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
一帶一路」的戰略目標是實現中國和沿線各國政治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基礎設施聯通和民意相通。
⑵ 一帶一路戰略分析
很多人搞不清楚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基礎建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像一個普通人去買房買車,對於絕大多數的國家來說,需要,但是拿不出這么多錢。而中國就好像是房地產商,建築商和銀行的組合體,有閑置資金,有空房,同時建築公司也沒活干,兩邊都有需求,怎麼辦?
很簡單,按揭了。中國借錢給這些國家,然後讓這些國家,用這筆指定的錢找中國公司去修基礎建設,然後分成幾十年慢慢地還給中國。
這樣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有了靈活的運用,不用傻乎乎的只能去買美國的國債,收益幾乎為零,借給別人收利息,收益高的多。中國過剩的產能,就有人出錢來買,盤活了中國的製造業。
而這些用中國錢的國家,靠中國幫助修好了基礎建設,經濟就會發展,就會有錢來還中國的錢,同時還會買更多的中國產品。
這樣各取所需,就是所謂的一帶一路。
除了這些,一帶一路的國家接受美元貸款,可以用人民幣還款,這樣,這些國家慢慢就開始接受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慢慢就獲得了和美元同等的地位。
同時通過這樣的基礎建設,形成了從海上和陸路兩條直達歐洲的通路,一旦發生和美國的戰爭,美國無法對我們進行完全的封鎖,同時,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中國到歐洲的物流速度,降低了流通成本,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競爭力。
由於這些國家使用中國產品作為基礎建設的標准,後續的配套自然也要使用中國產品,這樣就產生了排他效果,讓中國在和其它的製造業國家競爭時,占據了優勢地位。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壞賬,就像是銀行一樣,總會有些人還不起房貸車貸。可是銀行依然樂此不疲,為什麼?因為它賺的更多。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實際上賺兩次錢,一是借錢出去的利息,比買美國公債賺得多的多,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必須使用中國的產品,讓中國的民間企業能受惠,所以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幾乎是一個暴利的過程,只要控制好壞賬的比例,肯定是利大於弊。
同時,由於中國為這些國家發展基礎建設,會增大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友好度,讓這些國家成為中國的好朋友,誰都知道,朋友多了好辦事。做人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中國會對一些國家進行無償援助,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你做別人的生意,就得送給人家優惠。商場也要定期給你打折,買多了要給你送優惠卷,免費的產品。國家也是如此,光賺別人的錢,不給人家點好處,生意就做不走,這些無償援助,實際上就是折扣卷。因為除了我們,日本德國也借錢給別人,幫別人搞基礎建設,我們是有競爭的。
這個方式實際上是美國人最先發明,美國為了獲得市場,並沒有採用其他國家的辦法,通過武力征服,獲取殖民地來獲得市場。而是通過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租借法案,馬歇爾計劃等等,借錢給其他國家,讓這些國家回過頭來買美國的產品,這樣兵不血刃地就佔領了這些國家的市場,促進了美國的繁榮,讓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使美國成為了世界工廠,最終成為世界老大。中國實際上在學美國崛起的方式,通過和平而不是武力,實現崛起。
所以,一帶一路是非常有遠見的決策,是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如果你的朋友中還有人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把這個轉出去,讓大家都明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指日可待了!
⑶ 分析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國際背景
在當前全球經濟緩慢復甦的大背景下。
在此背景下,加強區域合作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積極響應。國務院總理參加2013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時強調,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根據國際和地區形勢深刻變化,以及中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沿線各國加強合作、共克時艱、共謀發展提出的戰略構想,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
「一帶一路」建設中將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開放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二是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三是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四是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⑷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有那些可行性 大致的概括就可以 急
如果是政治題:
經濟生活:可以用 主題主線,經濟全球化 這一部分
政治生活:國際社會
文化生活: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⑸ 一帶一路的框架思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外訪時向各國推廣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從中國大陸出發,沿著陸上絲綢之路以歐洲為終點: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新疆經巴基斯坦到印度洋、中亞與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各國。
中國大陸試圖與這些國家及地區發展新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計劃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也計劃消化中國大陸過剩的產能與勞動力、保障中國大陸的能源(如哈薩克石油)與糧食供給,並帶動西部地區的開發。
「一帶」連接亞太地區與歐洲,中間經過的中亞地區,像上海合作組織中的中國大陸、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都在絲綢之路上;
其他5個觀察員國及3個對話夥伴也在絲綢之路沿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包括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寧夏,西南的重慶、四川、廣西、雲南。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則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自中國大陸由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或是從中國大陸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點包括: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河內、吉隆坡、雅加達、科倫坡、加爾各答、內羅畢、雅典、威尼斯。
以發展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2013年10月國家總書記訪問東盟時提出的戰略構想。中國大陸著眼於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十周年這一新的歷史起點,為進一步深化中國大陸與東盟的合作,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官方聲言,新疆和福建會成為「一帶一路」的最大贏家,並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福建獲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新疆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同時亦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山東6個沿海省份。
(5)一帶一路天津港策劃書擴展閱讀:
影響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
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一、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二、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
「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
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
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三、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⑹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是: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
「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
「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後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
「一帶一路」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而非觸發文明沖突的引線。「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民心相通」作為工作重心之一。
⑺ 一帶一路背景海運強國現實分析
這個其實正常分析應該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還是相對容易的一個問題。
⑻ 一帶一路海上合作設想是什麼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以下簡稱《設想》)。這是自2015年3月28日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來,中國政府首次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提出中國方案,也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之一。
多措並舉推進設想落地
作為中國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設想》的宣介和方案細化工作,積極贏得沿線國的理解和支持,落實好已有的雙邊和多邊協議,深化與沿線國戰略對接和政策溝通,尊重其不同的發展利益和發展需求,量體裁衣,一國一策。
推進藍色夥伴機制和能力建設。擬在今年下半年舉辦論壇活動,同時立足自身發展經驗,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在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洋空間規劃和園區設計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開展能力建設培訓,努力促成一批各國認可的具有示範性和帶動性的合作項目並加快實施。
努力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服務產品。強化與沿線國海洋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共同實施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綜合管理,共擔海洋環境和災害風險防禦的責任。實施好《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6—2020)》,積極推進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建設。
研究出台具體的政策措施,加強對國內沿海地方開展國際海洋合作的指導,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台」「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支持福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示範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打造沿海地方的藍色經濟增長點。
此外,為國內涉海企業參與國際海洋合作提供多方面金融支持。《設想》涉及的重點項目將被納入國家海洋局會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制定的開發性金融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中,予以優先支持。同時,還將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戰略合作,支持涉海企業通過買方信貸等融資手段,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⑼ 論述「一帶一路」的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及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框架思路合作重點: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重點在以下方面加強合作。
政策溝通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強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
設施聯通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沿線國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准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幹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路。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
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范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機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礎設施水平。
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
共同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干線網路建設,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暢通信息絲綢之路。加快推進雙邊跨境光纜等建設,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擴大信息交流與合作。
貿易暢通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宜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線國家宜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准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和實施。改善邊境口岸通關設施條件,加快邊境口岸「單一窗口」建設,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加強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推進跨境監管程序協調,推動檢驗檢疫證書國際互聯網核查,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降低非關稅壁壘,共同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挖掘貿易新增長點,促進貿易平衡。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把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起來,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
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葯、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氣、金屬礦產等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推進能源資源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合作。
推動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促進沿線國家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3]
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建立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擴大服務業相互開放,推動區域服務業加快發展。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資金融通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共同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有關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開展磋商。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務實合作,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鼓勵在沿線國家使用所籌資金。[3]
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推動簽署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逐步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制。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置制度安排,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形成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制。加強徵信管理部門、徵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作用,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願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工作。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
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互辦旅遊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提高沿線各國遊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遊合作。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
強化與周邊國家在傳染病疫情信息溝通、防治技術交流、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為有關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和應急醫療救助,在婦幼健康、殘疾人康復以及艾滋病、結核、瘧疾等主要傳染病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擴大在傳統醫葯領域的合作。
加強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整合現有資源,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充分發揮政黨、議會交往的橋梁作用,加強沿線國家之間立法機構、主要黨派和政治組織的友好往來。開展城市交流合作,歡迎沿線國家重要城市之間互結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為重點,突出務實合作,形成更多鮮活的合作範例。歡迎沿線國家智庫之間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舉辦論壇等。
加強沿線國家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重點面向基層民眾,廣泛開展教育[22] 、醫療、減貧開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保等各類公益慈善活動,促進沿線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加強文化傳媒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利用網路平台,運用新媒體工具,塑造和諧友好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
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