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宁和海东是在青藏高原还是黄土高原上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20.5万人。
海东地区因位于省海东地区(3张)内的青海湖东部而得名,在青海省是一个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根据考古发掘,大约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族。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全军进入湟水流域。从此,这里被纳入汉帝国的郡县制体系。公元前61年,汉后将军赵充国统兵击败湟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的羌人归降汉朝,并在河湟地区留兵屯田,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这里。公元397年,鲜卑族的一支秃发部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史称“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南凉割据政权,其都城就设在今海东地区的乐都县。隋朝时,乐都为西平郡地。1949年至1978年,现海东地区各县隶属省人民政府直辖。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1979年6月正式成立了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海东地区行政公署,为地级建置。辖湟源县、湟中县、平安县、乐都县及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8个县,150个乡镇,2,180个行政村。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湟中和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海东区位于青海省会西宁市与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中间地带,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兰青、青藏铁路贯穿全境,地区所在地平安镇有较大型铁路转运站;全区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实现全国自动漫游通话。全区总面积17010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多人。
该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全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30多种,蕴藏量数亿吨计的有石灰石、硅石、石膏、钙硭硝等。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六大工业体系。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重点风景名胜区51处。
2. 青海省分为几个市,都有什么市,县
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行政区经过多次调整,现辖1个地级市 ,1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4个辖区,3个行政区。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
西宁市 辖5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城中区。
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城南新区、湟源县(城关镇)、湟中县(鲁沙尔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
海东地区 辖2个县、4个自治县。地区公署驻平安县。
平安县(平安镇)、乐都县(碾伯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
海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1个自治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海晏县。
海晏县(三角城镇)、祁连县(八宝镇)、刚察县(沙柳河镇)、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
黄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同仁县。
同仁县(隆务镇)、泽库县(泽曲镇)、尖扎县(马克塘镇)、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
海南藏族自治州 辖5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共和县。
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贵德县(河阴镇)、兴海县(子科滩镇)、贵南县(茫曲镇)
果洛藏族自治州 辖6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玛沁县。
玛沁县(大武镇)、班玛县(赛来塘镇)、甘德县(柯曲镇)、达日县(吉迈镇)、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玛多县(黄河乡)
玉树藏族自治州 辖6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玉树县。
玉树县(结古镇)、杂多县(萨呼腾镇)、称多县(称文镇)、治多县(加吉博洛格镇)、囊谦县(香达镇)曲麻莱县(约改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辖2个县级市、3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希里沟镇)、天峻县(新源镇)、都兰县(察汗乌苏镇)
青海地处内陆腹地,自然环境特殊,县级行政区划辖地面积大,但人口密度小,全省46个县(市区)中,15万人以下的37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23个,玛多县仅万余人。
3. 求有关青海畜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杨德亮. 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来德珍,朵华本,李进通. 青海草地畜牧业自然灾害及防御[J]. 青海草业,2007,(2).
[3]文香,吴阿迪. 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 青海草业,2002,(1).
[4]韩国明,看召本. 青海省共和县高原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研究[J]. 草业科学,2011,(6).
[5]白媛,张兴明,徐品泓. 青海省畜牧业雪灾风险评价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6]房玉双. 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
[7]周华坤,王启基,赵亮,韩发,张玉. 青海省泽库县草地现状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 草业科学,2007,(3).
[8]周华坤,赵新全,王启基,赵亮,周立,张玉. 青海省同德县草地现状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 草原与草坪,2007,(4).
[9]郭映义. 加快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 青海草业,2005,(2).
[10]周华坤,周立,刘伟,赵新全,来德珍. 青海省玛多县草地退化原因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草地,2003,(6).
[11]袁青杉.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青海草业,2005,(1).
[12]张海云. 青海省畜牧业的灰色预测[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2,(1).
[13]徐世晓,赵新全,孙平.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 四川草原,2001,(1).
[14]李青云,车敦仁,王鸿运,辛有俊,乔安海,宋桂玲. 青海省同德县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J]. 草业科学,1998,(3).
[15]彭立鸣. 加强基础建设 全面发展畜牧业经济[J]. 经贸世界,1998,(6).
[16]文祯中,黄英姿. 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战略之研讨(Ⅰ)[J]. 农村生态环境,1989,(2).
[17]张文英.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7,(1).
[18]梅端智.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J]. 青海师专学报,2008,(3).
[19]吉生宏,罗晓林,魏雅萍,石德军,洒文君,格日多杰,陈玉文.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河南两县畜牧生产调查报告[J]. 黄牛杂志,2005,(1).
[20]陈月辉. 青海省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及主要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3).
[21]李林,张国胜,时兴合,汪青春,徐维新,董立新. 干旱对青海省水资源和农牧业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J]. 青海科技,1999,(4).
[22]侯学煜,孙世洲,杜庆. 从生态学观点论如何扬长避短发展青海省的大农业[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1).
[23]黎雪萍. 试论青海省发展“生态—技术”农牧经济的意义与对策[J]. 青海草业,2002,(4).
[24]杨吉云. 浅谈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J]. 青海草业,2007,(1).
[25]林桂英. 青海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3).
[26]李旭谦. 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 青海草业,2008,(4).
[27]杜铁瑛. 青海草地生态环境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青海草业,2002,(1).
[28]李红梅,李林,邓振镛,黎明.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7).
[29]王子录,田玉智. 发展耕地种草促进农区畜牧业生产——以青海东部农区民和县为例[J]. 草业科学,2010,(8).
[30]丁生喜.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2).
[31]李红梅,李林,邓振镛,黎明.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2).
[32]祁英香. 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5).
[33]祁英香. 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3).
[34]李红梅,周秉荣. 环青海湖地区物候季节划分及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J]. 草业科学,2006,(9).
[35]马成库. 青海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J]. 青海民族研究,2001,(3).
[36]杨国柱,李长慧,张洪军. 青海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J]. 茶叶科学,1994,(1).
[37]冯宇诚.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2004.
[38]李智花,麻多杰. 青海海东地区饲草料平衡分析及今后畜牧业发展建议[J]. 青海草业,2009,(3).
[39]郭连云. 青海同德近50年气候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J]. 草业科学,2008,(1).
[40]杨永隆,潘桂兰.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J]. 青海草业,2003,(4).
[41]张文英,田玉华.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引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4,(2).
[42]张文英.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论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6,(1).
[43]时兴合,汪青春,赵燕宁,马占良. 青海东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J]. 青海农林科技,2007,(4).
[44]马进福. 青海边远贫困山区乡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初探[J]. 青海农林科技,2008,(2).
[45]李英年,王启基. 气候变暖对青海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1999,(2).
[46]张东杰. 青海省农牧业推广体系、服务效率及相关制约因素的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2005.
[47]丁恒杰,绽永芳. 青藏高原牧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草业与畜牧,2011,(5).
[48]丁恒杰,绽永芳. 青藏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畜牧兽医杂志,2011,(3).
[49]若毛吉,羊毛吉. 共和县畜牧业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09,(9).
[50]邓本太.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 攀登,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