推掉了多場商業演出,自掏腰包買機票返回深圳,還把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掙的2萬元全部捐獻了出來。

叢飛住院後,來看望他的人有很多是素不相識的市民。一位張姓市民說:「我以為宣傳報道太誇張,跑過來一看才發現原來是真的,他真了不起,是真正有愛心的人。」

「這和他小時候帶我回家吃一碗餃子,分一塊大餅的行為,其實一樣,並沒有什麼大區別,」在叢飛小時候的同學趙先生眼裡,叢飛資助貧困兒童讀書的行為並非不可理解。「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除了比其他人多些愛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家事

叢飛的家在深圳羅湖區翠竹路東的新港鴻花園,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

房間內半面牆的書櫃擺滿了獎狀與照片,CD架上擺放著一些古典音樂與民族歌曲,「雖然小點,簡單點,但還是很溫馨的。」妻子邢丹說。

這位24歲的漂亮空姐現在理解了叢飛所做的一切,她認為叢飛是位有責任感的男人,並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叢飛的第一任妻子是個緬甸人,在兩年前與他離了婚,留給他當時年僅二歲的女兒睿睿。

實際上,結婚之初的邢丹對叢飛的做法有時難免也不理解,會發些牢騷。2004年夏,叢飛帶著她去貴州黔南貧困山區為所資助的孩子送衣物和學費。「那些孩子家裡的貧困程度讓我震驚,他們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還要摻上秸稈吃。許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當看到那些可愛的孩子們摟著叢飛的脖子一個勁地喊著爸爸,孩子的家長拉著叢飛的手默默流淚,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叢飛的付出。」

邢丹此後辭去了空姐的工作,照顧著年幼的女兒睿睿,當起了全職的家庭主婦。

邢丹說她現在心態很好。「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開心就好,至於錢財這東西,反正家境也沒到吃不上飯,資助就資助好了,自己嘛夠用就可以了。」

對社會上人們對丈夫的種種評價,邢丹說:「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資助,在旁人看來十分誇張,在我看來,卻很自然,他性格就是這樣,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經不起別人的哀求,別說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軟語相求,開口要他幫忙,不管是錢是事,他都會當回事情去解決,不太懂得拒絕別人,是他的優點,但也是他的弱點吧。」

邢丹說,叢飛愛看電影,他們每個月都要去看好萊塢大片的首場,幾乎場場不落,但如今他因為生病已經很久沒有進電影院了。

在住院後,叢飛曾向好友留下了三方面內容的遺囑:「邢丹嫁給我,一直跟我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還陪著我跋山涉水去貧困山區捐資助學,她為我吃的苦頭太多了。如今她懷有4個多月的身孕,以後她一個人可怎麼扶養這個孩子?請大家一起做通她的工作,拿掉這個孩子,以利於她以後的生活;我奔波多年,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積蓄,很對不起父母家人。我死後,讓我的父母帶著睿睿回遼寧鄉下,那裡的生活水平低,容易過活;我資助的一百多個孩子,有很多還是小學生,如果他們不能繼續讀書,等待他們的將是無望的未來,你們一定要多想想辦法,讓他們繼續讀書啊……」

《深圳特區報》記錄了邢丹對叢飛遺囑的反應:邢丹情緒激動得不能自製:「在這個世界上,他除了這個孩子,已經一無所有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自己而將這個孩子打掉呢?無論如何,我都要把他生下來……」

願你幸福

在病床上的叢飛每天仍能收到各地兒女們寄來的信,看信讀信是他最大的樂趣和享受。

「爸,我要告訴您一件事,我從小就沒有見過大海,我很想去看大海,等您病好了,等我大學畢業,我要和您一起去看海。爸請您放心,我會努力學習的,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貴州省織金縣羅燕艷信中的話。

她正在織金縣一中讀高二。

「叢飛的資助讓我懂得了上帝在最起初並不薄待任何人,他總是給人相同質量守恆的人生,關鍵在於你的需要,你要多一點世俗的幸福,那麼精神的愉悅就會酌情遞減,反之亦然。」湖南省漢壽縣《滄浪》主編胡詩詞這樣評價叢飛。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胡詩詞累計接受叢飛捐助達到八萬四千元,使他實現了上大學、當作家的夢想。他得知叢飛患癌症住院治療,專程從漢壽縣前來探望。

病榻上,叢飛仍然惦念著貧困山區的那一百多個孩子,惦念著他們這學期的學費還沒有交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留下3個療程的化療費用後,拿出2萬元錢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他吃力地給貴州的「兒女們」錄下了一段話:「孩子們:爸爸不能親自來看你們了,但爸爸很想念你們,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5月15日,叢飛手術後第二天,他向前來看望的有關領導交了一份寫於一年前的入黨申請書:「我是一個自由歌手,沒有單位,寫好的入黨申請書一直沒交,現在,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請您把它交給黨組織,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5月27日上午,叢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6月15日,叢飛在病榻上開了個家庭會,向父母家人提出了兩點願望:身後捐獻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並將遺體捐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拒絕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他居住的一套四房兩廳住宅,家人何時何地都只能向社會奉獻而不能向社會伸手。

「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了好夢,我就不辛苦。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叢飛輕輕哼起他自己作詞的《願你幸福》這首歌,臉上充滿笑意。

㈢ 世博新聞

著眼世博後:建立長期志願者團隊

5月4日,金晶在北京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從「最美火炬手」,到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形象大使、生命陽光館的愛心大使,再到現在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得主,金晶坦言,這些榮譽對自己意味著責任。

金晶現在擔任上海市普陀區市政工程管理署工會副主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金晶希望繼續投身志願者工作。「現在很多情況是:當一個大型活動開始的時候,會涌現一大批志願者,但當活動結束之後,很多志願者就慢慢消失了。其實他們中有很多人還是希望在不是舉辦大活動時也能繼續為社會做一些志願服務。」金晶說,她希望能建立一個長期的志願者服務團隊,「為那些想為社會服務的朋友提供一個平台」。

㈣ 這張圖是什麼電影電視劇宣傳片

Guinness啤酒創意廣告無兄弟不籃球

http://www.iqiyi.com/v_19rrhbxt0o.html

㈤ 關於殘疾人如何珍惜生命,頑強拼搏的感人事例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5歲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 張海迪最新照片
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其二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呼籲允許殘疾人學開車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1] 2010年03月31日,人民網消息稱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已報名學車,有望成為國內首批拿到駕照的雙下肢殘疾人[2]。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張海迪成為道德楷模。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主要事跡
1.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
張海迪各類活動圖片(8張)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 2.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宣傳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鄧小平的親筆題詞是:「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4.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 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 張海迪
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5.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6.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7.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8.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㈥ 殘疾人自強不息故事要圖片文字 簡練

虞奇敏,1978年出生。8歲那年,他不慎被機器軋斷左腿,截肢12.5厘米,成了一名殘疾兒童。為了防止腿萎縮,第二年的暑假,喜好體育運動的父親虞鑫森把他交給普陀區少體校游泳教練鄭志富,希望通過運動增強體質,保持健康。

虞奇敏在訓練過程中展現了良好的游泳素質,肢體的殘疾更加激發了他的鬥志,每天他都從沈家門第一小學步行到游泳池去訓練。一路上,截肢部位的新肉被假肢磨出鮮血,再經一個多小時的池水浸泡,傷口像針扎般地疼,但他從不吭聲。有一段時間,少體校游泳隊改為蹼泳隊,因為只有一個游泳池,虞奇敏只能同蹼泳隊隊員同池訓練。由於游泳速度快慢不一,虞奇敏屢屢被蹼泳隊員的蹼板擊傷、劃破皮膚,常常弄得渾身都是傷。但他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功夫不負苦心人。訓練的第二年,在舟山舉辦的全省殘疾人游泳比賽中,年僅10歲的虞奇敏擊敗眾多成年人,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後,在省殘疾人運動會上,他屢屢獲獎。1997年,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50米、100米自由泳第一名,此後又四次獲得這兩個項目的第一名。2002年,在韓國釜山舉行的遠東及南太平洋運動會上,他一舉奪得4×100米自由泳金牌,50米、100米自由泳銀牌,200米混合泳銅牌。2004年,他作為我市首位入選殘奧會的運動員,在第12屆雅典殘奧會S34級4×100米接力自由泳比賽中獲得銅牌。
13歲時突遇電池爆炸 一夜之間墜入黑暗深淵

「砰」,眼前色彩斑斕的世界隨著一道強光和撕裂的疼痛,夾著他在黑暗的深淵中墜落、墜落......

這是楊新強記憶里的夢魘,每當這一幕闖入他的睡夢中,楊新強都會驚醒。

他多麼想忘記,卻怎麼也忘不掉。

楊新強在小學時就愛踢球,看著足球在他的腳尖零活玩轉,看著起腳後皮球飛過守門員進進球門的美麗弧線,他喜歡眼前的這一切,從沒想過會有什麼力量能把這些從他的眼前奪走,直到13歲那年。經過同學插在教室的充電器時,小新強看了一眼已經亮起紅燈的充電器,這一幕,卻是他今生見過的最後影像了。電池突然發生爆炸,碎片和飛濺的溶液都崩進了新強的眼睛。由於傷勢過重,新強的雙眼被摘除,只留下了兩個空洞的眼窩。

從那時起,小新強的脾氣就變了,他變得十分敏感和脆弱,聽到誰說「盲人」都會止不住流眼淚。同時,小新強比原來更加爭強好勝,自尊心極強,聽不得別人說自己「不行」。任何小事讓他聯想到是被人看低一截,就會發脾氣。那時小新強的心情被眼前的黑暗一同拉進了深不見底的深淵。

入隊第一句話 「我的目標就是殘奧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雙目失明的他已經不適合繼續上學,在家人的勸說下,小新強選擇了讀盲校。2005年6月,為了准備即將在北京舉行的殘奧會盲人足球項目,黑龍江省殘聯到各個學校挑選適合踢球的隊員。因為楊新強曾經踢過球,熟稔足球的規則,腳法純熟,被順利選入,從此開始了他的盲人足球生涯。

事隔多年,省盲人足球隊教練秦俊鵬依然對楊新強剛入隊的那一幕印象深刻。秦教練說,由於北京是2008年奧運會的東道主,使得盲人足球國家隊能夠直接取得奧運會參賽權。如果在比賽中發揮出色,很有可能進入國家隊,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很少有人說出來。楊新強在入隊時就與眾不同,他剛被選入省隊就找到秦教練說:「我想進國家隊,我想踢殘奧會!」

當時秦教練並不了解楊新強,以為這個16歲的小夥子只是年輕氣盛,嘴上說說好給自己提氣,他並沒有在意。可在之後的訓練中秦教練發現,楊新強並不只是說說而已,他在訓練中十分努力,每場對抗都像打比賽那樣認真對待。拼搶兇狠,失誤了會有情緒,他的神經時刻綳得緊緊的。這些表現無不證明著他想進入殘奧會的強烈願望。

經過一年的訓練,秦教練已經對自己的隊員非常了解了。在他眼中,張強和楊新強是全隊的主力,也是最有希望進入國家隊,最終進入殘奧會的人選。但是這兩個人在訓練和比賽時的表現可謂完全相反。張強在平時訓練中往往達不到一個主力的水平,可一踢上比賽就生龍活虎,像換了一個人,屬於比賽型選手。而楊新強在平時訓練中最刻苦,表現最好,到了比賽時卻常常發揮不出真正的水平。平時找球又快又准,比賽時卻常常找不到球,有時還會失去方向感。在處理進球的時候也顯得不夠冷靜,越著急得分就越容易失去機會。秦教練看在眼中,急在心裡,因為心理素質這一塊,不是批評和引導就能解決的,關鍵還要靠運動員自己去調解。

2006年那一球 他看清了自己的弱點

2006年夏天,全國盲人足球錦標賽開賽,由省殘聯組織培訓起來的這支盲人足球隊,第一次站在了全國大賽的賽場上。這場比賽不光是要展現龍江殘疾人的風采,還要力爭前八名,進入2007年的全運會,只有這樣才有進入殘奧會的機會。小組賽我省與遼寧、山東等省分在一組,從賽前分析來看,我省與山東排在該組前列,實力相當,將是一場惡戰。而遼寧只是一名前鋒和守門員很優秀,其他方面均不如我省,從實力看來戰勝該隊問題不大。如果戰勝遼寧等其他隊伍,就算輸給山東一樣能晉級。

我省的比賽被安排在了第二個比賽日,頭一天,教練帶領全體隊員「聽」了一場遼寧隊的比賽,遼寧依靠那名優秀前鋒和守門員,輕松贏得了比賽。這讓教練有些擔心,但是隊員們都不以為然。

次日,省隊與遼寧隊站在了同一個賽場上,剛開賽就看出了兩隊實力不同,用秦教練的話說,整場比賽都是壓著遼寧隊打的。但是由於盲人足球的規則,守門員均為視力正常的健全人,一次次射門都被對方人高馬大的守門員化解,這讓隊員有些心浮氣躁,發揮也開始不穩定。這時,遼寧前鋒瞄準機會攻入一球,比分變成0比1。這讓隊員們更加急躁,在沒有把握好機會的情況下頻頻進攻,卻沒有給對方構成威脅。眼看比賽就要結束,大家都感到絕望了。就在這時,球落到楊新強腳下,由於對方防守隊員的失誤,楊新強晃過所有後衛,一個人帶球撕破了對方的防線,直逼球門。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盲人足球的守門員雖然視力正常,但他只能在三米范圍內活動,而球門有五米。也就是說,如果球從球門兩側各一米的范圍內進入,守門員毫無辦法。而楊新強最擅長的就是角度刁鑽的兩側球,這個動作他已經練過無數次,在目前沒有任何防守隊員的情況下,楊新強應該可以踢出漂亮的進球。只是現在他與球門的距離有十多米,如果將距離縮小到5米以內,楊新強憑借力量大、角度刁的射門, 一定會扳平比分。

為了提醒新強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秦教練在場邊大喊:「別著急,沒人在你旁邊,繼續帶球往前!近一點再踢!」楊新強繼續帶了兩步,可在他離球門還有10米距離的時候,他突然起腳射門。由於距離太遠,角度沒控制好,力量也被距離消耗掉了,不出所料,球被對方守門員穩穩抱住。最終比分鎖定在0比1,遼寧爆冷贏了黑龍江。

那一晚,所有隊員都沒有說話。而心裡最難過的就是楊新強了,他不說一句話,雙手反復握成拳頭。因為他浪費了比賽最好的機會,導致全隊陷入了被動局面。秦教練心裡很清楚,新強想進入殘奧會的心如此強烈,他比任何人都想贏球,所以當他犯了不應有的失誤時,他也更難原諒自己。秦教練找到新強,與他進行了一番談話。

在談話中教練發現,新強比之前有所變化,他自己認識到了他在比賽中過於患得患失,導致臨門一腳時失去了平和的心態。教練也指出新強在技術方面已經沒有問題,因為他在訓練中比任何人都努力,關鍵是戰勝比賽場上的自己。

次日,這支被逼上絕路的隊伍對陣小組最強大的對手山東隊,面對強大的對手和出線壓力,隊員們表現出銳不可當的氣勢,以3比0戰勝山東隊,最後一球是楊新強使出拿手的小角球鎖定了勝局。最終他們贏得了小組出線權,並以第五名的成績進軍第七屆全運會。

楊新強和隊友張強也因為在比賽中的出色發揮,通過國家隊的初選。教練在比賽中看到了新強的轉變,對這個孩子更有信心了。

入選國家隊

他一夜間長大了

2007年2月,省殘聯為備戰5月的全運會,將參賽隊員安排到海南進行集訓。當時全隊的狀態都很好,所有人都憋著一股勁兒想在全運會上取得好成績,為進入殘奧會爭取更多的機會。就在這時,省隊主力之一張強突發化膿性闌尾炎倒下了。

張強病倒的消息就像一層陰影,籠罩在所有隊員的心頭。為了穩定大家的情緒,秦教練找到隊員們談了一次。秦教練跟隊員們說,張強病倒了,他可能會因為這次生病無緣殘奧會,甚至終結他的體育生涯。隊員們都驚呆了,沒有人會想到事情變得如此嚴重,這對楊新強來說更是一次心靈上的巨大沖擊。

在黑暗世界中踢足球,總會讓人心生畏懼,但是楊新強從來沒有這樣的恐懼感,認準的方向就直沖過去,絲毫不會猶豫。踢盲人足球沒有人不受傷,可楊新強是全隊受傷最多的一個,因為他太拚命了。從進入省隊至今,新強兩側眉骨上的皮膚都撞成撕裂傷,里外縫了10多針;右腿腳踝有嚴重的崴傷,長年敷葯;鼻子出血、嘴角碰破、手肘、膝蓋磕破皮流血成了家常便飯。但是秦教練認為,敢沖敢拼也要考慮後果,不計後果的拚命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這時的楊新強也在默默地想,如果真是因為拼得太狠,受了重傷,並因傷失去了殘奧會的資格,豈不是一輩子的遺憾?

在此後的訓練中,楊新強再一次發生了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非常關心張強的病情,因為楊新強性格比較沉悶,平時不太愛說話,訓練時只顧自己悶頭苦練,休息時間也不常參與隊友的交談,只是自己聽廣播,隊友與他的交流都比較少。但是張強生病後,新強每天都要問教練張強的病情,有時教練探望張強回來得晚了,他就在訓練場門口轉悠,等教練回來問上一句再回去休息,每天與隊友的交流也逐漸增多了。

在這之後,教練又發現了新強的其他變化。連續幾天,楊新強吃完晚飯就沒影了,8點多才回來。開始教練沒放在心上。有一天到了晚上9點還沒見人,教練趕忙出去找,發現楊新強正在守門員的指導下訓練。教練上前問:「都這么晚了怎麼還不回去?」新強回答:「教練,張強有病了,可能參加不了比賽。我得好好練習,爭取讓咱隊拿個好成績。」

按理說,國家隊選隊員只看個人表現,就算隊伍成績不好,只要隊員發揮出色一樣能被選入。新強已經通過了初選,憑他扎實的訓練功底,只要在全運會上發揮正常就能保住國家隊的名額,這也實現了他進入殘奧會的夢想。但是現在的新強已經變了,他不再只想著自己的殘奧會名額,他更加看重集體的榮譽。平時的新強訓練就很刻苦,而現在他還給自己加碼,為的就是把技術動作再鞏固,心理狀態再調整,讓自己不出現之前的失誤,從而保證全隊的成績。看著新強平靜的表情,秦教練看得出這個年輕人心態的巨大變化,這讓他心裡暖暖的。

全運會的賽場上,楊新強與帶傷上陣的張強和隊友們齊心協力,最終取得了全國第三名的好成績,同時新強也獲得了中殘聯的認可,被正式選入國家隊。他既給隊伍帶來了榮譽,又實現了自己的奧運夢想。新強用行動證明,他已經不是深陷在黑暗中患得患失的楊新強。他比從前更陽光、更快樂、更成熟了。

進入國家隊集訓期間,秦教練與他的愛將們通過數次電話,秦教練越發覺得楊新強改變了很多。由於盲人足球是五人制,而隊員有8人,秦教練擔心新強沒有很多出場時間,心情會不好,但是新強每次都說:「沒關系,我已經盡力了,就不會後悔。」他也曾這樣形容隊友:「我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集體,我無論上場還是做替補,我們的心都是一起跳動的。」刻苦訓練打下的堅實基礎和一股天生就不服輸的拼勁,加上心態的逐漸平和,楊新強的殘奧征程實現了他的夢想,也帶他飛離了心靈中的黑暗,超越了曾經的自己。
殘奧之星:周菊芳

周菊芳,女,1985年生,上海人。 周菊芳原是田徑運動員,主攻中長跑,在一次比賽時被一位自行車教練看中,從此改練自行車。可在一次訓練中不慎將左手摔斷,變成了殘疾人。但是,憑著對自行車運動執著的熱愛,周菊芳沒有放棄,她又改練殘疾人自行車。殘疾運動員的訓練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可周菊芳都咬牙堅持了下來,每次訓練從來都是風雨無阻。 菊花芳香苦中來,自從2003年投入系統的殘疾人體育訓練以來,周菊芳取得了一系列的優異成績。2003年在捷克歐洲自行車公開賽上獲得3枚銀牌,2003年在第六屆全國殘運會上獲得自行車場地3公里、公路5公里2枚金牌,1枚銀牌。 2004年9月在雅典殘奧會上,在自行車女子1公里場地計時賽中,周菊芳(LC1級)以1分15秒491的成績奪得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這也是中國運動員在歷屆殘奧會上奪得的第1枚自行車比賽金牌。 2005年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殘奧世界盃比賽中,周菊芳獲得女子LC1級500米場地計時賽和2000米場地爭先賽2枚金牌。
http://www.beijing2008.cn/paralympic/paralympichistory/paralympian/n214046630.shtml

殘奧之星:王燕紅
王燕紅,女,1969年生,新疆自治區肢殘運動員。 15歲時王燕紅因病致殘,1994年被選中參加第六屆"遠南"運動會,開始練習射箭。每天王燕紅都要扛著4公斤重的弓箭,進行五六個小時的拉弓射箭訓練和各種艱苦的體能訓練。一天下來,手上被磨起一個又一個血泡,胳膊也被箭弦打得青一塊、紫一塊。那條殘腿在一天天的直立硬挺後,更是疼痛難忍,苦不堪言。而每天幾百次上千次地重復單調的射箭動作,幾乎讓她發瘋!這一切她都用頑強的意志咬牙挺了過來,她要挽起生命的巨弓,為自己的人生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 從1994年到2002年,王燕紅先後參加了第六、七、八屆"遠南"運動會,共獲2枚金牌、2枚銀牌,並在第八屆"遠南"運動會上以301環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2003年在世界輪椅運動會上,王燕紅奪得射箭女子個人冠軍,並創女子個人70米單輪、30米單輪的世界紀錄。 2004年在雅典殘奧會射箭70米女子個人(站姿)決賽中,王燕紅以92環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為中國代表團贏得了參加殘奧會以來首枚射箭項目的金牌。
http://www.beijing2008.cn/paralympic/paralympichistory/paralympian/n214046548.shtml

殘奧之星:張海東
張海東,男,1969年生,江蘇啟東人,因小兒麻痹後遺症造成終身殘疾。 1987年張海東開始參加體育運動,開始練習輪椅競速和輪椅投擲。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海東認識了南京市盲人學校體育教師王興江,在其引導下,他開始用業余時間練舉重,開始了人生旅程中一項更加艱難的跋涉。 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張海東始終如一地搖著輪椅車,每天往返十幾公里趕去盲校一個幾乎露天的棚子里進行訓練。寒冷的冬天裡,他曾多次連人帶車摔倒在冰天雪地上,半天爬不起來;炎熱的夏天裡,汗水浸透全身,雙手抓杠鈴時直打滑,險象頻生。但他始終以超人的毅力承受著高強度的訓練,每天的訓練量常常達到數十噸。 功夫不負有心人,驕人的成績回報了張海東的努力。1992年3月在第三屆全國殘運會上,張海東以120公斤的成績奪得舉重金牌,同時還獲得輪椅鉛球投擲金牌。1994年在第六屆"遠南"運動會上,張海東奪得他在國際性比賽中的第1枚金牌。1996年在亞特蘭大第十屆殘奧會上,張海東奪得1枚金牌,並打破世界紀錄。2000年10月在悉尼第十一屆殘奧會上,張海東再次奪得1枚金牌,並3次打破世界紀錄。2004年在雅典殘奧會上,張海東又大顯身手,奪得1枚金牌。 張海東的不凡表現為他贏得眾多榮譽,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傑出貢獻獎章"等。

㈦ 保護環境手抄報資料,圖片。

環保文章: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㈧ 殘疾人不能出門沒有上過學的可以做自媒體嗎

我認為想做自媒體的話,也可以拍視頻,短視頻還有可以寫寫自媒體,這種要看個人的專業垂直程度來定一個月收入多少,因人而異吧!

閱讀全文

與殘疾人宣傳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團購策劃方案 瀏覽:626
知識產權在網路及電子商務中的保護 瀏覽:71
賣眼鏡店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263
回力營銷方案回力營銷方案 瀏覽:973
電子商務物流模式文獻綜述 瀏覽:99
美容院母親節促銷活動 瀏覽:981
學校應急科普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958
幼兒園周年校慶策劃方案 瀏覽:554
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下沙園區 瀏覽:51
電子商務實訓c2c 瀏覽:156
學科培訓下基層活動方案 瀏覽:935
車展活動策劃方案大全 瀏覽:297
電子商務畢業課題 瀏覽:680
化妝品店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782
世界盃主題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54
電子商務是理工科嗎 瀏覽:715
市醫師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60
b2b電子商務平台選擇調研 瀏覽:205
移動聯通策劃方案 瀏覽:408
策劃部門內訓方案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