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大力發展傳媒產業
一、2010年中國傳媒業發展情況概覽
自2004年至今,中國傳媒產業產值實現了翻番。而移動傳媒與互聯網發展快速,正在逐步成為傳媒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動力,而相較於此,報業、期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盡管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長,但在總體產業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整個中國傳媒產業結構也正發生著改變。
1、報紙
我國目前共出版報紙1937種,平均期印數20837.15萬份,總印數439.11億份,總印張1969.4億印張。與前一年相比,種數下降0.31%,平均期印數下降1.5%,總印數下降0.86%,總印張增長2.01%。
近幾年,我國報紙廣告整體呈現上揚態勢,盡管前兩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而伴隨經濟形勢的好轉,廣告市場也逐漸回溫。根據中國政法大學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報業廣告實收平均增長率僅為2.75%。這一數據在2010年前三個季度分別達到了23.53%、19.46%和13.78%。根據慧聰鄧白氏的調研數據,2009年,我國報紙媒體的全年廣告投放額突破900億,達到了911億元。截至2010年8月,報紙媒體的廣告額已經達到了637.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達到18.2%。
在廣告經營增長的同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報業廣告市場並未與整體廣告市場同步增長,二是廣告結構惡化。2010年我國報業廣告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支柱行業的廣告集中度下降,房地產、IT等優質的廣告資源比重下降。如央視CTR的調研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報業廣告刊登額比2009年同期增長21.9%,其中,零售業增長35.7%,汽車大增50.9%,而作為報業第一大廣告行業的房地產廣告僅增長1.6%,其在報紙媒體的廣告投放份額已經從200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24%。這些情況會影響到報業廣告的進一步回升和增長。
2、期刊
2009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851種,平均期印數16457萬冊,總印數31.53億冊,總印張166.24億印張,定價總金額202.35億元。與上一年相比,種數增長3.16%,平均期印數下降1.85%,總印數增長1.53%,總印張增長5.23%,定價總金額增長7.96%。定價總金額較"十一五"第一年的152億多元增長了近33%,總印數增長近11%,總印張增長超過21%。
但與此同時,期刊業的廣告經營額與發行收入出現下降趨勢,2009年期刊廣告經營總額為30.37億元,較上年的31.02億元下降2.1%,發行收入為166.3億元,較上年的167.1億元下降了4.8%。此外,我國期刊業年總產值和年廣告總收入在我國整個新聞出版行業10000億元的年產值中,佔比不到4%。同時,期刊結構目前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在9800多種期刊中,科技期刊有4900多種,大學學報2000多種,行業期刊有1000多種,這意味著超過三分之二的期刊不面向市場,而真正面向市場的消費類期刊不到1000種,這與發達國家的期刊結構差距較大,我國的期刊結構亟待轉型。
3、廣播電台
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廣播綜合覆蓋人口率達到96%以上。2009年,中國廣播電台整體廣告收入為81.46億,增長12.79%。其中,實現自營廣告收入71.87億元,同比增長低於整體增速,同比增速下降(08年同比增速為8.79%);在全國廣告收入中佔比由上一年的3.60%下降至2009年的3.52%。
盡管傳統媒體廣告正在逐漸被分流,但就廣播電台來說,隨著私家車數量的迅猛增長,逐漸受到了廣告商的青睞,甚至獲取了電視廣告的部分分流,其增速領跑其他傳統媒體。不少廣播電台獲得了新的發展,如浙江電台交通之聲今年廣告額破億,成為浙江首個廣播億元頻道。
2010年,中國廣播業的一大進步是順應媒介融合的發展方向,進行積極地探索,尤其是在媒介內容產品的生產、數字化發展、跨媒體經營等方面不斷嘗試。在全媒體應用方面不斷升級,逐步由內容生產者和製作者向信息集納者轉變。北京廣播電台先期已經開播了DBA視頻頻道並上線手機WAP網站,2010年3月,北京廣播電台又開通了問城網,並在實現北京全境廣播數字化的基礎上,推出推送式廣播服務,使終端產品大大豐富。
4、電視台
據國家廣電總局初步統計,2010年1-10月全國廣播電視廣告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目前雖然電視廣告播出時間縮短,但是我國電視業經濟效益卻保持增長態勢,2011年中央電視台黃金資源廣告招標額超過12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5%,創17年來的新高。據預測,2010年我國廣播電視收入將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行業內外對後金融危機時期廣電產業發展預期普遍看好,電視廣告收入還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2010年,我國三網融合正式啟動,今年試點實行了"不對稱進入"格局,以廣電為主,政策全力支持廣電進入電信,廣電獲得了先期發展權,傳統廣電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正在提速。
5、互聯網媒體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4.2億,較2009年底增加了36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中國成為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互聯網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手機網民成為拉動中國總體網民規模攀升的主要動力,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9月底,我國手機網民的規模達到了2.92億,在互聯網用戶總數佔比超過一半以上。網民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2009年中國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達到20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預計2010年該數字有望達到300億元。隨著3G網路的普及和技術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互聯網和移動傳媒正呈現出爆炸式的發展態勢。目前互聯網使用終端多樣化的程度越來越深,我國互聯網媒體的產業化進程加劇。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不斷融合,帶動了我國整個傳媒產業的發展。
二、2010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一)傳媒單位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將經營性媒體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並支持媒體企業發展,是近年來和今後一段時期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主題之一,其目的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重塑市場主體,解放和發展媒體生產力。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特別是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為深入推進傳媒體制改革,發展傳媒產業指明了方向。
不可否認,只有新的體制和機制才能順應新的時代要求,激發生產活力。我國是傳媒產業大國,但要成為傳媒產業強國還需要在深化體制改革上做文章,以往事業身份的傳媒機構通過改制重組,引入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理念和機制,才能徹底擺脫舊有體制的束縛。
在出版領域,我國出版社機構陸續完成轉制任務。此外,49家黨報黨刊集團也實現了宣傳編輯和經營業務的分離,經營部分正在轉企改制。目前,中國已組建了29家出版集團公司、24家國有新華發行集團公司、3家期刊經營集團、49家報業經營集團,市場主體更加明確,有效開辟了市場化融資渠道。《中國文化報》作為全國第一家部委主管整體轉制的報紙,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公司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包括董事會、經營班子、監事會,一開始就明確了轉制後的企業與主管單位和出資人之間的責、權、利關系。2010年10月,遼寧日報集團所屬遼沈晚報社獲中宣部批准,成為全國都市報作為非時政類媒體整體轉制的試點單位;這一舉措也拉開了我國非時政類媒體轉制的大幕。
廣電領域的改制主要以"制播分離"為切入點,將廣播電視頻率頻道資源、編播管理、新聞采編、播出總控等保留事業體制,作為政府出資主辦的事業單位,履行廣播電視運營的管控職責;將廣播、電視中市場屬性較強的節目製作(除新聞外)、推廣發行、廣告經營和衍生業務及其他經營性業務,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2010年,央視提出"破中心、立頻道"的戰略思路,節目的製作與管理將更加直接,頻道制會更加科學化;2009年末,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批准原遼寧電視台、遼寧人民廣播電台和遼寧教育電視台合並為遼寧廣播電視台,同時開始全面實施制播分離、產業延伸的廣播電視體制的全面改革;此外,湖南廣電集團借鑒上海文廣"一分為二"式的制播分離理念,引入社會資本發展多元產業,並積極謀劃上市融資。
2010年,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東方網、北方網、千龍網、大眾網、浙江在線、四川在線和華聲在線等10家新聞網站完成轉企改制,成為首批選定登陸A股的新聞網站上市對象。
截至2010年10月底,國內A股市場共有40多家傳媒類上市公司,累計融資金額達到300多億元。這4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是通過借殼上市進入資本市場,與此同時,上報IPO的文化企業已達上百家,其中絕大部分為傳媒企業。無法迴避的是,轉型同時也伴隨著"陣痛"。目前,絕大多數媒體改制的難點還在於員工對過去"事業"身份的留戀。只有積極主動地適應並創造性地改革內部人事機制,在維護轉制員工合法權益的同時突出激勵性管理,才能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人事制度和人力資源保障。
(二)媒體數字化轉型邁出新步伐
隨著印刷成本和發行成本的日益提升,國內媒體也深刻的認識到,向下一代數字媒介終端整合已不僅僅是發展的要務,而是未來生存的保障。傳統媒體與數字化終端和移動網路的融合,成為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總體來看,中國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基本是從編輯製作手段的數字化起步,向終端平台的數字化發展。其具體途徑為:一是利用網路和數字技術來改造傳統媒體,使其更加適應數字時代受眾閱讀和視聽需要;二是主動向數字媒介終端延伸,開辟新的媒介"藍海":
2009年12月28日,CCTV的中國國家網路電視台正式上線,並於2010年正式取代央視網成為網路傳媒產業的一支航母級新軍;而作為首家登陸iPad的中國媒體,《中國日報》也開啟了中國媒體新一輪數字化轉型的熱潮。此後,國內眾多媒體紛紛針對ipad推出應用程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藉助三網融合的東風,集成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台,對傳統廣播內容進行可視化開發,開拓視頻新天地;《光明日報》著眼於切實提高新媒體的駕馭能力,自主研發移動新媒體"光明雲媒",國內首次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實現了傳統紙媒的版面設計;在出版領域,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與江蘇移動合作、開發電子書項目,通過打造數字化管理、數字化信息服務、數字化內容出版三大平台,並以數字化資源建設為基礎,藉助數字化戰略形成了競爭新優勢,推進傳統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新華社藉助新的媒介技術,開播了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英語電視台,大大提升了中國新聞的海外影響力,它借著數字化戰略轉型的機會,向全媒體華麗進軍。
(三)資本運作和多元化經營取得新業績
通過資本市場的資金融通、體制培育和資產重組三大功能,藉助資本運營的手段可以使傳媒業盡快實現市場化和規模化經營,同時使我國傳媒企業的經營運作逐步進入科學化的軌道。而多元化投資作為一種增加企業收益機會、分散經營風險的有效市場策略也正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傳媒機構所運用。
報業方面,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秉承"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媒體"的發展理念,依託傳媒主業,首創了"一媒體一公司"的運營模式,做強主業。"以報為本,多元發展"培育了資本經營,房地產和高新技術三大重點多元業務,收獲頗豐;2010年8月,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分拆采編和經營,以42億報刊經營業務資產整體注入粵傳媒,至此廣州日報社傳媒類主營業務的整體上市;2010年,河南日報集團總收入中的報刊經營收入比重由以前的90%以下降至50%左右,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走在全國報業集團前列。
B. 求我國近幾年廣告產業發展趨勢或者產量圖,動漫產業趨勢圖,寫論文啊急求
內容提要:1997年第一部網路廣告出現的時候僅僅是468*60像素的動畫banner廣告,又稱旗幟廣告,即出現在網站主頁的頂部(一般為右上方位置)的網幅廣告。
網路廣告,顧名思義就是在網路上做的廣告,對於其具體的解釋,各國專家學者和商務人士都有不盡相同的看法,但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是指利用網站上的廣告橫幅、文本鏈接、多媒體的方法,在互聯網刊登或發布廣告,通過網路傳遞到互聯網用戶的一種信息宣傳方式。而對於中國網路廣告市場規模,《2010年中國網路廣告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對其下的定義是:中國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包括品牌網路廣告和搜索引擎廣告等運營商收入,不包括渠道代理商收入。其中品牌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包括品牌圖形、付費搜索、固定文字鏈、分類廣告、富媒體廣告和電子郵件等網路廣告運營商收入;搜索引擎廣告市場規模包括基於搜索及細分產品的各類廣告運營商收入。
(一)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中國網路廣告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97年3月,Intel公司在CHINABYTE網站上投放了第一條商業性網路廣告,這標志著中國網路廣告的誕生,從此廣告傳播的途徑又多了一個——互聯網,媒體廣告的顛覆性變化在之後的十幾年中逐漸顯現。據資料顯示,1998年中國網路廣告收入達到1800萬元,1999年突破億元大關,2000年接近3億元,2001年3.9億元,2002年突破5億元,2003年中國網路廣告市場總額達到10.8億元人民幣。2006年中國網路廣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內)收入達49.8億元;2008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三成,市場規模達到了48.5億元,創200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點;2009年達到207.4億元,相對於2008年的增長率為22.0%;2010年網路廣告營業收入規模達到285.5億元,增長率約為37.6%;2011年,由於沒有正式的統計數據,據預測將會達到440.1億元,增長率接近45.1%。
(二)廣告形式日益多樣
1997年第一部網路廣告出現的時候僅僅是468*60像素的動畫banner廣告,又稱旗幟廣告,即出現在網站主頁的頂部(一般為右上方位置)的網幅廣告。之後,隨著網路廣告的發展,又出現了諸如漂移廣告、彈出廣告、全屏廣告、自動聲音廣告、牆紙廣告、互動游戲式廣告等更能吸引受眾的廣告類型以及搜索引擎廣告市場上最常見的關鍵字廣告,即廣告主買下流行搜索引擎的流行關鍵字,凡是輸入這個關鍵字的用戶都可以被引導到其網站上去。
(三)廣告主體的受眾增加、技術提高
互聯網的發展、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為網路廣告帶來了更多的受眾和市場。截止2011年6月,中國共有4.85億互聯網用戶,規模化網民成為了網路廣告傳播效果的有力保障。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現,網路廣告是對於他們來說性價比最高的方式之一。由於中小企業資金有限,可用於廣告營銷方面的投入也比較少,在傳統媒體上,只能做些不起眼的小幅廣告或分類廣告,效果不易出來。而網路廣告的影響力是會隨著網民人數擴大越來越大的;另一方面,網路廣告以其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更能滿足企業的不同需求。同時,不斷增加的受眾群體也刺激著廣告主和目標網站加大網路投放方面的資金、技術投入,以達到更高的信息傳播率和更低的運營管理成本。目前,網路廣告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各個目標網站在其中投入的創新元素也越來越多,網站希望能通過更優質的廣告製作吸引更多企業花錢購買廣告位以提升網站的盈利水平。於是,在一輪又一輪的競爭和比拼中,網路廣告的質量和技術含量也在不斷上升。
(四)傳播效果有限,受眾信任度低
相對於報紙和電台電視台頻道需要手動一頁一頁翻看或調台,網路用戶輕點幾下滑鼠便可以打開許多網站,信息量巨大,注意力難以集中。同時,就前者來說,無論讀者或觀眾多不想看報紙或電視上的廣告,在翻看或調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接受一些廣告中所傳遞的信息,有時候這樣一點點信息的傳輸對商家企業來說已經達到了效果,然而網路廣告則不然,由於網路上足以讓大家關注的條目太多,很多時候即使廣告被放在網頁的醒目位置也會被受眾下意識的忽略,很難起到廣告主投放廣告時所希望達到的效果。而若想更大程度上引起受眾注意,改變廣告方式,如彈出式全屏廣告,容易被各種瀏覽器、殺毒軟體過濾不說,就算其突破重重封鎖呈現在網民眼前了,也可能使網民因為上網過程被打斷而感到反感。同時,正因為網路廣告投放成本小、門檻低,廣告虛假真實良莠不齊,使消費者難以做出判斷和選擇而喪失對網路廣告的信任,以致其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來源:http://www.abaogao.com/c/it/X05043G665.html
C. 行業媒體推動產業發展
潘沐閑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大眾媒體傳播已經不能滿足行業和企業的宣傳需要,一種專業的以服務行業和企業為己任的媒體——行業媒體出現在公眾面前,成為行業和企業宣傳的重要載體,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
隨著珠寶首飾行業的快速發展,珠寶行業媒體也應運而生,它們是珠寶圈內信息交流的平台。行業媒體的信息及時、准確、專業、有深度,是珠寶首飾企業在建立分銷網路、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的最佳選擇。對行業信息的傳遞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交流作用,為行業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1.珠寶行業媒體的發展階段
1.1雛形和興起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珠寶行業迅猛發展,珠寶首飾企業在生產、銷售和產品市場上有很多信息需要溝通,急需專業媒體來引導宣傳行業,這就催生了建立在珠寶首飾行業基礎之上的媒體。媒體只立足珠寶首飾行業,專門報道這個行業的生產發展、新工藝、新設計、新產品、銷售價格、市場需求等信息,形成早期的珠寶行業媒體。如《中國寶玉石》、《中國黃金報》、《中國寶石》、《寶玉石周刊》就是在這情況下出現的,它們為推動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2專業化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6年之間,珠寶行業發展到另一個高峰期,這樣導致從生產商到經銷商之間,從經銷商到消費者之間,都有龐大的信息需要傳遞,現有的媒體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和行業機構宣傳的需要了。這就促使《鳳凰珠寶》、《深圳珠寶》、《時尚珠寶》、《財富珠寶》、21世紀珠寶網、中國黃金資訊網等興起。這些媒體增加了一些行業新聞和產品信息,專業性、技術性更強;行業媒體開始了網路信息化的資訊平台的建設,都開始注重打造自己的優勢地位。
1.3縱深多元化發展階段
2006年後至今,一方面網路信息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紙質報刊雜志成本高,而且發行覆蓋面總是有局限性。加上其他方面資本的不斷湧入,僅僅靠廣告收入來維持經營變得艱難,這就促使各行業媒體不斷地向多方面發展。
有些資深的廣告媒體公司注重行業資料庫的建立和積累,注重廣告信息發布的平台效應,並且開始建立珠寶網站平台,為行業客戶提供新的服務方式,公司媒體形成了,如中港珠寶網、國際珠寶網、中國玉石網等,還有一些珠寶公司,如七彩雲南、東方曉鳴、海潤珍珠等都辦起了企業刊物,這對宣揚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這個時候具有行業特色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網、深圳珠寶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網及各省市珠寶協會網站等協會機構網路平台紛紛建立,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的珠寶通訊、省級珠寶協會主辦的相應的珠寶雜志等應運而生,它們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行業信息交流的最主要的平台。
為了突破受眾狹窄、發行量低、滿足大眾消費者的市場經濟需求,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和中國最具實力的時尚傳媒集團共同創辦了《芭莎珠寶》,作為中國雜志市場第一本國際化高級珠寶時尚雜志,它將珠寶與時尚、服裝相結合,創造了珠寶的時尚風潮,它開啟了珠寶的行業媒體新時代。
2.珠寶行業媒體在行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行業媒體和行業的關系,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關系。行業媒體依附於行業而發展,行業發展有賴於行業媒體的傳播和啟蒙功能,行業發展催化著行業媒體的作用。到現在為止,珠寶專業媒體、時尚媒體、協會媒體、公司媒體的多元化發展為行業的全面發展、信息的及時溝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們為推動中國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促進國內外交流,引導珠寶首飾的消費,繁榮中國珠寶市場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1直擊珠寶行業問題,平衡報道
針對行業內所發生的問題進行平衡報道,具有準確把握行業輿論,正確引導消費者的作用。
2.2重大事件背景下的專業化報道
作為以珠寶首飾行業為報道中心的行業媒體,有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要凸顯珠寶首飾行業價值,促進珠寶首飾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對珠寶行業每年所發生重大事件,如珠寶首飾展覽會、珠寶專業論壇、首飾設計大賽等進行專業化的全方位的報道。
2.3為珠寶首飾行業發展積極諫言
通過新聞評論為珠寶首飾行業發展諫言,從而起到促進行業發展甚至影響相關決策的作用。
2.4為企業提供廣告的平台
珠寶行業媒體在珠寶產品向珠寶文化產品的轉型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珠寶企業在行業媒體打廣告,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在行業能有好的形象,就會降低對外合作、人才集納成本。另外,珠寶企業在行業內的形象與影響力,是其樹立大眾形象和影響力的基礎。
3.珠寶行業媒體存在的問題
3.1雜志本末倒置,內容反而變成了其次
對於靠版面費和廣告費生存的行業媒體來說,采寫新聞和訪問變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廣告頁面越來越多,深度報道越來越少。
3.2遵循單一的版面模式:「廣告——論文——廣告」的版面模式
偶爾登篇新聞,距離真實發布日期大概已經半個多月了,新聞也成了舊聞。廠商的平面廣告拚命地在觸犯廣告法的邊緣,拐彎抹角地標榜自己是「行業第一」。內容版面創新不足,可讀性不強。
3.3定位模糊
某些珠寶雜志並沒有完全找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專業和時尚之間徘徊,讓專業人士覺得輕浮,消費者覺得缺少時尚。更有雜志為了完成廣告任務,將其他行業的廣告也牽強附會地排在珠寶雜志裡面。
3.4缺少專業的采編隊伍
中國是珠寶產業大國,每年珠寶首飾出口數量非常大。但是,中國境內的珠寶英文媒體卻很少。
4.珠寶行業媒體的發展前景,要突出特色,打造行業媒體的權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珠寶企業應對媒體已經理性化、成熟化。珠寶行業媒體能否指導、服務好行業和企業,需要看其是否有全方位的指導、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素養,能否真正成為行業的喉舌。在創新中增強引導力,在競爭中把握先機,在策劃中彰顯個性,對行業媒體提升價值、擴大影響、打造權威性至關重要。
一要站在珠寶首飾行業的高度和廣度去挖掘報道行業,即要站得高、看得遠。在當前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要想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每個媒體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差異化的媒體,肯定舉步維艱。在宣傳報道上,要以世界的角度、以國際眼光看問題,注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局部市場與市場全局的聯系、不同行業產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從而在聯系比較中來觀察、判斷問題,才能把握世界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趨勢。
二要建設一支具有相當水準的采編隊伍。媒體沒有高水準的采編隊伍,就如同打仗沒有精良的部隊一樣。要培養記者對珠寶首飾行業的敏感度,快速、准確地捕捉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動向。
三要重視服務,為珠寶首飾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媒體要有全新的宣傳機制和運作方式,努力使媒體成為政策和信息上傳下達的渠道。
四要打造行業媒體優勢,提升珠寶首飾行業形象。舉例說,以「打造第一本國際化高級珠寶時尚雜志」為宗旨的《芭莎珠寶》,立足高端、品牌、品位、思想、文化、奢華、高貴、時尚,通過一年的醞釀創新,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專注於經營管理、營銷技巧、研究理論等的《中國寶石》,也為許多業內人士所喜愛。《21世紀珠寶網》、《中國黃金報》則建立起信息、資訊平台,發揮著自身的優勢。作為行業信息化快速平台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網》、《中國黃金資訊網》等行業主流網站,發揮著平面媒體所發揮不到的作用。
五要不斷創新,在管理機制、用人機制上不斷創新,把業務范圍拓展得更廣、更穩健,全面打造行業媒體優勢,把媒體辦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爭取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六要在擴大受眾量方面多做一些改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只有吸引住更多的受眾群體,贏得消費者的歡迎,媒體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行業的生存狀態和發展模式,也強化著行業媒體和行業之間的關系。作為珠寶行業媒體,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珠寶首飾行業的形象,展示著整個行業的精神。
行業和行業媒體的發展是互動的,行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環境,行業輿論引導正確,行業的發展就有一定的保證。反過來,輿論環境不寬松,甚至出現誤導,行業發展就會受到明顯的影響。行業的發展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行業媒體只有從行業發展中吸取營養,強身健體,積極為行業發展服務,才能體現出行業媒體的真正價值。
圖7-2-3 2009年珠寶行業宣傳工作研討會
D. 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前景
我國傳統文化產業發展還是很有前景的,我國傳統文化產業發展還是非常有前景的
E. 宣傳片的行業概況
供求關系是一個行業能否快速發展的前提。目前來看,市場需求是很大的,而供應方面卻略顯不足,尤其是擁有核心知識產權,質量過硬的企業並不多,行業整體缺乏品牌效應。在需求旺盛的階段,市場需求巨大,行業前景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保持行業的健康,穩定且可持續發展,需要業內企業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發揮吹毛求疵的藝術追求精神,進一步提高藝術水準,降低成本,真正解決客戶的實際困難,嚴把質量關。
F. 廣告,新媒體發展對民俗產業的促進作用
答 一:首先,新媒體、新聞的傳播力度大、途徑多、曝光率比重不斷攀升。
二:對於一些邊遠山區的孩子來說,交通等各方面落後情況下,民俗的產業要推廣是要有一定手段。
三:通過新媒體的宣傳,讓更多人知道民俗產業,增加曝光率以此發展旅遊業。
四:民俗產業大部分人其實搞不明白,但是有廣告、新媒體等平台推廣,更多人知道這個事情,有推動民俗發展的促進作用
G. 廣告在傳媒產業中的地位與作用
傳媒除了繼續承擔宣傳喉舌的傳統職責,還肩負著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充當創意領跑者(傳媒總能憑借領先於社會一般機構的先進思維、洞察力和信息渠道,而作出富有開創性、前瞻性的辦法舉措)、紐帶(連接政府、民間、企業)和孵化器(指依託技術、宣傳資源和執行力這三大優勢,媒體本身就在不斷孵化、催生眾多文化產業創新項目)這三項新的功能。
傳媒強大的創意、策劃、宣傳、執行能力,無論是信息的發出者還是接受者,都必須藉助傳播設施。這類傳媒包括電話,唱片,電影,廣播,電視,手機通訊,等等。大眾傳媒視之為普通大眾所使用的傳媒。
(7)宣傳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廣告語一定要口語化,口語容易記住、容易理解,服裝就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種高明的服裝是書面語,喊出來很難被記住。
視覺上要絕對突出廣告口號和品牌名字,如果有獨特的視覺符號就要重點,顯眼比優美更重要。
留二維碼基本無用,在電梯里的人既沒有意願也沒有時間更沒有網路和耐心去掃碼,除非有不可拒絕的理由讓人掃碼。
H. 宣紙的產業發展
宣紙協會助推宣紙產業發展
2007年06月20日16時44分 來源: 宣城日報社
涇縣中國宣紙協會成立一年多來,積極履行協會的職責,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壯大了協會自身的同時,增強了宣紙行業的凝聚力,促進了宣紙產業的發展。
2005年11月中國宣紙協會在涇成立後,在行業內部開展了宣傳和發動,在參加協會組織、履行協會章程、鞏固協會陣地等方面做了細致的工作,截至去年底共發展會員單位129戶;積極參與了縣政府組織的專題調研,提出了整合資源等10項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參與申報「非遺」工作,完成了申報書及20分鍾光碟製作,使「宣紙製作技藝」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創辦並發行了6期《中國宣紙》會刊,匯集宣紙史料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部分文章先後被《中國書畫報》、《人民日報》等國內十幾家媒體轉載和轉播,得到國內紙史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稱贊。與此同時,協會還積極參加第二屆宣城市文房四寶旅遊文化節的各項活動,參與縣政府組織的申報「中國宣紙之鄉」榮譽稱號和「宣筆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會同市、縣質檢部門制定了《涇縣書畫紙地方標准》,從而結束了本縣書畫紙產品質量無地方行業標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