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左權盲人宣傳隊演唱會

左權盲人宣傳隊演唱會

發布時間:2021-06-12 03:01:22

❶ 左泉劉紅權簡介

為紀念左權縣盲人宣傳隊成立七十周年之際,由劉紅權(華夏時報記者劉紅慶的弟弟)和他的盲人宣傳隊在首都師范大學演唱的,名字叫《老瞎們開花鬧哄哄》,由著名音樂家田青擔任顧問,專輯一共收錄了他們演唱的十七首開花調和琴書:《誰說桃花紅來誰說杏花白》、《老瞎們開花鬧哄哄》、《走慣山路淌慣水》、《親圪蛋下河洗衣裳》、《會哥哥》、《逃難》、《紅都炮台》、《左權將軍》、《光棍苦》、《大實話》和《馮魁賣妻》等。
已經被列入中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左權開花調,是山西左權民間藝苑裡的一朵奇葩。他們那些如痴如醉的演唱,我想給任何看過此碟的人都會帶來心靈的巨大震撼,那些流傳於太行山的民間小調就是通過他們這一代又一代盲人們的宣傳才得以傳唱至今的。

❷ 武鄉有什麼節日習俗

武鄉文藝 武鄉秧歌 武鄉秧歌,據大有橫嶺寺舞台壁詞所記,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鄉秧歌戲班在該台演出。以此推測,它以一劇種出現,距今最少有170年的歷史。其由來,一說由河南跑鄉鐵匠張金川將長治蔭城一帶的火干板腔引入發展所至;一說由當地小調(特別是夯歌)發展而成;一說由下合、北漳、陌峪、西營一帶等18個村子的藝人組成的戲班,將某一曲調(曲名不詳)加工而成。雖眾說紛紜,無據考證,但無疑,是該縣勞動人民不斷發展、整理、完善而成的一個獨特劇種。 經近百年演出的錘煉,劇種日益成熟。抗日戰爭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轉、留、過、切也基本規范化。在行檔上,旦角細分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潑旦等;生角分為小生、大生、老生三種;丑角也分為小丑、老丑兩種。同時,凈腔也開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場門樂器基本固定。擊樂有二簧鼓、手板、小鑼、大鑼、水釵、枷官釵、梆子等;文場皆弦樂,四大件為二簧、二把、二弦、木胡。 武鄉秧歌一問世,就受到群眾無比喜愛。所演劇目至今有二百多本(出)。由於和襄垣地界毗鄰,群眾習俗相同,武鄉秧歌一問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現在的兩個支派。兩派唱腔大同小異,風格各俱特色。目前,兩縣秧歌劇並駕齊驅,競相媲美,各自沿著自己的路子朝前發展。 武鄉秧歌代表人物:姚長旺、安娥英、李效珍等。 武鄉琴書 起源於武鄉農村,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將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鸚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藉以乞食。 武鄉琴書可以單人演唱,也可集體坐唱。唱腔風趣幽默,粗獷流利,屬於板腔體結構。板式除柳調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間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最能表現鄉土氣息。傳統書目有《五女興唐傳》、《呼家將》、《包公案》等。 到清代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時期,武鄉縣組織了盲人宣傳隊。為加強說抗日書目氣氛,藝人們承襲了咸豐年間大板書藝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巧,這時才稱為武鄉鼓書。民間藝人們勤於探索,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對民間音樂和曲藝音藝頗有建樹。武鄉琴書後來創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書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的段子。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鼓書藝人為了參加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事業,編演了數百個新曲目,到各地宣傳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獎,並涌現出數十名模範藝人,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盲人藝術工作者取消了打擊樂器,以上制月琴為伴奏,開始叫武鄉琴書。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傳統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武。 武鄉鼓書 武鄉鼓書,在清朝乾隆年間形成,最初稱之為「瞽兒腔」。1938年後,在黨和政府以及八路軍文藝工作者的重視和指導下, 「瞽兒腔」的藝術形式大為改觀,以坐唱形式出現,更名為「武鄉琴書」。它風格幽默、詼諧、風趣、群眾喜聞樂見。2009年被審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又恢復為「武鄉鼓書」。 武鄉頂燈 武鄉頂燈是流行於武鄉境內西部的一種民間社火形式,每逢年節,頂燈表演者剃光頭發,在臉部和後腦勺上勾畫出臉譜,歷經千百年的變遷,武鄉頂燈現在成為當地元宵節和其它喜慶節日的民間表演活動。 武鄉頂燈的歷史起源 武鄉頂燈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其間的表現形式變化不大,現在沿襲下來最具傳統風格的是表演者要剃光頭,在面部和後腦勺都畫上臉譜,這一表象特徵來源於武鄉頂燈的起源傳說,在多種傳說中有諸葛亮發明的北斗七星陣等說法,而流傳最廣也最為當地人所信服的是武鄉頂燈為後趙皇帝石勒所創造。根據武鄉縣志記載,石勒,上黨武鄉人,傳說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夜晚偷襲石勒所在的部落,將抓到的人當做奴隸,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石勒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統治者來抓人的時候讓大家把頭剃光,在臉上和後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頭上頂一盞油燈,官兵們看到後以為見到了鬼怪,驚恐萬分,奔逃避讓。 武鄉頂燈的表演特點 武鄉頂燈表演時,表演者剃光頭,脖頸以上的部位要求紋絲不動,與頭頂的頂燈連為一體。武鄉頂燈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飯用的碗,裡面裝上沙土、中間插上蠟燭,再把彩色的紙剪出圖案來粘貼到碗上,表演時舞者頭頂點燃燈碗,雙臂在兩側上下擺動,或手插腰間雙肩擺動,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節奏明快、粗獷剛勁。 武鄉頂燈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獨有的化妝形式,表演者無論正對或背對觀眾時,都會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猙獰、或詼諧的面孔。隨著節奏的變化,頂燈表演隊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蛻皮」等,如游龍戲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繚亂,表演步法以傳統秧歌舞十字步為主,講究快跟快上、快進快退,被當地人稱為「不拉場」。 武鄉頂燈的傳承與現狀 武鄉頂燈的娛樂性與參與性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抗日戰爭中,武鄉頂燈的老藝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用頂燈的藝術形式宣傳抗日思想、鼓舞群眾的鬥志。上世紀的199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武鄉頂燈第一次走出了縣城,在我國著名導演何平執導的電影《炮打雙燈》中,武鄉頂燈作為一項特別的民俗表演形式被運用到了電影當中,城關村頂燈老藝人魏書文當年就參加了影片的拍攝。隨著影片在國際上的多次獲獎,武鄉頂燈這個鄉土氣息濃郁的山西民間藝術也走出了國門,同時也因為影片的拍攝,武鄉頂燈在表演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目前,武鄉頂燈已經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中,然而,記者在武鄉縣采訪時也了解到,現在除了城關村和東村兩個村子還能集體表演頂燈外,武鄉縣其他村子裡已經基本沒有了頂燈這種文藝形式,而且隨著頂燈老藝人越來越少,頂燈表演手法以及表演技巧方面也已經大不如前,武鄉頂燈同樣面臨著保護、開發與傳承的難題。近幾年,武鄉縣有關部門針對武鄉頂燈在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保護這一流傳千年的民間文藝形式。 現在,文藝工作者正嘗試著將武鄉秧歌以及其他民間藝術形式融入到武鄉頂燈的表演當中,豐富其表演形式和內涵,使這個千年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始終保持著它的生機與活力。

❸ 琴書是一種什麼樣的曲藝

琴書
【簡介】

曲藝中的琴書,因演唱時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

【分類】
琴書種類很多,有北京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山東琴書、貴州琴書、四川琴書、雲南琴書等。各種琴書起源不一,大多是由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有些是受灘簧、南辭的影響或由大鼓演變而成。如安徽琴書是在流行於泗州地區的老鳳陽歌、泗州調、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京琴書、山東琴書最早是農民在農閑時傳唱自娛,後來發展為專業演唱。

【表現形式】

琴書的表現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兩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詞也根據其樂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句之分。有說有唱,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伴奏樂器除揚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箏、墜胡等。

【琴書的曲目】

琴書的曲目以中短篇為主,也有長篇,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拳打鎮關西》、《包公案》。《楊家將》、《梁祝下山》、《藍橋會》、《拾棉花》等。還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曲目,如《雷鋒》、《烈火金剛》等。

介紹幾種特色的琴書

【武鄉琴書】
起源於武鄉農村,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將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鸚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藉以乞食。
到清代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時期,武鄉縣組織了盲人宣傳隊。為加強說抗日書目氣氛,藝人們承襲了咸豐年間大板書藝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巧,這時才稱為武鄉鼓書。民間藝人們勤於探索,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對民間音樂和曲藝音藝頗有建樹。武鄉琴書後來創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書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的段子。
新中國成立後,盲人藝術工作者取消了打擊樂器,以上制月琴為伴奏,開始叫武鄉琴書。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傳統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

【北京琴書】
前身是流行於清代河北安次縣及北京郊區農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早期僅為農人自娛,無專業藝人。
十九世紀末逐漸有了專業藝人到北京和天津演唱。通縣樂亭大鼓藝人翟青山
在電台播唱時僅用一台揚琴伴奏,故名「單琴」。其曲調近似平谷調,只是板式皆用一板三眼。1949年因演員改用北京語言演唱,定名為北京琴書。
早期的曲目以長篇大書為主,如《三國演義》、《回龍傳》等十餘部,後來關學增與琴師吳長寶多年合作,唱腔借鑒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與技巧對北京琴書進行改進,唱調前半句多為數說,後半句拖腔,加入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調,有疾有緩。其曲目轉多短段,多以現實題材為主。如《藍橋會》《拾棉花》等。經過整理的傳統曲目有《楊八姐游春》《鞭打蘆花》等。

【山東琴書】

中國曲藝曲種,流行於以魯西南菏澤地區為中心的廢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後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山東琴書最初叫揚琴,也有叫打揚琴的、唱小曲的,約形成於乾隆初年。早期為農民閑時自娛的莊家耍(又稱玩局)。清末漸趨興盛,名家輩出,分成了南、北、東三路 ,南路最早 ,以茹興禮為代表 ,稱為茹派 ,不用巧調花腔 ,重聲腔 、咬字,唱段多憤世之作;北路是以鄧九如為代表的鄧派,善用方言俚語,於純朴中見幽默,平易中求韻味;東路則是以商業興為代表的商派,唱腔優美,富有變化。

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東亂、北路、南路琴書三大流派。其叫法也不想同,如商業興自稱改良揚琴;鄧九如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直今。

❹ 威海的特色民俗

威海的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威海自秦漢以後,這里一直為州縣所屬之邊地,文化發展緩慢。民間文藝活動主要是戲劇、雜耍,每逢過年過節十分活躍。一起來了解吧~

漁民節一種傳統習俗漁民節是沿海漁民共同的節日,歷史久遠,是漁民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常常進行開光、敬龍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動。漁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

❺ 左權盲人宣傳隊的隊員介紹:

張林慶,54歲,21歲時學大寨修渠爆破石頭,手眼並並喪
陳玉文,56歲,上初中時,專15歲不明原因失明屬。
葯成江,56歲,37歲高燒引發失明。
王貴明,79歲,13歲失明。
劉紅權,38歲,先天。
曹建紅,40歲,12歲出麻疹失明。
劉紅偉,42歲,先天。
王玉忠,55歲,21歲雷管爆炸毀手毀眼。
王樹偉,36歲,先天。
王明和,52歲,3歲,先天。
李永斌,36歲,15歲游泳泥巴打傷眼睛失明。
侯雲貴,39歲,先天。
陳獻慶,50歲,先天
左權盲人宣傳隊成立於1938年。主要任務是深入敵占區宣傳抗日。

❻ 上海電視台拍攝左權盲人宣傳隊

12名盲藝人湊錢贈「伯樂」
2007-11-08 06:55:00 來源: 山西新聞網(太原) 網友評論 0 條 點擊查看
在他的幫助下,左權的盲人宣傳隊從路邊的「賣藝小攤」走上了北京的舞台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是他,發現了左權盲人宣傳隊的「阿炳」們,並把他們帶到北京,送上大雅之堂進行演出。今年10月中旬,田青生病住院,消息傳到左權,盲人宣傳隊的12名藝人湊齊了5000元匯到北京。「田青收下錢的時候眼圈都紅了。」11月7日,負責送錢的左權籍作家劉紅慶在晉中市榆次區接受采訪時說:「田青說一定要找個機會把錢還給盲藝人們。」

2002年,田青頭一次到左權縣就發現了羊倌石占明的「原生態」,並力薦他參加全國民歌大賽。後來,石占明獲得了「民歌王」稱號,一炮走紅。田青2003年再到左權時,知道了當地有個盲人宣傳隊。當他傾聽了盲藝人們發自肺腑的演唱後,感動得熱淚盈眶,並寫下《阿炳還活著——聽山西左權盲人宣傳隊》一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2003年9月,田青再次來到左權,為盲藝人的演唱錄了音。當年10月,田青將左權盲人宣傳隊帶到北京,先後推薦到首都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市殘聯進行演出,每場演出都是由他給盲人宣傳隊擔任主持(本報10月15日曾報道)。

田青與左權盲藝人們的相識,全由左權籍作家劉紅慶從中「牽線」。在結識田青之前,盲人宣傳隊只是一個路邊的「賣藝小攤」,一年四季在左權大山裡走村串戶地演唱,演出一場全隊僅收入二三十元。在田青的幫助下,他們不僅作為「原生態藝術」多次被請進各地電視台演出,還得到了左權政府的大力扶持。

因為這樣的經歷,左權盲藝人們心裡一直惦記著北京的田青。今年10月18日,在得知田青老師因為急性肝炎住院的事後,宣傳隊的12個人趕緊湊了5000元錢電匯給了劉紅慶,讓他轉交田青老師。「這些淳樸的盲藝人覺得終於有了報恩的機會。」劉紅慶說。

「田青老師的病快好了,下周就能出院。」劉紅慶告訴記者:「因為我把他生病的事情告訴了盲藝人,還挨了他一頓罵。田青老師知道盲藝人們掙錢辛苦,他和盲藝人之間的感情,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❼ 田青的個人作品

目前為止,田青研究員已經發表宗教音樂論文數十篇。他還整理錄制了《中國佛樂寶典》、《中國佛教的早晚課》、《中國的佛道教音樂》等多套宗教音樂光碟,特別是《中國佛樂寶典》計11種30盒,先後花費10年時間,將中國大陸最有代表性的佛教音樂全都囊括其中。這套中國佛教音樂的錄音帶是對中國傳統佛樂的忠實記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
田青研究員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宗教音樂領域,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民族音樂也頗為關注,先後發表各種散文隨筆及文化、藝術、音樂等評論文章100多篇,出版了散文隨筆集《歷史的性別》。另外,他還創作電影文學劇本《鍾魂》(獲1986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優秀劇作獎)、《楊貴妃》(1992年攝制完成,陳家林導演,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等,並出版詩歌集《老歌》 。
田青研究員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多年來一直為此事奔走吶喊,他認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保護、保存比發展更為重要,一定要慎言「發展」。2002年田青在山西左權采風時發現了羊倌「歌王」石占明,2003年又將左權盲人音樂宣傳隊請到北京,在各大院校巡迴演出,盲人們的天籟之音使不少京城的音樂家為之動容。田青研究員可謂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旗手,他一直在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極努力 。

❽ 琴書的武鄉琴書

起源於武鄉農村,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將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鸚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藉以乞食。
到清代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時期,武鄉縣組織了盲人宣傳隊。為加強說抗日書目氣氛,藝人們承襲了咸豐年間大板書藝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巧,這時才稱為武鄉鼓書。民間藝人們勤於探索,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對民間音樂和曲藝音藝頗有建樹。武鄉琴書後來創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書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的段子。
新中國成立後,盲人藝術工作者取消了打擊樂器,以上制月琴為伴奏,開始叫武鄉琴書。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傳統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

閱讀全文

與左權盲人宣傳隊演唱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促銷活動結果分析 瀏覽:958
商場節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70
電子商務網站開發語言 瀏覽:585
房地產開盤推廣方案 瀏覽:236
教學專家到校培訓方案 瀏覽:756
企業內部培訓策劃方案 瀏覽:762
感恩系列茶會策劃方案 瀏覽:956
幼兒園教師園本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22
初中教師暑假培訓方案 瀏覽:482
教職工文字培訓方案模板 瀏覽:580
相親類策劃方案 瀏覽:488
商場產品有效的促銷方案 瀏覽:782
教師語言文字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110
美人魚電子商務靠譜嗎 瀏覽:95
山東創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51
建材團購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36
上海生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58
活動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679
開一家外貿零售電子商務公司 瀏覽:140
最新幼兒園推廣普通話方案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