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食物宣傳論文

食物宣傳論文

發布時間:2021-05-28 20:21:53

A. 求一篇5000字左右的於食品有關的論文

食品安全與健康同行
近年來,在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出現了令人憂慮的問題。肯德雞的「蘇丹紅」、豆腐中的「吊白塊」、水餃中的「毒青菜」……更危險的是「三聚氰胺」,它不僅在牛奶中大量出現,還在雞蛋中存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像目前全球暴發的金融危機一樣,席捲整個大地,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更牽動著大家的心。
在我們的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確實存在著。我的鄉下老家盛產食用菌,記得上次回家時,我參觀了整個香菇的製作過程。我與叔叔一起走進菇棚時,一股帶著香菇味的暖流迎面赴來,叔叔告訴我這里就是做香菇的地方,並示範給我看製作過程。只見叔叔與其他小夥子在一起幹了起來,我正看得著迷,可看到最後我感到什麼地方出了毛病。只見他們把做好香菇筒袋,放入石蠟液體中浸泡。叔叔告訴我,用石蠟浸泡後不但可以保證菌棒不發生爛棒,同時可以防水,等香菇生展後還可以保證香菇水分不丟失,起到很好的保鮮作用。我聽了他們對石蠟作用的介紹後,使我對「石蠟」這兩個字越想越不對勁,決心弄個明白。
回到家裡,我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全力搜索有關石蠟的知識。終於明白了它的真面目。原來,蠟是一種工業用品,也叫工業石蠟,它是一種復雜的化學成分,其所含的危險成分主要是苯,它是對人體一種十分有害的物質。專家指出它是人體皮膚癌、肺癌產生的罪魁禍首。看了介紹我大吃一驚,原來這就是電視上宣傳的嚴格禁止的「蠟菇」。看到這里,我終於明白了,這些菇農,為了自己掙大錢,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在食用菌生產中放入了工業石蠟,製造出毒香菇。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是犯罪行為,他不但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如果這些香菇出口國外還會引起外交糾紛,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他們這樣做實在是不應該啊。
原來食品安全問題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也可能正在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危害著我們的健康。我想,我們國家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這個問題,只有通過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才能制止這些問題的出現。同時做為一名小學生,我們也要積極地參與到食品安全的宣傳中,讓更多的人認識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農葯食品、化學食品、問題食品,這樣才能讓食品安全與我們的健康同行。

食品安全與人性
食品,說的普通一點就是人們每天吃的和喝的。具體指的是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為「問題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們心中是異常關心的,關注的。因為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人們飲食文化多樣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蘇丹紅事件」、「注水肉」還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無一不牽動著廣大民眾的心。隨著食品的多樣化發展,各種添加劑不斷翻新、涌現,不斷被加入食物中。肉鬆中有添加劑,奶粉中有三氯氰胺。雖然現社會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對稱,但可能都是消費者心中所默認的,考慮到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們身邊的人,他們也大都認同「眼不見為凈的」觀點,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時候,你不會想食品的生產過程是怎樣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過了國家衛生檢查,你只是考慮到口感的好壞,但有時吃的是「問題食品」,你卻不知道,等到出現問題時,你可能也發現不出是食品原因,當然也拿不出任何證據來證明了。生產商這樣生產「問題食品」,我認為這不但影響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嚴重威脅到國家的聲譽。這樣做無疑是一種羞恥,一種無能,一種人性泯滅的表現。

食品安全中出現問題,人們都會首先想到出售商和製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業的天職,但他們不能丟失了人性;是的,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競爭的是價格,但是他們不能向豬肉中注水;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內部之間,企業與民眾之間有時會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們不能拿消費者的健康來負擔。

企業固然有他們應該負擔的責任,但是國家有關部門的官員也不能從旁而立。以人民利益為重,依靠國家法律法規來維護民眾健康是他們的責任,有句俗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體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讓部分民眾吃了顆「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標准,但每個企業有自己的「標准」,有時是標准不能落實,因為個別地方官員、領導和生產製造商「勾結」,有所謂的免檢產品,不用檢查就發放衛生許可證,直接出售。這樣可以說不為黨負責,不為人民負責。

消費者自身的防範意識、自我安全健康保護意識也是不可缺少的。當然買食品不能單純的相信吹噓的廣告:質量第一,等等的。從某些消費者理解到,他們全憑廣告,坦言道:有質量第一的誰還買質量第二的食品?話說回來,自己不對自身健康負責,何人還會關心你?

食品安全出現問題,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在如此嚴峻的問題面前,為什麼還要出現「問題食品」?所謂的人性都到哪裡去了?作為自然界生物鏈的最頂端,我們不是自食其果嗎?

B. 求飲食文化論文3000字

於飲食文化的論文: 論飲食文化漢譯英中的「意譯 論飲食文化漢譯英中的 意譯」 意譯〔摘要〕把中國的飲食文化翻譯為英語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要把飲食文 化,尤其是菜譜忠實地傳達出來,要兼顧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慮到西方人的飲食所講究的內容和實質,同時還需要關注菜餚本身的材料、烹 調方法和人們的飲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譜英語譯名並加以歸納, 總結出中國飲食文化尤其是菜譜漢譯英中的「意譯」情況。 〔關鍵詞〕菜譜 翻譯 「意譯」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大事。飲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 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工作,或者跟中國人打交道,而他們也在 不斷地了解中國, 學習中國文化。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國學者及外國遊客對此興趣濃厚。要做好飲食文化的對外宣傳,我們首 先就要把我國的菜譜翻譯出來、整理成文。大多數中國食譜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讓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時,還充滿著期待。中式菜譜的翻譯除 了要求語義對等,還必須注重文化聯系,這就要求翻譯出來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語言、價值觀等思維。 根據王秀芬在其論文《淺析中式菜譜的文化和翻譯》的總結和歸納,我國 的學者把菜名譯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種。 (1)寫實型命名法。如「烤乳豬」被譯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譯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寫意型命名法。如「紅燒獅子頭」被譯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蝦」被譯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東坡肉」被譯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雞」被譯 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數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鴨」被譯為 Peking Duck.「八寶飯」被譯 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這四種菜譜的翻譯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國人所接受。 然而從翻譯的方法來說, 許多菜名都採用了意譯。 一、意譯 意譯總是與直譯、音譯聯系在一起的。關於意譯,錢歌川在其著作《翻譯 漫談》中是這樣定義的:「採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時候改變原意,依譯者自己 的意思寫出,結果是不大忠於原文(錢歌川,1980:11)。」在漢譯英中,很 多時候,直譯會讓外國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國飲食文化對外宣傳的翻譯過程中,不管寫實型命名法還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譜,都不可避免地採用意譯。 二、中國菜譜的意譯 中國的菜譜五花八門,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對其做工材料一目瞭然, 有的則採用歷史文化典故,讓客人在品菜的同時,感受文化氣氛;而有的菜名 確實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有的則採取的是浪漫主義的命名方式,讓食 客充滿遐想。很多菜名還採用了文化典故、歷史事件、成語、俗語、諺語來命 名,這就約束了中國菜名翻譯時的直譯手法。因為很多時候,直譯會讓外國人 費解,中國人若是不了解這道菜,也會被英文譯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謂。 所以,在把中國菜名翻譯成譯文的時候,更應該多採用意譯的方法。本文通過 分析、歸納和總結,發現中國菜譜採用意譯通常有以下三種。 (一)直譯表達不明時,常採用意譯把菜譜譯出 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理解上的困難。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有那麼好的中文 語言基礎和積淀,很多中文說法、詞語在我們炎黃子孫看來毫不費勁,但是在 外國人眼裡,這些表達可能引起誤解,或者讓他們在點菜時,因為不理解不了 解而無從下手。直譯菜名很多時候並不適合外國人看,因為直譯往往會讓一樣 東西在兩種語言中呈現出很大的差異,譯文跟原文也許會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馳。因為不是所有的中文詞彙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語義與之對等的單詞。或者有 時候找到與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單詞,但是這些詞不一定可以傳達菜名的用 意,因為菜名通常還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時候,菜名的翻譯只能採用意 譯,在直譯不能確切表達菜名本意的時候,添加成分,以達到解釋說明的作用。 如,白飯,如果直譯,則為 White Rice,但是中國人說「白飯」,強調的並 非它的顏色而是它的內容,是指單獨的米飯,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為 求更准確地表達出中文「白飯」二字的涵義,譯者此時應該舍棄直譯而採用意譯,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詞,外國人更容易聯想到飯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們也不會想到「黑米飯去」。 又如「鳳凰玉米羹」這道菜,中國人大概都知道這道菜中的鳳凰並非指一種 鳥,而指的是雞,稱之為鳳凰只是為求好聽,因為這樣命名會讓這道菜顯得更 有檔次。若把其中的「鳳凰」譯為 phoenix,則讓外國人納悶,因為鳳凰僅僅是傳 說中的一種鳥,並非真實存在的動物,如果搬到餐桌上來了,讓人難以置信。 雖然很多外國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點了這道菜,但是上菜時,他們總會 知道這里的「鳳凰」的真實身份,或許到時候很多外國食客會覺得失望。所以對 於這道菜,我們可以譯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譯為「Smelly tofu」。這種譯法算不上錯,因為 Smelly 一詞本身就能很確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氣味特點。但是,很多外國食客也會因 為「Smelly」一詞而放棄對此食物的嘗試。其實臭豆腐除了臭,也還有香的一面, 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就是臭豆腐的特點。所以,我們應該採用意譯的方法, 把「臭豆腐」譯為「stinky tofu」。 (二)結合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譯菜名 很多菜譜包含了俗語或習語,而對於俗語、習語的翻譯,直譯也無法正確 表達其含義,此時多採用意譯。然而,對於菜名的翻譯,又不能完全等同於單 獨的俗語、習語本身的翻譯。單獨的俗語、習語本身的翻譯採用解釋、增譯等 方法傳達其內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語、習語的菜名,不僅要求翻譯工作者能 夠通徹領悟俗語、習語本身的含義,還要注意俗語、習語本身與菜餚之間的緊 密聯系。習語、成語做菜名時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比菜名本身更為 重要。此外,翻譯人員在翻譯時還必須注意把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表達出來, 但又不能過多剔除習語、成語本身的意蘊。因為如果僅僅傳達了成語、俗語等 意思,而忽略菜餚材料的介紹,則會讓食客在點菜的時候難以兼顧營養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對菜名好奇而點菜,到時候上的菜全部是肉類,這會讓 客人覺得很油膩,整個飯局吃得不夠盡興。同時從營養的角度來說,也是不科 學的。所以,翻譯人員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把菜名當作是簡單的一個詞 語來翻譯,而應該把菜名與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結合起來,力求使菜譜的翻譯 能夠完美、忠實地表達原意。 如,中國有道菜叫「過山峰燉清湯」,如果翻譯此菜名時採用直譯,則會將 其譯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對於此譯文,不僅外國人看不懂,就連土 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摸不清這道菜是用什麼做的,點了這道菜他們將會品嘗到什 么。實際上,這是一道雞湯。「過山峰」在此當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塊材料,而是指雞塊本身。為此,我們的翻譯工作者把此菜譯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譯文既表達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餚所 需的材料,同時也不會讓外國食客誤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義。 又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飯館將其譯為 Ma Po』s bean curd。此種譯法對於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無關緊要的,然 而並非所有的外國食客都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Ma Po 會被理解為一個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對食客當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這菜畢竟還是豆腐, 不管是誰的牌子,對很多外國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說他們並不一定 清楚這個豆腐與其他豆腐的不同之處。但是如果我們採用「意譯」的方法,把菜 餚的材料填補上去,說不定可以引發食客的興趣,刺激其的食慾。「麻婆豆腐」 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烹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國的翻譯工作者也把它譯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還有「螞蟻上樹」一菜,單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國食客也會認為是吃螞蟻, 因為在中國的飲食文化當中,螞蟻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湯。而 實際上,這道菜是面條跟碎肉末一起烹飪的。煮熟以後,肉末附在面條上,就 如螞蟻爬到了樹上一樣。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採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們 在翻譯此菜名時,不可以簡單地譯為 Ants climbing trees,因為 Ants 會讓外國 人食慾盡失。同時,此種譯法又不能正確地反映出這道菜的真正內涵,所以把 這個菜名譯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睞。 (三)意譯關注菜餚的烹飪方法 用「意譯」翻譯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單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達出一道菜 的真正風味,因為同一材料根據不同的刀法和烹調方法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多 種佳餚。飲食文化很講究刀法和烹調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剝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飪方法在食物、菜餚的 製作過程中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影響了食物的味道,還影響了食物的營養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譯菜名材料不能傳達菜餚的本質意思的時候,我們可以 採用意譯的方法,在意譯中注重烹飪方法的翻譯。 如「千層餅」被譯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餅的形狀, 「steamed」又明確了這種餅的烹調方法。 此種譯法又讓外國食客門路清晰而不至 於會錯意點錯菜,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層「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這層意思就是烹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讓外國食 客明白千層餅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讓客人了解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雞脯」這道菜,從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雞 肉。然而單看菜名,一般食客並不知道其中的製作過程和方法,因為任何人都 很難從菜名中尋究出很明顯的答案來。用茄汁和雞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幾個樣 式的菜來,而直譯這兩個材料並不能讓客人想像出菜餚的味道。事實上,這里 的雞肉是油炸過的。熟悉這道菜的真正內容和其烹調方法之後,我們就可以將 其譯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譯文突顯了烹調方法,又充滿了 西方飲食風味,讓外國食客倍感親切。 又如「桶子雞」,若直譯為「Chicken in pail」,則讓人誤以為此菜為燉品,拿 桶來盛裝以求新鮮。事實上,這道菜是乾的,跟鹽焗雞差不多,只是這里選用 的雞為童子雞。所以,這道菜譯為「Spring chicken in salt」時,則會讓外國食客 更容易從菜名上最快地獲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響菜餚文化內涵的傳達。 菜譜的翻譯有時候讓人費心費力,但有時候也可以讓人舍繁從簡。在很多 大餐館的菜單上,菜譜旁邊大都附上圖片。有了圖片,食客無需從文字上考慮 太多菜餚所包含的材料。此時,菜譜的翻譯盡可以從簡,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調方法即可。 如「鐵扒比目魚」,在有圖片說明的情況下,我們可將其譯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裝菜餚的器皿,也不需強調此菜為湯類還是干炒類或是其他 的。 三、結語 把中國菜譜翻譯成英文,既要兼顧菜名給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慮到 西方人的飲食思維和愛好,兼顧菜餚本身的材料、烹調方法和人們的飲食文化 心理。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加上翻譯中出現的語義上的困難,所以「意譯」在菜 譜的翻譯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意譯」比直譯更能讓譯者更好地傳達中 國的飲食文化,其譯文也能更易為外國食客所接受。當然,因為意譯本身有時 候也會讓譯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韻味,語言也失去了色調,所以,中國菜譜的翻 譯還將是未來長期的研究話題。 【參考文獻】 [1]王秀芬.淺析中式菜譜的文化和翻譯[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1(01). [2]倫淑新.直譯與意譯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 [3]錢歌川.翻譯漫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0. [4]衛虹.短命的意譯詞語[J].語文研究,1984(01).

C. 關於食品的論文

內容摘要: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的核心內容是質量認證與跟蹤管理,發達國家選擇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我國食品供應鏈中存在的與食品安全相關問題,闡述了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的目標及基本要求,提出完善供應鏈標准認證體系、提高鏈上企業成熟度、推行可追溯制度、完善物流服務體系等具體對策。
關鍵詞:食品安全 食品供應鏈 綜合管理

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的內涵

供應鏈是指由跨組織邊界的彼此關聯物流和信息流構成的行為系統。食品供應鏈是由農業、食品加工業和物流配送業等相關企業構成的食品生產與供應的網路系統。一般而言,食品供應鏈由不同的環節和組織載體構成:產前種子、飼料、肥料、農葯等生產資料的供應環節(農戶供應商)、產中種養業生產環節(農戶)、食品加工企業、食品通過配送企業進行包裝、儲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館,最後到達消費者手中。
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的概念產生於歐洲,它將供應鏈視為一個整體,對供應鏈實施綜合性計劃、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內容是質量認證與跟蹤管理。有別於一般的供應鏈管理,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必須以保障安全為首要目標,要保障全社會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加強安全管理,也就是說,食品的安全成為了食品供應鏈中每一個參與方共同確保的公共責任。供應鏈綜合管理的思想為解決食品供應鏈中的安全問題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我國食品供應鏈管理中的安全問題

(一)食品供應鏈長且復雜
從種植、養殖一直到形成消費,食品以其供應鏈長為首要特徵,覆蓋種植、養殖、屠宰、生產和流通以及餐飲管理等環節,並由此帶來其復雜性。
從食品供應鏈源頭來看,農產品在種植、養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葯、化肥、工業「三廢」的污染,而人體食用了這些被污染的農產品後不僅將產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還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據商務部統計,48.4%的種植地和養殖場周邊環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農民在生產中使用農葯和獸葯時沒有經過農業技術人員指導,64%蔬菜上市前沒有進行產地檢驗。
從加工環節來看,食品生產企業規模過小、管理混亂的問題在我國還是比較嚴重,這形成了影響食品加工環節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據統計,2005年,我國食品工業產值突破了2萬億元,然而,國家質監局在對全國6萬多家米、面、油、醬油、醋等生產企業的調查中顯示,80%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產企業規模小、門檻低、標准化程度低,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濫用食品添加劑,也是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誘因。
從流通、消費環節來看,目前多數農產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農貿市場、街頭巷尾直接銷售,這種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檢驗程序和監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將難以避免;而隨著現代家庭結構的趨小與人口流動性的增大,人們對食品消費日益呈現出多樣化、方便化的趨勢。非時令食品消費、在外就餐消費等活動大大增多,食品消費不斷上升,也使得群體性的食品安全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二)供應鏈基礎薄弱
物流基礎硬體設施薄弱。在存儲上,我國一直只重視肉類冷庫建設而忽視蔬菜、水果的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而忽視加工性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而忽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在運輸上,目前國內冷藏運輸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線運輸,在支線配送上很少採用。服務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務標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鮮食品的裝船、裝車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國際食品標准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其次是服務內容的不完善,雖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的服務內容,但多數還停留在簡單的倉儲、運輸、搬運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綜合性一體化的現代物流服務。
(三)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應鏈上相關的安全標准體系如農產品標准體系、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食品質量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國家標準的修訂計劃,使我國食品行業採用國際標準的比例達到55%,此計劃顯示,國內標准與國際標準的距離還很大;此外,我國僅個別省市實施了農產品的追溯性標准。食品安全的監管網路建設明顯滯後。目前我國食品信息網路不健全,食品企業分散,溝通渠道不暢,許多信息難以收集、傳遞和及時處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夠,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現實的信息基礎設施支持,造成我國食品產業鏈連接不緊、難於管理和監督,這是引起食品供應鏈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的目標及基本要求

結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給的鏈條越來越長、環節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也越來越復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增加食品風險發生的機率。從國際經驗來看,供應鏈綜合管理已成為食品安全的保障;從國內現實來看,國內農產品供需結構發生了變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倍受關注。鑒於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別於一般的供應鏈管理,應該以保障食品安全為首要目標,然後才是對總成本最小化、總周期時間最短化、物流質量最優化等問題的考慮。為了達到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的目標,在進行供應鏈系統設計時應滿足以下要求。(一)供應鏈監管體系科學有效
食品供應鏈作為食品安全與監督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響因素的載體。因此,食品供應鏈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來,而應放在整個監管體系中去考慮,應與政府、行業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相適應,使得整個監管體系的運行更科學有效。
(二)供應鏈管理信息集成與共享
食品供應鏈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問題,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問題。我國食品供應鏈信息化滯後不是某個企業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由於食品安全事故帶有突發性、涉及面廣、危害性大等特徵,因此,速度是關鍵。食品安全供應鏈綜合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快速反應性」,即系統必須啟動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須快速,信息發布必須快速,措施決定和付諸實施必須快速,處理結果公布必須快速等。而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夠流動快速、透明的基礎上,所以,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統,提高管理的信息技術含量,以使整個食品供應鏈上的安全信息能夠集成,並實現共享。
(三)供應鏈合作協調有序
食品供應鏈各成員企業的局部利益和行為經常與供應鏈系統的目標不一致,使供應鏈系統性能降低、效益受損。供應鏈管理是將上下游企業作為整體,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設計和實現供應鏈管理協調機制,提高系統的功能與收益非常重要。通過食品供應鏈物流的協調管理可使物流活動的每一環節為了系統的同一目標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有效提高食品供應鏈的效率和服務水平,並通過從食品原料的源頭進行安全控制,確保食品的安全質量。
推行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的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供應鏈上相關標准
力求做到無論企業處在供應鏈的哪個環節或具體生產經營何種產品,都有相應的質量標准被要求執行;沒有標准,就無法進行統一的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標准不同,就無法實現跨國界食品供應鏈管理,因此,標準是基礎。目前,我國應盡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整個食品鏈中組織的要求》的標准,這是一套貫穿整個食品供應鏈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國際標准,其目的在於為保障食品供應鏈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包含了相互溝通、體系管理、過程式控制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關鍵要素。從體系要素和體系包含的內容來看,若食品供應鏈上企業都能夠參照標准建立體系,並嚴格執行,就能實現有效的食品安全供應鏈管理。
(二)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評價體系和認證認可制度
通過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規范化肥、農葯、獸葯、飼料添加劑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產地環境監測網路,保證產地環境符合安全生產要求;通過食品市場准入制度,杜絕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現象,防止不安全的農產品、食品流入市場和用於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安定;強化中介組織和橫向聯合組織的行業管理的作用,中介組織作為獨立的法人行為主體和機構,以公正、公平、誠信的服務為宗旨,向社會提供有資信的質量管理服務,主要進行質量標准認證體系的注冊管理,推廣、宣傳質量標准認證體系,實施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等。
(三)提高我國食品供應鏈上企業的成熟度
小作坊式的食品生產經營方式,不適合食品行業的發展,也無法實現有效的食品供應鏈綜合管理,必須提高食品企業的集約化、國際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壯大食品供應鏈的龍頭企業,由這些龍頭企業來協調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帶動整個食品產業鏈朝著健康、安全方向發展。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將促進食品產業融合與「一體化經營」,造就大型企業集團,實現增值環節內部化並有利於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食品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要求食品企業必須提高國際化水平,融入國際食品供應鏈管理體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則是關鍵中的關鍵,是能夠實現食品供應鏈管理的基礎。
(四)積極推行實施標識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在於信息不對稱、責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場失靈。因此,控制食品質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強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過食品優質優價機制激勵生產經營者提高質量安全水平,或者通過明確責任的潛在懲罰約束機制促使生產經營者提高質量安全水平。運用EAN-UCC(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和RFID(非接觸式微型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可以實現食品安全供應鏈綜合管理的質量認證和跟蹤管理功能,在供應鏈中以精確、快速的方式檢索追溯數據,對接收、生產、包裝、存儲、運輸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的聯接並進行有效的管理。 (五)加強食品供應鏈設施和設備建設以完善物流服務體系
推動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實現供應鏈高效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對食品等商品實現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還可以對食品進行再加工處理,保證食品質量的衛生和標准,充分發揮現代流通方式在實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證食品安全;積極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社會化、專業化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中國現代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示範者和中小物流企業資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備低溫冷鏈系統,建立食品冷藏供應鏈,將易腐、生鮮食品從產地收購、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直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都處於適當的低溫環境之中,以保證食品的質量,防止食品的變質和污染。

參考文獻:
1.陳原.試論我國食品安全供應鏈綜合管理[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7
2.陳椒.食品安全與食品供應鏈管理[J].上海企業,2005
3.斯樊鋒.食品供應鏈管理[J].物流科技,2006

D. 韓國的飲食文化論文

http://hi..com/gckgttai/blog/item/c97799177849660cc83d6d09.html

中文題目:韓國飲食文化 韓文題目:한국의 음식의 문화

學 院:外國語學院

專 業:應用韓語

E. 關於食品安全的論文,2000字左右,要原創,急,絕對不能

參考資料:自創,多加點分!我國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正在逐步成為百姓消費的熱點。商家在捕捉賣點、尋求商機炒作過程中,更是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披上了誘人的色彩。在時尚的招引下,無公害、綠色、有機正在成為標示農產品安全、健康、環保的新概念。

國家標准委已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同時列入《全國農業標准2003~2005年發展計劃》中,今後3年,將制定出一系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國家標准。本版立足標准,原原本本地解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所涉及的一些的概念,給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的消費信息。

農產品分類及概念

有機農產品: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及標准生產、加工出來的,並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有機農業的原則是,在農業能量的封閉循環狀態下生產,全部過程都利用農業資源,而不是利用農業以外的能源(化肥、農葯、生產調節劑和添加劑等)影響和改變農業的能量循環。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是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種生產因素的有效循環,不打破生物循環鏈的生產方式。有機農產品是純天然、無污染、安全營養的食品,也可稱為"生態食品"。

綠色農產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農產品。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是,生產的投入量和產出量保持平衡,即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後代人同等發展的需要。綠色農產品在生產方式上對農業以外的能源採取適當的限制,以更多地發揮生態功能的作用。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和規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並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我國的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種。其中A級綠色食品生產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葯、獸葯、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按照農業部發布的行業標准,AA級綠色食品等同於有機食品。

F. 飲食文化論文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參考文獻: 《中國飲食文化》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5.10

《中國傳統食俗》 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2. 5

《SOHO早餐文化》 2007.1

G. 求一篇關於美食文化的文章!

中國餐飲文化漫談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占據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閱讀全文

與食物宣傳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計經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14
臨床三基三嚴培訓方案範文 瀏覽:734
中小型服裝企業電子商務網站的常設欄目 瀏覽:90
質量技術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586
國培如何設計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311
英語小學培訓學校萬聖節的方案 瀏覽:416
2016商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5
深圳宥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603
成達電子商務 瀏覽:881
培訓班3月份招生方案 瀏覽:47
教務處外出培訓方案 瀏覽:404
活動游戲策劃方案 瀏覽:836
華平電子商務招聘 瀏覽:993
電子商務最全面的定義 瀏覽:455
企業繼續教育培訓方案版本 瀏覽:96
廈門網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79
2015年廣州跨境電子商務規模 瀏覽:453
電子商務專項培訓方案 瀏覽:564
生財有道節目策劃方案 瀏覽:271
電子商務改變世界 瀏覽: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