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有哪些规定
8月23日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前培训、超标培训等突出问题,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部署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坚决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已经有四部门部署专项治理的情况下,现在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意见》,其重要意义在于切实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专项治理的成果,避免专项治理变成“一阵风”。
这次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力图解决专项治理发现的问题。比如,明确由省级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地校外培训机构设置的具体标准,省域内各地市差距大的,可授权地市级教育部门制定,并从场所条件、师资条件、管理条件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这对规范培训市场的供给十分重要,因为如果标准设置过高,很多机构难以达到设置标准,培训供给就有限,这就可能推高正规培训机构的价格,而价格低的非正规培训机构也会借机滋长,且游离在监管之外。
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从供给端进行治理,这对缓解培训热会有一定作用,比如禁止培训机构开展提前教学、超纲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焦虑。针对禁止提前教学、超纲教学,《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备案制,有助于教育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培训内容,纠正提前教学、超前教学等问题。
应当看到,我国家庭的校外培训需求,主要源于升学竞争之下家长对提高孩子竞争能力的渴求,而且这种需求普遍存在。成绩好的学生在校内可能吃不饱,并想保持竞争优势,因此要选择校外培训;成绩差的学生在校内可能跟不上,也要选择校外培训。比如,每个假期都被学生作为“赶超”“逆袭”的机会,名义上是假期,但有的学生比上学时还累,很多学生的暑假生活都在培训班度过。
『贰』 北京严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怎么样
北京严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是一则假消息,只是因为疫情原因暂时叫停。根据疫情形势,北京市暂停了全市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但是,对于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是时候大力整顿了。
中小学的校外培训和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办学无证,虚假宣传,安全隐患等,这些问题始终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权益。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要加强对校外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确保中小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校外培训。
作为校外教育产品的提供者,高质量的校外教育主要由校外教育机构提供。校外教育市场的弊端,需要政府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以确保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校外教育机构与私立教育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对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情况,国家应当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准入机制,明确规定申请条件,设立专业部门和机构进行全面管理,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实施审计工作。设立,更换和终止校外教育机构,审查年度工作,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并指导实施。培训机构的教师素质和培训费标准应统一控制和统一。应当由专门机构对培训教师的专业资格进行考核,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物价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培训收费标准。
『叁』 新华社:整治校外培训的虚火应该下猛药,校外培训机构究竟该如何整治
3月3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了近期热门的“双减”问题。他表示,今年教育部把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整治问题培训机构是势在必行。那么该如何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呢?
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政府监管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不得已向,甚至变本加厉,关键又在于国家缺乏性质游戏的制约手段。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可以从法治层面,约束校外培训机构滥收费,整顿一大半资质不明,管理混乱的校外培训机构。同时执法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规范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严惩违规办学,违规收费的不良机构。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仅仅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开展执法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各学校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同时更有赖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
『肆』 如何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3月3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纲超标的培训行为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对校外培训机构,将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校外培训机构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5月2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以上内容参考 北晚新视觉—校外培训机构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强调这些问题
『伍』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中央文件落地执行,各地推出了哪些相关政策
引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中央文件落地执行,各地推出了哪些相关政策? 所以说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那么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不断地接受校外的培训班来受到更多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其实很多人也认识到了校外培训班,并不会带给孩子更多思维上的培训,而是会让孩子成为学习上的机器。国家针对这一现象也提出了规范校外培训班的经历,而在这些年也成功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了素质的教育。
其实现在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正确的整改之后,也是因为如果违背行业的规定,也会得到大量的处罚。甚至对教师来说,一辈子都不可能再次执教。于是让很多想要得到利益的老师不敢再次违规办辅导班。其实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这样就能够减少唯分制。让小孩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培养。
『陆』 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有哪些实际上的政策支持呢
教育部已下令大力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很多家长都在盼着封杀校外培训机构,但是封杀校外培训机构是不可能的。即使整改,也只会使校外培训机构在管理和收费上更加规范、透明,不会影响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响应教育部命令,北京打响了校外培训机构的第一枪,相当于为全国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全国的路数应该是一样的,可能没有北京的整改力度大。
从市场对传言措施的反应来看,确实击中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七寸。培训机构最担心两件事。第一,学校把学生留在校园里,学校教育满足了大部分家长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需求。以前那种“减轻校内负担,增加校外负担”的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二,明确对违反教育法的高等教育说不,全面禁止针对年轻人的纪律培训和网络培训。从满足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角度来看,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教师停止对6岁以下儿童的学科培训和网络培训却是出了名的,这完全违反了教育规律。这是反对对孩子的高等教育。
『柒』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先证后照进行审批,那有照无证的机构该如何整改
这个要看当在的教育部门整治力度了!
『捌』 山西省出台十项举措 停止审批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设立审批、教学管理、收费管理、违规处理等各环节监督管理,停止审批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5月17日,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项举措》,从十个方面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减轻作业负担方面,严控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作业基本在校内完成,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大部分在校内完成,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
保障睡眠时间方面,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加强手机管理方面,中小学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规范读物管理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对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列出的12条负面清单,对校园推荐图书进行全面清理。
改善体质状况方面,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个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个课时,高中每周2个课时。
重视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学校要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学生心理普查,建立特殊学生心理预警、突发性事件心理干预机制。
加强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方面,强化学校安全制度建设、“三防”建设、隐患排查治理、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中小学安全教育课每学年原则上不得少于12个课时。
治理校外培训方面,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给中小学生留作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个学时以上的费用,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
完善课后服务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坚持公益导向,学生自愿参加,可采取财政补贴、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予以保障。周六日可安排一天提供周末课后服务。探索引进校外专业力量在课后服务时间进入学校提供有关服务。鼓励支持教职工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并取得相应劳务报酬。
提供校内午餐方面,坚持健康第一、政府主导、家长自愿原则,在城区(含城市主城区和县城)公办非寄宿制小学实施“放心午餐”工程。采取学校食堂供餐、企业集中配餐等方式,为有需求的小学生提供“放心午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