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知道一些關於電子商務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三種主流的電子商務,B2B,B2C,C2C, B2B的,中國製造&中國創造,B2C的,京東商城,C2C的,淘寶。
② 舉例說說你知道的成功或失敗的電子商務案例,分析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這個其實很多的 因為現在很多電商都是虧錢了
③ 實施電子商務的企業成功與失敗例子
這個怎麼說呢,先生可以看自已企業產品的特點來選擇是不是適合電子商務推廣,這是成敗的關鍵,再者電子商務推廣有很多種的,比如搜索營銷好多的,朋友可以多上阿里巴巴網站看看,我想能找到的相關的東西的。
④ 馬雲失敗的故事
1、好大喜功 遷都上海鎩羽而歸
時間:1999年
原因:盲目追求高大上
結局:公司總部重新遷回杭州 再也沒離開過
1999年,阿里剛起步,員工的辦公場所,是馬雲那150平米的家。獲得融資後,馬雲開始飄飄然,將公司總部搬到美國,國內總部搬到上海,馬上發現水土不服,又重新遷回杭州。財經評論人吳曉波表示,這是馬雲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事後分析,上海城市多是大型國企、外資企業,而阿里服務對象多是中小企業。杭州聚集著大量製造外貿企業,它們有實實在在的電商需求。
商界啟示錄點評:馬雲年輕時也犯過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毛病,遠離自己的用戶和「上帝」。這點尤其值得其他創始人警醒。據了解,很長一段時間,浙江一直是阿里收入最高的省份,後來才被廣東超越。
2、擴張過快 運營費用居高不下
時間:2001-2003年
原因:財力增強導致節奏失控
結局:公司大幅裁員、減薪
1999年創辦之初,阿里實現市場凈利潤287萬元。隨後,又分別獲得高盛、軟銀等500萬、2000萬美元的投資。財力的增強,打亂了馬雲原有的節奏,拿到錢後的阿里反陷入混亂之中。
2000年,阿里在海外瘋狂擴張,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在中國香港、美國、歐洲、韓國,需要大量市場推廣、廣告費用,每月開銷是天文數字,且沒有分文收入。2001年1月,阿里銀行賬戶余額不足1000萬美元。
很快,阿里召開了歷史上的「遵義會議」。當時擔任首席運營官的,是從GE空降的關明生,他在一天之內就把美國團隊從40人裁到3人,並且相繼關閉在香港、北京、上海辦事處。剩下的員工,薪資減半但期權加倍。三個月後,阿里每月運營費從200萬美元,縮減到50萬,度過了危險期。
3、盲目相信空降兵 「集體陣亡」
時間:2001年
原因:太年輕
結局:空降兵大陣亡 18羅漢7位猶在
1999年,阿里18羅漢放棄北京高薪,跟著馬雲回杭州創業。兩年後一次演講上,馬雲告訴他們,不要想著靠資歷任高職,「你們只能做個連長、排長,團級以上幹部得另請高明。」大規模引進職業經理人。
事後總結馬雲承認,自己犯了錯誤。15年過去,此次赴美上市,28位合夥人名單里,還有7位「羅漢」,依然堅守在阿里,如彭蕾、戴珊、謝世煌、吳泳銘......個個身居要位。其餘離開的11位,也大多擔任要職。反而那些當時請的「空降兵」,早就「集體陣亡」。
馬雲著實小看了當年那群「土鱉」,也小看了自己。一次公開演講,馬雲說道,真沒想到,十年以後,我們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商界啟示錄點評:一個高成長型公司什麼時候引入職業經理人,經理人在創業團隊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扮演好角色,實在是高難度的問題,馬雲也曾因此吃過虧,但他也因此收獲了像曾鳴這樣的「創業經理人」。
4、做死雅虎中國 險喪阿里控制權
時間:2005年
原因:私交甚好的楊致遠下台
結局:背著罵名將雅虎股權逐漸贖回
2005年某一天,雅虎創始人楊致遠與馬雲,在美國一高爾夫球場相遇,那場球賽馬雲贏了,給楊致遠留下深刻印象。回去的路上,楊與馬並肩而行,並說「我們把交易定了吧」。那時,楊致遠希望將雅虎中國像美國雅虎一樣強大,遺憾的是,中國的局面遲遲打不開。
從談判到簽署協議,只用了三個月。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同時得到雅虎10億美元投資,後者獲得阿里39%股權。
馬雲野心勃勃,請來了著名導演給雅虎中國拍廣告,但雅虎中國後來變得既不像門戶,又不像搜索引擎,馬雲在雅虎中國上幾乎毫無作為,喪失了跟中小企業相關度很高的搜索引擎發展戰略機遇期,後來推一淘等搜索引擎其實就相當於阿里平台內部搜索引擎。今年,阿里更是將搜索業務整體打包給UC,以UC班底為核心組建神馬搜索。
2007年,阿里香港上市IPO文件中披露,2010年起,雅虎將增強在阿里董事會話語權,持股份額將高於35%,並不排除馬雲存在被驅逐出董事會的情況。後來鬧得沸沸揚揚的馬雲將支付寶資產轉為阿里管理層所有的爭議都是當年「收購雅虎中國」,出讓過多的阿里股權給雅虎埋下的禍根。
5、收購口碑網整合失敗 O2O機遇沒抓住
時間:2006年
原因:戰略失誤 口碑與對手差距拉大
結局:盲羊補牢,阿里戰略投資美團
2004年,阿里前員工李治國出走,創辦口碑網。前幾年發展很快,用戶突破100萬。當時的阿里,恰好進行架構調整,成立2B、2C事業群,馬雲希望把口碑網整合進來,壯大2C端力量。
2006年,馬雲找到李治國,問:「是想讓口碑獨立上市呢,還是回到阿里一起干針對2C的事?」李治國毫不猶豫選擇後者。當年,阿里以600萬美元戰略投資口碑網。兩年後,口碑網被阿里全資並購。
⑤ 旅行社 電子商務失敗的案例
比如網上
首先 對市場的需求分析不足
其次 不了解網上的推廣渠道,也就是說你沒讓網友到你網站來
最好 就是服務了~服務好自然口碑好,比如攜程,途牛,都是比較成功的,服務很好,很方便大家啊~
⑥ 電子商務失敗案例
美特斯邦威
2010年,時尚服飾美特斯邦威旗下的邦購網上線,集合了網路購物、時尚資訊和互動社區等多個板塊。當時信心十足,非常樂觀地宣稱,「時尚、快樂購物就從邦購開始!」「無論您在何地,輕點滑鼠,豐富多元、快速變化的時尚品款將會讓您第一時間體驗到驚喜和購物愉悅。」
美特斯邦威希望正式從傳統渠道,走向傳統渠道與電子商務渠道結合並行的雙渠道模式,為此美特斯邦威還同時推出全新的線上品牌——AMPM。據悉,2011年1月3號,邦購網的日銷售突破了30萬,日交易量超過1000單,每單平均價值超過300元。
但誰也沒有意料到,在之後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美特斯邦威發布公告稱,因盈利難以保障,公司決定停止運營電子商務業務,網購平台交由控股股東打理。無論是資源配置、物流配送,還是營銷運營都無法適應邦購網的發展需求,特別是面對專業B2C的打壓,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無可奈何,邦購網只能在6000多萬白白打了漂之後於2011年10月黯然收場。 ※ 失敗分析
美特斯邦威電子商務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對電商困難估計不足,以及電子商務人才的缺乏。美特斯邦威在其傳統門店的發展過程中,建立了強大的物流配套設施,但是線下物流與電子商務所要求的並非完全匹配,而且美特斯邦威自始至終都沒有有效地解決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問題。此外,在電子商務籌備以及運營中,美特斯邦威三度更換域名,網站的技術也沒有很好地支撐大規模用戶的湧入,極大地影響了用戶體驗,才導致了最後的慘敗。
⑦ 電子商務失敗的分析
你先找一些電子商務失敗的例子,然後給你總結
⑧ 校園電子商務的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
http://www..com/s?tn=site&word=%D0%A3%D4%B0%B5%E7%D7%D3%C9%CC%CE%F1%B5%C4%B3%C9%B9%A6%D3%EB%CA%A7%B0%DC%B0%B8%C0%FD
各自都有事例
在一起的說明的文章回好像沒找到答
⑨ 電子商務失敗案例(急需)謝謝!!
我都想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