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IPMTCT工作台賬中的IPMTCT是什麼意思(在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病」工作中出現的)
您好,IPMTCT是指Integrated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英文的縮寫。<br><br>IPMTCT的意思是說母嬰傳播率的綜合防治,是三病工作的目的,也就是預防和治療三病的母嬰傳播。
『貳』 如何為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的孕產婦及新生兒童提供保健服務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所致的一種傳染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靶細胞即CD4細胞(TH細胞),由於此細胞的受損,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破壞,由此而產生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或其他威脅生命的表現。臨床表現有長期不規則發熱、消瘦、全身持續性淋巴結腫大、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如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等、末梢血CD4細胞減低和血清抗-HIV抗體陽性。
【病因】
病原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屬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亞科。為正鏈單股RNA病毒,直徑100nm~140nm。電鏡下呈球形顆粒。內含核蛋白,有兩條單股RNA、逆轉錄酶和RNA結合蛋白p15。外有衣殼蛋白p24和基質蛋白p18。外有外膜包裹,外膜上有糖蛋白gp120和跨膜蛋白gp41。HIV有HIV-1和HIV-2型兩種病毒型。HIV-1型為世界大多數地區流行的艾滋病病原。HIV-2型主要流行於西非、美國和歐洲一些地區,亦能引起艾滋病。
【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數月至數年,可長達8~10年。凡有不正當性行為包括同性戀、異性戀和兩性戀、注射吸毒者、性病病人及多次輸血和血製品者如血友病病人,均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1.無症狀HIV感染
HIV已感染人體,但無症狀,血抗-HIV抗體陽性。此類病人稱為「HIV攜帶者」。此感染可經數月至數年,發展為艾滋病。
2.急性感染
當人體感染HIV後,部分病人可出現急性感染表現,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出汗、乏力、肌肉疼痛、厭食、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約半數病人出現皮疹,呈斑疹、斑丘疹或蕁麻疹,充血性,直徑4~6mm,主要分布於面、頸及軀幹部,四肢較少。並有頸、腋、枕部淋巴結腫大。
3.艾滋病相關綜合征(AIDS Relatedsyndrome)
有些病人僅表現無症狀性全身持續性淋巴結腫大,可在頸部、枕部和腋窩等多處淋巴結呈對稱性腫大,直徑為0.5~2.0cm,無壓痛。還可表現為持續數月的不規則發熱,並消瘦、盜汗、乏力、腹瀉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部分病人反復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此類病人為早期艾滋病,經過一段時間,可發展為典型艾滋病。HIV感染人體後,導致人體免疫功能,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嚴重缺陷,臨床表現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腫瘤如卡波西肉瘤等。
(1)機會性感染
是艾滋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多由條件性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引起。易發生機會性感染的部位有以下幾種。
①肺部感染:常見的病原有卡氏肺孢子蟲、CMV、結核桿菌、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等。以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最常見。起病隱襲,有發熱、盜汗、消瘦、乾咳等,活動後有明顯氣短。重者靜止時有呼吸困難、紫紺和呼吸衰竭。胸部X線檢查,呈間質性肺炎。痰液、支氣管鏡吸取分泌物及肺活檢組織檢查,可查出肺孢子蟲進行確診。
②胃腸道感染:有毛狀黏膜白斑病,口腔、咽部和食道炎症,由隱孢子蟲、沙門菌、鳥分枝桿菌、CMV等引起的腸炎。
③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由弓形蟲、隱球菌、念珠菌、結核桿菌、鳥分枝桿菌、CMV和HSV等引起的腦炎和腦膜炎。有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抽風、偏癱及神志障礙等。診斷可做腦脊液檢查及塗片和培養找病原體。
④皮膚黏膜感染:除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及毛狀黏膜白斑病外,可有反復發作口唇、外陰和肛門周圍HSV感染、皮膚帶狀皰疹、尖銳濕疣、皮膚細菌感染等。
⑤腫瘤:艾滋病時,有嚴重細胞免疫功能缺陷,易發生惡性腫瘤,常見有卡波西肉瘤、何傑金淋巴瘤、T細胞性淋巴瘤等。
⑥神經系統病變:由於腦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表面也有CD4分子表達,HIV可以感染腦及神經細胞。此外,單核和巨噬細胞攜帶HIV,經血腦屏障引起神經病變。因此,約有60%艾滋病患者有神經系統病變。最常見為亞急性腦炎。亦可發生脊髓炎及末梢神經炎。
(二)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1.血象
有血紅蛋白及紅細胞降低,血小板減少。末梢血白細胞常下降至4×109/L以下。淋巴細胞數明顯減少,可降至1×109/L以下,病情愈重,淋巴細胞下降愈明顯。
2.血淋巴細胞亞群檢測
T細胞絕對數下降,CD4+淋巴細胞計數也下降。CD4/CD8<1.0。
3.抗-HIV抗體檢測
可用間接免疫熒光(IFA)或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查血清抗-HIV抗體作為過篩實驗。因上述方法可出現假陽性,對過篩實驗陽性的標本,應進一步作確診實驗。確診實驗有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和放射免疫沉澱法(RIP)。確診實驗陽性即可診斷為艾滋病。
4.HIV分離及培養
可取患者的體液及組織標本作HIV的分離及培養。最常用的標本是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與H9傳代細胞共同培養。
【急救與治療】
目前無有效的治療辦法,主要採用以抗HIV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
(一)抗HIV治療
1.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
①疊氮脫氧胸苷(AZT):AZT進入細胞後,通過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的作用,磷酸化後形成三磷酸AZT,能選擇性抑制HIV的逆轉錄酶,從而抑制HIV的復制和病毒蛋白的合成。劑量為500~600mg/d,分3~5次口服。療程至少半年。副作用有抑制骨髓,使全血細胞減少,葯物熱和皮疹等。
②二脫氧肌苷(DDI)和二脫氧胞苷(DDC):作用機制與AZT相似。劑量:在體重超過50kg者,200mg/次。體重35~49kg者,125mg/次。均為2次/d口服。DDC為0.375~0.75mg/次,3次/d口服。副作用為可誘發胰腺炎、末梢神經炎、腹瀉及口腔炎。DDI可誘發癲癇。
③d4T:用於對AZT耐葯的HIV感染者,不良反應有周圍神經炎、肝功能輕度異常及胰腺炎。
2.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
有nevirapine及pyridinones,可直接抑制HIV-1逆轉錄酶,但對HIV-2無抗病毒活性。對AZT耐葯株有效。易產生耐葯性,常與其他抗HIV葯合用。
3.蛋白酶抑制劑
有ritonavir、indinavir和saquinavir。蛋白酶抑制劑與HIV蛋白酶結合後,可抑制HIV的復制。對HIV抑制率可達99%。對AZT耐葯的病毒株有效。與AZT及DDC合用有協同作用。但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易於血漿蛋白結合,影響其抗HIV活性。
目前抗HIV的治療,多主張採用幾種葯物聯合應用或輪換治療,如AZT、DDI或DDC與蛋白酶抑制劑聯合治療,可以提高抗HIV的療效及延緩和減少耐葯性的產生。
(二)促進和調整免疫治療
艾滋病有嚴重免疫缺陷,通過該治療,可抑制病毒,延緩發病,有利於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的防治。
1.干擾素α
用於治療早期HIV感染和卡波西肉瘤。並可減少機會性感染的發生。劑量為36~54×106U/次,1次/d,肌肉注射,4周後改為3次/W。療程為8周。 副作用主要有發熱、乏力、關節及肌肉酸痛、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
2.白細胞介素2 (IL-2)
可使血淋巴細胞數增多,提高免疫功能。劑量為0.25~2.5×106U/d,應連續24h靜脈滴注,每周治療5天,共8周。副作用有畏寒、發熱、頭痛、惡心及全身不適等。
3.其他
還有胸腺素、香菇多糖等。
(三)機會性感染和卡波西肉瘤的治療
1.機會性感染的治療
(1)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的治療
①TMP+SMZ: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葯物。劑量:TMP20mg/(kg·d),SMZ100mg/(kg·d),分3~4次口服或靜脈注射。療程3周。對本病的有效率為60%~80%。副作用有發熱、皮疹、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和肝功能異常等。
②戊脘脒:有效率可達60%~80%。對TMP + SMZ治療無效或因毒副作用不能繼續者,可用戊脘脒。劑量:4mg/ (kg·d ),溶於5%葡萄糖液中,緩慢靜脈滴注,應持續1h以上,以免發生低血壓。副作用有白細胞降低、腎功能不全、低血糖及肝功能不全等。
③氯潔黴素和伯氨喹啉:劑量:氯潔黴素為450~600mg/d,分4次靜滴或肌注。伯氨喹啉30mg/d,療程3周。副作用:氯潔黴素有腹瀉、胃腸道反應和皮疹。伯氨喹啉可引起溶血。
④安寧:劑量為750mg/d,分3次口服。療程3周。副作用有皮疹。
(2)弓形蟲病
可用乙胺嘧啶,首劑75mg,以後25mg/次,1次/d口服。磺胺嘧啶100~200mg/(kg·d),分4次口服。兩葯聯合治療,療程2~3周。副作用有發熱、葯疹、血尿等,部分病人可發生白細胞減少。
(3)隱孢子蟲腸炎
螺旋黴素1g/d,分3~4次口服。療程3~6周。可減輕腹瀉,但蟲體常不能清除。
(4)隱球菌腦膜炎
可用兩性黴素B 0.2~0.6mg/(kg·d),靜脈滴注,與5-氟尿嘧啶100~150mg/(kg·d),分4次口服,聯合治療8周。有效率為60%~70%,但復發率高。
(5)念珠菌口腔炎及食道炎
可口服克霉唑1g/d~3g/d或酮康唑200~400mg/d,分2次口服。
(6)抗皰疹病毒感染
有全身CMV、HSV、EBV和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表現腦炎、肺炎和肝損害等。可用無環尿苷(Acyclovir),劑量為15~20mg/(kg·d),靜脈滴注。療程10~14天。丙氧鳥苷(ganciclovir)每次5mg/kg,1次/8h,靜脈滴注。療程2~4周。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及白細胞降低。
(7)鳥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
環丙沙星0.25~0.75g/次,分2次/d口服。氯苯吩嗪100mg/次,1次/d口服。乙胺丁醇15mg/(kg·d),和利福平600mg/d,分2次口服,兩葯聯合治療。療程與抗結核治療相同。
2.卡波西肉瘤的治療
可用長春新鹼、博萊黴素、阿黴素等單用或聯合治療。也可用干擾素α30~50×106U/次,每日或隔日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也可用放射治療。
(四)中醫中葯治療
近年來中醫辨證施治對調整患者的全身情況,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和改善症狀,取得一定的療效。 一些中葯如天花粉蛋白、紫花地丁、甘草素、香菇多糖等對HIV有抑製作用。人參、當歸、女貞子等的提取物,靈芝、雲芝多糖等能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CD4陽性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因此中醫中葯治療HIV感染值得深入研究。
『叄』 預防艾滋病.乙肝.梅毒傳播項目活動實施記錄表怎麼弄
先介紹這幾類病,然後再說傳播途徑,再來就是號召人們打預防針(當然啦,艾專滋目前是沒有這種預防的屬,因為艾滋病毒比較狡猾,善變。)和如何預防,減少這類的傳播。。當然讓人們不要太過恐慌...不然人們會疏遠他們,讓他們得到社會的關愛。畢竟很多人是無辜的...
PS:本人覺得最要注意的是私生活。你懂的...
『肆』 如何預防艾滋病 梅毒 乙肝母嬰阻斷
乙肝
1 、孕婦:中期測定乙肝病毒DNA的濃度,如果高於500meq/ml,即可分別在孕7、8、9三個月各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用葯期間要觀察肝功、乙肝病毒DNA的濃度等。
如乙肝病毒DNA濃度低於500meq/ml,有肝功異常且可除外其他類型的肝炎病毒者,也可以按上述方法進行被動免疫。但是如果肝功正常,則可以不必進行此治療。 孕早期,可根據專科醫生的建議,進行中葯治療。 法庫縣中心醫院婦產科安洪賓
2 、新生兒:採取必要的產科措施外,新生兒出生後於0、1、6月齡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200IU.然後在0、1、6月齡時各注射重組乙肝疫苗10微克.
然後在7月齡時化驗乙肝病毒的保護性抗體,隨訪三年,如果觀察孩子的保護性抗體低於或接近10IU/ML,可再次注射重組乙肝疫苗10微克。
3 、在分娩方式上,尊重孕婦的選擇。對於大三陽孕婦,建議剖腹產。新生兒出生時應及時清除新生兒皮膚粘膜、鼻腔、口腔等處母血,羊水及分泌物,用吸球清理呼吸道,減少呼吸道粘膜損傷。處理完臍帶後,進行溫水洗浴。
4 、新生兒出生後,採集臍帶血和靜脈血,進行乙肝六項和DNA的檢測。
艾滋:
1新生兒出生時應及時清除新生兒皮膚粘膜,鼻腔,口腔等處母血,羊水及分泌物.用吸球清理呼吸道,減少呼吸道粘膜損傷.
2人工喂養
3不接種卡介苗
4應用抗逆轉錄病毒葯物.
首選方案
孕期+分娩期+產後新生兒(齊多夫定(AZT)+ 奈韋拉平(維樂命,NVP)聯合用葯)方案:即孕婦自28周開始服用AZT 300mg,口服,每日2次,至臨產;分娩過程中每3小時AZT 300mg,口服,至分娩結束;孕產婦臨產後加服NVP 200mg
嬰兒出生後72小時內一次性服用NVP 2mg/kg(或混懸液0.2ml/kg),最多不超過6mg(或混懸液0.6ml);新生兒出生後服用AZT 2mg/kg,每6小時1次,如果母親用葯時間滿4周或4周以上,嬰兒用葯1周;如果孕婦用葯不足4周,嬰兒用葯應持續6周.
18個月後確定是否感染HIV。
梅毒
1 、孕12周前和孕28周後,注射青黴素,10天。
2 、新生兒按體重注射青黴素10或20萬,一天兩次,10天。在滿月,3個月,6個月時復查。
3、 因為梅毒的傳播途徑不是很明確,對於RPR和TPPA陽性的產婦,減少密切接觸。
麻疹、結核等空氣呼吸道疾病的產婦
產前無特殊治療,產後新生兒和產婦隔離觀察,專人陪護,不可交叉。感染麻疹的新生兒在第3天就會出現麻疹症狀,要嚴密觀察。結核產婦的新生兒需要定期復查,發病緩慢。
醫護的自身防護:
標准預防,職業暴露的處理流程。
請各位必須執行標准預防,不要有僥幸心理。一次性面屏要比護目鏡實用,可以將整個面部和我們防護不到的頸部都可以保護起來。
請將手套和手術衣的袖口相互層疊(UC上課時,我演示的那樣層疊),加長的手套和手術衣。
陰道分娩,盡量不進行側切,減少侵入性操作和銳器刺傷的幾率。
在清洗器械時,戴上面屏,防止污水濺入眼睛。
呼吸道隔離時,口罩4小時換一次,陪護及孕產婦一
『伍』 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宣傳內容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途徑,危害,預防措施
『陸』 《四川省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指導掌中手冊》2011年版 ,四川省婦幼保健院出版的電子版,誰有
四川省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指導掌中手冊》2011年版 ,四川省婦幼保健院出版的電子版,哈哈與我個還是它位於更好的灑脫我也阿什頓功夫。
『柒』 普外科對艾滋病、梅毒、乙肝病人的應急預案及流程
要防止HIV醫院內感染就應當提高醫務人員安全操作的意識,在醫療服務中執行普遍性防護原則,嚴格遵守預防醫院感染的操作規程。要強調對每個病人、每次操作都要嚴格執行有關的規章制度,不能僅在處理HIV感染者或病人時才強調這些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普遍性防護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1) 安全處置銳利器具
l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不要把用過的器具傳遞給別人。
l 在進行侵襲性操作時,一定要保證足夠的光線,盡可能減少創口出血。
l 千萬不要向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針頭上蓋針頭套。不要用手毀壞用過的注射器。
l 在創口縫合時,要特別注意減少意外刺傷。
l 把用過的注射器直接放到專門的桶(盒)中,統一處理。
l 勿將銳利廢棄物同其它廢棄物混在一起。
l 勿將銳利廢棄物放在兒童可以接觸到的地方。
(2) 對所有器具嚴格消毒
為保證消毒效果,器具必須用熱水和清潔劑洗干凈後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規范的消毒程序都足以殺滅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表 推薦的規范消毒標准
蒸汽高溫消毒 溫度(℃ ) 時間(min)
115 0
121 5
126 0
134 3
干空氣高溫消毒
160 120
170 60
180 30
常用的滅菌方法足以使HIV滅活。常用的兩種滅菌方法是煮沸和化學滅菌。
煮沸是有效的滅菌方法。已清洗過的器具應煮沸20分鍾。
化學滅菌法主要用於不能採用加熱法滅菌的器具。以下三種常用的化學滅菌劑足以滅活HIV:
含氯滅菌劑,如漂白粉;2%雙氧水;70%酒精。
(3) 認真洗手
醫務人員的手常常帶有病原微生物,這也是造成病原體在病人中傳播和主要原因之一。醫務人員手上沾著的體液,可以很容易地用肥皂和水清除干凈。
(4) 使用防護設施避免直接接觸體液
根據可能接觸血液或體液量的多少,決定採用適當防護設施。常用防護設施包括乳膠手套、口罩、防護眼鏡、隔離衣等。
(5) 安全處置廢棄物
l 運輸廢棄物的人必須戴厚質乳膠手套。
l 處理液體廢棄物必須戴防護眼鏡。
l 沒有被血液或體液污染的廢棄物,可按一般性廢棄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