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懷寧縣有幾個工業園區啊
安徽省懷寧縣位於皖西南交通要塞,東臨安慶,南枕長江,境內獨秀山與大龍山遙相競奇.國土面積1276KM2,轄20個鄉鎮,人口69萬.早在七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復位,取「永懷安寧」之意,立縣曰「懷寧」。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而治,史稱「首府首縣」。1950年,縣城遷至石牌鎮。2002年1月,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 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四海聞名。在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千年一人」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和現代著名詩人海子等蓋世英才。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鎮),至今仍保存著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等遺跡。懷寧素稱「戲曲之鄉」,是被譽為京劇之父的徽劇和全國地方劇種之首的黃梅戲的發祥地,歷史上名伶輩出,有「梨園佳弟子,無石(石牌)不成班」之譽。
行政區劃
懷寧縣15個鎮、5個鄉:高河鎮、石牌鎮、月山鎮、臘樹鎮、黃龍鎮、三橋鎮、小市鎮、黃墩鎮、公嶺鎮、馬廟鎮、金拱鎮、茶嶺鎮、洪鋪鎮、江鎮鎮、平山鎮、雷埠鄉、清河鄉、秀山鄉、涼亭鄉、石鏡鄉。
㈡ 懷寧憑什麼號稱「藍莓之鄉」
藍莓,作為一種比較豐富的水果,並不是,種植的時間越長,產量,就越好,或者專說效果越好,有很多水果,往往是屬在一片土地上種植的時間,太久,產量也會隨之下降,比如,西瓜,懷寧,之所以號稱藍莓之鄉,這也是一個廣告效應,為了打廣告,這樣的話大家會購買,更多一點。
㈢ 懷寧縣黃墩鎮高樓村的同志們看見請留言。、為高樓村打出一片天啊
呵呵,,,我是和高樓村旁邊的村子,不是懷寧縣黃墩鎮高樓村的
㈣ 懷寧縣的自然資源
禽類
境內飛禽主要有:豆雁、燕子、野雞、雉、鵪鶉、鴿、竹雞、麻雀(有山、家之分)、斑鳩(俗稱鵓鴣)、大杜鵑(亦稱布穀)、杜鵑(又名杜宇)、鴝鵒(亦稱八哥)、畫眉、白頭翁、小鸊鷉(俗稱水葫蘆)、鷺(有池鷺、蒼鷺之分)、鸕鷥(捕魚)、翠鳥(俗稱拖魚鳥)、黃胸鵐(俗稱黃春)、黃鸝(俗稱黃鶯)、啄木鳥、烏鴉、寒鴉(俗稱麥子老鴉)、喜鵲、鵲鴝(又名四喜)、草鴉(猴面鷹)、鷹(有蒼鷹、鵟、雀鷹、鳶4種)、長耳鴞(俗稱大貓頭鷹)、鵂鶹(俗稱小貓頭鷹)、夜鷹(亦稱蚊母鳥)、十姐妹、棕背白勞、柳葉鶯(俗稱竹葉青)、山和尚、白鷺、丘鷸(俗稱聾龐鳥)、長尾蘭鵲、鴛鴦、白骨頂、丹頂鶴、雁鵝、天鵝等。
獸類
境內獸類主要有:豹(甚少)、狐、狼(稀少)、豪豬、野豬、豬獾、貉、黃鹿(亦稱黃獐)、豹貓(亦稱山貓)、香靈貓、果子猩、山獾、南狐(亦稱竹狗)、短耳兔(亦稱華南兔、山兔)、刺蝟、褐家鼠、小家鼠、黑線姬鼠、松鼠、黃鼬(俗稱黃鼠狼)、水獺(罕見)、穿山甲(有銅色、鐵色兩種,今甚少)、蝙蝠(遍及全縣)、虎(今基本無)等。
魚類
境內魚類資源豐富。魚類品種86種,分屬22科。主要有青、草、鰱、鯉、鯽、鯿、鰣、鱭、鱤鱖、鯰、鱅、中華鱘、白鱘、團頭魴、刀魚、桃花魚、螃鮍、唇骨、赤眼鱒、麻吉釣、麻軲轆、黃鱔、甲魚、河蟹。 懷寧縣是以種植業為主體,畜牧業相伴生的農業綜合區,自然生態條件較好。據《懷寧縣志》載,明、清時,「懷邑物產豐富,米糧盈稔,兼植桑麻棉茶、紡紗織布、制簟、燒窯、捕魚,自給為樂。」鴉片戰爭以後,清末、民國時期,自然經濟基礎雖然逐漸解體,但由於封建土地佔有制度的束縛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加上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與掠奪,農業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業技術落後,水旱蟲災頻仍,農業生產長期處於低下水平。
建國初期,全縣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產力。1953年後,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農業集體化,推廣新技術,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機械,農業有了較大發展。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影響了農業集體經濟優越性的發揮,妨礙農業生產力的發展。1960年12月6日至翌年3月,縣委認真糾正「一平二調」的「共產」風。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指示,改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克服了絕對平均主義,農業生產回升。
「文革」期間,廣大農民和幹部抵制各種干擾,堅守生產和工作崗位,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開展山、水、田、路綜合治理,使農業穩定發展。到1975年,糧食產量比1965年增長51.4%。此後,農業生產出現徘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普遍提高,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84年,糧食總產首次達到29441.5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油料總產808萬公斤,棉花總產245.50萬公斤,分別比1978年增長1.83倍和67%。
1985年,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穩定糧食麵積,發展多種經營,積極扶持鄉鎮企業,農村商品生產呈現好勢頭。農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格)24396萬元,比1978年增長1.19倍;農村人均純收入349.93元,在安慶地區10縣中居第2位;提供商品糧10.355萬噸,商品率為38.7%。
2012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05753公頃,比上年增加272公頃;其中稻穀種植面積49528公頃,小麥種植面積165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4791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00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531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3.86萬噸,比上年增產2.3%;油料產量31007噸,增產1.5%;棉花產量6570噸,減產6.4%。 清代中葉,家庭手工業和副業逐漸與農業分離,走向市場,機織、鐵木竹器、土紙、陶器、燒窯等業開始興起。畢家洞犁鏡、吳家沖谷礱、王家河織簟、廣村譜紙等,在縣內較有名氣。咸豐十一年(186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安慶南庄嶺創辦「內軍械所」,修造槍炮子彈,為一家軍事工業企業。在工程技術人員徐壽、華蘅芳等人的主持下,製造出國內第一台蒸汽機和機動木製火輪,為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但由於封建意識濃厚,加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近代工業發展十分緩慢,到民國時期,縣內傳統手工業仍占著重要地位,而近代工業則寥若晨星。建國前夕,使用機器生產的現代工廠只有規模很小的安慶水廠、電廠、民生布廠、五洲公司(生產大米、麵粉、植物油、醬油)、胡玉美醬園等幾家企業。1949年,全縣(不含安慶城區)私營工業正式職工262人,產品僅有小窯煤、磚瓦、石灰、土紙、植物油5種,產值189萬元。36年過去了,懷寧縣的工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1985年統計,全縣共擁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00個,其中全民企業24個、集體企業176個(含鄉鎮辦124個),輕工業企業101個、重工業企業99個。全縣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3050.30萬元;職工1.32萬人,其中全民2469人,集體1.07萬人(含鄉鎮辦集體8665人)。工業產品由1949年的5種增加為食品機械、水泵、硫酸、原煤、硫鐵礦、鐵礦石、磷肥、水泥、民房構件、機制磚、棉布、皮鞋、塑料製品、日用陶器、民用傘、紙製品、飲料酒、糖果、糕點等近百種,其中「頂雪貢糕」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貢面參加亞太地區北京博展會,鋼鋸架、大米、草席、再制蛋和大理石板材等先後打入國際市場。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6853萬元(其中全民3398萬元,縣屬集體1446萬元,鄉鎮辦集體2009萬元),利潤395.90萬元,居安慶地區10縣中等水平。
懷寧工業經歷了符合工業自身發展規律的三個階段。建國前,縣內工業主要以匠鋪、作坊為主,尚未脫離商業的樊籬,生產落後。建國後經過1953~1956年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以手工工場為主體的縣內地方工業。70年代,縣內大部分工廠從手工業中脫穎而出,迄至1978年,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採掘、化工、機械為主,以輕紡、建材、印刷和糧油棉加工為輔的工業體系。80年代初,在迅猛發展的農村商品經濟的推動下,鄉鎮工業加快了前進步伐。80年代中期,鄉鎮工業、建材工業、食品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已作為縣內工業發展的重心。1985年,鄉鎮工業企業已達124個,總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9.3%。
為了建設一批具有競爭能力,在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具有應變能力,能夠創出名牌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的現代工業企業,自1984年起,開始在部分工業企業中進行體制改革的試點,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1.3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2.6億元,增長23.2%。規模工業中,國有企業增加值3.9億元,同比下降7.6%;集體企業增加值0.7億元,股份制企業增加值50.7億元,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1.1億元,其他企業增加值1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9.3%、23.4%、16.3%和21.1%;輕工業增加值24.5億元,重工業增加值3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7%和22.9%。全縣規模工業涉及的28個工業行業,有26個行業生產同比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增速超過30%以上的有17個。
㈤ 安慶懷寧話搞笑視頻(汪涵主演的一部電視) 誰知道下載地址
十全九美
㈥ 懷寧哪家婚紗攝影最有實力
今生緣攝影店最有實力,他家真正是全國連鎖機構,其攝影師、化妝師都是來自全國大影樓的,照片都是在杭州輸出的。
㈦ 懷寧縣獨秀小學報名,按居住地址是怎樣劃分片的希望知道的朋友告知下,謝謝。
招收縣直單位子女、新縣城經商及所屬地段達齡兒童。前年獨秀小學的老師到縣直單位登記過學年前兒童的信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