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記者走基層策劃方案

記者走基層策劃方案

發布時間:2021-06-27 03:36:51

❶ 走基層什麼意思

走基層 「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溫室里的玫瑰再鮮艷也不值得驕傲。」一位媒體編輯在參加近期的「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後感慨,「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裡才能踏實。」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期間,全國新聞單位將根據要求建立基層聯系點,組織編輯記者廣泛開展蹲點調研活動,認真調查研究群眾生產生活的新情況新變化。 人民日報要求編委會成員每人確定1個基層聯系點,編輯部各部門、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和各社屬報刊等單位確定2—3個基層聯系點。 新華社要求各單位選擇在當地有突出特色或偏遠貧困地區的縣、鄉、鎮、村作為基層聯系點,定期組織編輯記者開展蹲點調研活動。 光明日報要求每個部門至少在基層縣、鄉、村、鎮設定5個聯系點,包括鄉鎮、村莊、中小學校、衛生院所、文化館站、圖書館、敬老院等。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將結合對外報道特點,通過「CRI中外記者·中國行」采訪報道活動,組織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廠礦企業、百姓人家進行采訪。 四川省要求全省各新聞單位建立一張報紙、一家電台、一家電視台分別聯系一個社區、一家醫院、一所學校、一家工廠、一個村莊制度,一個記者聯系一個城鎮家庭、一戶村民、一名民警、一位工人制度。 長期的新聞實踐證明,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記者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人民日報》記者劉曉鵬直言,不到基層去,總隔著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層去,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到基層去,通篇乾巴話,表達就不夠到位;不到基層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❷ 結合實際,論述當前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背景與意義。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重在聯系實際、貴在取得實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動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必須高度重視,強化領導責任、細化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切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應做到:
①要在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上下功夫見成效,自覺貫徹黨的新聞工作方針政策,落實好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根本任務。②要在把握基本國情、增強服務大局的自覺性上下功夫見成效,進一步明確新聞工作的坐標,著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更好地促進改革發展、維護和諧穩定。③要在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提高服務群眾能力上下功夫見成效,回答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④要在培育良好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上下功夫見成效,繼承弘揚新聞工作的優良作風,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樹立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⑤要在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見成效,倡導清新朴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文風,讓人們愛讀愛聽愛看,實現最佳宣傳效果。⑥要改進創新方式方法,結合媒體格局的變化、隊伍結構的實際、業務工作的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動載體,廣泛吸引編輯記者參與。⑦要建立完善有利於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制度機制,推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成為新聞戰線的自覺行動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追求。⑧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認真總結「新春走基層」活動的經驗做法,把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作為體察民情民意、服務人民群眾的根本途徑,使走基層、下基層機制化常態化,不斷提高新聞工作服務群眾的水平。

❸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於1949年5月23日創刊,報頭由毛澤東同志題寫,由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辦。中共中央華中局(後為中南局)成立後,為華中局(中南局)機關報兼武漢市委和湖北省委的機關報。 創刊初期,《長江日報》每天出對開一大張(4版),後來曾經增為一,張半(6版)。《長江日報》報名為毛澤東書寫。創刊時,廖井丹任社長,陳楚為副社長兼總編輯。不久,廖井丹離任,熊復任社長。1952年初熊復調離報社後。由陳楚負責。
歷史沿革

1952年底,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大區一級黨報,作為中南局機關報的《長江日報》於1952年12月31日終刊,由武漢市委機關報《新武漢報》接用《長江日報》報名,於1953年元旦繼續出版。中南《長江日報》一部分人員參加了武漢《長江日報》的工作。這時的《長江日報》主要擔負武漢市委機關報的任務;同時,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南行政委員會有關政策法令及重要指示,仍通過《長江日報》發布,直至1954年大區撤銷為止。
武漢《長江日報》的前身是《新武漢報》。《新武漢報》是在民營《大剛報

》的基礎上逐步改造和建設成為黨報的。武漢解放後,武漢市軍管會批准《大剛報》繼續出版,並派張若達任總編輯,通過這張報紙發布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和重要指示。1950年9月,《大剛報》實行公私合營,陸天虹任公方代表。1951年底。《大剛報》停刊。1952年元旦。《新武漢報》創刊,正式成為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從1953年元月起,又接用《長江日報》報名繼續出版。
1960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決定《長江日報》與《湖北日報》合並,《長江日報》於1961年1月6日停刊,部分人員調湖北日報社,其餘人員於1961年5月1日出版《武漢晚報》,為武漢市委機關報。「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武漢晚報》於1966年底停刊。1967年1月21日,又以《長江日報》報名復刊。先後擔任過武漢長江日報社長、總編輯、副社長、副總編輯的有黎智、陸天虹、蕭松年、郭治澄、雷行、曾卓、呂梁、黎少岑、黃嘉、孫德華、楊振興、王保畲、白索、翟玉勛、楊秉林、楊坤潮、張學知、堪根本、陳修誠、熊偉等。《長江日報》在80年代改革開放的形勢,本著「立足武漢、服務全省、貫通長江、輻射華中、面向全國、對外開放」的編輯方針,報道國內外和湖北省、武漢市的重要新聞,介紹武漢市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發揮城市多功能作用的經驗,展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不斷涌現的新人新事新風貌,具有一定特色;其各具特色的副刊、專刊,適應了不同方面,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1982年7月,長江日報社與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合辦《經濟信息報》,後人民銀行總行、湖北省分行和武漢市經委也參加合辦。1981年5月創辦《長江日報郊縣版》,同年9月恢復出版《武漢晚報》。長江日報社還辦有內部刊物《內部參考》、《長江日報通訊》、《來信摘編》、《評報》、《武漢新聞史料》、《學習與參考》和《長江報人》等。1984年,《長江日報》經批准向港澳和國外發行。中南《長江日報》日發行量創刊時為3萬份,終刊時為9萬份。武漢《長江日報》1985年日發行量為23萬份。
《長江日報》是中國中部發行量最大的城市綜合性對開大報,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是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的旗艦。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日報與時俱進,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機關報的性質、地位、功能、優勢出發,明確提出「主流媒體、權威報道」的辦報理念,辦報水平與質量不斷提高,名版、名欄、名篇層出不窮。精心營造的《健康百事》、《讀者之聲》、《黃鶴樓》、《邊鼓錄》、《疑點探訪》、《九州方圓》、《熱線追蹤》、《前程招聘》等蔚為大觀,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顯示機關報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務全省,輻射華中,影響武漢,湖北及至華中地區輿論走向。這是武漢市第一家經國家批準的報業集團和文化產業集團。從1980年評選全國好新聞以來,《長江日報》獲中國新聞獎28件,在全國城市報紙中位居前列,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在武漢地區開展的讀者調查表明,讀者眼中《長江日報》的獨特價值主要表現在它是一張新聞和信息較全的報紙和一張具有權威性的報紙,傳閱率達5.5人。與香港《大公報》、《文匯報》、法國《歐洲時報》等合辦《大武漢新聞》。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廈門、宜昌、等地分別設有記者站。
在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委機關報中,《長江日報》發行量、廣告額皆位列前五位,彩色報紙印刷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報刊職能

《長江日報》堅持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對恢復國民經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宣傳,起到指導和配合中心工作,推動實際工作前進的作用。《長江日報》勇於在報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言論針對性強,指導及時。署名馬鐵丁(即陳笑雨、張鐵夫、郭小川)的《思想雜談》,一事一議,有的放矢,為廣大讀者所歡迎。

媒體價值

優勢
《長江日報》是一份以時政、經濟新聞為主要特色的權威大報,現為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是讀者心目中最有話語權的報紙,同時也是數十萬機關幹部的必讀報紙,是高端消費群的鎖定報紙。在經濟類新聞這塊,《長江日報》側重於走大方向的發展策略,注重政策性新聞評論,時政性比較強。同時,《長江日報》的傳閱率較高,日發行量為30萬份左右。

劣勢
作為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平面媒體,《長江日報》和《武漢晚報》曾在數年前合作經營,盡管現在又再次分開辦報,但那一次的合作經歷使得原本屬於《長江日報》的廣告客戶流失嚴重,許多客戶中斷了與《長江日報》的合作轉而投向《武漢晚報》,重新獨立辦報以後,如何找回原有的客戶,如何挖掘新的客戶,是擺在眼前的一個當務之急。
《長江日報》作為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導向性,但是在親近市民,迎合市場這一方面還有待提高,在市民生活、民情民生的關注與報道上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尤其是理財類欄目並不突出。從整個上半年度媒體信息來看,《長江日報》在經濟類報道這一領域尚有一定的欠缺。
綜上,《長江日報》在金融營銷上與其他的報紙媒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無論是經濟新聞的報道總量,還是銀行類廣告的投放總量,均遠遠不及其它的同類媒體。盡管有著較高傳閱率,但作為一份機關訂閱的報紙,由於側重關注大的政治走向及政策性輿論報道,因此,其有效讀者群的實際數量遠不及其它市民報,社會影響力與讀者關注度也不盡如人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報紙本身的興趣度、關注度及信息過濾與記憶的程度相對比較低下,往往是走馬觀花,看過則罷。

營銷策劃方案

總體思想
以剛剛結束的十七大精神為導向,以切實提高百姓收入為目標,增加老百姓感興趣的理財話題,仔細分析《長江日報》讀者群,做一系列讓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立即收獲經濟效益的親民活動,針對《長江日報》客戶流失嚴重的現狀,以活動為輔助手段來吸引市場的目光,從而提高社會關注度與口碑,增加客戶的廣告投放意向。並就市民感興趣的經濟類問題開展專欄,如理財新趨勢,理財手法多樣談等等,以此提高市民對《長江日報》金融版面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率,並以此來吸引金融企業在《長江日報》上的硬廣與軟文投放量。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的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長江日報》
1、第二屆中小企業創投融姿交易會再創新高
2、個人理財營銷活動——與市民近距離談理財,開展系列親民理財活動
3、企業理財——挖掘新興的活動營銷方式
此做法一方面提高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充實了版面的信息量,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信息,引發了受眾更大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環,既增加了經濟收益,也保證了讀者閱讀率。

活動策劃
新聞與廣告往往是緊密相連的,《長江日報》金融版面的合理規劃,離不開金融企業的廣告投放,也離不開《長江日報》對各大金融機構舉辦活動的合理組織與報道。要想達到更好的貼近民生,反映民情這一目的,就必須對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類新聞做深度挖掘。而在挖掘新聞的同時,也可以積極的創造新聞,即舉辦一系列的經濟活動,以活動來啟動市場。
1、緊緊跟隨品牌活動
與武漢地區現有的經濟類活動保持良好的聯系與互動,如每年5月份舉辦的中小企業創投融資交易會,該活動在銀企之間搭建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本著「為項目找資金、為資金找項目」的宗旨,有著良好的市場口碑和大眾認可度,今年的創投融資交易會上,湖北省銀監局第一次與媒體合作,而各家銀行也是首次在媒體上就對公業務進行廣告宣傳,政府,銀行,中小企業三方互動良好,為金融市場的良好秩序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而在這次活動中,報紙廣告收入更是達到20萬,展望2008年的中小企業創投融資交易會,我們將繼續完善和堅持下去,爭取在各方面再創新高。
《長江日報》金融版面可以對2008年該活動進行全程的跟蹤報道,采寫台前幕後的各類新聞,以活動來創造市場,從而帶動廣告營銷,為讀者全面了解經濟動態提供暢通的渠道,同時也能大力吸引中小企業和各金融機構在《長江日報》上的廣告投放,最大程度的實現其經濟效益。
2、積極開展親民活動——與市民近距離談理財
《長江日報》作為武漢地區的機關報,其擁有高端讀者群這一優勢是不可忽略的,也是積極、廣泛開展金融理財類活動不可多得的便利條件,最大程度地鎖定中高收入者的消費習慣,根據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加以理財知識的引導,為各大金融機構尋找目標消費者,為中高收入群體尋找投資理財新渠道,為理財市場搭建供需之橋,是《長江日報》金融類欄目實現經濟報道與廣告營銷雙贏的必經之路。
在硬廣與軟文大行其道的今天,受眾對廣告的免疫能力越來越強,甚至出現排斥與逆反的心理,簡單的說教與介紹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對金融理財服務需求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各大金融機構苦於找不到更為合適的與目標群體溝通及交流的方式,鑒於此,我們將在銀行與市場之間打造和營建一個良好的互動平台,一方面滿足市民快速增長的理財需求,另一方面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尋找更多的目標消費群體,讓銀行通過《長江日報》這一媒體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可見的經濟收益。
(1)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將全年的活動按照按照4個季度分為4期,一季度一個主題,每個季度兩期活動,以活動帶動廣告,打造活動套餐。
以上一系列社會性活動,讓市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最科學、最適合自己的理財
《長江日報》
知識,同時這也是讓銀行能立即收獲經濟效益的活動,此類活動一方面增加了報紙的新聞報道量,另一方面為各金融機構走向市場,擴大影響力創造的良好的氛圍和條件,為他們在《長江日報》上投放硬廣和軟文廣告提供了優異的空間。
(2)與各金融機構負責人保持良好的長期而穩定的聯系,以低姿態的方式與各銀行負責人舉行座談會,以會議的形式討論如何開展活動,最大程度地傾聽銀行需求,為他們新上市的理財產品與服務進行報道與宣傳,或對銀行的理財師進行形象包裝,幫助其進一步開拓市場,在社會活動這一部分,充分聽取銀行的意見,以他們感興趣的形式進行活動包裝,從而達到即收獲市民關注,又得到銀行滿意的目的,最大程度的實現新聞報道與廣告收益的雙向平衡。
(3)積極與各銀行負責人保持溝通,雙方互通有無,報社可以採取對銀行負責人贈送報紙的方式來加深與擴大《長江日報》在各金融企業的滲透力及影響力。
3、把握市場脈搏,挖掘新的營銷模式——開展企業理財活動
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展,從單純的個人理財轉向為大量企事業單位服務,銀行對公業務的興起與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市場繁榮的保證。國有大型企業的多樣化經營,中小企業的全面發展,都離不開大量資金的順利周轉。為企業的閑置資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途徑,是銀行對公業務的宗旨與目的,代客理財,幫助公司、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銀行對公業務的發展方向,而這一新興的營銷點也有著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諸如國有特大型企業武漢鋼鐵集團,已成立了自己的財務公司,這充分說明該業務光明而美好的前景。
盡管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現階段,銀行的對公業務還僅僅局限在關系營銷的層面上,與個人業務相比,其規范性與合理性還有待提高,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促進銀行對公業務的規范運行,是一個有著巨大空間的營銷策略,鑒於此,我們將推動與促進銀行對公業務作為2008年全新的營銷重點,將銀行等各大金融機構更多地介紹給企事業單位,為各企事業單位尋找最適合他們的理財途徑,在銀企之間搭建一座相互溝通,交流無阻的平台,一方面促進了銀行對公業務的不斷拓展與前進,另一方面也為眾多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與壯大提供了更堅強的後盾,這一市場的著重開發,在武漢地區報紙媒體金融類欄目中開創了一個先河,為《長江日報》經濟類版面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一系列廣告與活動套餐的實行,將在企業中為各大金融機構樹立良好的專業形象,也為廣告收入打造了光明的創收平台。
總結
綜上所述,《長江日報》作為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縱然有著不可多得的傳播優勢,但其所存在的不足依然清晰地擺在眼前,在具體分析了各方面綜合情況以後,我們得出可以用活動來啟動市場這一結論,並為具體活動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相信本著新聞與廣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積極舉辦系列大型、專業、優質的公益類金融理財活動,定能為《長江日報》金融類版面的與時俱進錦上添花。
根據以上一系列活動,我們將憑借著良好的客戶資源與政府支持以及媒體優勢,以達到全年100萬、爭取120萬的的廣告目標值來獨家代理《長江日報》金融廣告。

欄目設置

要聞

視點

走進百姓

政治觀點

經濟生活

大話文學

體育

健康天地

教育

時尚娛樂

新聞評論

社區

發展突破

以積極的姿態做好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體現主流媒體的「見識與氣度」 黨報理所當然應該承擔起引導輿論的職責。這種引導應當是有力量、有針對、有效果的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復印上級文件,蒼白地人雲亦雲,牽強附會地印證圖解。低水平的宣傳引導,既不能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真正深入人心,又不能解答群眾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困惑,實際上是不負責任地放棄發言權。
目前,我們的社會處於轉型時期,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新情況、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涌在一起,民眾有振奮,也有疑惑、迷茫、甚至不滿。如何抓住一些社會、經濟、政治的熱點問題,通過深入理性地分析報道,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對待和解決,這對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是個考驗。
社會責任感要求媒體不僅提供真實客觀的新聞,還要能理性的剖析這些新聞產生的背景和原因,傳播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都市報、市民報往往注重對某一轟動性的事件的具體報道,挖掘廣度和深度並不是其強項。黨報在理論素養、政策水平上有更多的積累,應當站在一個思想的高地上,做好議題設置,抓准問題性報道,引導社會輿論。
2006年9月,《長江日報》在一版開設新聞專欄《長江視點》,重點抓研究問題的深度報道,既提出問題,又探討解決出路,突出建設性,同時選題大都貼近民生,受到讀者好評。
輿論監督報道是體現黨報威信的另一「重型武器」。客觀地說,《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
》的輿論監督報道比都市類報紙的同類報道具有更大的「威力」,更容易引起各級黨政部門的重視,更有利於促進問題的解決。但較普遍的一種情況是,都市報的監督報道熱火朝天,黨報卻比較沉寂。
一方面做好輿論引導,一方面做好輿論監督,黨報如果能把這兩個強項真正做強,對擴大影響力和鞏固公信力大有裨益,也將有效增強其自身競爭力。 提高正面報道的新聞價值,避免黨報淪為廉價的「黑板報」
讀者不愛看《長江日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各種工作、會議、領導活動的程序性報道太多;口號多、虛的東西多,實的信息少。
此類報道往往是對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某一方面工作的總結和肯定。
這種稿件好采訪、好寫、受被報道單位歡迎,如果版面又輕易放行的話,就會在內部形成熱衷采寫此類稿件的風氣。最終,一廠一店一院一校"粉飾"一下都可以露臉,黨報"認可"逐漸貶值。
避免黨報淪為廉價的「黑板報」,應嚴格控制一般性工作報道和表揚稿,提倡記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從群眾的視角、社會的視角抓新聞。
2007年,《湖北日報》在一版推出新欄目《記者走基層》,倡導記者沉到一線采寫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帶來清新務實之風,也增強了報紙的公信力。
研究受眾需求,把強項做出權威,把弱項做出特色
黨報的時政、經濟、科教類報道比較得心應手,在社會、民生、娛樂、服務新聞方面相對薄弱。而後面這些領域,貼近性較強、可讀性較強,讀者相當關注。認真研究受眾需求,把強項做出權威,把弱項做出特色,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都市類報紙、網路新聞的成功之處,黨報可以借鑒,但不是簡單的跟進或模仿,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品位,形成獨特的風格,進行差異化競爭。因此在改進和增強社會、民生、娛樂類新聞時,黨報應當遵循不媚俗,不嘩眾取寵的原則,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張揚主流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不斷根據讀者市場的需求調整版面,創新報道形式,豐富報道內容,才能有助於《長江日報》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全面提升。

部門建設

總經理重點管好三樣東西:數字、錢和人。數字是經營業績和規模的象徵;財務是管理至關重要的參謀和杠桿;辦公室是各個環節的潤滑劑。
辦公室要刷新和補充職能,設行政主管、後勤主管、企劃主管。除了傳統職能,將來大宗采購、企業形象設計、促銷活動策劃以及文體活動的組織都要納入辦公室,以達到精簡、統一、高效。
信息部以改造後的網路中心為技術平台,統計和處理每日各報種(長江日報和其他代理報紙)要素、收款、分區分站分線投遞等信息,同時負責對質量投訴的記錄、反饋,以及用戶資料的存檔和分析。
人力資源部負責勞資審核、員工檔案管理、教育培訓等。如需簡化機構,人力資源部也可並入辦公室。
配送業務部基本上是一個業務接談機構。負責開發、承接各類發行網路增值業務(如送水、米、油等日用品,回收舊報等)。同時負責將「長江報業捷龍快車」的物流業務與發行公司的配送網路對接。合資公司做現代物流的中流,這個部門做下流、做終端,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分類廣告部是一個全新的部門。以對外公布的特服電話為手段,依託遍布三鎮的發行站點,利用發行對象和送報後的富餘時間,搜集各類小額分類廣告信息,就近收款,即時編輯,然後將每日分類廣告集中發送到報社廣告部。
外地不少報社的發行公司做分類廣告很成功。如南京《現代快報》、深圳特區報業集團。深圳特區報業集團發行公司的分類廣告每年做到5000萬元,按15%的代理費,發行公司每年可創利700萬元。
零售代投部負責長江日報、集團內其他報紙在武漢地區的零售和外埠的征訂、投遞(包括與郵局合作)。同時承接代理、代投外報外刊。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開發和投送夾頁廣告和DM(直投)廣告。

❹ 「記者新春走基層」是媒體每年都會進行的系列報道,請問這一傳統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如果追溯的話,我認為,延安整風運動就開始了,當時是叫開門辦報,群眾辦報。

❺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中央電視台走基層記者本奔赴全國各地以"你幸福嗎"為主題進行街頭采訪引發廣泛關注

最根本的是(A)完善分配製度,促進公平正義謝謝,請採納

❻ 湖北晚報幾點發報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聞媒體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新聞報道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從而達到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牢固佔領輿論陣地之目的的根本途徑。2007年1月,《湖北日報》在一版突出推出新欄目「記者走基層」,倡導記者發揚求實的工作作風,真正沉到一線,采寫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佳作,踐行「三貼近」,體現黨報公信力,增強黨報影響力。此舉領導帶頭身體力行,記者積極跟進,采寫了大量來自基層的新聞稿件,具有強烈的現場感、新鮮感和濃烈的情感,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重視和讀者的一致好評。2007年2月13日和14日,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通訊《貼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央視新聞《記者走基層貼近百姓心》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先後報道了記者走基層、服務老百姓的做法。中央「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通報全中國,推廣《湖北日報》的做法。此後,《湖北日報》再接再厲,勇於創新,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延伸「記者走基層」內涵,組織「記者走基層·看過年」報道,這些稿件契合建設和諧社會的氛圍,反映城鄉歷史變遷和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變化,反映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體現黨報親民情懷,營造吉慶祥和的節日氣氛。《湖北日報》又推出「記者走基層·新聞調查」欄目,以記者的親身體驗和深入調查,深度報道社會走向、輿論焦點、民心民意、百姓憂歡,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服務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讀者需要黨報的服務,黨報也需要貼近讀者。從2007年1月起,每逢大型節假日,《湖北日報》都在事前推出服務參考,服務讀者,上半年已推出「元旦服務參考」、「春節服務參考」、「清明節服務參考」、「五一黃金周服務參考」、「端午服務參考」等,堅持不懈地全方位做好服務。

❼ 跪求央視新聞頻道記者走基層的背景音樂

朋友新年好!你可以點擊央視網,在新聞里搜索該節目收看即可聽到背景音樂。

❽ 央視《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節目思考

2月11日上午,合肥。竹蔭里社區活動室里一片歡聲笑語。百歲老人黃競文一邊教80後媳婦們搓元宵,一邊講著自己的家風。「黃奶奶的話也該上《新聞聯播》哩!」有人感嘆道。
同一天,西安。著名作家陳忠實和幾位朋友圍坐在一起,話題同樣是「家風」。「不說狂話大話,更不說謊話,只說真話。」陳忠實父親的教誨激起了大家的共鳴——「門風正了,村風也就正了;村風正了,人心也就正了。」
…………
在2014年春節期間,「家風」這個似已淡出視野多年的詞語,成了最「火」的公眾話題。打開電視看家風,親友聚會談家風,論壇發帖曬家風……這一切,皆因中央電視台《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特別節目而起。
從年初一到年初八,這檔節目在《新聞聯播》以頭條、提要的方式連續播出,《朝聞天下》《共同關注》等黃金時段節目還播出了加長版。節目迅速喚起了人們對一個家庭精神傳統的思考,對一個國家價值追求的審視。
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家風?怎樣從家庭入手培育正確價值觀?一個凝重而迫切的問題,在「家風」之問中清晰凸顯。
「央視記者在問路人,電視機前的我們在問自己」
「你的家風是什麼?」大年初一,《新聞聯播》里的這個提問使北京藍島大廈員工鄭異不由一愣。「這怎麼答啊!」她心裡嘀咕著。
很快,一個個簡短生動、「冒著熱氣兒」的回答吸引了她。幾天下來,她和老公成了節目的「粉絲」,還給6歲的兒子高凡楷買了本啟蒙版《朱子家訓》。
平凡「草根」是節目中最常見的主角。回答五花八門——
「不啃老,不坑爹。」一位溫州創業青年言簡意賅。其同伴的回答則顯然經過深思熟慮:「走過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
「天上不會掉餡餅砸到我頭上的。做人要實在一些,朴實一點,厚道一點。」面攤老闆笑言。
「不怕吃虧,不一定非聽話,但要講道理。」幼兒園里,一位「小眼鏡兒」搭著積木,不假思索地回答。
各界名人、網路「大V」也在節目中出現,留下耐人尋味的答案——
「重視文化,與人為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坦言,自己的家風和大多數農村家庭的差不多。他認為,家風好不好,是判斷一個人人品高下的重要參考。
開國元勛任弼時次女任遠征回憶了一件小事:孩提時代,別人送她一個記事本,父親得知後極不高興,令她送了回去。此後的一句話,她牢記至今:你不能搞特殊。人生底線要清楚。
許多台灣同胞的講述,也令觀眾們頗多感慨。
「我們堅持了幾十年的家風就是正直跟守法。」台北雜貨食鋪,老闆捧出從大陸帶來的田氏家訓影印本,話語堅定。
「年份不到不能賣。如果有人要走偏鋒,現世的報應是很快的。」世代制售金華火腿的生意人認為。
台灣企業家黃梅邨表示,父親崇信儒家思想,常說一句話:我們不做我們不要孩子做的事……
朴實生動的語言,道出了每個人對「家風」的獨特理解,折射出普通百姓內心深蘊的家國情懷,也深深感染了電視機前的人們。
「觀眾反應遠超我們的預期。網上評論、點贊,都是海量的。我每天遇到不同的朋友,都會熱烈談論,還給我支招:怎麼能做得更好。」央視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告訴記者。
短短幾天,眾多門戶網站都在醒目位置鏈接了節目視頻,網民點擊和轉發量數以億計,僅在「央視新聞」微博中,網友點贊就達60多萬條,跟帖評論成千上萬。
很多人開始尋找、追問自己的家風,並收獲了驚喜。
「詩書傳家遠,忠厚繼世長,橫批:宜家受福。舅姥爺寫的對聯,也是我們的家風。」「老媽常說:快活錢,管眼前;血汗錢,萬萬年。我家世代這樣做,應該算家風。」還有人貼出了父親寫給自己的五封信,字里行間滿是告誡與期待……
「家風是什麼?央視記者在問路人;電視機前,我們在問自己。」一位網友的微博留言,表達了眾多觀眾的心聲。
「追問家風,就是尋找一個家庭的主流價值觀」
2014年1月中旬,距春節只有不足半個月時間了。楊華還在苦苦思索著今年「新春走基層」的主題。
走基層,就要貼近民生、反映民情,決不做熱熱鬧鬧的表面文章。在合家團圓的喜慶氛圍里,什麼樣的采訪最為契合,又最有力量?節目主題怎樣扣住億萬國人的現實關切,觸碰應該觸碰的「社會痛點」?
漸漸地,一個詞在她腦海中浮現出來:家風。
春節最鮮明的概念是「家庭」。家風則是支撐一個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內核,也影響著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內涵。今天,如何引導全民樹立正確價值觀,應對社會轉型期的陣痛與挑戰,正是媒體不容迴避的責任。從「家風」入手做文章,恰能將中華文化傳統精華與當代國人的價值追求巧妙結合,通過觀眾的參與,傳遞豐富、朴實、真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方案很快成形:沿用2012年以來的街頭隨機采訪形式,派多路記者深入各地,問家風,聊家訓。
正式啟動前,新聞中心先組織記者進行了小規模試采。返回的結果令策劃編輯姚勤直撓頭:面對記者的直接提問,受訪者大多回答得乾巴、空泛,甚至搖頭走開。
「家風」無形,突然被問到確實難以理解。怎麼辦?節目組設計了六個必問的細化問題。「父母對您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什麼?」「您最想教給孩子的道理是什麼?」「您家決不允許做的事有哪些?」……在發給每位記者的《采訪手冊》上,這些問題連同其他細節要求被一一列出。
真實性是節目組一再強調的至高准則。為了確保節目真實鮮活,中央電視台台長胡占凡、副台長孫玉勝提出了拍攝的「五條硬要求」——「框進去」,鏡頭里既要有采訪對象,也要有記者;「動起來」,跟著采訪對象的動作和內容跟蹤拍攝;「長鏡頭」,鏡頭盡量不要斷,連續拍攝;「有對話」,要有記者與受訪者的對話與互動;「少靜態」,不要讓采訪對象坐下來,變成「訪談」。
幾天之後,由央視31個國內記者站、13家海外記者站以及北京本部記者組成的95路采訪小組正式行動起來了。十幾天里,他們奔走在廟會集市、車站社區、鄉村山寨、邊關軍營,足跡遍布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劉超,央視地方新聞部編輯,1988年出生的她放棄回老家安徽休假,留在北京采訪。每天早晨八九點出發,輾轉奔波到下午,緊接著聽錄音素材、摘錄出精彩片段上報編輯組、配合後期制播。每天總要忙到半夜兩三點,睡不了幾個小時。
一則則鮮活的素材通過劉超和同事們匯總上來,經過精心選編,與觀眾見面。其中,保留了不少「神回復」——自稱「耙耳朵」的重慶老大爺、「爸爸每周打我一次」的小朋友、「我家風很大」的答非所問……目的就是「真實可感,鼓勵講真話」。
海量采訪、精心選編,造成了極高的素材淘汰率。各路記者共采訪4000多人,視頻素材長達175個小時,而最終得以播出者只有百餘人,平均採用率不到1%。但,他們仍覺得值。
「觀眾的關注是最大的回報。另外,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顏色和味道。一次次采訪,就像一次次照鏡子,讓我反思:我有沒有讓父母失望?是不是無愧於我的家風?」劉超說。
這種「反思」,也正是楊華希望傳達給觀眾的東西——「追問家風,就是尋找一個家庭的主流價值觀。我們采訪的有些人沒有當場給出回答,但回頭會思考;有些觀眾對我們採到的回答不滿意,但會去總結自己的家風,這都是一種觸動。只要達到這個效果,我們的努力就有意義。」
「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建設新型家風」
作家馮驥才72歲了,正逢本命年。春節前夕,98歲的老母親親手為他做了條紅腰帶,綉上「馬年大吉」四個字。馮驥才每天都把它系在腰間,提醒自己「獲得愛,傳遞愛」。他對央視「家風」之問很贊賞,也由此產生了新的思考。「從大家的回答看,傳統文化的根還在百姓心裡。關鍵是怎麼把它積淀下來的正能量發揮出來,由家庭帶到社會,由社會再回到家庭。」
文化學者張頤武也對「家風是什麼」的討論印象深刻。他認為,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詩禮傳家」的內涵會隨時代變化,但核心價值不改。弘揚好的傳統家教,汲取《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典籍中的有益成分,有助於改善社會風氣。
在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鄒廣文看來,家風本該是一個人人熟悉的、簡單的問題,但很多人感到難以回答,這體現了傳統和現代未能有效對接的缺憾。「文化是一條河,我們從過去游向未來,不能割裂上游和下游的關系。」他強調,要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建設新型家風,一面守護傳統美德,一面適當弘揚現代成分,比如家庭民主、社會責任、進取精神、實現人生價值等。
「今天的家風建設,應該站在現代文明發展的角度來開展,在開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點上談家風;要融入現代精神,剝離傳統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提倡創新與個性。我們需要的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而不是獨善其身的『私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肖川指出。他還認為,建設文明社會需要自下而上的努力,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如果一個社會的黨風政風、法制建設不好,家風也很難有正確的方向和發展後勁。
令楊華念念不忘的,是香港音樂人黃國倫的家訓——人要勇敢,忠於自己,不枉此生。正是這句話,鼓舞著黃國倫堅持夢想,在絕望的邊緣創作出了歌曲《我願意》,從此打開了全新天地。節目中,他彈起吉他,輕輕哼唱,音樂中流淌出夢想花開的聲音。
「這種對理想的堅持、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體現了家風的時代性。只有積極創造、勇於奉獻,才能『不枉此生』。」楊華感慨。她告訴記者,對家風的追問還將以適當形式繼續下去,以期找到以家庭為基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形式,讓「正能量」隨著優良家風進入每個人內心,助推每一步前進。

來源於新華網

閱讀全文

與記者走基層策劃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6年4月市場營銷真題 瀏覽:367
市場營銷專業就業前景2016 瀏覽:167
學校教師培訓考核管理方案 瀏覽:854
八個需求市場營銷例子 瀏覽:909
市場營銷課酒店策劃 瀏覽:505
縣域電子商務地圖 瀏覽:884
市場營銷調研什麼 瀏覽:601
海信網路營銷 瀏覽:718
生態農場策劃方案 瀏覽:486
市場營銷專業考研211 瀏覽:541
個體工商戶安全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302
網路營銷具有哪些特點是什麼意思 瀏覽:160
市場營銷學是什麼學士 瀏覽:117
樓房促銷方案 瀏覽:724
促銷活動總結分析報告ppt 瀏覽:522
銀行網點旺季營銷分析方案 瀏覽:181
蛋糕店市場營銷策劃總結 瀏覽:61
市場營銷學單項選擇題答案 瀏覽:782
周末培訓策劃方案 瀏覽:706
品牌節日營銷活動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