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語崇義而終:意思是什麼意思
從一而終成語解釋
[cóng yī ér zhōng]
解釋
丈夫死了不再嫁人,這時舊時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
出處
《周易·恆》:「曰婦人貞潔,從一而終也
② 贛南客家語的分布
從整體上來說,贛南客家語可以分為中心片和環形片兩大層次。中心片包括贛縣、南康、大余、於都、興國南部、信豐北部、上猶和崇義兩縣東南部。其方言內部比較統一,在歷史上這些地區雖然曾分屬南安府和贛州府,但很難找出區分兩府方言的突出特點。在環形片內部,又可以再分為寧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寧石小片包括寧都、石城兩縣;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龍南、尋烏、會昌東南部、瑞金東部、上猶和崇義兩縣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環形片的交接地帶,即信豐南部、安遠、會昌西北部、瑞金西部、興國中北部,它們既有環形片方言的某些特點,同時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點。
中心片以元明時期從贛中遷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時期遷入的北方居民為核心,在語言特徵上與贛中方言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然中心片內也雜居著明末清初閩粵倒遷客民,在語言上也受到了影響,但總的來說,他們還是保留著自己語言的原有特點,而將閩粵倒遷客民的語言同化了,他們自稱說的是「本地聲」,稱對方說的是「興寧聲」、「河源聲」、「福建聲」等等。環形片的寧石小片基本上以晉至唐宋時期遷入的居民為基礎,保留著唐宋語言的基本特點。交叉小片是幾個時期遷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響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閩粵倒遷客民集中的地方,他們遷來的時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來的風俗習慣,保留了閩粵客家語的基本特色。
在一些邊緣地區,因受鄰方言的影響,往往具有鄰方言的一些特點。例如:寧都的肖田、東韶兩鄉,因與贛方言區的南豐、宜黃、樂安等縣接壤,故其方言贛語的成分很濃;會昌的周田鄉一帶,因靠近閩西,其方言與武平客家語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龍南的楊村一帶則與粵東和平縣相鄰,其方言亦與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遊仙一帶,地接南雄,方言與南雄相似;崇義的豐州一帶,與湖南汝城為鄰,其方言亦與汝城相近。
③ 崇義陳記水餃店(中式快餐連鎖店,類似真功夫),明天就要開業了,跪求LED廣告語,不勝感激!!!!
陳記水餃,百年老店,您的支持,讓我們有了第XX家店的開張。
麵皮包羅萬像,餡中匯聚美味,百年老店,誠信經營
④ 崇義章源大道上的成語
詞目 筆掃千軍 使用頻率 常用
發音 bǐ sǎo qiān jūn
釋義 形容筆力雄健,如同有橫掃千軍萬馬的氣勢。
出處 唐·杜甫《醉歌行》詩:「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橫掃千人軍。」
示例 這些年他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篇篇都是~的力作。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形容筆力雄健
⑤ 贛南客家語的歷史
清代初年,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以廣東嘉應州,福建汀州府為中心策源地的閩粵客家大遷徙。其中,不少人遷至贛南。特別是在清廷平定了三藩之變及客家人的反清戰爭之後,贛南人丁稀少,田地荒蕪。為開墾荒地,增加田賦,清廷頒發了募墾令。於是,大批閩粵客家人在原先就已在贛南屯墾的「新民」的招引下,紛紛遷到贛南來。於是,一時間「贛水東西之客家,十九皆閩粵之人」。《南康縣志》載:「雍正九年,東粵新民五十一戶入籍南康」,「自雍正九年新民立籍,招來墾辟,至今(指乾隆時)土著之民漸居其少,外來之民日居其多。」《瑞金縣志》:「瑞邑山陬僻壤,界連閩粵,土著十之二三,流寓十之六七。」連緊鄰廣東的定南縣也因「廣東異籍貧民來此墾種,異籍環處,日漸繁劇」。
羅勇教授在《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的倒遷入贛》一文中提到:
明末清初,江西特別是贛南由於受清兵鐵蹄的蹂躪,經過幾十年的戰亂,人口銳減,田地荒蕪。而此時,閩西粵東經朱明一代的繁衍生息,人口膨脹,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據地方史料文獻記載和研究者實地考察證明,贛州境內的客家人,30%是「老客」,70%是從閩粵等地迴流的「新客」,這些閩粵客民後裔倒遷入贛州又以明清時期為多。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另一方面,明末清初,大批的閩粵客家人返遷江西特別是贛南,這一事實表明贛南在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中同樣作出了重要貢獻。關於這一點,贛南師范學院羅勇教授在他的論文《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的倒遷入贛》中有這樣的論述:「現今贛南各縣閩粵返遷客民後裔所佔的人口比例大體是:尋烏、安遠、全南、定南、龍南、信豐、南康、大余、上猶、崇義等縣約佔70—90%;贛縣、興國、於都、會昌、瑞金等縣約佔50—70%;寧都、石城較少,約佔20—30%」。「目前贛南居民的格局是在明末清初閩粵客家大批倒遷入贛之後形成的。」而且閩粵客家大批倒遷入贛後,又不僅僅局限於贛南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進入贛南後又繼續北上,到達贛中、贛西北、贛東北甚至再轉徙湖南、四川等地,使客家民系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因此,贛南既孕育了客家又發展壯大了客家民系。贛南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這些倒遷客中,既有「閩粵流民作亂犯境」,被官兵「討平」就地安撫墾荒的,如《上猶縣志》載:「寇乃就撫,遂遺憾上猶墾荒。」也有因生活所迫應招回贛州做佃客的,如《寧都直隸州志》雲:寧都「家給人足」,「城中世業悉屬下鄉,招閩廣流寓賃耕」,「以耕一主之田至子孫十餘世」。也有招墾而來的閩廣佃客,如《於都縣志》稱:「於本山縣,田多荊榛。初,居民甚稀,常招閩廣來耕,其黨日多。」還有清初招安閩海投誠的鄭氏舊部,被派至興國、贛縣屯田。但倒遷贛州最主要的客流,當數政府招募返贛墾荒者居多。因戰亂,贛州各地舊荒未墾,新荒又起的情況隨處可見,清初戰事漸息,為恢復經濟、休養生息,官府多次頌募墾令,清前期有大批閩粵客戶湧入贛州。無論何時,贛州都以其博大的胸懷、豐沛的乳汁、慈善的面容笑迎無數南來北往的人,她不僅養育了最早入境的客家先民,也撫慰、呵護著這些迴流倒遷的「新客」。因此,贛州不僅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也是他們依賴依靠的大後方。 由於時代久遠,贛南「老客」的成分相當復雜。
春秋以前,至遲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五嶺之戍以後,贛南就遷入了大量的中原漢人。漢時,為了征服東越與南越,朝廷曾多次派兵駐屯,梅嶺、大庾因守將梅絹、庾將軍而得名。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為了加強對贛南的管理,在秦代只有南野一縣的基礎上,在贛南增設了於都縣和贛縣,可見當時的人口一定不少。東漢時,豫章郡的人口由全國第53位(公元2年)躍居前4位(公元201年),凈增人口居全國第2位。贛南在當時雖然不是豫章郡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但我們也可以逆料其繁盛。
尚有譜諜資料可查的贛南老客,大都是南北朝以後遷入的。如寧都縣城梅江鎮賴氏在南朝元嘉年間由浙江松陽遷來,南康縣蓉江鎮嶺背奚氏、東門村千秋坪袁氏在隋代從河南開封遷來。唐宋時期遷入的更多。如石城縣今存44姓,寧都還有46姓。明代初年,贛南人口流失嚴重,田地荒蕪,而贛中一帶人口密度大至「肩摩袂接」,於是朱元璋下令獎墾,南昌、吉安等府大批人口遷到贛南。 在贛南,由於居民遷入的時間和來源的不同,所以,到處可以看到同姓不同宗的現象。例如:
上猶縣城五福堂李氏始祖李欽來自新喻泉壙,是唐西平王李晟第七子李憲的後裔。李憲也是來江西的李氏始祖。而同縣的其他李氏則是明清之交從廣東、福建遷來的,是福建上杭李火德的後裔。前者為本地李氏,後者為客家李氏。
上猶縣劉氏也有兩支。《劉氏家譜》雲:「始祖來自黃沙鴨子湖,從吉州盧陵墓遷來。」是為老客劉氏。另一支則是清康熙、乾隆年間從廣東興寧遷來的。是為客家劉氏。
上猶縣《朱氏族譜》載:朱氏七十二世朱仕開,居吉安府;……至八十六世朱朝炳 、朱朝煥兄弟又遷至江西龍泉(遂川)。大約在宋末元初,有一支朱姓遷來上猶石溪洞定居,與本地李姓來猶始祖同時。今縣城水南朱姓就是從石溪洞搬來的,是為本地朱氏。而營前大潭塅的客家朱氏則是清康熙年間從廣東遷來的。
由同姓不同宗的現象可以看出,不同口音的贛南客家語相互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不同口音的交匯處最為明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現代贛南客家語的面貌。
⑥ 求崇義友善公務員先進事跡範本
尋訪崇義友善青年,共築和諧溫暖珞珈 ——記國際金融和金融工程2班聯合團支部青春尋訪活動
發布時間:2014-11-25 08:31:59 點擊數: 687
2014年11月,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金融和金融工程2班聯合團支部積極響應由經共青團武漢大學委員會決定,學生團委副書記聯席會報批的,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的主題為「崇善向上,珞青昂揚」青春尋訪主題實踐活動,並且憑借出色的表現最終挺進決賽。
不久前在武大校園內剛剛開展了為林東堯、殷嘉駿兩位身患重症的同學募捐的愛心接力活動,由此我們選取崇義友善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採取多個視角從募捐活動發起者、群體以及背後付諸努力的人物全方位地進行尋訪活動,力圖將這些公益募捐項目中突出的崇義友善好青年作為廣大學生群體用以學習的楷模,弘揚珞珈校園內崇義友善的正能量青年形象。
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聚焦時事熱點,以全校范圍的大型愛心募捐為突破口,多角度審視整個事件的經過,將尋訪的重心放在了愛心募捐背後的不為人知的人和事。我們對每位參與者和親歷者進行了采訪,再現了愛心募捐的心路歷程,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推動力,提煉出他們弘毅友善的崇高精神。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掘了五個典型形象,從而確立了五大主題,分別是:堅毅,友愛,責任,團結和公益。我們希望通過宣傳身邊好青年的感人事跡,弘揚優秀品德,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廣大團員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建和諧美麗校園。
活動的最後我們通過采訪成果宣講會和校園擺點的形式積極地進行宣傳,用愛的力量感染更多的同學。我們始終堅信,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讓同學們切實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含義,用先進事例鼓勵同學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希望,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提升同學們的思想境界,提高同學們的道德修養,改善同學們的精神面貌,最終在校園內構建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圍,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共創和諧社會。
深秋的武大校園顯得格外靜謐,但我們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經歷了為其數周的尋訪活動,我們在感嘆辛苦之餘更多的是由衷的感動。我們深知,我們正在用筆尖記錄愛心的軌跡,用腳步丈量道德的高度。他們用具體行動闡述了崇義友善這四個字的真諦,感染了每一位同學的思緒,盪滌了每一位同學的內心。
一路闖進決賽,我們用自己的汗水把珞珈山上的崇義友善展示在大家面前,為的是能留下一片感動,傳遞一份溫暖。其實,經歷一百二十年風雨洗禮的武漢大學從來都不缺少崇義友善的好青年。他們或許正在某個角落微微發光,在人們毫無察覺時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我們相信,弘揚崇義友善的精神必將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紮根於每位武大人的心靈深處,推動和諧美麗校園的建設。願我們大家都能行動起來,用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壯大這支青春洋溢,意氣如虹的隊伍!
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金融和金融工程2班聯合團支部
⑦ 崇義縣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 的大餐
春節,在許多家庭院落的門窗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倒貼著的大紅「福」字,這可算得上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了.據《夢粱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⑧ 猜成語,什麼崇義
沒找到
崇成語 :
崇山峻嶺、
推崇備至、
權重望崇、
崇洋媚外、
閎言崇議、
自我崇拜、
崇雅黜浮、
崇本抑末、
黜奢崇儉、
閎宇崇樓、
蠲敝崇善、
黜邪崇正、
妄自尊崇、
移風崇教、
功崇德鉅、
崇論宏議、
崇德報功、
崇墉百雉、
室不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