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宏昌的個人履歷
1977-1978年 訥河縣龍河澱粉廠工人
1978-1980年 訥河縣龍河公社高潮學校教師版
1980-1982年 依安師范學權校學習
1982-1984年 訥河縣龍河中學教師
1982-1985年 齊齊哈爾教育學校中文專業學習
1984-1990年 訥河縣龍河中心校副校長
1990-1990年 訥河縣龍河鎮黨委委員、黨委秘書
1990-1994年 中共訥河市委組織部幹事
1994-1996年 中共訥河市委組織部組織組組長
1996-1996年 訥河市同心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1996-1998年 訥河市同心鄉黨委書記
1997-2000年 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學習
1998-1999年 中共訥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監察局局長
1999-2001年 訥河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中共訥河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監察局局長
1999-2001年 哈爾濱工程大學產業經濟專業研究生班學習
2001-2002年 訥河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農業委員會主任
2002-2008年 中共訥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08—2011年 訥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2011— 訥河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❷ 通遼 傅鐵鋼
傅鐵鈉,男,漢族,1953年4月出生,籍貫黑龍江訥河市,197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12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中央黨校函授學院黨政管理專業畢業。
現任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書記。
1970.12——1974.05,黑龍江省莫力達瓦旗修造廠工人、車間主任、廠團支部書記;1974.05——1977.03,黑龍江省莫力達瓦旗團委宣傳部部長、團委副書記;
1977.03——1980.02,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
1980.02——1980.11,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盟委組織部幹部;
1980.11——1984.11,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盟委組織部幹部科長;
1984.11——1987.09,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1987.09——1990.09,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
1990.09——1993.11,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委副書記
(1989.07—1992.07中央黨校函授學院黨政管理專業學習);
1993.11——1997.05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旗委書記
(1996.10—1998.04吉林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研究生班進修);
1997.05——1999.08,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盟委委員、組織部部長;
1999.08——2000.03,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2000.03——2000.06,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盟委委員、組織部部長;
2000.06——2002.02,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盟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
2002.02——2003.03,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委副書記;
2003.03——2006.09,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委副書記、市長;
2006.09——2006.10,通遼市委副書記;
2006.10——2007.03,通遼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
2007.03——2010.06,通遼市委副書記、市長;
2010.06——,通遼市委書記。
❸ 訥河市未來傳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訥河市未來傳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是2008-12-22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訥河市注冊成立版的其他有限權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訥河市西北街通江街道通江社區康安小區7號樓116室。
訥河市未來傳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30281681438509G,企業法人劉洋,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訥河市未來傳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戶外路牌、燈箱、櫥窗、互聯網通訊設備;戶內、戶外電視等媒介廣告;設計、製作、發布、宣傳、展示活動;廣告代理;代理流動廣告(汽車、自行車);發布固定形式印刷品廣告;勞動力服務;房屋中介。在黑龍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6044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4家。
訥河市未來傳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0家公司,具有1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訥河市未來傳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❹ 2017年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五營報考人數明細
2017年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官方沒有公布最終的報名人數統計,可以參照3月13日早上9點官方發布的報名人數統計,可以下載報名人數統計表,查看相應職位的報名人數。
❺ 關於訥河的民俗,和歷史故事
早在1萬年前,訥河先民就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狩獵、生息、繁衍。歷史文化起源於舊石器時代,幾經歷史變遷,至今仍存有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址、古城、碑石和文物。特別是清朝時期,極大的創造和豐富了訥河的歷史文化。
近現代以來,戰爭時期遺址和紀念碑及現代文明成就,鑄成了訥河文化傳承中重要的精神內涵。漫長的歷史為訥河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訥河的節日里,每年的6月18日最是盛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溫克族「瑟賓節」就在這一天里盛大啟幕。古樸天成的漁獵風情文化,熱情奔放的少數民族歌舞。
「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每逢「瑟賓節」,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首領主持,獵人們在落葉松的間隙里點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山神,然後舉行盛大的晚餐。節日里的競技活動,都是鄂溫克族獨有的項目。
強悍對抗的搶樞,爭奪激烈的賽馬,以及摔跤、拉棍、頸力、拔河等,既是瑟賓節的分支項目,也是獨立的鄂溫克非遺內容,是強悍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訥河的春夏秋冬更是宛若一幅畫,靜謐而有詩意,動容卻不矯情,許多盡致美景藏匿其中,看似不起眼,卻個個都是一幅水墨山青,令人魂牽夢繞。
(5)訥河市宣傳擴展閱讀:
訥河市,隸屬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興安嶺南緣,嫩江中游東岸。轄區南北長100餘公里,東西寬80餘公里,總面積6674.3平方公里。
截至2017年,訥河市轄2個街道、11個鎮、4個鄉;另轄6個林場、1個苗圃、1個農場、1個奶牛場、3個種畜場、4個良種場等16個鄉級單位。市政府駐通江街道。2016年,訥河市全市總人口698828人。
訥河市因訥漠爾河橫貫境內而得名,1913年置縣,1946年原中共嫩江省委省政府曾移駐訥河,1992年撤縣設市。訥河市是清朝皇後婉容祖居地、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甜菜之鄉和優質大豆主產地。訥河市處於中高緯度,跨越溫和、溫涼、冷涼3個氣溫帶,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訥河
❻ 齊齊哈爾特產有什麼
訥河的粉絲
甘南的葵花
克山的土豆
克東的腐乳,礦泉水,油
依安的大鵝,柴花油豆角
❼ 扎蘭屯市河西新區的發展歷程
據專家考證,至少在距今7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雅魯河、綽爾河流域即已有人類活動。順治年間,沙俄開始入侵黑龍江北岸廣大地區,世代生活在那裡的索倫(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族人民被迫遷居嫩江流域。清政府將嫩江流域的達斡爾人編為3個「扎蘭」(也稱「甲喇」,滿語,漢譯為「參領」之意,清代正三品武官職,每個參領下轄5個佐,每個佐300人),將鄂溫克人編為5個「阿巴」(鄂溫克語,漢語譯為「圍場、獵場」之意),並派官員進行統轄。扎蘭屯境內主要居住著鄂溫克人,以狩獵為生。
康熙30年(1691年),清政府在3個「扎蘭」、5個「阿巴」的基礎上組建了布特哈(滿語,漢語譯為「漁獵、打牲」之意)八旗,將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人編在八旗之內,在嫩江西岸宜卧後屯(今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北)建立了總管衙門,管理八旗事務。扎蘭屯境內雅魯河畔的鄂溫克人被編入了鑲紅旗,濟沁河畔的鄂倫春人被編為正藍旗,旗衙門合設在雅魯河畔的扎蘭屯,也稱「扎蘭衙門」,派「扎蘭章京」(也稱「甲喇章京」。「章京」為官職名,清代軍職多稱章京,為滿語的音譯,如參領被稱為「扎蘭章京」),坐鎮扎蘭屯,司掌兩旗的軍事、行政與司法事務。
中東(東清)鐵路修通以前,這里山高林密,河流縱橫,禽珍獸異眾多,為歷代北方少數民族棲息、游獵的理想之地。自清末實行墾荒政策及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大批流民自冀、魯、豫、黑、吉、遼等地紛紛湧入,使扎蘭屯地區人口逐漸增加,農、工、商各業初露端倪。
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裁撤布特哈總管衙門,將其升為布特哈副都統,副都統由宜卧奇遷駐博爾多(今黑龍江省訥河市)。不久,裁撤舊92佐,新組建布特哈八旗,以嫩江為界,分設東西兩路布特哈,東布特哈總管衙門駐博爾多,西布特哈總管衙門駐宜卧奇。扎蘭屯境歸屬西路布特哈,駐「扎蘭章京」衙門廢止,改設官莊,專司收容、管理關內流入人口和墾荒事宜,編為軍籍屯田。
民國四年(1916年)3月1日,為管理自行流入的墾荒農民和發展招墾事業,黑龍江省在現扎蘭屯市境內的濟沁河和扎蘭屯分別設置稽墾局,「承總管之命,輸墾務,以招徠佃戶,督催墾辟,暨清理荒地謬葛,設法振興街墓之事。」同時設置管理土地開放等行政事務的佐治局,專事土地開發及管理事務。
民國十四年(1926年)2月2日,濟沁河、扎蘭屯兩稽墾局廢止,改設雅魯設治局(成立縣條件尚不成熟,暫時設此機構,待條件成熟後改局為縣),駐扎蘭屯街,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此為現扎蘭屯市境正式設治之始。
民國十七年(1929年)1月9日,雅魯設治局改升為三等縣,定名雅魯縣,歸黑龍江省管轄,設雅魯知事,縣署駐扎蘭屯街。同年2月15日雅魯縣公署改為雅魯縣政府,縣知事改設縣長,設縣長、副縣長、秘書長等職,下設總務科、行政科、財務科、建設科、產業科、警察局和扎蘭屯街公所,並將轄區劃分為三個區,第一區為扎蘭屯街,轄11個鄉;第二區為濟沁河區,轄3個鄉;第三個區為博克圖區,轄2個鄉。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並於1932年(大同元年)建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後,偽滿洲國國務院設立興安局,不久改為興安總省,並開始實行省公署官制。6月5日,興安總省在大興安嶺東麓扎蘭屯地區設立興安東分省,並在齊齊哈爾設立興安東分省公署臨時辦公處。6月27日,裁撤雅魯縣,在原行政區設立布特哈左翼、右翼兩旗,布特哈左翼旗駐扎蘭屯,布特哈右翼旗駐博克圖。1933年1月27日,興安東分省臨時辦公處由齊齊哈爾移駐扎蘭屯,在扎蘭屯正式建立興安東分省公署。5月10日,興安東分省將布特哈左翼、右翼兩旗合並,建立布特哈旗公署,同駐扎蘭屯。興安東分省下轄布特哈旗、阿榮旗、喜扎嘎爾旗、莫力達瓦旗和巴彥旗5個旗。公署內設省長、副省長、參事官等職,下設總務廳、民政廳、警務廳3個廳。興安東分省還設有保安司令部,下轄3個團,總兵力約500人,主要承擔維持地方治安、肅清土匪等任務。布特哈旗公署設旗長、副旗長、參事官等職,內設庶務、內務、開拓、警務4個科11個股,下轄恩和、烏爾吉、濟沁河、博克圖5個努圖克(區)和扎蘭屯辦公處(街)。
1934年(康德元年)12月1日,為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偽滿洲國當局將東北和
內蒙古東部地區劃為十四個省,興安東分省隨之改為興安東省。
1940年扎蘭屯辦公處改為扎蘭屯街公所,博克圖努圖克提升為行政公署。
1943年10月,偽滿洲國取消興安四省,建立興安總省,省公署設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原興安四省為 總省派出機構,興安東省隨之撤銷,布特哈旗劃歸興安總省。
1945年8月17日,蘇聯紅軍進駐扎蘭屯,日偽政權隨之垮台。這一時期,共產黨在這一地區活動尚未公開,國民黨鞭長莫及,無力接管。在這種復雜、特殊歷史背景下,當地上層人物、紳士、富商積極活動,經蘇聯紅軍同意,建立了扎蘭屯地方維持會,各努圖克也建立了地方維持會。9月12日,扎蘭屯地方維持會改為布特哈旗解放委員會。解放委員會設委員長、副委員長、顧問等職,下設總務、聯絡、復興、宣傳、救濟、公安6個處,並在大河灣等地建立5個分區。12月4日,布特哈旗解放委員會宣告解體。原興安東省地區的蒙古、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共同建立興安地區行政公署,歸屬籌建中的東蒙自治政府。興安地區行政公署內設秘書室和總務、民政、實業、內防4個處,仍轄布、阿、莫、巴4個旗(喜扎嘎爾旗撤銷)。
1945年冬至1946年春,中共嫩江省工委、中共中央東北局相繼派夏輔仁、蘇林以及張策、王盛榮等人來扎蘭屯開展工作,並根據東蒙自治政府的指示,依靠達斡爾等民族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於1946年3月27日在扎蘭屯召開納文慕仁盟人民代表大會,於5月3日建立納文慕仁省政府,公署設在扎蘭屯。5月13日,納文慕仁省政府發布命令,撤銷雅魯縣政府,建立布特哈旗政府。布特哈旗政府於7月25日正式辦公,內設總務、行政、公安3個科。根據1946年4月3日烏蘭夫在承德主持召開的「四.三會議精神,東蒙自治政府決定將所轄各省政府一律改為盟政府,納文慕仁省政府遂於6月27日改稱為納文慕仁盟政府,內設秘書、民政、實業、公安4個處。
1946年10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後,在扎蘭屯設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駐扎蘭屯辦事處,為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派駐機構。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東蒙總分會駐扎蘭屯辦事處隨之撤銷。
1947年5月1日後,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納文慕仁盟政府領導。
1948年2月,根據內蒙古自治政府命令,恢復建立布特哈旗政府,歸屬納文慕仁盟政府。8月7日,為精簡機構,撤銷布特哈旗政府,旗政府由納文慕仁盟政府兼管,盟長兼任旗長。同月,建立城鎮和農村兩個中心區委,分別領導城鎮和農村工作,1949年4月撤銷。
1949年1月後,布特哈旗為呼倫貝爾盟(簡稱呼納盟)轄區。4月11日,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令,納文慕仁盟同大興安嶺西麓的呼倫貝爾盟合並,建立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4月23日,恢復建立布特哈旗政府,隸屬於呼納盟。
1950年1月23日,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令,布特哈旗所屬博克圖努圖克(區)及所屬巴林、雅魯兩嘎查(村)劃歸喜桂圖旗(今牙克石市)。
1953年4月,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令,撤銷呼納盟政府,設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1954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東部區行政公署,將這一地區的呼納盟、興安盟合並為呼倫貝爾盟,布特哈旗隸屬於呼倫貝爾盟。
1956年5月9日,全旗行政區劃進行重大調整,其中扎蘭屯區改為扎蘭屯鎮,並將鎮區劃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
1969年8月1日,布特哈旗隨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
1979年7月,布特哈旗隨呼倫貝爾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布特哈旗,設立扎蘭屯市(縣級),翌年1月1日,正式撤旗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