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2年哪有开展三伏贴的活动
湖北省中医院
② 哪些书籍里面有关于三伏贴的内容
摘要 你好 ,亲 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记载了最经典的三伏贴:
③ 三伏贴怎么做
常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白芥子(炒)、玄胡(延胡索(制))各21g,甘遂(制)、细辛各12g,共研末(此为1人1年的用量),于夏季三伏天开始使用。每次以三分之一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分摊于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双侧)穴上,后用胶布固定,贴4~6h。每隔10天贴1次,于初伏、中伏、晚伏各1次,共3次。连贴3~5年。宜晴天中午前后贴,阴雨天贴效果欠佳。贴药后不宜过多活动。本法对喘息型慢支。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防发作用,疗效随贴药年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
④ 三伏贴的配方是什么
三伏贴的配方是: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
冬病夏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范畴,是依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特色疗法。在中医看来,夏属阳,是一年之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天”又是当季阳气最旺之时,此时人体与自然界的阳气最为盛旺,利用这样一个有利的时机,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三伏贴古称“天灸”,是指用特定的中药磨粉用蒜姜汁调成糊状,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 治疗属于虚寒性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用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用以治疗冬季易发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⑤ 三伏贴的历史背景
三伏贴,又称三伏灸、天灸、发泡灸,其源自于清朝。
它是根据中医《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来对疾病进行治疗,针对容易在冬天发作的疾病,在夏季进行治疗,也就是“冬病夏治”。
三伏贴选用的是具有温阳祛寒、舒经活络、活血活瘀等作用的药物,然后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姜汁等调成糊状,或将中药熬成膏剂,最后直接贴敷在穴位上。
不过,这贴的部位不是随意的,要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贴敷于疾病治疗对应的穴位,这样才能调节机体的气血阴阳、扶正祛邪,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因为中医讲“天人相应”,天气炎热,人体阳气也最旺,在这个时候贴敷可以更好的鼓舞阳气。选择三伏天最热的时候进行穴位贴敷,可以加快药物在经络腧穴的吸收。
⑥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
最后,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据临床统计,冬病夏治消喘膏有效率可达70%左右
⑦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制造方法
■冬病夏治重在预防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而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的疾病而言,冬病夏治是指通过夏季提前的预防和治疗,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在阳气旺盛而未发病的夏季,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
像哮喘病(中医所说的哮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征)这样的既是常见难治病,又属心身疾病的病症,增加中医敷贴外治法,可以显着地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缓解期,减轻医药费用,促进康复。冬病夏治消喘膏是最近几十年来既继承了历代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又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适应症与禁忌症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贴敷时间与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时期(7月15日是今年头伏第一天);三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每次间隔7—10天左右。
消喘膏贴敷首先要注意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最后,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据临床统计,冬病夏治消喘膏有效率可达70%左右
⑧ 三伏贴怎么贴
三伏贴通常是每一伏的第一天开始治疗,每10天一次。在贴三伏贴之前,应该将贴敷部位用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出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膏按照医嘱贴在相应的穴位上,并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
在贴三伏贴过程中,要注意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3-6小时,而儿童的贴药时间为2-4小时,具体的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三伏贴贴敷前注意事项
首先最好忌用辛辣、寒凉的食物1—2个星期,如海鲜、辣椒、大蒜、牛羊肉、新鲜荔枝,凉菜、冷饮等也应尽量避免,少吸烟、不饮酒,以免减弱药效。
其次,要注意保护和清洁皮肤,特别是贴敷穴位的皮肤。外出前做好防蚊准备,防止因蚊虫叮咬引起皮肤红肿或感染。贴敷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个澡,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
最后,如果贴敷前发现所贴穴位处的皮肤有破口,或出现发烧、头痛、腹泻呕吐等急性感染的症状,则需推迟第一贴的时间。刘德泉说:“不能按时贴敷也不必担心,贴敷时间前后相差一两天,效果不会受影响。”此外,如果女性在月经期出血量较多,也可适当推迟进行贴敷。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三伏天养生贴"三伏贴"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⑨ 关于三伏贴
首先你要弄清三伏贴的原理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不要紧的,我也贴了,而且长了水泡~!!吓死我了,我马上去网上找资料:“贴药后会感到局部很热,还发痒,这属于正常反应,可以不管。有人贴两小时后局部就会起泡,这多发生在皮肤娇嫩的孩子。这时要去掉药物,如果泡小,涂些碘伏,避免感染即可。如果泡大,要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一般一周以后,起泡处会结痂脱落。据观察,起泡的人疗效更好,因为这类人药物渗透吸收得好。中医古代灸法里有一种叫瘢痕灸,就是要施灸处起泡,以取得最佳疗效。另有些人说贴了4个小时还没感觉。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皮肤的耐受能力不同,即使反应不强烈,药物也照样能吸收,这部分人可以贴6小时。”
皮肤耐受力的问题·· 有的人可以贴很久没事,有的人贴一下大面积起泡
⑩ 三伏天搞活动怎么搞
三伏天就是热啊,可以将活动跟当天气温联系起来,类似气温越高,优惠幅度就越大的样子