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是多元论
中国考古学家在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植物遗迹后,提出了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是三条线并行发展的新模式,即北方地区旱作农业,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和华南地区块茎类作物农业。
其中,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线路已十分清晰:1万多年前,栽培稻出现;8000-9000年前稻作农业形成,位于淮河流域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是早期稻作农业起源的代表遗址;距今6000-7000年前,稻作开始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普及,南到南岭北到淮河,稻作农业经济的代表遗址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
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线路也比较清晰,但仍缺少两种主要旱作农作物即粟、黍的起源线索。现有发现证明,在内蒙古兴隆沟遗址距今7500-8000年的遗存中,两种小米即粟、黍已被广泛栽培了,是旱作农业形成过程的开始。到了距今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旱作农业建立。
华南地区块茎类作物农业起源最不清晰。美国一位学者在1952年提出过世界上出现农业最早的地区是东南亚,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岭南地区;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不是籽粒类作物如小麦、稻子和小米,而是块茎类栽培作物,如芋头、山药和莲藕等。
距今1万多年前的岭南地区甑皮岩遗址的发现曾轰动一时,不少学者曾认为该遗址将出土大量稻类,然而事实证明甑皮岩遗址并没有出土任何稻类作物遗存,却有数量不少的块茎类植物遗存。
在华南地区,以岭南地区为主,如果有农业,应以种植块茎类植物为主,由于现有浮选结果有限,仍有待进一步证实,现有的证据也表明,稻作是在迟至6000年前左右传入岭南地区的。
“浮选法”是植物考古学家们根据炭化物质的特性而设计,专门用于发现和获取埋藏在考古遗址中的炭化植物遗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植物考古专家参与浮选的考古遗址达30余处,仅浮选出炭化植物种子就达20余万粒。
⑵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为市场营销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需求膨胀。市场总势态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这个阶段,市场营销学的研究特点是:a. 着重推销术和广告术,至于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概念、原则还没有出现;b. 研究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大学的课堂和教授的书房,还没有得到社会和企业界的重视。
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时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经济出现大萧条、大萎缩,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市场问题空前尖锐。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打击很大,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4%,贸易总额下降了66%。这个阶段,市场营销学的研究特点是:a. 并没有脱离产品推销这一狭窄的概念;b. 在更深更广的基础上研究推销术和广告术;c. 研究有利于推销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d. 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开始走向社会,被广大企业界所重视。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为市场营销学的繁荣发展时期。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经济由战时经济转入民用经济。战后经济的恢复及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市场营销学的主要特点是:a.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形成了"以需定产"的经营指导思想;b. 由静态研究转变为动态研究,强调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整体协调活动;c. 市场营销学由指导流通的销售过程发展为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门管理科学。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市场营销学的创新发展阶段。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营销环境复杂多变,对某些特殊复杂的营销环境而言,常规的市场营销理论及方法一显露出某种局限和不足。
年,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场营销"(Megmarketing)理论,他认为在以往的营销组合中,必须加上两个新的重要因素,及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这两个新的营销战略手段的目标,在于打开被封闭或被保护的市场。大市场营销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市场营销战略思想的又一新发展。这一理论,为企业应付更复杂的环境与竞争,打破各种封闭市场的"壁垒",成功地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东欧的巨变、欧盟的形成、北美贸易自由区的出现、紧随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所有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日益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世界市场正向纵深开放与发展,国际竞争不仅空前激烈,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在全球层次上展开。上述重大变化无疑在客观上对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跨国经营企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为适应世界市场经济贸易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全球营销管理(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理论应运而生。全球营销理论在审视世界市场时,其角度与视野都发生了某些本质上的变化。它突破了国界的概念,从世界市场范围来考虑公司营销战略的发展,以求取得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其理论研究的起点和侧重点都是以上述核心理论为基础的。因此,其理论体系和研究的整体框架都有很多新意,主要是在全球营销的视野和框架下,对常规的营销模式与方法进行讨论,并在许多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全球营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使国际营销管理不仅在理论上更加成熟,而且在更大的规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拓展了国际化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开展营销活动的战略思想。
⑶ 农产品最早由我国栽培的有什么
人工栽培的水稻遗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农作物
河姆渡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文化特征
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分期和年代
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农业和家畜饲养
河姆渡第 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养。
⑷ 农作物的八大起源中心是什么
1926年瓦维洛夫提出全世界至少有西南亚洲(中亚细亚)、地中海区域、东南亚洲和热带美洲高原 4个作物起源中心的观点。随着考察地区范围的扩大和对考察材料的进一步分析,又在1935年提出以下8个作物起源中心:
1、中国-东部亚洲;
2、印度-热带亚洲,包括马来亚补充区;
3、中亚细亚;
4、西部亚洲;
5、地中海沿岸及邻近区域;
6、埃塞俄比亚;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
8、南美洲,包括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智利契洛埃岛补充区。
他认为这 8个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农业都是独立发展的,所用农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个中心都有相当多的有价值作物和多样性的变异,是作物育种家探寻新基因的宝库。
(4)农产品营销起源扩展阅读
农作物种植
1、欧洲和东南亚
农作物栽培的历史各有不同,近东和欧洲开始于公元前6500-3500年;东南亚,开始于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鲁,大约开始于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数最先进行作物栽培的地区是半干旱气候的江河流域。在欧亚大陆,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后犁地播种;而在中美洲,因为没有牛马等,他们的主要作物是玉米。
2、古希腊和罗马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希腊人就栽培粮食作物,主要是大麦,还种植橄榄树、无花果和葡萄,饲养牲畜。希腊人发明了水车用来从低处向高处提水。
3、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1000年到1300年期间,欧洲进入庄园时代,这种情况变得非常普遍,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更是如此。在庄园时代,农奴们生活在地主庄园附近的村子里,为地主干活。每个农奴耕种5-12公顷土地,重要种植小麦、大麦、豆类、燕麦和黑麦,还安排有休闲土地。这种制度在中国、日本和印度也有。
⑸ 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和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茶叶、花生、油菜籽
水果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除花生好像都是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
⑹ 销售的历史来源
美国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00~1920)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商品需求量亦迅速增多,出现了需过于供的卖方市场,企业产品价值实现不成问题。与此相适应市场营销学开始创立。
早在190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加州大学和伊利诺大学的经济系开设了市 场 学课程。以后相继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匹茨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开设此课。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市场营销研究的先驱者,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切·W肖(Arch.W.Shaw),巴特勒(Ralph Star.Bulter),约翰·B·斯威尼(John B.Swirniy)及赫杰特齐( J.E.Hagerty)。
哈佛大学教授赫杰特齐走访了大企业主,了解他们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于1912年出版了第一本销售学教科书,它是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里程 碑。这本教材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原理、概念不尽相同,它主要涉及到分销和广告学。
阿切·W.肖于1915年出版了《关于分销的若干问题》一书,率先把商业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并从整体上考察分销的职能。但当时他尚未能使用“市场营销”一词,而是把 分销与市场营销视为一回事。
韦尔达、巴特勒和威尼斯在美国最早使用“市场营销”术语。韦尔达提出:“经济学家通常把经济活动划分为3大类:生产、分配、消费……生产被认为是效用的创造”。“市场营销 应当定义为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产是创造形态效用,营销则是创造时间、场所和占有效用”,并认为“市场营销开始于制造过程结束之时”。 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同企业经营哲学相适应,即同生产观念相适应。其依据是传统的经济学,是以供给为中心的。
2.功能研究阶段(1921~1945) 这一阶段以营销功能研究为其特点。此阶段最著名的代表者有:克拉克(F?E?Clerk),韦尔达(L?D?H?Weld),亚历山大(Alexander),瑟菲斯(Sarfare),埃尔德(Ilder)及奥尔德 逊(Alderson)。
出版了《美国农产品营销》一书,对美国农产品营销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市场营销目的是“使产品从种植者那儿顺利地转到使用者手中。 这一过程包括3个重要又相互有关的内容:集中(购买剩余农产品)、平衡(调节供需)、分散( 把农产品化整为零)”。
这一过程包括7种市场营销功能:集中、储藏、财务、承担风险、标 准化、推销和运输。1942年,克拉克出版的《市场营销学原理》一书,在功能研究上有创新,把功能归结为交换功能,实体分配功能,辅助功能等,并提出了推销是创造需求的观点, 实际上是市场营销的雏形。
3.形成和巩固时期(1946~1955)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范利(Vaile),格雷特(Grether),考克斯(Cox),梅纳德(Maynard)及贝克曼(Beckman)。
1952年,范利、格雷斯和考克斯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中的市场营销》一书,全面地阐述了市场营销如何分配资源,指导资源的使用,尤其是指导稀缺资源的使用 。
市场营销如何影响个人分配,而个人收入又如何制约营销;市场营销还包括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同年,梅纳德和贝克曼在出版的《市场营销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市场营 销的定义,认为它是“影响商品交换或商品所有权转移,以及为商品实体分配服务的一切必要的企业活动”。
梅纳德归纳了研究市场营销学的5种方法,即商品研究法,机构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成本研究法及功能研究法。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已形成市场营销的原理及研究方法,传统市场营销学已形成。
4.市场营销管理导向时期(1956~1965年)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罗·奥尔德逊(Wraoe Alderson),约翰·霍华德(John A?How ard)及尤金尼·麦卡锡(E?J?Mclarthy)。 奥尔德逊在1957年出版的《市场营销活动和经济行动》一书中,提出了“功能主义”。
霍华 德在出版的《市场营销管理:分析和决策》一书中,率先提出从营销管理角度论述市场营销理论和应用,从企业环境与营销策略二者关系来研究营销管理问题,强调企业必须适应外部 环境。麦卡锡在1960年出版的《基础市场营销学》一书中,对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新的见解。
他把消费者视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即目标市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适应外部环 境,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5.协同和发展时期(1966~1980年) 这一时期,市场营销学逐渐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同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相结合,使市场营销学理论更加成熟。
在此时期,乔治·道宁(George S.Downing)于1971年出版的《基础市场营销:系统研究法》一书,提出了系统研究法,认为公司就是一个市场营销系统,“企业活动的总体系统,通过订价、促销、分配活动,并通过各种渠道把产品和服务供给现实的和潜在的顾客”。
他还 指出,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同时又存在于一个由市场、资源和各种社会组织等组成的大系统之中,它将受到大系统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大系统。
1967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教授菲力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出版了《市场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一书,该著作更全面、系统地发展了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他精粹地对营销管理下了定义: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 ,以达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
之后并提出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分析市场营销机会,进行营销调研,选择目标市场,制定营销战略和战术,制定、执 行及调控市场营销计划。
菲力浦·科特勒突破了传统市场营销学认为营销管理的任务只是刺激消费者需求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营销管理任务还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
因而提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还提出了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既适用于盈利组织,也适用于非盈利组 织,扩大了市场营销学的范围。
1984年,菲力浦·科特勒根据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现封闭市场的状况,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即6P战略:原来的4大策略(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加上两个P ——政治权力及公共关系。
他提出了企业不应只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且也应该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的战略思想。
6.分化和扩展时期(1981~) 在此期间,市场营销领域又出现了大量丰富的新概念,使得市场营销这门学科出现了变形和分化的趋势,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
1981年,莱维·辛格和菲利普·科特勒对“市场营销战”这一概念以及军事理论在市场营销战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几年后,列斯和特罗出版了《市场营销战》一书。
1981年,瑞典经济学院的克里斯琴·格罗路斯发表了论述“内部市场营销”的论文,科特勒也提出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市场营销文化,即使企业市场营销化的观点。
1983年,西奥多·莱维特对“全球市场营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过于强调对各个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和广告方面规模经济的损失,从而使成本增加。因此,他呼吁多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并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
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提出了“关系市场营销”、“协商推销”等新观点。1986年,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场营销”这一概念,提出了企业如何打进被保护市场的问题。
在此期间,“直接市场营销”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问题,其实质是以数据资料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由于事先获得大量信息和电视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直接市场营销成为可能。
进入90年代以来,关于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网络、政治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市场营销专家系统等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发展的应用,推动着网上虚拟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营销得到迅猛发展。
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产生于美国。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其应用从赢利组织扩展到非赢利组织,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当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同企业管理相结合,并同经济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边缘管理学科。
西方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同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哲学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美国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销售起源:
作为一门学科,营销学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那时主要是与分销(尤其是批发和零售)相关的课程中。但是当时经济学正陷于追求纯理论的学术冲动之中,人们忽略了这门和经济正常运行关系密切的新兴学科。
供求曲线只是表明了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却没能解释从生产商通过批发商一直到零售商的价格链。因此早期的市场营销学者填补了经济学家研究的空白。
⑺ 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
中国为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有粟、稷(黍子)、水稻、荞麦;豆类有大豆、毛黄豆;蔬菜有白菜、萝卜;果树有桃、杏、李、梨、柑桔、荔枝等。
⑻ 关于农产品追溯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被大众关注的呢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产品溯源的真正价值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并不是。 仅围内绕食品安全做溯源,容数据录入环节多、难追溯,消费者感知价值有限 这也是市面上这么多农产品溯源系统一直备受争议,不被市场认可的原因。 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实现食品...
⑼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是什么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9)农产品营销起源扩展阅读:
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
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属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较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
出土的农具配套成龙,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致。主要作物是俗称谷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窖藏的粟。
采猎业是当时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人们使用弓箭、鱼镖、网罟等工具进行渔猎,并采集朴树籽胡桃等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养畜业也有一定发展,饲养的禽畜有猪、狗和鸡,可能还有黄牛。与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
⑽ 中国农业是如何起源的发明农业有何重大意义
1)从形成时间来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回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答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5)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6)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