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九里香的影片花絮
導演王星軍介紹,「九里香」是一種生長在隴南地區的潔白野花,春天開花幾里之外花香撲鼻,故將影片定名為《九里香》。為了完美呈現劇中場景,劇組將會輾轉甘肅隴南宕昌、成縣、文縣、文縣碧口鎮、四川成都、阿壩州汶川、甘孜州丹巴等地取景,通過影片讓廣大觀眾領略西部這片神奇而偉大的土地。該片也融入了甘肅古老的羌族傳統的祭祀舞蹈、鍋庄舞及羌笛等,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樂、舞蹈創作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
電影《九里香》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甘肅隴南市委市政府、甘肅隴南江源投資有限公司、西安盤古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由旅美甘肅籍導演王星軍執導,八一電影製片廠康麗雯任編劇。曾經擔任《赤壁》、《風聲》、《讓子彈飛》等多部影片副導演的東方曉擔任副導演,總策劃韓三平、總製片人李小江,曾在電視劇《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和電影《新少林寺》中有出色表演的國際名模、著名演員於娜和著名演員師小紅分別擔任女主角和男主角,午馬、王梓諾將友情出演。劇情主要講述的是江城大學的女研究生孟娜因看不慣世俗的都市戀愛觀,採取了逃避的方式來到西部的一個羌寨支教,「5.12」地震發生後,被當地青年山鷹相救,並產生愛戀的故事。
導演王星軍認為,《九里香》是一部發自內心的創作;女主角於娜則認為,《九里香》是一部特殊的電影。2010年12月,劇組曾在宕昌縣舉辦電影《九里香》原創音樂座談會;該劇已完成在康縣和成縣的拍攝任務,並於4月30日至5月3日,在宕昌縣大河壩「一線天」景點、八力草原和官鵝溝鹿仁村等地進行了實地拍攝。
『貳』 隴南未來經濟發展
前景一片大好。
『叄』 甘肅隴南二十年前的老照片
我這里只有100年前張掖的老照片
『肆』 描述隴南市的地形特徵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階梯地形的過渡帶。西部向青藏高原北側邊緣的甘南高原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東部與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隴南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伸入全境,境內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
隴南市北部西禮山地呈現低山寬谷的黃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東部徽成盆地介於北秦嶺和南秦嶺之間,長百餘公里,寬數十公里,呈現丘陵寬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
西南部為高中山與峽谷地,高峻山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對比顯著,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東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經銀洞山(海拔2468米)、牛頭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斷頭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巒疊嶂,崖壁陡絕,角峰鋸脊,石骨嶙峋。其間河谷幽深狹長,深切曲流十分發育,多急流險灘和瀑布。峽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狹窄的沖積平原斷續出現,其中武都平原綿長近50公里,寬不過1公里。
隴南周邊山峰:北為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大拉梁和岷峨山,東有甘陝邊界的透馬駒山,西有與甘南相鄰的蔥地山,南為甘川分界的摩天嶺。最高峰雄黃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米,位於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
隴南全境按照地貌的大體差別和區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劃分為三個地貌類型區:
淺中切割淺山丘陵盆地地貌區
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縣、徽縣、兩當縣三縣全部。西秦嶺分為南北二支伸入本區域,形成南北高中間低凹、長槽形斷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嶺斷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對高差500米左右,為淺切割中山區,地勢平緩,淺山已墾殖為農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養林,植被覆蓋良好。南邊系南秦嶺地壘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對高差500~1000米左右,為中切割中山區。中間系緩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壩地散布於山丘之間,土厚水豐,歷史上就是糧食的集中產地。
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區
本區域系南秦嶺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東延部分相互交錯地帶,包括康縣、武都區、文縣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處於北緯33度以南,屬亞熱帶邊緣區。這一區域因山勢較高、溝壑縱橫,高山河谷交錯分布,大部分耕地為坡耕地,土層較薄,石塊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氣候條件好,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氣候,既能生產糧食,也是紋黨、當歸、紅芪、油橄欖、茶葉、大紅袍花椒等名貴葯材和稀有樹種的理想適生區。
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區
本區域包括宕昌縣、禮縣、西和三縣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間,谷峰相對高差300~500米不等。
武都裕河
宕昌縣哈達鋪、理川、南陽一帶,禮縣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西和縣漾水河及其支流兩岸等地屑淺丘陵黃土梁峁地形,相對高差小,地勢平緩,河谷開闊,土地連片面積大,有許多山間小平原分布,西禮盆地就在其中。西漢水下游山陡谷狹,山地、旱地較多,土地較為分散,但耕地較多,有大面積的草地和土地資源可開發利用。
『伍』 甘肅隴南怎麼樣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隴南地處中國大陸二級階梯向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位於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側邊緣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東部與西秦嶺和漢中盆連接,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伸人全境,境內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全區按地貌的大體差別和區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三個地貌類型區:一是東部淺中切割淺山丘陵盆地地貌區。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全部。西秦嶺分為南北二支伸入本區域,形成南北高中間低凹、長槽形斷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邊系北秦嶺斷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對高差500米左右,為淺切割中山區,地勢平緩,淺山已墾植為農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養林,植被覆蓋良好。南邊系南秦嶺地壘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對高差500--1000米左右,為中切割中山區。中間系緩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壩地散布於山丘之間,土厚水豐,歷史上就是糧食的集中產地。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區。本區域系南秦嶺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東部分相互交錯地帶,包括康縣、武都、文縣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處於北緯33°以南、屬亞熱帶邊緣區。這一區域因山勢較高、溝壑縱橫,高山河谷交錯分布,大部分耕地為坡耕地,土層較薄,石塊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氣候條件好,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氣候,既能生產糧食,也是紋黨、當歸、紅芪、油橄欖、茶葉、大紅袍花椒等名貴葯材和稀有樹種的理想適生區。三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區。奉區域包括宕昌、禮縣、西和三縣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間,谷峰相對高差300--1500米不等。宕昌縣哈達鋪、理川、南陽一帶,禮縣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西和縣漾水河及其支流兩岸等地屑淺丘陵黃土梁峁地形,相對高差小,地勢平緩,河谷開闊,土地連片面積大,有許多山間小平原分布,西禮盆地就在其中。西漢水下游山陡谷狹,山地、旱地較多,土地較為分散,但耕地較多,有大面積的草地和土地資源可開發利用。
『陸』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
西和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臨徽縣、成縣,南依武都、康縣,西北與禮縣交界,東北與禮縣、天水秦城區接壤。行政區域面積為1861平方公里。轄鄉(鎮)24個,行政村385個,人口38.42萬人。鄉村人口35.17萬人,農村勞動力為20.98萬人。西和縣素有「寶貝的復新地帶」之稱。1989年被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縣和防護林建設縣之中,1992年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之一,並被列為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甘肅段「一岸兩翼」范圍。又是甘肅省五個經濟開發試驗小區重點縣之一。2007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素有「寶貝的復新地帶」之稱的西和,物淮南北東西,地下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糧食生產一年一熟,盛產小麥、玉米、洋芋、蒿麥等。 隨著生產技能的提高,半夏人工栽培與加工取得成功,成為西北最大的半夏集散地。試驗截植山茱萸,西貝母已獲成功,並大面積推廣種植。縣境內東部屬國內鉛鋅第二大礦床西成鉛鋅礦帶之北翼。南部山區的崖灣銻礦號稱全國第三大銻礦。沙金、岩金遍布全縣,處於陝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帶。境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
西和縣轄6個鎮、14個鄉:漢源鎮、長道鎮、何壩鎮、姜席鎮、石峽鎮、洛峪鎮、石堡鄉、西峪鄉、蘇合鄉、盧河鄉、興隆鄉、稍峪鄉、馬元鄉、曬經鄉、十里鄉、大橋鄉、蒿林鄉、太石河鄉、六巷鄉、西高山鄉。
200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5359萬元,比上年增長13.2%。 農村經濟形勢穩步好轉,實現農業增加值30871萬元,增長12.4%。全縣糧食總產量達27831.1萬斤,較上年增產12018.2萬斤,比上年增長76%。工業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縣現有限上工業企業12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9368萬元,同比增長17%,質量和效益提高,產銷銜接良好
漢朝的時候此地被名為武都郡,漢朝末年氐聚集於仇池自立為王和武都郡對抗,期間楊家數帶起起落落。後隋末被徹底滅,氐人如此的頑強精神縣有白馬族氐人光榮繼承。氐人所在隴南一帶有吐蕃和漢共享,這個也是造成隴南人性格有較大差異的原因吧。 唐朝的時候也是西北絲綢之路一代經濟最發達時候,那麼到戰亂的五代、宋、元時候,中國經濟文化中心有長安東移,唐叫漢源縣,當時認為是西漢水的發源地。後魏被命名南秦洲,在秦洲也就是天水之南,北宋叫岷州。南宋初移岷州於白石鎮。後來金人請和於南宋,朝廷接受,一高興改岷州為和州,但與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縣)重名,又因其為西漢水發源地,古有西犬丘、西縣之名,遂冠「西」字,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為縣。縣名用西和縣沿稱至今。
2007年3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牌扁授予西和縣人民政府。 特色飲食: 推薦: 杠子面 鍋盔 麵皮 麻燒餅 洋芋丸子 漿水面 罐罐茶 散飯魚 涼粉 揪片
『柒』 「東亞最古老的部族」位於甘肅隴南,有何魅力吸引無數遊客前來參觀
這個民族是白馬藏族,或者稱為白馬人吧。
但實際上啊,說句實話,除了DNA,很多傳統都顯得有些刻意和表演,通常都是為了旅遊業績創造出來的。現在的白馬人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貼春聯什麼的習俗也還是被流傳過去了。不過這對當地的扶貧也算是不錯,我也是不置喙了。
值得一提的事情是,他們在民族血緣上還有一個近親,就是緬甸境內的克倫族,這是一個大族,人口有400多萬。是屬於氐族人逃離中原戰亂後到當地安身立命後的一個族群,和當地的緬甸土著打了1000多年,至今保留著彪悍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