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政全書》中《蠶桑》四卷都摘自哪裡
《蠶桑》四卷,有《養蠶》、《栽桑》各一卷,《蠶事圖譜》二卷,亦是采自王禎《農書》,介紹養蠶植桑的注意事項和養蠶工具、繅絲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出了「連冷盆」的建議。
⑵ 關於參觀桑蠶博物館的作文
吳江是全國著名的絲綢之鄉,是我國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發源
地之一。
蠶桑生產歷史悠久,
蠶業文化源遠流長。
種桑養蠶是吳江地區的
農家傳統,
而由此產生的蠶桑文化則是吳江獨特的文化現象。
因此在我們
開展《特色吳江》的主題活動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吳江的蠶桑文化。
但對於幼兒園的孩子,如何去感受蠶桑文化的魄力呢?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
理論中指出,
「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
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過程與學生的實
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是啊,
何不讓我們的小朋友也來實踐一下小小養蠶
女,嘗試一下小小印染工,通過親身體驗,步入蠶寶寶的世界,領略蠶文
化的魅力,
以實際行動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⑶ 世界桑蠶業的發展源於哪個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栽桑養蠶的國家,其他國家的蠶業技術均由中國傳去。早在秦漢之前,中國的蠶種和養蠶方法就傳到朝鮮。日本的蠶桑技術除間接從朝鮮傳去外,也直接從中國傳去,史書上就有日本派人到中國學習蠶桑繅織技術的記載。近代日本的蠶桑技術比中國進步,離不開中國的蠶桑資源和繅織技術的傳播。據日本史籍記載,公元3世紀時,有一個叫功滿王的人,自稱是秦始皇第11世孫,從朝鮮半島的百濟東渡日本,並帶去了蠶種,日本之有蠶業就從這時開始。在公元283年功滿王的兒子融通王帶大批部屬遷居日本,並定居下來繅絲織綢,使日本蠶桑業得以快速發展。中國的絲織品早在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時,沿絲綢之路經中亞西亞傳至希臘、羅馬等國,蠶種和蠶桑技術也隨之由絲綢之路向西傳到歐洲。據記載,7世紀時養蠶技術從波斯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又從阿拉伯傳到西班牙,12世紀傳到義大利,15世紀由義大利傳到法國。向南傳入越南、印度、緬甸、泰國、寮國。1936年,阮朝以中國蠶種分發越南北寧等地飼育,從而推進了越南蠶桑技術的發展。至今日本、印度、保加利亞仍保存有中國的桑樹種質資源。所以世界蠶桑業的發展都源於中國桑蠶和絲綢技術的發明和傳播。
⑷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展廳分布
序廳:序廳的造型是一座高聳於大廳中央的宋代提花織機模型。這是所知最早的提花機型。序廳的左右兩壁分別是絲綢年表和絲綢之路的展示圖,後壁則直觀地概括了中國絲綢性能和產銷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成績。
歷史文物廳:集中展示了五千年絲綢文物的精華,廳內恆溫恆濕的環境,為嬌貴的絲綢文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條件。歷史文物廳按時代分為兩個廳:一廳主要介紹從新石器時代到宋遼元時期絲綢發展的歷史;二廳則專門展示明清絲綢皇家傳世珍品及考古出土實物。
蠶絲廳:主要展示蠶的自然屬性,採用科普教育的半封閉式陳列,通過「神奇的變化」、「家蠶最愛吃桑葉」、「蠶體的奧秘」、「蠶繭」、「蠶絲」、「美麗的吐絲昆蟲」、「蠶農的家園」、「蠶桑利用」等八個方面揭示從蠶到絲的奧秘。以桑、蠶、蛾標本與色澤艷麗圖板為主要展陳手段,採用多媒體形式,安置了數台觸摸屏來展示蠶選擇桑、蠶結繭過程、蠶器官及蠶鄉蠶俗。
染織廳:以絲綢的織造、染色工藝為主線,以織具模型形象生動地讓觀眾了解中國古代絲綢染織生產過程。展覽分「工藝流程」、「絲線加工」、「機杼原理」、「織機脈絡」、「染色體系」五部分。此廳還設立「學習園地」展區,觀眾可在此動手製作絲綢工藝品,切身感受絲綢手工製作。同時在多媒體上安裝「ZIS素織物計算機設計系統」,觀眾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織物組織和織物圖案的設計。
現代成就廳:展示了建國五十年來中國在絲綢生產、科研和對外貿易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時還有以絲綢為載體製作的各類工藝品和一些絲綢新品。
絲綢廳:陳列分「前言」、「絲綢的起源與發展」、「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三部分講述絲綢的發展歷史和絢麗多姿的織染綉品。即「絲綢的起源與發展」通過「起源與初創——創新與成熟——融匯與發展」子單元的展品與圖板的有機結合,展現中國絲綢五千年發展史的三個重要階段;「絢麗多彩的中國絲綢」分「形形色色的絲織品種——五彩繽紛的印染織物——美輪美奐的絲綢綉品——寓意豐富的絲綢紋樣」四部分,通過展示綾、羅、綢、緞、錦等歷代織綉精品、明清官營織造匹料及絲綢品種的組織結構放大模型,並安置織物觀察台和「綉房」場景,直觀地向觀眾解答什麼是綾、羅、綢、緞,什麼是織、染、綉。
絲綢之路連廊:通過大型古代絲綢之路地圖和絲路出土的漢唐織物珍品的展示,再現了草原陸路絲路、海上絲路等四條絲路的具體走向及新航路開辟後的絲綢之路和它們所帶來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為彌補絲綢之路內容在靜態場景的不足,製作了絲綢之路DVD錄像片,並在展區中開辟小放映室播放該片。
服飾廳:分「遵神循禮——錦衣綉服——家常日用」三部分,以絲綢服飾與歷代微縮服裝人物模型、圖板、象徵性復原場景相結合的形式,詮釋絲綢在古代社會的功用,展現戰國至清代流行的襖裙袍服、補服、龍袍等宮廷華服和家常日用綉品。
織造坊:全開放式陳列廳,以織機的現場操作表演為主,展示仍在生產的民族、民間織機及復原的古代織機。按復原織機、江南染織、少數民族織機為主題來安排13台種類各異的織機。
新猷資料館:新猷資料館是以蠶桑絲綢界前輩朱新予和蔣猷龍兩位先生命名的紡織信息中心,展示現代紡織面料樣本、珍貴紡織人物檔案和蠶桑絲綢史、染織服裝史、紡織考古、絲綢之路相關的有歷史價值的中外報刊書籍、音像資料,同時利用現代技術記錄、整理,為紡織科研提供圖情信息服務。
⑸ 古代蠶桑絲織業是怎樣發展的
自從古人發明了植桑養蠶之後,我國古代絲織業開始出現並有了最初的發展。在夏商周時期,蠶桑業已經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至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蠶桑業和絲織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考古發現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蠶桑和絲織的發展狀況,黃河中下游地區蠶桑業已相當普遍。同時,長江流域的蜀國、楚國和吳國、越國都有蠶桑和絲織之業。
至秦漢時期,全國各地蠶桑和絲織得到進一步發展,陸續形成了齊魯地區、河南地區、楚國舊地和成都平原等幾個主要絲綢產區。
自魏晉開始,南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驅動桑樹種植地域的擴大。東晉末年,平州刺史慕容嵬向朝廷要求種桑,於是在遼河流域開始種植桑樹。北魏時期,在延水河谷和銀川平原的黃河沙洲上都有桑林分布。延水就是後來的洋河,是桑乾河上游的兩大支流之一,屬於海河流域。
東漢以後種植桑樹除養蠶外,還有解決飢困的作用。東漢末年,曹操、袁紹、劉備都曾以桑椹為軍糧,但主要還是育蠶。例如河北地區種植大批桑樹,蠶絲業也十分發達。
唐代絲織品主要產區在河北、河南、江南、劍南四道。大體上為河北、河南、山東三省和淮河流域蘇、皖地區。另外,定州以產綾為主,越州臨城以產纊為主。揚州以錦袍、錦被為貢品,越州以產綾、紗等絲織物著稱。
唐代後期南方絲織業的逐漸興起,與北方的先進技術南傳有關。先秦以來蠶桑業一直比較發達的關中、河東地區,從唐代開始漸趨衰落。宋代以後,長江流域蠶桑業逐漸興起。北方的河北、山東地區仍保持著一定的發展勢頭,河北、河南、山東養蠶業仍很發達。但就整個黃河流域而言已不及長江流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到了元代,黃河流域繅絲業和織造業已分化,農家多以育蠶繅絲為限。從元初大司農司編纂的綜合性農書《農桑輯要》、元代農學家王禎的《王禎農書》記載來看,元代南方的育蠶、栽桑的飼養、培植技術都比北方先進,所產絲的質量也高。
至明代,明洪武年間朝廷規定,黃河流域數省的夏稅絹數共7.4萬余匹,比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21.4萬余匹少了很多,這正是反映了元末北方蠶桑和絲織業衰落的情況。
明清時期,長江流域是全國蠶桑和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尤其是東南一帶,植桑育蠶幾乎是所有農戶的副業。蠶桑業以浙江湖州為全國之首。各地商人均來湖州收購蠶絲,獲利甚高,甚至當地農村出現以蠶桑為主的現象。在蘇州、杭州、嘉興等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城鎮居民皆習機業,並出現了一批以絲織業為主的集鎮。如吳江震澤、盛澤及桐鄉濮院等。長江上游成都蜀錦的地位漸被下游地區的產品所替代。
明清時期,就黃河流域絲織業總體水平而言,已不及長江流域,但也有一些著名的產地。如山西潞安府所產的潞綢,名聞海內。其他如河北饒陽的饒綢、關中的秦緞、河南的汴綢和汴綾,均曾享譽一時。
明清及其以後,對蠶桑業、絲織業發展有一定影響的是棉植業和棉織業的興起。因為棉花比之蠶桑,「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所以一部分絲綿為棉花所替代,一部分絲織品為棉布所替代。
⑹ 蘇州絲綢博物館的館內布置
沿絲路右側,一組沙漠駝隊的浮雕,形象生動,古樸渾厚,與半牆有機結合,顯示了漢唐以來絲綢之路的風光特色。「古代館」的絲綢陳列,以其珍貴的絲綢文物及模型、圖片,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絲綢的起源,直到明清時期絲綢生產的沿革,它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古代絲綢史。絲綢離不開蠶桑,「蠶桑居」是根據近代農家養蠶載桑的真實情景和桑園再造。跨進「織造坊」,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這里可以見到各種類型的古代織機和傳統工藝的手工操作表演,猶如身臨明清時期蘇州絲綢業「東北半城,萬戶機聲」的繁榮境地。織女們身著古裝作現場表演。天鵝絨織機、漳緞織機、雲錦織機、腳踏繅絲機、緙絲機,都在進行運轉操作,古代雲錦、彩經絨、緙絲等著名絲綢品種的織造過程,在這里都得到充分演示。有一種工藝獨具特色,讓人看後捨不得離開,一塊巨大的石元寶下的凹槽里,放著纏有絲織品的木棍,一位藝人將兩腳踏在石元寶下的兩個突出部,然後晃動石元寶,通過碾壓,使絲綢變得柔軟平挺。光澤可鑒。這就是江南絲織工藝一絕的絲綢砑光處理。
穿過一個象徵性的古絲路城關——嘉峪關,進入了中廳,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隻模型和序廳中的駝群遙相呼應,將古國文明帶向世界。在近代、現代館內,展示了蘇州絲綢的精湛技藝、服飾變異、國際獲獎產品、能工巧匠、絲綢名人介紹及蘇州絲綢業發展的歷程、蘇州絲綢的國際地位、絲路延伸等。在主館東北面建有綢庄,坐落在一條仿古街上,參觀者可將人民幣兌換成專用的仿古錢幣,到店鋪內可選購各式綢緞。這種參與性旅遊,將欣賞參觀與選購物品相結合,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
蘇州絲綢博物館是絲綢精品的寶庫,知識薈萃的海洋,還是絲綢科研開發的實體,不僅為姑蘇增添一景,而且是文化旅遊的好去處。
⑺ 清朝出現了哪些養蠶的專著
清朝養蠶的專著大批涌現,不下50餘種。如深蒲松齡《農蠶經》(1705)、李拔《蠶桑說》(1751)、陳克任《蠶桑志》(1738年後)、王紫緒《蠶說》(1757年後)、楊艸《蠶證摘要》(1756)、韓夢周《東省養蠶法》(1757年後)、陳斌《蠶桑雜記》(1796年後)李聿術《桑志》(1796年前後)、周春溶《蠶桑寶要》(1818)、黃思彤《蠶桑錄要》(1826年後)、楊名飈《蠶桑簡編》(1829)、高其垣《試行蠶桑說》(約1820)、高銓《蠶桑輯要》(1845)、陸獻《山左蠶桑考》(1835)、程岱弇《西吳蠶略》(1845)、鄒祖堂《蠶桑事宜》(1846)、沈練《蠶桑說》(廣蠶桑說》和《廣蠶桑說輯補》(1875)等等,幾乎每年都有專書刊行,形式多樣,洋洋大觀,對桑樹的栽培、接條整枝、管理,蠶的選種飼養等都有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