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成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
心脏外科医生的必须条件:1有扎实的生理解剖学和病理学基础,特别是内科学也很重要!2要有动手能力,必须手巧.3必须要思维灵活,要有充分的想象力.4胆量必须大,否则也不行!
② 麻醉医师进修目的
学习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学着做做科研,虽然这很无聊;换个工作环境,虽然是暂时的;玩遍进修地的山水,所以一定要选一个远一点的地方进修;认识一般新朋友
③ 医疗机构对麻醉药品的培训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启动了“全国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启动暨师资培训会议于1月23日在京召开,卫生部医政司赵明钢副司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司王者雄副司长、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汪复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院韩济生院士、北京协和医院罗爱伦教授和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李军同志出席了会议。
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2009年7月-2012年7月),分五个阶段,采用师资培训和普及培训两级培训模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2个设区的市,以巡讲的方式对持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的医疗机构中,约4万名特殊管理药品管理人员(含主管院长、药剂科主任和药师)、6万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卫生部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确定培训内容、指定机构具体负责培训和考核、对培训和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国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培训具体实施工作,包括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全国师资培训、组织和指导各地培训、组织对培训的督查、命题和考核等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培训项目在本辖区内的相关工作,指导各地区开展培训工作,并协助组织对受训人员的考核工作。
卫生部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提高对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开展此次培训对于提高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水平的重要意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实施,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本次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培训项目在本辖区内的相关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组织开展对受训人员培训效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工作,保证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充分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合理应用相关知识,推动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特殊管理药品的合理应用工作。
合理用药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使病人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必要条件。提高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可以保障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减轻个人和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对于实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介绍,为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国务院2006年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卫生部先后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明确规定。卫生部在2005-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和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都将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作为重要督导内容。各地也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落实等多种措施,促进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医政处有关负责同志,部分医院院长、专家代表出席了项目启动仪式。
④ 麻醉学的发展展望
自1846年10月16日William morton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公开表演乙醚麻醉,从而创立了麻醉专业,迄今已150年。在这150年麻醉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麻醉顾名思义是在手术室内为手术病人施行麻醉,但麻醉医师的工作已延伸到立即术后的恢复室,甚至ICU。由于麻醉医师熟练掌握各种神经阻滞技术,自然而然的被要求治疗各种疼痛的病人,逐渐发展成为疼痛门诊。 麻醉医师不再局限在手术室内施行麻醉,他们经常到心导管室、 内腔镜室、放射科,甚至内科病房为心脏病人除颤施行麻醉。 外科手术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手术比较简单,而人体已无手术禁区,手术愈来愈复杂,如开胸、心内直视、心肺移植、颅脑手术等,为适应这些手术的需要,发展出相应的麻醉技术如单肺通气(支气管麻醉),体外循环,控制性低血压(颅内血管瘤)等。
手术病人也有极大的不同,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人需要手术的人数增加,另一方面为先天性疾病施行手术的小儿年龄愈来愈小。
此外许多手术病人有心血管等各种并发症。这给麻醉带来困难。
新麻醉药愈来愈多,包括静脉、吸入麻醉药、止痛药、肌松药和局麻药。静脉麻醉药除硫贲妥钠,依托咪脂、氯安酮,安定外还有咪唑安定,异丙酚。吸入麻醉药已由氟脘、 安氟醚, 异氟醚发展到七氟醚(Sevoflurane)及地氟醚(Desflurane)。止痛药除芬太尼、阿芬太尼、苏芬太尼外还有Remifentany。肌松药除琥 胆碱、潘库溴胺、阿端(Pipearium)、卡肌宁、万可松外现又有起效较快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胺(Rocuronium)及作用时间很短的Mivacurium。这一方面增加了麻醉医师的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求麻醉医师掌握一些新药的药代和药效的知识及使用的方法。
监测已发展成为麻醉的重要部分。除血压外尚有心电图、CVP、漂浮导管、PetCO2(呼气末CO2分压)。正积极研究判断麻醉深度的脑电(EEG)新技术及脑氧饱和度监测。桡动脉穿刺及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等也成为麻醉医师的基本技术。
以上麻醉的变化必然对麻醉医师的培训和要求带来变化,如麻醉住院医师培训要求加强心内科的训练,以便熟悉和掌握各种心律不齐的诊断和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常用药物以及它们对麻醉可能带来的影响。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次专业化如小儿麻醉、心外科麻醉、产科麻醉及脑外科麻醉等。
中国麻醉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但很不平衡。麻醉专业人员的质和量都尚距客观要求相差甚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专业人员三万人,包括麻醉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麻醉住院医师及麻醉护士。美国1991年统计为麻醉专科医师25,000人,注册有证书的麻醉护士21,000人,此外尚有麻醉住院医师5,600人。美国医学院校毕业生中有5%选择麻醉专业。在美国为保证病人的安全,制定了最基本监测要求,包括血压(无创或直接测压),心电图,Pulse Oximeter,PetCO2,体温。中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尚不可能提这种要求。但估计为期已不远。中国已制定麻醉住院医师的培训为五年(正规医学院毕业后)而且要求培训医院间的协作以保证麻醉住院医师有机会做各科的麻醉。并逐步要建立国家考试以保证质量。由于麻醉范围的新药、新技术、新仪器、新的有关知识发展很快,国家制定了主治医师以上的继续教育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临床麻醉发展是必然的,麻醉的科研必然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⑤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科室有哪些
这个具体还是视各个规培基地的情况而定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麻醉科,另外重症监护专室和急诊室一般属也会被排入轮转内容中,有条件的医院若有疼痛科也有可能会有疼痛科的内容,余下的大多分散的是一些内科科室,如心内、神内等,要知道平时打交道的病人中有不少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这些科室还是有去一下的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